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活化石有哪些
被譽為「活化石」的中國樹種有:銀杏,銀杉,珙桐,香果樹等。
在中國被譽為「活化石」的動物有:
國寶大熊貓、水中「活化石」中華鱘等。其中以大熊貓最為出名。
Ⅱ 中國的活化石有哪些動植物都可以
大熊貓,白鰭豚(水中的活化石),珙桐(鴿子樹,植物中的活化石)
Ⅲ 中國有哪些活化石——百度
活化石是在種系發生中的某一線系長期未發生前進進化,也未發生分支進化,更未發生線系中斷,而是處於停滯進化狀態的結果,並仍然是現存的種類。在生境不變,成活率極低的情況下,這些生物在幾百萬年時間內幾乎沒有發生變化。於是相應地就形成了一些延續了上千萬年的古老生物,同時代的其它生物早已絕滅,只有它們獨自保留下來,生活在一個極其狹小的區域,被稱為「活化石」。 被譽為「活化石」的中國樹種有:銀杏,銀杉,珙桐,香果樹,香果樹 被譽為「活化石」的動物有:大熊貓、中華鱘等、拉蒂邁魚、揚子鱷、蟑螂等
Ⅳ 有那些活化石
大熊貓,銀杏樹,腔棘魚,中華鱘,中國鱟,銀杉,海豆牙,珙桐,香果樹,水杉,新疆北鯢……
Ⅳ 活化石有哪些
被譽為「活化石」的中國樹種有:銀杏,銀杉,珙桐,香果樹等。
1、銀杏
銀杏樹又名白果樹,古又稱鴨腳樹或公孫樹。遠在二億七千多萬年前,銀杏的祖先就開始出現了,和當時遍布世界的蕨類植物相比,它還是高等植物。到了一億七千多萬年前,銀杏已和當時稱霸世界的恐龍一樣遍布世界各地,後來,絕大部分銀杏像恐龍一樣滅絕了,只在我國部分地區保存下來一點點,流傳到現在,成為稀世之寶。
銀杏樹分雌雄,雄的銀杏樹,只長雄性的花,雌的銀杏樹,只長雌性的花,受精後才會結出圓圓的果實,一般稱為白果。
銀杏是裸子植物銀杏綱惟一存留下來的一個種。現在浙江天目山一帶尚可見到野生銀杏。因此,銀杏有"活化石"、植物中的"熊貓"之稱。
銀杏樹是世界上十分珍貴的樹種之一,並與雪松、南洋杉、金錢松一起,被稱為世界四大園林樹木。
銀杏樹不僅以其俊美挺拔、葉片玲瓏奇特而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而且她適應性強,葯用功效大,經濟價值亦非常可觀。
2、水杉
水杉為落葉、針葉大喬木。它以樹姿優美,枝葉繁茂,葉色多變而獨具一格,被列為古稀名貴植物之一,為我國一級保護植物。
水杉,這個經歷了第四紀冰川浩劫的珍貴孑遺植物,它生長迅速,10年左右就高達10餘米,一般2O年便可成材。材質輕軟,紋理通直,結構細密,是造船、建築、橋梁、農具和傢具的良好材料,又是造紙工業的好原料。
水杉不僅是珍貴的「活化石」,而且它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廣泛的適應性,生長迅速,是優良的綠化樹種,不但已在我國各地廣為栽培,世界很多國家也爭相引種栽培,使這珍貴的樹木在全球范圍內生生不息。
3、珙桐
學名 Davidia involucrata 英名 Dovetree 別名 水梨子、鴿子樹 科名 珙桐科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葉互生,紙質,寬卵形,邊緣有尖鋸齒。花雜性,由多數雄花和一朵兩性花組成頂生頭狀花序。花期4月~5月。花形似鴿子展翅,白色的大苞片似鴿子的翅膀,暗紅色的頭狀花序如鴿子的頭部,綠黃芭的柱頭像鴿子的嘴喙,盛花時猶如滿樹群鴿棲息,被世界上譽稱為「中國鴿子樹」。核果肉質,橢圓形或矩狀卵形,表紫色,有黃褐色小斑點。果期9月~10月。
繁栽要點 可用播種、扦插及壓條繁殖。播種於10月採收新鮮果實,層積處理後,將種子用清水洗凈拌上草木灰或石灰,隨即播在3cm~5cm深的溝內。
幼苗階段需搭棚庇蔭並保持苗床濕潤。扦插宜用嫩枝作插穗,於5月~7月進行。高壓可於春季在一年生健壯枝條的基部進行。苗木移栽宜在落葉後或翌春芽苞萌動前進行。起苗時不可傷根皮和頂芽,對這長側根、側枝可以適當修剪,栽植時要求穴大底平,苗正根展,並灌足定根水。
應用價值
珙桐為世界著名的珍貴觀賞樹,常植於池畔、溪旁及療養所、賓館、展覽館附近,並有和平的象徵意義。材質沉重,是建築的上等用材,可製作傢具和作雕刻材料。
4、香果樹
學名:Emmenopterys henryi Oliv. 英文名:Henry Emmenopterys 科名:茜草科 Rubiaceae
落葉喬木。葉對生,有柄;葉片寬橢圓形或寬卵狀橢圓形,全緣;托葉三角狀卵形,早落。聚傘花序排成項生的圓錐花序狀;花大,淡黃色,有柄;花萼小, 5裂,裂片三角狀卵形,脫落性,在一花序中,有些花的萼裂片的1片擴大成葉狀,白色而顯著,結實後仍宿存;花冠漏斗狀,有絨毛,頂端5裂,裂片覆瓦狀排列;雄蕊5,與花冠裂片互生;於房2室,花柱線形,柱頭全緣或2裂,胚珠多數。蒴果長橢圓形,兩端稍尖,成熟後裂成2瓣;種子極多,細小,周圍有不規則的膜質網狀翅。
僅1種,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及西南諸省。
三、動物「活化石」
在中國被譽為「活化石」的動物有:
國寶大熊貓、水中「活化石」中華鱘等
1、大熊貓
迄今為止,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幾乎瀕臨絕跡的大熊貓,只有在我國的四川、陝西、甘肅部份地區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貓總數僅1000隻以下,而且數量在不斷減少。
在動物學上,大熊貓屬食肉目。熊貓從分類上講屬於哺乳綱食肉目動物,但食性卻高度特化,成為以竹子為生的素食者。大熊貓主食竹子,也嗜愛飲水,大多數大熊貓的家園都設在溪澗流水附近,就近便能暢飲清泉。大熊貓性情溫順,一般不主動攻擊人或其它動物。大熊貓的視覺極不發達。
大熊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四川、甘肅、陝西省的個別崇山峻嶺地區,數量十分稀少,屬於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稱為「國寶」。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動物協會選為會標,而且還常常擔負「和平大使」的任務,帶著中國人民的友誼,遠渡重洋,到國外攀親結友,深受各國人民的歡迎。大熊貓身體胖軟,頭圓頸粗,耳小尾短,四肢粗壯,身長約1.5米,肩高60-70厘米左右,體重可達100-180千克。特別是那一對八字形黑眼圈,猶如戴著一副墨鏡,非常惹人喜愛。
大熊貓的祖先是食肉動物,現在卻偏愛吃素,主要以吃箭竹為生。一隻成年的大熊貓每天要吃20千克左右的鮮竹。有時,它也會開一次「葷」,捕抓箭竹林里的竹鼠美餐一頓,甚至大搖大擺闖入居民住宅,偷吃食物。大熊貓性情孤僻,喜歡獨居,晝伏夜出,沒有固定的居住地點,常常隨季節的變化而搬家。春天一般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里,夏天遷到竹枝鮮嫩的陰坡處,秋天搬到2500米左右的溫暖的向陽山坡上,准備度過漫長的冬天。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大熊貓的繁殖季節,雄、雌大熊貓難得同居在一起。但5月一過,便又各奔東西。雌性大熊貓懷孕4-5個月左右,就急著尋找樹洞或石穴作為「產房」,它每胎產1-2仔。剛生下的幼仔重量只有150克左右,相當於媽媽體重的1‰。可是,一個月後體重可達2千克,3個月就能長到五六千克。熊貓媽媽常把小熊貓摟在懷中,輕輕撫摸,外出時也把它銜在嘴裡,或用背馱著,親親熱熱,形影不離。等到小熊貓五六個月大時,媽媽就開始教它爬樹、游泳、洗澡和剝食竹子等本領。兩年後,小熊貓才離開母親,開始獨立的生活。大熊貓的壽命一般為20-30年。
大熊貓的家族非常古老。大約在一百萬年前,它們遍布我國的陝西、山西和北京等地區,在雲南、四川、浙江、福建、台灣等省也有它們的蹤跡,現在留下來的數量很少,成為科學家研究生物進化的珍貴的「活化石」。
迄今為止,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沒有幾乎瀕臨絕跡的大熊貓,只有在我國的四川、陝西、甘肅部份地區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貓總數僅1000隻以下,而且數量在不斷減少。
根據科學統計有78%的雌性大熊貓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貓不育,這就給大熊貓的繁殖帶來了許多困難。
在動物學上,大熊貓屬食肉目。據考證,大熊貓的古代名稱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萬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萬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貓已經廣布於我國南半部,組成了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今天該動物群的許多種已經絕滅,而大熊貓卻一直活下來,所以大熊貓有「活化石」之稱。
演化
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Ailuaractos lufengensis),這是一種由擬熊類演變成的以食肉為主的最早的熊貓。始熊貓的主枝則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演匠,其中一種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刪期出現,體形比現在的熊貓小,從牙齠推斷它已進化成為兼食竹類的雜食獸,此後這一主支向亞熱帶擴展,分布廣泛,在華北、西北、華中、西南、華南以至越南和緬甸北部都塹現了化石。在這一過程中,大熊貓適堔了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依賴竹子為生。在距今50-70萬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貓的鼎盛時期。現在的大熊貓的臼齒發達,爪子除了五趾外迠有一個「拇指」。這個「拇指」其實由一節腕骨特化形成,學名叫做「橈側籠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 美國生物學家史蒂芬�6�1傑伊�6�1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關於這個寫過一篇散文,後栥又用《熊貓的拇指》作為一部散文集的名稱。
繁殖
大熊貓在幾百萬年間由盛而衰,以至瀕臨絕滅境地。究其原因,除了外界環境的惡化以外,也有自身生育繁殖能力方面的問題。
據有關專家對大熊貓所作解剖學、組織學、生理學和內分泌學等方面的長期研究表明,大熊貓生殖機能異常低下。由於遺傳和環境的原因,許多大熊貓的生殖系統嚴重發育不良,成年後生殖內分泌機能紊亂,不能排卵或不能正常排卵,以至終生不育。
大熊貓性喜獨居,發情後才願意進行異性間的接觸。雌性大熊貓每年只發情一次,且其擇偶性極強,非見「白馬王子」不拋「綉球」。在野外,公獸們往往須通過殘酷的斗毆競爭,最後的勝利者才能獲得雌獸的青睞。如果一個小種群內缺乏足夠優良的雄獸,顯然就會大大降低雌雄正常交配的機會,並降低交配後的受孕率。
大熊貓產仔多數為單胎,即使產下雙胎也往往只能撫養其中一隻。大熊貓幼仔非常脆弱,很易因缺乏營養、患病、氣候惡劣或遭遇天敵而夭折。
大熊貓母獸在懷孕和哺乳期內很少採食,並由於獨自哺乳帶養幼仔而極盡勞苦,體力極度衰竭,對其健康和壽命影響極大。在哺乳期結束後,母獸還要繼續撫養兒女,教會他們採食和生存的各種本領。在這種情況下,母獸自會本能地「克制」自己,不再發情,暫停生育,直到兒女長大成「人」,遠走高飛。
大熊貓的野外棲息地被嚴重地隔絕成小塊地域,偏偏他們又必須獨占很大面積的領土才能保證生存,所以在小塊的棲息地內,能容納的大熊貓數量是非常有限的。一個種群太小,不可避免會導致近親繁殖,降低遺傳多樣性,造成遺傳性能、生育能力、生存能力的全面退化。
人工繁育大熊貓,可以減低野外天敵和疾病的危害、保障營養供給、消除惡劣氣候的侵襲。此外,還可以大大提高大熊貓的繁殖能力:通過合理配對,可有意地避免近親繁殖,改良繁殖和遺傳機能;通過人工授精,可以增加配種機會,提高配種懷孕率;通過對母仔的精心看護和充足的營養供給,提高幼仔成活率,尤其是雙胞胎成活率,並促進其正常發育,也有利於母獸身體健康,使其迅速恢復體力,為下一次生育作好准備。多年的實踐證明,大熊貓人工繁育、移地保護是拯救大熊貓的重要戰略之一。
飲食
大熊貓以竹類為主食,從食性看似乎應該劃入「草食動物」之列。然而以其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特點以及物種進化的觀點來分類,它們卻是地道地道的肉食動物。在科學分類中,大熊貓屬於哺乳動物綱、食肉動物目。你看,如此可愛的大熊貓竟與虎豹豺狼等猛獸同屬一個大家族。大熊貓的祖先是名副其實的肉食動物:有尖銳發達的犬齒、較短的腸道和肉食動物的消化生理特點,大熊貓在進化過程中仍保留了祖先的這些特點。只是由於生存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它們為了生存,食性和習性必須適應環境。漸漸地,它們退居深山竹林,適應了低營養、低消化率的竹類,過著與世無爭的隱士生活。於是,現代的大熊貓就變成了吃草的「肉食動物」。事實上,在肉食動物家族的進化史中,隨著環境變化而改變食性的「大有人在」。與大熊貓血緣非常接近的熊類,不是也變成了葷素不論的「雜食動物」了嗎?
影響
一百多年以來,西方世界從1869年法國-神父戴維在中國發現大熊貓開始,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哈克尼斯夫人把大熊貓「蘇琳」帶到美國芝加哥動物園展出,以及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國以大熊貓作為國禮相送——世界性的熊貓熱,越來越高漲、大熊貓開始名揚全球,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愛,一位蘇聯動物學家如此贊美道:「大熊貓是野生動物世界中絕無僅有的,貨真價實的瑰寶,非常美麗的、標新立異的、令人驚嘆的動物。」
珍貴稀有動物
大熊貓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而能夠生存到今天,反映了它具有頑強的生命。但是,由於受歷史發展因素的不利影響,使它目前已處於一種瀕危狀態。在各種不利因素中,其內在原因是由於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為的高度特化。外在原因則是棲息環境受到破壞,形成互不聯系的孤島狀頒,導致種群分割,近親繁殖,物種退化。再加上主食竹子的周期性開花死亡,人為的捕捉獵殺,天敵危害,疾病困擾。這就構成了對大熊貓生存的嚴重威脅,使其面臨瀕危的境地。
大熊貓保護
中國政府早已意識到大熊貓處境的嚴峻,所以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對大熊貓進行保護。
1、通過立法對大熊貓進行保護,在立法方面已作了大量工作,先後制定了保護大熊貓等野生動物的多種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九條中規定:「國家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野生動物保護法》將大熊貓列為一類保護動物,而且對野生動物的保護作了詳細的規定。《森林法》和《環境保護法》也有明確規定,為了有效的打擊和制裁不法分子獵殺和走私大熊貓的違法行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於1987年通過的刑法補充案進一步強調,對走私、捕殺大熊貓的違法行為進行嚴厲的懲罰,「將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並處罰款和沒收財產、情節嚴重的可判處無期徒刑和死刑並沒收全部財產」。這些法律法規的制定為保護大熊貓等珍稀動物提供了法律依據對大熊貓的保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建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進行保護,中國政府自1963年以來,在秦嶺、岷山、大相嶺、小相嶺等6大山系,先後建立了14個大熊貓" 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6000平方公里,對大熊貓密集的地區和棲息地實施有效的保護。在保護區內,堅持常年巡邏檢查,搶救生病和挨餓的大熊貓,制止和懲處危害大熊貓的犯罪行為。同時進行治山治水,恢復植被,防治各種自然災害,減少人類活動對大熊貓野外生息的干擾,為大熊貓的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未來前景
從已經發現的化石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大熊貓的發展經歷了始發期,成長期,鼎盛期,現在已開始進入衰敗期。
目前正以極為稀少的數量僥倖存世的局面而引起了人們的深切憂慮和關注,對它未來的命運也就牽動著億萬人們的心弦。在這種嚴峻的形勢面前,中國政府和人民以及有關國際組織、科學團體和科學家們都在積極地投入對大熊貓的保護和科學研究工作,以探索出科學有效的方法,開拓出新的局面,使大熊貓能擺脫瀕危的境地,得以永續繁衍,與人類共存。
經過多年的努力,大熊貓的保護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大熊貓種群數量下降的趨勢已基本得到控制,有的保護區的種群數量還略有增長。大熊貓種群生態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大熊貓種群生殖率大於1就意味著種群將繼續緩慢地發展。這一研究成果激勵了科學家以更大的努力,從各個方面去推動這個良性的進程。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工程的實施,對大熊貓野生種群的延續,即可發揮重大作用。大熊貓異地保護工程,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進展,飼養繁殖大熊貓的成活率已有顯著的提高,由以前平均成活率的31.8% 提高到1998年以後平均成活率的67.74%這就證明現有人工飼養的大熊貓種群是能夠得到維持和發展的。大熊貓異地保護工程的實施,還可有力的推動人工飼養種群數量的增長。
從全局看,中國的大熊貓就地保護工作和異地保護工作都正在扎扎實實地向深度進軍,作為保護大熊貓的系統工程,正在逐步形成其綜合性、科學性和連續性。人們保護大熊貓和生態環境的意識也在不斷深入和普及。這一切都在加強我們保護大熊貓的信心和決心,推動保護大熊貓事業的發展。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大熊貓繁殖能力很低,現在已飼養過的260隻熊貓中,性比例大體是1:1。在57年內約有130隻為雌獸,但有繁育能力的僅約占雌體熊貓的30%。而雄性熊貓中有交配能力的更少,僅約19隻,占飼養雄體總數的14%,飼養繁殖的後代具有交配能力的僅有一隻,它是北京動物園的良良。為什麼大熊貓生兒育女這種先天性的本能在飼養狀況下得不到充分發育呢?許多專家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在圈養情況下,由於它們單獨或少數在一起生活,在發情前期和性成熟期不能參加社會交往,遺傳下來的先天性的性行為不能得到後天的正向誘導,激發和學習,而難以實現以至終止發育。
(2)通過對野外和飼養熊貓所食的食物進行微量元素對比分析,認為圈養熊貓由於新鮮竹子供應不足和缺少在自然狀況下對竹子的不同株、不同部位、不同生長期和不同季節的最優選擇,容易導致Zn、Fe、Mg等與生長發育,繁殖有關的微量元素的短缺。
(3)糖份攝入過高、運動量不足等引起肥胖,由於大熊貓陰莖較短,肥胖後使陰莖不易入雌體生殖器,難以完成交配。
(4)蛋白質攝入量過低。由於性激素是體類化合物,由蛋白質合成,一旦蛋白質缺乏,必將造成性激素水平低下,而使大熊貓不發情。在人工飼養下首次繁殖記錄是1963年9月,北京動物園雌獸「莉莉」與雄獸「森森」自然交配後產下一雄性幼仔「明明」,在動物園活了26歲。在1963年-1977年間,主要是通過圈養熊貓間的自然交配進行繁育。1978年,北京動物園成功地進行了人工授精,產下了幼仔。1980年,成都動物園用冷凍精液進行人工授精,獲得成功,以後還採用了自然交配與人工授精並用的辦法,提高了人工繁殖的成功率。從1963年-1993年間,國內外共有13家動物園和保護區共繁殖了100胎,產仔148隻,迄今活著有42隻。在人工飼養下,繁殖成活的雌性大熊貓都具有再生育能力。例如北京動物園的雌獸「岱岱」,它出生於1974年9月16日,母親為「嬌嬌」,父親為「森森」。「岱岱」與雄獸「寶寶」結合,於1982年8月30日生子雌獸「文文」,而文文又於87年10月1日產仔一隻。人工飼養下繁殖成活的雄體熊貓,迄今僅「良良」一隻具有交配能力。但無交配能力的可用它的精液,通過人工授精,仍能使雌獸懷孕。例如北京動物園的雌獸「嬌嬌」與雄獸「都都」交配後產下雄仔「治治」,用「治治」的精液與「丹丹」(「娟娟」與「寶寶」的女兒)人工授精,生下雌獸「樂樂」,至今仍活著,說明人工繁殖的雌體或雄體,生殖器官發育是正常的。人工飼養下繁殖成活的大熊貓壽命不長,活了半歲以上的37隻熊貓,迄今也已死去12隻,平均壽命只有6.6歲,據調查野外的只要活過半歲,度過嚴酷的冬季,其平均壽命為13.3歲,增加了一倍,有關學者分析其原因為:
(1)野外婚配自由戀愛,夫君通過競爭,由最強者參加婚禮,可謂良種。而在飼養條件下,通過拉郎婚配,甚至不經熊貓「同意婚配」而人工授精,其婚配的質量就有優劣之別了。
(2)野外懷孕期間的食物先是大量的竹筍,後又是營養豐富的竹葉,人工飼養營養並未如此模擬。
(3)野外產房在黑暗,安靜的高山樹洞,有安靜和良好的小氣候環境,坐著用背阻塞洞囗,保溫好,保證不致壓死幼仔,半歲後母親吃食大量竹筍奶水好。而在飼養條件下卻不易達到非常充足的奶水,且雌獸多數只帶一仔,如有多仔棄之,又容易壓死幼仔。
(4)野外雌獸照顧仔獸時間長,仔獸在滿1歲半時才離開母親,在這之前母親一邊餵奶一邊教仔獸食竹子。而飼養條件下為了使母獸及早發情,往往較早地強制斷奶移走了幼獸。
(5)由於高山紫外線強,氣候寒冷,各種致病細菌繁殖很慢,特別是大熊貓在野外受到很好的鍛鏈,抵抗力較強。而在飼養條件下大熊貓生活於溫暖環境,細菌多,活動少,鍛鏈也少,抗病力差。因此容易生病。人工授精易獲得雙胞胎,從1963-1993年國內外繁殖成功的計有北京、成都、福州、卧龍、重慶、墨西哥、日本等13處,共計100胎,產仔共148隻,存活42隻,其中有46胎為雙胞胎,占總胎數的46%,53胎為單胎,占總數的53%,1胎產3仔1胎,佔1%。在46胎雙胞胎中,人工授精或人工授精兼自然交配的有22胎,占雙胞胎總數的48%,自然交配的雙胞胎僅佔52%,這種現象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由於雌體在發情期能排出兩個以上卵,每胎產2仔是由不同的兩個卵受精後發育成,1胎產3仔,則由3個卵受精發育而成,都是由於大熊貓具有異卵雙生的條件,再是由於採用人工授精配種要較自然交配持續期長,次數多,間隔短,精子注入到雌獸生殖道部位深,故容易產多仔。人工授精懷孕率低於自然交配,是由於自然交配時大熊貓能本能的選擇或接受最佳配種期,故在野外它們雖一天僅一次或幾次交配,一般都能受孕,而人工授精主要根據其行為、生理和生化指標判斷最佳配種期,由於受技術條件限制和判斷誤差,很難准確判斷最佳配種期,故人工授精後空懷的概率大。
Ⅵ 中國現存有哪些活化石
被譽為「活化石」的中國樹種有:銀杏,銀杉,珙桐,香果樹等。
1、銀杏
銀杏樹又名白果樹,古又稱鴨腳樹或公孫樹。遠在二億七千多萬年前,銀杏的祖先就開始出現了,和當時遍布世界的蕨類植物相比,它還是高等植物。到了一億七千多萬年前,銀杏已和當時稱霸世界的恐龍一樣遍布世界各地,後來,絕大部分銀杏像恐龍一樣滅絕了,只在我國部分地區保存下來一點點,流傳到現在,成為稀世之寶。
銀杏樹分雌雄,雄的銀杏樹,只長雄性的花,雌的銀杏樹,只長雌性的花,受精後才會結出圓圓的果實,一般稱為白果。
銀杏是裸子植物銀杏綱惟一存留下來的一個種。現在浙江天目山一帶尚可見到野生銀杏。因此,銀杏有"活化石"、植物中的"熊貓"之稱。
銀杏樹是世界上十分珍貴的樹種之一,並與雪松、南洋杉、金錢松一起,被稱為世界四大園林樹木。
銀杏樹不僅以其俊美挺拔、葉片玲瓏奇特而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而且她適應性強,葯用功效大,經濟價值亦非常可觀。
2、水杉
水杉為落葉、針葉大喬木。它以樹姿優美,枝葉繁茂,葉色多變而獨具一格,被列為古稀名貴植物之一,為我國一級保護植物。
水杉,這個經歷了第四紀冰川浩劫的珍貴孑遺植物,它生長迅速,10年左右就高達10餘米,一般2O年便可成材。材質輕軟,紋理通直,結構細密,是造船、建築、橋梁、農具和傢具的良好材料,又是造紙工業的好原料。
水杉不僅是珍貴的「活化石」,而且它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廣泛的適應性,生長迅速,是優良的綠化樹種,不但已在我國各地廣為栽培,世界很多國家也爭相引種栽培,使這珍貴的樹木在全球范圍內生生不息。
3、珙桐
學名 Davidia involucrata 英名 Dovetree 別名 水梨子、鴿子樹 科名 珙桐科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葉互生,紙質,寬卵形,邊緣有尖鋸齒。花雜性,由多數雄花和一朵兩性花組成頂生頭狀花序。花期4月~5月。花形似鴿子展翅,白色的大苞片似鴿子的翅膀,暗紅色的頭狀花序如鴿子的頭部,綠黃芭的柱頭像鴿子的嘴喙,盛花時猶如滿樹群鴿棲息,被世界上譽稱為「中國鴿子樹」。核果肉質,橢圓形或矩狀卵形,表紫色,有黃褐色小斑點。果期9月~10月。
繁栽要點 可用播種、扦插及壓條繁殖。播種於10月採收新鮮果實,層積處理後,將種子用清水洗凈拌上草木灰或石灰,隨即播在3cm~5cm深的溝內。
幼苗階段需搭棚庇蔭並保持苗床濕潤。扦插宜用嫩枝作插穗,於5月~7月進行。高壓可於春季在一年生健壯枝條的基部進行。苗木移栽宜在落葉後或翌春芽苞萌動前進行。起苗時不可傷根皮和頂芽,對這長側根、側枝可以適當修剪,栽植時要求穴大底平,苗正根展,並灌足定根水。
應用價值
珙桐為世界著名的珍貴觀賞樹,常植於池畔、溪旁及療養所、賓館、展覽館附近,並有和平的象徵意義。材質沉重,是建築的上等用材,可製作傢具和作雕刻材料。
4、香果樹
學名:Emmenopterys henryi Oliv. 英文名:Henry Emmenopterys 科名:茜草科 Rubiaceae
落葉喬木。葉對生,有柄;葉片寬橢圓形或寬卵狀橢圓形,全緣;托葉三角狀卵形,早落。聚傘花序排成項生的圓錐花序狀;花大,淡黃色,有柄;花萼小, 5裂,裂片三角狀卵形,脫落性,在一花序中,有些花的萼裂片的1片擴大成葉狀,白色而顯著,結實後仍宿存;花冠漏斗狀,有絨毛,頂端5裂,裂片覆瓦狀排列;雄蕊5,與花冠裂片互生;於房2室,花柱線形,柱頭全緣或2裂,胚珠多數。蒴果長橢圓形,兩端稍尖,成熟後裂成2瓣;種子極多,細小,周圍有不規則的膜質網狀翅。
僅1種,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及西南諸省。
三、動物「活化石」
在中國被譽為「活化石」的動物有:
國寶大熊貓、水中「活化石」中華鱘等
1、大熊貓
迄今為止,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幾乎瀕臨絕跡的大熊貓,只有在我國的四川、陝西、甘肅部份地區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貓總數僅1000隻以下,而且數量在不斷減少。
在動物學上,大熊貓屬食肉目。熊貓從分類上講屬於哺乳綱食肉目動物,但食性卻高度特化,成為以竹子為生的素食者。大熊貓主食竹子,也嗜愛飲水,大多數大熊貓的家園都設在溪澗流水附近,就近便能暢飲清泉。大熊貓性情溫順,一般不主動攻擊人或其它動物。大熊貓的視覺極不發達。
大熊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四川、甘肅、陝西省的個別崇山峻嶺地區,數量十分稀少,屬於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稱為「國寶」。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動物協會選為會標,而且還常常擔負「和平大使」的任務,帶著中國人民的友誼,遠渡重洋,到國外攀親結友,深受各國人民的歡迎。大熊貓身體胖軟,頭圓頸粗,耳小尾短,四肢粗壯,身長約1.5米,肩高60-70厘米左右,體重可達100-180千克。特別是那一對八字形黑眼圈,猶如戴著一副墨鏡,非常惹人喜愛。
大熊貓的祖先是食肉動物,現在卻偏愛吃素,主要以吃箭竹為生。一隻成年的大熊貓每天要吃20千克左右的鮮竹。有時,它也會開一次「葷」,捕抓箭竹林里的竹鼠美餐一頓,甚至大搖大擺闖入居民住宅,偷吃食物。大熊貓性情孤僻,喜歡獨居,晝伏夜出,沒有固定的居住地點,常常隨季節的變化而搬家。春天一般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里,夏天遷到竹枝鮮嫩的陰坡處,秋天搬到2500米左右的溫暖的向陽山坡上,准備度過漫長的冬天。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大熊貓的繁殖季節,雄、雌大熊貓難得同居在一起。但5月一過,便又各奔東西。雌性大熊貓懷孕4-5個月左右,就急著尋找樹洞或石穴作為「產房」,它每胎產1-2仔。剛生下的幼仔重量只有150克左右,相當於媽媽體重的1‰。可是,一個月後體重可達2千克,3個月就能長到五六千克。熊貓媽媽常把小熊貓摟在懷中,輕輕撫摸,外出時也把它銜在嘴裡,或用背馱著,親親熱熱,形影不離。等到小熊貓五六個月大時,媽媽就開始教它爬樹、游泳、洗澡和剝食竹子等本領。兩年後,小熊貓才離開母親,開始獨立的生活。大熊貓的壽命一般為20-30年。
大熊貓的家族非常古老。大約在一百萬年前,它們遍布我國的陝西、山西和北京等地區,在雲南、四川、浙江、福建、台灣等省也有它們的蹤跡,現在留下來的數量很少,成為科學家研究生物進化的珍貴的「活化石」。
迄今為止,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沒有幾乎瀕臨絕跡的大熊貓,只有在我國的四川、陝西、甘肅部份地區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貓總數僅1000隻以下,而且數量在不斷減少。
根據科學統計有78%的雌性大熊貓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貓不育,這就給大熊貓的繁殖帶來了許多困難。
在動物學上,大熊貓屬食肉目。據考證,大熊貓的古代名稱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萬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萬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貓已經廣布於我國南半部,組成了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今天該動物群的許多種已經絕滅,而大熊貓卻一直活下來,所以大熊貓有「活化石」之稱。
演化
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Ailuaractos lufengensis),這是一種由擬熊類演變成的以食肉為主的最早的熊貓。始熊貓的主枝則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演匠,其中一種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刪期出現,體形比現在的熊貓小,從牙齠推斷它已進化成為兼食竹類的雜食獸,此後這一主支向亞熱帶擴展,分布廣泛,在華北、西北、華中、西南、華南以至越南和緬甸北部都塹現了化石。在這一過程中,大熊貓適堔了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依賴竹子為生。在距今50-70萬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貓的鼎盛時期。現在的大熊貓的臼齒發達,爪子除了五趾外迠有一個「拇指」。這個「拇指」其實由一節腕骨特化形成,學名叫做「橈側籠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 美國生物學家史蒂芬•傑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關於這個寫過一篇散文,後栥又用《熊貓的拇指》作為一部散文集的名稱。
繁殖
大熊貓在幾百萬年間由盛而衰,以至瀕臨絕滅境地。究其原因,除了外界環境的惡化以外,也有自身生育繁殖能力方面的問題。
據有關專家對大熊貓所作解剖學、組織學、生理學和內分泌學等方面的長期研究表明,大熊貓生殖機能異常低下。由於遺傳和環境的原因,許多大熊貓的生殖系統嚴重發育不良,成年後生殖內分泌機能紊亂,不能排卵或不能正常排卵,以至終生不育。
大熊貓性喜獨居,發情後才願意進行異性間的接觸。雌性大熊貓每年只發情一次,且其擇偶性極強,非見「白馬王子」不拋「綉球」。在野外,公獸們往往須通過殘酷的斗毆競爭,最後的勝利者才能獲得雌獸的青睞。如果一個小種群內缺乏足夠優良的雄獸,顯然就會大大降低雌雄正常交配的機會,並降低交配後的受孕率。
大熊貓產仔多數為單胎,即使產下雙胎也往往只能撫養其中一隻。大熊貓幼仔非常脆弱,很易因缺乏營養、患病、氣候惡劣或遭遇天敵而夭折。
大熊貓母獸在懷孕和哺乳期內很少採食,並由於獨自哺乳帶養幼仔而極盡勞苦,體力極度衰竭,對其健康和壽命影響極大。在哺乳期結束後,母獸還要繼續撫養兒女,教會他們採食和生存的各種本領。在這種情況下,母獸自會本能地「克制」自己,不再發情,暫停生育,直到兒女長大成「人」,遠走高飛。
大熊貓的野外棲息地被嚴重地隔絕成小塊地域,偏偏他們又必須獨占很大面積的領土才能保證生存,所以在小塊的棲息地內,能容納的大熊貓數量是非常有限的。一個種群太小,不可避免會導致近親繁殖,降低遺傳多樣性,造成遺傳性能、生育能力、生存能力的全面退化。
人工繁育大熊貓,可以減低野外天敵和疾病的危害、保障營養供給、消除惡劣氣候的侵襲。此外,還可以大大提高大熊貓的繁殖能力:通過合理配對,可有意地避免近親繁殖,改良繁殖和遺傳機能;通過人工授精,可以增加配種機會,提高配種懷孕率;通過對母仔的精心看護和充足的營養供給,提高幼仔成活率,尤其是雙胞胎成活率,並促進其正常發育,也有利於母獸身體健康,使其迅速恢復體力,為下一次生育作好准備。多年的實踐證明,大熊貓人工繁育、移地保護是拯救大熊貓的重要戰略之一。
飲食
大熊貓以竹類為主食,從食性看似乎應該劃入「草食動物」之列。然而以其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特點以及物種進化的觀點來分類,它們卻是地道地道的肉食動物。在科學分類中,大熊貓屬於哺乳動物綱、食肉動物目。你看,如此可愛的大熊貓竟與虎豹豺狼等猛獸同屬一個大家族。大熊貓的祖先是名副其實的肉食動物:有尖銳發達的犬齒、較短的腸道和肉食動物的消化生理特點,大熊貓在進化過程中仍保留了祖先的這些特點。只是由於生存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它們為了生存,食性和習性必須適應環境。漸漸地,它們退居深山竹林,適應了低營養、低消化率的竹類,過著與世無爭的隱士生活。於是,現代的大熊貓就變成了吃草的「肉食動物」。事實上,在肉食動物家族的進化史中,隨著環境變化而改變食性的「大有人在」。與大熊貓血緣非常接近的熊類,不是也變成了葷素不論的「雜食動物」了嗎?
影響
一百多年以來,西方世界從1869年法國-神父戴維在中國發現大熊貓開始,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哈克尼斯夫人把大熊貓「蘇琳」帶到美國芝加哥動物園展出,以及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國以大熊貓作為國禮相送——世界性的熊貓熱,越來越高漲、大熊貓開始名揚全球,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愛,一位蘇聯動物學家如此贊美道:「大熊貓是野生動物世界中絕無僅有的,貨真價實的瑰寶,非常美麗的、標新立異的、令人驚嘆的動物。」
珍貴稀有動物
大熊貓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而能夠生存到今天,反映了它具有頑強的生命。但是,由於受歷史發展因素的不利影響,使它目前已處於一種瀕危狀態。在各種不利因素中,其內在原因是由於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為的高度特化。外在原因則是棲息環境受到破壞,形成互不聯系的孤島狀頒,導致種群分割,近親繁殖,物種退化。再加上主食竹子的周期性開花死亡,人為的捕捉獵殺,天敵危害,疾病困擾。這就構成了對大熊貓生存的嚴重威脅,使其面臨瀕危的境地。
大熊貓保護
中國政府早已意識到大熊貓處境的嚴峻,所以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對大熊貓進行保護。
1、通過立法對大熊貓進行保護,在立法方面已作了大量工作,先後制定了保護大熊貓等野生動物的多種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九條中規定:「國家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野生動物保護法》將大熊貓列為一類保護動物,而且對野生動物的保護作了詳細的規定。《森林法》和《環境保護法》也有明確規定,為了有效的打擊和制裁不法分子獵殺和走私大熊貓的違法行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於1987年通過的刑法補充案進一步強調,對走私、捕殺大熊貓的違法行為進行嚴厲的懲罰,「將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並處罰款和沒收財產、情節嚴重的可判處無期徒刑和死刑並沒收全部財產」。這些法律法規的制定為保護大熊貓等珍稀動物提供了法律依據對大熊貓的保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建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進行保護,中國政府自1963年以來,在秦嶺、岷山、大相嶺、小相嶺等6大山系,先後建立了14個大熊貓" 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6000平方公里,對大熊貓密集的地區和棲息地實施有效的保護。在保護區內,堅持常年巡邏檢查,搶救生病和挨餓的大熊貓,制止和懲處危害大熊貓的犯罪行為。同時進行治山治水,恢復植被,防治各種自然災害,減少人類活動對大熊貓野外生息的干擾,為大熊貓的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未來前景
從已經發現的化石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大熊貓的發展經歷了始發期,成長期,鼎盛期,現在已開始進入衰敗期。
目前正以極為稀少的數量僥倖存世的局面而引起了人們的深切憂慮和關注,對它未來的命運也就牽動著億萬人們的心弦。在這種嚴峻的形勢面前,中國政府和人民以及有關國際組織、科學團體和科學家們都在積極地投入對大熊貓的保護和科學研究工作,以探索出科學有效的方法,開拓出新的局面,使大熊貓能擺脫瀕危的境地,得以永續繁衍,與人類共存。
經過多年的努力,大熊貓的保護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大熊貓種群數量下降的趨勢已基本得到控制,有的保護區的種群數量還略有增長。大熊貓種群生態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大熊貓種群生殖率大於1就意味著種群將繼續緩慢地發展。這一研究成果激勵了科學家以更大的努力,從各個方面去推動這個良性的進程。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工程的實施,對大熊貓野生種群的延續,即可發揮重大作用。大熊貓異地保護工程,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進展,飼養繁殖大熊貓的成活率已有顯著的提高,由以前平均成活率的31.8% 提高到1998年以後平均成活率的67.74%這就證明現有人工飼養的大熊貓種群是能夠得到維持和發展的。大熊貓異地保護工程的實施,還可有力的推動人工飼養種群數量的增長。
從全局看,中國的大熊貓就地保護工作和異地保護工作都正在扎扎實實地向深度進軍,作為保護大熊貓的系統工程,正在逐步形成其綜合性、科學性和連續性。人們保護大熊貓和生態環境的意識也在不斷深入和普及。這一切都在加強我們保護大熊貓的信心和決心,推動保護大熊貓事業的發展。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大熊貓繁殖能力很低,現在已飼養過的260隻熊貓中,性比例大體是1:1。在57年內約有130隻為雌獸,但有繁育能力的僅約占雌體熊貓的30%。而雄性熊貓中有交配能力的更少,僅約19隻,占飼養雄體總數的14%,飼養繁殖的後代具有交配能力的僅有一隻,它是北京動物園的良良。為什麼大熊貓生兒育女這種先天性的本能在飼養狀況下得不到充分發育呢?許多專家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在圈養情況下,由於它們單獨或少數在一起生活,在發情前期和性成熟期不能參加社會交往,遺傳下來的先天性的性行為不能得到後天的正向誘導,激發和學習,而難以實現以至終止發育。
(2)通過對野外和飼養熊貓所食的食物進行微量元素對比分析,認為圈養熊貓由於新鮮竹子供應不足和缺少在自然狀況下對竹子的不同株、不同部位、不同生長期和不同季節的最優選擇,容易導致Zn、Fe、Mg等與生長發育,繁殖有關的微量元素的短缺。
(3)糖份攝入過高、運動量不足等引起肥胖,由於大熊貓陰莖較短,肥胖後使陰莖不易入雌體生殖器,難以完成交配。
(4)蛋白質攝入量過低。由於性激素是體類化合物,由蛋白質合成,一旦蛋白質缺乏,必將造成性激素水平低下,而使大熊貓不發情。在人工飼養下首次繁殖記錄是1963年9月,北京動物園雌獸「莉莉」與雄獸「森森」自然交配後產下一雄性幼仔「明明」,在動物園活了26歲。在1963年-1977年間,主要是通過圈養熊貓間的自然交配進行繁育。1978年,北京動物園成功地進行了人工授精,產下了幼仔。1980年,成都動物園用冷凍精液進行人工授精,獲得成功,以後還採用了自然交配與人工授精並用的辦法,提高了人工繁殖的成功率。從1963年-1993年間,國內外共有13家動物園和保護區共繁殖了100胎,產仔148隻,迄今活著有42隻。在人工飼養下,繁殖成活的雌性大熊貓都具有再生育能力。例如北京動物園的雌獸「岱岱」,它出生於1974年9月16日,母親為「嬌嬌」,父親為「森森」。「岱岱」與雄獸「寶寶」結合,於1982年8月30日生子雌獸「文文」,而文文又於87年10月1日產仔一隻。人工飼養下繁殖成活的雄體熊貓,迄今僅「良良」一隻具有交配能力。但無交配能力的可用它的精液,通過人工授精,仍能使雌獸懷孕。例如北京動物園的雌獸「嬌嬌」與雄獸「都都」交配後產下雄仔「治治」,用「治治」的精液與「丹丹」(「娟娟」與「寶寶」的女兒)人工授精,生下雌獸「樂樂」,至今仍活著,說明人工繁殖的雌體或雄體,生殖器官發育是正常的。人工飼養下繁殖成活的大熊貓壽命不長,活了半歲以上的37隻熊貓,迄今也已死去12隻,平均壽命只有6.6歲,據調查野外的只要活過半歲,度過嚴酷的冬季,其平均壽命為13.3歲,增加了一倍,有關學者分析其原因為:
(1)野外婚配自由戀愛,夫君通過競爭,由最強者參加婚禮,可謂良種。而在飼養條件下,通過拉郎婚配,甚至不經熊貓「同意婚配」而人工授精,其婚配的質量就有優劣之別了。
(2)野外懷孕期間的食物先是大量的竹筍,後又是營養豐富的竹葉,人工飼養營養並未如此模擬。
(3)野外產房在黑暗,安靜的高山樹洞,有安靜和良好的小氣候環境,坐著用背阻塞洞囗,保溫好,保證不致壓死幼仔,半歲後母親吃食大量竹筍奶水好。而在飼養條件下卻不易達到非常充足的奶水,且雌獸多數只帶一仔,如有多仔棄之,又容易壓死幼仔。
(4)野外雌獸照顧仔獸時間長,仔獸在滿1歲半時才離開母親,在這之前母親一邊餵奶一邊教仔獸食竹子。而飼養條件下為了使母獸及早發情,往往較早地強制斷奶移走了幼獸。
(5)由於高山紫外線強,氣候寒冷,各種致病細菌繁殖很慢,特別是大熊貓在野外受到很好的鍛鏈,抵抗力較強。而在飼養條件下大熊貓生活於溫暖環境,細菌多,活動少,鍛鏈也少,抗病力差。因此容易生病。人工授精易獲得雙胞胎,從1963-1993年國內外繁殖成功的計有北京、成都、福州、卧龍、重慶、墨西哥、日本等13處,共計100胎,產仔共148隻,存活42隻,其中有46胎為雙胞胎,占總胎數的46%,53胎為單胎,占總數的53%,1胎產3仔1胎,佔1%。在46胎雙胞胎中,人工授精或人工授精兼自然交配的有22胎,占雙胞胎總數的48%,自然交配的雙胞胎僅佔52%,這種現象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由於雌體在發情期能排出兩個以上卵,每胎產2仔是由不同的兩個卵受精後發育成,1胎產3仔,則由3個卵受精發育而成,都是由於大熊貓具有異卵雙生的條件,再是由於採用人工授精配種要較自然交配持續期長,次數多,間隔短,精子注入到雌獸生殖道部位深,故容易產多仔。人工授精懷孕率低於自然交配,是由於自然交配時大熊貓能本能的選擇或接受最佳配種期,故在野外它們雖一天僅一次或幾次交配,一般都能受孕,而人工授精主要根據其行為、生理和生化指標判斷最佳配種期,由於受技術條件限制和判斷誤差,很難准確判斷最佳配種期,故人工授精後空懷的概率大。
Ⅶ 活化石都有哪些
植物:
大約在3億年以前,裸子植物就開始出現,迄今2億年以前,它在地球上相當繁密茂盛。但是到了3000萬年前經過地球上幾次特殊的寒冷時期,科學上把這個寒冷時期叫冰川時期,氣溫大為下降,在這樣惡劣嚴酷的環境下,裸子植物類群中,許多種類由於不能適應當時氣候的變化,慢慢絕種了。有些裸子植物因為地殼運動被埋在地下形成了化石。拿我國為例,我國的山脈大多屬於東西走向,這種走向起到了阻隔冰川的作用,所以我國保存了許多冰川時期遺留下來的裸子植物,但是在其它許多地方的裸子植物都已消逝,形成化石。我們把僥幸生存下來的也叫孑遺植物的裸子植物叫做「活化石」植物。
享有「活化石」盛名的植物種類很多,像銀杏、冷杉、銀杉、雲杉、金錢松、柳杉、三尖杉、紅豆杉,珙桐等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都稱為活化石。
南山不老松,學名龍血樹,也被稱為植物中的活化石。
動物「活化石」:
國寶大熊貓、水中「活化石」中華鱘等
1、大熊貓
迄今為止,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幾乎瀕臨絕跡的大熊貓,只有在我國的四川、陝西、甘肅部份地區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貓總數僅1000隻以下,而且數量在不斷減少。
在動物學上,大熊貓屬食肉目。熊貓從分類上講屬於哺乳綱食肉目動物,但食性卻高度特化,成為以竹子為生的素食者。大熊貓主食竹子,也嗜愛飲水,大多數大熊貓的家園都設在溪澗流水附近,就近便能暢飲清泉。大熊貓性情溫順,一般不主動攻擊人或其它動物。大熊貓的視覺極不發達。
2、中華鱘
又稱鰉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於軟骨硬鱗魚類,身體長梭形,吻部犁狀,吻端尖,略向上翹。口下位,成一橫列,口的前方長有短須。眼細小,眼後頭部兩側,各有一個新月形噴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
中華鱘有一億多年的悠久歷史,如此古老魚類已經不多。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洄遊性魚類,最大的個體可以達到400-500公斤。平時,中華鱘棲息於北起朝鮮西海岸,南至我國東南沿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後,性腺發育接近成熟時,便成群接隊向長江洄遊,到達長江上游四川宜賓一帶和金沙江下段繁殖。
新的「活化石」物種不斷地在被發現
有些物種,長期以來,被人們認為已經滅絕,但通過科技工作者不發懈的努力,或是偶然的機會,在世界各地時有發現,仍在存活的,但數量很少的,可稱為「活化石」的物種。
如近期新疆發現比恐龍早兩億年的傳奇動物——「活化石」新疆北鯢。新疆北鯢是一種有著近3億年歷史的古老動物。
Ⅷ 中國的活化石有哪些
動物的有熊貓,中華鱘,揚子鱷,白鰭豚。植物的有水杉,銀杉,桫欏,珙桐,銀杏。
Ⅸ 我國的「活化石」有哪些
1、鱟,世界最古老的動物之一,鱟的祖先最早出現在古生代的泥盆紀,恐龍此時都未但是,鱟在地球上生存了足有四億多年,至今仍保持著原始模樣,而它同時期的動物和後來出現的生物都紛紛滅絕了。因為鱟的血液非常特殊,是藍色的血液,血液中含有銅離子,是珍貴的葯材。
2、大熊貓,這種可愛的動物生活在中國,是中國的國寶,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歡迎,雖然瀕臨滅絕,但是它們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800多萬年,別看大熊貓樣子溫順,但是野生大熊貓卻很危險,咬合力驚人,2007年就有飼養員被大熊貓撕咬,全身縫了100多針,所以大熊貓絕對不是貓,千萬不要再沒有保護措施的情況下靠近。
3、白鰭豚,曾經生活在中國長江的特有古老動物,被稱為「長江女神」,有證據表明,白鰭豚在530萬年前就已經生活在長江了,然而由於人類的活動,白鰭豚基本絕跡,2002年最後一隻人工飼養的白鰭豚死亡 ,從此以後,人們再也沒有看到它們美麗的身影!2006年被認定為功能性滅絕,希望它們不是真的滅絕了,而是在長江的某個角落躲了起來!
4、三眼恐龍蝦,在中國各地又俗稱馬蹄管子,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三億多年,前後經歷了三次地球世紀大滅絕,但是憑著頑強的生命力,三眼恐龍蝦至今依然廣布地球的各個角落,它們生命力之所以如此頑強,主要是因為它們的卵,它們的卵可以保存25年之久,也就是說,一顆三眼恐龍蝦的卵,可以在沒有水的情況下存活至少25年。
5、新疆大頭魚,學名為扁吻魚,為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特有魚類,起源於三億年前,,僅分布於塔里木河水系,海拔800-1200米之間,習性兇猛,以魚為食。這種魚因為肉質鮮美,被過度捕撈,一度已幾近消失,瀕臨滅絕的邊緣。
6、新疆北鯢,俗稱娃娃魚,距今3-4億年的原始物種,四億年前的鯢魚大的有40多厘米,而現代的北鯢,最多不過10厘米。為中國新疆地區特有,是天山和阿拉套山由地面抬升時倖存下來的孓遺動物,曾絕跡一百餘年後重新出現。
7、揚子鱷: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有著1.5億年的歷史,和恐龍同時期物種,至今還能在它們身上找到早先恐龍等爬行動物的特徵,因此揚子鱷的科研價值也極高。由於人類活動對其生生存空間的影響以及過度捕殺,揚子鱷已經瀕臨滅絕,據統計,野生揚子鱷總共只有130—150隻,而且正以每年4—6%的速度下降。
Ⅹ 被稱為中國活化石的有哪些
鱟。
亦稱馬蹄蟹。肢口綱(Merostomata)劍尾目(Xiphosura)海生節肢動物,共4種,見於亞洲和北美東海岸。雖又稱馬蹄蟹,但不是蟹,而與蠍、蜘蛛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有親緣關系。
鱟(horseshoe crab)是一類與三葉蟲 (現在只有化石)一樣古老的動物。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惟獨只有鱟從4 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
美國鱟(Limulus polyphemus)鱟起源甚早,被稱為活化石。最早的鱟化石見於奧陶紀(5.05億�6�54.38億年前),形態與現代鱟相似的鱟化石出現於侏羅紀(2.08億�6�51.44億年前)。現存3屬:兩屬分布於亞洲沿岸,一屬分布於北美沿岸。最熟知的種是唯一的美洲種美國鱟(Limulus polyphemus),體長可達60公分(2呎)以上。另外3種:三刺鱟(Tachypleus tridentatus, 中國鱟)、巨鱟(T. gigas)和Carcinoscorpinus rotundicauda,分布於亞洲,從日本到印度,此3個種在形態和習性上均似鱟屬(Limulus)。鱟類在港灣的水域中最為豐富,冬季見於中等深度的水中,夏天在潮間帶的泥灘上。鱟類一直作為人類的食物,又是軟殼蟹類的天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