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是什麼
「中國」二字,最早來自於對夏朝描述的文獻記載,而目前出土的西周何尊青銅器,其銘文中有「宅茲中國」,是最早出現「中國」二字的考古實物及文字記錄。 「中國」一詞,最初並不是國家或者地理的概念。「中國」,最早是國家治理的概念。天子之國自居於天地之中,是以我為主,以我為尊,天大地大,天子最大,以天子為中,以天子國為中央之國。天子中央之國,群領其他華夏族後裔諸夏之國,威鎮番外夷國。古代夏商周開始,就始稱「中國」,是泱泱中央之國,王權國家,天子之國自居於天地之中,諸夏等諸侯藩國圍守在外,四夷等外族國居於中國外圍四邊偏僻荒野之地,遷凶族於諸夏國與夷國之間,「以華變夷」,用文明同化野蠻,用先進統領落後。「裔不謀夏,夷不犯華」,這,就是最初的「中國」。而後,「中國」又特指天子所居之國,「首都」,「宅茲中國」,「天下之中」,世界的中心。又特指中原國家,國家概念。又特指中原,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地理概念。又特指中華彊域。又特指中華民國。又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有意思的是,歷史上少數民族國家也自稱「中國」,接受了天子中央之國的國家治理概念,如歷史上的匈奴、鮮卑、北魏、前秦、遼國、金國、大理國等。現在來看「中國」,原來遠不是當年的「華夷之辯」!「中國」,是最早的多民族國家治理概念!原來,我們的祖先,當年也曾遇到多民族問題,我們的祖先,是如此的聰明!「中國」,就是中央大一統的思想原型,代表以文明為核心的廣域認同。先有思想,統一了思想,後才有夏朝的大一統,秦朝的大一統,甚至是少數民族匈奴的大一統。「中國」,對於我們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來說,就是繁榮穩定,就是國家自信,不管是曾經,還是現在,都有著巨大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2. 中國是什麼
中國的起源與主體」
政權概念上的「中國」是由華夏族建立,中國文化的主體締造者為漢族。承認漢族在中國的主體性與所謂的「大漢族主義」並不一樣,因為漢族人是中國的主要民族,其前身華夏民族建立了中國,創造了中國文化的主體是不爭的客觀事實。
一、「中國」一詞的歷史含義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百家的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干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王制》有雲:"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那麼"中國」指誰呢 《公羊傳•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齊桓公救援邢國,衛國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到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學派的"春秋三世說"。《公羊傳•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歷史,理想化地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歷史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系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志。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二、中國一詞的含義
2.1 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么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註:「中國,京師也。」《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
2.2 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當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這里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稱。
三、中國歷史簡介
在我國古代,國家有時統一,有時分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一詞所包括的范圍也相應有所不同。「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相傳3000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
漢朝以後,雖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後建立的政權也自稱「中國」,但是並不代表它們就是中國政權。因為他們這個自稱的「中國」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國家意義上的「中國」。即使歷史上的某個政權自稱中國政權,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國政權。根據史料,日本也常常自稱「華夏」、「中華」。例如《大日本史》卷117,載奈良時代藤原廣嗣在公元740年(唐代開元二十八年)上表日主:「北狄蝦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亂,野心難馴。往古已來,中國有聖則後服,朝堂有變則先叛」。二戰結束,日本天皇在《終戰詔書》中還把日本稱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國顯然是兩國。判斷歷史上一個政權是否是中國政權,主要看它與前一個中國政權的關系,是以國內政權更換的形式取代前一個中國政權,還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取代前一個中國政權。
中國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民族與文化的概念。中國是華夏漢族建立並以華夏漢族為主體的國家。古代中國人歷來就有抵抗外侵、保衛家園的光榮傳統,一旦有外族入侵,便會英勇反抗,絕不允許外來入侵者篡奪中華正統的地位。從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到岳飛的「精忠報國」,每一次遭受外侵,古代中國人都奮起抵抗,無一不驗證了這一光榮傳統。孔子在論語中評價管仲說:「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意思是,有了管仲,華夏沒有亡於外族。什麼叫「披發左衽」? 「披發左衽」的反義詞,就是「束發右衽」,也就是華夏漢族的發型服裝,是華夏漢族和華夏漢文化的代表。可見,孔子也是把華夏漢族和華夏漢文化視為中華正統,不容外族取代中華正統。所謂的「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這里的「夷狄入中國」指的是歸化、內附中國,決不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征服中國。
滿清入關,大儒學家顧炎武提出了「亡國」與「亡天下」之辨。他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學者黃宗羲所言,「明亡於闖賊,乃亡國也,亡於滿清,則亡天下」。「亡天下者,衣冠易改,披發左衽矣」。這里的「亡國」是現代意義上的政權消亡,這里的「亡天下」則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淪亡。 歷史學家顧誠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節寫道:「在漢族官紳看來,大順政權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號」,朱明王朝的掙扎圖存是宗室、皇親國戚、世襲勛臣之類「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紳士民沒有多大關系;而滿洲貴族的入主中原則是「披發左衽」(剃頭改制),「亡天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應當奮起反抗。」可見,明朝的民眾,已經把滿清入關與以前的改朝換代嚴格區分開來。以前的改朝換代,只是中國內部的政權更換,滿清入關,則被視為外侵。
辛亥革命後,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簡稱「中國」,這個稱謂才正式成為中國國號。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中國」。
關於國名的相關記載
① 〔Central Plain〕指華夏族所居住的中原地區。
例A:《詩經·民勞》注 「中國,京師也」,而當時的「京師」正是東周首都洛邑(今河南洛陽)。
例B:《大雅·民勞》首節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與「惠此京師,以綏四國」對文。
例C:《尚書。周書。梓材》「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指中原地區。
例D:《論語集解》 「諸夏,中國也」。
例E:《史記·武帝本紀》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
例F:《三國志》 「驅中國士眾」。
例G:《資治通鑒》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
例H:《史記·東越列傳》 「東甌請舉國徙中國」。
例I: 《宋史·儒林六》 「使之安於忘君父之大仇,而置中國於度外」。
「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王國」。相傳3000多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今登封嵩山有周公測影台遺址),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
②〔Central State〕中央之國,含有正統、正宗一類的褒義。
例A:如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將南朝叫作「島夷」;而同時華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
例B:在宋代,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且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雖然南宋仍會出於地理稱呼習慣稱金所統治的中原地區為中國。。
③〔China〕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④〔梵Madhya-desa〕古地名,即恆河中下游一帶的中印度,佛教徒譯稱「中國」。
註:需要注意的是,在日語中「中國」並不專指我國,還指稱日本的一個地區,也稱作中國(なかくに)。由於日語與我們的語言接近,很容易產生誤解。
3. 中國的全稱是什麼
中國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
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86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
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3)中國是什麼是擴展閱讀:
中國湖泊眾多,共有湖泊24800多個,其中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個。湖泊數量雖然很多,但在地區分布上很不均勻。
總的來說,東部季風區,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分布著中國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較為集中,多為內陸鹹水湖。外流區域的湖泊都與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進也能排出,含鹽分少,稱為淡水湖,也稱排水湖。
中國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內流區域的湖泊大多為內流河的歸宿,湖水只能流進,不能流出,又因蒸發旺盛,鹽分較多形成鹹水湖,也稱非排水湖,如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較高的納木錯湖等。
4. 「中國」的概念到底是什麼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被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
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4)中國是什麼是擴展閱讀
中國自然資源:中國幅員廣大,地質條件多樣,礦產資源豐富,礦產171種。已探明儲量的有157種。其中鎢、銻、稀土、鉬、釩和鈦等的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煤、鐵、鉛鋅、銅、銀、汞、錫、鎳、磷灰石、石棉等的儲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國礦產資源分布的主要特點是,地區分布不均勻。如鐵主要分布於遼寧、冀東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東北和西南區,其中山西、內蒙古、新疆等省區最集中,而東南沿海各省則很少。
5. 中國是什麼是什麼是什麼
「中國的詞義」
① 中國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
② 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史稱新中國。
③ 古代稱黃河流域一帶為中華,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後來指中國。
④ 古代華夏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帶,以為是在天下大地的中央,故稱「中國」。後成為我國的專有國名,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權概念上的「中國」是由華夏族建立,中國文化的主體締造者為漢族。承認漢族在中國的主體性與所謂的「大漢族主義」並不一樣,因為漢族人是中國的主要民族,其前身建立了中國,創造了中國文化的主體是不爭的客觀事實。根據對現代人以及各個時期的古代人類遺骨的DNA驗證推算,華夏族(即漢族的前身)對漢族的血統貢獻約佔70%。漢族有大約20%的古代百越·三苗民族的血統,而百越·三苗人與華夏族有天然的血緣關系,同源共祖。漢族人有不到10%的游牧·漁獵民族血統,主要來自南北朝時期的鮮卑人,另外漢族人還有極少量的突厥、蒙古、通古斯血統。
6. 什麼是中國
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我國周代青銅禮器「何尊」之上。
1973年,上海博物館館長、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在陝西寶雞出土的周代青銅尊「何尊」的底部,發現了122個銘文。
在文物界,青銅器的價值高低,很大一部分取決於銘文;通常三四十個字就算很多了,何尊銘文數量之多,驚動了中央文化部門,立刻被定為永久不得出國外借的"鎮國之寶"。
需要注意的是,何尊的銘文里出現了四個字「宅茲中國」。宅是居住的意思,茲是「茲有」的茲,可以理解成「現在,這個」。至關重要的是後兩個字「中國」,這是至今發現的,最早關於「中國」的文字記載。
「中國」一詞的含義:
「中國」一詞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出現的很早,運用也很普遍,大致有六層含義:
1、指代古代天子居住的城市,京都(京城、國都),國家的政治中心。
2、指代天子直接統治的地方,國家的行政中心。
3、指代中等國家;體量概念,國家的大小。
4、指代中原地區,特指黃河中下游為中心國家。
5、指代華夏民族或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中央之國。
6、指代「文化正統」,「中國」一詞最重要的含義。
7. 中國是什麼意思
中國,古時通常泛指中原地區,與「中華」「中夏」「中土」「中州」含義相同。古代華夏族、漢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後來成為我國的專用的簡稱.
別稱: 神州、中華、華夏、禹域、中域等
8. 中國是什麼國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與文明史。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貿易大國,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世界第一大鋼鐵生產國和世界第一大農業國,世界第一大糧食總產量國以及世界上經濟成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成立於1949年10月1日,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以五星紅旗為國旗、《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歌,國徽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范漢字,首都北京,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9. 什麼是「中國」
中國,又稱「華夏」、「中華」、「中夏」、「諸夏」、「諸華」、「神州」等的代稱。「夏」,在商、周以前有夏;「華」,是指華麗、興旺;也有說上古華、夏同音,本一字。「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1] 華是指漢服,夏指行周禮的大國,而「華夏」的意思就是「身穿華裳的禮儀之邦」。而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天下的「中心」——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河洛地帶,中國以外稱為四夷。古中國直轄地區為漢地,其周圍四夷均為臣屬之地,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2] 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漢代始建蠻夷邱,並促成漢文化圈,南北朝建「四夷館」。明朝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等等。自清朝統治中國以來,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宗主的局勢漸漸被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