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才是中國的文化
中國的文化不單單由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包括節日及習俗,漢字與詩詞戲劇小說,史學兵學醫學儒學,及道教文化等等】組成,更有容納百川孜孜進取的精神組成,吸收外來文化【海陸絲綢之路,佛教等】,所以,不能魯莽斷定中國文化就是漢族文化,他包容很多文化,尤其是當今,他包容吸收世界文化的同時,世界也接受他的文化,與其說是一種文化,不如說是一種精神。
『貳』 中國文化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淀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化是從不同角度來區分的,中國古代文化主要是針對現代文化而言的,它是對文化時代的劃分。
而傳統文化是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它不局限於古代,而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
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
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2)什麼才是中國的文化擴展閱讀:
中華文化的五個特點
一、漢字文化
第一個是漢字的閱讀、書寫和通過漢字思維,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要知道,現在全世界除了極少數,像中國雲南納西族的東巴文字以外,所有的以象形為基礎的文字基本都在生活中消失了,只有漢字仍然和它最起初的象形性、原初性,保持著直接的聯系。
漢字有的是象形的,日月木水火手口刀等等,這個在古代中國叫作「文」,用章太炎的說法,這就是最基本的漢字單位「初文」。這是古人通過圖像,直接描繪他所看到的事物。但是,這些字不夠,就加上會意,就是在一些象形的文字上,加上一些標志意義的符號。
比如說刀口上加上一點,就是「刃」;爪放在樹上,就是「采」;牛被關在圈裡面,就是「牢」。會意還是不夠用,就加上聲音,成為形聲字,比如說江河松柏等等。基礎的漢字主要是這三類,當然六書有六種,但主要的是這三類。大家可以看到這三類,基礎都是形。
因此,用漢字來說話、思考、閱讀、書寫,就會帶來很多特徵,可能會有一些重感覺重聯想、但語法相對簡單的特點。
二、家國的社會結構
第二個特點,是「家、家族、家國以及在這一社會結構中產生的儒家學說」,這是非常有影響的。簡單地說,這里其實就是兩個原則,一個是「內外有別」,父母夫妻之間,分內和外,也就是說,女性的親族和男性的親族,等級遠近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叔叔、伯伯,那是你的父黨,同姓。
但是,舅舅、阿姨,那是母黨,不同姓。所以,外公外婆是外,爺爺奶奶是內,在古代中國,是分得很清楚的。
三、「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
漢族中國文化裡面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宋孝宗、永樂皇帝、雍正皇帝不約而同講過幾乎相同的話,叫「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也就是說,儒家管社會治理,佛教管精神修養,道教管身體修煉,三教看起來蠻融洽的。
其實從歷史上看,這個道理很簡單,在中國,佛教道教沒有絕對性和神聖性,所以很難看到宗教之間的辯論,也不大會有宗教之間的戰爭。這是中國的一個特色。
四、陰陽五行的樸素世界觀
第四個是中國最有趣的陰陽五行。五行有兩大原則。一個是相生相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這是相生的輪回;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這是相剋的輪轉。
第二個原則是,五行可以串聯萬事萬物,比方說,五行可以配五方,東南西北中;可以配五色,青白赤黑黃;可以配五聲,宮商角徵羽;還可以配五味,酸甜苦辣咸等等。
把萬事萬物連成一個大網路,這是我們先人對宇宙萬事萬物認識的知識基礎,大家現在學了科學,對這個有懷疑,但是在古代,這就是我們理解世界最關鍵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還產生了一整套知識和技術。
五、中國的天下觀念
第五個是中國天下觀念,中國古代的世界觀跟其他國家和民族很不一樣。古代中國人的宇宙想像叫做「天圓地方」,就是天圓如倚蓋,地方如棋局。即天是圓的,像斗笠一樣,地像圍棋棋盤一樣。
古人想像天的中心在北極。古人夜觀天象,視覺里天在轉,地不轉,因此「天道左旋」,當面朝北的時候,天是朝左轉的,會感覺有一個地方始終不動,這就是北極,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極點。
『叄』 中國文化的定義是什麼
中國文化,亦稱華夏文化、漢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為基礎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中國特有文化。歷經千年以上的時間歷史演變,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如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東方。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的起源於華夏文明,從遠古至秦、漢,為中國人創造文化及繼續發達之時期;漢朝之後,歷經在北方異族多次入侵與統治,而被鮮卑、蒙古人、滿洲人等統治中國的人影響。漢唐時期藉由絲路,亦傳入了大量西域文化。自漢末以來,則為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
一般可以分為
1、黃河文化(北方):中原文化、胡同文化、秦隴文化
2、長江文化(南方):楚文化、荊楚文化、湖湘文化、吳文化、越文化、徽文化、贛文化、江淮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閩文化
3、其他地區文化:儺文化、藏文化、大坌坑文化
『肆』 什麼是真正的中國文化
中國 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 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伍』 什麼是中華文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歷史悠久。漢字不僅是中華文化的象徵,也是中國人民智慧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國古文中。在古文中有很多佳作,而其中很多作品至今仍是我們學習古文的經典之作,比如《勸學》、《子思》、《論語》、《孟子》等著作,這些中國古文曾驚艷了我,他們中有的至今仍被我們沿用著,用來感悟!這些文章不僅豐富了我們歷史文化知識,更讓我們從中領悟人生哲理。
一、《勸學》
《勸學》是一篇散文,作者是春秋時期的魯國稷下學宮的學生子夏。全文共計十四篇,分別從學力、品行、修養、德行、道德實踐和教育等方面闡述了人生要想有一番作為,必須先端正自己的態度和提高自身的修養,並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學習實踐。文章語言生動感人,語調平緩短小,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全文一共分為八個部分,分別是論學理、論志向、論態度。本文最經典的語句:有學則無涯,無以廣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孟子·盡心上》)
人而無志,殆已!君子固窮,而志不窮;窮且益堅,不拔之柱。窮且益堅,又何妨?固窮之要,在窮且益堅。君子以不屈於貧賤而不餒於富貴,以不屈於強權而不撓於強權為懷!
2、「人皆有知而不學矣,或者雖能盡其知能,亦不行也。
是知之愈深,則其不知亦愈明。如是者,雖能盡其知能,亦不能也。知之,不知為不知!」——《孟子·盡心上》註:《孟子·盡心上》,《莊子·天下篇》下傳。
3、「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其為人也者,其為人子也者,其行也者。」我不知道你是否聽過「子在田邊笑,父母在堂上哭」,為什麼會這樣?難道父母都在田裡忙得不亦樂乎嗎?難道父母都不關心我了嗎?難道我不應該感到高興嗎?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離婁上》)
吾以天下為己任,有老而無少,幼而無猜,老而無依,幼而無友,老而無依,故曰此身不老。吾欲以天下為己任,而無所成;欲成而為人知,亦何難哉!這句話放在最後是因為,孟子要把人的壽命延長到七十歲,把人從「肉食者」變為「肉食者」;把人從飢餓的「吃肉」變成可以同患難、共榮辱、共分享快樂的人;把人從貧窮、疾病、殘缺、死亡里解救出來。孟子在其中還加入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句。這句話其實一直就在強調尊老愛幼,然而現在很多人卻把尊老愛幼掛在嘴上!尊老愛幼不只是體現在嘴上,更體現在生活當中!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紙鳶之死」(《孟子·離婁上》)
天道有常,不虞有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個人想要有所作為,首先要不斷向上、向美。一個人的志向要在什麼地方?就是在努力地為自己的人生奮斗!古人雲:「君子立志而不立志也,其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所以大家一定要努力學習、不斷奮斗啊!
在我看來,雖然古文有很多,但是《勸學》、《子思》、《論語》、《孟子》這些著作是有著積極的意義,學習他們對我們以後人生的修養、談吐以及成長都有很大的幫助,並不是我們要讀完所有的古文,而是要提煉其中的內涵,這樣才能夠在未來的人生中有所幫助。
『陸』 什麼才是中國的文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是人類無比的瑰寶。
中華文化這個題目太大。簡單地說,就是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儒、道、佛」三家社會教育理論。他們不是宗教,而是社會教育,是「道」。其理論著作分別匯集在《十三經》、《道藏》和《大藏經》里。宗教這個詞是100多年前才從西方國家傳入中國的。
傳統文化的根本點是教育人要「孝」,從「孝」發展成「五倫十義」、「五常八德」,從而成為儒家所說的「君子、賢人、聖人」,再進一步成為道家的「仙人」,再進一步成為佛家所說的「羅漢、菩薩、佛」。
「所謂文化,簡單地說,就是文治教化。文化表現於事理方面,則為倫理、道德、法律、宗教、科學、哲學、文藝、史學、風俗、習慣、教育,乃至政治、經濟等等,可以說人類一切生活活動范圍的綜合體就叫做文化。什麼是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的特質為倫理、民主、科學。文化既然是人類整個生活的綜合體,為什麼……只提出這三者為中華文化的特質?因為除這三者之外,其餘的好像沙與一塊塊的石子,而我們中華文化,卻像水泥一樣,能夠將沙和石塊凝結成一個整體。
東方與西方文化特質所不同之處,以近代來說,近世紀可以代表西方文化的是科學技能,中世紀代表西方文化的是宗教。科學技能發展到今天,人類物質生活的享受,可說已很滿足了。不過人是有情的動物,且為萬物之靈,除了物質的享受以外,更需要精神生活。西方人的精神生活是宗教,教徒們崇拜神聖,然各宗教之神,事權亦有差別,譬如猶太教的上帝的是主持正義,同時以懲罰惡人為事。伊斯蘭教的上帝,除了懲罰惡人之外,還要賞賜善人;同時一切教徒在回教上帝之下是平等的。耶穌教的上帝和前教稍有不同,他是仁慈的、博愛的,主張寬恕他人,而自己所表現的卻是非常謙卑。所以西方人的精神生活可以說是以宗教為中心。我們中華文化自古以來,所表現的都是外儒內佛,這是中華文化與西方不同之所在。所謂外儒,就是說中國社會向來是以倫常為中心,也就是我們社會能夠存在而不被時代所淘汰,就是因其本身就有團結的力量。五倫從最小的范圍說是夫婦,再擴大就是家庭,家庭裡面有父子、兄弟;家庭以外是社會,社會則有君臣、朋友。五倫是我們中華民族團結的根本,而以五常仁、義、禮、智、信為道德的基礎;也就是說,倫常是中國人的人格;具備了這五種常道,就是取得了人的資格;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就因為人具備了倫常大道。這是表現於外者。而國人內在趨向則多為佛,佛教傳到中國大概有一千七、八百年的歷史,到現在可以說已經純粹變為中國的佛教,而和印度佛教不同;也就是說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已和中華文化融合為一體。佛教的內容不是崇拜神,也不是崇拜上帝;佛教承認宇宙之間有神,也承認有上帝,上帝與我們的關系,在佛法上講是平等的,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好像中國國民見到外國元首,他雖管不著我們,然必待之以禮。我們對鬼神的態度亦復如是。對於上帝應當恭敬,人與人之間要有禮貌,人與神之間也應有禮貌。人對於上帝當然也應該有禮貌,也就是對於一切鬼神都要尊重,因為他也有佛性。佛教所謂佛性,就是每一個人本身所具有的智慧德能。這種智慧德能是平等的,不但眾生平等,眾生與佛也是平等的;現在所講聰明才智的差別,不是智慧德能有差別,而是對於宇宙人生的迷惑有深淺不同;迷惑深的就較愚,迷惑淺的就較聰明。所謂『佛』,就是他將迷惑斷盡了,而本有的智慧德能完全恢復;反之,迷而不覺,就稱為眾生,也可以說佛是覺悟了的眾生,眾生是迷惑顛倒的佛。所以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很受國人歡迎,就是佛教教義在於啟發我們自己本有的心智。
剛才講文化像一般散沙一樣,必須有一種東西把它凝結起來,這種東西就是倫理—『五倫定分』,『八德交感』。人在社會上首先要決定名分;名分決定以後,就有應享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所謂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任何一個人都具有這些名分;在家庭是怎麼樣的身分?在社會上是怎麼樣的身分?在某一個所在身分變更,義務也隨之不相同了;因此,五倫具有十義:夫義婦聽、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君仁臣忠、長惠幼順,此謂之十義。這就是說,做丈夫的必須守道義,做妻子的一定要順從;做父母的一定要慈愛,做兒子的必須要孝順;所謂君臣,並不一定是臣子對君王,而是領導階層與被領導階層;譬如經商開店,老闆就是君,伙計就是臣;領導人一定要仁惠,被領導的人必須盡忠。所以五倫有十義,各有各的義務,各人有各人的本分上應該做的事情。譬如忠孝仁愛都是屬於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做人的基礎。倫理的重心就是孝,中國自古即系以孝治天下;在家庭孝順父母,離家庭以外,化孝為忠,就是孝於國家,孝於民族。孝之為道,其大無外
『柒』 中國的文化是什麼
中國文化主要可以歸納為三種:1.宗法文化
2.農業文化
3.血緣文化.
這三種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並且隨著歷史的演變它們之間相互滲透作用越來越緊密.例如:在封建社會的大家庭裡面,血緣關系十分重要,特別強調輩分和地位的等級差距,因此十分重視家族家規,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國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魯迅先生的小說里我們常常可以看見宗法文化對封建統治和人們思想產生的影響;我國自古以來直至今日還是一個農業大國,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形態必然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制度.
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幾千年來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因此我認為中國文化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儒家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人的內在修養和外在的經世治國達到完美的統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無邪!
其次,農耕文化、家族文化、還有一些地域文化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在歷史的漫長演變中逐漸的形成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採的內涵。
以及
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捌』 什麼是中國文化,它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以中華文明為基礎的中華文化, 充分融合了全國各地和各民族的文化元素。與中國文化的國際屬性不同, 它可以被稱為 "中國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
受中華文明影響的東方文明體系, 被稱為 "漢族文化圈", 特別是社會意識形態, 是社會政治、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的反映。
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內容:
琴:笛子、二胡、古箏、簫、鼓、古琴、琵琶。
棋: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麻將、棋盤等。
書(書法、篆刻):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漢字等。
畫(繪畫):中國畫(中國繪畫):中國帛畫和中國國畫(包括: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等古代中國畫,寫實中國畫與寫意中國畫的現代中國畫,中國流藝術的當代抽象國畫)。其他還有:石刻浮雕畫、裝飾內畫、敦煌壁畫等,以及中國抽象油畫等。
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傳統文學:遠古神話、《詩經》、漢樂府、南北朝民歌、楚辭、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四大名著等。
傳統思想:老莊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兵家思想等。
傳統節日: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粽子、賽龍舟、屈原)、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大年三十、紅包、守歲、團圓飯)、除夕、春節(元日)為代表等。
中國戲劇:崑曲、豫劇、湘劇、京劇、皮影戲、越劇、川劇、黃梅戲、京戲臉譜、地方戲等。
中國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故宮(紫禁城)、頤和園、布達拉宮、平遙古城、喬家大院、蘇州園林、杭州園林、徽派建築、十里長亭、長城、天壇、鳥巢、水立方等。
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傳統中醫: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等。
宗教哲學:佛家、道家、儒家、陰陽家、五行、羅盤、八卦、司南、法寶、算命、禪宗;燒香、拜佛、蠟燭等。
民間工藝: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麵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等。
中華武術:南拳:詠春拳、Wing Tsun、洪拳、八卦掌、蔡李佛拳等;北腿、少林、武當、峨嵋、崆峒、昆侖、點蒼、華山、青城、嵩山等。
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等。
民風民俗: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餃子等。
衣冠服飾:漢服(漢民族民族服飾)、綉花鞋、老虎頭鞋、偽唐裝(滿族馬褂)、旗袍(滿族)、肚兜(滿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絲綢。
四大雅戲: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鯉魚等。
四大發明:火葯、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術。
動物植物: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鯉魚;龍、鳳、狼、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松、柏等。
器物隨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糖葫蘆、銅鏡、大花轎、水煙袋、芭蕉扇、桃花扇等。
飲食廚藝: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命鎖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等。
工具技藝:算盤珠算、紡織技術等。
藝術文化:民樂、曲藝、三星堆文化等。
傳統美德:孝敬父母、歲寒三友、誠實守信、尊師重教等。
中國文物:後母戊大方鼎、越王勾踐劍、良渚美玉、長信宮燈、秦始皇陵兵馬俑、曾侯乙編鍾、金縷玉衣、銅奔馬(馬踏飛燕)、永樂大鍾、古代錢幣、敦煌莫高窟等。
中國愛的文化:博愛、兼愛、仁愛。
(8)什麼才是中國的文化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的影響
自古以來, 中國文化對中國周邊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形成了相對獨立的中國文化圈、儒家文化圈、這個地區除了中國, 還包括日本、朝鮮、韓國 "韓國、越南、琉球等地。中國文化也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文化, 以及科舉制度、四大發明、海上造船等, 是歐洲現代啟蒙的重要思想淵源。中國文化在古代曾對周邊國家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一般來說, 中國和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被稱為漢族文化圈或中國文化圈。同音詞是指中國和中國皇帝加冕的中國及其周邊國家或民族。
中國各地的這些國家或民族利用文本作為傳播的媒介, 引入國家制度、政治思想, 發展中國歷代類似的文化和價值觀。在政治方面, 上述國家或民族與中國保持相對獨立。
漢字文化圈的覆蓋區域與中國、越南、朝鮮半島、琉球、新加坡等現代地區的覆蓋區域有很大的重疊, 中國世界保留了中國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傳統。
通常日本學者也把自己包括在 "同音詞" 中, 但也有一些日本人覺得自己是西方文化世界的一部分。日本文化是指在日本群島形成的獨特文化。日本文化在歷史上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朝鮮戰爭後朝鮮半島的南北對抗導致了南北之間現代文化的差異, 但雙方的傳統文化是朝鮮半島歷史上與中國有著密切的關系, 因此朝鮮半島的傳統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但與中國傳統文化相比, 朝鮮半島的傳統文化是略有不同和獨特。
因為它曾經是中國歷史上的一部分, 越南的文化認同與中國文化非常接近, 也是同音詞的一部分。曾經是中國子公司的琉球, 在抗日戰爭後被日本佔領並殖民了很長時間, 但琉球文化也屬於中國文化圈。
『玖』 究竟什麼才能算中國的文化
網上的原文
我今天講的這個題目,是一個很普通的題目——什麼才是「中國的」文化。略微有一點特別的是,我把「中國的」這三個字加了引號,因為我主要討論的是,究竟什麼才能算中國的文化。
為什麼要討論這個問題
大家都知道,從晚清以來,一直到現在,關於中國文化的討論是非常多的,從林則徐、魏源「睜開眼睛看世界」,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的「文化熱」,我們一直在討論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今天還要來討論這個問題呢?這是因為我有以下幾個特別的考慮,先向大家「從實招來」。
第一,是我們過去對中國文化的討論,或者給中國文化的界定,往往是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我們有一些高度概括的形容詞,可是說實話,你聽完了,不知道他在說什麼,這不符合一個歷史學者的習慣。我今天要給大家講得具體一點,就是什麼才能算「中國的」文化。
第二,我也有我的擔憂。最近這些年,很多人熱衷於談論中國文化,諸如「中國文化走出去」、「中國文化在世界上有多大的意義」,等等。可是,很多人在談論「中國文化」的時候,首先會把它「窄化」。大家都知道,現在的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可是有人卻把中國文化窄化為漢族文化,然後又窄化為漢族裡面的儒家文化,然後再窄化為他認為是正統、經典的儒家文化,這樣就使得我們對什麼是中國文化產生誤解。
第三,我現在非常擔心的是,當我們討論「中國文化」的時候,有一些人帶著一種很奇怪的、不知道從哪兒來的文化優越感。因此,在所謂「中國崛起」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就會有一種錯覺,覺得我們中國文化優於其他文化。其實,文化是一種現象、一種特徵,文化無高低,民族無貴賤。因此,我們現在需要理性地、歷史地、自覺地認識中國文化,這樣才能夠和各種民族、各種文化有互相交往、互相理解與平等的態度。
中國文化典型的五個特點
我今天希望能夠講清楚的是,什麼才是典型的中國文化。換句話說,即中國文化的特點,什麼在中國比較明顯,在外國不太明顯,什麼在中國有,外國沒有,這樣,我們才能把它稱作「中國文化」。但是,我這里還要作一個界定,下面講的主要是漢族中國的文化。
第一個是漢字的閱讀、書寫和通過漢字思維,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要知道,現在全世界除了極少數,像中國雲南納西族的東巴文字以外,所有的以象形為基礎的文字基本都在生活中消失了,只有漢字仍然和它最起初的象形性、原初性,保持著直接的聯系。漢字有的是象形的,日月木水火手口刀等等,這個在古代中國叫作「文」,用章太炎的說法,這就是最基本的漢字單位「初文」。這是古人通過圖像,直接描繪他所看到的事物。但是,這些字不夠,就加上會意,就是在一些象形的文字上,加上一些標志意義的符號。比如說刀口上加上一點,就是「刃」;爪放在樹上,就是「采」;牛被關在圈裡面,就是「牢」。會意還是不夠用,就加上聲音,成為形聲字,比如說江河松柏等等。基礎的漢字主要是這三類,當然六書有六種,但主要的是這三類。大家可以看到這三類,基礎都是形。因此,用漢字來說話、思考、閱讀、書寫,就會帶來很多特徵,可能會有一些重感覺重聯想、但語法相對簡單的特點。
我經常舉一個例子,中國人對於「文」和「字」,有一種自然的感受和聯想。古代的「人」字,一看就是人,如果這個人嘴巴朝天,就是「兄」,兄原本不是兄弟的兄,是慶祝的「祝」,人的口朝天是向天「祝」和「咒」的意思。人的嘴巴朝前,又是什麼?是哈欠的「欠」。但這個嘴巴如果掉到後面呢?就是既然的「既」,這是吃完了不吃了,所以是「既」,即已經結束了的意思。漢字都非常有意思,它形成了中國文化很多特點。簡單地說,漢字的使用帶來了書法的發達、詩歌聲律的發展,比如對偶、平仄等,這些都是單音節的漢字才有的。在古代中國,漢字這種以象形為基礎的文字,歷史上沒有中斷,延續到現在,它對我們的思維、閱讀和書寫,都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影響到了東亞,形成了所謂的「漢字文化圈」。
第二個特點,是「家、家族、家國以及在這一社會結構中產生的儒家學說」,這是非常有影響的。我上課的時候,尤其是給外國學生上課的時候,要出一個題,這個題就是,賈寶玉應該管林黛玉、薛寶釵、史湘雲叫什麼?外國人總搞不清楚,他們說sister,我說,沒那麼簡單,用中國話來說,是表姐、表妹,但是,還是沒那麼簡單。嚴格說,林黛玉是賈寶玉的姑表妹,薛寶釵是賈寶玉的姨表妹,史湘雲隔了兩代了,更遠的表妹。為什麼中國稱謂這么復雜呢?這是因為中國的家、家族、家族共同體,要想有秩序,必須把遠近親疏關系界定得非常清楚,這就涉及到中國倫理原則和等級秩序。簡單地說,這里其實就是兩個原則,一個是「內外有別」,父母夫妻之間,分內和外,也就是說,女性的親族和男性的親族,等級遠近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叔叔、伯伯,那是你的父黨,同姓;但是,舅舅、阿姨,那是母黨,不同姓。所以,外公外婆是外,爺爺奶奶是內,在古代中國,是分得很清楚的。第二個原則就是「上下有序」,必須講清楚上下,伯仲季叔,分得清清楚楚,不能亂。這兩個原則,在喪服制度上表現得最明顯。一個人死了之後,在這個人的喪禮上穿什麼衣服,一方面表示你和死者關系遠近如何,一方面通過喪服,把一個大的家庭、放大的家族、更大的家族共同體聯結起來。而中國的家庭、家族、家族共同體再放大,就是國家。西方不論是country、state都沒有「家」的意思,中國偏偏有「國家」和「家國」,因為在中國觀念世界裡面,國就是放大的家,家就是縮小的國,上下有序、內外有別的倫理在國家層面上也是非常嚴格的。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才有了儒家學說。
第三個,漢族中國文化裡面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宋孝宗、永樂皇帝、雍正皇帝不約而同講過幾乎相同的話,叫「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也就是說,儒家管社會治理,佛教管精神修養,道教管身體修煉,三教看起來蠻融洽的。其實從歷史上看,這個道理很簡單,在中國,佛教道教沒有絕對性和神聖性,所以很難看到宗教之間的辯論,也不大會有宗教之間的戰爭。這是中國的一個特色。
第四個特點,是中國最有趣的陰陽五行。陰陽不說了,五行有兩大原則。一個是相生相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這是相生的輪回;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這是相剋的輪轉。第二個原則是,五行可以串聯萬事萬物,比方說,五行可以配五方,東南西北中;可以配五色,青白赤黑黃;可以配五聲,宮商角徵羽;還可以配五味,酸甜苦辣咸,等等。把萬事萬物連成一個大網路,這是我們先人對宇宙萬事萬物認識的知識基礎,大家現在學了科學,對這個有懷疑,但是在古代,這就是我們理解世界最關鍵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還產生了一整套知識和技術。
第五個,是中國天下觀念,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中國古代的世界觀,跟其他國家和民族很不一樣。古代中國人有一個宇宙想像叫做天圓地方,就是天圓如倚蓋,地方如棋局。即天是圓的,像斗笠一樣,地像圍棋棋盤一樣。天的中心在哪裡呢?古人想像在北極。古人夜觀天象,視覺里天在轉,地不轉,因此「天道左旋」,當你面朝北的時候,天是朝左轉的,你會感覺有一個地方始終不動,這就是北極,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極點。古人認為大地的中心在哪兒呢?「洛者,天之中也」,洛陽是大地的中心。這是因為這套觀念形成的時候,大概是東周,那時候王都在洛陽。洛陽最了不起,特別是,到了夏至那天,「日下無影」。所以,古代中國人以洛陽為中心。想像中一圈圈放大,這就是大地的形狀,所以有「九服」或者「五服」的說法,每服五百里,兩邊各有五百里,就是一千里,「五服」就是五千里,大地就是這么方方的。但是,從這里形成的一個觀念很重要,就是越在中心的人,文明程度就越高,越在邊兒上的人,文明程度越低,這就是南蠻、北狄、東夷、西戎,中國很早形成了「華夷觀念」,認為中國人是文明人,周圍人是野蠻人,野蠻人要接受文明人的教化,就形成了一套「天下觀念」,即以我為中心想像世界。這個想像和觀念逐漸發展,不僅成為一種民族志、地理志裡面的文化觀念,也形成了政治制度即「朝貢體系」。
這五個方面如果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非常明顯的屬於漢族中國的文化。可是,需要再次強調的是,現代中國是五方雜糅形成的,就連漢族本身,也是五方雜糅的。從秦漢到隋唐,其實不斷有外族進來,漢族也是逐漸吸納、融合、雜糅了其他民族才形成的。
我一直在講,中國文化是復數的文化,不是單數的文化。如果你沒有這個觀念,可能成為盲目的文化自大。
不同以往的文化轉型
歷史上,中國在很長時間,總是「在傳統內變」,主流文化始終還是在漢族文化傳統系統裡面作調整,這是因為在古代中國,無論是佛教、三夷教、伊斯蘭教,還是明清天主教,始終沒有任何文化可以挑戰和改變這個漢族中國文化,所以,變化都是在傳統內部的調整、適應、改革、變化。但是,到了晚清,由於堅船利炮、西力東漸的原因,中國不得不「在傳統外變」,不得不越出傳統,文化就面臨危機。
從1895年到1919年,這是中國思想和文化轉型最重要的時段,在這個時段你會看到很多變化,比如說皇帝變成了總統,滿清帝國變成了五族共和的民國,傳統帝國不得不變成現代國家;廢除科舉,興辦學校;開設議會,建立政黨;剪去辮子,穿上洋裝;不再叩拜,改成握手;婦女解放,男女平等;破除迷信,崇尚科學;解開束縛,走出家庭。以前所謂的「三綱五常」變了,變得很徹底很厲害。面對西洋和東洋列強,中國人處於一種焦慮和緊張的心態中。以前那種很自信、很安定的樣子已經很難看到了,優雅、寬宏和從容,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
相應地,剛剛我們講的漢族中國的文化的五方面也出現了變化。
雖然大多數中國人仍然在用漢字,但現代漢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一,「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提倡白話文無疑是非常正確的,因為要普及識字率,提高國民的文化程度。但是,也出現了一個新舊文化斷裂的問題。以前的書面語言,也就是文言,它代表典雅、禮貌和尊嚴,也代表著有教養、有文化,現在不再有了。當以前的口語變成書面語言之後,使得雅言和俗語失去等秩,同時也使雅、俗不再有分別。我不知道大家現在有沒有這種感覺,自從白話文成為主流之後,寫信已經不再有典雅方式了,電腦普及,網路流行,語言和文化的格調都沒了。比如說,學生給我寫信也不署名了,最後來一個「呵呵」,雅俗之間已經沒有區別了。第二,現代漢語摻入了太多現代的或西方的新詞彙,這些詞彙進來以後,使得我們通過語言感知的世界已經變了。第三,特別是上世紀50年代以後,中國提倡簡體字,使得文字和原來的形象之間的距離更拉大了。簡體字雖然方便學習,但是離開原來的「形」,越來越像抽象符號,傳統漢文化裡面,通過形象的文字思考、書寫和表達的這個因素,就發生了問題。
第二個,家、家族、家國,以及儒家學說,也出現了問題。雖然現代中國尤其是鄉村仍然保持著一些傳統家庭、家族組織,中國人至今還是相當看重家庭、看重親情、服從長上,但是,城市化、小家庭化、人口流動,使得家庭、社會和國家的結構關系發生了變化。過去那種密切的、彼此依賴的鄰里、鄉黨、家族關系,已經在現代化過程中逐漸消失了。因此,儒家家族倫理與國家學說,也逐漸失去了原來的社會基礎。
第三個是信仰世界。自從晚清以來,儒家在西洋民主思想的沖擊下,漸漸不再能夠承擔政治意識形態的重任,佛教與道教也在西洋科學思想的沖擊下,受到「破除迷信」的牽累,逐漸退出真正的精神、知識和信仰世界,越來越世俗化、體制化和旅遊化。因此,傳統的信仰世界也在危機之中。
第四個是陰陽五行,在科學的沖擊下也越來越難以維持,它在現在已經不能完整地解釋世界萬事萬物了。陰陽五行學說,現在基本只在中醫、風水、食補等領域裡面還保存著。在整個現代的知識系統裡面,它已經到了很邊緣的地方。
第五個是「從天下到萬國」,基本的世界觀念變了。隨著晚清以後西洋進入東方,不僅摧毀了原來中國的天下觀念和朝貢體制,也重新界定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關系。古代傳統裡面的宇宙觀、世界觀、朝貢或冊封體系,已完全不現實了。
上述變化說明,中國文化——尤其是漢族中國文化——已經處在一個需要重新認識和重新理解、重新更新的時代。
「文化」與「文明」有何區別
我今天一再強調,各種文化沒有高低,只有文明是程度不同的。在這樣一個理解的基礎上,我們可能才會緩解長期以來的焦慮和緊張。我這里想引用一位德國學者伊里亞斯的見解,他在《文明的進程》這本書中提出,可以把「文化」和「文明」做一個界定和區分,即「文化」是使民族之間表現出差異性的東西,它時時表現著一個民族的自我和特色,因此,它沒有高低之分。而「文明」是使各個民族差異性逐漸減少的那些東西,表現著人類的普遍的行為和成就。換句話說,就是「文化」使各個民族不一樣,「文明」使各個民族越來越接近。
接下來伊里亞斯又指出,「文化」是一種不必特意傳授,由於耳濡目染就會獲得的性格特徵和精神氣質,而「文明」則常常是一種需要學習才能獲得的東西,因而它總是和「有教養」、「有知識」、「有規則」等詞語相連。就好像說,我們經常拿著球來玩,這沒問題,但是對不起,一旦你上了籃球場就不能用腳隨便踢,上了足球場就不可以用手抱(除了守門員),很多人在一起玩就要有規則。雖然「文化」是讓你隨心所欲表現自己特色的,但「文明」是給你一些限制和規則的。如果這樣理解「文明」和「文化」,我們就不必對全球化和現代秩序恐懼,也不必擔心我們的文化會被侵蝕掉,問題在於,我們如何在普遍的文明和規則中,守護好獨特的文化和傳統。
再接下去,我還必須說明,各個民族的「文化」往往是固守的,它表現出一種對異質「文明」的抗拒。毫無疑問,文明始終是在不斷侵蝕文化,我們承認這一點,因為「文明」常常是在前進的,時時表現著殖民和擴張的傾向。也就是說,「文化」與傳統有關,它是特殊的,而「文明」與未來有關,它是普遍的。這兩者怎麼協調?
我們今天講漢族中國文化的特點,那麼,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在一個普遍文明規則下,能夠保存好特別的文化,同時在現代文明的時代,能夠理解這些文化在歷史中的合理性。比如說,我們在接受和贊美科學的同時,對於陰陽五行能不能有一些同情的、歷史的理解?又比如說,我們在接受普遍的法律和制度的時候,能不能夠對傳統中國的家、家族、家國的倫理和道德准則有一點歷史的理解?再比如,我們能不能在接受新的文明的時候,對傳統宗教也能夠有一些溫情?同樣,我們能不能夠在接受萬國平等原則的同時,也能對中國人理解世界的歷史習慣有一點點理解?我本人是研究歷史的,我一直認為,無論是文化還是文明,我們必須要在歷史當中看,我們承認歷史是變動不居的,我們回過頭去看文化,面向未來看文明,對兩者都要有同情。
『拾』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簡單地說,中國傳統文化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幹。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構築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這三家傳統文化之思想,在中國合稱為「三教」。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張「積極進取、建功立業」;而且道家文化主張「順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張「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中文名;中國傳統文化
英文名: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作用:是民族歷史上思想文化的總體表徵
解釋: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特點:兼容並蓄、和而不同
主要包括:思想、文字、語言、學術
在中國,「文化」一詞,古已有之。「文」的本義,系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有文飾、文章之義。《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文。」其引申為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各種象徵符號,以及文物典章、禮儀制度等等。「化」本義為變易、生成、造化,所謂「萬物化生」,其引申義則為改造、教化、培育等。而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佛道三家構成的三維一體的基本框架 ,簡言之,儒、佛、道就是「三教合一」。基本上, 中國傳統文化屬於精神文明範疇,往往與「武力」、「武功」、「野蠻」相對應,它本身包含著一種正面的理想主義色彩,體現了治國方略中「陰」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內容,又有倫理意義。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將此詞作為一個動詞在使用,是一種治理社會的方法和主張,它既與武力征服相對立,但又與之相聯系,相輔相成,所謂「先禮後兵」,文治武功。有些還包括小吃,風俗等傳統文化。
主要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5,儒家、佛家、道家彼此共存共榮,長期以來支配和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