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復興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❷ 我們將如何拯救我們的傳統文化
建立有效機制保護民族傳統文化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祁慶富認為,中國自己的一些傳統文化傳承已發生某種程度上的斷裂,中國人應首先反思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尋回我們文化的『魂』。」申遺是讓國際社會了解一個民族文化的手段,但是最最根本是要在國內繼續弘揚好我們的傳統文化,畢竟這是我們的根。保護民族傳統文化關鍵是國人如何建立有效的機制。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不僅僅是在高科技方面,我們有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有方方面面的知識產權涵蓋在其中,不要再等到別人搶注的時候我們才去著急。有專家呼籲,如果中國不加入到國際文化產業競爭領域中去,就可能失去文化產業領域的國際話語權。中國的飲食文化很豐富,如果我們不及時注冊「中國料理」。說不定哪天就變成了日本的中國料理,我國著名工藝品中的景泰藍,就是一個文化產業保護上的教訓,有數據顯示,如今日本的景泰藍出口佔了國際市場的80%以上。
普查民間文藝資源,盡快將獨具特色的藝術瑰寶提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日程,還要將之做大做強。被稱為中國古代音樂「活化石」的納西古樂、東巴祭文、《格薩爾王》、江永女書、皮影戲、民間剪紙等,有太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我們去搶救和保護。我們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普查自己的民間文化資源,打造獨特的中華文化符號。比如現在崑曲和古琴兩項被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那麼與崑曲和古琴相關的一些東西就可以進行開發和利用。做大做強不僅指文化產業,同時也指文化事業。
另外,還要與時俱進地豐富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最近我國公布了將春節、端午、清明、中秋等重大傳統節日設為公共節假日,以期弘揚傳統節日文化,喚起人們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其實缺乏新意是傳統節日不受年輕人青睞的原因之一。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傳統民俗也應該與時俱進。不賦予新內涵,一些好的、民族的、傳統的東西就會慢慢消失,直至消亡。傳統節日需要經營,需要打造,需要與時尚的文化結合;需要社會力量的參與,需要政府和民間的投入、引導。我們是否來個「中國節」總動員?把我們中國目前最豐富的傳統節日的文化資源,推向世界,把中國的歡樂灑向世界!
當然,我們在開發文化產業時,最忌諱一邊在拚命搶救文化遺產,一邊在破壞、無視甚至是「惡搞」自己的文化遺產。
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研究員王達三博士說,中韓文化之爭基本上是個文化層面、學術范圍的民間爭論,只是中韓關系的一個小小插曲,不會影響中韓友好大局。但中國人應客觀理性地看待中韓文化摩擦,並對韓國人的做法給予適當的包容。此外,中國一些網路作品和學術作品本身也缺少嚴肅性,如「孔子就是喪家犬」、「李白是小混混」、「諸葛亮是中國最虛偽的男人」、「曹操原本是女人」等引起過人們廣泛議論的新奇言論。在一些中國學者看來,這些質疑和顛覆之聲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威脅。
❸ 中國傳統文化漸漸消失應該怎麼補救
對於傳統文化的漸漸消失沒落,要從整個教育系統進行改革,加大教科書中傳統文化的考核力度,讓家長和學校都重視孩子的傳統文化教育
❹ 如何才能復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一、 從中國在世界的影響看,最受人尊敬和影響力最大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國際人才》雜志今年第二期刊登了一篇文章叫「孔子在歐洲」,前不久有的報紙上登了「孔子在非洲」;其實,全面的說法應該是孔子在世界。凡有出國訪問或考察經歷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國外最推崇、最敬佩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報載,2004年以來,世界上新設立的孔子學院有26所;有100多個國家2300多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學漢語的人數達到了3000多萬。中國的《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四部古典小說,數百年來風靡日本、韓國、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歷久不衰,並且滲透到了軍事、政治、文化、商業、教育和宗教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春節、中秋節和端午節等傳統節日,也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去年一個時期,媒體報道的韓國與我國有關端午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爭議問題,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的影響。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軍排以上軍官人手一冊《孫子兵法》,世界上裝備最先進國家的軍隊,最需要的恰恰是兩千多年前中國軍事家的聰明和智慧。幾年前,人民解放軍一個代表團到瑞典訪問,其中參觀瑞方一個軍事院校,對方主動提出要與代表團討論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軍事著作《黃石兵書》。盡管瑞典的軍事裝備和軍事工業在世界上是很先進的,但中國古人的智慧對他們來說至今仍然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還有一個反證,無論1860年英法聯軍,還是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第一個動作就是到當時中國文物保存最集中、最全面、最完善的《圓明園》和故宮搶劫文物,而後運回國內充實自家的博物館。這真實一個絕妙的諷刺,那時號稱「船堅炮利」的西方列強,他們眼裡柔弱不堪的大清帝國,最有價值的恰恰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
二、從傳統文化的地位作用看,它是民族精神的精華和載體、是立國之本。
什麼是傳統文化?當前眾說紛紜,沒有統一、完整的現成答案。不過,可以通過對文化定義的了解,使我們對這個概念有一個大體的認識和把握。《現代漢語詞典》對文化的定義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著名人類學學者泰勒這樣給文化定義:「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是一個復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由此可見,傳統文化這個概念的含義非常寬泛,它不僅包括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在社會實踐和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觀念形態和行為方式,而且為不同社會形態、不同時期社會成員所共有;是包括中華民族在內的人類認知客觀世界、主觀世界以及人類自身社會實踐的一切文明成果。傳統文化所反映的,是各個歷史時期中華文化對於社會的生產、生活和人們意識、道德等精神方面的密切關聯度,它不僅揭示了傳統文化與社會發展進程關系、與社會整體的關系,而且涉及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和領域。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無論從哪個層面強調,都是舉足輕重的。
縱觀我國幾千年歷史,傳統文化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對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推動或促進,起著基礎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敢於獨樹一幟、標新立異,不僅大大促進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而且導致了奴隸社會的最終解體,新的社會形態——封建社會的誕生,實現了社會形態的轉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第一件重大事情就是「焚書坑儒」,以國家機器的力量消滅了被他統一的另外五國的文化,意在從根本上鏟除故國復辟的精神支柱,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這從反面印證了文化對鞏固或推翻政權的極端重要作用。漢武帝為富國強兵、強化對人民的統治,首先從意識形態入手,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強制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力扶持「皇家文化」的發展。從此奠定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立國的思想基礎。宋太祖趙匡胤統一中國後,接受五代時期頻繁動亂的教訓,在全國大《三字經》、《第子規》、《諸子治家格言》等等。其次,科學技術方面。這個領域成就和著作內容十分豐碩、涵蓋面很廣、其中不少在世界享有盛譽。如秦代李冰父子設計並監造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漢代科學家張衡製造的天文測量器材《渾天儀》,造紙、火葯、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等「四大」發明,數學家祖沖之、水利學家郭守敬、以及科學著作「天工開物」、「齊民要術」、「農政全書」等等,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第三,軍事研究方面。傳統文化在這個領域著述可以說是群星燦爛,獨樹一幟,成果卓著。如《孫子兵法》、《三十六記》、《孫臏兵法》、和《黃石兵書》等軍事著作享譽千古、惠及當代;還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著名軍事家張良、韓信、曹操、諸葛亮、謝玄、李世民、趙匡胤、劉泊溫、戚繼光、左宗堂等,已成為聰明智慧的象徵、至今贊口不絕。第四,文學藝術方面。傳統文化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精品薈萃,膾炙人口。如從古至今人們廣泛流傳的對詩詞文章的最簡練概括,如「唐詩宋詞元曲漢文章」,最形象的形容,如「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偷」、「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即是生動的證明;還有對歷史上著名文學家、藝術家的簡要概括稱謂,如「竹林七賢、」「唐宋八大家」、「楊州八怪」等,即是贊譽和贊美;至於文學、史學、散文、詩歌、小說創作等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更是異彩紛呈、不勝枚舉。如《詩經》、《離騷》,《史記》、《漢書》、《資治通鑒》,以及四部古典小說、三言兩拍等。近來看到一首小詩,把我國19部古典小說嵌入其中:「東西三水桃花紅,官場儒林愛金瓶。三言兩拍贊今古,聊齋史書西廂鏡。」在教育、音樂、繪畫、戲劇、雕塑、體育、宗教等方面的建樹同樣成就斐然。第五,醫學、農業、建築、冶煉、製造、旅遊、烹飪、飲茶、養生健身等方面。傳統文化的積淀非常豐厚,非常難得。如《黃帝內經》、《傷寒論》和《本草綱目》,《徐霞客游記》,《茶經》等等。
五、從傳統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的關系看,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之魂、民族之根。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戰略任務,表達了我國對當今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戰略選擇;強調了文明的多樣性,賦予了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化的歷史責任與時代坐標。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文化和諧,只有造就深層次的文化和諧,才能造就「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全面的、可持續的社會和諧。從文化角度構建社會和諧,主要有兩個層面內容:一是特殊具體的文化層面,包括弘揚傳統文化在內的文化資源領域、精神生產領域、文化傳播領域、文化消費和文化交流領域等。二是普遍深刻的文化層面,即滲透於各個領域的共同理想、組織和行為方式的和諧問題。構建文化和諧,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是處理好和諧社會建設迫切需要,現實生活中又普及推廣不力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對傳統文化的普及推廣重視不夠,措施不力;宣傳、出版、教育等配合默契欠缺到位,聲勢不大;思想規范、行為引導、榜樣示範,和文藝創作、多種形式配合上差距較大,不盡人意;政策引領、資金投入、教材審定、普及方式和師資力量都尚待完善。這是需要認真加以解決的。二是處理好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的合理成分和優秀成果,使之繼續豐富發展、提高完善、不斷升華的問題。傳統文化是在持續、充分地吸收借鑒各種優秀文化養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今後的繼承發揚也必須這樣。當前,隨著對外交往的不斷增多,外來文化的影響滲透隨之加強;而且對外來文化內在需求和外在壓力雙向加大,並通過多種渠道、多個層面、多種方式,以前所未有速度和力度釋放出來,這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只有轉變觀念,調整思路,因勢利導,借力使力,為我所用,才能使傳統文化在新的形勢下不斷發揚光大。三是處理好傳統文化「外熱內冷」,理性把握穩步推進問題。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持續增長,國外興起了一股規模空前的、包括了解傳統文化在內的漢語熱。國內對國學和傳統文化的地位也展開了熱烈討論,引發了人們的關注。不過,對國外的漢語熱要冷靜、客觀地看待,他們大多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而非中國傳統文化的「軟實力」的影響。國內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也眾說紛紜,各持己見,形成共識還需要一個過程。操之過急是無益的。四是處理好傳統文化內涵博大精深、掌握難度較大,如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問題。傳統文化體系龐大、內容十分豐富;積累很多、感到無從下手;時空太遠、文字生辟難懂;工作很忙、難以深鑽細研。此外,傳統文化自身有精華也有糟粕,有優勢也有劣勢,有長處也有短處。如何適應社會轉型期的特點,針對當代中青年和少年兒童對傳統文化知之不多的實際,在教材編寫、普及推廣、配套工程、激勵機制、組織領導等方面,採取切實可行措施,使傳統文化在工作學習、文化娛樂、日常交往之中得以潛移默化的推行,變成一種自覺自願、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政府機構也要准確把握文化體制的價值
❺ 目前中國有許多民俗文化正在消失,怎樣挽救正在消失的民俗文化呢
這個問題我從高中一直思考到大一,得出了很多答案,卻又一一被我否決.
有些民俗已經成為過去,成為歷史,是永遠也回不來了。有些民俗已經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觀念的變化而同以前有所發展。
所以,對於已經消失的,我們要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或恢復,有些可以出現的日常生活中,有些只是出現在歷史博物館中即可。對已正在發展的,我們要結合實際進行繼承和發揚,保護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
❻ 中國的傳統文化要怎麼復興
國學的復興不是一人或幾人可以完成的
時間
機遇
人才
缺一不可
但作為個人
我覺得最主要的是去了解國學
讀懂其中的文化思想
隨生產力的發展
只有不斷的改造完善國學
使其適應社會大潮的發展
令新生人群願意去讀國學
這樣
中國的傳統文化才不至於泯滅於塵世
❼ 如何復興中國傳統文化
復興中國傳統文化,首先必須得了解歷史。
實際上中國的傳統就像是DNA一樣寫進中國人骨子裡的,比如傳統節日,清明,中秋,春節等等,但是像儒家傳統的忠孝禮義,國人早就忘一干二凈了,一是政府的責任,我們從小學到高中到大學,似乎從來沒有向我們灌輸過這種儒家道義,其實這些都是非常優秀的傳統文化,唯一現在值得欣慰的是國人漸漸重拾經典,比如漢服運動,社會上的儒學熱等等
所以我們有責任以身作責,首先自己得學好傳統文化,像正體漢字(我們叫繁體),中國書法,儒學經典,加入漢服運動等等,繼而影響到身邊的人。
❽ 怎樣復興傳統文化
我們尤其要從教育入手,這100年來我們傳統文化的斷裂,其實最初是從教育開始的,就是在我們的學校裡面廢除了所謂的讀經運動。幾十年來我國整個教育都是按照西方的學校教育模式進行的,而我們自己傳統教育基本都被廢除了。樓宇烈認為,中國的傳統教育是以怎麼樣做人為根本目的的,通過教育需要化民成俗,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習俗,所以不管你是讀過書的,還是沒有讀過書的,這個教育都需要通過對民族的教育,形成一個整體的社會行為,所以它的目的是很清楚的。「可是我們現在的教育,基本上變成了一個知識性的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改變了,所以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也不能夠真正地把握它的精神是什麼了。」
而且西式教育給大家樹立起來一個新的思維方式——就是所謂的「科學分析」,定量、定性的分析方式,非此即彼的分析方式。「這就是曾先生講到的一個問題,西方人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但他們很難理解其實是裡面有非、非裡面有是,這個思維方式他們是很難了解的。」樓宇烈說,學生一旦形成這樣的思維方式以後,他們就無法再來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辯證思維方式———此離不開彼,沒有彼就沒有此,沒有此也就沒有彼,彼裡面有此、此裡面有彼,彼可能轉化為此,此可以轉化為彼。
「除了從教育入手,重建傳統文化傳承,另外一方面要從恢復我們傳統的信仰來入手。」樓宇烈說,我們現在很多人講到中國人信仰的缺失、信仰的真空,常常提到這個問題。為什麼會產生這個問題呢?就是因為我們已經不知道傳統文化中讓我們信仰什麼。
❾ 傳統文化正在消失,我們如何做到文化的傳承與保留
對於個人,應當積極的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對於社會,應當開展一系列的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動,對於國家,應當積極的引導公民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1、作為中國的公民,我們應當尊重和繼承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迄今為止已經有了5000年的歷史積淀,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的推陳出新對於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至今保留在現在。所以說對於每一個公民而言,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對自身是一個提高,更有利於國家文化的傳承。綜上所述,身為公民我們要擺清楚自己在這個社會上承擔的責任與義務,應當逐漸的培養自己對於傳統文化的熱愛,這樣對於自己不僅是一種提高,而且對於弘揚中國文化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❿ 如何全面復興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有其必然性。其原因大致有四個:
一是全球化使人們在趨同的氣氛中產生了求異的意識。席捲全世界的全球化,正在使各國人民生活方式的差異變得越來越小,民族文化特色被淹沒的危機意識出現了。在這樣的背景下,保護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特色成為一種與全球化同時存在的世界性潮流。
二是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增強,必然給中國人以文化的自信。因為中國今天的局面是由成千上萬被中國文化武裝起來的人干出來的。發展的成就證明了文化的價值,這其中有內在的必然的聯系。
三是今天社會風氣的浮躁使當代中國人難以創造出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優良文化,人們不得不回到傳統文化中尋找價值觀和精神寄託。中國傳統文化有這樣一種品質,你越是了解它,就越是喜歡它,它的博大精深散發著無窮的魅力。
四是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經歷了由頂禮膜拜到理性看待的過程。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人對西方文化充滿了敬意,否定「黃色文明」、頌揚「藍色文明」成為知識精英的時尚;但隨著對外交流的擴大,西方文化的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特別是美國霸權主義和新保守主義的對外政策,包括《一個經濟殺手的自白》所反映的驚心動魄的事實,一次又一次地給中國人提供了全面認識西方文化的反面教材。
無論對一個人,還是對一個民族而言,最深刻的自信是文化的自信,只有自信地保持自己優秀的文化傳統,才有可能以自己的獨特面貌自立於世,在全球化時代,尤其如此。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根基深厚,具有巨大文化潛力的大國,它完全有能力在繼承自己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有別於當今西方文明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及其與之相適應的東方文化體系。這種文化體系能夠給未來的人類以新的選擇和更加和諧、舒適、平衡的感受。但是,這種潛力只是一種可能性,能否變為現實,取決於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是中國的經濟實力能否發展到足以輻射自己的文化的地步;二是在此過程中,中國需要把自己的獨特文化加以繼承、提純和創新,使之適應時代。努力滿足這兩個條件,是當代中國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