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芭蕾為什麼這么多人

中國芭蕾為什麼這么多人

發布時間:2023-02-13 05:25:47

『壹』 中國芭蕾水平怎麼樣

中國人學習芭蕾已有七八十年的歷史,早在上世紀30年代,上海、哈爾濱等地就有舞者學習芭蕾。1950年,舞蹈家戴愛蓮首創地將芭蕾舞劇《和平鴿》搬上北京的舞台。在將近60年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芭蕾形成了西方芭蕾舞被中國人逐漸接受和喜愛的「中國芭蕾」。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芭蕾以《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為代表的成功演出,為西方芭蕾在中國的民族化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上世紀70年後期成立的北京舞蹈學院,使我國舞蹈教育產生了巨大變化,而後,中國舞蹈在國際舞台上爭芳斗艷,優秀者不斷涌現。
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北京舞蹈學院附中芭蕾專業學生李瑩經過幾年努力,在國際舞台上勇奪了兩塊金牌,這極大地鼓舞了國人學習芭蕾舞的熱情。而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國的芭蕾舞人被深深地激勵著。寬松的創作環境,使許多編導擺脫了過去的束縛,超越了固有的觀念,他們敢於創新,把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融入芭蕾舞中,編導出了很多國人熟悉的、富有民族內涵的中國芭蕾舞劇,如《祝福》《玄風》《梅蘭芳》《圖蘭朵》《黃河》《梁祝》《二泉映月》《牡丹仙子》《牡丹亭》等等。
中國芭蕾舞人經過艱苦卓越的奮斗,逐漸使西方芭蕾變成中國芭蕾,而且在國際大賽中不斷獲獎,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但是,中國芭蕾今後在國內的市場前景如何?回答這個問題並非易事。
筆者認為,中國芭蕾市場的前景與國內的群眾文化藝術有必然的依存關系。不可否認,改革開放近30年,隨著經濟繁榮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欣賞藝術精品的渴求更加迫切。如同交響樂、繪畫、雕塑、攝影等藝術形式深得廣大群眾喜愛。有些人甚至還會花費昂貴的價錢去觀看、欣賞或購買收藏。但是,芭蕾舞究竟源於西方,她的藝術特徵是以下肢腿和腳的外開性和昂首挺軀為主,舞姿從內向外,足尖站立等構成一套獨特的運動符號,反映著芭蕾舞飛身向上的民族情結,具有濃厚的貴族氣息和紳士風度。她的輕盈、飄逸、向上、挺拔的舞姿和氣質使得很多人喜愛,甚至為其痴迷,與中國舞蹈反映東方民族眷戀大地的民族情結不同,更有東西方傳統文化差異。要使群眾普遍熟悉、了解、喜愛芭蕾,並真正達到欣賞,要有一個漫長的過程,而這就關繫到觀眾的欣賞水平,關繫到一種群眾文化的訴求。
英國資深舞蹈家、芭蕾教師、編導理查德格拉奇,在2001年北京舞蹈學院短期教學期間觀看了中國五大芭蕾舞團演出後頗有感慨。他在文章中曾說過:「非凡令人憂慮的是,觀眾的反應除了對每個高高托起和高技巧的單腿原地轉報以掌聲外,觀眾對舞蹈的真正出色部分並沒有表現出相應的觀賞水平……」他一語道破了中國觀眾對芭蕾舞的觀賞態度。可見,提高觀眾對芭蕾的觀賞能力具有復雜性和長期性,需要中國芭蕾舞人和群眾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貳』 芭蕾舞盛行的原因

中國芭蕾最缺的是原創,幾年才有一部問世,排練一部新作起碼800萬元,還未必有市場,像《大紅燈籠高高掛》這樣有市場效益的作品少之又少,所以各團都喜歡演經典,即使經典也必須是人們熟知的作品,稍微生疏一些的都賣不出票。「缺少原創還在於編導人才奇缺,數來數去就那麼幾個。在歐美的芭蕾演出中,現代芭蕾的比重很大,而在我國,現代芭蕾的表演、編導就更稀缺了,也沒多少市場,至今尚未發展起來。」肖蘇華說。

現代芭蕾在中國沒市場,也缺人才,但2008年北京還是成立了一家當代芭蕾舞團。政府對他們的支持主要是項目撥款,而演出市場基本在國外,每次出國巡演還能賺錢。「我們屬於『牆內開花牆外紅』的那種,只能著眼於未來了。」。

『叄』 芭蕾舞的在中國

如果說1581年法國《皇後喜劇芭蕾》的上演,一直被視為芭蕾舞劇之初始——雛形的話,芭蕾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幾乎晚了3個多世紀。不過,起步雖晚,卻是飛躍前進。
20世紀初,曾有外國的芭蕾舞團來中國演出,但規模有限。此後,陸續有俄僑來中國開辦業余私立芭蕾舞學校,以上海、天津、哈爾濱等地較有影響——對中國的芭蕾啟蒙教育有積極作用。毋庸置疑,芭蕾舞劇在中國的真正興起和發展,也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這與中國政府對一切具有世界意義的優秀文化藝術都採取積極吸納、支持的基本方針具有密切的關系。
最初,對中國芭蕾具有影響力的是俄羅斯學派。從54年2月第一位蘇聯專家奧·阿·伊莉娜(O·A·YEALINA)應邀來京開辦第一期「教師訓練班」起,到58年中國上演第一部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中國芭蕾實現了初創期的神速「3級跳」。在此期間,諳熟芭蕾藝術的戴愛蓮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一期「教師訓練班」的學員(大都接受過一定的芭蕾訓練),以半年的時間,奇跡般的完成了蘇聯舞蹈學校1——6年級的教學大綱,通過嚴格的考試全部合格。他(她)們成為同年創建的北京舞蹈學校,芭蕾專科的教學骨幹。此後,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成長為真正的芭蕾教育家——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實現「3級跳」的重要舉措是邊訓練,邊實踐演出。這一時期常有著名蘇聯芭蕾藝術家來華演出,精湛的表演吸引了眾多的觀眾,中國人逐漸熟悉、喜愛起這門藝術。
1957年在查普林的指導下中國首次完整的上演了一部芭蕾舞劇——《無益的謹慎》(LA FILLE MAL GARDEE),它是18世紀末讓·多貝瓦爾的作品,具有現實主義的風格,適宜於當時中國芭蕾舞演員的實際水平,通過演出使隊伍得到了提高。
1958年10月在古謝夫的指導下,北京舞蹈學校集中全力,成功的上演了世界著名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奧傑塔扮演者白淑湘)(SWAN LAKE)全劇,引起國內外強烈反響。通過嚴格排練,高速度地造就了一支具有多方面人才的芭蕾舞劇隊伍。如今,《天鵝湖》已在中國「落戶」——成為對觀眾最有號召力的芭蕾劇目。59年底,北京舞蹈學校實驗芭蕾舞劇團成立,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專業芭蕾舞團。次年,上海成立了與北京建制相同的舞蹈學校,也承擔起培養專業芭蕾人才的任務,從此北、南遙相呼應,努力開拓芭蕾事業的新局面。繼《天鵝湖》之後,59、60年,在古謝夫的指導下,又陸續成功地上演了《海俠》(LECORSAIRE)、《吉賽爾》(GISELLE)年輕的中國芭蕾隊伍承擔這兩部風格不同的著名芭蕾舞劇已顯得比較從容。
這一時期中國派出了蔣祖慧(1934——)、王錫賢(1933——)等先後到莫斯科國立戲劇學院舞劇編導系進修,成績都很優異。回國後,蔣祖慧推出了她的畢業作——《西班牙女兒》(根據文藝復興時期歐洲著名作家洛貝·德維加的著名詩劇《羊泉村》改編,1961年天津歌舞劇院首演;王錫賢在北京指導上演了他的畢業作《淚泉》(THE FOUNTAIN OF BAKHCH I SARAY)(根據俄羅斯詩人普希金的著名長詩改編,北京舞蹈學校實驗芭蕾舞劇團首演。
1963年,中央歌劇舞劇院成立,學校附屬的芭蕾舞劇團結束了其實驗階段,歸屬了國家級劇院。不久,蔣祖慧又執導了一部著名芭蕾舞劇——《巴黎聖母院》(NORTRE-DAME DERARIS)(根據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說改編,中央歌劇舞劇院首演。……短短10年間,中國的編導、演員基本上已可獨立駕馭經典芭蕾舞劇的創作、排練、舞台演出了。
從64年起,開始了中國芭蕾舞劇的創作實踐。事實上第一代芭蕾舞劇編導,大都是從學習民族舞蹈轉向芭蕾專業的,他(她)們的民族文化背景,無疑有助於芭蕾舞劇民族化的探索。大型中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THE RED DEPACHMENT OF WOMEN)的上演,雖不是嚴格意義的「首開記錄」,(在此之前,已有過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不同成效的芭蕾民族化探索)卻可以說是第一部最成功的大型中國芭蕾舞劇——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紅色娘子軍》1964年首演,編導:李承祥、王錫賢、蔣祖慧;作曲:吳祖強、杜鳴心等;首演者:中央歌劇舞劇院,女主角:白淑湘飾瓊花;吳靜珠飾連長;男主角:劉慶棠飾洪常青;李承祥飾南霸天;主要女配角:趙汝蘅飾瓊花戰友;萬琪武飾老四。它是根據同名電影改編而成。講述中國第二次革命時期的故事:受盡折磨的瓊花,因不堪忍受地主南霸天的壓迫,逃離虎口,巧遇紅軍黨代表洪常青,經過他的引路,瓊花參加了娘子軍,歷經磨練和考驗,成長為卓越的革命戰士。洪常青犧牲後,她接過紅旗英勇向前。這部舞劇以震撼人心的悲壯情節,恢宏絢麗的場面,鮮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海南島的地域風情,從它誕生起,就贏得多方好評。它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颯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國娘子軍形象,將芭蕾的精華與中國的氣派融為一體,為世界芭蕾舞壇增添了一朵奇葩。
由胡蓉蓉(1929——)、傅艾棣(1936——)、程玳輝(1932——)、林秧秧(1939——)創作的《白毛女》,與《紅色娘子軍》同期出台,平分秋色,它是中國芭蕾舞劇的又一成功探索。
《白毛女》(THE WHITE HAIR GIRL)1965年首演,作曲:嚴金萱;首演者:上海芭蕾舞團;女主角:蔡國英(A)、茅惠芳(B)飾喜兒;顧峽美(A)、石鍾琴(B)飾白毛女;男主角:凌桂明飾大春;主要男配角:董錫麟飾楊白勞。它根據同名歌劇改編,講述貧苦農民的女兒——喜兒,被迫賣給惡霸地主黃世仁抵債,不堪凌辱,逃入深山。長年風餐露宿,頭發變成了白色,不知情者稱其為「白毛仙姑」——(鬼)。最後她被八路軍所救,與年輕時的戀人——已是八路軍戰士的大春團聚。歌劇《白毛女》以「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真實故事,感動了中國千千萬萬的老百姓。
這部芭蕾舞劇並未因循於原作——走捷徑,而是根據芭蕾藝術特點,進行了再創造。它巧妙地運用了中國古典、民間舞的素材,以寫實與浪漫相結合的方法將劇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現。對於劇中主要人物諸如:喜兒的純真、甜美和變成「白毛女」後的堅韌、剛毅;大春的朴實、敦厚及參軍後的英勇、干煉以及黃世仁的陰險、毒辣……等都刻劃得比較鮮明、生動。
《紅色娘子軍》與《白毛女》,在中國芭蕾舞劇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它們是「洋為中用」更深層次的實踐,以其獨有的中國特色自立於世界芭蕾藝術之林。集體智慧彌補了經驗不足,使芭蕾中國化的探索,起點較高,起步很快。與其它舞蹈、舞劇作品的命運不同,這兩部作品在「文革」中,被定為「樣板戲」——是當時為數極少獲准上演的兩部舞劇。經受了時間與社會的檢驗,《紅色娘子軍》與《白毛女》依然葆有其藝術生命力。這兩部作品都被確認為「20世紀經典」。文藝復甦期在芭蕾領域中的表現,首先是恢復西方芭蕾經典保留劇目的演出,使長期只見1「紅」1「白」的廣大觀眾,在久違多彩的芭蕾藝術之後,掀起了一陣《天鵝湖》的狂熱。
新時期的中國芭蕾,展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首先是以更開放的眼光,面向世界廣泛吸收、借鑒,而不只局限於單一的俄羅斯學派的影響。從80年代初,陸續有來自英、法、德、瑞士、加拿大等國的著名芭蕾藝術家以友好交流的形式傳授技藝。先後有芭蕾宿將安東·道林、著名芭蕾編導本·斯蒂文森(B·STEVENSON)等在中央芭蕾舞團指導排練了他們自己的作品:純古典風格的男、女《四人舞》(TE- PASDE QUIXOTE)、《前奏曲》以及著名芭蕾藝術大師巴蘭欽(BALANCHINE)的《小夜曲》(SERENDE)等 等,其中大部分已成為該團經常上演的保留舞目。
此外,十多年間,中國陸續上演了多部不同風格的西方經典劇目,如:1980年,由巴黎歌劇院芭蕾大師莉塞特·桑瓦爾親自指導,中央芭蕾舞團演出了法國浪漫主義的著名芭蕾舞劇《希爾維亞》(SYLVIA);1984年,由英國著名芭蕾藝術家貝琳達·賴特和尤里沙·捷爾考夫婦重新排練演出了安東·道林版的《吉塞爾》;1985年,在世界級芭蕾藝術家魯道夫·紐利耶夫(R·NUREYEV)和芭蕾大師尤金·波里亞柯夫等親自指導下演出了《唐·吉珂德》(DONQUIXOTE);還有《柔密歐與朱麗耶》(ROMEO AND JULIET)(1989,羅曼·沃克執導)及《睡美人》(SLEEPING BEAUTY)(1994,麥克米倫MAC MILLAN版,莫里可·帕克執導)……均很成功。特別是紐利耶夫以自己無以倫比的精湛技藝和對戲劇人物的深刻理解,結合中央芭蕾舞團的實際,進行了嚴格訓練,大大促進了演員水平的提高——在中國芭蕾舞史上留下了珍貴的一頁。在上述諸多國際交流活動中,戴愛蓮起到了很好的橋梁作用。與此同時,北京舞蹈學院堅持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好傳統,陸續上演了《葛蓓莉亞》(1979)、《舞姬》(1981);上海芭蕾舞團上演了《那波里》(又名《漁夫與新娘》)第3幕;天津歌舞劇院復演了《西班牙女兒》(1982);此外,於1981年組建的遼寧芭蕾舞團推出了《海俠》(1983)。這不僅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而且經過世界各國芭蕾權威指導演出純正的古典芭蕾名作,使新一代芭蕾舞人才迅速成長。
1980年5月 汪齊風(女、上海)參加日本大阪舉行的第三屆世界芭蕾舞比賽,獲第十四名,為中國 奪得了第一枚芭蕾舞獎牌。
1982年6月 汪齊風(女,上海)、張偉強(北京)在美國傑克遜國際芭蕾舞比賽中,獲表演三等獎。
1984年11月首屆巴黎國際芭蕾舞蹈比賽,汪齊風(上海)、王才軍(北京)獲巴黎歌劇院發展協會獎。
此後,中國選手頻頻參加各種國際芭蕾舞大賽,表現出較強的實力。比較突出的有:
1985年——第13屆洛桑國際芭蕾舞蹈比賽,李瑩(女,北京)獲第一名,徐剛(北京)獲第二名;
1985年——第5屆莫斯科國際芭蕾舞蹈比賽,唐敏(女)獲最佳表演技巧獎,張偉強、趙民華分別獲男
子雙人舞和和單人舞第三名(均為北京選手)。
1992年——第5屆巴黎國際芭蕾舞比賽潭元元(上海)獲第一大獎;同年,譚元元又一舉奪得第1屆日本芭蕾國際比賽女子少年組金獎(中國遼寧的女選手於曉楠獲同屆少年組銀獎)
2002年——第二十屆瓦爾納國際芭蕾舞大賽呂萌(遼寧芭蕾舞團)獲得該屆比賽的最高獎-評委會特設大獎
形體芭蕾與專業芭蕾的區別
形體芭蕾是由芭蕾延伸而來的。健身方式的芭蕾,大家習慣稱為形體芭蕾。專業的芭蕾訓練是很枯燥的,而形體芭蕾則以健身為目的,難度較低,它不要求腿踢多直,腳抬多高,做得多麼規范,它只是教會你如何把芭蕾特有的那種優雅內涵融會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中。而且從運動學角度講,芭蕾的「開、蹦、直」三要素具有收縮肌肉纖維的功能,在動靜結合的運動中有效地消耗多餘脂肪,使人練後身材會變得更修長。因此雖然也有體力上的消耗,也是做運動,但它的動作更強調肌肉的耐力、身體的柔韌性,運動強度不是很大,一般人都能接受。 兒童芭蕾專業培訓
◆Children's Academy Of Artistic Dance(CAAD)— 北京
◆淼晶昉(MJF)芭蕾舞蹈培訓學校 — 南京
◆汪齊風芭蕾舞學校 — 上海
◆金芭蕾舞蹈國際培訓機構 — 上海
◆雅心舞蹈 — 上海
◆上海星芭蕾舞蹈 — 上海
中專芭蕾專業院校
◆張丹丹芭蕾舞蹈藝術培訓學校 — 廣州中專芭蕾專業院校
◆深圳藝術學校芭蕾舞專業
◆北京舞蹈學院附屬中等舞蹈學校
◆上海戲劇學院附屬舞蹈學校(上海舞蹈學校)
◆沈陽音樂學院附屬舞蹈學校
本科芭蕾專業院校
◆北京舞蹈學院
◆ 上海戲劇學院
◆ 沈陽音樂學院
碩士芭蕾專業院校
◆ 北京舞蹈學院
◆ 上海戲劇學院
博士芭蕾專業院校
◆中國藝術研究院 ◆ 中央芭蕾舞團
◆ 上海芭蕾舞團
◆ 廣州芭蕾舞團
◆ 遼寧芭蕾舞團
◆天津芭蕾舞團(天津大劇院管轄)
◆香港芭蕾舞團
◆重慶芭蕾舞團
◆蘇州芭蕾舞團(蘇州科技文化中心管轄)
◆台北首督芭蕾舞團(中國台灣)
◆高雄城市芭蕾舞團(中國台灣) ◆Stage1啟蒙養成
以培養孩子的興趣為主。學習要點在於後背的挺拔和腿部肌肉力量的訓練,著重於小朋友腳踝、腿及膝蓋收緊的正確方法,並力求保持後背挺拔、肩膀鬆弛。
◆Stage2初級階段
以把桿為主,從初級開始就要對「開」、「綳」、「直」嚴格要求。若啟蒙階段基礎比較扎實,那麼此階段這3個要求對於孩子來講並不是很困難,但是還是要從不斷反復的練習中理解這3個要求的意義。
◆Stage3中級階段
此時便開始對學生的軟開度提出了要求,若軟開度不夠,那麼難度系數再大一點的動作,學生做起來便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對於著重於培養興趣的業余學生來說不一定非要達到,但專業學生則一定要達到。
◆Stage4高級階段
開始接觸芭蕾舞劇中的芭蕾舞蹈片段,如變奏等。高級班的學生主要以培養表現力和增加放大肢體語言的張力,此時學生開始理解芭蕾中的美,一舉一動中都帶有美感,通過舞蹈來演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肆』 全國有多少人在學習芭蕾舞

沒有這個說法,舞蹈的門類非常的多。先學什麼沒有關系。主要是芭蕾的教學起始點比較早而已,國內芭蕾舞推廣的也是比較早的。芭蕾的教學從4歲左右就可以開始了,黃金年齡差不多是6-14歲。現代舞差不多是6歲開始,黃金年齡12-18歲。街舞更晚,一般開始年齡為14歲,黃金年齡16-24歲。那些練習芭蕾喜歡跳舞但是不適合芭蕾這個舞種的人,可能在他過了芭蕾的黃金年齡之後正好是別的舞種的黃金年齡,換個舞種也許就跳出成就來了。別的舞種換成芭蕾要跳出個什麼名堂的一般沒門。另一方面在六七十年代,國內沒有現代舞,沒有國標,沒有街舞,甚至民族舞都不廣為人知的時候。中國的芭蕾舞《紅色娘子軍》就在國際舞台上演出了。芭蕾舞的社會基礎實際和其他舞種是不同的。

『伍』 中國芭蕾男生有多少人

中國芭蕾男生有300萬人。由於家長和社會的普遍性認為芭蕾、古典舞等這些要穿裙子或連褲襪等的舞蹈默認是女生專屬,男生學或者穿這些服裝社會和家長都會默認這個男生價值觀不正常或者有異裝癖傾向,導致男生對這類舞蹈藝術的認識扭曲,導致害怕、不接受。導致中國芭蕾男生只有300萬人。

『陸』 中國芭蕾舞為什麼要體現民族性

芭蕾舞本身就是西方的藝術形式 也相當於是他們本國的民族舞蹈進過演化而來 不是中國本民族的 現在中國人來學習芭蕾舞 就是不斷的模仿 即使跳的再好也是在模仿擺脫不了西方的影子 只有加入了中國的民族舞蹈才能使其成為有中國特色的舞蹈使其不僅僅是模仿 因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具有了民族性才能在世界舞台立足。正如貝多芬等人的交響樂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經久不衰 也是應該他們運用了本國的民族音樂為主題寫成 只是我們聽不出來而已 中國民族舞蹈有很多 如果能融入到芭蕾舞中使其具有民族性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占據一席之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純屬個人見解 全部都是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來的。。希望樓主採納。。

『柒』 學中國古典舞的人多嗎芭蕾呢

芭蕾的人多一些。芭蕾基訓是所有舞蹈訓練的基礎。

『捌』 芭蕾舞的發展史

芭蕾的法文原意是歐洲古典舞劇的統稱。這種舞蹈藝術樣式在義大利出現雛形,在法國最終定型,又在俄羅斯創造輝煌,從而風行西方乃至全世界。這樣一來,當中國近現代舞蹈文化迫切需要借鑒國外 經驗 進行變革之際,芭蕾的傳入便是水到渠成。下面是我為您收集整理的中國芭蕾的發展歷程,需要的可以看看,希望對你有幫助!想了解更多舞蹈資訊請持續關注網!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根深蒂固,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在藉助西方文化革新鼎故的同時又能夠吸收和融合西方文化。所以,芭蕾傳入中國之後,一方面開拓了舞蹈文化的發展視野,另一方面被融入當地文化傳統的鮮明特色。於是,中國芭蕾很快誕生了,並成為中國近現代舞蹈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中國芭蕾的傳入

在晚清宮廷里,中國駐法公使的女兒裕容齡接觸過法蘭西芭蕾,1904年奏請慈禧恩准,舉辦芭蕾獨舞晚會,應當是中國最早的芭蕾表演,但影響限於紫禁城之內。19世紀20年代,上海和哈爾濱出現外國僑民的芭蕾教學活動。1934年,胡蓉蓉在上海進入俄國芭蕾教師設立的芭蕾學校學習,參加過一些 芭蕾舞 劇片斷的演出,並在《葛蓓莉亞》中擔任重要演員。1938年,趙德賢在哈爾濱進入同樣是俄國芭蕾教師開辦的 芭蕾舞 研究所學習,次年,考入哈爾濱交響樂團芭蕾舞團,在《天鵝湖》等劇中擔任領舞。1940年,長期在英國學習芭蕾的戴愛蓮回國,運用芭蕾的基本訓練方法培養演員表演中國舞蹈的能力,開始芭蕾藝術的傳播。

二、中國芭蕾現實題材作品的嘗試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中國舞蹈家就有過創作現實題材芭蕾作品的嘗試。1950年9月,歐陽予倩編劇、戴愛蓮領銜主演的《和平鴿》在北京首演,宣告我國第一部大型芭蕾舞劇的問世。這部作品產生於抗美援朝的背景,以保衛世界和平為主題,在藝術上採用芭蕾的結構形式,以及足尖舞和古典雙人舞的表現技巧。

當時的工農兵觀眾對於全新的藝術樣式不夠習慣,致使這部作品沒有保留下來。隨著中國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和文化建設步伐的加快,文化部於1952年2月舉辦舞蹈教員訓練班,聘請蘇聯專家伊莉娜教授芭蕾。新中國的芭蕾人才由此應運而生,芭蕾事業也步入了健康的發展歷程。1957年,北京舞蹈學校開設中等芭蕾表演專業,系統講授芭蕾課程。1958年,在蘇聯專家古謝夫的指導下,北京舞蹈學校師生演出古典芭蕾的經典之作《天鵝湖》,隨後接連排演了《海俠》和《吉賽爾》,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及至60年代初期,在蘇聯學習芭蕾的蔣祖慧和王希賢先後學成回國,他們排演的《西班牙女兒》、《巴黎聖母院》、《巴赫切薩拉伊的淚泉、等大型芭蕾舞劇,標志著中國的芭蕾舞台從外國專家執導轉向中國舞蹈家駕馭。這段時期,上演作品雖然都是歐洲的古典芭蕾傳統劇目,卻使中國觀眾逐漸熟悉和接受了芭蕾藝術,為創作中國芭蕾作品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中國的芭蕾藝術在民族化道路上邁出堅定步伐

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的芭蕾藝術在民族化道路上邁出堅定步伐。1964年,李承祥、蔣祖慧、王希賢合作 編導 ,白淑湘等主演的《紅色娘子軍》由中央歌劇舞劇院芭蕾舞團在北京搬上舞台,好評如潮。1965年國慶,胡蓉蓉、傅艾棣、林泱泱合作 編導 ,顧峽美等主演的《白毛女》由上海舞蹈學校在上海搬上舞台,同樣受到熱烈贊揚。這兩部大型芭蕾作品的接連推出和成功上演,表明了芭蕾藝術在中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表明了具有民族特徵和民族氣派的中國芭蕾已經真正形成。從選材上看,兩部作品注重反映現代中國人民的斗爭生活,努力開掘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內涵。從結構上看,兩部作品注重吸取民族戲劇中情節貫穿和懸念設置等構架方式,在跌宕起伏的劇情中展示芭蕾藝術形式。從表現技巧上看,兩部作品充分運用芭蕾形式的特長,同時把芭蕾手法與民族舞蹈手法有機結合,創造了嶄新的舞蹈語匯,無論是《紅色娘子軍》中的倒踢紫金冠、劈叉大跳過場、操練足尖舞、斗笠舞等群舞片斷,還是《白毛女》中的大紅棗兒甜又香、黑毛女、灰毛女、白毛女等獨舞片斷,都給觀眾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四、多種風格的中國芭蕾創作日漸活躍

1979年,中央芭蕾舞團改編和上演《魚美人》,可以視為復甦中國芭蕾的信號。這部作品的藍本是借鑒古典芭蕾結構形式表現民族神話題材的舞劇,改編後在技巧上更加芭蕾化了,但在芭蕾技巧體系中巧妙融人了民族舞蹈的身段、造型和韻律。例如男主角獵人的舞蹈動作,多是芭蕾跳躍與民族古典舞的撲步、大贊步、風火輪的結合,充分表達了勞動者的豪邁氣概和激越情感。又如女主角魚美人的舞蹈動作,運用傳統的雙手蘭花合攏於芭蕾三位,以及雙臂和身軀的曲線扭動,無不顯出以芭蕾為基礎的民族韻味。此後,多種風格的中國芭蕾創作日漸活躍,例如中國芭蕾舞團演出的《祝福》、《林黛玉》、上海芭蕾舞團演出的《雷雨》、《魂》、北京舞蹈學院演出的《家》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這些作品中的主角多是被侮辱和被損害的女性形象,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如此,魯迅、巴金、曹禺筆下的祥林嫂、鳴鳳、四鳳也是如此。被侮辱和被損害的女性形象在精神氣質上所顯示的內斂性質,對於芭蕾技巧的外拓形態構成調節和改造,正是在這樣的調節和改造中,中國化的柔性氣韻注入到芭蕾體態的剛性原則之中,體現出中國芭蕾的獨特境界。

如今,中國芭蕾不僅貼近了中國觀眾的欣賞習慣,而且跨出國門,大步走向世界。中國的年青芭蕾舞蹈家們的表演水平快速提升,並在各種國際芭蕾比賽中接二連三地榮獲大獎,他們身上煥發的朝氣將使中國芭蕾擁有更加輝煌的前景。

『玖』 芭蕾起源是什麼呢

芭蕾起源於義大利、興盛於法國、最後成為席捲世界的舞蹈藝術。

「芭蕾」這個詞來自法語的ballet的音譯。而ballet又源自義大利的ballo(芭蘿)。它最早的意思是跳舞,是指無任何情節內容的舞蹈。在歐洲,跳舞的概念與東方各國不同。

東方國家多稱謂舞蹈,也即手舞足蹈,手臂的舞動動作比腳下動作要多而復雜,身體呈下沉狀態。而西方舞蹈則是以腿部的跳躍動作為主,西方舞蹈是跳和躍的綜合體,舞蹈動勢呈上升狀態。

芭蕾舞在中國

在中國,芭蕾舞的引進大約是50年代,是有蘇聯的芭蕾舞專家來到中國授課,但是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這樣的指導只維持了極短的時間就終止了。

在改革開發之後到現在,中國在芭蕾舞教育領域得到空前的發展,有很多國外專家受邀來到中國授課,因此也開始培養出來新的芭蕾舞教師,優質的教師帶出優秀的學生。在世界各大著名的芭蕾舞團有很多來自中國的芭蕾舞者。

雖然整個中國在芭蕾舞文化在普及上仍然有很多成長的空間,但是越來越多的家長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學習芭蕾,並且越來越重視芭蕾舞教師的資質和素養,這是很好的一種意識覺醒。

『拾』 中國芭蕾舞和西方芭蕾舞的現狀分析

中國人學習芭蕾已有七八十年的歷史,早在上世紀30年代,上海、哈爾濱等地就有舞者學習芭蕾。1950年,舞蹈家戴愛蓮首創地將芭蕾舞劇《和平鴿》搬上北京的舞台。在將近60年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芭蕾形成了西方芭蕾舞被中國人逐漸接受和喜愛的「中國芭蕾」。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芭蕾以《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為代表的成功演出,為西方芭蕾在中國的民族化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上世紀70年後期成立的北京舞蹈學院,使我國舞蹈教育產生了巨大變化,而後,中國舞蹈在國際舞台上爭芳斗艷,優秀者不斷涌現。
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北京舞蹈學院附中芭蕾專業學生李瑩經過幾年努力,在國際舞台上勇奪了兩塊金牌,這極大地鼓舞了國人學習芭蕾舞的熱情。而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國的芭蕾舞人被深深地激勵著。寬松的創作環境,使許多編導擺脫了過去的束縛,超越了固有的觀念,他們敢於創新,把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融入芭蕾舞中,編導出了很多國人熟悉的、富有民族內涵的中國芭蕾舞劇,如《祝福》《玄風》《梅蘭芳》《圖蘭朵》《黃河》《梁祝》《二泉映月》《牡丹仙子》《牡丹亭》等等。
中國芭蕾舞人經過艱苦卓越的奮斗,逐漸使西方芭蕾變成中國芭蕾,而且在國際大賽中不斷獲獎,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但是,中國芭蕾今後在國內的市場前景如何?回答這個問題並非易事。
筆者認為,中國芭蕾市場的前景與國內的群眾文化藝術有必然的依存關系。不可否認,改革開放近30年,隨著經濟繁榮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欣賞藝術精品的渴求更加迫切。如同交響樂、繪畫、雕塑、攝影等藝術形式深得廣大群眾喜愛。有些人甚至還會花費昂貴的價錢去觀看、欣賞或購買收藏。但是,芭蕾舞究竟源於西方,她的藝術特徵是以下肢腿和腳的外開性和昂首挺軀為主,舞姿從內向外,足尖站立等構成一套獨特的運動符號,反映著芭蕾舞飛身向上的民族情結,具有濃厚的貴族氣息和紳士風度。她的輕盈、飄逸、向上、挺拔的舞姿和氣質使得很多人喜愛,甚至為其痴迷,與中國舞蹈反映東方民族眷戀大地的民族情結不同,更有東西方傳統文化差異。要使群眾普遍熟悉、了解、喜愛芭蕾,並真正達到欣賞,要有一個漫長的過程,而這就關繫到觀眾的欣賞水平,關繫到一種群眾文化的訴求。
英國資深舞蹈家、芭蕾教師、編導理查德格拉奇,在2001年北京舞蹈學院短期教學期間觀看了中國五大芭蕾舞團演出後頗有感慨。他在文章中曾說過:「非凡令人憂慮的是,觀眾的反應除了對每個高高托起和高技巧的單腿原地轉報以掌聲外,觀眾對舞蹈的真正出色部分並沒有表現出相應的觀賞水平……」他一語道破了中國觀眾對芭蕾舞的觀賞態度。可見,提高觀眾對芭蕾的觀賞能力具有復雜性和長期性,需要中國芭蕾舞人和群眾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中國芭蕾怎樣才能得到觀眾的接受和喜愛呢?

一、高雅藝術大眾化,體育館里演芭蕾

關心和喜愛芭蕾舞的廣州人都記得,1998年初廣州首開先河,「98年元旦世界芭蕾舞精品之夜」的兩場演出就是在廣州天河體育中心體育館舉行,雖然有不盡完美之處,但大多數廣州觀眾是非常歡迎這種高雅藝術低消費的嘗試。此後,趙汝蘅率領的中心芭蕾舞團,張丹丹領軍的廣州芭蕾舞團等各大芭蕾舞團都紛紛邁出了高雅藝術大眾化的步伐。正如張丹丹團長說的廣芭走進校園和社區進行芭蕾藝術的知識普及,是為了培養欣賞芭蕾舞的觀眾。走進高校進行免費的芭蕾舞演出,就是要讓更多的人了解芭蕾,愛上芭蕾,沖擊中國芭蕾的未來發展之路。由於芭蕾舞具有獨特的運動符號以及東西方幾千年來的文化背景差異,廣大觀眾對舞蹈所表現的真實意義不能理解,甚至如同霧里觀花,更談不上「喜歡」。事實很清楚,只有大幅度擴大芭蕾舞認知的覆蓋面,才能真正繁榮中國的芭蕾市場。而僅少數專家和領導觀看演出,即使是獲大獎的精品仍是屬於少數人的,真正意義的繁榮就是要吸引越來越多的普通觀眾走進劇場,使人們普遍熟悉、了解、喜愛和真正懂得欣賞芭蕾。二、芭蕾舞劇融入民族文化,專業人員投身群眾文藝

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上海芭蕾舞團的藝術家們,在保持古典芭蕾風格的基礎上,敢於創新,以我國民間故事為題材排演了芭蕾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受到了全國廣大觀眾的喜愛,並在世界各地演出,受到高度關注和歡迎,成為我國芭蕾舞劇的「紅色經典」之作。四十幾年間,《白毛女》在國內上演1500多場,在國際芭蕾舞大賽上榮獲過二十幾枚獎牌。原因何在,除了在演出技巧和表演風格上保持古典芭蕾本質外,更重要的是它把中國的民族文化融入到了劇目中,藝術家們在編劇過程中,首先自身思想解放、理論創新,充分了解了觀眾的渴求,創作出了反映我國現實社會的動人故事,真正把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了「芭蕾」之中。
更為有益的是,讓芭蕾專業人士投身群眾文化藝術工作,讓他們到基層的非專業團體工作,深入基層,宣傳芭蕾。目前,受過大中專和本科芭蕾專業和練習的演員和教師逐年增多,國家在培養人才方面應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和市場前景,增加一些有關群眾文藝工作方面的課程或專業,有意識、有計劃地安排芭蕾專業人員加入群眾文化藝術行列,這樣也可以開辟新的、廣闊的就業市場。爭取今後若干年內逐年實現每個地、市、縣群眾文藝團體有一名芭蕾舞專業人員,將芭蕾舞的演出深入到地、市和縣,滿足市場需求。
如何讓投身群眾文化藝術戰線上的芭蕾專業人士宣傳芭蕾?筆者體會到:必須依靠當地的領導和群眾文藝工作者的大力支持,深入基層,走進學校、工廠、單位以及社區,開展各類芭蕾培訓班,進行初期的芭蕾舞認知基礎教育,讓更多的人了解芭蕾,並最終愛上芭蕾。

三、素質教育勢在必行,讓舞蹈走進孩子中間

曾經在北京舉行的亞運會,為了選拔火炬手,曾在上海市海選花季少女。閉幕後,上海資深舞蹈家頗有感受,認為在這群女孩子身上仍缺乏一種東西令其不夠完美,那就是她們身上缺少一種經過芭蕾練習過的一種向上的「氣質」感。目前,在高校素質教育中很多已開設《舞蹈藝術欣賞》課,這如同人們為了追求美和美的享受一樣,還需要在電影、文學、音樂、繪畫、雕塑等藝術精品中尋找自己的喜受,欣賞自己心中的美。而這種課程的開設主要是想提高從了解到懂得欣賞舞蹈藝術的素質教育,而人自身的形體美的素質,也是需從小就接受練習的。因此,芭蕾舞基礎練習作為六歲以上孩子的素質教育,讓芭蕾舞走進中小學孩子中非常重要。正如聞名的舞蹈藝術家、評論家歐陽逸冰的呼籲:讓舞蹈從孤島般的殿堂里解放出來,走到孩子們中間去,走到大中學生中間去,走到工棚、田野中間去……喚醒他們的舞蹈意識和潛能,然後,他們才會走進舞蹈藝術的劇場。
作為追求美的素質練習和形體練習,利用業余時間舉辦成年芭蕾培訓班,其意義非同小可。首先這種做法在實際上彌補了一些人過去沒有條件學習芭蕾舞的遺憾,讓他們找回少兒時代的感覺,重塑青春的英姿和靚麗,同時可以強身健體,保持青春。總之,讓芭蕾藝術作為一種新的文化進入每個家庭,成為家庭文化的內涵,可以很好地增添家庭的和諧因素。因為家庭文化是組成社會文化這個強大器官的細胞,也即群眾文化的基礎。
筆者相信,在各級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過芭蕾專業工作者和廣大群眾文化藝術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國芭蕾必將逐漸被廣大觀眾所喜愛、認同。不久的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百姓觀眾爭相走進高雅的舞蹈劇場去親自感受令人神往,令人痴迷的中國芭蕾

閱讀全文

與中國芭蕾為什麼這么多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98印尼為什麼不派兵 瀏覽:914
義大利鋼鐵工業分布在哪裡 瀏覽:698
中國哪些城市屬於特區 瀏覽:188
在越南如何去曼谷 瀏覽:875
印度甩餅怎麼畫 瀏覽:645
印度尼西亞和印尼印度有什麼區別 瀏覽:637
天津哪個婚介能有越南媳婦 瀏覽:812
義大利和美國哪個城市大 瀏覽:973
義大利愛吃的美食有哪些 瀏覽:447
英國脫歐程序什麼時候開始 瀏覽:690
義大利舊綠卡長什麼樣 瀏覽:356
原油寶事件中國損失多少 瀏覽:587
中國錄音師協會如何加入 瀏覽:526
伊朗用什麼交易石油 瀏覽:990
中國平安為疫情捐款多少 瀏覽:476
義大利買表哪裡最便宜 瀏覽:374
伊朗怎麼運貨到敘利亞 瀏覽:718
印度的經濟是怎麼樣的 瀏覽:799
義大利是什麼宗教國家 瀏覽:861
怎麼看中國平安 瀏覽: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