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造成中國石油壟斷的原因
造成這種怪圈的原因是中國石油政策的不透明:「我們總要在國際市場上保密,市場很難對中國的需求形成穩定預期。石油進口從本質上來說還是做生意,在商言商,一般而言,越公開透明越對自己有利,也越對生意夥伴有利,否則的話就會吃虧。」
量價齊升
來自海關的統計數據表明,今年1月中國進口石油836萬噸,同比增長77.7%,平均進口價格上升了51%,凈增11.1億美元。
同時,原油和成品油價格的上漲,帶動了其他互補性能源產品(如煤炭、天然氣、電力等)的價格上漲。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統計報告,受國際油價的影響,在2003年1月,國內能源及相關產品的價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原油價格環比(與前月相比)上升7.6%,同比上升42.7%;成品油價格環比上升1.8%,同比上升25%;1月煤炭價格環比上漲0.3%,同比上升3.2%;電力價格也微幅爬升,環比上漲0.4%,同比上升1%;天然氣價格環比上漲0.6%,同比上升0.7%。
「這是中國又一次在原油進口上實現了可觀的量價齊升,與以前的糧食進口有著驚人的相似」,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宋國青教授說。
宋國青稱,盡管中國只有不到10年的石油進口歷史,有關特徵尚不能在統計數據上顯著地體現,但根據他對中國糧食40年進口歷史的研究,中國的石油進口正在步糧食進口的後塵。「自從中國進口糧食以來,幾乎沒有一次不是在國際糧價的高點大量進口,而在最低點出口。
而石油進口正在走糧食的怪圈。」歷史紀錄顯示,2000年,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一路上漲,而中國進口原油及石化產品也同時大增。來自海關的統計表明,2000年國際石油價格上升了62%,並導致相關化工產品平均漲價21%,但中國該年進口原油數量達到7013.4萬噸,與1999年的3661萬噸相比,幾乎翻了一番。
量價齊升的後果是成本巨額上升,這個數字到底有多大呢?中國的石油企業沒有公布由此帶來的損失。但一個可供參考的數據是,來自海關的權威人士估算,2000年僅原油進口一項,關稅至少多繳了150億元。「150億關稅是肉爛在鍋里了,但中國用戶為石油進口價格上漲支付的巨額成本,大都流到國外了。」宋國青說。
逢低減倉
而在接下來的2001年,中國原油進口又陷入另一個怪圈。從2000年末開始到2001年美國「9·11」事件之後,油價從30美元以上一路下滑到17美元一桶。但該年中國的進口原油數量為6025.5萬噸,比2000年下降14.09%。
「中國現在的年進口量也只在7000萬噸左右,而美國每年的進口量在2億-3億噸左右,所以中國原油進口的絕對數量在國際市場並不算很大。但是中國進口量的波動是國際市場上最大的,」宋國青說,「2000年,中國的進口需求增加得很突然,增加量約為3500萬噸,絕對數也不算很大,但是這個數字占據了該年國際市場原油供應增加量的將近一半。來自中國的需求突然增加,打亂了市場本來的預期,其後果就是價格上漲。」
體現在月度變化的數字更清楚地表明了這一趨勢。1999年1月
至2月,是國際油價處於最低谷的時期,中國進口原油297.94萬噸,比上年同期反而減少40%;1999年3月國際油價開始大幅回升,而中國的進口亦同時回升,當月進口原油433.25萬噸,成為1998年以來最多的月份,是上月的2.6倍。在進口量不斷大幅上升的同時,中國進口原油的到岸價也在同步上升,在進口量大幅下降的1、2月份,平均進口單價為89.59美元/噸;而到進口量大幅上升的3月份,這一數字上升到92.07美元/噸。
由此,國家計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稱,1999年是國際石油市場油價急劇上漲的典型的一年,也是中國石油市場「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體現「應變能力」的典型的一年。
宋國青稱,造成這種怪圈的原因是中國石油政策的不透明所致:「我們總要在國際市場上保密,市
場很難對中國的需求形成穩定預期。石油進口從本質上來說還是做生意,在商言商,一般而言,越公開透明越對自己有利,也越對生意夥伴有利,否則的話就會吃虧。」
戰略儲備無補短期波動
中國石油進口的深層次原因還在於國內石油市場格局。
盡管進口原油僅占國內市場的20%強,但其價格卻已主導國內市場。根據1998年國家出台的《原油與成品油價格改革方案》,國內採油企業的原油出廠價格基
本圍繞國際原油價格波動。而在成品油方面,仍採取新加坡、紐約、鹿特丹三地「盯價」,由國家計委在進口完稅成本的基礎上,加國內合理流通費用確定零售中准價,中石油、中石化在中准價上下8%左右的范圍內確定零售價。
但是這種政策設計在價格的傳導過程中卻出現了斷裂。周大地稱,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中國石油市場的不對稱性:
中國石油消費的市場化程度在迅速提高,但石油供應仍處於過度壟斷之中。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幾乎壟斷了國內原油產出;而進口原油方面,擁有進口專營權的也只有四家(上述三家加上中化),而依賴配
額生存的其它小規模進口商只能分享20%左右的配額;成品油的批發幾乎由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家壟斷,而零售方面,兩大公司在各自區域上都具有壟斷力量。
周大地解釋說,在這種體制下,國際石油采購的方式,則由國有的石油外貿公司按國家分配的計劃指標分月度組織進口,基本上採用現貨貿易方式從國際市場購買石油,導致經常出現了「買漲不買落」。
周大地稱,中國石油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的嚴重不完善扭曲了供求關系和對未來價格的有效期望,中國石油用戶既不能有效預見石油市場的風險,也不能採取有效的經濟措施和市場手段化解危機。「目前的體制根本難以應對國際市場價格的短期波動。」周大地說。
目前,很多專家表示中國必須建立國家石油戰略儲備來應對國際石油突發事件,周大地稱這幾
乎無助於解決短期的市場波動。宋國青甚至表示,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從長遠看來可能也沒有作用。
「我們還是拿糧食打比方。從過去的數據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糧價和中國糧食儲備之間具有很強的相關性:中國增加儲備,世界糧價上漲;中國減少儲備,世界糧價下跌。中國最近一次增加糧食儲備是在1996年,當時是以2倍於現在的價格大量進口,到現在我們卻以一半的價格在出口。」
宋國青問道:「糧食儲備已經成為國家財政的一個大包袱,石油儲備呢?」
B. 三大油企是分別是哪幾家您覺得沒有「三大油」,中國經濟會亂嗎
三大油企: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
如果沒有「三大油」,中國經濟也不會亂。中國是多種所有制制並存的市場經濟,經濟成分屬於復合型、多元型產業支撐。石油是一個重要的戰備物質,對中國經濟會有影響,但經濟不會亂,那時中國會尋求替代產品。如:空氣作動力的汽車
C. 為何中國食用油企業大多都是外資的
食用油對外依存度超過60%,也就是說原料大多來自國外,以大豆為例,2011年我國產大豆1350萬噸,其中用於壓榨的僅500萬噸,而進口大豆5234萬噸全部用於壓榨,外資通過控制進口大豆貿易參股國內壓榨企業,另外,益海嘉里(金龍魚品牌母公司)最早做小包裝用,其品牌、渠道、規模都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2004年食用油行業由於油脂價格大幅波動,行業巨虧,外資品牌借機大肆兼並重組國資企業,大幅提高了外資的市場地位。
中國行業信息研究網發布的《2011-2015年中國食用植物油行業發展研究報告》詳細介紹了我國食用植物油市場的發展概況,並從政策環境、市場供需、市場運行及發展前景幾個方面深入分析,相信能夠解答您的問題,有需要可以去網站看看。
D. 中國石油和石化是壟斷行業嗎
兩者不屬於真正的壟斷企業,是因為國內石油企業不止中石化中石油兩家,還有中海油、中化集團等國字型大小大型企業,以及數不勝數的諸如陝西延長石油集團等大型石油企業、地方石油企業。
壟斷行業分為兩種,一種憑借技術上的優勢,進行行業上的壟斷,如美國的微軟公司的操作系統,因為深厚的技術優勢,壟斷了全球各國的電腦操作系統。
另一種是由政府行政控制下的壟斷行業,如,我們國家煙草、電力行業,電信行業,金融行業,航空行業,房地產行業,高速公路,地鐵高鐵,醫療行業由國營壟斷,私人不可經營。
在經濟學中的概念為無限趨近於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壟斷競爭的明顯特徵是:
①市場中具有眾多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而且消費者具有明顯的偏好,商品與服務「非同質」;
②市場的進入與退出完全自由的;
③各生產者提供的眾多商品是有差別,但並沒有本質區別。是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存在形式。
(4)中國油企為什麼這么多擴展閱讀:
壟斷競爭的市場的條件有以下三點:
第一,生產集團中有大量的企業生產有差別的同種產品,這些產品彼此之間都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例如,牛肉麵和雞絲面。這里的產品差別不僅指同一產品在質量、構造、外觀、銷售服務方面的差別,還包括商標、廣告上的差別和以消費者的想像為基礎的虛構的差別。
一方面,由於市場上的每種產品之間存在差別,每種帶有自身特點的產品都是唯一的,因此每個廠商對自己的產品價格都有一定的壟斷力量,從而使得市場中帶有壟斷的因素。
第二,一個生產集團中的企業數量非常多,以至於每個廠商都認為自己的行為影響很小,不會引起競爭對手的注意和反應,因而自己也不會受到競爭對手的報復措施的影響。例如,盒飯,理發行業。
第三,廠商的生產規模比較小,因此進入和退出一個生產集團比較容易。
E. 國際油價走低,進口反而下降。國內油企這幫人,跑到國際市場上買漲不買落,多花了幾十億美元,一方面固然
首先、石油不是大白菜,你想買你就買,要看有沒有人賣給你,你才能買,買了之後你要運回來儲存,你要放在哪裡?中國所有的儲油設施都已經是滿倉狀態。而新建的儲油設施還沒有建好。油船在海上要小心被人打劫,油庫要小心被人破壞。(石油優先供應給歐美國家,誰讓人家拳頭硬,要不美國打伊拉克,法國打利比亞做什麼)(我們沒有武力但是有錢所以出高價)(從國外進來的原油其實質量是很差的,生產成本很高。好的不是沒有,買的到算)
其次、進口原油也是要根據國內市場的需求的,現在整個世界經濟都不景氣,原油需求也會相應的減少。(國內原油其實生產成本是很低的,國際油價高的時候,要靠國內油價平衡國際油價對國內的沖擊。現在需求沒那麼大了,盡量用國內的石油,才有了不斷成品油下調價格。)
再次、現在中石油很多下屬企業現在開支都費勁,去世界進口原油的錢誰來出。中國油企其實只是生產企業,錢其實沒有多少,有錢的是國庫,而不是油企。(油企(生產)+國庫(收錢)+發改委(訂價調控經濟)+國資委(人事任命)+銀行(發錢投資)。
最後、你不用國內原油,難道讓國內石油工人在家呆著。你要知道現在是市場經濟。沒活就沒有錢拿。
F. 中石油在國內為什麼如此聲名狼藉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要先搞明白中石油的利益相關者,利益相關者對於公司的態度決定了一家公司的名譽. 參與企業運作的利益相關者至少可以分為3大集團. 1資本市場利益相關者(股東,資本的重要提供者) 2產品市場利益相關者(顧客,供應商,所在社區,工會) 3組織利益相關者(員工,管理人員,非管理人員) 就中石油而言它的名譽在中國主要來自於投資者,消費者,公眾,所在社區.
投資者:就本質而言其實中石油的業績和基本面是不錯的,它的營業額從03年起每年保持20%的增長,凈利潤從04年起每年保持千億元以上,凈利潤率從01年開始就保持在10%以上,油氣產量分別佔中國總產量的60%和76%,可以說中石油幾乎壟斷了中國的上游業務,它的業務構成是一家以上游業務為主的能源公司,而在能源行業上游業務是最賺錢的 但中石油特殊的企業性質和所處的行業決定了它更像一個國家機構,它的企業運作受到了頗多束縛.它的利潤率與它所擁有的天然優勢很不掛鉤.就像其他大型國有企業一樣中石油的營運效率也是非常低的,舉例來說中石油的員工總數是BP,殼牌,埃克森美孚幾乎5倍,但每個員工對於凈收入的貢獻僅為埃克森美孚的16分之1,BP和殼牌的7分之1(2008年數據). 結合種種因素,中石油的股價除了剛發行A股期間的瘋漲就一直疲軟,到現在為止還是低於發行價.所以也就有了著名的"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滿倉中石油",我個人覺得除非中石油發生大變革或原油價格飆到瘋狂的程度要不中石油股價這輩子也回不到40幾塊了. 中國的股民大多是急功近利且盲目的(從近期創業版的暴炒就可見一斑),本著一股恨鐵不成鋼的心情中石油就在廣大投資者中留下了惡名....
消費者:在08年原油價格瘋漲之前我們可能對中國的油價並無太多抱怨,但是隨著原油價格的不斷上升,中國的氣柴油價格也是一路上漲,普通的消費者感覺到壓力越來越大,而消費者一般都把油價上漲理解為企業行為,其實國家發改委對於零售的氣柴油有一個最高限定價,允許企業自由下浮,而中石油和中石化為了利潤都維持發改委設定的最高零售價格,兩個企業默認保持價格聯盟,對於民營加油站,由於中石油中石化控制了油源和處於對自己利潤的考慮,大幅停止了對民營加油站的油品批發,導致民營加油站無油可賣.當08年7月11號國際原油期貨價格達到了147.27美元/桶的歷史高位後不久我們的油價也到了歷史水平.通過測算我們的油價比一些發達國家還貴,民怨不斷,中石油的企業形象更一步惡化 當油價處於高位那漲價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最另人質疑和憤怒的是當國際原油價格從7月的147.27美元/桶一路下跌超過70%時(第4季度),我們國內的油價一段時間內保持穩定不變... 退一萬步說,這可以理解為發改委的行動遲緩,但某種程度上作為一家社會責任意義大於經濟效益的巨型國有企業來說,中石油並沒有主動要求發改委下調零售價格是很不負責的,中石油同時拒絕對這一問題發表回應!再者由於技術的原因中石油中石化的油品都不怎麼樣,時常我們會聽到加了油導致發動機受損之類的報導.這樣就更是雪上加霜,已經貴了但是質量還不怎麼樣...
公眾:這個部分是中石油惡名的真正所在!中石油的一些行為令公眾憤怒至極.比如08年中石油總體上依靠自己的強大的壟斷力量和飆升的原油價格賺取了巨額利潤,但與此同時僅僅由於下游業務的大幅虧損而要求政府補助,08年一年中石油共獲得157億元政府補助...媒體大篇幅報導中石油沒有履行足夠的社會責任,以及中石油對於油價追漲不追跌的態度. 不光如此,當國家環境總局和中國保監會共同決定施行中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時遭到了中石油中石化的質疑和拒絕...中石油、中石化集團公司已表示:「對推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工作予以支持,但是都認為目前不宜把大型化工企業納入環境污染責任強制保險的范圍內。」理由是:公司財力雄厚,可自行解決污染賠償問題;與現有的保險和基金制度不好協調,如中石油、中石化設有「安全生產保證基金」,該基金已經涉及環保方面;一些污染責任損害,如油污損害的賠償限額很大,擔心國內保險公司不具有承保能力。此舉遭到媒體空前質疑並被認為是在逃避環境責任.
所在社區:由於能源行業本身就是一個高風險高污染的行業所以其業務勢必會對所在區域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但中石油環境責任事故非常多...比較有名的就是05年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2005年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雙苯廠發生爆炸事故,造成8人死亡,60人受傷,100多噸致癌物質流入松花江,禍及長達939公里的松花江沿岸居民。僅漁業一項損失就高達18億元。但中石油隻字不提賠償二字,僅拿出區區500萬小錢「捐助」當地政府治污...反正對中石油來說這是常事,最近還有中石油渭南柴油泄漏污染黃河事件
中石油的購房門比起前面那些也就是個小事吧,主要是買便宜了群眾眼紅了... 再者你想想中石油的最大股東是誰,各職能部門關系總歸是鐵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你懂的...
G. 為什麼高速公路上的加油站幾乎全都是"中國石油"的
我國共有加油站9.2萬座,其中中石油、中石化兩家全資和控股的約佔44%,其他加油站約佔56%。國際三大石油巨頭僅僅通過合資建立了3000座加油站,數量上不及中石化、中石油,擁有加油站總量的5%。
在中國,加油站經歷了一個由少到多、由分散經營到規模經營、由單一經濟成分向多種經濟成分、由經驗型管理向專業化管理、由單品種經營向多種經營轉化的發展過程。
(7)中國油企為什麼這么多擴展閱讀
中國的加油站已經形成多種所有制並存的格局目。全部加油站中,國有加油站佔53.3%,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佔46.7%,非國有加油站中,外商投資企業佔2%。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成品油的需求迅速增長。中國成品油零售市場對外放開已近兩年。審視國內成品油市場環境,一個微妙的變化日益清晰,那就是作為成品油銷售最前端的加油站被推到了市場最前沿。
H. 中國也有不少油氣資源,為什麼還要進口石油呢
中國也有不少油氣資源,為什麼還要進口石油?
如果單純從數量上來看,中國石油儲量不算少了,放在隨便一個國家,比如韓國、紐西蘭等,都是絕對牛逼。但放在中國就不一樣。
我們國家人口多,14億人口,平均一下,其實沒多少。
第一,我國產油量低,但需求量大,日產量滿足不了每日消費需求,所以只能靠進口。我國的石油產量僅384.6萬桶/日,無法滿足國內1280萬桶/日的消費量。而隨著國內需求越來越來多,石油產量增速卻跟不上來,這個缺口只能靠進口石油來補。2006年至2016年期間,我國的石油產量保持在0.8%的年均增速,遠低於5.2%的消費需求的年增速。
第二,中國石油儲量分布不均衡,而且開采需要大量的投時間和金錢成本。中國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地區,要麼就是海洋石油,而這些地區氣候環境惡劣,勘探難度大,投入費用高,也無法開采出優質原油,因為國內原油品質並不好,石油含碳量重,這會大幅增加煉油成本。所以,我國一些油企甚至還出海去投資和開發油田,因為國外油田開采難度小,原油開採的品質高。
第三,我國存在大量未經開發的油田,但大多處於復雜的地理環境,具有成藏機理復雜、勘探難度大的不利特點。其次,發現油田並不等於就能開採油田,開採油田的工作和工序相當復雜和冗長,不同油田所適合的開采方式也不盡相同,這意味著開采本國油田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成本。不難發現,近年來我國油企紛紛「出海」投資和開發油田,就是因為國外油田開采難度小,投資回報高。
第四,現在國外進口原油性價比最高,所以國內油企主要以進口進口原油為主,而國內的石油儲量分布不均,開發成本高,可以留給子孫後代慢慢去開發,這樣也有利於國家、民族的可持續發展,因為一旦進口原油被別國卡住了,那西北地區的原油就可以馬上開采出來,以應付不時之需。
第五,石油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出於國家安全考慮,不能讓這些自己的石油,天然氣都浪費在他人身上。
I. 中國石油去年賺了190億,賣石油很賺錢的原因有哪些
中國石油去年賺了190億,賣石油很賺錢的原因:1.屬於壟斷資源,基本上沒有競爭對手,2.石油需求量大,屬於消耗品,3.石油是稀缺資源擁有更高溢價。
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發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汽車也逐漸進入了老百姓家庭,汽車是消耗品,需要大量的石油作為燃料。中國石油去年賺了190億,賣石油很賺錢的原因主要還是屬於壟斷資源,沒有多少競爭對手,這就導致石油企業擁有自主定價權,同時石油屬於消耗品,每天汽車都需要大量的石油,需求量大導致石油很賺錢,我們的石油基本上靠進口,這也是一種稀缺資源,稀缺資源就享受更高的價格。
三、石油屬於稀缺資源擁有更高的溢價。
我國石油大部分都靠進口,石油作為稀缺資源每天都需要使用,這導致石油的使用量一直居高不小,石油作為稀缺資源自然擁有更高的溢價,同時石油作為國民生產中非常重要的能量資源基本上沒有辦法替代,這也讓石油處於優勢地位,石油的稀缺性是石油溢價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