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目前我國主流媒體融合發展有幾種主要方式
目前,在國內,媒體融合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報紙與網路的融合。這種融合由來
已久,1997年人民日報、新華社先後推出自己的網站人民網、新華網,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等十幾家傳統媒體也緊隨其後進行了頗具規模的跨媒體合作,推出了千龍新聞網……今天,國內大大小小的報紙幾乎都有各自的網站、各自的電子版。在北京奧運會的報道中,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旗下的各
平面媒體,與奧一網、南方網,南方報
業網、南都網等多個網站優勢互補,對奧運賽況進行滾動式播報,讓讀者切身體驗奧運脈搏,充分體現出報網整合互
動的優勢。
電視與網路的融合。2002年4月4日,新華網同北京電視台《熒屏連著我和
萬
方數據你》欄目進行跨媒體合作。使網路和電視媒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合作的內容
涉及《熒屏連著我和你》最新節目的內容實錄、往期回顧以及訪談話題和觀眾的徵集、編導手記,媒體評論、嘉賓手記等諸多內容。新華網也在Ⅸ熒屏連著我和你》節目的拍攝現場開通BBS,直接傾聽網友的聲音,讓網友在第一時間同嘉賓進行對話。
據統計,新浪網已與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等幾十家有影響的電視台開展了合作。
報紙與報紙的合作——報業聯盟。
2001年,西北五省區的主流都市報組建了一個互動聯盟,成員包括三秦都市報、蘭州晨報、新消息報、西海都市報、新疆都市報五家報紙。聯盟成員在新聞宣傳、廣告經營,報紙發行等方面進行了合作。從2001年我國出現第一家報業聯盟開始,報業聯盟經歷了從邊緣到主流、從小范圍到大面積、從鬆散到緊密的演變過程,逐步成為媒體主動選擇的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經營策略和發展趨勢。如今,國內有幾十家報紙媒體聯盟,包括:全國主流媒體教育聯盟、中國汽車媒體大聯盟.珠三角報業廣告聯盟,浙江省地市級強勢媒體廣告聯盟、東北副省級城市黨報集團聯盟,齊魯報業聯盟等。
報紙和電視融合。2006年1月22日,大連日報社主辦的北方體育報聯合大連
數字電視教育頻道、大連沿海傳媒有限
公司創辦北方體育報電視版,標志著我國第一家專業報紙電視版項目啟動。。廣州El報讀報時間。登陸廣州市的地鐵站台、站廳和車廂的電視屏幕.節目依靠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強大的信息資源,主要為。地鐵族」播報與其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置業、職場、保健等訊息
和極富地方人文色彩的人物、風情等專題。
全媒體化——媒體全方位.立體化
融合。全媒體化,是指一種業務運作的整體模式與策略,即運用所有媒體手段和平台來構建大的報道體系。很多報業集團都建立了全媒體數字化平台.煙台日報傳媒集團創建的。全媒體數字采編發布系統」比較具有代表性,在這一全媒體數字平台中,集團記者採集的同一個內容包含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等素材,進入全媒體資料庫。利用待編稿庫,不同媒體,部門可以很方便地一起完成選題策劃,人員本屬於不同部門,但在統一選題中要統一行動,分工協作,如包括多媒體采訪和資料准備工作等。成都傳媒集團以成都商報社為核心,組建了多媒體集群,並設立了媒體融合工作室,統一調配采訪、報道力量。使報刊.廣播電視和網路等媒體資源初步實現了共享。
② 新聞媒體的責任有哪些
媒體的社會責任是由其政治、社會屬性決定的,確切地說,媒體的社會責任包含政治責任和道德責任兩方面。傳媒的政治責任是與它作為政治工具的角色相聯系的,執政為民的中國共產黨歷來胸襟坦盪、旗幟鮮明:黨性原則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根本原則。只有堅持黨性原則,才能保證黨的領導地位不動搖;只有堅持黨性原則,才能唱響社會主義建設的主旋律;只有堅持黨性原則,才能執政為民,承擔起維護人民大眾根本利益的社會責任。
在當今,媒體的政治責任是與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相一致的,其政治色彩(或稱之為政治功能)是不可抹去的自然色。因而,要講政治,學會政治家辦報,也就是對主流媒體從業人員的基本要求。
主流媒體從講政治的高度出發才能把握導向,維護大局;從講政治的高度審視問題才能區分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從講政治的高度面對復雜繁多的反映社會眾生相的新聞才能保持清醒、疏理情緒,表達真正的社會心聲,弘揚主旋律。
③ 中國媒體的環境,從政治,法制和文化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越詳細越好。急需幫忙,謝謝了!
中國媒體的環境,是一定要「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媒體應該是保護人民的媒體、理解人民的媒體、幫助人民的媒體。從政治進行分析:具有監督性和約束性。從法制進行分析:應該宣傳普法,和人民一起為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從文化進行分析:要認真的看待古今世事,立場要做到公正、客觀。
④ 我國媒體在危機報道中的表現和問題各是什麼
現代危機意識與危機報道
■趙士林 彭紅
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由於時空的不斷突破和社會系統的重新整合,危機本身也在不斷演化,這就要求我們的危機意識不斷增強、不斷更新。危機意識是媒體進行危機報道的一個基本出發點,兩者之間是一種互動的關系。在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危機具有了鮮明的時代特點,這些新特點要求媒體的報道也必須作出調整。
現代危機的新特點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現代危機新的特點具體表現為:
1.突發性更強
危機事件往往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預見性。例如我們對地震等災害還無法准確預報,對SARS這樣的新型傳染病也無法預先認識,對類似美國「9·11」事件那樣的恐怖襲擊也很難絕對嚴密防範。雖然危機本身是一個過程,但是在它被人們感知的時候,往往以某一個突發事件為誘因,表現出「突發性」的特點。危機的突發性與危機本身的高度不確定性密切相關。由於危機產生的原因、後果、變化發展的方向以及影響危機的各種因素在危機爆發的時候往往還不清楚,因而應對危機無法照章辦事。另外,現代社會中,由於交通、通訊和各種社會生產、配送設施的高度發達,人類交流活動日益頻繁,使得危機的擴散往往非常迅速,演變非常迅速,時間非常緊急,因而危機的處理需要非常及時,必須果斷決策,快速反應。
2.破壞性更大
危機報道在中國有另一種稱謂叫「災害新聞」,其原因就在於危機的破壞性非常強。危機雖然就其本意來說是「危險」和「轉機」並存的一種狀態,但危機早期所呈現的則是其破壞性甚至是災難性,如果不能及時控制,將可能演變為更大范圍的社會危機,影響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全局。當前,危機事件存在著規模和頻率上升,組織性、暴力性、危害性加強的趨勢。危機強大的破壞性提醒我們,必須增強對危機的預防意識,以避免危機大規模爆發所引起的嚴重的社會危害。一個社會能夠有效應對各種各樣的危機,需要全方位的准備,涉及政府、各種社會組織、公民自身建設以及高素質的公民群體。
3.牽連性更廣
危機的牽連性是指危機之間具有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關系,對於某一個危機事件的報道往往會影響到相關的領域,一個危機的爆發可能由於「多米諾骨牌效應」引起連鎖反應。牽連性表現為三方面:一是同質牽連,是指與危機具有相同和類似品質的人、事或者產品受到牽連;二是因果牽連,是指某一種危機導致相關危機的爆發;三是擴散牽連,是指由於危機造成的心理恐慌使得人們把危機人為擴大到那些根本不存在危機的領域。
2001年媒體對於南京冠生園食品有限公司用舊餡做新月餅一事曝光,不僅給全國的冠生園月餅帶來了致命打擊,而且對整個中國月餅生產企業帶來了沉重打擊;在2003年5月20日加拿大頂級牛肉的出產省阿爾伯特省確認一頭牛患有瘋牛病後,整個加拿大的養牛業遭受重創,當年牛肉出口下降90%;而2003年爆發的SARS危機對於我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此,我們可以感受到由於危機牽連性而導致的危機處理成本的大幅提升。
媒體危機報道應與時俱進
英國危機公關專家裡傑斯特提出了危機處理的「3T」原則,強調了危機時期信息發布的重要性,即(1)Tell your own tale(以我為主提供情況);(2)Tell it fast(盡快提供情況);(3)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況)。①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世界的媒體都在關注危機事件,遵循「3T」原則實事求是地報道危機,就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
1.視危機為社會常態
在對於危機的認識上,我們首先要認識到危機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存在的一種現象,是社會生活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是開放社會的一種必然現象,一句話,危機是社會常態。因此我們首先要具有直面危機的勇氣。
認識到危機是一種社會常態是非常重要的,這種正確的態度是我們對危機進行正確的評價、採取正確的應對措施的前提。相反,對於危機的錯誤認識必然導致錯誤的行動並可能釀成嚴重的後果。管理層對於危機的錯誤態度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盲目樂觀,認為在當前社會狀態下不可能爆發大的危機,即使爆發危機也可以在不影響大局的情況下加以解決;第二種是鴕鳥政策,明知危機可能爆發,但是自欺欺人視而不見,當危機爆發時又欺上瞞下或者推卸責任;第三種是僥幸心理,知道危機有可能爆發,但是由於危機在與自己相關的領域爆發的概率較低,因而由於經濟利益的驅動或者工作作風的懶散而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既然危機是一種社會的常態存在,那麼政府和管理部門的日常管理就應該建立危機應對體系,危機報道也應該是媒體日常工作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應當認識到對危機事件的報道並不違背「正面宣傳為主」的指導方針,相反,媒體的報道還可能有助於把「危險」轉化為「機遇」。
2.實事求是報道危機
危機具有全球性,對媒體報道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因為危機本身也成為全球媒體關注的重點。「在全世界觀看的年代,你不報道,別人也會報道。所以在今天,凡是重大的事件,凡是與社會、與廣大人民群眾有密切關聯的新聞,凡是廣大人民群眾應該知曉的事情,它總是會被人們所傳播、所公開,這也正是俗話說的『紙包不住火』。」②此時,對於危機事件的消息封鎖不僅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往往會適得其反。
在西方社會里,「壞消息就是好新聞」是一個被新聞界普遍接受的觀念,而西方的公眾了解中國主要是通過西方而不是中國的媒體,這樣一來當危機發生時封鎖負面信息這種行為本身就變成了一個引起最多負面評價的行為。危機發生時如果實行「新聞鴕鳥政策」,就會招致全面的批評,嚴重損害自己的國際形象。危機的牽連性往往成為相關部門和官員隱瞞危機的理由,或者換一種說法是為了維護社會穩定或者保護地方經濟。但是現代社會,隱瞞盡管在短期可能取得一點好處,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說往往會使政府或企業失去誠信,而誠信是當今全球化背景下投資環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也是一個企業生存的根本。
3.第一時間報道危機
在現代社會,由於報道的技術手段日益發達,由於互聯網的興起,人們對於危機報道的要求是第一時間知道現場的消息,第一時間知道事件的發展,第一時間知道事件的結果。由於媒體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和信息流動日益便捷,為了爭取「眼球」,具有職業敏感嗅覺的媒體記者們對爆炸性的危機新聞聞風而動,因此反應遲鈍的媒體必然會失去自己的影響力。危機的突發性是危機爆發時所表現出來的狀態,危機的這種特性無論是對政府、相關的管理人員還是媒體都提出了挑戰。在危機爆發的時候,缺乏危機意識的人群往往會焦慮不安,缺乏危機管理經驗的政府往往會反應遲鈍,而缺乏危機報道意識的媒體往往會在等待中錯失報道的機會。相反,如果政府和媒體在危機的潛伏期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和准備,就可能及時採取措施化解危機。或者在危機爆發初期就對社會進行積極的引導,動員社會力量來減輕危機的危害或者爆發的強度,同時緩解人們對於危機的恐懼,為危機的解決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
中國對於突發事件和很多危機事件的報道有明確的規定,其中一個重要的特點是規定危機信息由特定的政府部門統一發布。對於危機事件的統一發布有利於保證危機相關信息的權威性和准確性,但是危機信息在政府組織內部的多級傳播也可能導致危機信息的滯留、變形或者被隱瞞,這樣一來媒體無法在第一時間獲得權威信息,也無法及時組織危機報道。為了解決這個矛盾,中國的政府部門和媒體之間應該建立良好的信息通報機制,保持通暢的信息聯系渠道,培養相互信任的關系。當然,從長遠角度來說,危機信息的通報需要有相關法律法規的保證,這樣媒體的報道也可以做到有法可依。
⑤ 如何發揮新聞媒體的宣傳和監督作用
新聞輿論監督是廣播電視媒體對社會環境進行監測、發揮社會雷達作用的基本功能,在日常生活中,隨著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現實生活的深刻變化,以及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輿論監督越來越高度關注,需求也越來越迫切。輿論監督不只是為曝光而曝光,而是通過曝光改進我們的工作,促進我們的工作。因此,要通過新聞媒體這一特殊形式,大力實施有效的輿論監督,為經濟和社會事業快速健康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
關 鍵 詞 :新聞媒體 輿論監督 黨和政府
新聞與生俱來的功能便是對社會的監督,新聞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的權利,也是新聞媒體的職責,是一種民主的實現形式。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以及社會轉型時期的反腐工作需要輿論監督,黨的十三大至十七大政治報告中也都明確提出重視和發揮傳媒的輿論監督作用。黨的十六大提出名揚中外的「四大民主」:即「保證人民依法實現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黨的十七大報告也再次使用了「輿論監督」的概念,要求:「落實黨內監督條例,加強民主監督,發揮好輿論監督作用,增強監督合力和失效。」而實現民主監督的重要形式和途徑就是輿論監督,那麼,在當前形勢下,作為縣級廣播電視機構更應該深刻地認識到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的必要性以及重要作用。可見,如何提高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現實性很強的實踐課題。
一、輿論監督的概念
一般而言,輿論監督是指公眾通過新聞媒介對黨務、政務和一切公共事務的公開,對國家機關各級公務人員的施政活動,以及社會公眾人物(包括政治家、演藝明星、上市公司等)的監督,這種監督既包括揭露和批評,又包括評價和建議。從廣義上看,輿論監督是指公民享有對國家和社會事務實行輿論監督的權利和自由。公民在了解情況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和傳播媒介,行使法律賦予的監督權,表達輿論、影響公共決策。輿論監督是民主監督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民主的必要環節,實行輿論監督是一個制度化進程。輿論監督制度應保證社會輿論通過一定的立法程序,轉化為行動措施。
從狹義上看,它是指新聞輿論監督。公民享有依法運用新聞傳媒充分發表意見、建議和呼聲,表達自己意志的權利和自由;享有對國家和社會事務實行輿論監督的權利和自由。新聞輿論監督源於輿論學和大眾傳播學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新聞輿論監督實質上是人民的監督,是黨和人民群眾通過新聞輿論對各級黨政機關的工作及其他工作人員、以及對社會事務實行監督。它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國家健全發展、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二、為什麼要輿論監督
1、這是進一步解放思想的必然結果。解放思想就是要敢想、敢幹、敢冒險,勇於創新,就是要打破禁區,就是要不斷地發現問題,揭露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為富民強市提供保障。隨著解放思想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思想也會變得越來越解放,越來越開放,人們思維的觸角會越來越延伸,必然會無處不到,全面監督政府及社會的各個角落。言論自由和輿論監督是大勢所趨,是歷史向前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然結果。隨著網路的發展,電腦的普及,信息的傳播會變得越來越便利,政府也會逐步提高透明度,特別是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信息公開條例》的貫徹實施,政府將逐漸成為陽光政府,自覺接受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
2、這是黨中央的要求。輿論監督是我們黨反腐倡廉,及時糾正工作失誤的一面鏡子,熱情支持各級媒體輿論監督是黨中央的要求。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在黨的領導下,新聞媒體要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序,通過內部反映或公開報道,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應當重視和支持輿論監督,聽取意見,推動和改進工作。」中共中央2008年5月13日頒布的《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08-2012年工作規劃》提出,各級領導幹部要正確對待輿論監督,增強接受輿論監督的自覺性。2007年1月8日至1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要求,加強人民群眾、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新聞輿論等監督。
3、這是廣大群眾的需求。廣大群眾請求政府解決問題,或者揭露腐敗現象,經常採用越級上訪的方式,但由於群眾的訴求越來越多,越級信訪這一渠道顯得越來越不能滿足群眾的需求。況且,對於越級信訪問題,上級政府的信訪部門一般退回原單位處理。這樣,群眾常常不滿意,轉為向新聞媒體投訴,請求新聞媒體呼籲的越來越多了。一旦新聞媒體為之呼籲,就會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就會引起廣泛關注,特別是會引起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這樣,問題往往會得到很快解決。
4、這是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而輿論監督是民主監督的一種十分有效的形式,也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的十分有效的措施,所以,支持輿論監督是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5、這是構築和諧社會富民強市的有效措施。人民群眾發表意見、提出建議的渠道很多,但通過新聞媒介進行是最便捷的、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新聞媒介通過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對黨和政府的決策進行監督,就能夠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實行民主監督的積極性,吸引廣大群眾參政議政,促進黨和政府決策的民主化與科學化,促使很多社會問題的及時解決,排除影響構築和諧社會、富民強市的不利因素,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為富民強市提供一個好的環境。
三、新聞媒體如何充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新聞媒體是輿論監督的主要載體,因此,近年來我局為開展輿論監督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並相繼開辦了一批輿論監督性欄目。如電台開辦的《行風熱線》欄目,電視台先後開辦的《社會縱橫》、《民生直通車》等欄目,以「三貼近」為宗旨,上為政府解憂,下為百姓解難,倍受社會各界關注。然而,隨著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現實生活的深刻變化,人們對輿論監督越來越高度關注,需求也越來越迫切,這就需要我們充分認識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輿論監督的重要性,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求真務實精神,把體現黨的意志與反映人民心聲結合起來,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
(一)開展新聞輿論監督,要擺正輿論監督與輿論導向的關系。
新聞輿論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偏離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黨性原則,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這是堅持正確的新聞輿論導向的根本保證,更是正確實施輿論監督的關鍵所在。正面報道為主與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以正面報道為主,並不是強加給新聞媒體的一種限制,而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內在規律所決定的,是我們所處的偉大時代的客觀要求。我們所面臨的是一個深刻變革、日新月異的時代,有理由去理直氣壯地報道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事物、新氣象、新變化、新典型。但是,既然我們的生活中還有消極腐敗現象,就沒有理由放棄輿論監督的武器。事實上,開展正確的輿論監督,對於改進黨和政府工作,使決策更加民主化、科學化,以及反腐倡廉、扶正祛邪、凈化黨風和社會風氣,都有其他監督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的人認為,輿論監督受輿論導向的約束,會妨礙輿論監督的開展,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新聞輿論監督是建立在正確輿論導向基礎之上的輿論監督,是為輿論導向服務的。因此,輿論監督與輿論導向兩者不能分開,不能獨立,而是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的,輿論導向為輿論監督創造良好環境,促進輿論監督沿著正確的軌道健康開展,所以堅持以正面報道為主,並不排斥正當的新聞輿論監督。
(二)開展新聞輿論監督,要堅持真實性原則。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之道在於求真,輿論監督必須完全真實,這是輿論監督的基礎。只有首先被受眾認為是真實的,才談得上輿論監督。若受眾認為是假的,他不看、不聽、不談,輿論監督就起不到作用。因此,必須堅持真實性原則。
一是要微觀真實。即具體事實必須完全真實、准確,事實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等要准確無誤,事實中人們的所行、所言、所思、所感要真實可信,不能合理想像。要提倡現場采訪,作為記者,當一事件發生後,應迅速奔赴事件發生現場,用自己的親身感受,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從而避免事後采訪時,被監督者從自己的好惡、利害出發,或混淆真假、或杜撰事實、或合理想像,使事實真相難以辨別的困難。
二是要本質真實,即要揭示事實的本質。一般來說,把握微觀真實較容易,而把握本質真實困難得多。這就要求記者必須具有深厚的生活閱歷、廣博的知識、深邃的洞察能力。監督的事實,從本質上要搞清楚,一是一,二是二,不誇大,不縮小,不歪曲,不片面,有根有據,真實確鑿,無論是人名、職務、單位名稱,還是數字、情節,都要一一核實,防止「偏聽則暗」。
三是要客觀公正。判斷是非、評價事物要以黨和國家有關政策、法律為標准,防止主觀臆斷,感情用事。對有爭議的問題要全面、辯證地觀察和分析,充分考慮實際情況的復雜性,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堅持以理服人。對輿論監督涉及的問題,要深入研究,聽取各方面的意見,確保信息來源真實可靠,確保報道內容准確無誤。
(三)開展新聞輿論監督,要注意方式與方法。
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實施輿論監督,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輿論監督的形式多種多樣,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要盡量做到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動機和效果的統一。
——把握好時機。要緊緊圍繞每個時期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正確開展新聞輿論監督。
——幫忙不要添亂。新聞輿論監督,不僅要按新聞規律辦事,而且更要有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哪些可以報,哪些不可以報,在什麼時候報適宜,報幾次可達到目的,報了之後會引起什麼樣反響等,都要在選題立項實施前考慮周全。一要出以公心,二要服務大局,三要以理服人,四要把握好度,五要遵守新聞宣傳紀律。
——要做到「四個」有利於,一是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二是有利於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呼聲,密切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聯系;三是有利於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維護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四是有利於弘揚正氣、針砭時弊,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 四)開展新聞輿論監督,隊伍素質是最基礎的條件。
輿論監督直面社會現象的是與非,因此,搞好輿論監督,對采編隊伍素質提出了高的要求:
其一,必須加強對新聞采編人員的教育、培訓和管理。要組織新聞采編人員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教育采編人員正確理解和運用輿論監督的權力,擺正位置,端正輿論監督的目的,提高輿論監督工作的水平。
其二,新聞采編人員要堅持客觀的原則,不把個人恩怨、好惡色綵帶入報道,不充當個別利益沖突的工具,努力樹立關懷弱勢的人文精神和不阿權貴的獨立品格;
其三,新聞采編人員要樹立法制觀念,充分重視發揮法律在輿論監督中的作用,在輿論監督中嚴格遵守國家憲法好法律。
其四,新聞采編人員必須樹立角色觀念。作為輿論監督的主體,作為推動輿論監督工作的內因,在思想上要提高認識、加強修養,努力爭取社會輿論的支持,爭得社會各方面、各部門的理解和配合,使輿論監督工作充分展現其原動力,確保輿論監督健康、順利、有效、正確地進行。
其五,新聞采編人員必須樹立質量意識,提高對新聞線索的高度敏銳性,以高效到位的輿論監督引起公眾的關注,得到黨委、政府的充分重視,有效地引領輿論導向,促進矛盾的緩和和解決,為促進社會的發展和穩定發揮應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