⑴ 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我們應該如何展示良好的中國人形象
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我們應該展示良好的中國人形象,比如說外出旅遊的時候,不要有隨地吐痰。大聲辱罵。隨手亂扔亂畫等不文明行為。
⑵ 中國的禮節很多怎麼樣做,才能在表現的大方得體呢
俗話說: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人與人之間交往也有一定的規范。禮貌,是人際交
往中相互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行為規范;禮節,則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交際場
合相互問候、致意、祝願、感謝,以至必要關照的慣用形式和具體表現。
禮貌禮節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和社會風化的窗口。一個地方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是:
人們是否彬彬有禮,社會是否井然有序。外交、外事、涉外人員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養成
注重禮貌、禮節的好習慣,在外事場合才能彬彬有禮、風度翩翩,體現出新中國外事人
員的優良素質和風貌。不然,個人出洋相倒是小事,給國家臉上抹黑就太不應該了。
可是,古今中外的禮貌、禮節知多少?各有所述,可概括為十句話。這就是:守時
信約、談吐風雅、入境問俗、敬婦尊長、舉止瀟灑,儀表堂堂,文明就餐,服式大方,
稱呼得體,辦事有章
外事的時間性很強,外事人員的時間觀念十分重要。一般社會生活也要求准時,偶爾差幾分鍾無傷大雅。但在外交、外事活動中,遲早幾分鍾也是一種微妙的政治態度。
參加各種活動,應在約定時間到達,過早抵達,會使主人因准備未畢而難堪;遲遲不到,
則讓主人和其他客人等候過久而失禮。
尊重人家的時間,信守約會,既是禮貌,又是生活准則。在現代高節奏社會里,大
家都計劃安排時間,除了熟悉者或特殊情況,一般不可無預約而冒然闖到人家那裡去。
在外事活動中,就是熟悉者或是特殊情況也是不允許的。在預約中因故遲到,要向主人
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萬一因故不能應邀赴約,要有禮貌地盡早通知主人,並以適當方
式表示歉意,失約是失禮的行為。
由於不同的歷史、文化、宗教等原因,國情千差萬別,不論到哪裡都要首先打聽注
意事項。英國、尼泊爾等君主國接受大使呈遞國書時,還保持乘馬車的傳統。50年代,
中國駐英代辦呈遞國書時,英方要求我代辦穿燕尾服,後來經中方解釋說,中山服是中國最莊重的禮服,英方就同意了。到伊斯蘭國家去不能用豬皮製品送禮,要注意當地的習慣。阿拉伯國家的婦女比較守舊,到人家家裡作客不要問主人身體如何。緬甸、泰國
佛教絕不吃葷,印度不吃牛肉。有一次美國肯尼迪夫人訪印時,帶了幾箱禮品,其中有
一箱全是牛皮製造的像框,弄得很難堪。某些國家如印度、印尼、馬里、阿拉伯國家等,
不能左手與他人接觸或用左手傳遞東西。在佛教國家不能隨便摸小孩頭頂;天主教徒忌
「十三」這個數字,尤其是「十三日星期五」,遇上這種日子,一般不舉行宴請活動。
保加利亞、尼泊爾等一些國家,搖頭表示贊賞,點頭表示不同意。對日本人送禮要注意
花式,綠色被視為不吉祥,荷花是祭奠用的,菊花不要超過15瓣,因為只有皇室帽徵才
是16瓣的。禮品上不要有狐狸和猴子的圖案,因為這種動物狡猾和貪婪。送禮、交談時
忌「四」和「九」的數目,因為在日語里「四」是「死」的諧音,「九」是「苦」的諧
音;在婚禮上忌用「離開」、「重復」、「多次」等字眼,在喜慶場合忌用「去」、
「舊」、「壞了」、「完了」等字眼,要避諱。
見面禮節很復雜。西方國家擁抱多,最通常的還是握手,其中還有專門學問。佛教
國家多是雙手合十,日本則是鞠躬最多的國家。
談話的表情要自然,語言和氣親切,表達得體。說話時可適當做些手勢,但動作不
要過大,更不要手舞足蹈,不要用手指指人。與人談話時,不宜與對方離得太遠,但也不要離得過近。
這個問題,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習慣。在美國,慣於兩人的身體保持
一定的距離,而在阿拉伯國家則要求兩人靠得很近。不要拉拉扯扯,拍拍打打,說話時不要唾沫四濺。
談話的內容一般不要涉及不愉快的事情,不談一些荒誕離奇、聳人聽聞、黃色淫穢
的事情,一般不詢問婦女的年齡、婚否,不直接詢問對方履歷、工資收入、家庭財產、
衣飾價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問題,與婦女談話不說婦女長得胖,身體壯,保養得好等語,
對方不願回答的問題不要追問,不究根問底。對方反感的問題應表示歉意,或立即轉移
話題。一般談話不批評長輩、身份高的人,不議論當事國的內政,不譏笑、諷刺他人,
也不要隨便議論宗教問題。
禮就是長幼有序。外事活動很計較論資排輩,不要隨便替越。外交使團對名次很敏感,
正式外事活動中同級的順序往往按照到任先後安排,或以國名的第一個字母順序來安排。
西方的習慣是「女士優先」,在公共場所或社交場合,男子要對女士表示尊重。行走時,
女在前;赴宴時,女的先入席;乘車時幫開車門。坐在女賓旁,更加要照顧,甚至掉了東
西也要幫她揀起來或要服務員去揀。吸煙要先徵求女賓同意。婦女穿脫大衣要幫助一下。
但如女賓身上沾上湯水之類,不要直接去擦,可遞上一塊毛巾讓她自己擦。互相介紹時,
坐著的女賓可以不站起來,握手也可以不脫手套。一起跳舞休息時,應恭恭敬敬把女賓送
回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