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看待近代史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戰爭
近代歷史上中國人民的泛侵略斗爭體現了中國人民勇於反抗,不屈不撓的愛國精神。
㈡ 面對西方強烈的侵略中國人民歷次反抗斗爭呈現了怎樣的特點
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人民歷次反抗斗爭,呈現了中國人民堅強不屈,不畏強暴的民族氣節,中國人民從不屈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不敗我們的決心,一切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
㈢ 如何評價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的斗爭
中國近代歷次反侵略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一是社會制度的腐敗;二是經濟技術的落後。而前者是更根本的原因,正是因為社會制度的腐敗,才使得中國經濟技術落後的現狀長期得不到改變。
第一,清朝後期,封建政治集團閉關自鎖、閉目塞聽,愚昧無知。清朝封建統治階級的反動腐敗已成不可挽回之勢。
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近代中國社會開始了屈辱史-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造成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後。戰爭爆發後,腐朽的清政府,一味妥協「主和」,終於導致戰爭的節節失利。腐朽的統治階級甚至於在國家危難之秋,大搞慶典,挪用軍費,置國家利益於不顧。
雖然也有部分開明官員「主戰」,也有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但主要都是為了自身的封建統治。所以當時的中國政府不能很好地組織反侵略戰爭,不能有效地發動和利用人民群眾的力量,甚至壓制人民群眾的反侵略斗爭。面對列強的侵略,「主和派」的投降賣國,輸了割地賠款,贏了還是割地賠款簽約,清政府徹底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傀儡。
第二,軍事、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落後,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新的資本主義。
由於英國是資本主義國家並率先實行工業革命,實力雄厚,武器先進。應著政治的腐敗是經濟的落後,中國幾千年一直以封建自然經濟為主導,小農經濟有它根深蒂固的局限性:自私、狹隘、保守、落後。它不能為反抗列強侵略提供合格的經濟基礎。經濟技術的落後直接造成軍事裝備的落後,以及反抗侵略者的軍事科學技術和戰略戰術思想的滯後。
所以中國近代歷次反侵略戰爭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中國近代歷次反侵略戰爭失敗的教訓:
第一,在中國近代,要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富強,必須改變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聯合統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中國人民必須把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斗爭和反對封建主義的階級斗爭統一起來,才能完成近代中國革命的任務。
第二,落後必然挨打,妥協必敗,這是萬古不覆的真理。單純學習西方的技術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中華民族要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改變中國落後的政治制度。只有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推翻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反動統治,才能進行現代化建設,才能使國家真已強大起來。
中國歷史的發展已經證明,只有經過無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社會主義,才是中國真正的出路。認為「向西方學習」是中國「唯一的出路」的觀點是與歷史事實相違背
㈣ 如何評價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的斗爭
近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提出了諸多新的見解。其中有些涉及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原則性問題,已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和討論。現將有關情況介紹如下: 一、關於中國近代的社會性質 早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國的思想理論界就曾圍繞中國的社會性質問題展開了一場持續近十年的大論戰。參加討論的人在政治理念、學術主張、所用依據方面雖不盡相同,但是,凡是否認近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人,同時也就不贊成中共領導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反之,則大都會肯定進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必要性。這說明單從學術層面上看,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也不是一個孤立的、無關大局的問題,它同時關繫到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改良和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認識。事實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理論工作者正是通過這場論戰,不僅判定了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而且重新研究、勾畫了中國社會從古至今的發展進程和未來趨向,對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近代史作出了許多新的闡釋,從而初步形成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科學的史學體系。中國共產黨也在對近代社會性質這一基本國情認識基礎上,明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觀點,為史學界所普遍接受,而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實踐,則被公認為是對這一觀點的有力證明。但是,近年來,有些學者對此提出了質疑。有的學術刊物還曾專門開辟了專欄,邀請學者對此發表意見。有人認為,近代中國社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系統全面沖突的產物,對此很難以形態區分標准來分析,所謂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半封建半殖民地等等概念,都帶有認識上的偏差。有人則提出,半封建半殖民地並不是個統一的整體,半殖民地與半獨立相對應,是對國家地位的描述;半封建的另一半則是半資本主義。中國近代的總趨向是封建主義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發生與發展,毛澤東「兩半論」的失誤,就在於忽視了資本主義在中國發生和發展的巨大進步意義。以往我們對於外國資本主義僅僅著眼於它的掠奪和奴役,而諱言它對中國社會經濟的推動和促進。有的文章認為,帝國主義破壞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但沒有也不可能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所以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國仍是封建社會,此後則是半封建或半資本主義社會(也有人認為是資本主義社會)。 總的來看,一些學者雖已明確對「兩半論」提出了質疑或否定,但對隨之而來的一些問題尚缺乏進一步的闡述和論證盡管如此,問題的提出,本身就有著很大的影響。因為它們大都是在討論中國近代史研究如何取得突破、發展這樣一個大問題的背景下提出的。有的學者明確表示,否定毛澤東的「兩半論」,重新檢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提法,就是要為設計新的近代史構架尋找理論基點。 對此持相反意見的學者認為,近代史研究應該努力論證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全面總結民主革命時期反帝反封建的歷史經驗。這樣,我們對中國近代史的認識才是深刻的。如果重寫近代史突破了這個基本思路,就會使我們的史學研究倒退到舊中國資產階級、地主階級的史學著作的老路上去。有的文章強調,中國近代史研究,應當以為實踐充分檢驗的科學「兩半論」為其基點之一,這個根本性的科學論斷有待豐富與發展,但決不能輕率地否定。 二、關於帝國主義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侵略 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給近代中國造成的深重災難,肯定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在這方面我們的史學工作者曾做了許多的工作。近年,一些學者對此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一)殖民化與近代化的關系 一種觀點認為,殖民化促進了近代化。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打破了封建主義的禁錮,帶來了近代文明,迫使中國走向近代化。對此,不能再僅僅從侵略與反侵略、壓迫與被壓迫、奴役與被奴役的立場出發去審視,否則會對這段歷史作出消極的、片面的、情緒化的徹底否定。只有從價值論角度去重新評價「世界走向中國」這一歷史問題,才有可能對中國近代史有一更為本質的認識。很顯然,論者強調的是殖民化對近代化的促進作用,雖然他沒有使用殖民侵略的說法,而是代之以「世界走向中國」這樣一種中性的描述。 一種觀點認為,殖民化無礙於近代化。有學者提出,現代化的發展與民族獨立不存在必然的關聯。近代中國所受的軍事侵略,對中國的發展產生了負面的影響,但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外國在促進中國近代化發展方面作了不少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對於以上新觀點,也有許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民族獨立和政治民主是實現近代化不可缺少的歷史前提。帝國主義促使中國走向了某種程度的近代化,但它又是被嚴格地限定在是否有利於殖民統治范圍內的。另一種近代化則是要突破帝國主義所允許的范圍,爭取實現民族的獨立自主,從而實現近代化。對於近代史上這兩種不同的近代化趨向應加以區別。從中國的近代化進程來看,民族獨立地位的不斷喪失和政治上封建專制主義的頑固存在,堵塞了近代化前進的道路。當歷史前進到一定階段,解決民族獨立和政治民主兩大問題,就越來越成為實現近代化的首要問題。從世界歷史的發展來看,帝國主義也是從自身利益出發,把殖民地中各處妨礙民族進步發展的前資本主義關系有意保留下來,使資本主義只是在有限的范圍內發展。 其次,對於隨侵略而來的近代文明的影響和作用,需要有一個全方位的客觀評價,並確定其主導方面。有學者指出,西方資本主義為了侵略和掠奪的需要,在中國興辦了一些近代工業和設施,但侵略帶給中國的更重要的還是災難,它造成了中國的貧窮與落後。況且這些近代文明也沒有為廣大的中國人民所擁有和享用。入侵近代中國的資本、帝國主義,既是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傳播者,又是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壓迫者。不區別兩種作用的不同,會走上一個極端;不區別兩種作用的主次,會走上另一個極端。 (二)抵抗侵略與學習西方 在這個問題上,一些學者提出的新見解突出地集中在兩個方面: 首先,從性質上看,中國人對侵略的抵抗,實質是對西方先進文明的排斥,不利於中國的進步,違反了歷史的發展趨勢。因為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的矛盾是近代歷史的基本矛盾,這是在世界近代史范圍內的先進對落後、文明對野蠻、進步對保守、革命對反動的矛盾。馬克思等經典作家也從歷史進步的角度,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殖民侵略所充當的「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在近代中國,所謂帝國主義實質上是屬於上升階段的資本主義;這時的中華民族仍然是中世紀的封建民族,他們對外來侵略的反抗,實質上都是站在維護本民族封建傳統的保守立場上,對世界資本主義歷史趨勢進行本能的反抗。 其次,從實力上看,落後的中國也無力抵抗西方的侵略。故此,近代中國的首要任務是忍辱負重,維持和局,努力實現近代化。有些學者強調,落後就要挨打,每次失敗的抵抗,都給中國招致了更大的災難。由此出發,有人對中國近代史上的「和」、「戰」問題進行了重新評價。認為李鴻章等人奉行的「委屈求全」的對外政策,其出發點也是為了維護國家的最高利益,只有保住和局,中國才能有強盛的一天。有人還提出,對於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國也應該信守,因為這條約就是當時中外力量對比的紀錄,反映了中西方全面的、深刻的差距,改變之道在於先圖自強。同時,即使是不平等條約,也是國家信譽所系,今天簽字,明天推翻,既足以招禍,又必然進一步失去尊嚴。 對此持相反意見的學者認為: 首先,不能以資本主義文明先進為由,否定落後的封建國家對西方入侵的抵抗。馬克思、恩格斯雖然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肯定了資本主義文明的進步作用,卻絲毫也不意味著落後國家應當歡迎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一方面形成了把世界上所有國家聯結成統一的經濟整體的進步趨勢;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全世界廣大地域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使之成為被掠奪的對象,阻礙了這些落後國家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所以,殖民地、半殖民地反抗侵略的斗爭是一種更為重要的進步的歷史趨勢。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就非常關注亞洲國家的反侵略斗爭,並給予高度的評價。這種反侵略戰爭的勝利,不僅促成了國家的獨立、解放,也能促進本地區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其次,抵抗侵略不等於排斥文明。在近代中國存在著既要抵抗侵略,又要學習西方文明這樣一個復雜的歷史運動。實際上,只有民族獨立以後,才有真正吸取西方文明的積極因素為我所用的可能。而且所謂反侵略斗爭,不僅包括實際的反侵略運動、武裝斗爭,也包括反侵略思想的設計和提煉,還包括民族的實業家同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爭奪經濟平等權和爭奪利權的斗爭。反侵略斗爭在初期是原始的,但隨著經驗的積累和理論的總結,中國人民的斗爭的水準不斷提高。在整個反侵略斗爭的過程中,也始終貫穿著對西方文明積極因素的學習。 第三,不能盲目頌揚主「和」論而貶低抵抗。近代中外「失和」的根本原因,是西方不斷擴大侵略所致,絕非中國政府和人民好戰的結果。有些論者恰恰顛倒了這其中的因果關系。李鴻章等人主和的思想前提是錯誤的,即沒有認識到列強正一步步把中國變為殖民地,而是相信洋人無害中國之心。其主和也沒有給中國帶來和平的國際環境。關於落後就要挨打,有學者指出不能將其解釋為落後就應該挨打,從而否定中國人民的反抗。因為以小勝大、以弱勝強,這在古今中外都是不乏其例的,而且失敗為成功之母,中國人民正是以堅韌不拔的精神,積百年之抗擊,終於打倒了帝國主義。對信守和約問題,有文章指出,帝國主義強迫中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後,可以隨時違背條約,從而再逼迫中國簽訂更為苛刻的新約,以擴大其侵略權益,而中國人民稍有不滿和反抗,卻被指責為「違約」,是以「愚昧」抗拒「文明」,這是一種強盜邏輯! 三、關於革命與改良 首先,肯定近代的改良活動,特別是統治階級所進行的改革。認為從洋務運動的開展、清末新政的實行,到北洋政府的統治政策的實施,都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順應了歷史的潮流。有人提出,西太後、李鴻章、曾國藩等統治階級的代表人物也是渴望中國的富強與進步的,他們所設計的近代化方案如果能得到實施,本來是可以挽救中國的。有人肯定北洋政府在政治上多元化,經濟上私有化、自由化,思想文化、社會風俗也是呈現改革開放的勢頭,認為袁世凱推行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政策,正反映了當時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其次,對近代的革命提出批評和否定。近代革命是激進主義的產物;孫中山等革命者不顧中國的國情,超越了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陷入了理想主義和革命的誤區。其結果不僅導致了社會的長期混亂,而且開啟了20世紀中國政治浪漫主義的先河。還有人提出,應該徹底否定近現代歷史上的革命,斷言革命只是一種破壞性的力量,並把這種對革命的看法,進一步概括提升為一種規律:改良可能成功,革命則一定失敗。 也有許多學者認為,上述對革命和改良的評價是不符合實際的。 第一,革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的反抗。有學者指出:對革命和改良,不能作抽象的價值評估。辛亥革命並不是主觀意志的結果,而是當時民族危急嚴重和社會矛盾尖銳的產物,是腐朽的清朝廷不願意或沒有能力抵禦外國侵略和領導國內變革的結果。許多革命者,都是在改良道路走不通時才提出了革命的主張。 第二,革命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許多學者肯定中國反帝反封建革命掃清了歷史前進的障礙,帶來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進步。歷史證明,靠封建統治階級自身的改革,是不可能完成中國的近代化任務的。只有走革命的道路,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統治秩序,取得民族獨立,才為中國實現現代化打開了新的天地。要革命,就必然會有破壞、流血和犧牲。但是,如果不進行革命,而容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聯合統治,中國人民必將長期遭受更大的痛苦和犧牲。辛亥革命後出現的混亂局面,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造成的,是革命不夠徹底的結果。不應籠統地說中國近代斗爭太多、動盪頻繁,致使社會無法發展,而應該進行階級分析,指出其原因所在,是中國侵略、壓迫了別的民族,還是別人侵略、壓迫了中華民族?統治階級之間的爭斗與人民反抗斗爭是否可以混同?動盪是怎麼引起的?矛盾來自何方?被壓迫者進行反抗造成的破壞,其責任是否也應由被壓迫者承擔?
㈤ 如何認識近代中國的反侵略斗爭
第一,近代中國人民進行的反侵略戰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華的野心,粉碎了他們瓜分中國和把中國變成完全殖民地的圖謀.
帝國主義列強一次次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絕不僅僅是為了通商,而是為了掠奪和擴大殖民地,為了他們自身的殖民擴張利益.每一次戰爭,都伴隨著更大的貪夢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國人民的反抗,使他們的狂妄野心無法得逞.正是中國人民的英勇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愛國主義精神,也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和深刻教訓,使他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中國是一個很難征服的國家.他們雖然可以強迫清政府簽訂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但是始終無法把中國變成他們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戰爭以後,在瓜分危機的嚴重關頭,中國各階層人民救亡圖存的努力探索和奮起抗爭,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國人民中所隱含的不甘屈服的偉大力量,不得不放棄了瓜分中國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國人民進行的反侵略戰爭,教育了中國人民,振奮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鬥志,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意識.
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災難,但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作為補償的.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以及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奮起直追.
鴉片戰爭以後,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國際形勢,研究外國歷史地理,總結失敗教訓,尋找救國的道路和御敵的方法,於是有了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甲午戰爭以後,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帝國主義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機的刺激,全民族開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識的覺醒,救亡圖存的思想日益高漲.
正是這種亡國滅種的危機感,增強了中華民族整體民族利益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成為中華民族自立自強並永遠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㈥ 如何評價中國的抗戰
1、正義性的反侵略戰爭:
這是中國民族革命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兩重性質的進步的和正義的戰爭,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2、全民族抗戰:
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凝聚力。從敵後戰場到正面戰場,從國統區到論陷區。從國內社會各階層到國外華僑,從漢族到少數民族都充分體現了全民抗戰的特點。
3、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
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和建立,到全面抗戰路線的制定;從敵後根據地的建立和抗日游擊戰爭的開展,到毛澤東《論持久戰》指明抗戰前途;從堅持斗爭求團結鞏固統一戰線,到抓住國際國內有利時機及時反攻勝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戰勝利中的關鍵作用。
4、兩大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
堅持到抗戰勝利,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突出特點。
5、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配合:
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作戰的相互協調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蘇美對日作戰是中國抗戰決勝的有力配合。
總體評價: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第一,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第三,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
㈦ 談談你對中國人民進行的抗日戰爭的認識
一、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率先獨立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中國抗日戰爭從一開始就具有拯救人類文明、保衛世界和平的重大意義。毛澤東同志曾指出:「我們的敵人是世界性的敵人,中國的抗戰是世界性的抗戰。」在這場關乎世界和平、人類命運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中國戰場長期牽制和抗擊了日軍的主要兵力,對戰勝日本法西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二、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
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民族解放的先鋒隊,先後提出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論,創造性地回答了決定抗日戰爭成敗的根本性、戰略性問題,並在戰爭中開辟了廣大的敵後戰場,建立了鞏固的抗日根據地,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為堅持持久抗戰、奪取抗戰勝利的中流砥柱。
三、中國人民為贏得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重大貢獻
當時的中國,與日本在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等方面有著相當大的差距,在很多情況下,中國軍民幾乎是以血肉之軀奮勇抵抗,以奮不顧身的精神彌補裝備上的劣勢,緩解戰場上的危機。而且,日本法西斯滅絕人性、喪心病狂,對中國人民進行了駭人聽聞的屠殺、迫害、奴役和摧殘,各種兇殘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最殘暴、最醜陋的黑暗一頁。
(7)如何評價中國人民反抗戰爭擴展閱讀
中國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東方主戰場,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人民用自己的頑強奮戰和巨大犧牲,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徹底洗刷了近代以來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從此,再也沒有侵略者可以在中國的土地上橫行肆虐。
㈧ 如何認識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的性質和意義
第一,通過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教育了中國人民,促進了中國人民的奮起直追,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意識。 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災難,但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作為補償的,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以及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的思考、探索和奮起直追。 鴉片戰爭以後,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國際形勢,研究外國史地,總結失敗教訓,尋找救國的道路和御敵的方法,於是有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和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組織人翻譯西方書刊,並編成《四洲志》一書。魏源又在此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主張學習外國先進的軍事和科學技術,以期富國強兵,抵禦外國侵略,開創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新風。19世紀70年代以後,王韜、薛福成、馬建忠、鄭觀應等人不僅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而且還提出要學習西方的政治、經濟制度,強烈反對外國侵略,希望中國能早日獨立富強,並在一定程度上提出反對封建專制的民主思想,這些具有重要的思想啟蒙的意義。 到甲午戰爭以後,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帝國主義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機的剌激,全民族開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識的覺醒,救亡圖存的思想日益高漲。梁啟超指出:「吾國四千餘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台灣二百兆以後始也。」嚴復在其《救亡決論》中喊出了「救亡」口號,在其《天演論》中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社會進化論思想指出,中國如果不自強就有可能亡國滅種、失去民族生存權利。這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副葯力猛烈的清醒濟,也是一個振聾發聵的警世鍾。正是這種亡國滅種的危機感,增強了中華民族整體民族利益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成為中華民族自立自強並永遠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第二,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華野心,粉碎了他們瓜分中國和把中國變成完全殖民地的圖謀。 帝國主義列強一次次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絕不僅僅是為了通商,而是為了掠奪和擴大殖民地,為了他們自身的殖民擴張利益。每一次戰爭,都伴隨著更大的貪婪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國人民的反抗,使他們的狂妄野心無法得逞。正是中國人民的英勇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不繞的愛國主義斗爭精神,也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和深刻教訓,使他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中國是一個很難征服的國家。他們雖然可以強迫清政府簽定一次又一次不平等條約,但是卻始終無法把中國變成他們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戰爭以後,在瓜分危機的嚴重關頭,中國各階層人民救亡圖存的努力探索和奮起抗爭,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國人民中所隱含的不甘屈服的偉大力量,不得不放棄了瓜分中國的政策。 所以,正是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遏制了帝國主義列強的狂妄野心,是近代中國雖然歷經劫難而終未滅亡的真正原因。㈨ 如何看待近代中國反抗外國侵略的民族戰爭
有幾個方法,可以剖析中國近代反抗史。
1.分階級:
可分為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
地主階級分為抵抗派、頑固派、洋務派。
資產階級分為維新派、保皇派、立憲派、革命派、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
無產階級包括工人、貧農、佃農。
由於無產階級所受壓迫最重,革命性最強,因此可以完成抵抗侵略,完成革命。
資產階級自身存在兩面性,人員不夠團結,自身也是剝削階級,無法徹底革命。
地主階級由於自然經濟動搖,群眾思想的進步,統治根基已壞,故只能愚昧落後。
因此,地主階級的反侵略戰爭必敗;資產階級的反侵略戰爭不徹底;無產階級的反侵略戰爭徹底。
2.分時期:
1.開始受到侵略,抵抗派尋求強國之道:19C40S-19C60S
2.統治危機加重,中體西用時代:19C6OS-19C90S
3.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時代:19C末-20C初
4.舊民主主義革命後期:20C10S-1919.5.4
5.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5.4-1919.10.1
㈩ 如何看待與評價近代中國歷史上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
1、三元里抗英
三元里抗英事件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英國軍隊與非官方武裝力量間在廣州市郊外三元里發生的沖突事件。三元里抗英斗爭是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抵禦外敵的愛國精神。
2、虎門銷煙
林則徐是我國近代史上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在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入侵我國的初期,即鴉片戰爭前的禁煙運動和鴉片戰爭期間以及戰後的反侵略斗爭中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利益,表現了中國人民的英雄氣概,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光輝業績達到他那時代和所處階級所能達到的高峰。
3、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10)如何評價中國人民反抗戰爭擴展閱讀:
從1840年以來,西方列強開始了對中華民族的侵略,中華民族的反侵略斗爭以失敗而告終。但是卻具有重要的意義:
1、粉碎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近代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戰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和他們在中國的統治,粉碎了他們瓜分中國的圖謀。正是中國人民的英勇無畏的斗爭,給了帝國主義沉重的打擊,才使帝國主義清楚地認識到中國人民是無法征服的。
2、促進了中華民族民族意識的覺醒近代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戰爭,鼓舞了全國人民反帝愛國的偉大鬥志,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意識,極大地振奮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