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育方法。。。
德育的過程就是按照社會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自身的身心發展水平有計劃,有目的的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發生變化的過程,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為發生變化的過程德育和品德:品德是人的發展過程。德育是對於人的發展過程中的調節和指導,教育者只有按照受教育者自身的品德發展規律。德育是調節的過程。德育的構成要素:教育者(組織者發行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德育的矛盾;教育者和受教育現有的教育水平之間的矛盾,總起來說是一種社會矛盾。德育的基本規律:情感,知,意志,行為(衡量德育水平高低的最高標准)以知為起點,行為終點,但是也可以情感教育為起點。引起受教育者內部的思想變化,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發展過程,是交往活動和統一多方面因素的。德育原則是指導德育活動的綱領,對於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德育組織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德育原則:導向原則,疏導原則,因材施教原則,知行統一原則,集體和個人原則,尊敬信任和嚴格要求原則,正面疏導和紀律要求原則,積極引導和克服消極原則,一致性和長期性原則。德育模式:認知模式,體諒模式,社會模仿模式,價值澄清模式德育的途徑和方法:為達到德育的目標的渠道。德育的途徑主要有兩種:思想道德課和學科教學;社會實踐活動,課外校外活動,班主任課,共青團,班會等。德育方法:為完成德育目標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相互作用的方法。德育的方法:說服法,榜樣法,陶冶熏陶法,實踐法,品德評價法,品的指導法。影響德育方法依據: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學生身心發展發的規律和個性。我國德育的途徑:社區,心理健康輔導,基地,革命教育滴我國德育的問題:重智力教育,輕德育,忽視德育的首要地位。德育目標不切實際德育內容脫離生活知行不統一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形式主義和誇張主義盛行改革趨勢:重視德育的首要地位德育目標要切合實際德育內容應該從學生的實際生活行為習慣,個性和品質發展水平相適應知行統一:社會實踐工作德育方法應該多種多樣應該因地制宜
② 德育的功能有哪些
問題一:德育的功能 社會性功能指學校德育能夠在何種程度上對社會發揮何種性質的作用,主要指學校德育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生影響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個體性功能個體性功能可以描述為德育對個體生存、發展、享用三個方面發生的影響,其中享用功能是本質體現和最高境界。 德育的核心任務是要賦予每一個個體科學的價值觀、道德原則和行為規范。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兩大含義:一是德育的「教育」或價值屬性;二是德育作為教育子系統對平行系統的作用 德育對智、體、美諸育的促進功能。就其共性來看主要有三點:1)動機作用;2)方向作用;3)習慣和方法上的支持。
問題二:德育模式有哪些 一、「學會關心」德育模式
「學會關心」是2l世紀的教育哲學。也是一種實踐性的教育模式。「學會關心」德育模式是一種重在道德學習的德育模式,它以「學會關心」作為基點與核心,是道德教育從「培養論」向「學習論」轉移的過程,或者說,這一過程是道德教育重點由教育、培養逐步轉向自主學習的過程。道德教育從以往強制性的教育轉向自主性道德學習,更符合德性形成的規律:更重要的是,促進了教育中授―受關系、人―人關系的轉變。「學會關心」德育模式的操作辦法,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營造關心性體系,另一方面是指導關心品質學習的具體方式,主要包括品德踐行作業、設崗服務制、道德游戲、關愛敘事等方式。「學會關心」採取「踐行一體驗一認知」的路線。
二、欣賞型德育模式
在道德教育中始終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矛盾,即教師的價值引導與道德學習主體的自主建構之間、道德「相對主義」與「絕對主義」之間的矛盾。「欣賞型德育模式」的基本假設是:道德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如果可以處理成一幅美麗的畫,一曲動聽的歌,那麼與這幅畫、這首歌相遇的人就會在「欣賞」中自由地接納這幅畫、這首歌及其內涵的價值。這樣,欣賞型德育模式的具體目標是「道德學習在欣賞中完成」。從邏輯角度看,這一目標的實現可以表達為三個方面:一是建立參謀或夥伴式的師生關系;二是德育情境與要素的審美化;三是在「欣賞」中完成價值選擇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在德育過程中存在可以被學生欣賞的審美對象即「德育美」,這是欣賞型德育的前提。德育過程諸要素的審美化是這一模式建構的關鍵。因而,必須進行道德教育活動的形式美、作品美和師表美的創造和欣賞。
三、對話性德育模式
對話性德育模式的踐行中,有一些基本策略:第一,營造自由的交往情景;第二,鼓勵學生的自我表達;第三,培養學生的質詢意識;第四,建構開放的話語模式。
我們學校德育工作的弊端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德育內容脫離生活世界;第二,強調灌輸說教的德育方法。忽視學生的主體性;第三,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隔離。對話性德育模式對「對話」的關注,將有助於彌補傳統德育中的缺失,它對於當前德育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其一,德育對話強調對話內容與生活世界的聯系;其二,德育對話強調理解的重要性;其三,德育對話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而非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德育對話是師生之間心理交流的過程,此過程包括一系列環節。為了保障德育對話「通暢」,應注意以下問題:師生在對話中要平等地對待對方;師生雙方有共同的話語和遵守一定的規則;師生對話的態度要真誠;教師要循序漸進,根據學生的道德發展水平提出適當的要求。
四、活動道德教育模式
活動道德教育模式中的「活動」,是指具有道德教育意義或功能的個人外部活動,或影響個人道德意識、道德行為、調節人際關系的外部活動,它至少包括學生主動參與的游戲、勞動、學生之間的外部協作和其他集體性活動等。此外,「活動」具有其道德發展和道德教育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活動是個體道德形成、發展的根源與動力;第二,活動是學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礎。
由於活動德育模式中的「活動」必須是學生自由自主的活動,因而教師將肩負更多的責任。
五、生活型德育模式
生活型德育與以往的運動式德育和塑造型德育有著本質性的區別,主要表現為:第一,生活型德育是以現時的、自然的、真實的生活為基本途徑對學生實施的德育;第二,生活型德育主張學校德育是對「人」的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第三,生活型德育注重轉變和深化學生的品德「情感」。實施生活型德育必須堅持三個根本性原則,即主體性原則、主導性原則和創新性原則。......>>
問題三:傳統的德育有哪些內容? 德育內容 1.民族精神教育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培育和弘揚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偉大民族精神的教育;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的教育;
創新精神的教育。
2.理想信念教育
以 *** 理論、「 *** 」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教育;
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礎知識教育;
立足崗位、奉獻社會的職業理想教育。
3.道德品質、文明行為教育
集體主義精神、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教育;
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教育;
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
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交往禮儀以及職業禮儀的教育與訓練;
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的教育;
保護環境的教育。
4.遵紀守法教育
法律基礎知識教育;
職業紀律和崗位規范教育;
自覺遵守學校紀律和規章制度的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基本知識教育;
心理咨詢、輔導和援助。
除以上各系列教育內容外,中等職業學校還要隨著經濟、政治形勢發展進行形勢任務和時事政策教育。
問題四:怎樣祛除冰箱中的異味? 把橘皮洗凈揩乾或將檸檬切成小片,分散放入冰箱內,可除去異味。把醋倒入敞口玻璃瓶中,置入冰箱內,除臭效果也很好。
把花茶裝在紗布袋中,放入冰箱,可除去異味。
小蘇打分裝在兩個廣口玻璃瓶內(打開瓶蓋),放在處箱的上下層,異味能除。
問題五:德育管理內容具體包括哪些內容 加強學校德育管理工作
德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於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中。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起著導向、動力和保證的作用。小學德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的奠基性教育,是培養造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格公民的起點。小學德育是基礎教育,它要在德智體諸方面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打好基礎,要為學生步入社會打好做人的基礎。同時,《 *** 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學校教育不僅抓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還要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因此,學校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重要位置,並認真學習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認識,樹立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思想,為了確保學校德育工作的順利實施,近年來,我們加強了學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研究,其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學校德育管理系統。
進行學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健全的組織機構。我們建立了校、處、班三級管理網路,明確德育管理的職責。由校長、德育主任、大隊輔導員和班主任組成德育領導小組,從校長到最基層的班,可形成一種垂直的聯系並溝通教導處、總務處之間的橫向聯系,這就使學校的德育工作從組織系統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聯系密切,指揮靈活,步調一致,信息暢通,充分發揮德育管理的效能,從組織上保證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施。
二、明確責任,調動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積極性。
發揮德育組織作用必須明確學校各類人員德育工作職責,調動廣大德育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實。要調動全校教職工的積極性,首先應調動管理者育人的積極性。學好《小學德育綱要》、《中小學德育工作規程》以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等,統一認識,一致行動,建立和落實德育工作目標及工作步驟,使他們既明確自己的責任,又有一定的職權范圍和利益。其次應調動教書育人者的積極性。一是調動班主任教師加強班級管理的積極性。因為班級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單位,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是學校貫徹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骨幹力量,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骨幹。
為調動他們育人的積極性,學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職責、考核細則,以及高於國家標準的班主任津貼,對班主任工作出色的同志在評先、評職、晉級等方面優先,如評職指標受限時,確有夠條件的班主任,實行校內低評高聘的政策,並與工資掛勾,大大調動了班主任的積極性,使我校班主任隊伍穩定。二是調動各科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學科教師是不容忽視的德育工作者,學校提出要在學科教學中以知識為載體滲透德育。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都是同本學科的知識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這就增強了愛國主義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能給學生深刻的影響,形成強大的內化力量。各學科德育以知識為載體,能實現知識與道德、教學與教育、教書與育人的統一效果。學校制定了科任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級工作的具體要求,並對他們的工作在評選巴蜀好教師工作中有所體現,同時也把他們此項工作的好壞納入每期末的工作質量評價中。第三,調動服務者育人的積極性。學校的後勤人員在學校德育工作中有其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營造校園育人環境方面,需要他們有構思、有設計、有計劃地實施。學校制定了有關服務育人的職責和制度,期末評價將成績顯著的同志評為巴蜀好職工,進行獎勵。學校在德......>>
問題六:德育個體性功能包括哪些 德育個體性功能指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礎上,充分地把人的個體差異性顯示出來,從而使每一個人都具有高度得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德育個體性功能包括:
個體生存功能、
個體享用功能、
個體發展功能、
個體益智功能等方面。
問題七:德育課程建設包括哪些方面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學德育課程化建設德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靈魂,但受傳統教育發展方式的束縛,學校德育功利色彩濃厚,生硬的規范、空洞的說教使德育缺乏層次性和針對性,投入多產出少,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如隔靴撓癢,蒼白無力,沒有實效。剛剛頒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作為了一項重要的戰略主題,並特別強調,要「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九十四中學以科學發展觀和新課改核心價值觀引領學校德育工作,在已經形成的德育經驗和特色的基礎上,立足學校實際和發展需要,尋求學校德育工作創新的生長點和突破口,為適應教育發展方式轉變的新形勢,確立了課程是教育的核心,充分發揮課程建設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功能,構建一系列德育課程結構,探索知與行的統一,完善德育課程構建與實施的思路,在轉變教育發展方式背景下進行了一次增強德育實效性的全新嘗試。
一、德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是為了實現德育的教育目標
學校在校長辦學理念的指導下,緊緊圍繞德育目標,本著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並重,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相結合,學校教育和社會影響相統一的原則,培養九十四中學全面發展,善於溝通,具有國際視野和良好做人品格的合格中學生。針對學校德育教育內容涉及領域廣泛,開展形式靈活多樣,且不同形式的德育教育實施力度也有所不同的實際,九十四中學首先對德育教育資源進行整合,主要通過德育課程的設置來落實德育教育的基本內容與要求,把原有的德育活動方式、德育教育方式納入廣義的德育課程中來,形成課程體系,確**育工作在時間與空間上予以更大保證,能持久、有效地開展。
二、德育課程體系構建的三方面探索
學校在對德育工作課程化進行梳理的過程中,按照學生的認知層面,行為層面,結合滲透教育,活動課程,使學生上升到自覺地知行統一的層面。
(一)滋養文化環境。創設學校有內涵的文化情境,它以一種「桃李不言,下
自成蹊」的獨特方式,成為內化學生思想品德的中介,強調更多的是實施不自覺、無意識、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實際上,它滲透在學校生活的各個層面,是物質與精神、有形與無形、動態與靜態的統一體。
1.校園文化孕育。多年來,九十四中系統梳理優化校園文化,著重構建二大文化特色:一是精神文化,包括校訓文化、班訓文化、學風文化等;二是環境文化,包括教室文化、樓道文化、餐廳文化、廁所文化等;這些是對學校辦學積淀的深層次挖掘。學校通過教師、學生的交互作用,融合先進思想道德、優秀傳統文化和校本教育資源,體現人文關懷,努力培育特色鮮明的高品位的校園文化,在「無言、無求、無形」的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感染,自覺地產生歸屬感、認同感和使命感、真正實現文化育人。
2.文化建設課程。學科課程以外由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多種活動項目和活動方式,開展的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性、自主性、創造性、趣味性為主要特徵的活動課程,主要內容有:一是班級特色活動,包括值周班、班徽設計、班級博客等;二是學校節慶活動,包括藝術節、文化節、體育節等;
(二)滲透德育教育。通過有意識的、直接的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自覺受到影響的道德教育,具有目標明確、條件可靠、效率顯著等特點和優勢。這類德育課程主要從知識、理論角度入手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包括兩大類,一是國家課程體系中的思想政治課,二是滲透性德育課程。
1.思想政治課。在新課程背景下,九十四中的思想政治課注重德育教育與現實生活的結合,從高中生的思想困惑......>>
問題八:德育考試法律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德育的內容實際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內容。德育的內容應當包括三個主要層次:一是基本道德行為規范的教育;二是公民道德與政治品質的教育;三是較高層次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理想教育等。依據這一層次劃分, 國小學德育內容的重點具體說來應當包括或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1.基本道德和行為規范的教育 基本道德是個體生活的基礎性道德要求。基本道德往往是歷史上傳承下來為人類社會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 德育的基礎是要教學生學會做人,所以諸如公平、正直、誠實、勇敢、仁愛、熱愛勞動、艱苦樸素等應當成為中小學德育的奠基性內容。在基本道德教育方面, 們曾經有過極左的思維,用道德的時代性、階級性、民族性等等否定道德的歷史繼承性和全人類的共性。其結果是基本道德情感的消失和起碼的道德規范的喪失。極端的例子是「文革」時期,打、砸、搶等犯罪行為反而成為合乎道德的「正義」行動。這一歷史教訓在今天的德育實際中決不可以輕易忘記。 對學生進行文明行為教育,培養學生文明行為習慣,也是學校德育經常性的重要的內容之一。學生無論在學校、家庭和公共場所,都應當遵守文明行為規則。文明行為的內容廣泛,涉及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看起來似乎是日常小事,但卻是一個有教養的人的文化修養和精神內涵的標志或表現。當然,文明行為不只是一個人的行為的外部表現,重要的是這些外部行為應反映出一個人的內部心靈或性格的特徵。否則,一些人學會了「彬彬有禮」、衣著講究,給人一種很有「教養」的印象,但實際上他仍可能是虛偽、狹隘、自私和粗魯的人。所以文明行為教育應當同個體的精神培育結合起來。 小學生的「學生守則」以及「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是小學生必須遵守的行為准則。它是對學生進行文明行為及其他道德品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學校要教育學生堅持不懈地嚴格地切實地遵照執行。對小學生進行基本道德和行為規范的教育是小學德育內容的重中之重。 2.公民道德與政治品質的教育 公民道德與政治品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民主法制觀念和其他政治常識的教育等項內容。 集體主義教育是社會主義道德品質教育的最重要的內容之一。集體主義教育必須要養成學生善於在集體中生活的習慣,使學生能夠關心集體,關心同學,願為集體和同學服務;學生對集體要有責任感與榮譽感;發展同學間的友誼,促進同學間的團結。 國現在的小學生許多人是獨生子女,對他們進行集體主義教育是他們健康和幸福成長的重要途徑。 愛國主義是人類一種最古老的感情,是千百年鞏固起來的、人們對祖國一種最深厚的情感,是對祖國在歷史上所起的進步作用的正確理解,也是力圖使祖國更富強、更強大,為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作出更大貢獻的一種堅定的志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應當注意的問題主要有:第一,愛國主義教育既有一般的對於祖國的嚮往、愛戀之情,也有對於具體的祖國的熱愛與奉獻的沖動。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主要是倡導民族奮發精神,煥發兒童和青少年的鬥志,為把祖國建設成一個社會主義強國而不懈努力。其中要特別注意實現愛國主義教育對小學生學習動機的增強作用。第二,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制度是一致的。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所以真正的愛國主義者必然熱愛社會主義制度,擁護改革開放政策。應當努力實現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的教育的內在統一。第三,愛國主義應與改革開放的新形勢緊密結合。由於科技、經濟的發展,今天的世界已經變成了一個「地球村」。中國的發展進步是世界發展進步的一部分。當今世界的許多問題也只有從全球的大局出發才有可能解決。加強各民族之間的理解與合作是世界進步和國家發展的重要......>>
③ 德育模式有哪些
一、認知模式
道德教育的認知模式是當代德育理論中流行最為廣泛、占據主導地位的德育學說,它是由瑞士學者皮亞傑提出,而後由美國學者科爾伯格進一步深化的。該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斷力按照一定的階段和順序從低到高不斷發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於促進兒童道德判斷力的發展及其行為的發生。
認知模式的特色在於:一是提出以公正觀發展為主線的德育發展階段理論;二是建構了較為科學的道德發展觀,提出智力與道德判斷力關系的一般觀點;三是通過實驗建立了嶄新的學校德育模式。
二、體諒模式
體諒或學會關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為英國學校德育學家彼得•麥克費爾和他的同事所創。
體諒模式的特色在於:有助於教師較全面地認識學生在解決特定的人際一社會問題的各種可能反應;有助於教師較全面地認識學生在解決特定的人際一社會問題時可能遭到的種種困難,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學會關心;它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應,教師能夠根據它們指導學生圍繞大家提出的行動方針進行講座或角色扮演的主題。
三、社會模仿模式
社會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國的班杜拉創立的,該模式認為人與環境是一個互動體,人既能對刺激作出反應,也能主動地解釋並作用於情境。
社會模仿模式可資借鑒的地方在於:在探討道德教育與行為形成方面,社會學習理論的許多成果值得借鑒,對我們加強道德知識教育和行為習慣培養有較大啟迪作用;強調自我效能,注重個體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努力引導學生學會自我強化。
四、價值澄清模式
價值澄清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拉斯、哈明、西蒙等人。這種模式著眼於價值觀教育,試圖幫助人們減少價值混亂並通過評價過程促進統一的價值觀的形成。其目的是通過選擇、贊揚和實踐過程來增進賦予理智的價值選擇。
價值澄清模式認為,人們的價值觀並不是一種固定的觀點或永恆不變的真理,而是建立在個體親身經歷的社會經驗基礎上的一種指南。因此,要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就必須經過選擇、評價和按這些價值觀行動的過程。
教師在課堂中,利用專門設計的方法和練習,通過創造一種沒有威脅的、非強制的、「柔和」的對話環境,幫助學生運用到現存的理念和行動中,幫助學生澄清價值觀。
五、發展模式
認知發展道德教育模式的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柯爾伯格。他反對相對主義的道德價值觀,主張建立普遍的道德價值。道德判斷的重要假設:
①道德判斷形式反映個體道德判斷水平。道德判斷有內容與形式之別。所謂道德判斷內容就是對道德問題所作的「該」或「不該」、「對」或「錯」的回答;所謂道德判斷形式指的是判斷的理由以及說明過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後者反映個體的道德判斷水平。
②個體的道德判斷形式處於不斷發展之中。
他設計了「兩難故事法」用以測定青少年的道德發展水平和階段,並提出了著名的道德發展「三水平六階段」學說,即: 前習俗道德水平(階段1—— 懲罰與服從, 階段2——個人的工具主義目的與交換) 。
習俗道德水平(階段3—— 相互的人際期望、人際關系與人際協調, 階段4——社會制度和良心維持);後習俗道德水平(階段5——至上的權力、社會契約或功利, 階段6——普遍性倫理原則)。
④ 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說服教育法,說服是使對方放棄原來的觀點和認識,接受新的意見,努力使對方心服口服,有即時或可見性的收效。
2、榜樣示範法,榜樣示範法形式主要有:偉人的典範、教育者的示範、同齡人中的優秀學生的示範。
3、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的種類有:一、人格感化,即教育者靠自己高尚品德、人格以及對學生深切期望和真誠的愛來觸動,感化學生,促進學生思想轉變,積極進取。二、環境陶冶,即通過學校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環境使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三、藝術熏陶,指通過音樂、美術、舞蹈、詩歌、影視等文化藝術活動,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影響。
4、自我教育法,激起學生自我教育的願望。
5、實踐鍛煉法,實際鍛煉法包括:
一、執行制度,即讓學生按照學生守則、課堂紀律、作息制度等必要的規章制度進行鍛煉;
二、委託任務,指教育者或學生集體委託學生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務;
三、組織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際的活動,如:學習活動、課外活動、勞動以及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等。
拓展資料:
德育:
廣義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詞目:德育
拼音:déyù
基本解釋
[moral ecation] 指針對學生群體的道德教育與培養
引證解釋
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的教育。
毛澤東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五:「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德育目標的概念
德育目標是通過德育活動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上所要達到的總體規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或結果的質量標准。德育目標是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它不僅決定了德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約著德育工作的基本過程。
德育依據
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及心理特徵
2.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傳統
4.時代與社會的發展需要
德育原則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過程的規律性,是對德育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中小學的德育原則主要有:
其一,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並重。又稱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知行統一的原則。
其二,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 嚴格要求是指嚴格按照教育方針和德育任務,對學生進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關心學生的成長,尊重學生的人格,信任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發展。
其三,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相結合。保證所有學生的發展同社會發展的總方向相一致,又要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其四,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並舉。通過集體來教育個人,又要通過個別教育來加強和影響學生集體。
其五,學校教育和社會影響相統一。既要重視學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又要重視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相互配合,協調一致。
⑤ 我國小學德育模式的幾個基本觀點
(1)方向性原則。
方向性原則是社會主義學校德育的根本原則,它要求學校德育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培養學生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
(2)知行統一的原則。
知行統一的原則,是指在德育過程中要把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規范的教育與參加社會實際鍛煉結合起來,把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與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使學生成為言行一致的人。
(4)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的原則,是指在德育過程中,要把對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與對學生個人的尊重、信任和愛護結合起來,使教師的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嚴格要求是指教育者按照黨和國家規定的標准,對學生進行嚴格管理和教育。
⑥ 當代我國學校德育應該更新哪些內容
參考一下這篇文章吧,也許對您有點用:
近年來我國德育的主要探索
應該說,近年來我國德育在理論和實踐探索上所積累的經驗遠遠大於教訓。這里只就影響較大的德育模式探索作簡要的介紹。
1.心育工程模式
自去年初以來,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倡導並實施「五心」道德教育體系,即「愛心獻給社會、忠心獻給國家、關心獻給他人、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深圳華僑城中學也把個性心理素質教育作為心育工程的主要內容,並以搞好「心育工程」作為完善學校德育的突破口。《德育·心育·心育工程》(《特區教育》1994年第4期)一文,把心育工程表述為「六心體系」——熱心獻給他人、孝心獻給父母、愛心獻給社會、忠心獻給祖國、關心獻給環境、信心留給自己。這種模式在不同地方幾乎同時得到推廣。
2.淬礪教育模式
淬礪教育是著眼於21世紀人才規格,針對現實青少年身上的弱點和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種有完整系統的德育模式,可概括為4句話20個字:訓練其行為,磨煉其意志,錘煉其精神
,鍛煉其理想。四者的關系是:理想是核心,精神、意志是中介和基礎,行為是外在表現。這種模式主張採取實踐鍛煉、勞動鍛煉、遠足拉練、行為訓練、學習磨煉和體育鍛煉等六大途徑,目前在國內只是零星地試行。
3.學會負責模式
這是「中國基礎教育中的人道、倫理、道德、文化價值教育」課題研究總報告所推崇的德育模式,意在為21世紀中國基礎教育中的德育選擇適當的目標,並以此構築面向21世紀的中國中小學校中人道、倫理、道德、文化價值教育的新格局。學會負責,是學會在作出滿足自己需要和願望的個人決定時,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以至對影響人類生態的環境等有全盤考慮並承擔起應有責任。這對學生而言,意味著學習和掌握經過獨立思考、判斷後選擇履行義務的意識和能力;對教師而言,則意味著培養學生這種意識和能力。鑒於「學會負責」既是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連接點,又是中西文化的融合點,所以這一德育模式有著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