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人為什麼會劃船

中國人為什麼會劃船

發布時間:2023-02-03 07:29:11

㈠ 龍舟競渡的來歷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是日,競渡,競采雜葯。」此後,歷代詩賦、筆記、志書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
龍舟,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lOO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縣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 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扎、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如廣東順德龍舟上飾以龍牌、龍頭龍尾旗、帥旗,上綉對聯、花草等,還有綉滿龍風、八仙等圖案的羅傘。一般龍舟沒有這么多的裝飾,多飾以各色三角旗、掛彩等。古代龍舟也很華麗,如畫龍舟競渡的《龍池競渡圖卷》(元人王振鵬所繪),圖中龍舟的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龍身還有數層重檐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龍船之精麗了。又如《點石齋畫報。追蹤屈子》繪蕪湖龍船,也是龍頭高昂,上有層樓。有的地區龍舟還存有古風,很精麗。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而湖南汨羅縣,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註:「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這些詩句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龍舟競渡的壯景。婦女們平時是不出門的,如今也爭著來看龍船,銀釵耀日;鼓聲、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馳而來,掉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插著錦綺彩竿,作為標志。龍舟向著標飛快地馳近……近代的龍舟比賽也大抵相同,不過規程稍嚴格一些。近年來,國內外都出現了國際龍舟比賽,吸引了各國健兒。
除了比賽速度外,劃龍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比如龍舟游鄉,是在龍舟競渡時劃著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莊遊玩、集會。有時龍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具有表演的含義。如廣州的龍舟,挽手用槳葉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飛濺;船頭船尾的人則有節奏地頓足壓船,使龍舟起伏如游龍戲水一般。浙江餘杭縣龍舟,有的是讓人把龍尾踩低,使龍頭高翹,船頭的急浪便從龍嘴中噴吐出來,如龍吞雲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遊船式競渡。如《淮南子·本經訓》「龍舟鷁首,浮吹以娛」,是劃著龍船、搖船在水上奏樂、遊玩。在《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龍舟六隻,戲於湖中」。湖上有龍舟,只是畫舫遊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情各代帝皇,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的娛樂,也屬於游戲之類。《舊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東京夢華錄》卷七,記北宋皇帝於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競渡之俗。其中有綵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丈的大龍船。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宋張擇端《金明池奪標圖》即描繪此景。又明代帝皇,在中南海紫光閣觀龍舟,看御射監勇士跑馬射箭。清代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往觀看。
又有夜龍舟。在浙江武進,過去有夜龍舟,在四面掛起小燈以競渡。四川五通橋從1982年起出現了夜龍舟,在舟上裝電燈,配焰火,漂浮河燈,輝煌奪目。浙江少數地方還於水上設堆堆浮焰,讓張燈結綵的龍舟從焰中穿過。
又有旱龍舟,是在陸地上進行的模擬龍船比賽的活動。如《南昌府志》載:「五月五日為旱龍舟,令數下人異(y6,共同拾東西)之,傳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錢祈福,競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義縣,過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認為可除邪祟。另廣東的佛山、東莞、信宜都有旱地劃龍舟之俗,實際上是一種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時的旱地龍舟最為壯觀。又如《徽州府志》載:「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為之,襲畫狀似鰍,以十二人為神,載而游緒市。」另有把小型旱龍船給小兒做玩具的。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般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流傳於廣西北部桂林、臨桂等地的龍船歌,在競渡時由眾橈手合唱,有人領呼,表現內容也多與龍舟、端午節俗有關,歌聲宏遠動人。《廣西民間音樂選集》中收有臨桂縣(4龍船歌》組曲,如號子般的節奏鮮明、熱烈,唱起來必定十分動人。
另外,還應說一下女龍船。在過去,許多地方的龍舟競渡均不許婦女參加,認為婦女接觸龍舟很不吉利。如今各地都出現了女子龍舟隊,英姿諷爽的女人們奮勇爭光,爭奪第一,絲毫不弱於須眉男兒。
與春節有舞龍也有舞鳳一樣,端午有龍舟也有鳳舟。鳳舟的來源如上述,是源於遠古的烏舟、鷁舟。古代宮廷中有鳳阿(如《天府廣記》中記明代宮廷便有),民間有鳳船競渡。《粵囊》載:「龍舟以吊大夫,鳳船以奉天後,皆與五日為勝會。庚午之夏,番禺石橋村入聚萬金,制鳳船,長十丈,闊丈三,首尾高舉,兩舷重翼為舒斂,背負殿宇,以奉天後,游各水鄉。」1964年後香港又出現了鳳艇賽。這種鳳艇艇身稍短,可坐16名隊員,飾有鳳頭、鳳尾,由女隊員競渡。的確是一種很好的比賽形式,合龍鳳呈祥之意。
有的地方還有龍鳳船。《順德縣志》載:「大良之龍風船妙極華麗。」但今已不見了。湖南汨羅縣的龍舟,前裝龍頭,後置鳳尾,鳳尾是用包有紅紙的竹篾成扇形插於船尾,如矩尾一般,也可稱為龍鳳船。龍鳳船,似乎是龍船與鳥船相融合後留下的痕跡。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還有一個傳說,很久以前,鄒圩沒有河流,只有一條又小又臟的水溝。一天,有個打魚人在水溝里網住了一條小蛇。這條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閃耀的鱗片。當魚人把手觸向鱗片時,蛇眼裡閃著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憐。漁人頓生惻隱之心,撫了一下它的鱗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溝。誰知那九片鱗忽然落了,小蛇長身而舞,化為一條小龍。原來,它是一條上天的神龍,因觸犯了天條,受玉皇大帝處罰,變成這模樣,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鎖—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閃耀的鱗。玉皇曾言:「這鎖要打開,除非得到人的陽氣。」剛才漁人無意中竟打開了小龍身上的千年枷鎖。小龍為了感謝漁人,在水溝里不停地翻動,並從口裡不停的噴出水來,灌注在小水溝里。慢慢地,小水溝變成了大河(也就是現在的鄒圩清水河),河水為鄒圩帶來了五穀豐登。為了紀念這條神龍,人們把沿河的村子稱為龍頭寨,上龍首等村。在神龍升天這一天,也就是端午節舉行賽龍舟,以示慶賀。
1984年,原國家體委決定將龍舟賽列為體育比賽項目,舉辦了「屈原杯」龍舟賽。
龍舟賽歷史悠久,傳入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1983年,我國首次派隊參加龍舟大賽,一舉奪得全部兩項冠軍。1984年國際龍舟大賽在香港舉行,有美國、德國、日本、英國、紐西蘭、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澳洲、澳門、香港等16個隊參賽。中國隊又奪得冠軍。龍舟賽在我國南方地區開展的比較普遍,已形成一年一度的「龍舟節」。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泉州端午節賽龍舟的活動與其他地方差不多,惟獨惠安崇武較為特殊。早年崇武在端午節也有賽龍舟,但與外地有所不同,主要是於台風季節即將到來之前在海上舉行的祝神驅魔活動。據傳後來因某一年失事,就不再在海上賽龍舟,而改在陸上游龍舟,遊行時要唱《阿螺歌》,其歌詞大意是請求神靈消災滅禍,但近百年已沒再舉行。由此看來,崇武的賽龍舟、游龍舟和「采蓮」習俗一樣,都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即要借龍王之神威,避惡消災保平安。

㈡ 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

端午節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2)中國人為什麼會劃船擴展閱讀:

賽龍舟在各地不同的寓意:

1.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

2. 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

3. 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

㈢ 中國古人如何劃船

原始社會里,我們的祖先用過各種方法使船前進。有的折下樹枝,撐著河底、岸邊,這就是原始的籬。一籬點水千鈞力,能使大舟朝前移。籬直到現在還是撐船的工具。在長期實踐中,人們吸取手掌之「寬」和樹枝之「長」,終於創造了一件新的劃船工具——楫(短槳)。

人們在實踐中不斷深化認識,發現被指定用來操縱航向的舵槳,當它由原來的橫向放置變為縱向放置後,在左右擺動時就不再提槳出水面了,遂削木為擼。

櫓人頭是由槳又演變而來的,有了這一點,櫓就成了一個杠桿,只要在櫓手處施加不大的力,就可以搖動水下的櫓板。櫓手的上端系著一根櫓擔繩,繩的另一端拴在甲板上的一個鐵環上,它既可固定櫓板的下沉程度,又有助於揮動櫓板。

船槳劃船的原理

船槳劃船是人們從魚鰭身上得到的啟示,仔細研究了魚的生理構造,發現魚的胸鰭和腹鰭有杠桿原理的「應用」,因此,魚才可以一前一後地在水中劃動。弄明白這個問題後,人們便發明了能在水中劃動的槳。

槳只使用杠桿原理是完全不夠的。它每一次劃水太少,船行駛的速度很慢,於是人們繼續改進槳。改進後的槳採用了物理學上的牛頓第三定律,由於物體間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水對船有一個向前的推力,船就前進了。

㈣ 端午劃船習俗跟劃船含義

劃船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賽龍舟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活動。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含義: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 《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是日,競渡,競采雜葯。」此後,歷代詩賦、筆記、志書 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
龍舟,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lOO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縣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扎、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如廣東順德龍舟上飾以龍牌、龍頭龍尾旗、帥旗,上綉對聯、花草等,還有綉滿龍風、八仙等圖案的羅傘。一般龍舟沒有這么多的裝飾,多飾以各色三角旗、掛彩等。古代龍舟也很華麗,如畫龍舟競渡的《龍池競渡圖卷》(元人王振鵬所繪),圖中龍舟的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龍身還有數層重檐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龍船之精麗了。又如《點石齋畫報。追蹤屈子》繪蕪湖龍船,也是龍頭高昂,上有層樓。有的地區龍舟還存有古風,很精麗。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㈤ 賽龍舟的民間習俗

賽龍舟是端午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每年各地各種形式的賽龍舟活動為這個傳統節日增添了許多色彩。除了比賽之外,關於賽龍舟主要還有以下一些傳統習俗 :

一,祭龍首

每年五月初一就是龍舟下水的日子。一大早,人們就敲鑼打鼓,鳴放鞭炮、焚香,以祈求取得好成績,更願風調雨順,政通人和。每條龍舟都要經過這樣的祭祀儀式後,把龍首安到龍舟上,才算龍舟正式下水。

二,龍舟點睛

一點天庭,吉星高照,鴻運當頭;二點鼻子,和諧幸福,萬家平安;三點口利,笑口常開,大吉大利;四點龍角,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點眼睛,願龍舟為我們帶來健康、吉祥、如意。

在全國各地,龍舟比賽開賽前或是龍舟下水時大多會舉行一場別具特色的點睛儀式。龍舟點睛來源於「畫龍點睛」一說,寓意平安吉祥。

三,鼓點帶節奏

在龍舟比賽中,每個龍舟前都有一名鼓手配合著音樂和號子聲打節奏,這種鼓點並非純粹為助興提氣,打鼓的節奏還是劃龍舟時控制槳的節奏。想劃得整齊就得靠聽鼓點掌握節奏,按照鼓點聲一起劃力量才會更集中,速度才能更快,也更能讓每個龍舟參與者體會到賽龍舟需要團結協作的意義。

四,參賽人員

盡管龍舟賽進入國際體育運動項目,分男女組進行,但民間的活動,幾乎都是青壯年男子的表演舞台。船頭令旗、隊長發號,船尾擂鼓,兩排男子齊心齊力劃槳擊水,爭先恐後破浪向前。

五,過程

賽龍舟主要分起龍、采青、招景、應景、賽龍、藏龍、散龍等。傳統龍船一般用坤甸木等密度較大的木料製成,陽光暴曬會爆裂,因此要用濕滑的河泥包裹珍藏。起龍,就是把深埋河涌池塘泥水中的龍舟挖起、洗凈、風干。

龍船「起來」後,首先是清洗淤泥,檢查船身是否有爆裂或變形,然後再「緊龍筋」,使船身更為硬朗,接下來是上油。然後長老用筆蘸取幾滴公雞雞冠血,與硃砂混合,為龍船點睛。龍頭彷彿被喚醒了一般,炯炯有神;再用植物枝葉沾水灑向四周,給人們帶去吉利,這叫「沾龍水」。

此時,祠堂門口早已擺放好事先採來的四盆碧綠的禾苗,表達人們對五穀豐登的期許……最後,龍頭、龍尾被抬出祠堂和龍身會合。在震天的鑼鼓聲和鞭炮聲中,橈手們坐上龍船,下水劃上幾個來回,「扒龍舟」的一系列前期准備就緒。

㈥ 端午節為什麼要劃龍船

龍船就是船上畫著龍的形狀或做成龍的形狀的船。劃龍船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史書記載,劃龍船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此外,傳說,很久以前,鄒圩沒有河流,只有一條又小又臟的水溝。一天,有個打魚人在水溝里網住了一條小蛇。這條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閃耀的鱗片。當魚人把手觸向鱗片時,蛇眼裡閃著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憐。漁人頓生惻隱之心,撫了一下它的鱗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溝。誰知那九片鱗忽然落了,小蛇長身而舞,化為一條小龍。原來,它是一條上天的神龍,因觸犯了天條,受玉皇大帝處罰,變成這模樣,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鎖─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閃耀的鱗。玉皇曾言:「這鎖要打開,除非得到人的陽氣。」剛才漁人無意中竟打開了小龍身上的千年枷鎖。小龍為了感謝漁人,在水溝里不停地翻動,並從口裡不停的噴出水來,灌注在小水溝里。慢慢地,小水溝變成了大河(也就是現在的鄒圩清水河),河水為鄒圩帶來了五穀豐登。為了紀念這條神龍,人們把沿河的村子稱為龍頭寨,上龍首等村。在神龍升天這一天,也就是端午節舉行賽龍舟,以示慶賀。

造龍船也不只是為了競渡。如貴州黔東南和湘西一帶苗族同胞的「龍船節」,所做的龍船就不是為了競賽,而主要是為了乘坐龍船游村串寨,會親訪友。

龍船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龍船下水前,先由歌師唱吉祥祝福歌,祝願龍船一路順風。每條船上都有一位「鼓頭」,由全寨推選出德高望重的老人擔任,坐於龍頸擊鼓發令,主持船上活動。龍船過寨,鳴放鐵炮傳告親友,岸上報以「接龍」鞭炮,親友遂上前向船上的人敬米酒,並將鴨、鵝、綵綢等禮品掛於「龍頭」。龍船靠岸,水手們將糯米飯團和菜餚放在船幫上就餐,不用碗筷。婦女、兒童這時紛紛前來「討路邊飯」,據說吃了龍船上的食品能消災避難。龍船形制精巧美觀,龍身由一隻母船和兩只子船捆紮而成,叫做「子母船」,皆為獨木鏤空。龍頭約長兩米多,用水柳木雕刻,裝有一對一米多長的龍角。因龍頭著色不同,分為青龍、赤龍、黃龍等。各寨為了保護龍船,還專門建有「龍篷」。龍船節從農歷五月十六日開始,具體節期各地各寨略有不同,只要全寨薅完秧,本寨龍船即可下水,歷時三天左右。在廣東水鄉,龍船出遊時,家家送米酒給劃船的人,並由老人為龍點眼,然後才下水游去。游完後,龍頭供奉在龍王廟,船身埋入河床沙泥中,第二年挖出來再用。傍晚,村民們還要燒一大鍋「龍船飯」,不管什麼人都可以食用,以廣結「龍緣」,遍得「龍福」。

浙江省長興縣洪橋鎮洪橋村龍舟
龍舟也叫水龍船。早在原始社會,長興便屬吳越氏部落,先民們就以龍作為自己的圖騰,凡小孩出生,必綉龍紋身。因是水鄉,家家枕河,戶戶臨水,河多路少,船就成了必需的交通交通工具。先民們出於對龍的崇拜,將其形象繪於船身,於是就出現了龍船的雛形。到了戰國末期,吳國日趨強盛,疆域不斷擴大,終跟楚國接壤,吳楚文化開始碰撞交融,楚地為憑吊愛國詩人三閭大夫屈原的迎龍船活動就順理成章地傳入長興洪橋等地。劃龍舟是一種民間的習俗活動,相傳,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為紀念戰國時期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人們在汩羅江上劃船向水中拋灑粽子,之後經過流傳演變,形成了劃龍舟的習俗,並在許多地區流傳開來。當地龍舟在解放前活動已較活躍,解放後繼續發展,每年都有劃龍舟活動,龍舟經過的村鎮里家家戶戶都積極響應,紛紛捐獻財物以表支持。20世紀六、七十年代文革時,龍舟被稱作「四舊」而禁止活動,到80年代初又開始恢復,流傳至今。

閱讀全文

與中國人為什麼會劃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840英國有多少蒸汽機 瀏覽:952
英國威士忌怎麼區分 瀏覽:311
英國有什麼it系統 瀏覽:364
中國現有新冠確診病例多少例 瀏覽:116
越南皮革鞋多少錢 瀏覽:445
idtpp是印尼的什麼地方 瀏覽:504
義大利是什麼級別 瀏覽:495
印尼巴淡島屬於什麼氣候 瀏覽:116
越南語和英語什麼關系 瀏覽:170
英國紅旗是什麼意思 瀏覽:831
印度瑜伽教練怎麼去 瀏覽:23
英國下午茶喝什麼 瀏覽:92
印尼普頓公司董事長叫什麼 瀏覽:681
英國短毛貓折耳貓怎麼訓練 瀏覽:150
英國疫苗用什麼字母 瀏覽:491
中國飛烏拉圭要多久時間 瀏覽:337
義大利護衛犬叫什麼名 瀏覽:613
牡丹江義大利語培訓哪裡有 瀏覽:236
從印尼回中國需要檢查什麼 瀏覽:837
伊朗女人用什麼化妝品 瀏覽: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