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述中國地緣環境的基本情況
一、大陸東緣,海陸中心。
中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北接西伯利亞,南與東南亞、大洋洲相望,在東方版世界地圖上,恰好位於世界的中心(西方版世界地圖上的中心是大西洋)。
這樣的海陸兼備又與歐洲、北美拉開距離相互鼎立的位置,使得中國便於與世界交往,又有條件成為世界的重要發展極。
二、緯度適中,適於發展。
在地球上,中緯度地區是最適合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地區,歷史上強大的國家也都誕生於中緯度地區,緯度過高或者過低,都不適於產生強大的國家。而我國大部分國土恰好都位於中緯度地區。
三、背山面海,有利有弊。
地理課本上介紹過,我國的地理形勢,西高東低,大致分為三級階梯。
這樣的地理環境,使得我國大部分河流自西向東、匯流入海,在東部廣闊的沖積平原孕育了燦爛的文明和發達的經濟。
北邊西伯利亞高原、蒙古高原,西邊青藏高原、西南雲貴高原圍成的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客觀上促進了形成統一的國家,阻擋了來自亞歐大陸西部、中部的外敵入侵。
東面和南面綿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港口,又適合開展對外貿易。
但同時,西部北部西南的高山高原,也阻礙了對外經貿交流和運輸通道的建設,在海上通道也必須要通過馬六甲海峽等有限的幾條通道。
四、鄰國眾多,責任重大。
四面鄰居眾多,這些鄰居們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各異,體制、制度、願景各有不同,在歷史上的相互交往中也發生過各種各樣的小插曲。
(1)如何理解中國地緣環境基本概況擴展閱讀
怎樣拓展周邊戰略平台
一、上下結合,鼓勵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煥發
中國雖然不是世界的中心,但天然是東亞的中心,與中亞、東南亞、南亞、中亞和東北亞等次區域都有著直接的地緣聯系。這種地緣核心地位為中國參與區域多邊制度的構建提供了巨大的地緣優勢。
中國的地緣政治地位使得中國與任何一個周邊國家的雙邊行動都可能被其他國家看作是對本國的威脅,從而要求中國在周邊外交必須確立多邊主義精神。
近年來,中國在周邊外交除了本著互諒互讓、公平合理的原則,通過磋商與談判,與俄羅斯、越南等國全面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參與態度越來越積極,程度越來越深,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另外,地方政府參與周邊外交的積極性也被廣泛動員起來。比如雲南省作為中國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主體和前沿,在推動該區域的經濟合作方面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如廣西在泛北部灣次區域合作中扮演了中國與東盟的重要合作紐帶角色。
二、官民並舉,構建政府外交與公共外交兩翼齊飛的格局
除了政府官方的外交之外,中國周邊外交需要更加重視公共外交,重視政黨、企業、媒體、非政府組織和普通民眾的作用,鼓勵其積極參與地區合作,為推動周邊地區的和平與發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目前,中國共產黨已與世界上140多個國家的400多個政黨和組織建立了聯系和往來,其中多數為執政黨和參政黨。中國共產黨的對外交往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深層次的新格局,包括高層往來、工作訪問、專題考察、理論探討、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等形式的政黨外交日益豐富。
隨著中國與周邊地區社會交流的日益頻繁,民間外交在周邊地區更是多渠道、多層次地廣泛開展起來。中國對外友協與周邊十多個國家都建立起了雙邊友好協會,近年來舉辦了一系列社會文化交流活動。
此外,要鼓勵中國企業、媒體、非政府組織和公民網路拓展海外聯系,並加強組織協調,加強規范管理,使之健康有序地參與外交。
三、立體操作,打造政經文互動、全方位推進的外交共同體
適應對外開放和區域化全面發展的要求,中國周邊外交需要改變以往過於偏重政府交往和政治層面的習慣,努力平衡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外交,特別是大力拓展經濟和社會文化層面的外交,構建政經文互動、全方位推進的周邊外交共同體。
要推進中國與周邊國家的軍事交流,大力開展反恐、維和、打擊海盜、島嶼安全、海上磋商、聯合搜救、增信釋疑及信任創造等內容的軍事外交。中國在開展周邊外交時,要高度重視並准確評估軍事外交的效果,既要增加信任,又要提升信譽,使之成為中國周邊外交的重要一環。
要推進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磋商,積極開展政策對話,優化經濟環境,為貿易、投資、金融等創造良好的條件。
要推進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文化交流,充分鼓勵大學、智庫、宗教、文化、文學、藝術等領域的團體加強交流,以亞洲精神為統攝,鼓勵多宗教、多民族、多文化之間的對話,為文化理解和融合創造條件。
四、內外聯動,創造中國與周邊地區有序互動的命運共同體
區域化的深入讓中國與周邊地區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升,特別是諸如自貿區、貨幣互換、境外結算、區域合作協議等眾多制度的深化令中國與周邊地區日益趨向唇齒相依,風險共擔的命運共同體。
為適應這一變化趨勢,中國的周邊外交需要向政策、執行、監管等深層領域拓展,在提高透明度和增強責任與信譽上下功夫,努力打造中國作為一個令周邊地區信任和依賴的負責任大國。要加強中國與周邊地區國家宏觀政策的協調。
在區域化不斷深化的同時,一國政策對他國政策的敏感度和脆弱性均隨之上升,一旦一國發生風吹草動,其他國家都會受到沖擊。
因此,中國對周邊國家外交已經突破了外交部門的范圍,其他政策部門也被捲入外交遊戲圈中,加強中國與周邊國家政府決策部門在具體政策上的溝通、磋商和對話,已經越來越成為周邊外交的必然選擇。
要加強中國與周邊國家在執法領域中的合作。推動執法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建設,加強公安、民政、環保、質檢、工商、稅務、安檢、海關、出入境等部門之間執法網路,促進有關行業和領域對口部門的執法系統對接。要在既有的地區性組織、論壇和機制的基礎上,創設新平台,拓展和深化執法合作領域。
五、統籌兼顧,打通國別和領域、雙邊與多邊、國內與國外的外交協調機制
在2010年處理釣魚島問題、延坪島炮擊問題、南中國海問題等議題上,都或多或少存在著被動反應的傾向。之所以在外交上顯得日益被動,關鍵在於中國外交目標設置能力跟不上國家發展的需要,沒有站在日益拓展的中國國家利益格局的戰略高度,拓展世界眼光。
在統籌國內外大局的基礎上主動發現問題,主動規劃目標,以便更有效利用外部機遇充實壯大自己,更好利用內部發展優勢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要統籌地區國別外交與議題領域外交。防止各自為戰的「分散主義」外交傾向,明確主次配合機制,推進地區外交戰略化、國別外交政治化、領域外交專門化,構建外交統一布局,部門梯次搭配,人員復合聯動的網路外交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崛起與周邊地緣戰略依託
❷ 我國地緣環境的特點和狀況是什麼
我國地緣環境的特點:地緣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鄰國眾多,邊境線漫長,大國集中
我國地緣環境: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
1、三面陸地,東面海洋。陸地三面北邊是荒原和冰凍之地,西邊是戈壁、沙漠,南邊是崇山峻嶺、大河和熱帶雨林,在歷史上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
2、陸海兼備,陸地邊界和海岸線漫長。陸地邊界全長約2.28萬公里,大陸海岸線長1.84萬公里,另有島岸1.4 萬余公里,海岸線總長超過3.2 萬公里。
3、地緣戰略地位重要。現在社會隨著海陸交通的發達,東面和西面已經分別成為中國經濟和能源的戰略要地,處於對外交流的前沿。
4、大國眾多。三面陸地、一面海洋面對十幾個鄰國,其中日本、俄國、印度、韓國等均為世界大國或中等強國,與我國存在各種領土、領海和資源明確或潛在的爭端,整體地緣環境不容樂觀。
(2)如何理解中國地緣環境基本概況擴展閱讀:
南海爭端
南海爭議的核心是南沙島礁領土主權爭議和南海部分海域的劃界爭議。按照國際法的規定,國家對海洋的權利基於大陸,即海權基於陸權。
整個南中國海海域的面積為350萬平方公里,其中南海九條斷續線之內,中國主張擁有主權、管轄權的海域面積為200多萬平方公里。
南海周邊國家侵佔南海諸島的現象主要發生在南沙群島,對中國南沙群島全部或部分島礁提出主權要求的國家主要有: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汶萊。
其中,越南侵佔島嶼和礁石30個;菲律賓侵佔6個;馬來西亞侵佔3個,巡視監控4個;汶萊佔領1個;印度尼西亞雖未佔領島礁,但對鄰近海域有主權要求;而中國本身僅實際控制8個(包括台灣駐軍的太平島和中洲島),巡視監控21個。
❸ 我國地緣環境的基本概況是什麼,並分析帶來的影響
我國地緣環境的基本概況:
1、我國是邊界線較長、相鄰國家最多的國家之一;
2、我國周邊人口眾多、是世界上大國最集中的地區;
3、我國周邊國家政治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大,民族、宗教矛盾交織,安全環境復雜;
4、中國位於世界兩大地緣戰略區的交接處,既受其他大國關系的影響,又影響其他大國關系。
影響:
中國的三面陸地、一面海洋面對十幾個鄰國,其中日本、俄國、印度、韓國等均為世界大國或中等強國,與我國存在各種領土、領海和資源明確或潛在的爭端,整體地緣環境不容樂觀。
(3)如何理解中國地緣環境基本概況擴展閱讀:
中國區域位置: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處。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陸上邊界2萬多千米。 領海由渤海(內海)和黃海、東海、南海三大邊海組成,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千米。
中國陸地邊界長達2.28萬公里,東鄰朝鮮,北鄰蒙古,東北鄰俄羅斯,西北鄰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西和西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接壤,南與緬甸、寮國、越南相連。東部和東南部同韓國、日本、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