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用什麼點火_古人是用什麼點火的
在古代電視劇中,每到要點火的時候,人們就會疑問古代用什麼點火的呢?下面我為大家推薦一些古代點火的知識,希望大家有用哦。
古代用什麼點火的由來
火這個東東,打從造物主創造它時起,就註定了它的不凡。尤其是它與人類的聯系,那真可以說是千絲萬縷、愛恨交織、欲說還休。人害怕火,又離不開火。為了隨時隨地能使用火,人甚至主動尋找製造火的工具。
且不說燧人氏鑽木取火,就說火柴吧,其實,中國很早就出現了火柴。南北朝時期,人們將硫磺粘在小木棒上,藉助於火種或火刀火石,就能很方便地引火。這就是最原始的火柴。
公元950年前後,北宋名臣陶谷在《清異錄》一書中提到,有時候夜裡有急事,可是還得花不少時間做燈,很不方便。於是,有一位聰明人用松木條浸染了硫磺,貯存起來備用。需要時,把它與火一接觸,就會燃燒起來。古人把這種神奇之物稱為“引光奴”。及至後來,這種引火的東東進了店鋪,成了商品,大批量地生產、供應,便更名為“火寸條”。元朝史學家、文學家陶宗儀在《輟耕錄》中也說:“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鎔磺塗木片頂分許,名曰發燭,又曰焠兒。蓋以發火及代燭也”,應該也是這種東西。
引火的工具,除了火寸條,還有大家熟知的火摺子。它是用很粗糙的土製紙捲成緊密的紙卷,插進竹筒里,然後點燃,並蓋住通風的蓋子。這樣一來,沒了火苗,但能留下一個紅點點,就像抽煙的火星一樣,隱隱地燃燒著,能保持很長時間不滅。到需要用時,把蓋子拔掉,對著火摺子輕輕一吹,就能使它復燃。
據說我們的火柴後來被馬可·波羅傳到了歐洲,硫磺引火的原理於是在歐洲得到了充分的研究與擴展——從黃磷火柴到普魯米辛火柴,接著出現無磷火柴。1830年,法國的索利亞和德國的坎默洛又對火柴進行了革新,用黃磷、硫磺和氯酸鉀混合原料製成現代火柴。1845年,人們又發明了用紅磷作為火柴頭的安全火柴。再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現代火柴傳入中國,被“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稱為“洋火”“番火”,直到現在,很多地方的方言里還留著這種稱呼,比如台灣話里的“番仔火”。
在一般人眼中,打火機比火柴高級,所以認為打火機發明的時間晚於現代火柴。但事實並非如此,資料顯示,有關打火機的圖繪,最早出現在公元1505年德國紐倫堡地區一個貴族的手卷之中。也有人認為,打火機裝置可能是出自達·芬奇之手,在他的手卷中也有類似的機械圖繪,其繪成時間可能在1500年-1519年之間。
人類自製打火裝置的 歷史 可謂久遠。“賣火柴的小女孩”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很少有人再用火柴,一元一隻的打火機隨處可見,能點火卻不見火苗的電子打火機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了,也許再過多少年,人們連火柴長什麼樣都會忘記了,但火,永遠不會在生活中消失。
古代用什麼點火之火摺子
根據記載最早的火柴是由我國在公元577年發明的,當時是南北朝時期,戰事四起,北齊腹背受敵進迫,物資短缺,由其是缺少火種,燒飯都成問題,當時一班宮 女發明了火柴,不過我國古代的火柴都只不過是一種引火的材料。其後在馬可波羅時期傳入歐洲,後來歐洲人就在這個基礎上發明一度被人稱為“洋火”的現代火 柴。“洋火”能借著摩擦生火。而發明這種火柴的人是英國的沃克,他在1826年利用樹膠和水製成了膏狀的硫化銻和氯化鉀,塗在火柴梗上並夾在砂紙上拉動便 產生火。
火摺子的原理在 物理 學上叫“復燃”,指的是已經在燃燒的東西因為缺氧而處在一種半燃半滅的狀態,當從新獲得氧氣後立即開始燃燒的現象。 火摺子就是用易燃的草紙人為的加個外筒,造成缺氧環境,讓明火變成火星。然後打開蓋子,火星從新獲得足夠氧氣,開始從新燃燒。
較好的火摺子的紙製作方法是以白(紅)薯蔓浸水中泡濃,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蘆葦纓子再捶,曬干,加硝、硫磺、松香,樟腦等易燃物質和多種香料而製成 的。最後折成長扁筒或擰為繩,晚間燃之似無火放在竹筒里,用時取出一晃即燃,很易燃,適合封建時代的有錢人家和帝王。但是一般的火摺子的紙只是普通未打孔 的紙錢(燒給死人的錢紙)也可是草紙。製作時把紙裁成比竹筒還長的長度來剪下來,在捲起來,松緊度適中,捲成於竹筒內般粗大小,最後插進竹筒里。然後點 燃,並蓋住通風的蓋子。到需要用時,把蓋子拔掉,然後對著火摺子輕輕吹,當然要吹的有技巧才行。以前鄉下多用於抽水煙和生火的。
書上有說這東西用於夜行夜襲,演示的人告訴我說是用於以前抽水煙用的。可能是一個軍用一個民用吧。那是磷以及一些易氧物質,氣溫高的情況下,用嘴吹,或者快速甩,它就會與氧充分接觸而起劇烈反應而燃燒。道理還是很簡單的。不神秘 火折(摺)子 火鐮子、火石、火摺子是一套,火摺子是易於攜帶之簡便照明和取火用具。
古時候的火柴:火鐮
在洋火被使用之前,古人用啥點火?
火鐮。一種比較久遠的取火器物,由於打造時把形狀做成酷似彎彎的鐮刀與火石撞擊能產生火星而得名。陝北農村特別是五、六十年代還比較盛行,現在已很難見到它的蹤影。
上點年歲的人談起它也只是津津樂道而已,想從哪個旮旯角落搜出一件也不是容易的事了。只因為它太普通太不起眼,不為人們注意或被遺忘。而映在歲月記憶里那別樣的影象會久久揮之不去,它是一個過去的歷史證物。
古人生火的方式
古人生火的方式可以確知的有三種,即木燧取火、陽燧取火和後來的金石取火。
木燧取火就是鑽木取火,是用一種木質堅硬的削尖的木頭去鑽另一種木質較為疏鬆的木頭,例如前者用榆,後者用柳。被鑽的木頭上有鑽孔,位於木片邊緣而非木片中央, “Ω”形而非“Ο”形。鑽火時先在“Ω”形口處放置艾草製成的絨絲等易燃物,以尖木不斷插入鑽孔,直到摩擦產生的熱量將易燃物引燃。
新疆羅布泊出土的鑽木取火工具,下方為被鑽的木頭,上方為進行鑽的木頭,二者用繩子相系
這種生火方式,在文字出現前應該就已經形成,還留下了“燧人氏”的 傳說 故事 。它長期是中國古代民間主要的生火方式。盡管在技藝上沒有實質進步,但古人根據 五行 說演繹出了一套繁復的 禮儀 規范。
《周禮》將一年分為五季,換季要更換不同的木頭來鑽火,稱為“改火”,認為這可以防火災、療時疾。春以榆柳相鑽,夏以杏棗相鑽,秋以柞檜相鑽,冬以槐檀相鑽,季夏以桑柘相鑽。並且,古人認為它們生出來的火焰顏色不同,分別是青赤白黑黃。
秦漢以來,改火習俗漸漸化繁為簡,化簡為零。但在隋朝時,王劭引經據典向隋文帝進言其實行的必要性,被准奏。唐宋延續了春季改火的做法:在寒食節時明令禁火 2 天,在 清明 節早上再點新火。直到元代蒙古族主 天下 ,此俗被廢棄。
明代,楊慎、顧炎武等人都有復興改火的議論,而謝肇淛批判這習俗迂腐。其實,這樣的爭論本身已沒有多少意義,因為鑽木取火已經漸被金石取火取代,無謂改火與否。
金石取火是以鐵制的金屬器具擊打火石引燃火絨的生火方式。明時其金屬器具常被稱為火刀,清代和民國則稱為火鐮,但從圖片來看並不一定是鐮形,也多斧形。火石為質地堅硬的白色石英石。火絨,依舊多為艾絨等天然 植物 纖維所制。
晚清出現了火絨的進化版——煤頭紙,使用時先將火鐮打火石,火花現於煤頭紙上,讓煤頭紙著而不燃,可以保存一定時間,要點火時再取出來一吹即能點火。吹煤頭紙並非易事,是豐子愷筆下與拿筷子、嗑瓜子並列的中國人三大絕技。
金石取火出現於何時出現並無確切記載。唐代服制中五品以上文武官員腰帶上可懸七物,即所謂“蹀躞七事”,有人認為其中之一的火石袋即是裝金石取火的工具的;遼代同樣有此服制,但僅限於五品以上武官可以懸火石袋,文官無此物。
即使唐代五品以上官員所佩戴的的確是金石取火的用具,那這時候它也還相當稀缺,足以成為五品以上官員才享的殊榮。此外,由於蹀躞七事是模仿游牧民族的服飾打扮,金石取火有可能是從游牧民族傳入。
直到明代,普通人才都對金石取火習以為常,以至於《水滸傳》里的梁山好漢們多次拿著火刀、火石去殺人放火。
火柴從西方傳入後,金石取火逐漸被取代。民國時已經用火柴生火做飯,但抽煙的人常捨不得用火柴點煙,繼續用火鐮打火,尤其是商品經濟不發達的鄉村地區。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古人對《周禮》的推崇推遲了鑽木取火退出歷史舞台,而煙草的傳入幫火鐮續了命。
另一種有特殊用途的取火方式是陽燧取火。它在先秦時就已經發明,因其熱量來自太陽而被稱為“陽燧”。除了偶爾提到過用冰製成凸透鏡聚焦太陽光外,通常情況下指的是凹面鏡聚焦,在焦點處放置艾絨等易燃物,等它燒起來。
陽燧為銅制,也稱金燧,打磨不易,並非平民人家所能擁有,而且只能在有太陽時使用,受限諸多。但古人認為陽燧生的火是“明火”,在占卜、祭祀中應該用這種方式生火,煉丹道士也講究用陽燧生火煉丹。除此之外, 陽燧取火還被認為有治療 疾病 的作用。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認為施 針灸 點艾火時,陽燧取火為優,鑽槐取火為良,如果著急難以准備這兩種器具生火,可以用真麻油燈的火或者用蠟燭火,但療效會略差,而金石取火是不行的。
此外,有人認為中國古代還有敲石取火的生火方式。但考古發掘從未發現這種生火方式所用的工具,其記載也多見於詩歌、志怪筆記中,意味模糊,如唐詩“敲石軍中傳夜火”、 “鄰屋有聲敲石火”、“沙頭敲石火,燒竹煮新茶” ,在應用類文獻中找不到它的身影。
無論如何,敲石取火都不曾廣泛流傳,南宋人吳曾以博學著稱於時,他評價唐人劉言史一句詩“敲石取鮮火,汲泉避腥鱗”說:“石火雖火,而不可然,言史不察也。”表示自己沒見過這樣的東西。
猜你感 興趣 :
1. 古代人用什麼護膚
2. 古代是如何取名字的
3. 清明節古代習俗有什麼
4. 古代好聽的名字
5. 古代是如何美白
6. 古代人講究什麼禮儀
㈡ 古人用什麼方式點火
古代取火的工具稱為「燧」,取火方法有木燧、金燧、石燧。
一、木燧
即鑽木取火。相傳,在上古洪荒時期,三皇之首的遂皇(即燧人氏),創造出人工鑽木取火的方法。後來人們又用弓鑽取火,是直接用手鑽木的發展。鑽木取火,結束了原始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中華文明的源頭。
二、金燧
即聚光取火。周代,人們發明了陽燧,又稱夫燧、金燧、火鏡,是金屬的凹面鏡或尖底杯。金燧將陽光聚集於一點,使得艾等易燃物起火。由於陽燧在天陰或夜晚無法取火,因此很長一段時間與其他取火方式並存。
三、石燧
即敲石取火。魏晉六朝起,人們以鐵片擊石所發的火花,點燃艾或紙(稱火絨),再用片狀木頭、麻秸(稱取燈、發燭)引火。使用的石頭稱為燧石,俗名火石或打火石,是比較常見的硅質岩石,鐵器敲打容易產生火星。
(2)中國最早用什麼點火擴展閱讀:
清末,石燧這項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光緒初年,一種叫火鐮的工具被普遍使用。火鐮又稱火刀,外觀為裝有鐵刃的皮包,包內有火石、火絨。使用時將火石上放置火絨些許,用鐵刃敲出火花,火絨即刻被點燃。火鐮是吸食旱煙、鴉片的必備用具之一。
而抽水煙又要使用另一種引火物——火褶子。此物又叫火媒、芒子, 主要材料為白芨汁浸泡過的土紙,加以棉花、葦絮等,曬干捲成長桿狀或繩樣。火褶子點燃後吹滅成暗火,裝入銅管或竹筒內,能長時間不滅。需要點煙時,取出一吹就能使其復燃。
其實火鐮與火褶子普及時,火柴已於同治四年(1865)傳入中國,當時稱洋火或自來火。火柴,是用易燃的木材做成細梗,一端蘸以葯料成為火柴頭,擦劃包裝盒一側的刷磷面,能迅即點燃。火柴的出現令取火變得簡單方便,所以不久以後,火鏡、火石、火鐮、火褶子等物就逐漸被淘汰,最終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㈢ 清末火柴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生火的呢
火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有了火,人們才可以做飯炒菜燒火。只是火柴是清朝末期才傳入到中國的,那麼在這之前人們是怎麼生火的呢?其實,我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了生火的工具—石火,清朝又有了火鐮,但是由於它們沒有火柴簡單實用,所以它們在火柴出現之後就慢慢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除了以上主流的取火方式,在民間也還有其他的取火方式,比如陽光取火,硫磺取火,但是由於這些方式有著這樣那樣的弊端,沒能夠普及起來。到了清朝末期,火柴傳入我國,人們發現火柴取火更加方便,價格也便宜,於是就都採用了火柴取火。
㈣ 中國的火葯是在哪個朝代發明的、
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葯的國家,隋代時,誕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體系火葯。黑色火葯在唐代(9世紀末)時候正式出現。火葯是由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從戰國至漢初,帝王貴族們沉醉做神仙並長生不老的幻想,驅使一些方士與道士煉"仙丹",在煉制過程中逐漸發明了火葯的配方。
古代煉丹唐代煉丹家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創了硫磺伏火法,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創狀火磯法,用硝石、硫磺及馬兜鈴(含炭素)一起燒煉。這兩種配方,都是把三種葯料混合起來,已經初步具備火葯所含的成分。
而是在宋代諸軍馬戲的雜技演出,以及木偶戲中的煙火雜技 ——葯發傀儡。宋代演出「抱鑼」、「硬鬼」、「啞藝劇」等雜技節目,都運用剛剛興起的火葯製品「爆仗」和「吐火」等,以製造神秘氣氛。宋人同時也以火葯表演幻術,如噴出煙火雲霧以遁人、變物等,以收神奇迷離之效。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葯又被稱為黑火葯。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
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火葯是以其殺傷力和震懾力,帶給人類消停戰事、安全防衛的作用,成為了人類文明重要發明之一。
㈤ 古代的中國人是用什麼點火的
您好,希望答案您還滿意
古代幾千年的,都不一樣,最早的人用鑽木取火,後來出現了火石,火刀一類的,其實就是讓碰撞產生的火花引燃易燃物,在後來就出了火褶子,好象用的煤油引燃的,至於具體怎麼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在後來西方的火柴傳過來後,歷史上所有的取火工具消失了
古代用火鐮敲擊燧石,打出的火星,點著了蓬鬆的火絨。
再用嘴吹燃出火苗,就得到了火種。
古人(一直延續到現在)在抽水煙的時候,用土製草紙,裁成紙條,用毛衣針這般的竹簽,捲成「紙媒」。使用時,點燃「紙媒」,使用兩種口形的吹氣,就能夠讓「紙媒」燃出火苗或者保留火種。這種「紙媒」,我在小時候就會卷和吹。樓主說的「一吹」,就是這個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