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為什麼出不了大師

中國為什麼出不了大師

發布時間:2022-02-13 11:29:36

Ⅰ 現代中國出不了國學大師的原因是什麼

當代中國缺乏國學大師的原因,在於自上世紀初廢科舉以來,已經失卻了國學大師生長的環境、氛圍或土壤。
要論國學的基礎,梁啟超先生曾經開列了一份書單,為最低限度的國學入門書目,不妨抄錄如下:《四書》、《易經》、《書經》、《詩經》、《禮記》、《左傳》、《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或《通鑒紀事本末》)、《宋元明史紀事本末》、《楚辭》、《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其他詞曲集選讀數種。
這些書單,不知究竟有多少人看過,不知有多少自封的或他封的所謂「國學大師」研讀過。即使看過研讀過了,也還只是「最低限度」,如同登泰山,剛過了岱宗坊,或者說還在泰安城裡轉悠呢。除了少數的研究人員,這書單上的有些書,絕大多數國人連見都沒見過。
若以學術成就為衡量標准,當代中國已無國學大師。當今所謂的國學大師,不是浪得虛名之徒,就是欺世盜名之輩。凡頻頻出現於熒屏報章不甘寂寞的人,不要說是大師,連「匠」也算不上。

Ⅱ 為什麼中國的教育培養不出大師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陳柏齡鏈接:/question/19659928/answer/19712043來源:知乎1時間積累:數百年積累的思想和知識。春秋百家爭鳴前,經歷了西周400年的沉澱期。民國建立前,經歷了清朝300年的沉澱期。許多論斷,許多見解,許多思想並非是一蹴而就,而是經數代的家學淵源、官學背景傳遞下來,不僅是正統的思想,更包涵了反主流的思潮,因為種種原因而在社會上未能流傳,而到了一個動亂的時代才出現了井噴。如今不是出不了大師,而是文革之後到現今,不過30年,時間太短,很多東西不足以培養起來。以現代信息和知識的傳播力度,以及中國的人口基數,出現大師級別的人物只是遲早的事情。2知識結構:西潮與傳統的結合。從知識結構上來看,在人文社科方面,清末民初那般人比之現代人有著天然的優勢,比起他們的前輩更是如此。他們之前的人,不可能用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去貫穿藝術和社會,他們之後的人也遠沒有他們那樣有著相對完整的傳統文化教育。兩方面的結合使得他們具有天然的優勢,他們可以利用西方的理論去看待中華文化。——這屬於是開創性的工程。這就涉及到了第三點。3知識傳播。現在去看清末民初那班人,你會發現,一個個都是全才,感覺什麼都懂。為什麼?因為那時候的社科領域,專業性遠沒有現在強,許多學科尚在建設之中,那個時代人文社科領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不僅是在中國,世界范圍內都是如此。而且他們基本上屬於用西方理論去看待中華文化的第一波第二波人,傳統中國的學問是經學與史學,但是在清末引入了西方的理論,他們得以藉助西方理論看待經史子集和中華文化,這等於是在空地上蓋房子,基本上有言談就有建樹。即便是一些泛泛而談中西文化差異的著作,在後來也都會被引用多次。比如辜鴻銘那本完全只是由演講集結而成的《中國人的精神》,今人在研究中西文化的時候,肯定繞不過去的。那個時代的人,基本上把很多開創性和框架性的東西都做好了,今人研究是很難繞過去的。一個人涉足多個領域,且均有所建樹,其實不是很奇怪。畢竟那是一個在文化方面「百廢待興」的時代。4媒體宣傳的噱頭。不能否認,民國大師的盛名很多來源於媒體的宣傳,中國的「大師」們,其實很多人都只是在史學、經學方面做了西化研究的人。在中國算是頂尖級的人物,但是放到世界層面上,根本稱不上大師。什麼算是大師級別的人?隨便舉俄國同時期的幾個:什克洛夫斯基、雅各布森、庫里肖夫。能影響到世界的中國大師,有幾人呢?

Ⅲ 為什麼當代出不了大師

並不是當代出不了大師,而是當代的中國出不了大師,原因很多,有國家歷史原因,也有教育體制的原因,當然也有其他的原因,這里不能明說,是因為網路也是中國的網站。
當代也會出大師,其實應該在中國也有,只不過被主流的聲音淹沒了,他們沒有媒體助陣,沒有陣營和黨羽,只有獨立的思考和獨立的行動,所以說大師不是沒有,是我們沒有發現。也許哪個賣菜的就是大師,只不過為生活所迫。
其實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問題,大師們也不會稱呼自己為大師,所以從詞上來說,也就沒有大師,但是卻是存在著各個領域的被掩蓋的,被遮蔽的,被大肆的娛樂化和商業化巨響淹沒了的精英。他們就像喧鬧嘈雜的D廳里的角落思考者。你可以認為驚濤駭浪是一種激情,但精英們的狂熱更像是平靜的太平洋海面下的巨大洋流。
這不是一個大師的時代,因為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大師,
這不是一個大師的時代,因為大多數人都不會獨立思考。

這個恐怕樓主的判斷有些武斷,要等時間和歷史去篩選,
我們不在萬世之後,所以也就無所謂流傳萬世。
這個問題不能夠被探討。

Ⅳ 中國當代為什麼出不了文學大師

我們經歷了100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沒有一個平靜的自然環境,失去了培養出文學大師的溫床,怎麼會有出色的文學家產生呢

Ⅳ 「今日中國為何出不了大師」是偽命題

「今日中國為何出不了大師」正以「公共話語」的提問方式拷問著炎黃子孫。「大師」,一個曾讓華夏子孫引以為豪的概念,如今真的離我們漸行漸遠了嗎?中華文明由「農耕文明」一步步走來,在五千年的輝煌歷史中,其實從來不乏屬於自己甚至全人類的文化英雄與思想智者,他們堪稱「大師」。可是,為什麼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今日卻在公共話語體系中艱難地發出「為何出不了大師」的吶喊呢? 情緒化吶喊以後的中國思想界,必定要對問題發生的緣由進行理論反思。大家不約而同地對「大師」難以產生背後的教育體制、政治體制、社會體制、學術道德展開了口誅筆伐,似乎今日中國出不了大師的全部原因無非就是教育體制落後、政治體制僵化、社會體制壓抑、學術道德墮落,等等。開出的葯方無非就是進行教育的去行政化改革、政治體制的民主化推進、社會體制的公共治理型塑造以及學術道德價值的重新回歸,等等。當然,這些改革策略對於推進當前中國改革走向宏觀縱深良性發展具有一定的價值,但對於解決「今日中國為何出不了大師」這個時代困惑卻毫無裨益,因為「今日中國為何出不了大師」是一個被公共性虛擬建構的徹頭徹尾的偽命題,而這個偽命題被刻意建構的深層邏輯在於,它表達了公共社會對於當前中國教育、政治、社會、道德進一步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殷殷訴求。 第一,大師為何?在思想界熱烈討論「今日中國為何出不了大師」這個命題時,幾乎很少在嚴格意義上定義「大師」概念,每個人心中的「大師」都是被主觀彩繪化的,比如出名的就是大師?不出名的就不是大師?歲數大的就是大師?歲數小的就不是大師?得過什麼獎(例如諾貝爾獎)的或者寫過什麼影響過社會公眾思想書籍的就是大師?沒有得過什麼國際或國家獎的或者僅僅寫過專業領域書籍而影響范圍僅限於自身專業圈的就不是大師?文理科中做思想或做高科技前沿的有當世社會號召力的就是大師?做傳統應用型或者基礎型書齋式學術的可能並不具備當世社會號召力的就不是大師?因此,什麼樣才算「大師」需要科學釐定,否則「今日中國為何出不了大師」這個命題就應該被轉化為「今日中國為何出不了某一種類型的大師」。《現代漢語詞典》對「大師」的解釋是:「在學問或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為大家所尊崇的人。」顯然,如果將「大師」的定義作此理解,今日中國「大師」的存在就是一個既定事實,因為當今中國並不缺乏某一專業學科範圍內學問很深、造詣極高並為該專業圈子內所尊崇的人,這反映在幾乎任何一個學科領域中。當然,這里的「大家」只可能是專業圈裡的同行,因為如果將「大家」理解為全部社會各界人士,那麼這就給大師預設了兩個隱性前提:一是大師必須是傳統意義上的網路全書式人物,因為只有這樣,大師才可能被社會各界人士所熟知和尊崇,否則大師將永遠終結在時代精密化分工的客觀社會框架體系之中;二是大師必定是政府廣泛宣傳與意識形態建構的,否則在高度專業化分工的時代,一個人自己本專業尚且需要窮經皓首,更不要說在社會各個領域全面開花並為社會各界人士所尊崇,人類歷史上最後一個網路全書式人物黑格爾已經作古。 由此,按照這個「大師」標准來看待今日中國,其實各個學科並不缺乏「大師」,只是這些「大師」並不為社會公眾所普遍熟知罷了。 第二,大師是如何生成的?對這個問題的追問,是醫治通過提問「今日中國為何出不了大師」,進而患有大師狂想病與急迫症的需要。大師絕不是被建構的,而是自然生成的。在社會科學中,大師多為具有獨立性和批判性學術精神並具有高尚人格的「牛虻」,他永遠對各種權威保持警惕並時刻從當世的洞穴之外返回當世的洞穴之中以帶來明日的陽光,這是由社會科學本身的特性所決定的。因此,社會科學的「大師」多為死後才被歷史所認定。例如,我們今日所追憶的民國大師們,其實在他們的時代並沒有被認為是大師。今日中國的大師,應該是前一輩的知識分子,而今日中國尚未被固定和塑造出的大師們,在未來的幾十年內,也將陸續呈現,他們的精神也將如今日民國大師們所帶給我們的靈魂洗滌與思想激勵一樣被後世所傳誦。大師總是隔輩的,大師的生成有其自己獨特的認同周期,不可急切。 在自然科學中,繁雜的現代科技創新模式已經不再允許單槍匹馬搞研究了,自然科學前沿問題的突破多是一個相互協同的科技研發團隊來進行的,大師出現的可能性也在逐漸變小,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個有邊界的學術共同體。當然,在這個學術共同體中有自己的學術領袖與權威,這構成了自然科學中大師出現的雛形,但這種大師與第三次科技革命前自然科學領域大師年輕化的特點相比明顯不同,因為那時候的科技創新多是個體化的,而今日,在儀器精密化和問題交叉化的背景下,個體化的自然科學創新已經罕見,自然科學大師出現的體制不可避免地變成了一種老人體制,所以「今日中國為何出不了大師」這個命題本身還需要時間檢驗。 第三,誰獨斷了「今日中國出不了大師」?學界和其他各界幾乎都沒有認真檢視過這個命題本身的真偽性,就開始在這個共同的前提預設下,來討論中國諸項所謂的不利於大師成長的體制機制問題,結論被標簽化為教育、政治、社會、道德等幾個領域,這是極不負責任的表現。中國教育、政治、社會、道德等確實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它們30年間製造了中國的崛起,同時客觀上自身也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改進,但是這樣的改進必須是漸進的、穩步的,且不可被妖魔化而全盤自我否定,千萬不可對匆忙獨斷作無端繳械。目前斷言大師生成與否還為時尚早,因此更應該保證當前中國系列相關政策、體制在宏觀上的連貫性。「今日中國出不了大師」的獨斷偽邏輯,就是試圖為全盤否定既有治理體制與策略從而以休克療法替換漸進改革而設立的理論由頭而已,這個由頭之所以能夠以如此獨斷的形式出現,本身一方面證明了中國公共社會的良性發展,另一方面,也需要社會公眾與國家政府以嚴密理性邏輯與客觀論點思維去辨認各式各樣被公共性虛擬建構的偽命題。 其實,不難發現,被公共性虛擬建構的 「今日中國為何出不了大師」這個命題,不過是「今日中國為何出不了當下唯西方標尺所認同的大師」的另一種表達。

Ⅵ 中國現在為什麼出不來大師

不是沒有,只是不那麼有名而已。
實際上也是有的,只不過不如以前出名而已。民國時候大師多是人文方面,而且是很有名很受尊重的,現在的真正科研人員,要麼保密,不保密的外界也不太了解。
比如屠呦呦,就是一個醫學大師。但要不是得了諾獎,怕是也沒人知道吧。比如說黃旭華(核潛艇之父)這樣的科學家,三十多年,連自己家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樣的大師,一般人也不知道呀。
至於人文方面,也是有的,比如馬未都。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中國網》專欄作家,著名收藏家鑒賞家。這位就是放在民國,也算得上大師了。
實際上,民國時候厲害的人不那麼多,能是教授的,基本就是後世的大師了。反倒現在教授多如狗,也就不被人當大師了。實際上水平差的也不可能太多。而且民國的大師,也就是現在非常有名,在當時,他們也不可能比段祺瑞馮國璋吳佩孚這些大軍閥有名的,甚至在民間都不一定有梅蘭芳、還珠樓主等人有名。就像現在的大師,也不如中央領導還有娛樂明星有名一樣。

Ⅶ 中國教育為什麼培養不出大師

下面的內容我覺得寫得很好,希望能對你有幫助哦。
以學生為主體來看,中國式教育是由外而內的,而正真正確的教育應是由內而外的。外力強迫學習只能造就書獃子,學生發自內心的發奮學習才可能取得驚人成就。中國現行的教育根本上不知道「怎麼使學生發自內心的去學習」,為例祖國繁榮昌盛隨著時代變遷顯然以及不是一個很好的理由了。其實非常簡單給學生以尊重,注重呵護和培養學生的「個性」這幾點極端重要。老師要尊重學生、父母要尊重學生、教育體制要尊重學生、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應尊重學生。這樣才行。
人沒有「個性」就不可能有「創新」。書獃子很少會有創新的意識,基本上連思考都懶得去做,所以才稱之為書獃子。中國的教育教出了多少書獃子。中國現行教育如果能注重一下學生個性的培養,我相信中國所能取得的成就遠不止於此。甚至日本、歐洲、美國都將被遠遠拋在後面。
反觀世界上的那些著名科學家,各行各業有著傑出貢獻的名人,哪一個不是有著鮮明的「個性」,愛因斯坦、愛迪生、貝多芬、莫扎特等等無不如此。我還沒見過哪個書獃子能成為世界名人的。
中國現行的教育體制架構是官僚化的,連學生學的東西都是官僚化的——學生學的東西都是上面官府教育部門少數的一些官員在決定。作為這個體制架構最底層的學生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和自由。
說句不好聽的,現行教育體制背後的實質是,體制中各個階層都只顧自己的利益,官員有官員的政績利益,老師有老師的獎金利益,家長有家長面子和攀比的利益,在這些利益實現的過程中孩子只不過是工具和載體。當然唯獨處於體制底層的學生沒有自己的利益——學習選擇的餘地和自由!是徹頭徹尾的利益被剝削者。
一句話中國的現行教育根本性忽視學生的「個性」培養和發展。中國教育不應總是把重心放在學習已有的舊知識上,應培養學生開創新知識的意識。目前中國的基礎教育在傑出人才的培養上不盡如人意。中國的精英教育培養的只是高級打工者,而不是創新者。主要原因在於素質教育不理想、人才培養標准化、思想束縛比較多、學校辦學缺乏活力。

Ⅷ 為什麼中國出不了大師

蕭傑克:亂世出英雄,亂世出大師

精英不精,平民不平,方今中國之頑疾。此文先談談精英不精的問題。

這些年,解決了溫飽問題的中國人開始焦慮:為什麼當代中國出不了大師?大師是精英質量的標志。出不了大師也就意味著精英階層的國內領導力與國際競爭力堪憂,這不吝是一場民族危機。

有沒有大師級的精英關繫到有沒有人能夠為這個社會指引方向、樹立榜樣;關繫到有沒有人能夠為這個國家贏得全球競爭;關繫到有沒有人能夠帶領這個民族突破內外局促與困境。精英不精,就難有創新和產業升級;就沒有辦法「走出去」獲得全球影響力與滲透力;就無法引導社會變革,推動國家成功轉型;就沒有能力守住傳統文化和祖宗基業。

精英固然偶爾高傲得可惡,其重要性卻毋庸置疑。我們大可在精英鞠躬盡瘁後再收拾他們,就像英國人二戰後拋棄丘吉爾一樣。過早地淘汰掉他們則有失務實之風。而且,權力若始終掌控在大眾手裡的話,擔心個別精英的狂妄與胡作非為倒不如多關注精英產生之途徑是否公平合理。

為什麼就是產生不了高品質精英呢?在討論逆淘汰、體制這些深奧理論之外,或許可以從我們自己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尋找靈感與答案。

五千年間,中國產生了許多英雄豪傑和聖人,他們都稱得上軍事、政治、文化等領域的大師。也就是說,中國歷史上並不缺乏大師。然而,有一點很奇怪,中國通常要等「五百年才有聖人出」。與諾貝爾獎年年頒發相比,中國大師們的故事更像一部部斷代史,很不連貫。這五百年一出的聖人還大多生在亂世,印證了民間「亂世出英雄」的說法。尤其春秋戰國、宋代以及民國,是中國思想界大師雲集的時期。中國大陸走出去的兩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也都是成長在內憂外患的年代。

傳統認為亂世出英雄是因為亂世產生機遇,亂世提供了素材。但無論「國家不幸」的素材還是撥亂反正的機遇,都只是可資精英利用的環境或者對象。對於英雄和大師生成更為關鍵的因素恐怕是自由。

亂世的中國人會有短暫的自由;

亂世的中國人更能看透生死,擁有一分難得的豁達與超脫;(這是精神自由)

亂世的中國人才可能更懂得寬容,才可能不那麼「嚴於責君子,寬於責小人」,才可能更加珍惜像屈原、商鞅、賈誼、晁錯、王安石、岳飛、張居正、袁崇煥和劉少奇這樣「木秀於林」的人。(這是社會文化層面的自由)

今天,全球「弱肉強食」的競爭已經為中國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亂世機遇和素材。與以往略有區別之處在於,這看起來還不是一個生靈塗炭的亂世,而是一個溫水煮蛙的太平幻世,解決了溫飽問題的中國社會一般不再會有亂世的感覺與氛圍。

也許缺乏亂世般的自由就是中國出不了大師的原因。若此,我們大概只能通過制度、社會、文化變革來模擬和重塑大師降臨時的亂世情懷與自由環境。可是,推動變革的英雄和大師們又在哪裡呢?

Ⅸ 中國這些年為什麼出不了大師和科學家。

教育體制還有學術體制不允許出大師和科學家。你看那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就是跑單的,諾貝爾醫學獎屠呦呦也是個跑單的,不是體制裡面的

閱讀全文

與中國為什麼出不了大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風龍怎麼打 瀏覽:952
國內去越南做品質經理工資多少 瀏覽:355
如何認證中國視覺攝影師 瀏覽:19
中國北方到印尼船期多少天 瀏覽:594
義大利什麼牌子咖啡好喝 瀏覽:730
伊朗隊有什麼球星 瀏覽:868
印尼全名是什麼 瀏覽:346
印尼面積多少平方公里i 瀏覽:622
印度神油怎麼沒用 瀏覽:90
伊朗男人性功能為什麼強大 瀏覽:843
中國太平拒保要多久可以重新買 瀏覽:394
今年中國從伊朗購買了多少桶原油 瀏覽:548
怎麼申請英國三本 瀏覽:275
印度牛糞怎麼回事 瀏覽:768
印度保法止效果如何 瀏覽:866
越南實力到底怎麼樣 瀏覽:583
伊朗為什麼支持馬杜羅 瀏覽:162
東京奧運會中國參加了多少個奧運項目 瀏覽:373
中國農村最豪華的別墅在哪裡 瀏覽:30
英國上市公司有多少 瀏覽: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