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在中國古代官之大師的別稱是什麼

在中國古代官之大師的別稱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2-16 07:35:09

1. 今有老師,古有國師和太師,在古代他們都是什麼官職的

教師在古代也是受人敬重的職業。 先秦時期,把教師稱為「師傅」,可見人們對教師的敬重程度。如今在高等學府授予教師以「教授」、「講師」「助教」等職稱,是根據所擔任的教學工作和專業水平授予的,而這幾種稱謂在古代都有。 「教授」原為學官稱謂,自宋始於宗學、律學、醫學、武學等科均設「教授」以傳授學業。對講授武事或講解經籍的教師稱「講師」、「助教」為國子監教師的稱呼,協助國子博士傳授儒學經學。 「博士」之稱源於戰國,至宋唐時期,各專業學校更有「律學」、「算學」、「書學」博士之分。先秦至漢代有稱教師為「師資」的。 漢代還稱太學教師為「學官」,也叫校官。「老師」之稱始於宋代,時為地方小學教師的稱詞。明朝人選翰林院進士之師稱「教習」,至清末學堂興起,教師仍用其名。 「先生」是自先秦至今對教師的尊稱。明朝政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諭」,掌教育生員,其副職皆稱「訓導」。可見這里的「教授」、「學正」、「教諭」已有針對教師不同地位,資歷的含義了。 到了現在,教師的稱謂保留最普遍的要數「老師」了。 回答者:ren8431 - 千總 四級 11-12 12:32 古代對老師的稱呼 師父、師傅 對老師的尊稱。"師傅"原為春秋時國君的老師。 夫子 古代對老師的一種尊稱,尤其流行於舊時私塾。 師長 教師的尊稱。 外傅 古代對教師的特稱。 博士 經學教師稱"博士"。至唐朝時期,各專業學校更有"律學"、"算學"、"書學"博士之分。 教授 原為學官稱謂,自宋始於宋學、律學、醫學、武學等科均設"教授",以傳授學業,後世相沿。 講師 講授武事或講解經籍的教師謂"講師"。 助教 古代學官名。教師,西晉武帝咸寧四年設置,協助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南北朝、隋代相沿設置。唐代國子學、太學、廣文館、四門學等都設有助教。明、清兩代,僅僅有國子監助教。為國子學(即後來的"國子監")教師。 教渝 宋代京師所設小學和武學中的教師稱謂,到元、明、清的縣學照樣設置。 教習 明朝入選林院的進士之師稱教習,到清末,學堂興起後,教師仍用其名。 經師 漢代以後歷代在"校"或"學'中傳授經學的教師稱"經師"。 訓導 明清時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渝,掌教育生員,其副職皆稱"訓導"。 先生 古時對"門館"、"私塾"老師中年長者的尊稱。 老師 原為宋元時期"小學"教師的稱謂。

「國師」是中國歷代帝王對於宗教徒中一些學德兼備的高人所給予的稱號,不是官名。我國獲得國師稱號的,一般以北齊時代(550—577)法常為始。
「太師」,官名,中國古代職官,始於商朝。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或「三公」,多為大官的加銜,無實際職權。
太師指兩種官職:
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
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2. 中國古代官職太師的別稱是

太師,官名,始於商朝,又名太宰,為六卿之首。

在周朝,太保與太師、太傅合稱「三公」。

3. 古代官職太師別稱

太師始於商朝,殷紂之時,箕子為太師,周武王時,太公為太師。它的別稱有很多:太師、太傅、太保,但這僅僅是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另外一種太師官職在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明史官職志記載:「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從一品掌佐天子,理陰陽,經邦弘化,其職至重。無定員,無專授。」「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並從一品掌以道德輔導太子,而謹護翼之。

4. 中國古代有哪些官職的別稱

1.狀元:殿試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為定製。唐武則天時,試貢舉之士立於殿前,門下省長官奏狀,名次最高者置於最前,因而稱為「狀頭」,也叫做「狀元」。自宋代起,沿用舊稱,以殿試第一甲第一名為狀元。另外也指武舉中的第一名,稱為「武狀元」。歷史上第一個狀元為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狀元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為清朝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狀元劉春霖,一千三百年來共計狀元503人。

2.榜眼:北宋開始,進士必須經過皇帝殿試並且定立進士一甲只有三人。初時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俱稱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則稱探花,又稱探花郎。南宋以後,才專指殿試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襲不改。

3.探花:唐代進士要在曲江杏園舉行初宴,並游園慶祝,稱「探花宴」。以同榜進士中的年少貌美者為「探花使」,遍游名園,探采名花,迎接狀元,探花之名始於此。

4.進士:進士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最高一級的功名。隋唐時期,設有諸多科目,其中進士科最為人們所重視,視為入仕正途。宋代,科舉的三級考試制度正式形成,鄉試中榜者稱舉人,會試中榜者稱貢士,殿試中榜者則稱進士。之後歷代,進士功名成為古代讀書人科考金字塔的塔頂部分,同時也最難考,得中進士是古代無數讀書人的終極夢想。其中,進士又具體分為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分別俗稱狀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得中進士者一般都前途光明,一甲立刻可授官職,二、三甲則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5.舉人:「舉人"一詞最早得名於漢代的察舉制度,被舉薦者稱為舉人。唐代時,報考進士科的考生均稱舉人。宋代,舉人方才成為鄉試考中者的稱呼。但宋代的舉人只是具有了參加京城會試的機會,並無做官機會。到了明清時代,舉人的含金量才高起來,進退都比較從容。進,可參加京城會試,乃至殿試,向進士出身沖刺,且舉人資格終身有效,這次不中,下次科舉可直接參加會試;退,舉人則已經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一旦朝廷有相應官職出缺,舉人便可頂上。一般舉人所任官職都是知縣、候補知縣,或者教諭、訓導等縣級教育長官,也有個別任知府的。因此,明清時期的讀書人一旦中舉,也便是基本上實現了讀書做官的願望。

6.秀才:「秀才"一詞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漢武帝時期,朝廷推行官員選拔制度改革,「秀才"與「孝廉"一起成為地方官員舉薦的兩種優秀人才。至隋朝科舉制度開科取士,最初也稱為「取秀才",這時的「秀才"成了考中功名者的指稱。唐初,科舉考試中設立秀才科,剛開始時秀才科第最高,因要求非常高,很少有人敢於問津。後來秀才科被廢除,「秀才"一度成為讀書人的統稱。宋代時,凡是參加科舉府試的人,無論考中與否,都稱為"秀才」。

閱讀全文

與在中國古代官之大師的別稱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98印尼為什麼不派兵 瀏覽:914
義大利鋼鐵工業分布在哪裡 瀏覽:698
中國哪些城市屬於特區 瀏覽:188
在越南如何去曼谷 瀏覽:875
印度甩餅怎麼畫 瀏覽:645
印度尼西亞和印尼印度有什麼區別 瀏覽:637
天津哪個婚介能有越南媳婦 瀏覽:812
義大利和美國哪個城市大 瀏覽:973
義大利愛吃的美食有哪些 瀏覽:447
英國脫歐程序什麼時候開始 瀏覽:690
義大利舊綠卡長什麼樣 瀏覽:356
原油寶事件中國損失多少 瀏覽:587
中國錄音師協會如何加入 瀏覽:526
伊朗用什麼交易石油 瀏覽:990
中國平安為疫情捐款多少 瀏覽:476
義大利買表哪裡最便宜 瀏覽:374
伊朗怎麼運貨到敘利亞 瀏覽:718
印度的經濟是怎麼樣的 瀏覽:799
義大利是什麼宗教國家 瀏覽:861
怎麼看中國平安 瀏覽: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