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舌尖上的中國幾個字的字體是什麼啊,還有那個英文都是什麼字體啊。
華康雅宋
⑵ 怎樣品味:「方塊字」「故宮」「京劇」「篇鈡」「粽子」的來歷
1、漢字稱之為方塊字,這是中國幾千年來漢字書寫規范的傳統結論。是由於人們為了把字寫得整齊美觀,就在所寫的材料畫上方格,在方格內寫字。宋代活字印刷術出現後,人們就規則方塊模字中造字,特別是近代出現的書寫速度較慢的仿宋體、黑體、宋體,字體四棱方正,清晰易認,所以書籍報刊大量使用,以至於使人們依據原有觀念上的方格和近代製造出來的方形字,便認為所有漢字都是方塊字,手寫體的篆、隸、楷、行也就以方塊字稱謂了。
2、北京故宮,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家宮殿,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無與倫比的建築傑作,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之一。它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
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始建,以南京故宮為藍本。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中國古代星象北天極處一區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故宮又稱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這座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的封建帝制——滿清,1924宣帝溥儀被逐出宮禁。在這前後五百餘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這里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
3、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1] 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4、篇鍾應該為編鍾
中國古代漢族
大型打擊樂器,
編鍾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
的鍾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鍾,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鍾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
調高低不同的銅鍾,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發現中國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鍾,那時候 的編鍾一般是由大小 3
枚組合起來的。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編鍾數目就逐漸增多了,有 9 枚一組的和 13 枚 一組的,等等。1957
年,在我國河南信陽城陽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編鍾13枚演奏的東方紅樂曲隨著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唱響太空。
5、粽子又稱「角黍」、「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漢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粽子傳說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粽子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2012年粽子入選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
⑶ 誰能告訴我圖片上舌尖上的中國是什麼字體
沒有找到字體,如圖這是手寫的字體矢量化的文件,並沒有現成的字體,喜歡這種風格的字體推薦後圖的幾款。
⑷ 《舌尖上的中國》封面上用的什麼字體呀
華康雅宋
你說的是書啊,那不是華康雅宋
小字就是宋體,大字是方正小標宋
⑸ 這個「舌尖上的中國」是什麼字體
繁體正楷
⑹ 用pr做記錄片,字體大小和字體樣式要哪個比較好,看起來比較高端
紀錄片的字體,就用最普通的就可以,顏色就是黑或者白。簡單一點才顯得大氣,紀錄片不是追求絢麗的片子,你看舌尖上的中國,他的字幕就是普通的。一點不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