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中國成立的艱難歷程是什麼
新中國成立: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55分,浩浩盪盪的車隊從中南海東門開出,車上坐的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各位副主席和各位委員們。通往天安門城樓的古磚道有整整一百級。毛澤東從容地走向城樓。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產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以及周恩來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宣布就職。
(1)新中國成立經歷了哪些坎坷歷程擴展閱讀:
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會議,有23個單位,134人參加。籌備會選舉了它的常務委員會,毛澤東為常務委員會主任,副主任是周恩來、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陳叔通。
籌備會的任務是完成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的各項必要的准備工作。常務委員會下設6個小組分頭開展工作。9月17日,召開了籌備會第二次會議。這次會議一致決定將新政治協商會議正式定名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貳』 祖國的艱難歷程有哪些
1840年,1949年,2009年.將新中國60年的歷程,放在這樣的歷史坐標中,或許能更清晰地判斷,我們從什麼樣的位置出發,又走到了什麼樣的地方.
這三個節點,涵蓋了五千年中華由「天朝上國」變為「劣等民族」的迷茫和憤慨,凝聚了一個古老國度從「東亞病夫」到「少年中國」的奮進和努力,標注著社會主義新中國從「站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和巨變.它們串起了中國跌宕起伏的近現代史,呈現了中國波瀾壯闊的三個世紀,在大悲大喜、晦暗光明中,直觀地證明了一個真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有了共產黨,中國的面貌就煥然一新.
任何一個政黨,任何一種社會力量,能否在民族的歷史進程中占據應有的地位、發揮應有的作用,歸根結底,要看它能否遵循人民的意志,順應歷史的潮流,解決自己民族所面臨的最緊迫、最根本的問題.自1840年起,中華民族面臨兩大歷史性任務:救亡圖存、強國富民.中國共產黨正是在這兩次「大考」中,被歷史和人民推向了時代的潮頭.
「強鄰環列,虎視鷹瞵.蠶食鯨吞,已效尤於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於目前.」這是孫中山寫下的悲愴文字.鴉片戰爭後百餘年間,民族危機日益深重,救國救民路在何方?許多政治力量都曾在中國的政治舞台上傾力表演,但最終都成為匆匆過客.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人民浴血奮戰,驅散黑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實現了幾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歷史和人民將我們黨推上了執政位置.各民主黨派當時向中國共產黨發出的一份賀電,足以代表全國人民的心聲:「四萬萬人掙脫數千年封建專制的枷鎖,洗刷一百年帝國主義欺凌的恥辱,這是一件無比痛快的大事……假如中國人民沒有中國共產黨,就不知道黑暗的日子何時才能終了.」
以1949年為起點,中華民族的發展進入了新紀元.這個新紀元不僅把一個貧困交加、四分五裂的舊中國,變成了一個團結統一、前途光明的新中國,還把一個積貧積弱、一窮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主義國家.
「我從來沒有預見到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發展和增長最快的經濟體……沒有想到中國會成為當前穩定全球經濟的主要力量」.這是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的感喟.60年執政,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人民,推動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歷史性轉變,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這短暫的60年,如此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命運,改變了全球發展的格局和世界歷史的走向.
救亡圖存,強國富民.把新中國這60年,放在百年中國現代化歷程上,放在民族復興的背景下,我們就會看到「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必然」;就會發現「人民總是從歷史活動的實踐和比較中,不斷尋找能夠帶領自己前進的領路人」,而所謂政治倫理,最重要的便是始終有決心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有能力解決我們民族所面臨的時代課題.
也正因如此,小平同志語重心長地告誡我們:「中國由共產黨領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由共產黨領導,這個原則是不能動搖的;動搖了中國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亂,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
「給中國共產黨執政打一個高分」,這是新中國成立60年之際外國友人的評價.而對億萬中國人民來說,60年歷史的一個重要結論是: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國家發展、民族團結、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的根本保證
『叄』 新中國成立的艱辛過程
新中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55分,浩浩盪盪的車隊從中南海東門開出,車上坐的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各位副主席和各位委員們。通往天安門城樓的古磚道有整整一百級。毛澤東從容地走向城樓。
下午3時整,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布新中國成立大典開始。毛澤東主席庄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於本日成立了!」宣布新中國成立的洪亮聲音在天安門上空久久回盪,聲音通過電波,飛越祖國的山山水水。軍樂隊奏響了庄嚴激越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28聲禮炮轟鳴,象徵著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28年的探索和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毛澤東庄嚴地按下升旗電鈕,新中國第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城樓前的旗桿上冉冉升起,天安門廣場30萬群眾匯成歡騰的海洋……1949年10月1日,普天同慶。大江上下,黃河內外,沉醉在一片歡樂之中。在祖國大地每一個地方,每一位中國的老百姓,都在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歡呼、而歡笑、而歡慶。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對中國人民反動統治的徹底結束。中國人民從此成為中國社會的真正主人。中國從此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並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
1971年10月25日,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提案通過時,中國代表喜不自禁。
『肆』 簡要說明新中國成立後至今經歷哪幾個歷史階段
1、1949-1956年: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國民經濟的恢復;一五計劃;社會主義改造)
建國初期,農業因長期的戰爭破壞,也因幾千年來封建土地制度的桎梏,大多數農民沒有自己的土地,農民絕大多數積貧積弱,人數佔少部分的地主則佔有大部分的土地。為滿足新解放區廣大農民對土地的迫切要求,同時也為了解放生產力,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國家實行土地改革。
2、1956-1966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中共八大;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八字方針)
在我國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勝利,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即將提前完成,黨面臨著新的形勢和任務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政協禮堂舉行。出席大會的代表1026人,代表全國1073萬黨員。
3、1966-1976年:「文革」時期(國民經濟的劫難)。
「文化大革命」是由毛澤東同志發動和領導的。他發動這場「大革命」的出發點是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維護黨的純潔性和尋求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但他當時對黨和國家的政治狀況的錯誤估計,已經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
4、1976-1978年:兩年徘徊時期 。
「兩年徘徊」時期是新中國歷史上一段比較特殊的時期,它上接十年「文革」的結束,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的開端。雖然兩年徘徊」時期歷時只有兩年,但其歷史作用不能低估。
5、1978年至今: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黨的領導工作中全面地作出了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略轉變,標志著我們黨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
從此,結束了1976年10月以來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開始全面地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使黨掌握了撥亂反正的主動權,使黨的事業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
『伍』 建國後中國經歷了哪幾個歷史階段(請詳細解答)
1、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1949—1956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與鞏固;社會改革全面展開;統一財經與恢復國民經濟;獨立自主外交和抗美援朝;第一個五年計劃和工業化起步;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2、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和曲折發展1956—1978
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脫離實際的「大躍進」;國民經濟和政治社會關系的調整;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維護國家主權和加強軍隊建設;「文化大革命」時期的艱難發展;結束「文化大革命」和在徘徊中前進。
3、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和曲折發展1956—1978
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脫離實際的「大躍進」;國民經濟和政治社會關系的調整;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維護國家主權和加強軍隊建設;「文化大革命」時期的艱難發展;結束「文化大革命」和在徘徊中前進。
4、改革開放的起步與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978—1992
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與改革開放的起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國防、外交的調整和「一國兩制」的提出;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在嚴峻考驗中深化改革開放。
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1992—2021
新時代的奮斗目標和戰略部署貫徹新發展理念和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依法治國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文化建設消除貧困和改善民生;建設美麗中國;深化軍隊改革和港澳台工作新進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共建「一帶一路」;全面從嚴治黨。
新中國國家政權建設的經驗啟示
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為指導,充分吸收民主革命時期領導根據地政權建設的歷史經驗,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從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出發,形成了適應國情和發展要求的國家政權建設理論。
堅持和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為核心,具有豐富的內容,主要包括: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推動各項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實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陸』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歷史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在各個階段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一、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歷史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1、恢復發展時期的中國經濟(1949~1957年)。
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國營經濟領導下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體制,中國共產黨運用政治魄力和政治智慧,僅用三年的時間就奇跡般地在戰爭廢墟上恢復了國民經濟,並在此貧窮落後的基礎上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
「一五」時期開展了以「156項工程」為中心的大規模工業建設,為我國基礎工業體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大大縮短了中國與發達國家工業發展水平的距離。
2、動盪發展時期的中國經濟(1958~1978年)。
1958~1966年,是全面進行經濟建設的時期,是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的時期,前幾年是失誤,後幾年糾正和彌補失誤。
總的來說,1958~1978年的20年是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帶著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和「一五」計劃成功的喜悅開始,經歷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最後帶著對「文化大革命」痛苦反思、對計劃經濟體制的困惑而結束。
3、經濟體制轉型初期的中國經濟(1979~1991年)。
中國20年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所經歷的曲折、挫折、災難、困惑,孕育著一場新的探索。國民經濟經歷了1986~1987年的「軟著陸」,1988年價格「闖關」和1989~1991年治理整頓的曲折。
4、全面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的中國經濟(1992~2002年)。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的召開,統一了全黨關於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方面的認識,明確了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二、在各個階段取得的重大成就有:
1、第一階段
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承上:完成民主革命的遺留問題。啟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1)鞏固了人民政權;
(2)1956年底,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
(4)一五計劃制定及超額完成;
(5)召開全國一屆人大,制定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由於社會主義改造的速度過於迅猛,在工作中也出現了一些偏差 。
2、第二階段
中共八大制定了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以滿足人了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開始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
(1)鋼、煤、原油、發電等主要工業品產量都有很大增長。大慶油田建成,結束了靠「洋油」過日子的時代;
(2)涌現出王進喜、雷鋒、焦裕祿等社會主義建設的傑出代表;
(3)新興的電子計算機工業、原子能工業和航天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1958年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提出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3、第三階段
以階級斗爭為綱國民經濟在曲折中前進,糧食、鋼、煤、原油持續增產,成昆鐵路、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十年間,使我國經濟損失約五千億元。
4、第四階段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工業上,建成了上海寶山鋼鐵公司、湖北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京九鐵路、南昆鐵路等一批重點工礦企業。建立起獨立的現代化工業體系。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方針-強國之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立國之本。
新中國成立以來50多年的歷史昭示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6)新中國成立經歷了哪些坎坷歷程擴展閱讀: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據此我們可以認為,社會的基本矛盾決定著社會發展的主線。
中國共產黨對新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的社會基本矛盾的判斷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今年是中共八大勝利召開60周年。
60年前,八大明確提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這一矛盾的實質,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的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八大對新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的社會基本矛盾的判斷是基本正確的,但是由於當時黨對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思想准備不足,八大提出的正確意見後來沒有能夠堅持下去。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實現了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1981年作出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正確地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32年特別是10年「文化大革命」的歷史。
再次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大大發展社會生產力,並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這一提法一直沿用下來。6年之後的中共十三大提出了更為成熟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指出:「我國從五十年代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都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這個階段,既不同於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尚未奠定的過渡時期,又不同於已經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階段。我們在現階段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階級斗爭在一定范圍內還會長期存在,但已經不是主要矛盾。」
既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那麼不斷解決這一矛盾就構成這個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線。經濟是基礎,是手段,落實到社會層面就是要著眼於民生問題的解決,這也是與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完全一致的。
基於上述認識,我們把新中國60餘年的歷史分作六個階段加以討論。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之前是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革故鼎新,為新中國未來的社會建設奠定環境基礎和制度基礎。
從1956年中共八大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是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歷經曲折,但是大規模開展的工業化建設為下一步的民生改善打下了比較堅實的經濟基礎,而且人們從親身經歷的探索和曲折的反思中獲得了開辟新路、改革開放的精神動力。
之所以將這20年放在一起來看,主要是基於這一時期的民眾生活變化不大,相關體制包括計劃經濟、二元結構、單位體制等等也一直延續下來,還有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化戰略和越來越「左傾」的指導思想等。
從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到1982年是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時間不長,是一個結束動亂後休養生息、撥亂反正的階段,執政黨的工作重點重新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並從醞釀、徘徊、躁動中逐步形成改革開放的新思路,中國再次迎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春天。
從1982年到1992年是第四個階段。這個階段開啟了全面改革的新征程,基本解決了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從1992年到2002年是第五個階段,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接下來的10年是第六個階段,提出要建設更高水平更為全面的小康社會,民生建設民生保障受到空前重視。
也正是在這個階段,中國成為中等收入國家,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各階層利益多元化,社會矛盾易發多發且極為復雜,為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國需要實現更加和諧更加協調的發展,因而社會建設的地位大大提高。
新中國60餘年的社會發展史,也就是圍繞民生主線開展的社會建設史。特別是改革以來幾個階段的民生進步和發展取向,也暗合著馬斯洛揭示的人類需求層次階段性台階式提升的基本走勢。
『柒』 祖國經歷了哪些苦難
從1840年近代史開始,中國幾經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抗日戰爭的磨難。新中國成立後,又經歷了大躍進運動和十年文革,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漸走向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