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們中國應該從二戰後日本經濟迅速崛起中學到什麼
日本的崛起對我們的影響有哪些?
對此我認為日本的崛起對我們的印象應該分為兩部分,那就是二戰前的日本大國崛起,以及二戰後的日本經濟崛起。
也就是說日本崛起進程也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近代明治維新之後的崛起,以及在二戰敗後在美國的扶持之下的經濟崛起。
那我們就具體講一下,都對我們國家有哪些影響?
1、近代歷史上的日本的崛起,是我們的血淚史。
日本近代歷史上的崛起的開始,可以從1868年的明治維新算起,此前日本大名們的倒幕運動,直接推翻了幕府的統治,把權力還政於天皇,日本的天皇從此以後變成世俗意義上的統治者,而不是單純的神。
而明治維新又開啟了日本向歐洲學習先進技術和制度的步伐,可以說這時期的日本,即好學又有非常能隱忍,日本全體國民都憋住一把勁兒,那就是趕緊攢錢,積蓄力量讓日本實現了強國強軍。甚至天皇都每天只吃一頓飯,就是為了節省開支,捐給國家買軍艦,從而也帶動了全體國民的捐資捐物的熱情。
20多年磨一劍,在1894年,日本發動了甲午戰爭,打敗了當時的亞洲第一強國——「大清」,直接把這個東方的天朝上國按在地上摩擦,而且從大清朝手中獲得了台灣島和2.3億兩賠款,以及朝鮮的控制權,賺的盆滿缽滿。甲午戰爭勝利表明,日本明治維新道路是正確的,崛起勢不可擋。
10年之後(1904年),日本在我國東北地區,與沙俄發生了戰爭,而且也取得了日俄戰爭的勝利,獲得了南滿鐵路、旅順大連港的控制權,甚至還割走了俄國南庫葉島地區,可以說這一次戰爭讓日本正式擠進世界強國之列。
上述簡短的歷史就可以看出,日本在近代是完全踩著我國的石屍骨上位的,日本崛起每一步,都是我們的血淚史。後來的日本更是變本加厲,人心不足蛇吞象,要吞並我國,所以才之後有了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
最終我國進入全面的抗戰時期,而日本則在1945年徹底敗亡,被反法西斯同盟國打回了原形。
看似說得輕飄飄的歷史,事實上這一個時期是我們歷史上的最灰暗的時刻,整個抗日戰爭時期,我們付出了3500萬人的傷亡的代價,才把日本人趕走。
可以說近代時期的日本,它的崛起就是建立在我國的衰落的基礎上的,中國的國運被打斷了,直到1949年之後我們才真正的站起來,中日之間也有巨大的族仇恨,直至今日。
2、二戰後的日本經濟崛起,對我們影響是偏正面的。
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全境被美國佔領,隨後世界進入美蘇冷戰時期,日本地理位置卻重要起來,它是對抗蘇聯在亞洲擴張的陣地,美國開啟了對日本的扶持。而日本人也非常的努力,抓住了機遇,用了20年的時間,再次實現了經濟復興。
在上個世紀70年代,日本經濟全面崛起,在資本主義陣營中,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強國。這時的日本雖然經濟崛起了,但是其他方面被美國嚴厲控制地,所以它沒有原來的武力基礎。
中日兩國在1972年進了邦交正常化。我國在1978年之後也開啟了改革開放,這個時期的中日兩國的關系相對比較友好,我們的總設計師還多次到日本訪問,並參觀了松下等大型公司,我們也引進了日本公司先進的管理制度。
而在改革開放之中,日本也對我們提供了很多幫助,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對我國進行長期穩定的日元低息貸款,累計超過3萬億日元(324億美元),時間跨度近30年(1979~2007年)。
可以說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中,最重要的一筆貸款,我國很多大型項目建設都離不開此項資金的支持。當然日本也沒有虧到,我國很多經濟建設的項目也交給了日本公司承建,同時日本也獲得了我國的市場發展紅利,可以說日元低息貸款項目是互惠互利的。
當然日本的日元低息貸款項目,不僅我國有,其他亞洲國家也有,大多數都是日本當年侵略過的國家。所以才有了另一層隱晦的含義,那就是賠款替代性質。
那無論怎麼說,在我國的改革開放之後,日本對我們的影響是偏正面的,至少在經濟方面給我們提供了不少的幫助。
② 請概述近代日本崛起的經過,對中國有什麼啟發
日本崛起是近現代史上的大事,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歷史,直到現在,她仍然是世界屈指可數的經濟大國。那麼,日本為什麼能夠崛起呢?
1868年,日本政府開始明治維新,在政治體制、社會文化、教育軍事和司法宗教等各個方面對社會進行了全面的革新。而同時期的中國也進行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甚至在1898年還出現了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改革——「戊戌變法」。但是日本成功了,中國卻徹底的失敗了,結果導致國家更弱,政府也被革命了。分析日本成功的原因具有現實的意義。
日本維新之所以能成功,以下的三點因素不容忽視:
1、日本天皇能夠以國家民族利益為優先考慮,放棄部分屬於自己的特權。由於歷史性的原因,從12世紀末鐮倉幕府的建立開始,日本皇權至上的古代天皇制已名存實亡,天皇長期以來無法掌握實權。正是由於沒有天皇長期攬權的傳統,作為新政權領袖登場的明治天皇在掌權後也比較容易放棄一部分權力,從而自上而下地實施資本主義改革。而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國,皇室唯我獨尊、獨攬大權的思想十分濃厚,很難實行真正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即便是光緒皇帝個人覺悟立志改革,也終究因為掌握實權的皇室集團忌諱放棄自己所得利益而失敗。
2、由於日本對外來科技和文化所持的開放態度,覺得在有必要的時候會非常積極、開放地吸收外來文化和科技的精華。正是由於日本文化中本來就包含有許多外來因素,所以其在日後必要時對於吸收外來文化並沒有很大的抵觸感。而當時的清王朝忌諱大量吸收和引進西方先進的制度和文化,只是不徹底地進行了部分經濟和軍事改革,始終未觸動最深層的政治體制和思想觀念的問題,從而最終導致了改革的不徹底和失敗。
3、日本民族強烈危機的意識,而這種危機意識要遠遠超過當時的清王朝。日本人非常具有危機意識,當一個問題還沒有演變成現實問題的時候,經常就已經有人在思考可能的對策了。即便是在今天的日本社會,各項應急機制也是非常完善。在幕府統治末期,西方列強橫行世界讓日本深受震動。所以日本下定決心變法強國,讓自己變得強大和安全。即便是在明治政府完全掌握國內政權以後,它仍然覺得深受西方強國的威脅。於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趕上西方國家,成為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標。著名的「富國強兵」口號便是證明。只不過,這種對安全過度的敏感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其軍事大國化的進程,進而陷入了以軍事追求安全的怪圈之中。而在當時的中國,清王朝的危機意識更多的是對自己統治的危機意識,而不是對於整個中華民族不受外族侵略和奴役的危機意識。
上述原因中,最核心的原因是日本執政者能以國家民族利益為優先考慮因素,掌權者自身利益服從於國家民族利益,為了國家民族利益而能夠犧牲執政者自身利益。大河有水小河滿,國家民族利益得到極大滿足了,作為執政者--無論是皇室還是政黨——的利益自然也能得到滿足,日本天皇犧牲了自己部分利益,積極維新,國富民強,更加獲得民眾認可和忠實擁護,而清王朝卻以自身皇家利益為優先考慮,頑固地維護自身作為執政者的狹隘利益,而忽視國家民族利益,其結果是自己被革命,被推翻,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③ 日本經濟的崛起對中國的影響
我個人認為應從兩方面來說。一,是有利的一方面,日本的崛起發展,無論多少都會對中國的經濟等方面有促進作用;二,也就是不利方面,中日位於兩個不同的社會陣營,而且中日雙方存在許多歷史問題,因此日本的崛起對於中國來說存在著一定的威脅!!
④ 日本大國崛起的因素對中國的經驗教訓結合中國實際談談(現狀對策建議)急急急!!!
二戰之後日本作為當時的「世界工廠」 經濟迅速崛起,七八十年代日本經濟的強大已經威脅到美國的利益! 當時有美國報紙評論 世界上唯一侵略過兩次美國本土的國家就是日本,第一次偷襲珍珠港。第二次就是八十年代日本經濟。當時大量日本商人控股美國銀行,收購美國企業。當時華爾街很多企業背後的老闆都是黃皮膚黑眼睛的日本人。
我就簡單概括的說一下當初日本經濟蕭條,要細說的話太麻煩了。
當時日本和現在的中國一樣是以出口製造業為主的主導的經濟體,1985年美國逼迫日本與德國簽訂廣場協議,逼迫日元和馬克升值。(這與現在美國對中國的做法何其相似,不過操作手法要比當時對日本復雜得多!)結果日本出口製造業迎來大蕭條,民眾為了手中日幣保值,大量熱錢投入日本地產 股市 藝術品等市場,加速了原本就存在泡沫的日本諸多市場的爆破,當然美國在這期間也沒少「幫忙」。 最後各種泡沫一個一個接連的破碎,迎來了日本失落的10年!
不過日本就是日本,現在日幣依然是 世界三大貨幣之一。日本的經濟地位不容撼動!
雖然我們前幾年取代了日本成為GDP 第2 但是 我們享受了人口紅利 我們的人口是日本的十倍我們GDP人均收入是日本的十分之一。我們的工業結構相當於日本四十年前的水平,我們教育相當於日本八十至一百年前的水平。我們曾經的人口紅利已經逐漸消失,國家經濟已經大幅放緩!我們的國民贏來了為富先老的尷尬局面。
未來的中國將面臨著很多的困難,不但要警惕華爾街的經濟入侵,還要面對國內的種種問題。 啊忘了說 華爾街已經對咱出手了~
⑤ 大國崛起日本觀後感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大國崛起日本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日本,我們的鄰居,經濟比我們發達的一個小國。是位於亞洲大陸東岸外的太平洋的一個國土面積小的島國,國內資源貧乏,能源和礦產資源等主要依賴國外進口。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告投降,被迫打開國門,受到極大的屈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戰敗,經濟又受到嚴重的破壞。日本作為一個2戰後的戰敗國,能在短短的20餘年間迅速的崛起為世界經濟強國,直逼世界經濟頭號強國美國,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一大奇跡,將日本帶出了戰敗國的深淵中,樹立了日本的國際地位,為日本再度成為世界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是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一個從廢墟中走過來的戰敗國能有如此的經濟成就呢?
首先,日本重視科技教育、善於學習創新,注重對人才的培養。日本人強烈的學習慾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說,在美國將軍佩里用武力迫使日本打開自己國門期間的一天夜裡,兩個日本青年偷偷地爬上了美國黑船,用手比劃著告訴佩理將軍:他們想要隨船到美國去,看看美國究竟為什麼強大。這樣做在當時的日本按律是要殺頭的。 他們的舉動讓佩理非常驚訝,佩理在日記中寫道:「這兩個日本人的求學精神令我感動,如果日本人都像他們一樣,日本一定會變得和美國一樣強大。」 這兩個渴望了解世界的青年人雖然最終還是被送下了船。但隨著國門的打開,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關注起外面的世界。14年後,一個名叫澀澤榮一的年輕人獲得了一次前往歐洲的機會,在1827年參加了法國巴黎萬國博覽會,並在周邊各國都訪問參觀,頗受啟發,帶回給國家全新的思想,並在之後為日本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另外,日本在1871年也派遣使節出使歐美各國。那些使節團成員對西方的文物制度吃驚和對西方的先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陶醉,讓他們下定決心發瘋似的學習西方一系列文物制度,要使日本和西方一樣強大。這些使節團的成員後來成為日本明治維新的主要力量,為明治維新的進行、國家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在教育方面發展近代義務教育,此外亦選派留學生到英、美、法、德等先進國家留學。這種大范圍的教育給日本的發展培養了許多優秀的人才,選派留學生有利於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縮短與西方列強國家的距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當今世界競爭的實質是以科技實力和經濟實力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我國需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優秀人才,提高我國的科技實力和勞動者素質,切實落實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戰略。
其次,日本抓住了機遇,發展工業。日本抓住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致力於發展生產,促進經濟的騰飛。在明制治維新時期,日本大力發展工業,為日本以後經濟的發展和騰飛夯實了基礎。1872年,日本第一條從東京到橫濱的鐵路建成通車。 1874年,大阪到神戶的鐵路建成。日本政府先後創辦東京繅絲廠和新町繅絲廠,成為日本繅絲業的模範工廠。1873年在維也納舉行世界博覽會時,福岡縣生產的生絲,可以和歐美生產的生絲相匹敵。政府將這些官產賣給一些與他們關系密切的大資本家和新興資本家。著名的三井購買了三池煤礦,富岡制絲所。三菱從政府手中購買了長崎造船所,佐渡金礦和生野銀礦。在購買這些企業時,購買價遠遠低於財產估價。有些企業幾乎是無償讓渡。為了保護這些私人企業的發展,政府還給與他們經營補助金。象三菱公司,就是政府一手扶植起來的,其目的是使他能夠和外國的蒸汽船公司競爭。1875年的時候,三菱有37艘輪船,23000噸的噸位,佔有了當時日本所有的大型船舶,開通了上海航線。在競爭中擊敗了美國的太平洋郵政輪船公司和英國的半島和東方航海公司。1885年,三菱和共同運輸公司合並,成立日本郵船公司,共有船隻58艘。到1893年,三菱公司已經達到11萬噸的船舶噸位。日本大力支持民族企業和個人企業的發展,進而促進整個經濟的發展。我國也需要在社會經濟的條件下,鼓勵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增強經濟的活力,進而加快經濟的發展。在二戰後,日本受到美國給予很大的經濟支持,加上日本戰前的雄厚的基礎,日本經濟迅速發展並成為世界經濟的第二大強國。
最後是日本的民族精神和領導人物。日本人具有武士道精神,有很強的民族凝聚力。他們敢於拼搏,勇於創新,善於堅持,樂於學習。日本在發展時都有很有領導能力和號召力的人物。在明治維新時期,大久保利通和木戶孝允對國家的經濟、政治、教育、軍事等方面進行革新,成為推進改革的骨幹,對日本的發展有帶領作用。澀澤榮一放棄政治上的高官改而從商,成為19世紀80年代最著名的企業家,對日本經濟的發展有著重大的貢獻。
一直以來,中國人對日本人都是抱著一種敵視的態度,感覺就像對日本的敵視已經滲到我們的骨子裡了,因此我們對日本也就本能的有一種抗拒,不願去了解和日本有關的東西,而政府也沒有刻意地去改變這一點,就像日本對華援助,如果不上這門中日關系,我想我一直都不會知道有這樣的事的,在北京,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人乘坐地鐵,但那其中又有幾個人知道那其中有日本人的幫助呢?的確,日本人對我們造成的傷害我們是不應該忘記,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就應該一直沉浸在過去,歷史的車輪是不斷前進的,我們不能一直帶著成見去看日本,一直不去了解他們,我們也應該慢慢學會從客觀的角度去看待日本,看到他們的長處,了解他們成功的原因,從他們的例子中汲取經驗和教訓,來促進和完善我們的發展,這樣,才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 對於日本我們要學習他們先進的地方,學習他們優秀的地方,可是我們還要尊重我們國家的客觀實際,學以至用啊,落實了才是真的啊。日本人能做出來的我們中國人一樣能成功,而且做的更好。民族的復興等待著。
日本,亞洲的一個小小的島國,從被西方大國欺凌到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這個國家經歷了激盪起落的命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日本是亞洲國家中的異類!就目前來看,日本是唯一一個亞洲的經濟強國,當年的軍事大國!
翻開日本的近代史,有著近乎和中國相類似的遭遇!她也被西方的列強侵佔過,也簽訂過諸多不平等的條約!日本的民族,是一個尊敬強者的民族!所以,在承認自己不足的同時,將西方的一套東西快速地搬到了本國,使國力迅速地得到了提高!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在美國打開日本門戶的僅僅二十年後,日本就用同樣的方法打開了鄰國朝鮮的門戶,成為其殖民國!
不得不承認,日本創造了很多的奇跡!且不說,她脫穎於亞洲諸國,一枝獨秀,位於世界強國之林。單看看,日本在二戰失敗後,僅僅用了20多年,從一片廢墟,又迅速崛起,就可以看到日本是多麼的可怕!
日本的兩次奇跡般地崛起,深深地吸引著我們這些做著強國之夢的人去探究其成功的原因。毫無疑問,一個大國的興起是個多方面的因素。這包括:軟實力與硬實力的結合;文化的因素;內部變革與外部環境的協調;代表了先進的生產力發展方向等等。
日本之所以可以在二戰後20多年間迅速崛起,和明治維新留下的基礎(即軟實力)脫不了關系,像科學、技術、人才和西方的一些制度。
軟實力作為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指一個國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價值的感召力和國民形象的親和力等釋放出來的無形影響力。 軟實力是硬實力無形的延伸。強盛的軟實力,恰是一種硬形象。
在日本改革過程中,為了實現富國強兵、置產興業和文明開化的維新目標,日本政府採取了強硬的簡單的拿來主義方式推行改革。文明開化的過火行為使得日本的傳統文化面臨崩潰,不可避免地引發了現在文明與本土傳統的激烈沖突。 面對如此激烈的沖突,社會各階層展開了自由民權運動,伊藤博文順應潮流立憲並在《憲法》中結合了本國的傳統。一生創辦過500多家企業的澀澤榮一號召日本人做一手拿《論語》一手拿算盤的企業家。然而,在民族傳統得到恢復的同時,日本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也隨之被召喚和強化。《帝國憲法》在確立了近似宗教性絕對權力的條款的同時,也使得軍國主義抬頭。但是,日本人民的精神卻得到了統一,解決了尖銳的社會問題。
日本人將本國傳統與現在文明完美地融合。西服流行的同時,和服被作為最華麗和最具民族特徵的服飾流傳下來並流行著。西方的酒吧流行起來,茶室依然是人們的精神凈地。西洋歌劇和能劇、歌舞伎同時走向繁榮。在吸收了西方油畫的同時,浮世繪也成為世界繪畫的一大流派。
有的史學家將日本文化比喻成洋蔥頭文化,一篇一篇地剝開,你找不到日本文化的核,因為她的每部分都含有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日本文化的一種結合。
我們每天都在做著強國之夢,也每天銘記著日本給予我們的痛苦國難。但是,我們要知道,只有我們真正的強大,才能讓他們對我們俯首稱臣!
同時,歷史也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國家的崛起,靠武力撐起的大國絕不會長久的,真正的大國應該是對內繁榮安定,人民安居樂業,對外給世界帶去和平和安全。 我們所要做的是,打開視野,吸收發達國家先進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結合本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發展道路並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只有如此,我們大國崛起的夢想才有希望。
在我的印象里,管理學就是用來管理班級、企業、國家的一門學科。從沒有想過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的崛起和發展也離不開管理學。
日本是一個面積只有27外平方公里的小國,但它更是一個經濟排行世界第二的'強國。日本的繁榮強大不得不讓人重視管理學的重要性。
1853年的日本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然而它經過了200多年的閉關鎖國只透過長崎這一通商口岸與外界聯系,最終被美國的佩里用武力打開了大門。但出人意料的是日本國民並沒有對此深惡痛絕,反而以歡迎的態度迎接佩里的登陸並虛心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他們的這種求學精神讓我吃驚但又覺得合情合理,如果當年的中國也有如此意識又何愁不強大呢。可見日本的崛起不是沒有道理的。
1871年,日本高層組織了一個以岩倉為首的使節團從橫濱出發前往歐克里,沿途考察了12個國家,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文化等,為本國的發展帶給模版。始聞岩倉使節團,我不禁想到了當年的鄭和下西洋。當年鄭和帶著超多金銀珠寶、絲綢布匹,一路西行。他向沿海諸國宣揚了我們做為天朝上國的繁榮強大,但並沒有借鑒、學習他國的文化和先進技術。中國領先日本遠航,卻沒有他們的遠大意識,反而在「固若金湯」的城牆內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我不由嘆息,繼而又感到一個好的管理理念對一個國家的崛起真是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歷史的見證下,我們明白人才在國家的崛起中至關重要。在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出現了超多的人才,如澀澤龍一、大久保利通等。他們為推動日本的發展做出了不容忽視的作用,雖然在任職期間做出過錯誤決策,但他們的貢獻不可忽視。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國的日本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戰後最初幾年,日本國民要靠各國的資助才能維持溫飽。然而才過20多年,日本就實現了經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不斷攀升。如今日本早已躋身世界大國之列,經濟更是超過了英、法等老牌國家,僅次於美國。我認為日本的騰飛最重要的是靠軟實力的增強。日本作為一個面積僅有27外平方公里的島國,人口不多,軍事防禦相對薄弱,但它的科技很發達,很多高科技產品位列世界頂端。日本十分重視教育,僅1910年95%以上男子,90%女子經受教育。
日本的文化經過百年維新大多與其它國家結合,如歌舞伎、浮世繪,但作為日本的代表和服卻保留了下來,成為日本一道亮麗的風景。然而,擁有5000多年歷史的怏怏大國———中國,旗袍卻只有極少數人穿著。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不是很喜歡日本,但我不得不承認,它是一個強大的民族。日本擁有發達的科技,一流的人才,國民素質較高、擁有創新精神。最讓我影響深刻的是日本的民族意識相當強烈,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先進。
任何一個國家的崛起值得稱道的是對內為人民帶來幸福,對外為世界帶來和平與平安。而管理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不二法門。
⑥ 美國日本的崛起給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帶來哪些啟示
美國崛起是開放包容的文化的勝利,它是世界人才收割機!集世界之人才和資金精華來建美國一國之家園,不崛起可能嗎??????!!!!——啟示:教育和人才強國,我們三百多年後才懂才用!奮起直追啊!加速,加速,再加速!
日本,二戰廢墟上站起來的小強人!是科技立國的勝利者! 日本具有超一般的學習能力和再創造力,叢林中的快兔,精明靈活,他把世界上的一切美好的東西都為我所用了!——科技和創新驅動是日本傲立的秘訣,我們在1995年才提出科教興國,整整晚了50年,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贏過科教興國戰略的國家,加油吧,中國!科技興國,我們無敵!
⑦ 日本的成功崛起對中國有何重要啟示
日本作為一個經濟貧乏,人口密度大的小國,但經濟總量現居第三吧?其實與整個國家對教育的重視,以及很強的學習能力。將先進科學技術運用於產品能力非常強,國家製造業不知道排第幾,國民素質是很重要的。中國如今人口素質不行,對科學技術、教育不夠,甚至還有讀書無用論產生,足可映射社會的浮躁心理。
⑧ 日本的成功崛起對中國有何重要啟示
示之一: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技術立國」。戰後初期的日本幾乎進入「石器時代」,民生凋敝,物資極度匱乏。但在二十年後,日本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靠的是什麼?靠的是人力資本的積累,靠的就是「技術立國」這四個字。日本政府注意到,要使國家經濟迅速恢復,躋身強國之列,必須集中全國的資源優先發展重工業。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派有澤廣巳在主持「日本復興計劃」過程中,推行「傾斜生產方式」,不計收益得失,將有限的物質資源集中投入在煤炭、鋼鐵、電力、化工四大重工行業,嚴格限制輕工業發展,部分輕工業由於無法從內循環的重工業體系獲得資源而被迫停產。...由於重工業在初級發展階段具有內循環的特點,很少提供最終產品,自然也就沒有利潤,日本政府用發行貨幣的方式彌補帳面虧空,現金、存款、國債都在劇烈的通貨膨脹中化為廢紙,日本上層與人民同甘共苦,絕不先富。...戰敗雖然使日本喪失了無法估量的社會財富,但人才猶在,希望猶在。大和戰艦雖然沉沒,但曾經建造了大和戰艦的大量熟練技術工人,鋼鐵、航空、機械、電子、光學、化學等各門類的技術及技術人才完整地保存了下來。物質財富可以被摧毀,但近百年工業化歷程積攢的人力資源是任何國家都無法剝奪的。 啟示之二: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滿激情的語言寫就《激盪的百年史》,...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跡,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管理大師德魯克說,戰後日本經濟起飛有三位導師。第一位導師是道奇,道奇計劃之道奇也,他教導日本人要發展經濟,首先是穩定貨幣金融,將日元與美元匯率固定於360日元,即道奇之傑作。「這個匯率出台後,日本便以這個匯率作為日本經濟活動的中心。這一匯率穩定了日本的經濟,並在此基礎上發展了日本的出口,復興了日本經濟。」(吉田茂語)第二位導師是戴明,全面質量管理之父也。德魯克說,質量管理是美國人發明的,但完美運用、臻於化境的卻是日本人。第三位導師就是德魯克自己。他教會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戰略和實施目標管理。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德魯克與吉田茂英雄所見略同。二師皆以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日本人不管從事何種職業,對本質工作均抱著尊敬態度。」淺嘗輒止、短期利益、多賺快錢、什麼好賺就做什麼,乃至於弄虛作假、投機取巧、坑蒙拐騙,是當今中國社會之普遍心態。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正是今日中國社會最缺乏的基本精神。 啟示之三: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重視教育和重視人才的培養。... 日本重視教育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治維新時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頒布《學法令》時,就在《學制布告》中提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口號,要在全國做到「邑無不學之戶,家務不學之人」,接著,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國實施義務教育,大約經過30年的努力,終於在全國范圍內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正如日本前內閣總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說中所說的:「人是我國的財富,教育是國政的根本。」這應該是日本崛起奇跡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