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該怎麼走
路遠坐火車,路近走公路,從南到北,從東到西
B. 中國經濟怎麼走
雖然次貸危機似乎已逐漸遠去,但全球正面臨新的危機,就中國自身而言,最大的挑戰是能否盡快擠壓泡沫的問題。泡沫是難以維持的,而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趨勢正在走完,伴隨著這個周期的終結,國外經濟環境給中國的壓力,令人猝不及防。這是我們必須高度警惕的。關鍵詞:經濟形勢、政策、危機、改革、發展瓶頸時隔08年金融危機已經3年,但是中國的經濟則仍處於內憂外患的形勢之中。也不只是中國,全球經濟都陷入的後經濟危機時代。危機於機會共存,發展與改革勢不可擋,中國應當如何面對內外並存的經濟詬病?一、國外強勢的經濟政策1、為什麼美國人不講理?2010年3月,美國國會議員聯合寫信給財政部長蓋特納、商務部長駱家輝,要求他們把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他們為什麼要這么做?是因為如果把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美國就可以對中國所有出口美國的產品徵收27.5%的關稅。他們有什麼理由發起貿易大戰?他們不怕中國也向他們徵收報復性的27.5%的關稅嗎?當然他們早就想到了,如果能夠利用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的天賜良機,逼迫人民幣匯率升值27.5%的話,這個結果不是和關稅增加27.5%一樣嗎?而且,匯率升值中國政府也沒有什麼理由報復。但在中國商務部及工信部的壓力測試,結果顯示,人民幣匯率升值3%的話,中國傳統勞動密集性產業利潤率將為零,如果升值5%的話,中國傳統勞動密集性產業將大量倒閉。因此,中國政府對於匯率升值的底線是3%到5%。而美國的底線呢?20%到41%之間,差距這么大,雙方根本沒有交集。既然沒有交集,問題就復雜了。美國明明知道我們中國史不可能把匯率升值至20%到41%之間的,因為那將使整個中國經濟解體,其實美國也清楚我們是不可能答應的,那他們還為什麼要這樣做呢?2010年4月8日,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訪問完印度之後直接飛到北京首都機場,在機場貴賓廳和副總理王岐山會談一個小時,之後在華爾街交易的一年期遠期人民幣匯率突然就貶值了。也就是說在談話之前,華爾街一直對人民幣施壓逼迫升值,但是談完竟然說無所謂了,為什麼?很簡單,一定是我們同意了華爾街的其他要求。4月13日,國務院公布了一個意見《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利用好外資的幾點意見》。其中的意見三就是允許華爾街以合資方式進入中國。2、德國,我們並不了解的對手。德國賓士的母公司戴姆勒稱,它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量在2010年6月達到1.37萬輛,同比飆升177%。當然,這其中是有歐元下跌的因素,但是我相信這對於原本買不起車的人來說,根本沒有什麼吸引力。看下「2009-2010年中央國家機關汽車協議供貨汽車廠商名單」,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的寶馬品牌和北京賓士-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有限公司的梅賽德斯-賓士品牌都出現在這份名單里。這就意味著全球兩大豪車品牌開始正式進入中央政府公務車的采購清單了。按照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測算,中央政府采購金額一般佔到GDP的10%~15%,具體我國只有2%,如果要擴大的10%的話,至少有5000億美元的市場,很明顯,這塊肥肉已經被德國不少企業家咬在嘴裡了。二、政策與對策1、制度是經濟大棋局之根本在所有的大棋局上,機制的比拼、制度的比拼是第一位的,是根本,其他所有的策略都是基於其下,因此,對於當下的中國而言,能否盡快推動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使中國以更效率、更具凝聚力的狀態去迎接挑戰,是一切一切的核心。如果沒有這個前提,這盤棋是無法下的,優良的制度是「資源為王」理念的核心。美元之所以能占據霸主地位,且經過多次危機不動搖,固然與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卓爾不群的創新能力相關,但與其所依託的「良性制度機制」更是密不可分的。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對美元的認同感,與他們對美國完善的制度體制的認同感是聯系在一起的,如果沒有一種制度超越美國,那麼,也就很難有一種貨幣真正能夠取代美元。2、轉變政府職能政府的職能應該是提供公共產品、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務。二現在的各級政府全力以赴地去主導經濟發展,不僅滋生了大量的腐敗——投資項目從來都是滋生腐敗的溫床,尤其是在權力缺少制約和監督的情況下——而且,不斷導致資源低效率、高損耗的錯誤配置。並由此擠壓整個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使得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不得不大量依附權力才能生存和發展。這又進一步扭曲經濟發展的結構和資源配置,使得原本應該成為經濟發展中最核心力量的企業成為權力的附庸。
C. 中國未來五年怎麼走
就按現在的路子走,一方面全力備戰,暴兵爆裝備;另一方面嚴密觀察國際形勢,有所作為,擇機而動。美國人在東亞周邊煽風點火,我們也可以去敘利亞圍魏救趙,甚至直接在其本土以牙還牙。
D. 在中國怎樣走上從政之路
1、參加公開招考,成為公務員或事業單位(非工勤)工作人員。
2、在大中型國有企業成長為中高層幹部。
3、學歷最好為全日制本科以上。
4、中共黨員或者民主黨派黨員。
5、在黨政幹部任用考核條例規定的年限里成為相應級別幹部。
6、成為領導的司機或者秘書。
7、進入共青團系統(成長速度快)。
8、得到處級以上幹部的賞識。
E. 中國下一步到底該怎麼走
這是國家高層的事。就我個人而言,反腐和發展經濟提國防。
F. 中國是如何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
中國近代的革命建國現實決定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夠給中國的革命提供一個理論武器,因為科學社會主義本身就是一種社會革命學說。
當時由西方傳入的其他各種主義都不能夠給中國社會提供一個動員民眾的革命理論,唯有馬克思主義、唯有科學社會主義才能夠給中國提供動員民眾起來革命的武器。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主義成了中國的救國之道。
在1949年建國之後,中國仍然面臨著一個重大選擇:究竟是選擇西方的資本主義道路,是固守新民主主義階段,還是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當時中國對這個問題並非沒有分歧,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毛澤東鮮明指出,新民主主義只是一個過渡時期,中國一定要進入社會主義。
毛澤東的這個思想最終在中國成為了主流。從1953年開始,中國共產黨制定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中國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到了1956年下半年,中國完成了農業合作化和城市的社會主義改造,最終在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6)中國如何走擴展閱讀:
中國一定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原因:
首先是國際環境的需要。
新中國成立之初,仍然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外部安全威脅,亟需盡快建立起自己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防體系。這個時候的中國如果不集中力量來建立起自己的國防,那麼就不能夠保證自己的安全,國家很可能會受到外敵入侵。
其次是歷史的經驗和教訓。
回望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土地兼並和貧富懸殊是每個王朝晚期面臨的共同問題。盡管歷朝歷代都試圖緩解這一社會矛盾,但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制決定了土地兼並和貧富懸殊的現象無法根除。
綜上所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制度,並不是某一個人或某一些人能夠主觀決定的,而是由歷史與現實決定的。社會主義在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中國選擇社會主義是歷史的必然。
G. 中國該如何走,迷茫啊。。。
完了
H. 中國今後的發展道路如何走
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走和平發展的健康快速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I. 中國如何走出去
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是我國在新一輪對外開放中的一項重要戰略決策。我國要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就必須順應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在繼續推進「引進來」戰略的同時,實施「走出去」戰略,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走出去」戰略的主體是企業,既包括國有企業,也包括民營企業,同時還包括混合所有制企業。這些企業內在的追求利潤的動機和外部不斷增強的競爭壓力,使得它們有參與國際跨國經營的動力和積極性。因而,「走出去」應當首先提高國際競爭力。
中國企業在走向國際化時,必須結合自身實際,從管理、技術、融資模式上有所創新,步步為營,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注重企業文化的形成。第一,初期考慮在小規模市場中實施並購,待積累一定和相當的並購能力之後再進入較大規模的市場。第二,優先從合作夥伴中選擇並購對象。如果沒有合作夥伴就不要急於並購。第一步必須要做好內向國際化,與外國企業合作在國內市場上競爭。當合作夥伴較多時,收購機會出現的概率就大。第三,優先以獲取技術為收購目的,選擇規模實力相對較小、存在盈利狀況的業務為收購標的物。如果收購資產能達到目的就不必採取股權收購方式。第四,有效利用國際化專業團隊的能力,尤其是公共關系公司。還可考慮聯合其他機構,共同完成並購交易。第五,並購是一種必須親身歷練才能獲得的能力,穩定的核心人物是關鍵。這個人選必須在並購初期就確定並且全程主持、參與交易過程和交易後的經營管理。第六,要調動目標公司原高管人員的積極性(如升職為董事)。不要一味追求「主人」的感覺,把未經全球市場檢驗的中國企業「真經」傳至各地。
時事評論背景: 倫敦奧運會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一場盛大的運動盛會,更讓人們看到了多元文化的交流與碰撞。隨著時代發展,文化的交融滲透不可避免,如何在當今紛繁的形勢下保持中國文化先進性, 使世界關注和認可來自中國的聲音與態度,是亟需我們思考並實踐的問題。就目前來看,中國文化的走出去是水到渠成的,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中國的演出團體走遍全球,那都不是當年梅蘭芳跑美國演幾場京劇能比的,說到底還是國力問題。國家能力提高是中國文化走出去在根子上的底氣。
時事評論觀點: 美國學者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在中國廣為人知。他認為在冷戰之後,圍繞國際秩序的斗爭將告別意識形態對抗,而以文明沖突的形式展開,其中,中國文明可能將對目前在全球占統治地位的西方文明構成嚴峻挑戰。 對東西方文明「沖突」的觀點,中國人並不陌生。只不過,從「開眼看世界」到「西學東漸」,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對中國的沖擊,背後並非文明交流與交往中的「玫瑰帶刺」,卻恰恰是與軍事擴張、霸權崛起和資源掠奪如影隨形而來的「槍炮帶血」。 軍事侵略與文化沖擊,讓近代中國人的內心經歷了一場煉獄。我們看陳寅恪1927年紀念王國維的長詩序,王為什麼自殺?因為他在其所寄命的中國文化衰落之際,太感痛苦,只能自殺「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
那麼,中國文化何以衰落?
陳寅恪說,由於所依託的有形社會制度特別是經濟制度在外族侵迫下,已到「劫盡變窮」地步,文化可說是無所憑奇,只能面對「銷沉淪喪」的命運。 不難理解,在那種當口,中國知識界有「新文化運動」的沖動。魯迅有個說法叫「拿來主義」,要吸收外來優秀文化,改造中國文化。這種主張,迄今仍有積極意義。但是後世一些不肖子孫把「拿來」講成了「投奔」,完全不要中華民族主體性,「人窮志短」得太過分了,亨廷頓分析文明沖突,他們主張文明投降,黃色文明要不得,准備一瀉千里奔流到藍色文明,更極端的則怨恨殖民帝國心慈手軟水平低,真的還想讓他們「殖民三百年」
當然,這些也是老黃歷了,現在持此觀點的中國人縱有,也微乎其微。說到底,世易時移,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位置變了,中國人的底氣足了。
如今說「中國文化走出去」,是點水到渠成的。通過新中國60多年的奮斗、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尤其近10年來的努力,中國國家能力不容置疑。有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在需要保家衛國的時候敢於亮劍、能夠亮劍;經濟高速增長,總量排到世界第二;政局穩定,民主法治在改革中不斷推進,幾次大事難事考驗了中央政府的危機處理能力和社會動員能力;在國際上,有自己的聲音、自己的主張,在開放中堅持獨立自主,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中國的演出團體走遍全球,那都不是當年梅蘭芳跑美國演幾場京劇能比的,說到底還是國力問題。國家能力提高是中國文化走出去在根子上的底氣。
世情國情的變化,反過來促使中國人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 翻一翻家底,發現原來傳統中的好東西如此豐饒如此淵深,原來近代以來創業史里前輩們的精神世界如此豐富如此強大,原來我們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如此謙虛如此包容,而這些都已經構成了我們今天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這就是文化自覺。 對已經接觸、對話、學習了上百年的西方文化,不再仰視,而是平視,視角變得平等,心態變得平和,不僅心平氣和地「拿進來」,而且精神抖擻地「走出去」,這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和自信是文化走出去在骨子裡的底氣。 和「文明沖突論」在後冷戰時代「找敵人」的潛台詞不同,中國文化走出去是傳遞希望,希望世界了解中國,希望不同文化之間的人能夠交朋友。
J. 中國需要如何走創造的道路
自主創新需要正確認識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自主創新的「自主」是自己做主的意思,從企業創新的角度來看是指企業,從國家層面來看是指國內資本控制的企業群體;第二,企業主體不能簡單理解為國家在人力、資金投入上的增加,而要正確認識官、產、學的分工與作用,通過對企業投入研發的減稅鼓勵和有限財政科技經費在創新投資中的引導、放大作用,提高企業研發經費使用量和研發效率,進而引導人力資源在企業技術創新中的集中,變「後發優勢」為「競爭優勢」;第三,「自主」並不意味著一切都要自己做,而是自己起主導作用,各企業根據資源條件和創新能力採取相應合適的技術策略,立足培養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結合起來,實現全方位創新,進而將我國造就成創新型國家;第四,創新人才和企業要有長期作戰的思想准備,要耐得住寂寞,韓國「三星」確立提升科技競爭力戰略後經歷了連續7年虧損才贏得第8年的成效和今天的成就,中國企業要達到韓國「三星」的效果或許需要更長時間的磨練;第五,官、產、學結合是成功創新的要求,其中政府居首要的關鍵位置,因為盡管政府幹預經濟存在許多需要商榷之處,但在處罰權、禁止權、節約交易費用等諸多方面,政府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如政府采購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對促進企業自主創新具有重要作用。
自主創新不僅僅是經濟和科技問題,其政策目標涉及經濟、科技、政治、國防等諸多方面,我國的特點決定了我們必須立足自主創新。當然,自主創新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社會化、網路化的中介服務體系,在實踐中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
1.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心任務。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全面落實《規劃綱要》,把自主創新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
2.把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為重中之重。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促進科技與經濟更加緊密結合,大幅度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當前要充分發揮科技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的支撐作用,促進產業振興,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3.把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為本,把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結合起來,圍繞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強民生科技工作,讓科技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服務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4.把改革創新作為推進科技發展的根本動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把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作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堅持統籌兼顧,實現支撐引領發展與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統籌部署,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的統籌協調,科技攻關與人才培養的統籌安排,國內和國際科技資源的統籌利用。
5.把人才隊伍建設擺在科技工作的優先位置。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加快構建有利於人盡其才和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壯大科技人才隊伍,凝聚各方面科技力量,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科技工作萬馬奔騰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