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如何應對當今復雜的國際環境和戰略格局
我們中國在面對當今復雜的國際環境和戰略格局,我國應看清現狀並抓住機遇,積極主動應對挑戰,有效維護戰略機遇。
1、利用外部環境機遇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世界經濟的中低速增長新常態並不是一種靜態,而是一種動態。
危機是「創造性破壞」,它會消除落後產能,推動新產能發展。蓄勢待發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包括以信息技術發展為先導的「互聯網+」經濟。
以創新技術研發為驅動的新能源變革,以構建國內和跨國互聯互通網路為基礎的綜合發展,以綠色理念推動的新生活方式,以及分享經濟、3D列印、智能製造等。
這些產業將改變以往經濟增長的方式,逐步生成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即將出現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為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
以變革與創新為驅動,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應對新環境,是利用好新發展戰略機遇期的重要途徑。
2、提高全球治理能力 促進優化發展環境
全球問題凸顯是戰略機遇期內涵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世界經濟的深刻調整和全球問題的日益凸顯,都需要加強並改善全球治理。
為此,一方面需要推動現有國際機制的改革和完善,另一方面需要建立新的治理機制,制定新的國際貿易、投資、金融等規則。
這既為我國參與國際經濟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又為我國發揮積極作用參與新國際規則的制定,「推動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完善,積極引導全球經濟議程,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提供了機遇。
3、積極主動應對挑戰 有效維護戰略機遇
從國際安全環境看,盡管和平仍然是時代主題之一,但在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深刻調整的背景下,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問題相互交織,維護地區和世界局勢和平穩定的任務仍面臨諸多挑戰。
維護一個長期和平的環境符合我國根本利益。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尤其是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正是中國主動營造和平環境的重要舉措。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核心內涵是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這是打破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對抗沖突陳舊邏輯的重要方式。
(1)中國如何處理復雜雙邊和多邊關系擴展閱讀:
國際間戰略利益的矛盾及其發展;政治、軍事、經濟力量在世界范圍內的分布與配置;主要國家之間的戰略關系及其斗爭、制約、合作的態勢;戰爭的進程和結局,以及戰爭威脅的性質和程度等。
國際戰略環境是國家安全和發展的國際條件,對實現國家的戰略目標和戰略利益有重大的影響,並決定或制約著一個國家政治、軍事、經濟斗爭的對象和敵友關系以及採取的方針、政策和策略。
任何一種戰略,都是依據一定的環境條件而提出來的,在實施過程中都要受到這種環境條件的制約,因此,對國際戰略環境的分析和判斷,是制定戰略決策和戰略實施過程中必須特別加以重視的一個至關緊要的問題。
站在時代的高度,從各主要國家或政治集團的戰略利益關系入手,較系統地考察一個較時期內國際戰略格局的狀況和國際戰略形勢的發展趨勢,綜合分析影響國家安全和發展的各種國際化條件,判明本國遭受威懾的可能、方向、性質和程度,才能提出正確的戰略對策。
㈡ 中國如何應對復雜的周邊的環境
一、我國周邊安全環境中的不利因素
在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中,一些爭議和摩擦的連續出現,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一是我國周邊地理環境的復雜性。我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疆土,有2.2萬公里長的陸地邊界線,與我國接壤的國家有14個。我國還有1.8萬公里長的大陸海岸線,與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汶萊、馬來西亞等國的領海相接或相重疊,它們是我國的海上鄰國。此外還有非接壤但有著密切關系的近鄰國家,如柬埔寨、泰國、新加坡、孟加拉國等,因此,我國被稱為「世界上鄰國數目最多的國家」。
我國不僅鄰國的數量多,而且這些國家的情況十分復雜多樣,這在整個世界上較為少見。我國所處周邊環境特別復雜的性質,決定了在我國與鄰國之間發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二是在我國與近鄰國家之間,還存在著一些歷史遺留下來的,未解決的邊界問題。其中包括中印邊界問題、中日釣魚島問題,還有南我國海問題。在這些領土和領海的劃界問題上,雖然我國希望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加以解決,但一些鄰國不斷採取各種手段,試圖強化對爭議地區的實際佔領。這反映了周邊某些國家的一種機會主義的心態,它們試圖利用我國的和平主義政策,造成對我國不利的既成事實,謀取現實的利益,或者強化自身在未來邊界談判中的地位。
三是由於我國崛起帶來的沖擊。這一沖擊既有物質的層面,也有心理的層面。從物質層面上說,我國崛起,首先意味著東亞地區國家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與實力對比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是國家之間相對地位的變化。以中日關系為例,在過去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我國是東亞地區的政治大國,日本是東亞地區的經濟大國,雙方對這種地位結構已比較適應,也都能接受這樣一個現實,雙方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基本相安無事。隨著我國經濟地位迅速上升,日本東亞經濟主導國的地位受到沖擊。從發展趨勢上看,似乎我國正在逐漸確立自身在東亞地區的主導地位。日本對這一前景並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試圖延緩這一進程,或者通過與其他國家聯合的方式,制約我國影響力的上升。這就在一定時期內增大了雙方發生摩擦的可能性。類似的情況,也在中印關系、中韓關系等雙邊關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與實力地位的起伏相伴隨的,還有心理上的失衡。在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公眾過去的印象中,我國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沖擊了這種傳統的心理印象。
㈢ 如何處理好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
繼續發揮經濟手段的作用,提升中國在經濟領域的影響力,發揮經濟手段推動秩序轉型的積極作用。
中國周邊外交除了要解決實力積累、如何有效應對來自美國的戰略壓力等問題之外,還要著力解決如何提高自身在本地區的可接受性和受歡迎程度的問題。
中國一方面要利用當前時機,快速壯大自身實力,同時要關注實力上升和自身對外行為在國際體系與周邊地區產生的社會性影響,發揮物質實力的軟性作用;
改善在周邊地區的軟實力和國際形象,提升在周邊地區的國際威望,在地區秩序建設中發揮更大和更積極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努力實現中國與周邊地區的共同發展。
(3)中國如何處理復雜雙邊和多邊關系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美國加大在中國周邊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力度,中國與部分周邊國家之間存在很長時期都難以得到妥善解決的領土領海主權權益爭議,一些周邊國家正在經歷深刻的政治社會轉型,顯示中國周邊外交面臨十分復雜的外部環境和若干較為嚴峻的挑戰。
在問題頭緒較多、形勢不斷演化的情況下,需要更好地從宏觀上把握周邊環境的總體走勢,對周邊外交進行系統的籌劃與設計,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個一百年」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更有力的周邊戰略支撐。
㈣ 淺談中國如何處理周邊關系
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可以說是錯綜復雜,從古代的「宗藩制」到現在的平等關系。比較中國古代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和現在我們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最大的區別是:
1.中華文明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具有隱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
2.中國的國家力量與古代相比差距太遠、
3.由於全球化的影響,一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要受到其他國家(例如:美國,歐盟等大國)的制約。
目前來說就是:以經濟,文化為主,輔以政治,軍事,科技等其他方面培養侵華實力,增加中國周邊國家對中國的依賴程度。
歐盟類型的區域經濟政治聯盟也是對中國一個有意義的參考。
㈤ 中國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應該堅持什麼的對外政策
我國的外交政策已經定型了,就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發展道路。
對世界提出中國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本著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
㈥ 未來的中國多邊外交將在哪三個方面
1、厲行國際法治,這是人類社會更加文明的重要體現。
現代國際社會公認的最基本准則就是《聯合國憲章》,各國應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按照共同達成的規則和共識來治理國際事務和處理國家間關系,不能由一個或幾個國家來發號施令,堅決反對搞唯我獨尊或恃強凌弱的單邊主義和霸凌主義。
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國際社會共同制定和普遍公認的國際准則,應該繼續成為協調規范各國關系的制度性框架。
2、致力於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這是人類社會更加進步的必然要求。
多邊主義不僅僅是一種美好的理念,也不應停留於束之高閣的方案,更不能淪落為空洞無力的言辭,而必須轉化為應對全球性問題的可執行方案和有效的行動。多邊機構既是踐行多邊主義的平台,也是維護多邊主義的基本框架,是將多邊主義由理念轉化為全球治理各領域務實行動的機制保障。
真正的多邊主義應致力於維護聯合國、世貿組織、世衛組織等全球多邊機構的權威性和有效性,並在廣泛協商、凝聚共識基礎上推動國際金融貨幣體系、全球經貿體系、世界公共衛生體系等的改革和完善。
3、積極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展望未來,要在全球重振多邊主義,世界主要大國應成為堅持《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有效遵循國際規則的模範和榜樣,也需要他們願意為全球福祉作出一些必要的犧牲,提供必要的國際公共產品。
尤為重要的是,各國尤其是世界大國要樹立並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彰揚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多邊主義的命運。
㈦ 我國如何應對當今復雜的國際戰略環境和戰略格局
1、把堅持獨立自主原則,適應新的形勢更好地維護國家的利益、主權和安全,作為我們新世紀國際戰略的根本基點。
2、把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推動建立國際經濟、政治和文明三種新秩序,作為我們新世紀國際戰略的基本主張。
3、把積極發展同世界不同類型國家的友好關系,特別是改善和發展大國關系,建立均衡、穩定的世界戰略格局,作為我們新世紀國際戰略的基本布局。
4、把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趨利避害,積極參與經濟和科技全球化進程,拓展經濟發展的空間,作為我們新世紀國際戰略的重點。
5.利用外部環境機遇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我國一方面要認真研究國際經貿規則的變化,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健全有利於合作共贏並同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提高新環境下的競爭能力;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動多邊貿易談判進程和自貿區談判進程,推動創新合作機制的建設。
6. 提高全球治理能力 促進優化發展環境。全球問題凸顯是戰略機遇期內涵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中,氣候變化關系人類命運全局,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從轉變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上進行深刻變革。這不僅涉及發展的諸多問題,而且涉及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應該承擔的國際責任。加大環境治理的力度刻不容緩。
世界經濟的深刻調整和全球問題的日益凸顯,都需要加強並改善全球治理。為此,一方面需要推動現有國際機制的改革和完善,另一方面需要建立新的治理機制,制定新的國際貿易、投資、金融等規則。這既為我國參與國際經濟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又為我國發揮積極作用參與新國際規則的制定提供了機遇。
7. 積極主動應對挑戰 有效維護戰略機遇。維護一個長期和平的環境符合我國根本利益。但是,和平環境不是自然生成的,它需要積極主動地應對各種挑戰。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尤其是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正是中國主動營造和平環境的重要舉措。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核心內涵是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
此外,創建和平發展環境涉及的領域還很多,比如,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維和,擴大參與的規模,加強海外利益攸關區國際安全合作,維護海外利益安全。我國已成為聯合國維和行動的主要出兵國和出資國,將繼續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做出積極貢獻。
當前國際戰略環境和戰略格局的主要表現
1、以持續惡化的全球金融經濟危機和廣泛的社會及區域動盪為標志,全球化進程在釋放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紅利的同時,也累積和深化了各種時代矛盾和巨大危機,在全球大變動的時刻和世界性危機中,全球化的消極傾向正在吞噬它的積極成果,人類社會處在前進抑或倒退的十字路口。
2、中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個變化是中華民族在復興道路上所取得歷史性進步,同時也帶來了世界對中國崛起的期待、疑慮和防範。
3、國際力量和格局舊的平衡被打破,世界各主要戰略力量為修復和建立新的平衡進行著激烈的博弈,而這種再平衡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瞄準的是平衡中國。
4、世界地緣戰略重心向亞太轉移,這個重心轉移所產生的眾多發展機遇和安全挑戰,呈現出向中國周邊區域聚攏的態勢。
5、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經濟面臨結構調整,社會面臨發展轉型,國家面臨「中等收入陷阱」,而以往相對寬松和比較有利的外部環境卻開始出現收緊的趨勢,中國在國際社會日益被居中、被當成矛盾的焦點。
㈧ 中國如何應對當今復雜的國際環境和戰略格局
第一節 國際戰略環境概述 一、國際戰略環境 國際戰略環境是指世界各主要國家和政治集團一定時期內在戰略上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斗爭所形成的世界全局性的大環境。它包括國際戰略格局和國際戰略形勢兩個方面,國際戰略格局是國際戰略環境的框架結構;國際戰略形勢是國際戰略環境的動態表現。它從本質上反映了世界各主要國家的政治集團建立在一定軍事、經濟實力基礎上的政治關系的基本狀況和總體趨勢,其核心是世界范圍內的戰爭與和平問題。國際戰略環境是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形成的,時代的特徵對它的基本面貌有決定性的影響。此外,影響國際戰略環境的主要因素還有:國際間戰略利益的矛盾及其發展;政治、軍事、經濟力量在世界范圍內的分布與配置;主要國家之間的戰略關系及其斗爭、制約、合作的態勢;戰爭的進程和結局,以及戰爭威脅的性質和程度等。國際戰略環境是國家安全和發展的國際條件,對實現國家的戰略目標和戰略利益有重大的影響,並決定或制約著一個國家政治、軍事、經濟斗爭的對象和敵友關系以及採取的方針、政策和策略。任何一種戰略,都是依據一定的環境條件而提出來的,在實施過程中都要受到這種環境條件的制約,因此,對國際戰略環境的分析和判斷,是制定戰略決策和戰略實施過程中必須特別加以重視的一個至關緊要的問題。只有站在時代的高度,從各主要國家或政治集團的戰略利益關系入手,較系統地考察一個較長時期內國際戰略格局的狀況和國際戰略形勢的發展趨勢,綜合分析影響國家安全和發展的各種國際化條件,判明本國遭受威懾的可能方向、性質和程度,才能提出正確的戰略對策。總之,國際戰略環境,是一個時期內,世界各主要國家在矛盾斗爭或合作共處中的全局狀況和總體趨勢。它是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形勢的綜合體現,關繫到國家的生存與發展,影響一個國家軍事斗爭的對象、任務和目標,因而是各個國家在國際環境中生存必須首先考察和關注的外部環境和條件。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仍未改變 時代主題,是指人類社會某一發展階段中帶有全球性、戰略性和關乎全局的核心問題。它是某一時代基本特徵的集中反映,代表著這個時代的本質和發展趨勢,規定著該時代各國人民相應的主要任務。當今時代的主題是什麼?早在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就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就是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就是爭取維護世界整體的非戰爭狀態;發展問題主要是南北問題,即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也是全人類的經濟發展問題,這是當今世界的核心問題。這就是說,當今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20多年過去了,鄧小平這一論斷是否已經過時?應當說沒有。雖然冷戰結束已有20年,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而又巨大的變化,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並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其原因是:(一)在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推動下,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主要的發展趨勢之一,加深了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特別是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普及,不僅創造出了新的勞動工具,生產出了更多的產品,迫使人們到國外去尋找市場、尋求投資,而且為人類社會提供了更先進、快捷的交往工具,保證了國際間經常的相互聯系和交往,這種情況再加上發達國家對落後國家能源和資源的依賴以及落後國家對發達國家技術的依賴,這就使得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這種情況客觀上不允許再恢復到與世界生產力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的國家間敵對或大國對峙的國際關系格局,從而推動著和平與發展的潮流繼續前進。(二)冷戰後特別是近年來,盡管美國等西方國家在國際關系中推行霸權主義和使用武力的傾向在增長,但主要大國之間尚沒有形成敵對、對抗關系,特別是類似於前蘇聯及華約集團那樣的美國的全球戰略性對手還不可能出現。對中、俄等世界大國,美國的基本戰略仍將是主要通過接觸或「夥伴關系」,把俄、中納入美國、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同時對中、俄實施長期戰略防範。美與歐洲大國之間盡管基本能夠維護其同盟關系,但在許多重大問題如北約與歐盟東擴、北約作用的發揮、部署彈道導彈防禦系統以及朝鮮問題、伊拉克問題、甚至反恐的問題上,有各種各樣的矛盾分歧,但「有斗有和、斗而不破」的模式仍將是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大國關系的基本模式和特徵。(三)發展經濟和科技仍是世界各國國家戰略的核心。美國和歐盟在經濟方面將展開更加激烈的競爭,日本在努力重新恢復其經濟發展勢頭,俄羅斯已確立了以發展經濟為中心的國家政策,中國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各國更加重視科技和國際市場的競爭。美國雖然已不滿足僅在經濟上與其他各大國展開競爭,企圖以發動對外戰爭刺激國內經濟增長,但由於其戰爭政策受到各國抵制,美國與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矛盾都在發展,其靠戰爭刺激國內經濟復興的企圖不會實現。21世紀的世界格局仍取決於各國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中心的綜合國力較量。(四)南北矛盾更加突出,核心仍然是經濟發展問題。一次大戰後,帝國主義宗主國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隨著二戰後五、六十年代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和大批民族國家的誕生,已在政治斗爭的層面上得到了總體解決,由此演變而來的南北矛盾,主要是集中在經濟發展問題上,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根本任務是擺脫貧困,摘掉落後的帽子。幾十年過去了,發展中國家經過艱苦的努力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在整個世界經濟中,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仍很貧窮,發展問題刻不容緩地提到發展中國家的優先日程上來。人心思變,人心思發展,已成為發展中國家的主流。以上這些都說明,在當今時代條件下,國際形勢盡管有風浪、有起伏,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改變,總體和平、局部戰爭,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盪,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國際形勢發展的基本態勢。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依然是機遇大於挑戰。 第二節 國際戰略格局 一、國際戰略格局概述 國際戰略格局是指世界各主要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相互關系的基本結構。它是國際戰略環境的總體框架,表現了世界力量的分布、組合和對比。在國際戰略格局中,擁有強大軍事實力和政治影響力的國家和地區,在世界事務中扮演著主要角色、起著主導作用,通常被稱為極或力量中心。國際戰略格局的樣式是由「力量對比關系」所決定的,由於各個歷史時期,新生力量的形成與變化,使起主導作用的力量中心也隨之變化,從而形成單極格局、兩極格局以及多極格局。國際戰略格局同經常變動的國際戰略形勢有所不同,它在一個相應的歷史時期內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新舊戰略格局的交替轉換,通常發生在涉及世界主要國家的劇烈的社會大動盪之後,其根本原因在於世界基本矛盾的不斷發展變化。真正具有世界意義的國際戰略格局是在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19世紀以後,歐洲列強統治和影響著世界上的廣大地區,從而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戰略格局。這一格局的特點是幾個大國都想爭奪歐洲和世界霸權,列強內部爭奪劇烈發展,導致了20世紀上半葉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二戰以後建立的雅爾塔體制,改變了以歐洲為中心的舊的世界格局,建立了以美蘇兩極為主導地位的國際戰略格局。20世紀80年代末,蘇聯解體,以美蘇兩極為主導的「雅爾塔體制徹底崩潰。由於日本、德國、西歐在經濟上的迅速崛起,海灣戰爭以後,美國的單極世界格局計劃破產。隨著世界形勢的大動盪、大分化、大改組,國際戰略格局開始出現向多極化方向發展。可以相信,一個新的以多個力量中心為基本結構的多極化國際戰略格局正在形成。二、當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徵 (一)由少數西方發達國家組成的既得利益集團,憑借其強大的綜合實力,主導並利用現行各種國際規則,保護和擴大其既得利益。冷戰結束的客觀後果是,世界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了如此廣闊的相對統一市場,出現了全球主要力量擁有如此廣泛而堅實的共同既得利益之狀態,出現了除非其內部發生分裂否則在一二十年內不會遇到挑戰者的局面,以致有人聲稱自由民主和市場經濟已經成為惟一可行的選擇,歷史開始了以西方價值觀和制度的勝利作為終結的進程。(二)美國是這個既得利益國家集團中影響力最大、也是最咄咄逼人的力量,同時,歐洲作為一個整體的實力也在急劇提升。對美國霸權的理解必須要以發達國家作為一個利益集團為背景。換言之,美國只是整個西方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影響力的源泉也在於此。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歐洲的選擇才特別值得關注。(三)在確立和實施國際規則的方式上,明顯帶有地域性和多樣性的特點,並開始呈現出北美、歐洲並立和亞洲加速組合之勢。地區一體化無論就深度和廣度而言都在加劇的背後,隱藏著各主要力量力求鞏固和擴大勢力范圍,將於己有利的規則灌注其中以抵禦區外競爭的動機。最後,盡管廣大發展中國家擁有建立更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強烈願望,並且在個別領域佔有優勢地位,比如俄羅斯的軍事力量,中東國家的石油資源,中國的人口規模,但總體來看,它們大都是現行不公平國際規則和由發達國家設定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接受者,而且它們之間受益或受損情況又有很大的差別,因而在形成集體行動以謀求共同利益方面,還存在重重障礙,尚需要下大力氣加深合作。 由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催生了世界范圍內新的國際分工格局。經濟全球化主要體現為國際貿易、直接投資和技術擴散在深度、廣度和數量上的變化。發展中國家得益於發達國家的技術擴散和市場開放,而新技術的應用和擴散也總是伴隨著大規模的貿易和投資的增長。在這一過程中,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力資本也得以積累。經驗顯示,一國經濟開放度的提高和其人均國民收入增長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應當承認,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的經歷支持了「共贏」的觀點。然而,全球化在為世界提供「共贏」機遇的同時,也使發展中國家面臨掉入「國際分工陷阱」的挑戰。在整個國際分工鏈條中,發達國家憑借其資本、科技、人才、營銷和消費方式上的優勢或先機,占據了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和服務市場,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則處於國際分工鏈條的末端,成為全球市場上為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產品與服務的提供者。伴隨著信息和通訊技術迅猛進步,不同國家或經濟體之間,在獲得接入信息和通訊技術的機會與利用網際網路進行各種業務活動方面,出現了明顯的「數字鴻溝」。換言之,全球化收益的絕大部分由發達國家獲得,發展中國家只能夠獲得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就是這一小部分收益,發展中國家之間還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它們競相開出各種優惠條件,如稅收優惠,允諾最大限度地開放國內市場,承諾遵守發達國家制定的嚴厲的經濟規則,甚至做出政治上的讓步。 廣大發展中國家已經開始為維護自身利益而團結起來,但要真正合成一股力量還需要跨越許多障礙。一般而言,發展中國家之間擁有共同利益,後者為其通過合作來保障自身利益創造了條件。可是我們還要看到,共同利益只是合作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考慮到發展中國家數量過多,考慮到各國因發展水平和自然環境各異其利益也有所不同,同時考慮到採取集體行動的成本收益分擔和享用常常不對等,再加上發達國家的分化政策,為數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組成一個既得利益集團或形成一股國際力量的難度巨大,因而它們在制訂國際規則的談判過程中經常處於劣勢。總之,發展中國家的成功合作往往具有局部性和暫時性。它們聯合起來並且真正成為世界格局中的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條件尚不成熟。 發達國家既得利益集團內部「兩極」格局初露端倪和世界多極化趨勢明顯。從某種意義上講,美國和歐洲的分歧是深刻的和難以彌合的。它們在構建未來世界秩序的路線和理念上存在差別,並在貨幣領域內競爭激烈。但關鍵在於,美國推進全球化的方式不啻是對歐洲的生產方式、生活模式和價值觀的顛覆。歐洲是在對自身進行改革,但這並不意味著完全認同美國。應該看到,美國和歐盟的綜合實力差距擴大的趨勢已經停止。相對美國而言,歐洲具有更強的獨立性。歐洲需要美國幫助和支持的程度要遠遠低於美國對歐洲的需要,至少歐洲已不再需要美國這個保護傘來滿足其防務需要。在人口、產出、貿易、製造業等方面,一言以蔽之,在市場規模方面,歐盟已經超過美國。在曾經是比較薄弱的領域,即世界貨幣和金融市場方面,隨著歐元和統一中央銀行體系的創立,歐洲與美國在配置和享用全球金融資源能力上的差距也在大大縮小。歐元區和歐盟運作與擴大的方式,以及它們對待和處理國際爭端的總體態度與手法(盡管歐洲內部各國之間有所差異),為其「軟力量」的積累貢獻甚大,彰顯了美國奉行的單邊主義不合時宜或「失道寡助」。甚至僅從歐美之間的合作與競爭上看,一個多極化的世界事實上已經在出現。以長遠眼光看,未來最有可能和歐美平起平坐的一極就是亞洲,其中處於關鍵位置的是中日韓三國。 全球問題與全球治理問題空前嚴峻和緊迫,需要而且必須通過盡可能多的國家間的協調與合作方能解決。 全球問題主要是指那些涉及整個人類福利的長期和普遍問題,大致可概括為以下六大類:1.貿易與投資規則的確立與執行;2.全球金融體系穩定;3.以恐怖主義、腐敗、洗錢和非法移民等方式表現的跨國犯罪;4.人類健康,其中特別涉及到艾滋病等傳染病的防治和對轉基因有機體的管理;5.環境與資源,包括氣候、污染、生物多樣性和熱帶雨林保護等;6.安全,包括防止地區沖突、多邊「維和」,以及對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控制。這里特別值得提及的是影響全球格局的兩個長期因素:全球治理和與此有關的移民政策以及人口問題。需要各國共同為全球公共產品的提供做出貢獻。但找到有效的途徑實現這個目標卻困難重重。當今的超強國家美國在享有霸主收益的同時,沒有能夠盡到公正地和充足地提供全球公共產品的義務,幾乎所有的全球治理機構又都面臨著合法性不足、透明度不夠、責任心不強的困擾。今天,資本、技術及管理知識等生產要素都可以跨國界自由流動,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例外。許多狂熱的自由市場原則的信奉者,也都迴避了允許勞動力在這個星球上自由流動的主張。勞動力自由流動受阻,在更深的層次上暗示了經濟全球化的限度。與此同時,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大量吸收移民已成為這些國家面臨的非常現實的問題。大量移民進入發達國家後帶來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影響,勢必會波及這些國家的對外政策乃至世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