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佛教的中國化的文化意義
佛教傳入中國後,受到中國固有傳統思想的改造和融合,經一千多年時間,形成了獨具特質的新體系。考察其過程,給我們帶來極大的啟示:
1.佛教文化融合中國文化
一個文化總有其不同於其他文化的特點,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存在,最基本的特徵就需要保存,否則,就會成為歷史的沉積,就不能推動現在文化。中國文化的特徵之一是教人入世。儒家的「修、齊、治、平」和印度佛家出世大相徑庭,在融合佛教過程中,中國文化的入世精神沒有被外來文化改變,相反,佛教越來越走上世俗化道路。「事君事親,也能成佛」。這是宋明理學能取代佛教的原因。說明印度佛教為適應中國的要求,不得不變形。
2.中國文化吸納外來文化
任何一種文化與其他文化相比較,都有其不足的地方,因此,在他的發展過程中要保持活力,只有不斷吸收外來活力,以滋養自己,豐富自己。中國文化因為吸收佛教等外來文化,才能壯大,更新自己,由此可見,吸收外來文化的重要性。
3. 中國文化應有的包容性
由上可見,本位文化、國粹主義都是錯誤的,不僅有害本民族文化發展,而且會造成本民族文化的衰落。拒外更是衰落的表現。古今中外問題,困擾到現在,應該怎麼辦?佛教最初傳入從依附方術→滲透→變形→流傳 矛盾沖突→ 互適交流→融合入中國文化,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國文化融合印度佛教文化用了一千多年時間,歷朝歷代都體現著中國文化的包容心態。因此,我們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應該以開放的胸懷,長遠的眼光,大膽吸納古今中外人類優秀的文明成果,才能創造出更絢爛的中國文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② 怎樣理解 佛教的中國化
佛教不光中國化~~~佛教也有泰國化~~~西藏化~~~日本化~~~他是為了更好的讓不同的眾生接受、學習同一樣的真理~~~
就像讓住在東南西北不同方向的兄弟姐妹回到同一個家~~~那所走的路徑也各有不同~~~但目標是相同的~~~
個人觀點~~~
阿彌陀佛~~~佛法不可思議~~~
③ 佛教中國化原因是什麼
任何一個外來宗教想要在新的地域傳播都無可避免的要與當地的本土文化發生沖突,在沖突中互相排斥,吸收,融合。才能形成最終的穩定形態。佛教傳入中國也無可避免的要經歷這個階段。但應該說,佛教的中國化既有普遍意義,又有特殊意義。普遍意義即如上所說,事實上當佛教傳入泰國,越南,日本等地,也無可避免的適度的當地化了。但佛教中國化的特殊原因在於中國文化固有的強大包容力,中華民族比較淡薄的宗教觀念,而佛教傳入時恰好又填補了我們古代哲學思想,性命修煉上的很多空白。在這些原因綜合作用下,終於誕生了佛教中國化的結晶,儒釋道三教融匯的禪宗~
④ 佛教的中國化及影響
佛教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它於公元前六世紀晚期產生於古印度,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內地。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不斷中國化,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宗教之一。浩瀚的佛教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欲認識中國文化,不可不了解佛教,不可不稍知佛教典籍。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至今已2000年。它深刻的影響著中國的傳統思想和文化。歷史上真實的佛教決不是一種孤立的信仰,它一直與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各種哲學思想,民間的風俗習慣,社會道德乃至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結合任一起。中國佛教雖然與印度佛教有淵源和繼承關系,但佛教傳入中國後,就逐步結合中國社會歷史的特點,接受著中國思想和文化的影響和改造,然後才得到廣泛的傳播和發展,並產生了大量不同於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中國佛教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特點,成為中國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國佛教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漢代佛教。此期佛教剛傳人中國,以佛經翻譯、解說、介紹為主,翻譯的主要是禪經和《般若經》。這時期,人們把佛教看成是黃老之學的同類,禪學被看作是學道成仙的方術之一,佛教是在與道教方士思想結合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的。所以,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佛道時期。第二個時期是魏晉南北朝佛教。 此期佛教被大量翻譯,中國僧侶佛學論著紛紛問世,般若學出現了不同學派,民間信仰日益廣泛和深入。著名大師有道安、慧遠、鳩摩羅什和僧肇等。重要佛學思潮,一是般若學?quot;空論,二是因果報應 和神不滅論。此期,佛學受到了當時玄學的影響。所謂玄學是以《老子》、《莊子》、《周易》這幾部書作為基礎結合當時的現實政策而發展成的一種不同於漢代經學的新理論。它研究體用、有無、本末這樣一些比較抽象的理論,廣泛地影響了當時佛教的發展。所以,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佛玄時期。第三個時期是隋唐佛教。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時期,也是它中國化的時期。這時期翻譯過來的佛教典籍已極為豐富,隨著政治的統一 ,經濟的發展,文化交流融合趨勢的加強,佛教得到空前的發展,創立了不少新宗派。如天台宗、法相宗、華嚴宗、禪宗、三論宗、凈土宗、律宗、密宗等。每一宗都有自己的理論和修持體系,師道相傳,謹守不變。唐統治者(除唐武宗外)實行儒、佛、道三教並行政策,使佛教得以昌盛,同時促進了儒、佛、道的融合。封建統治者利用儒學治世、佛學治心、道教養身的不同功能,使其作用互補,以達到維護統治的目的。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攝取儒、道思想,不僅形成了中國化的佛教宗派,而且提出了一系列不同於印度佛教的理論。如天台宗把道教的丹田、煉氣等說納入自己的學說,倡導修習止觀坐禪除病法。華嚴宗不僅把儒道思想納入自己的思想體系,而且 以《周易》的元、亨、利、貞四德配佛教的常、樂、我、凈四德;以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五常配佛家的不殺生、不邪謠、不飲酒、不妄語。這就把佛教的理想境界、道德規范與儒家的德性、德行等同起來。禪宗則更進一步,不僅不提倡念佛、拜佛、坐禪,甚至呵佛罵祖,主張性凈自悟,凡夫即佛,在日常生活中即可實現成佛理想。這種思想深受道家的自然主義、玄學家的得意妄言理論以及曠達放盪、自我逍遙的影響。隋唐佛教的特點是系統性、宗派性。第四個時期是宋元明清佛教。此期的佛教由盛轉衰(主要指漢族地區),佛教與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進一步融合,在民間信仰上樹立了廣泛而牢固的基礎,但並無新的宗派產生,主要是禪宗還在流傳,其次是凈土宗。在理論方面也無創新,主要是證明佛教理論與正統的儒家思想不違背,提倡三教融為一體,表面上以儒家思想為主,也摻雜了佛教思想。概括這一時期佛教的特點是,結合了中國封建政治、倫理,使之更加中國化。第五個時期是近代佛教。此期,由於受到西方外來思想的沖擊,佛教思想也無形中受到國外資產階級哲學的影響。佛教部分理論成為溝通中國傳統思想和西方外來思想的一個中間環節。特別是戊戌變法之後,一些倡導改良運動或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學者,對佛學理論都有所發揮。並且和新的思潮結合在一起。以上是中國佛教發展史的粗略輪廓和不同時期的主要特點。
⑤ 佛教漢化的一個重要表現是什麼
佛教漢化的一個重要表現是《中國佛學源流略講》。
印度的佛教,傳到中國,變成中國的佛教,這工作稱為「佛教的中國化」。具體表現為: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未年開始傳入中國時,先依附於流行於漢代的道術(方術),魏晉時,又依附於玄學。發展緩慢,僅流行於宮庭。這時的佛教學說大體上為神不滅說和因果報應說,佛成為中國傳說中的天地神仙。
佛教到中國,特別強調因果報應,跟中國原有的福善禍淫思想相通,傳佛教者學習中國方術,以方便傳佛教。
注意事項:
在西晉以前,國家設有嚴厲的法令條規,不允許中國百姓擅自去做剃發為僧的事情。及至前秦苻氏、後趙石氏在位時期以來,羌人與胡人攪亂了中華的秩序,君主昏庸,臣下奸佞,朝政殘暴,國運短促,梁武帝、北齊文襄帝的下場,值得借鑒。
中國文學往往講究意境,這是佛教帶了的副產品。所謂藝術,齊白石說,美就在似與不似之間。就是他必須從現實中產生,又超越現實而存在。因此,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玄學和佛教思想的發展,寫意畫、文人畫開始出現。
⑥ 佛教的中國化是怎樣的
佛教本來是一種純粹的外來宗教,傳入中國以後,與中國固有的以儒家為主體的思想意識形態存在著根本的矛盾,也與土生土長的道教在宗教觀念上存在著嚴重的分歧。
儒家重生不重死,提倡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最終完成內聖外王的修養過程。佛教則以「無生」為宗,寧願放棄現世的人事,專替死後打算,從而達到脫離生死之苦,避免輪回報應的目的。儒家講孝道,將孝視為「至德之要,百行之首」,而佛經則講識體輪回,生死變異,就從根本上否定了盡孝的必要性。儒家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佛徒出家,沒有子嗣,完全不合儒家的規范。
道教既相信神不滅,而且也相信肉體能夠常生。所以道徒求不死之葯,行導引、房中之術,期望益壽延年,肉體飛升。對於佛教專意經營死後之事,道教大不以為然,抨擊它是「修死之道」。襦、佛、道三家倫理觀念與宗教觀念的差異,必然引起沖突和斗爭。佛教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為了能夠在中國立穩腳跟,在早期佛經的翻譯過程中,他們採取選、刪、節、增等方法,使有關譯文盡量適合中國倫理道德的要求,從而調和觀念間的對立。盡管這些努力也取到了相當的成效,但並不能完全消除三家思想意識的矛盾與沖突。隨著佛教在魏晉南北朝的興盛繁榮,儒、道與佛教理論觀念上的矛盾也日益尖銳,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在南方,斗爭的形式主要表現為思想的交鋒;在北方,則表現為政治斗爭的形式。由於道教徒的煽動和佛教自身發展給國家利益所帶來的實際危害,北魏太武帝與北周武帝分別發動了滅佛活動,使佛教遭到沉重的打擊。
儒、道與佛教的沖突、斗爭,迫使佛教採取更加主動的姿態進行調整、改造。隋唐之際出現的天台宗與華嚴宗,其實就是佛教調和與儒、道矛盾的產物。禪宗南宗的誕生,對佛教進行了更加徹底的改造,從而真正實現了佛教的中國化。
首先,禪宗破除了佛學煩瑣派的學風。南北朝隋唐佛教的興盛,也把佛學的煩瑣學風推向了頂峰。佛徒對於佛經盲目順從,對之進行煩瑣的註疏,嚴重束縛廣大佛徒的精神,引起他們的反感。禪宗南宗以不立文字相標榜,提倡簡易的修習方式,從而使僧徒從煩瑣的戒律和義疏中解脫出來,獲得精神的自由。
其次,禪宗與玄學合流。魏晉玄學與禪宗在思想認識上存在著許多一致性,因此二者可以合流。玄學發揮莊子消極厭世的思想,以無為貴,而大乘佛教否認物質世界的客觀性,以空為宗。玄學家任達放盪,蔑視禮法,而禪宗放棄經典,不顧戒律,其行為與玄學家無異。
第三,禪宗與儒學合流。儒學正統派堅持性善論,禪宗南宗也一改佛教關於人在前生都有罪惡的觀點,強調人人可以成佛。儒學以孝為人倫之本,佛教在這一點上向儒學讓步,也大力宣傳孝道,甚至認為孝是成佛的根本。
以禪宗為代表的佛教實現中國化,就完全改變了中國佛教長期以來的依附地位,使廣大僧眾從印度佛經的控制下解脫出來,獲得發展的自由,也使佛教完全適合了土大夫的口味,從而得到統治階級的容納,與儒、道並存,成為維護統治的重要工具。
⑦ 佛教傳入中國後為什麼會出現「中國化」
佛教發源於印度,傳到中國後與中國的傳統文化互相影響、吸收,發展為中國的民族宗教之一,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的教育以後比儒家教育更是普及,這是由於皇帝提倡,上行下效,沒有多久,佛教教育就傳遍了整個國家,對於我們的生活文化思想起了融合作用,與我們中國儒道思想融成為一體,成為中國特有的文化基礎。
總體來說就是佛教傳入中國,佛經翻譯成中文,就帶上了中國的特色,爾後的發展又與中國原有的文化思想結合,利於人們的學習機國家統治,便使佛教中國化
具體的可以看看這個
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3126390
http://www.guoxue.com/www/xsxx/txt.asp?id=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