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與印度緬甸的關系
和中國關系更好些。
1,緬甸和印度在歷史上有積怨和嫌隙。英國殖民印度後,以印度為基地對緬甸進行滲透和侵略。在吞並緬甸後,把緬甸並入英屬印度,成為其一個省。印度人大量遷入緬甸成為僅次於英國人的二當家。特別讓緬甸痛恨的是大量印度人在緬甸從事高利貸行業,對緬甸人大肆欺壓盤剝。
2,緬甸和印度存在邊境糾紛。印度東北部地區,特別是和緬甸接壤的阿薩姆邦,米佐拉姆邦,曼尼普爾邦和那加蘭邦,這些民族長期從事反抗印度政府的民族獨立武裝活動。印度軍隊在作戰中經常越界追擊到緬甸境內,為此兩國經常發生沖突。印度都緬甸還有領土要求。
3,印度對周邊國家搞大國沙文主義,赤裸裸地干涉鄰國的內政和外交事務。在安達曼海河緬甸也是屢起爭端。每年都舉行所謂封閉安達曼的海空演戲,對緬甸耀武揚威,大肆威脅和挑釁。
4,印度人民黨和國大黨兩黨都對緬甸敵視。人民黨是激進地推行與鄰為壑的大國外交,國大黨則是以南亞盟主自居,追隨西方推行對緬甸的人權外交,對緬甸內政橫加干涉,支持其國內反對派。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和緬甸之間的關系。
5、中國和緬甸歷史上就鮮有爭端,除了清朝順治和乾隆兩朝對緬甸發動過短期戰爭外,兩國長達千年的交往史始終是和平友好相處。上世紀50年代即劃分了兩國邊界,並在邊界談判中共同創造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6、中緬兩國人民互稱胞波情意,彼此以兄弟相論。中國長期對緬甸提供了大量軍事和經濟援助,是緬甸最大的援助國和貿易對象。而且中國始終在國際上為緬甸撐腰,有效地舒緩了歐美西方和印度隊緬甸的強大壓力。緬甸也始終把中國視為最可信賴和真心依靠的對象。
所以說緬甸和印度是橫眉冷對,和中國是情深意切。
❷ 中國歷史上為何未能吞並如下國家
呵呵,分不是問題,大概答一下,命題太大隻能說幾個點,可以根據這些點好好去深入了解
1、越南,歷史上占過,之後能夠獨立出去,主要是地形和氣候,可不僅僅是一條河攔住,而是原始森林和丘陵,就連工業時代,米鱉都在這里被坑了,何況在工業時代之前,那絕對是天險,而土鱉一直沒有海軍意識,所以受地理條件限制加上內聖外王的思想,盡管越南一直若即若離,最後還是離了。至於79年那會兒更不可能了,全球已經確定了現代國家和國際關系框架,沒有米鱉那實力,直接佔領別國就是國際公敵了。打那仗是為了調整老毛子、土鱉和米鱉間關系,為土鱉後續轉調子鋪路
2、中亞,最遠到碎葉,但也只幾十年就回來了。這個主要是距離,農業社會支撐不了那麼長的補給線,工業時代我們一直在挨打,所以土鱉最後能把兩個最大的省占穩,從康乾到袁世凱、蔣光頭都有功。
3、從庫頁島干腳盆子,顯然太有想像力了,你可以看看地圖,最好是找個地球儀看看,繞那一彎子遠了十倍不止,還要渡兩次海,更何況,東三省都是晚晴才允許漢人去開發,之前那邊荒涼得和現在的西藏一樣,完全沒法建立補給線。
整體而言,二戰前基本受農業社會的局限,能夠控制我們現在這么大底盤已經是極限了。二戰後是國際框架確定了現在國家體系,佔領別國肯定弊大於利,除非有91年後米鱉的地位,那還要找足理由
❸ 中國歷代王朝為什麼都吞並不了緬甸
從地形圖看,中原王朝明明已經控制了雲南山區,把最難走的山口都拿到了自己手裡,為什麼到了平原地形反而停下,不再前進到沿海地區
揭秘發現青蒿素的神秘「523任務」
據說,當時的越共總書記胡志明親自到北京,向毛澤東提出請中國支援抗瘧疾葯物和方法。在革命戰爭時期曾感染過瘧疾、深知其害的毛澤東回答說:「解決你們的問題,也是解決我們的問題。」隨後,親自布置了抗瘧疾新葯的研發。
這段故事未見文字記載,但在此後參與抗瘧疾葯物研發的醫葯工作者中口口相傳。曾參與過中越瘧疾疫情調查的軍事醫學專家方輝(化名。尊重當事人意願,隱去實名。)告訴記者,毛澤東的這句話是有現實依據的。瘧疾在當時的中國也是一種惡性傳染病,1969年到1971年是高發年,其中1971年就有4000多萬人感染瘧疾。
不過,1967年開始的集全國醫葯科研力量進行抗瘧疾研究,確實是發端於「援越抗美」。這項研究由此成了一項帶有軍事色彩的緊迫任務。
1967年5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和國家科委在北京召開了抗葯性惡性瘧疾防治全國協作會議,組織60多家科研單位協力攻關,並制定了三年科研規劃。防治抗葯性惡性瘧疾被定性為一項援外戰備的緊急軍工項目,以5月23日開會日期為代號,稱為「523任務」,一直沿用下來。
古代亞洲人沒有青蒿素,沒有奎寧(金雞納霜是美洲新大陸土產),平民也買不起蚊帳,所以緬北積水地區的蚊蟲瘧疾無法克服。中原王朝如果強盛,控制高海拔的雲南山地不難(起碼駐紮下來不回病死),要是企圖穿越緬北再擊敗沿海的文明國家,就算成功也必然出現統治「斷裂帶」,進而導致分裂。所以緊靠中國的緬甸平原區從來沒有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❹ 中國古代為沒有把緬甸、越南、朝鮮、等地納入中國版圖
有啊,南詔,安南,樂浪。只不過都丟了。然後一個個都「恭順」的很,皇帝的面子有了就不去征伐。朝鮮說要給中國養馬,明朝就把濟州島送出去了。
❺ 如果說征服緬甸有難度,那麼中國多次征服越南,卻為什麼最終也失去了呢
我們知道中國歷史上征服緬甸是有難度的,這並非緬甸有多強大,要知道緬甸統一其實正處於中國的北宋時期,可以說非常的晚。
緬甸和越南一樣,在中原王朝的眼裡,屬於一片荒野,一方面這里非常遙遠,交通不便,另一方面翻山越嶺,和北方草原一樣,並不太適合農耕。
當然了,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越南自從獨立建國後,並不老實,而是走上了擴張的道路,實力也並不容小覷。
盡管大明可以直接出兵吞並,但其實大明的這種強勢是不能持續的,一旦大明羸弱,越南再次反抗走向獨立是必然的。
❻ 為什麼清朝收服不了緬甸是哪些因素導致的
當時的清朝雖然勢力強大,但是緬甸卻也不弱。再加上緬甸的天氣狀況讓清朝人根本就不能適應,而且清朝人認為緬甸就是一方蠻夷,所以根本就沒有把緬甸放在心上,所以清朝根本就收復不了緬甸。當然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清政府一直閉關鎖國,而緬甸卻一直在吸收新鮮文化以及武器,所以緬甸的勢力可見一斑。
地形復雜的緬甸清朝一直閉關鎖國,根本就不接受外界的新鮮事物,他們還一直停留在人力,弓箭,騎馬等老一套的作戰方法上。相比較而言,緬甸的武器裝備精良,手槍大炮應有盡有,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人力是比不過先進的武器裝備。在戰場上簡直就是緬甸的專場,雖然說後來雙方是求和,但是其實還是清朝慘敗。只不過清朝的人比較多,緬甸承擔不起如此多的人員傷亡。
❼ 緬甸獨立多年始終不能完成國家的統一,背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因為緬甸太亂了,根本管理不好,才導致的不能完成。而且經濟一直都不行,因為地理復雜原因,交通各方面也是非常的不方便,但是卻非常有利於戰爭,就在發生二戰的時候,緬甸就非常容易的敵人,引入復雜的地理位置,迅速的成功擊敗了。
就算西方變強了也不願意完全放棄緬甸。有好幾個西方國家長期干擾緬甸內部的事情。由於種種原因,它實際上助長了緬甸的局勢。這就是為什麼他們仍然很難實現團結。
❽ 中國古代為何征服緬甸,打通印度洋的出海口呢
中國只瀕臨了一個大洋,那就是太平洋。如果中國的船隻要到波斯灣進口石油,那就必須要繞道馬六甲海峽,但是馬六甲海峽受制於他國,使得我國的石油安全頗受威脅。這就引起我們思考了,中國的雲南距離印度洋只有470公里,隔著一個緬甸。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將緬甸納入版圖,開拓印度洋呢?
一,漢朝的開拓
我們必須先了解中國古代在西南的開拓歷程,才能知道中國是如何一步步向印度洋靠近的。在古代,西南地區就是一片山高谷深、森林密布的瘴癘之地,無法穿越。先秦時期,人們不知道“西南夷”的存在,更不知道印度洋的存在。就算是武功赫赫的秦朝,也未能登上雲貴高原。
西漢時期,來自於印度的誘惑終於讓漢武帝有了開拓西南的野心。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國(巴克特里亞)見到了蜀地的物產,詢問才知道,這些物產是從身毒(印度)轉運而來。張騫將這事告訴了漢武帝,於是漢武帝試圖打通到印度的交通,派遣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人出使西南夷,尋找通往印度的道路。
綜合以上內容,原本元朝曾經將疆域推進到了印度洋周邊,可惜明朝未能控制這一帶,最終被東吁王朝統一。東吁王朝又和明朝戰爭,使得雲南的面積大幅度縮水。清朝建立後,收復了木邦等地區,但是在末期還是被英國占據。如此,大家就能夠較為清晰地了解這個線索了。
❾ 中國怎麼不把緬甸吞掉呢
吞緬甸只會陷入戰爭,各鄰國會侵佔中國鄰土島嶼,中國不能戰爭條件也下行,望採納
❿ 古代中國那麼強大,為何沒有吞並富饒的東南亞
文/寂寞的紅酒
東南亞,古稱南洋,位於中國的南部,是一塊面積遼闊,物產富饒的地域。古代中國國家強大,東南亞像一塊肥肉就在中國嘴邊,但中國卻一直沒有吞並它們,只是讓它們作為藩屬,結果最後白白便宜了西方殖民者。那麼為何古代中國沒有將東南亞納入版圖?
第四,古代東南亞部落眾多,且桀驁不馴,不容易馴服,統治成本非常高。等到越南、緬甸等形成民族國家後,想吞並和消耗更是難上加難。宋朝、元朝試圖收復越南,但均以失敗而告終。明朝雖然征服了越南,但由於佔領成本和開發費用太高不得不放棄。明朝在越南可是賠了不少錢,就是拿下越南,明朝也養不起他們。佔了這些地方不僅收不到多少賦稅,反而要倒貼錢,所以中原王朝哪個都不願意接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