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應急投資者提問國企改革如何

中國應急投資者提問國企改革如何

發布時間:2023-02-18 12:15:06

Ⅰ 2020年國企如何改革 2020年國企改革方案出爐

1、開展提質增效專項行動。2020年,國資委將組織開展提質增效專項行動,進一步強化預算、考核、分配聯動。穩妥開展有利於產業協同、品牌增值的並購重組,以股權為紐帶整合信息、數據、共性技術等資源,在物流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領域打造一批跨企業協作平台,促進利益共享、共同發展。

2、貫徹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年要在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上實現新突破;在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上實現新突破,著力引入高匹配度、高認同感、高協同性的戰略投資者;在建立市場化經營機制上實現新突破,把明年作為中央企業三項制度改革專項行動落地年;在剝離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上實現新突破;在推進改革示範工程上實現新突破,深化國企改革「雙百行動」,實施「百戶科技型企業深化市場化改革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專項行動」,研究制訂深化東北地區國企改革意見。

3、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央企要大力推進創新聯合體建設,加快提升關鍵領域研發平台水平。要探索實施項目跟投機制,加快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市場化。通過更開放的融通創新,培育更多黑科技、硬科技企業,形成更多「獨角獸」「瞪羚」企業,打造更多專精特新的隱形冠軍。

4、重新擬定主責主業,調結構優布局。2020年,國資委將重新釐定中央企業主責主業。央企要加快非主業、非優勢業務的「兩非」剝離,抓好無效資產、低效資產的「兩資」處置,組織清理長期不分紅甚至虧損的參股股權,清理未出資、不控制卻冠以中央企業名號的「冒牌央企」,清理多年處於清算狀態不納入合並報表范圍的企業。

5、開展「對標一流管理提升行動」。國資委2020年將組織開展「對標一流管理提升行動」,打造創建世界一流企業的標桿和樣板,示範帶動更多中央企業爭創世界一流。

6、開放合作,完善產業體系。央企要在服務區域發展戰略中促進完善產業體系;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加大與民營企業的全方位合作;在擴大對外開放中促進完善產業體系。

7、完善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國資委將進一步推進「放管服」,全面實行權力和責任清單管理制度,動態調整授權放權清單,依法賦予企業更多自主權,加大對「兩類公司」試點企業授權力度,適時改組或組建新的「兩類公司」。

8、防範化解重大風險。2020年要確保降杠桿減負債工作目標順利完成,嚴密防控各類經營風險,防範投資風險、金融風險、境外經營風險、法律風險等。

Ⅱ 2021年,國企改革將從九個方面著力

李錦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隨著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的貫徹落實,「十四五」開局是在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緊鑼密鼓前行中到來的。「十四五」時期,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將圍繞一個中心三大方面上取得明顯成效開展:一個中心是市場微觀主體活力,三個方面一個是市場體制的完善,一個是市場配置的優化,一個是市場主體機制建立。而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構建新產業鏈使得國有企業改革的綜合效能,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進一步得到提升。通過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以改革有效拓展發展空間,充分激發增長潛力。在重點改革任務上,將會步子更大、節奏更快、舉措更實、效果更好,可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獲得突破性進展。

中國國企改革趨勢,受百年巨變的形勢所決定。國企改革的艱巨性、復雜性、長期性,同時面臨百年巨變的緊迫性,改革的任務目標面臨疫情之後的經濟復甦與全球產業鏈重構。今後五年,中國企業的宏觀經濟運行面臨的風險挑戰是空前的。具體表現為,中國經濟面臨的外部壓力上揚,中美貿易沖突重回政治舞台,外部不確定性可能再攀高峰;企業面臨逆全球化、價值鏈產業鏈重構的挑戰;微觀主體企業的積極性和活躍程度不高;處在中國工業化中期的傳統行業結構,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粗獷型模式帶來的產能過剩、資源浪費、生態破壞、結構扭曲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制約著中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當然,最為重要的是 科技 力量差距,核心競爭力的不足,受制於人,這是中國國有企業的痼疾。國資國企改革是國家經濟改革大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鍵和主軸,發揮國企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國企改革勢必加強主動性,強調針對性,克服盲目性,倡導應變性,提升創新性,追求實效性。

中國國企改革趨勢,是由國企的地位與任務所決定的。隨著中國開啟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到二〇三五年建成 社會 主義現代化國家,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 社會 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關系公有制主體地位,國企改革要堅持有利於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有利於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有利於放大國有資本功能的「三個有利於」方針穩定發展。從具體來說,國有企業在十四五期間關乎國家的政治經濟安全與 社會 安定,強化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產業基礎的支撐能力。

中國國企改革趨勢,將沿著自身的 歷史 邏輯前行。十四五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的實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全面深化」為標志,意味新一輪國企改革開始,發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吹響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的集結號。2015年9月的《關於全面深化國企改革的指導意見》,構建了改革的頂層設計和「四梁八柱」。2020年7月三年行動方案通過,標志著國有企業改革的務實篤行向縱深發展,進入決定性的三年。從發展邏輯上看,全面深化改革頭三年是夯基壘台、立柱架梁的三年,頂層設計出台後是邊試邊行、積厚成勢的四年,2020年到2022年是務實篤行縱深發展的三年。五年改革,關鍵看三年。三年開好頭,起好步,五年便順勢進展。

目前,中國國有企業正在制定十四五規劃,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醞釀下先手棋、搶抓改革機遇。局面變幻,然而中國企業的改革與發展是可以預料的,大體上國企改革將從九個方面著力。

著力點之一,完善治理,打造真正的市場主體,打好公司制改革「收官」之戰。 央企的公司制改革已全面完成,超過96%的地方國資委出資企業完成改制,但是翻牌公司現象仍然存在。黨委會、董事會、經理層與監事會等治理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將會進一步清晰界定,推動章程和議事規則的個性化設計,建立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重點解決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使企業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實現「一個打造、兩個完善」的改革目標,即打造真正的市場主體、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和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

著力點之二,加大授權放權力度,健全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 提速構建國資監管「大格局」,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工作,試體制、試機制、試管控模式,有效發揮「兩類公司」在國有資本布局上的調節作用。2021年在條件成熟的市場競爭性企業成立幾家投資經營公司。同時,在重點領域制訂科學、可量化、可考核的國資系統智能化監管指標,如利潤率、資產負債率、勞動生產率、資金回報率以及創新研發能力指標等,以此動態監管國有資本,並形成風險預警機制。

著力點之三,圍繞主業進行結構調整,配強新的產業鏈條。 圍繞主業有效推進企業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是2021年的重中之重。2021年中國經濟大概率強勢復甦,如何利用周期反彈的機遇打開結構改革的空間,國企在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發揮保障作用,強化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產業基礎的支撐能力,提升國防軍工、能源資源、糧食、戰略性網路基礎設等領域的保障水平。同時圍繞「主業」,重新洗牌,在產業鏈中高端上配置,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將強化保障公益民生和普遍服務能力,加大民生的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將進入新型消費領域。

著力點之四,企業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提高產業集中度。 最引人注目的是,各省市區整合持續不斷地推進,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大鋼鐵、煤炭、化工、交通運輸行業重組。對解決過剩問題的辦法是兼並重組,不會出現多米諾骨牌式的「倒閉潮」,更大可能是出現「兼並潮」;對民營企業、民營上市公司由於高杠桿和股權高比例質押出現的風險多採用並購方式解決,不少國企將參與這場並購。

著力點之五,以國有大型龍頭企業為主體重構產業鏈條,加強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 2021年將出現一個新現象,圍繞重點產業鏈、重大投資項目,由國有企業領頭,加大與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全方位合作,打通堵點、連接斷點,形成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局面,以加強要素保障,保證各類商場、市場和生活服務業正常供給,深化產權領域合作發展,打造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完整的產業鏈,發揮「國家隊」在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作用,由二元經濟結構向一體化協調發展轉變。

著力點之六,混改以深度轉化經營機制為主線,分層分類推進。 混改主題由混資本為主向混機制為主轉變,形式上從單一的混改走向以混改為主線的綜改新階段。著力引入高匹配度和協同性戰略投資者,給予其董事會席位,提高參與權,充分發揮戰略股東在業務合作、改革發展等重大事項決策上的積極作用, 探索 有別於國有獨資公司的治理機制和監管模式。在這個過程中,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國企與互聯網企業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使得互聯網公司可以進入國企,更好地發揮其技術和創新能力。推進能源、鐵路、電信、公用事業等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與網運分離,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經濟進入電力、油氣等領域的實施細則和具體辦法,大幅放寬服務業領域市場准入,向 社會 資本釋放更大發展空間。

著力點之七,以「要素市場化」為著眼點,加快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 全面推行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全面推行市場化用工,用好國有企業激勵「工具箱」中較為豐富的方式方法,統籌運用各類中長期激勵政策,完善市場化薪酬激勵機制。在企業 科技 創新中,進行大膽充分的激勵,加強關鍵技術攻關能力,從創造適合 科技 創新的環境和動力機制著手,健全 科技 成果歸屬和利益分配機制,提高研發團隊及重要貢獻人員分享 科技 成果轉化轉讓收益。包括風險降低機制、市場動力機制、制度激勵機制、政府促進機制、現代創新爆發新機制。

著力點之八,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中發揮市場主體優勢,增強國企全球化資源配置能力。 積極推進國企在「一帶一路」發展,對標世界一流企業,增強國有企業全球化資源配置能力,提升對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控制力。以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為骨架,以產業園區為平台,聚焦重點深耕細作,強化國內發展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相互支撐,倡導和推動多邊合作機制,海外企業從並購獲得了先進技術,在消化、吸收這些技術的基礎上再進行大規模集成創新。

著力點之九,總結推廣「雙百企業」等國企改革試點的經驗,發揮引領示範帶動作用。 2021年將大力推進「雙百行動」「區域性綜合改革試驗」「科改示範行動」等專項工程,開展專項或綜合評估,重視集成改革效果,要直面差距和不足,解決改革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根據評估結果動態調整「雙百企業」名單。力求改革在更大范圍復制推廣和應用,引領今後的國企改革更多地朝著綜合集成的方向邁進。

(作者為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著名國企政策研究專家)

Ⅲ 如何進行國企改革

問題一:實行國企改革 *** 應該怎麼做 國有企業改革可劃分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創新以及縱深推進三個階段[1]。國企改革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試錯」過程,是中央推動與地方實踐上下結合的產物,本質上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但國有企業改革還存在許多問題有待通過進一步改革來解決。今後的國企改革將主要集中於調整戰略布局、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及國企領導方式等幾個方向。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推動國有資本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問題二:如何深化國企改革 (1)把國有企業改革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方向,切實轉換企業經營機制。現代企業制度是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依法規范的企業制度,它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它的基本特徵是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出資者所有權和企業法人所有權的分離,有利於政企分開、轉換國有企業的經營機制,有利於培養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和對國有企業進行戰略性改組。
(2)分類指導,從搞好整個國有經濟出發,「抓大放小」,對國有企業進行戰略性改組。「抓大」就是抓好一些關系國民經濟命脈、體現國家經濟實力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採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扶優扶強,提高它們的素質和競爭能力;「放小」就是採取改組、聯合、兼並、租賃、承包經營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放開放活國有小企業,使國有小企業能靈活地適應市場。
(3)按照「三個有利於」標准,探索和發展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形式都可以大膽利用。
(4)把改革、改組、改造和加強管理結合起來。要在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中,積極推動國有資產的流動和重組,使資源得到合理利用;把改革和技術改造結合起來,加快國有企業的技術進步,鼓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企業的技術改造,形成面向市場的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機制;切實加強企業的內部管理,努力探索符合市場規律和我國國情的企業領導體制和組織管理制度,建立決策、執行和監督體系,形成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機制。
(5)鼓勵兼並、規范破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並實施再就業工程。為加快國有企業的改組和調整,要鼓勵優勢企業兼並困難企業;對長期虧損、扭虧無望的企業要實施破產;富餘人員分流,也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但這會給一部分職工帶來暫時的困難,黨和 *** 要採取積極措施,關心和安排好下崗職工的生活,拓寬就業門路,推進再就業工程。
(6)推進以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為重點的配套改革。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養老、醫療保險制度,完善社會保險和社會救濟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會保障;建立有效的國有資產管理、監督和營運機制,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建立城鎮住房公積金,加快住房制度改革,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調整經濟結構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問題三:中國如何進行國有企業改革 我個人認為中國國企改革必須有別於西方或前蘇聯。國企就是全民擁有的企業。我認為可以成立一家銀行就叫全民控股銀行。國企70%的股份要由全民持股銀行持有。20%由 *** 持有。10%股份為公司各管理層持有。管理層股是管理層人員在任職期間自動持有不得轉讓。離職後歸下任領導持有。全民控股銀行下設全民控股委員會由社會各階層民意代表組成代表全民利益。國企的領導不再由 *** 任免。而是公開招聘。國企領導受全民控股委員會和 *** 監督。全民控股銀行所得利潤用來公共福利比如補貼電價、水價、醫療等。最後我要強調的是全民控股銀行不得上市也就是不能被任何人或國家機構持股。全民控股銀行的主要任務就是持有國企的股份。

問題四:運用經濟生活的知識說明為什麼要進行國企改革?怎樣進行國企改革? 深化國企改革,有利於國企增強活力,採用現代企業制度,應對經濟全球化競爭與合作。
有利於完善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度,有利於資源合理配置,有利於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有利於發展生產力,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國企改革,要能使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完善和優越性的發揮,堅持三個有利於的原則。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於綜合國力的提高。
國企改革,要能有利於國有企業的國民經濟主導作用和支柱地位得到鞏固。
國企改革,要能有利於國有企業經營更加成功,有利於自主創新和競爭力的提升。
國企改革,要有利於國企走出去,提升國際化競爭力,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

問題五:國企改革具體指什麼,在哪些方面 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一中全會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時間,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擺脫困境,力爭到本世紀末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幹企業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首先要盡最大努力實現這一目標。要從不同行業和地區的實際出發,根據不平衡發展的客觀進程,著力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老工業基地,把解決當前的突出問題與長遠發展結合起來,為國有企業跨世紀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到2010年,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目標是:適應經濟體制與經濟增長方式兩個根本性轉變和擴大對外開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戰略性調整和改組,形成比較合理的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科技開發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抗禦風險能力明顯增強,使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
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必須堅持以下指導方針:
(一)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積極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增強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控制力,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公平競爭和共同發展。
(二)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改組國有企業。著眼於搞好整個國有經濟,推進國有資產合理流動和重組,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積極發展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放開搞活中小企業。
(三)改革同改組、改造、加強管理相結合。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著力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提高企業整體素質,構造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高效運行的微觀基礎。
(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健全決策、執行和監督體系,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和市場主體。
(五)推動企業科技進步。加強企業的科研開發和技術改造,重視科技人才,促進產學研結合,形成技術創新機制,走集約型和可持續發展道路。
(六)全面加強企業管理。推行科學管理,強化基礎工作,改善經營,提高效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七)建立企業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實行鼓勵兼並、規范破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和再就業工程。依靠各方面力量,擴大就業門路,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
(八)協調推進各項配套改革。轉變 *** 職能,建立權責明確的國有資產管理、監督和營運體系,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加強法制建設,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幫助企業增資減債、減輕負擔。
(九)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發揮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強企業黨組織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企業經營管理者隊伍素質,堅持和完善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業民主管理,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十)推進企業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和技術業務培訓,全面提高職工隊伍素質,培育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問題六:國企改革難點在哪裡 周放生國有企業改革已進入攻堅階段,其標志就是通過前20年改革,在那些淺層次矛盾和問題基本解決的基礎上,開始著手探索和解決多年積累下來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這就像地質勘探,過去勘探的是土壤層,而現在進入的是岩石層,每進一步都極其困難,其復雜性、艱巨性、廣泛性是空前的。
中行抵債資產網上營銷
精彩手機賽事全攻略
雅典猜猜猜千元懸賞
大型休閑游戲燃燒戰車
一是國企改制需到位
1994年《公司法》頒布之後,國企改制在面上開始推開。按照工商登記統計,各地國企改制面並不低,但大多數所謂改制企業是「換湯不換葯」,有名無實。企業的體制、機制依然如故。企業改制遠未到位。其標志是企業產權結構沒有變,沒有真正實現股權的多元化。大多數改制企業國有股一股獨大,一股獨尊。這是政企難以分開的制度基礎。最能說明這一點的是許多由國企獨家發起設立的上市公司,將國企最優質資產分離出來,將人員、債務、社會負擔留給母體企業,即所謂拿出裡脊肉包裝上市,又到資本市場募集了大量現金,到證券市場掛牌上市,成為公眾公司,按理說,企業形態上已成為標準的現代企業制度。但許多這樣的上市公司逃脫不掉「一年盈、二年平、三年虧、四年ST」的境地。這是為什麼?稍加剖析便會明了,這些上市公司除了實現「圈錢」功能外,與傳統國企並無兩樣。既無責任主體,也無利益主體,更無風險主體。改制上市成了一場「游戲」,做給外人看的,中看不中用。
由於國企一次改制不到位,並未擺脫困境,各地在反思的過程中開始進行二次改制。
二次改制的標志,就是按照國有經濟結構調整「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要求,穩步、規范地推進產權制度改革,真正實現股權多元化。
企業經營者群體、科技骨幹是企業興衰的關鍵。既然如此,就要盤活關鍵的人力資本要素,牽一發而動全身。通過經營者群體、科技骨幹持股,將其長遠利益與企業利益、其他股東利益拴在一起,做到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榮辱與共,風險共擔,成為利益共同體。既享有利益,又承擔風險。企業經營者群體敢於投資入股,科技骨乾的科研成果投入折股,是對企業有信心最有力的證明,是招商引資最好的招牌。
二是企業員工勞動關系需理順
這是一個什麼問題呢?一些早期已改制為股份合作制、已無國有股權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失敗了又陷入了困境,甚至到了破產程度的企業,本是一種正常現象,企業應關門走人,但卻出現企業需要破產,但職工認為 *** 仍應對他們負責任。這其中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職工認為,他們原來是具有全民所有制身份的國企職工,這主要是指1987年合同制實行前的老國企職工。他們認為 *** 對他們負有無限責任。另一方面,社會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失業後缺乏基本保障。這就提出了如何認識和對待全民所有制職工的問題。這實際上是對國企老職工的「隱形負債」如何解決的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各地都在探索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式。對下崗進再就業中心三年期滿仍未就業的這部分老職工,未到退休年齡又年齡偏大,文化偏低,身體欠佳,再就業競爭力差,後顧之憂靠自身努力難以解決。
上海等地做法是,在解除勞動關系的同時保留社保關系,即繼續為他們繳納社保基金
,直到他們達到退休年齡為止,或稱為「企業管保障、職工掙口糧」模式,通過這種方式實現「身份置換」。這是一個現實而難以迴避的問題。
三是國企內部結構調整應推進
國企產品缺乏競爭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社會負擔重、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其關鍵在企業內部結構調整。
國企內部結構調整應逐步實現三個分離:
1.分離社會負擔。主要指將應由 *** 承擔的社會職能如學校、醫院、派出所、居委會......>>

問題七:為什麼要進行國有企業改革 這是經濟體質改革的一大方向,國企同樣要到市場競爭中來

問題八:國企改革為何「怎麼做都不對」 阿塔咨詢案例分享:
調研分析:
1.該集團以往取得的成績主要是依賴於石化行業相對封閉、壟斷和政策保護的舊體制環境,雖然企業也在嘗試著進行對外部環境的應變,但公司長期存在的產業單一、抗風險能力較差等弱點並未得到根本性改變;而隨著我國加入WTO,該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將發生急劇變化,並已開始對企業的發展產生影響,地方石化企業的生存空間將進一步受到影響。
2.作為典型的生產型國有企業,企業存在的許多於市場化運作不相適應的功能缺陷和制度缺陷也未得到完善,屬於典型的橄欖型企業,企業決策、開發、研究和創新能力弱,主業生產管理能力強,經營、市場營銷和公關能力弱。
3.國有企業原有的經營理念、運作習慣、企業文化等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企業做大作強的需要了。同時,集團企業的進一步發展缺乏必要的組織支撐、技術支撐、制度支撐和人員支撐,企業長遠發展的後勁不足。

解決方案:

顯然,集團下一步的發展目標應該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調整和升級為抓手,全面實現由生產型企業向自主經營型企業的戰略轉型和相應的功能變革。

首先,我們綜合本企業的優勢、劣勢和面臨的機會和挑戰,運用戰略分析的工具,提出企業未來發展的總體戰略思路和發展規劃。經過多輪次的論證、宣貫,以「油頭化尾」的產業發展戰略和「引入戰略投資者」的資本運營戰略為核心的新的發展戰略在企業開始實施。
其次,針對企業組織功能的缺陷,我們又從治理機構、管理機構的調整入手,重新設計和規劃了企業組織脈絡,推行了以董事會為首的治理機構和以總經理為首的管理機構的分設,同時,為適應企業轉型的需要,新設了市場營銷、投資管理等部門。在組織機構重新設置後,還對其管理運行的流程進行了設計。
在有效推進組織機構重組的基礎上,我們又對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進行了改革,幫助企業針對新的組織機構,進行定員定崗,用科學而又實用的方法進行了崗位測評和以此為基礎的薪酬制度改革和績效考核改革,並進行了管理人員競聘,制定管理層激勵制度,從而激發了全體幹部職工的積極性。另外,針對機構改革後對管理人員素質提出的新要求,我們還制定了定製式培訓計劃,選拔了一批管理人員到上海進行為期四個月的強化培訓,增強了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意識。
在組織結構和人力資源改革兩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來自企業內部的發展動能得到充分發揮的同時,我們又積極輔助企業具體落實產業發展戰略和資本運營戰略,力圖通過引入外部資源和力量,實現企業質的變化和能級的提升。

案例啟示:

通過前後兩年多的密切配合,我們目睹並親身參與了一個傳統型國有企業的戰略變革之路,體會到了其中的種種艱辛和困難,也看到了走向成功的希望道路。一個習慣了在相對壟斷、封閉和政策保護的經營環境中生存的企業,在面對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如何實現企業的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具有共性的課題,石化企業如此,電信、電力、醫療服務等公共服務產業亦如此。而在很大程度上,最高領導層勇於直面變革是企業走向成功的關鍵;而巧借外腦,用第三者的智慧和力量來推動企業的變革,則是絕大多數國有企業突破內部錯綜復雜的利益格局,尋求理性思考的一條捷徑。

問題九:怎樣理解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國企改革 國企改革全面推進 步入主次分明新階段
?
記者2014年12月17日獲悉,一年一度的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有望近期召開,會議將總結2014年工作,部署2015年的改革要點。知情人士表示,在分類改革、界定中央企業功能方面,央企將分為一般商業類、特殊商業類和公益類。商業類央企應依託資本市場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成為市場經濟中規范的公眾公司。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表示,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將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要求進行整體部署和具體落實,明年國有企業改革工作將圍繞規范企業的經營決策、保值增值、參與公平競爭、提高效率、增強活力、履行社會責任等六個方面來深化。分類改革的明確能有效地推動國企改革的進程。目前國企改革藍圖逐漸明晰,今年是國企改革的「開場戲」,明年將逐步進入「正戲」。
隨著國企改革的加速推進,國企改革已步入主次分明、上下結合、全面深化新階段,發展的藍圖和實現路徑逐漸清晰。在頂層設計方面,指導思想、原則、措施已基本形成共識。在分類改革方面,知情人士表示,對於界定不同中央企業功能,3個月前已拿出了一個文件,經過多次討論和協調,目前基本形成共識。未來央企將分為一般商業類、特殊商業類和公益類。一般商業類也稱「商業一類」,即競爭性的企業;特殊商業類也稱「商業二類」,包括石油、電力、軍工等關系國家安全和經濟命脈的企業;公益類是保障民生、提供公共服務的企業。

問題十:國有企業為什麼和怎樣進行分類改革 《 *** 工作報告》對國有企業改革工作作出了具體部署。我們要把國有企業改革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加大力度推進,努力取得新的進展。 第一,大力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從整體上看,國有經濟分布仍然過寬,產業布局和企業組織結構不盡合理,一些企業主業不夠突出,核心競爭力不強,必須抓緊解決。一是按照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原則,推動國有資本更多地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國有資本應主要向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重大基礎設施和重要礦產資源,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支柱產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重要骨幹企業集中,進一步增強國有經濟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更好地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對不屬於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國有資本,按照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原則,實行依法轉讓。二是推進國有企業調整重組,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做大做強。國家已經提出明確要求,到2010年,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中央企業,要由現在的159家減少到80-100家。要依法推進國有企業強強聯合,積極推動應用技術研究院所與相關生產企業的重組,提高企業的規模效應,形成合理的產業集中度,加快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特大型企業集團。同時,加大對虧損企業國有資本的調整力度;圍繞突出主業,積極推進企業非主業資產重組;加快國有大型企業內部的重組,簡化企業組織機構,原則上將管理層次控制在三級以內

Ⅳ 怎樣進行國企改革

問題一:實行國企改革 *** 應該怎麼做 國有企業改革可劃分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創新以及縱深推進三個階段[1]。國企改革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試錯」過程,是中央推動與地方實踐上下結合的產物,本質上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但國有企業改革還存在許多問題有待通過進一步改革來解決。今後的國企改革將主要集中於調整戰略布局、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及國企領導方式等幾個方向。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推動國有資本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問題二:如何全面深化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1)把國有企業改革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方向,切實轉換企業經營機制。現代企業制度是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依法規范的企業制度,它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它的基本特徵是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出資者所有權和企業法人所有權的分離,有利於政企分開、轉換國有企業的經營機制,有利於培養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和對國有企業進行戰略性改組。

(2)分類指導,從搞好整個國有經濟出發,「抓大放小」,對國有企業進行戰略性改組。「抓大」就是抓好一些關系國民經濟命脈、體現國家經濟實力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採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扶優扶強,提高它們的素質和競爭能力;「放小」就是採取改組、聯合、兼並、租賃、承包經營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放開放活國有小企業,使國有小企業能靈活地適應市場。

(3)按照「三個有利於」標准,探索和發展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形式都可以大膽利用。

(4)把改革、改組、改造和加強管理結合起來。要在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中,積極推動國有資產的流動和重組,使資源得到合理利用;把改革和技術改造結合起來,加快國有企業的技術進步,鼓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企業的技術改造,形成面向市場的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機制;切實加強企業的內部管理,努力探索符合市場規律和我國國情的企業領導體制和組織管理制度,建立決策、執行和監督體系,形成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機制。

(5)鼓勵兼並、規范破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並實施再就業工程。為加快國有企業的改組和調整,要鼓勵優勢企業兼並困難企業;對長期虧損、扭虧無望的企業要實施破產;富餘人員分流,也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但這會給一部分職工帶來暫時的困難,黨和 *** 要採取積極措施,關心和安排好下崗職工的生活,拓寬就業門路,推進再就業工程。

(6)推進以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為重點的配套改革。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養老、醫療保險制度,完善社會保險和社會救濟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會保障;建立有效的國有資產管理、監督和營運機制,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建立城鎮住房公積金,加快住房制度改革,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調整經濟結構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問題三:國企如何改革? 一、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必須面對的 *** 體制與產權問題
1.徹底改革 *** 幹部任免制度和用人制度。首先要真正取消企業的行政級別和企業經營者的幹部待遇,培育企業家市場,完善企業經營者業績考評制度,促進經營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動;其次要在 *** 部門內部實行公務員的競爭上崗,建立公務員的工作績效考核制度,提高其素質;再次,要積極探索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選人用人新機制,把組織考核推薦、引入競爭機制和公開向社會招聘結合起來。
2.產權制度改革仍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核心問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必須以產權明晰為前提,否則其他任何改革措施都將行之無效或收效甚微。成熟完善的產權制度應包括三個方面:第一,產權明晰,即明確財產所有權主體及其與法人主體間的責權利;第二,產權流動,即產權可以交易;第三,企業內部產權結構合理,即企業內部產權主體多元化。當前,產權制度改革應著重抓好以下工作:
(1)積極推動股份制的健全和完善。首先,要正確理解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徹底轉變在股份制企業中國有股應絕對控股的認識,促進企業產權結構多元化。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使所有者有其「位」。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公司制的核心,其基礎就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關鍵就是所有者有其「位」,即在公司治理結構中能夠明確代表所有者有效行使其對公司的剩餘控制權和剩餘索取權的機構。
(2)採取有效措施促進產權的合理流動。盤活存量資產,促進國有企業資產的優化配置,已經納入了我國當前經濟工作的重點。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是健全法規,規范產權交易機構的運作。鑒於目前在產權交易中政出多門、 *** 直接干預及場外交易普遍的現狀,首先應盡快完善產權轉讓的法規,促使公有產權的合法、規范和有序地流動;其次要加強產權變動的監管和產權登記檢查力度;再次要完善產權交易機構的職能,強化產權交易機構的中介作用,積極促進產權的自由交易和國家政策性目標的實現。二是,結合國有資本戰略性調整工作,充分發揮 *** 的宏觀調控職能,運用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制定相應的政策調整國有資產的投資方向和結構,從而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調整目標。三是要壯大和完善資本市場。第一,要有步驟地逐年推進股市擴容,為有條件的企業創造向市場直接融資的機會,同時促使企業按資本機制的內在要求進行資本運營;第二,要進一步探索國有股流動方式和方法,盡快消除國有股、法人股和市場流通股之間的障礙,增強國有股的流動性,實現同股同利,規范國有股權運作,有效地保障國有資產所有者的權益。
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必須面對的經濟利益問題
企業作為社會經濟中的一個細胞,必然關注和謀求自己的經濟利益,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國企和國企職工的經濟利益長期被漠視,「大鍋飯」、平均主義盛行,嚴重挫傷了企業與職工的積極性,這個問題應該成為國企改革中一個必須加以解決的問題。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國企的經濟利益被漠視的問題只是國企長期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那種以解決國企的經濟利益問題作為改革主線的做法很值得商榷。我們必須注意到,國企作為一種特殊的企業形式,其經濟利益的訴求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這些原則概括起來講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國企的所有權屬於整個社會而不是企業自身。這就決定了國企獲取的經濟利益的受體應該是整個社會,而不是國有企業本身。其二,國企承擔著保證社會經濟穩定和引導社會經濟發展的責任。因此,國企經營的目標具有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一致性,而不是單一對自身經濟效益的訴求。其三,對國......>>

問題四:如何正確看待國企改革 一段時間以來,一提起國有企業改革,一些人就頗有微詞,甚至是有些憤懣:企業改革使國有資產流失、貧富分化加劇、職工利益受損,導致各種社會矛盾產生,小部分人甚至對企業改革失去信心。的確,在國民經濟中佔主體地位和發揮主導作用的國有經濟,其改革也必然備受公眾關注。
不可否認,改革必然要觸動部分人的利益,但我們應該用辯證的方法來看待改革。改革是新生的事物,沒有任何成功的經驗可以供我們借鑒,因此當我們「摸著石頭過河」的時候,必然會有那麼幾塊石頭碰疼我們的腳,但我們不能因為碰了腳就不前進,問題和矛盾是改革過程中客觀存在。前面過河的人碰了腳,可以為後面過河人提供經驗和教訓,碰了腳的人對改革提出點意見,反而是對改革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當我們大多數人都順利的過了河,那就不應該片面的去放大碰腳的問題,而應看到過河的成就。看一下國企改革的經歷我們就不應該迷茫,要堅定改革的信心和決心。
改革開放初期的國有企業被稱為國營企業,其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僅僅是一個生產單位。面對市場競爭,上世紀90年代末,「虧損」成為困擾國企的最大難題。1998年國有企業的虧損面達到三分之二,全國國有企業一年的總利潤只有213.7億元。當時,國企的中心任務是改革脫困。如今,僅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100多家中央企業,每月的利潤就達幾百億元甚至近千億元。2011年,38家央企進入了世界500強。
改革為國企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從「脫困」到「發展」,國企的進步有目共睹。國有企業利潤增長、實力增強的背後,是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近年來國企改革全面推進,國有經濟「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逐步從一般性競爭領域退出,向基礎性、公益性、支柱性產業集中,向優勢產業和大集團、大企業集中。國有企業數量大幅度減少,一般性競爭性領域的絕大多數國有中小企業進行了改制,退出了國有經濟行列。國有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但國有企業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發生了深刻變化,效益逐年增長,實現利潤總額由2002年的2636億元增長至2011年的14989億元;技術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成果。國有經濟的壯大,不僅顯著增強了我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而且主導作用和影響力得以充分發揮。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國之所以能夠從容應對,並率先實現經濟回升向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擁有強大的國有經濟,使 *** 宏觀調控得以更好地掌握全局、指揮全局。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深化的過程。我們必須堅持用發展的眼光正確看待改革中出現的各種矛盾,用創新的方法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為國有企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問題五:中國如何進行國有企業改革 我個人認為中國國企改革必須有別於西方或前蘇聯。國企就是全民擁有的企業。我認為可以成立一家銀行就叫全民控股銀行。國企70%的股份要由全民持股銀行持有。20%由 *** 持有。10%股份為公司各管理層持有。管理層股是管理層人員在任職期間自動持有不得轉讓。離職後歸下任領導持有。全民控股銀行下設全民控股委員會由社會各階層民意代表組成代表全民利益。國企的領導不再由 *** 任免。而是公開招聘。國企領導受全民控股委員會和 *** 監督。全民控股銀行所得利潤用來公共福利比如補貼電價、水價、醫療等。最後我要強調的是全民控股銀行不得上市也就是不能被任何人或國家機構持股。全民控股銀行的主要任務就是持有國企的股份。

問題六:運用經濟生活的知識說明為什麼要進行國企改革?怎樣進行國企改革? 深化國企改革,有利於國企增強活力,採用現代企業制度,應對經濟全球化競爭與合作。
有利於完善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度,有利於資源合理配置,有利於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有利於發展生產力,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國企改革,要能使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完善和優越性的發揮,堅持三個有利於的原則。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於綜合國力的提高。
國企改革,要能有利於國有企業的國民經濟主導作用和支柱地位得到鞏固。
國企改革,要能有利於國有企業經營更加成功,有利於自主創新和競爭力的提升。
國企改革,要有利於國企走出去,提升國際化競爭力,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

問題七:怎樣理解國企改革? 國企改革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試錯」過程。
國企改革主要集中於調整戰略布局、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及國企領導方式等幾個方向。

問題八:如何看待國企改革 中國的國企改革、產權制度改革是財政斷糧和銀行斷貸的雙重壓力下逼出來的國企改革始終在爭論中不斷推進。如何看待國有企業改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國有企業改革的實踐則是最好的答案。目前對國有企業改革有三論:一是悲觀論,對國企改革喪失信心,對國有經濟的作用持否定態度;二是速勝論,認為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問題已經解決;三是持久論,悲觀論與速勝論都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國有企業改革是一個長期的戰略目標。歷史是最好的醫生。有些人認為,中國國有企業改革是在新自由主義思潮和理論指導下推進的。我認為不是這樣。從歷史看,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產權制度改革是財政斷糧和銀行斷貸的雙重壓力下逼出來的。國有企業改革為什麼首先從地方突破?地方 *** 直接面對各方面的壓力,直接面對工廠要冒煙,職工要就業,財政要稅收,社會要穩定四大難題。當面臨這些壓力的時候,他們別無它法,只有推動改革。現在從全國情況看,中央企業改革落後於地方企業改革,大型企業的改革落後於中小型企業改革,經濟情況好的企業落後於困難企業改革。二十多年的國企改革能試的辦法都試過了,國有企業經營者自主決策權之大也是世界之最.但決策者並不承擔決策失誤之責,因為國企改革是在出資人缺位的情況下推進的。國有企業改革需要解決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國有企業經營方式的市場化,二是國有企業制度體制市場化。前一個問題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基本解決了,人財物產供銷基本實現市場化配置,第二個問題正在解決當中。2004年關於國有企業改革的爭論,反映了各方面對國企改革的不同認識,總體上看是有積極作用的。各方面都在關注改革改制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這樣可以促使我們的法律法規更加完善和規范。目前抽樣調查情況看,改制後的國有企業70%以上實現了盈利。1998年到2003年,國有企業減少到了13.8萬戶,職工從7500萬人減少到4300萬人,年實現利潤從213億增加到4000多億。在改革大潮下,必然是泥沙俱下,這是一個探索和博弈的過程。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如果沒有積極推進國有中小企業改制,地方經濟和整個中國經濟不會有今天的狀況,就會喪失歷史機遇。現在已完成改制的企業,改制前求生存,改制後求發展。它們現在進一步在考慮和推進二次改制了。問題是改革中發生的,只能通過改革來完善。從現實看,國有企業改革目前進入了制度體制變革階段,已由淺層次改革進入到了深層次改革,我們要切實看清目前的情況下國企改革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是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問題。十六大解決了出資人機構到位問題,但還沒有解決出資人職能到位問題。其二是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問題。十五大提出國有經濟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但究竟如何體現,如何落實?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三是國有職工勞動關系的調整問題。國有職工對國有企業的制度依賴,是國企改革最難解決的問題。除上述之外,還有國有大中型企業的主輔分離輔業改制、企業分離辦社會、企業離退休人員的社會化管理、國有企業的債務重組/不良資產處置、國有企業的並購重組和產業整合、國有企業治理結構、集體企業改制等問題。(周放生/文)

問題九:怎樣理解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國企改革 國企改革全面推進 步入主次分明新階段
?
記者2014年12月17日獲悉,一年一度的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有望近期召開,會議將總結2014年工作,部署2015年的改革要點。知情人士表示,在分類改革、界定中央企業功能方面,央企將分為一般商業類、特殊商業類和公益類。商業類央企應依託資本市場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成為市場經濟中規范的公眾公司。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表示,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將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要求進行整體部署和具體落實,明年國有企業改革工作將圍繞規范企業的經營決策、保值增值、參與公平競爭、提高效率、增強活力、履行社會責任等六個方面來深化。分類改革的明確能有效地推動國企改革的進程。目前國企改革藍圖逐漸明晰,今年是國企改革的「開場戲」,明年將逐步進入「正戲」。
隨著國企改革的加速推進,國企改革已步入主次分明、上下結合、全面深化新階段,發展的藍圖和實現路徑逐漸清晰。在頂層設計方面,指導思想、原則、措施已基本形成共識。在分類改革方面,知情人士表示,對於界定不同中央企業功能,3個月前已拿出了一個文件,經過多次討論和協調,目前基本形成共識。未來央企將分為一般商業類、特殊商業類和公益類。一般商業類也稱「商業一類」,即競爭性的企業;特殊商業類也稱「商業二類」,包括石油、電力、軍工等關系國家安全和經濟命脈的企業;公益類是保障民生、提供公共服務的企業。

問題十:國企改革為何「怎麼做都不對」 阿塔咨詢案例分享:
調研分析:
1.該集團以往取得的成績主要是依賴於石化行業相對封閉、壟斷和政策保護的舊體制環境,雖然企業也在嘗試著進行對外部環境的應變,但公司長期存在的產業單一、抗風險能力較差等弱點並未得到根本性改變;而隨著我國加入WTO,該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將發生急劇變化,並已開始對企業的發展產生影響,地方石化企業的生存空間將進一步受到影響。
2.作為典型的生產型國有企業,企業存在的許多於市場化運作不相適應的功能缺陷和制度缺陷也未得到完善,屬於典型的橄欖型企業,企業決策、開發、研究和創新能力弱,主業生產管理能力強,經營、市場營銷和公關能力弱。
3.國有企業原有的經營理念、運作習慣、企業文化等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企業做大作強的需要了。同時,集團企業的進一步發展缺乏必要的組織支撐、技術支撐、制度支撐和人員支撐,企業長遠發展的後勁不足。

解決方案:

顯然,集團下一步的發展目標應該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調整和升級為抓手,全面實現由生產型企業向自主經營型企業的戰略轉型和相應的功能變革。

首先,我們綜合本企業的優勢、劣勢和面臨的機會和挑戰,運用戰略分析的工具,提出企業未來發展的總體戰略思路和發展規劃。經過多輪次的論證、宣貫,以「油頭化尾」的產業發展戰略和「引入戰略投資者」的資本運營戰略為核心的新的發展戰略在企業開始實施。
其次,針對企業組織功能的缺陷,我們又從治理機構、管理機構的調整入手,重新設計和規劃了企業組織脈絡,推行了以董事會為首的治理機構和以總經理為首的管理機構的分設,同時,為適應企業轉型的需要,新設了市場營銷、投資管理等部門。在組織機構重新設置後,還對其管理運行的流程進行了設計。
在有效推進組織機構重組的基礎上,我們又對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進行了改革,幫助企業針對新的組織機構,進行定員定崗,用科學而又實用的方法進行了崗位測評和以此為基礎的薪酬制度改革和績效考核改革,並進行了管理人員競聘,制定管理層激勵制度,從而激發了全體幹部職工的積極性。另外,針對機構改革後對管理人員素質提出的新要求,我們還制定了定製式培訓計劃,選拔了一批管理人員到上海進行為期四個月的強化培訓,增強了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意識。
在組織結構和人力資源改革兩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來自企業內部的發展動能得到充分發揮的同時,我們又積極輔助企業具體落實產業發展戰略和資本運營戰略,力圖通過引入外部資源和力量,實現企業質的變化和能級的提升。

案例啟示:

通過前後兩年多的密切配合,我們目睹並親身參與了一個傳統型國有企業的戰略變革之路,體會到了其中的種種艱辛和困難,也看到了走向成功的希望道路。一個習慣了在相對壟斷、封閉和政策保護的經營環境中生存的企業,在面對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如何實現企業的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具有共性的課題,石化企業如此,電信、電力、醫療服務等公共服務產業亦如此。而在很大程度上,最高領導層勇於直面變革是企業走向成功的關鍵;而巧借外腦,用第三者的智慧和力量來推動企業的變革,則是絕大多數國有企業突破內部錯綜復雜的利益格局,尋求理性思考的一條捷徑。

Ⅳ 全面深化改革進行時: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怎麼改

新一輪國企改革的模式無外乎兩種:一、對內,提升管理效率,通過股權激勵、引入戰略投資者、去行政化等;二、對外,改善經營環境,通過資產注入、並購重組、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等。
第十三屆中國經濟論壇昨日在北京召開,國有企業改革成為論壇熱議的主題之一。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黃丹華表示,國有企業的轉型發展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有企業的改革處於過程之中,但需要進一步的解決體制、機制和布局結構等問題仍然很多。
事實上,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我國國有企業發展已經歷了兩輪改革。第一輪主要是通過關停並轉,使大多數的虧損國企擺脫困境,堵住了國有資產的出血口,國有企業退出了一般競爭性領域,初步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第二輪主要以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和企業戰略重組為代表,使國有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支柱性作用愈加明顯。那麼,這一次的國企改革與前兩次相比有何不同呢?
筆者認為,新一輪國企改革的模式無外乎兩種:一、對內,提升管理效率,通過股權激勵、引入戰略投資者、去行政化等;二、對外,改善經營環境,通過資產注入、並購重組、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等。
就提高國企內部的管理效率來說,實施股權激勵計劃是當仁不讓的首選。除了對管理層隊伍進行適當的股權激勵,吸引並留住管理人才,通過利益綁定激勵管理團隊為提高企業盈利水平而努力之外,對於員工實施股權激勵亦是改革的重要選項。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在談及國有企業改革時就指出,改革要把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更好地結合起來產生更高的效率。國企職工持股,能調動員工的積極性,這將產生社會和諧紅利。
國資委近日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中央企業及其子企業引入非公資本形成混合所有制企業,已經佔到總企業戶數的52%,超過半數央企已是混合所有制企業。截至2012年底,中央企業及其子企業控股的上市公司共378家,上市公司中非國有股權的比例已超過53%。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監督或是輔助國企董事會的經營決策,在完善股權結構的同時,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和決策水平,並形成市場化的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現代企業制度,讓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
而一直以來,濃厚的行政化色彩是造成國企故步自封、不進反退的核心因素之一。淡馬錫模式所以能夠取得成功,關鍵並不在模式,而在於真正實現政資政企分開。因此,國企去行政化勢在必行,這也將成為解決國企發展瓶頸的內生性動力。
至於如何改善國企經營環境,藉助外部資源和勢能助推國企再上一個台階,無論是資產注入、並購重組還是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等,都少不了資本市場的參與。雖然股市對於國企改革概念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但也難免讓人擔憂,某些部門會把國企上市、重組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來抓,那麼上市國企的質量就會存在較大問題:一方面國企上市體量巨大,會引發股市的震盪,另一方面,部分在競爭性行業國企質量不佳,在退市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貿然上市,是對A股市場其他上市公司的不公。因此,筆者認為,新一輪國資改革的關鍵,不單單是提高國資證券化率,更重要的是如何通過上市和股權多元化,切實改善公司治理結構。

Ⅵ 請問國企改革核心是改什麼以前主要存在什麼問題現在改革的主要障礙是什麼呢

國企改革核心仍然是產權改革、建立治理結構、加快股改步伐、保護股東利益、減輕政策性負擔。
工業革命以來近代經濟的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我們所稱的「市場經濟」的發育和發展過程。當今西方的發達國家,在早期工業革命的推動下,由中世紀的封建經濟制度逐步過渡到近現代的市場經濟制度。在這個過程中,盡管不同的國家由於歷史背景不同呈現出過渡的差異,例如,由於國家介入程度的差別而有所謂的「美國式道路」和「德國式道路」的區分,但在總體上,自由企業制度和主張自由競爭、抵制國家過多干預的意識形態佔主流地位,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具有「自然發育」的特點。十月革命以後特別是二戰以後相繼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批國家,在其初期則採取了計劃經濟體制。其中的一些國家,如前蘇聯和東歐國家,此前資本主義經濟曾經獲得過一定程度的發展,另一些國家如中國,整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只是在局部地區有所發展,更大范圍內則處在萌芽狀態。在實行計劃經濟的初期和中期,這些國家曾有過工業和經濟的高度增長,但體制內部不可克服的矛盾,最終促使這些國家以不同的方式開始了向市場經濟的「轉型」。
在「自然發育」的國家,市場的擴展顯示了從商品市場到資本市場的軌跡。
為生產服務的金融制度雖然也在發展,但證券市場的興起和大規模發展則直接受到大量融資和企業間購並需求的刺激。而我們屬於「轉型」國家,已經基本建立了現代工業基礎,建立在有些領域已達到很高的、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競爭的水平,工廠制度不僅確立,而且具有較為系統的管理制度。與「自然發育」不同的是,這些工廠不是在市場擴張的刺激下成長起來的,而主要依賴於政府的計劃安排。所以,它們是「工廠」而不是「企業」。在這樣一個起點上,如何實現這些工廠的市場化「轉型」,「轉型」中依據何種順序和邏輯,就成為我們面對的問題。

不論理論和政策上採取了何種「說法」,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從開始實際上就是「市場導向」的。改革之初,企業對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按什麼價格出售無法自主決定,國家計劃「管得過多,統得過死」,被當成是企業體制上的一大弊端而需要改變,因而要求企業「面對市場組織生產」。企業首先進入的是商品市場,在商品市場中則首先進入的是消費品市場。決非偶然的是,價格改革構成了80年代經濟改革的重點,首先得以放開的是大多數消費品價格,爾後通過「雙軌制」的調放結合,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放開了大多數投資品價格。中國國有企業首先經受了商品市場的競爭洗禮,產生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明確並初步學會按照市場需求組織生產。
2、刺激了供給增加和買方市場的形成。
3、產品和企業的分化加快,一批有競爭力的優勢企業脫穎而出。
4、在劇烈的市場競爭中涌現出一批企業家。
總之,商品市場的一個時期的發展,使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所有企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生了某些實質性變化,那種完全指靠國家吃飯過日子的企業已少見了(盡管不能說完全沒有)。對國有企業改革來說,商品市場所帶來的變化給資本市場的發展創造了不可缺少的前提。這里我們關注的是前面述及的市場發展的順序問題。理論上可以假設資本市場先於商品市場發展,或者二者同步推進,但資本市場上的經營者很快將會發現企業不會按照市場需求生產和銷售產品,不知道那些企業能在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獲利,並成為優勢企業,不知道企業重組中誰去兼並誰,也不知道哪些企業領導人是真正的而非冒牌的企業家。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市場能有什麼樣的發展是不言而喻的。

在商品市場取得重要進展、解決了一些問題的同時,它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則越來越顯而易見。這些問題有些是根源於傳統體制的老問題,在新的形勢下趨於明朗和尖銳,有些是隨著商品市場發展而引出的新問題。概括地說,它們集中表現為幾個重要矛盾。
第一個矛盾是國有企業「所有者虛置」與市場競爭對所有者作用要求提高之間的矛盾。所謂「所有者虛置」不是說沒有法律上和形式上的所有者,而是指這樣的「所有者」不能切實負起應有的責任。這是傳統體制遺留下來的老問題,但在市場競爭趨於激烈的新環境下,對所有者的要求提高了,所有者的「質量」不同,企業競爭的後果便會有大的差別。這一點經常被用來解釋國有企業經營不善、持續虧損等現象。分析近年來國有企業大面積虧損原因,人們甚至有理由對國有企業的領導人是否存在明確的盈利動機表示很深的懷疑。這是一方面的情況。
在另一方面,國有企業以及其他公有企業的治理結構、經營者的行為呈現出復雜狀態。在企業擴權的背景下,相當多的企業,特別是從差到好的老企業,改革以來「從無到有」的「新國企」,高層經營者實際上掌握了大部分剩餘控制權和部分剩餘索取權。這些人已不同於改革前的企業經理人員,也不同於西方國家老一代企業家打下江山後僱傭的支薪經理,他們不同程度上具有創業者的性質,對他們掌握的剩餘控制權和索取權,人們似乎多少持一種默認態度,認為「人家搞起來的企業,應該有一份合法權益」。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些經營者已是某種程度上的「風險承擔者」。但現有的正式經濟關系和法律關系並不全部承認並保護他們這種事實上的權利。與此同時,市場化過程使企業經營者損害法律上的所有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如職工)的利益,有了比計劃經濟時期大得多的空間,從在職消費到轉移資產都可能發生。於是,合理的不承認,非法的管不住,經營者行為陷入了矛盾、扭曲的狀態,確實有人完全是「吃」、「挖」公有制,也有人是「正路」不通而走「邪路」的。公有制的所有權可能落不到實處,經營者作為一種特殊的人力資本的所有權從來都是實實在在的,如果既有制度不承認、不保護它,它就會以與既有制度相沖突的方式表現出來。近年來一些知名企業家「出事」,以及普遍存在的「窮廟富和尚」現象,僅僅用個人品質顯然是無法解釋的。對具有中國特色的「內部人控制現象」,應有更切合實際的說明。無論如何,我們面臨著一個能否創造出有利於企業家穩定、長期發展的制度環境的問題。
第二個矛盾是國有資本事實上的部門、地區所有與生產社會化程度提高之間的矛盾。國有資本名義上或法律上歸國家所有,大多數實際上是部門、地區所有,已是不爭的事實。在非市場化的環境中,國有資本要有運營的實際可能性,「條塊分割」是無法避免的選擇。對「條塊分割」的弊端,已有諸多分析,如人為割斷生產經營內在聯系、重復建設和地區封鎖等。在企業規模擴大、分化加劇的新形勢下,「條塊所有」至少又帶來了兩方面的突出問題。一是「條條」和「塊塊」越來越難以對迅速擴張的優勢企業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特別是直接融資的支持,同時對在競爭中失敗的劣勢企業越來越難以在自己的行政勢力范圍內予以消化。二是「條條」和「塊塊」在自己的行政范圍內越來越難以提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稱職的企業家人才。撇開其他問題不論,這意味著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張,原有的所有者在貨幣資本和人力資本上都出現了「短缺」。如果說西方國家曾存在私人、家族及合夥人資本佔有與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的話,我們的經濟中目前也出現了明顯的「條塊所有」與生產和資本經營日益社會化之間的矛盾。這兩種情況雖然在具體國情和所有制性質上有很大差別,但所有制形式的封閉性和狹隘性上卻有類似之處。在西方國家,矛盾一定程度上通過企業股權結構的「公開化」、「社會化」,即通過對外擴股包括企業上市加以緩解的。我們所面臨的「條塊所有」所帶來的矛盾,也需要而且只能通過股權結構的開放和流動得到解決。
股權結構的這種變化有著更深一層的意義,即為政企分開問題的解決提供必要條件。對此依然可以從比較的角度得到理解。西方國家的所有者職能與部分經營者職能的分離,雖然不排除股權依然封閉狀態下僱傭職業經理的情況,但多數是在股權「公開化」以後出現的。「公開化」一方面使企業的股權不再等同於(一般應大於)原有所有者的股權,另一方面由於有了多個所有者,使所有者(投資者)能夠相互競爭和流動,形成了資本市場,以及在資本市場上產生的便於所有者了解企業經營狀況的基本信息。這些變化都使所有者和經營者職能的分離成為可能。對我們所面對的政企分開問題而言,在堅持國有制的前提下,政府作為事實上的所有者具有邏輯上的必然性,在政府之外尋找其他國有所有者是徒勞的。但是,如果一個企業只有一個作為所有者的政府部門,而且這種隸屬關系有著很長的「歷史性」,要實現所有者與經營者職能分離意義上的政企分開將是很難的。積極的變化只有當引入了新的所有者,而且新老所有者具備了流動性,並且能夠以某種方式提供關於企業經營狀況信息時才能開始。
第三個矛盾是國有經濟戰線拉得過長與隨著市場競爭的擴展而出現的「市場失效」問題之間的矛盾。准確地說,在改革前和改革初期,這個矛盾不可能突出,甚至不足以成為問題,因為當國有經濟一統天下時,不存在其「戰線過長」的問題,當市場經濟未得到大的發展時,也不可能存在「市場失效」的問題。這個矛盾一旦突出起來,一個隱含的前提就是市場經濟已經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發展。近來強調國有經濟縮短戰線、調整結構,就是以市場經濟在我國的資源配置中開始發生基礎性作用,特別是競爭性行業的市場競爭加劇為背景的。在這一背景下,國有經濟在競爭性領域並無確定的優勢可言,雖然也可以找出具有競爭力、表現優秀的國有企業,但大多數企業卻陷入困境。在另一方面,僅靠市場力量管不了、管不好和不願管的事情大量增加,矛盾逐漸突出,如何把有限的國有經濟資源按照優先順序轉移到最需要從而也是最能發揮作用的領域去,就成為緊迫的問題。
國有經濟的這種戰略性調整所涉及的是國有經濟在新體制中的「定位」問題。近年來在國有經濟問題上存在著強調「產權改革」、強調經營者作用和強調建立競爭性環境等不同的觀察角度,彼此有一些爭論。在「產權改革」論那裡,或明或暗地遵循了「公家的東西不可能象私人的東西那樣受到關心和愛護」這樣一條簡單、朴實的邏輯,其結論的傾向性也是較為清楚的。強調經營者作用的論者則考慮到近現代企業中職業經理階層出現且重要性上升的趨向,近來又受到人力資本理論和中國實踐經驗的支持。重視競爭性環境的觀點則認為最重要的是創造平等的競爭環境,以獲得評價企業業績的充分信息。對同一問題從諸多角度開展討論,對問題本身的理解無疑是有益的,同時也表明了問題的復雜性。對強調產權改革者來說,需要對這樣一個事實提出解釋,即在最崇尚私人資本、最「自由放任」的國家,如美國,也都存在著一塊「國家資本」或「社會資本」。對強調經營者作用的論者來說,需要對國有企業經營者代理成本普遍高於非國有企業的現象作出解釋,而且將會發現重組後的國有經濟經營者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企業經營者。對強調競爭性環境者來說,也將會發現重組後的國有資本大部分並不處於競爭性領域。如果繼續用一般的產權和企業理論來分析國有經濟問題,將難以擺脫邏輯上的困境,因為其隱含的前提是把國有企業仍然當成一般意義上的企業。顯然,對立足於解決「市場失效」問題、大部分將處於非競爭性領域的國有資本來說,或者說實行戰略性重組的國有經濟來說,需要一組更切合實際的理論,其中包括國家理論、外部性理論、政府管制理論等,以對問題本身提出更好的說明。
上面述及的三個矛盾相互交織,不完全處於一個層次,但仍然可以由統一的邏輯加以解釋。不難理解,第三個矛盾是基本的,它需要通過國有經濟的職能轉換和戰略重心的大幅度調整才能解決,其結果很可能是多數或大多數國有資本將會轉入非競爭性領域。在理論上則要求擺脫把國有資本參與的企業看成一般企業的局限。對由於種種原因,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仍然處在競爭性領域的國有資本來說(盡管隨著時間推移這部分國有資本將呈現遞減趨勢),第一個和第二個矛盾是無法迴避而且必須解決的,其基本途徑是在引入資本市場的基礎上逐步實現企業產權結構和內部治理結構的「現代化」,其核心是在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形成有利於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機制。
其次,上述三個矛盾的出現和解決具有顯著的階段性特徵,或者說只有當轉軌「轉」的一定程度後才會發生。如果沒有商品市場的發展,這些矛盾或者缺少發生的依據,或者雖然存在但不會尖銳。也就是說,商品市場在解決了一些問題以後又提出了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是商品市場本身無法解決的,必須依賴於資本市場的培育和發展。這樣我們對前面提出的問題就有了答案:國有企業的市場化取向改革同樣遵循了由商品市場到資本市場的順序,這一點完全是由市場化進程的內在邏輯決定的。

從國有經濟戰略性改組的角度看,國企改革期待資本市場解決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支持國有經濟收縮戰線,重點是從競爭性領域的退出。當國有經濟戰略性重組的目標確定以後,也就是國有資本在某些領域「要不要退出」的問題確定以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退出」。我們不排除某些國有資本直接以實物形態上改變用途的方式「退出」,但在大多數情況下,由於資產專用性存在,首先要解決國有資本變現即由實物形態轉化為價值形態的問題,否則仍然無法實現「退出」。例如,國有資本要從一個紡織廠退出,該廠的機器設備、廠房、存貨等顯然不適合國有資本新用途的需要,所以首先要適當的交易者,通過拍賣、股權轉讓等方式將國有資本變現,而且在變現的過程中應給出合理的價格,不能發生低估國有資本的問題,這就需要有一個資本市場,通過這個市場解決國有資本退出過程中的「尋找交易者」、「定價」、「變現」、「轉讓」等問題。
第二,推動企業組織結構的合理化,核心是大企業的成長和新分工協作體系的形成。近年來出現的產品和企業兩極分化,將導致兩個重要結果。一個結果是大企業的成長,特別是一批按照國際水準衡量的大企業的逐步形成。商品市場的競爭勝利,給企業「長大」在生產、技術、銷售、管理、品牌諸方面打下了一個初步基礎,但沒有資本市場的支持,企業擴展的速度將相對緩慢,有的企業可能就停滯於既有水準。國際上知名的大企業大都有良好的金融支持系統,比如幾乎都是上市公司。這一點也可解釋在發達國家上市公司通常只佔公司總數的很小比例(如千分之一、二),但大公司卻很少不是上市公司的。另一個結果是佔到企業總量多數的、在競爭中失敗或至少未佔到優勢的企業,將與大企業之間有一個分工協作關系重新組合的過程。新的分工協作關系包括橫向關聯(如成為大企業生產體系中的最終產品生產者)、縱向關聯(如原材料、另部件供應商,產品推銷商)以及混合關聯(如跨行業納入大企業多元化的經營結構)等。現在有一種值得注意的傾向,就是對中小企業持一種蔑視態度,認為這些企業,沒有規模優勢,因而沒有競爭力和發展前途。其實,在合理的經濟體系中,大中小企業有適宜的比例關系,大多數企業仍然是中小企業。至於「規模經濟」問題,按照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勒得到大量實證經驗支持的觀點,所有在競爭環境中能夠生存下來的企業,都有其規模上的合理性。我們過去的問題主要並不在於存在大量的中小企業,而在於中小企業與大企業之間缺少有效率的聯系,如一個行業中大中小企業都生產最終產品。在這種狀況下,出路只能是通過收購、兼並、破產、託管等方式重建大中小企業間的分工協作關系。在這個過程中,資本市場不僅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最具優勢的。
第三,有助於企業產權制度和內部治理結構中一系列基本問題的解決。現代企業制度作為企業改革的目標已經明確,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注重組織結構的變化,追求組織形態上與國際經驗的相似性,如形成股東大會、董事會、高級經理組成的企業治理結構,建立國有股本的持股機構等,而容易忽略作為其基礎的資本市場的作用。然而,離開了資本市場,產權邊界的確定、股東作用的發揮、對經理階層的監督、經營業績的評價等都根本性的解決辦法。以人們談論很多的產權問題為例,如果缺少資本市場上的「交易」,資產的價格將無從確定,產權的價值邊界也不可能清晰。其次,在存在市場交易的條件下,資產將向對其評價高的主體流動,進而產生資源配置效率改進的結果。如果不出現由於流動而產生的效率改進,所謂的「產權明晰」也不會有多大意義了。盡管我們無法斷言有了發育良好的資本市場,長期困擾我們的產權和企業組織結構方面的諸多難題一定能夠解決(可能需要其他條件的配合),但若沒有資本市場的作用,這些難題肯定是無法解決的。
如果說十幾年來產品市場的發展使國企經濟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並且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目標的確立,伴隨著資本市場的培育和發展而對前面分析過的諸多矛盾的解決,將使我國國企體制轉軌發生一個質的進步,從一定角度看,它將意味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的基本確立。
http://cache..com/c?word=%B9%FA%C6%F3%3B%B8%C4%B8%EF%3B%BA%CB%D0%C4&url=http%3A//www%2Ehqw%2Ecom%2Ecn/xxdd2/0801%2Ephp&b=0&a=34&user=

閱讀全文

與中國應急投資者提問國企改革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明斯克離英國多少公里 瀏覽:677
你今年能回到中國嗎用俄語怎麼說 瀏覽:938
印尼檀木一噸多少錢一斤 瀏覽:705
越南枇杷膏多少錢 瀏覽:510
越南語的笑笑怎麼說 瀏覽:878
越南間諜是什麼 瀏覽:240
印尼哪裡的房子最好 瀏覽:992
英國手機多少錢一部 瀏覽:774
越南幣一百萬塊相當於人民幣多少 瀏覽:795
義大利紅燴味薯片怎麼樣 瀏覽:176
要怎麼登錄和平精英國際服 瀏覽:593
印度堅果怎麼做 瀏覽:164
中國人什麼話 瀏覽:386
中國餐飲人均浪費多少 瀏覽:497
伊朗研發出多少款直升機 瀏覽:695
印度奶昔多少錢一斤 瀏覽:81
英國治癒率怎麼那麼少 瀏覽:923
導航到印度尼西亞怎麼去 瀏覽:168
現在英國戰機多少架 瀏覽:517
英國租車要多少錢 瀏覽: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