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嫦娥五號探測器完成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採回的樣品移交中國科學院,開啟月球樣品與科學數據的應用和研究。
2、我國北斗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發射成功,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3、我國「海斗一號」無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實現最大下潛深度10907米。「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在同一海溝成功坐底,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4、我國率先實現水平井鑽采深海可燃冰,並創造了「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兩項新世界紀錄。
5、我國科學家首次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並成功將其轉移至小麥品種中。該基因在小麥抗病育種中具有穩定的赤霉病抗性。
6、我國研究人員構建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實現了「高斯玻色取樣」任務的快速求解。
7、我國科學家研究獲得全球第一條高精度古生代3億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樣性變化曲線。
8、我國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
9、我國科學家發表關於高維凱勒里奇流收斂性的論文,率先攻克哈密爾頓-田猜想和偏零階估計猜想等幾何分析領域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10、我國研究人員將智能超算與物理模型相結合,通過高性能計算和機器學習,將分子動力學極限提升數個量級,達到上億原子的體系規模。
B. 中國有哪些重大科技成就
以下列舉一些新中國成立後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1953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根無縫鋼管在鞍鋼無縫鋼管廠壓製成功。(無縫鋼管是航天、地質、石油、機械等工業行業必須的基礎材料。
C. 新中國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一、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A、科技戰略的發展
1、建國初
①建立科研機構:1949年設立中國科學院,郭沫若任院長。
②制定中國科學發展遠景規劃,以發展原子能、火箭、電子計算機等高科技為重點。
2、文革期間:中國科技事業遭到嚴重破壞。
3、文革後
①1978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 ,鄧小平重申「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科學技術和知識分子重新得到肯定和重視。
②1985年,科技體制改革開始,推進了科技和經濟的結合。
制定863計劃、星火計劃和火炬計劃,提高了我國科技綜合競爭實力。
③1995年,提出科教興國戰略,標志我國科技發展進入新階段。
B、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發展主要成就
1、「兩彈一星」(指原子彈、導彈、
)的開發研製。
科學家:鄧稼先、
目的:打破美蘇等對核武器和空間技術的壟斷。
① 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意義:加強了中國國防能力;為和平利用
打下基礎。
後來先後建成秦山核電站和大亞灣核電站
②1964年自行設計製造中近程導彈實驗成功。
③1960年,中國自己設計研製的第一枚火箭在
發射成功。
1970年第一顆
「
一號」發射成功,
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中國進入航天時代。
2、航天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①1992年,中國政府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
是中國在世紀之際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
②2003年10月15日「神舟」5號飛船載人(楊利偉)航天飛行成功。
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3、
研究培育出高產雜交水稻(南優2號)
第二次
,第五大發明
他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雜交水稻之父)。
意義:提高了中國的水稻產量,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
有助於解決
性飢餓問題,為世界農業科技作出重大貢獻。
4、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1983年研製成功「銀河1號」
5、生物技術的發展: 1965年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世界上第一個蛋白質的全合成,開辟人工合成蛋白時代。
D. 中國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國科技成果包括但不限於:
1、全球首對體細胞克隆猴姐妹「中中」「華華」誕生。
2018年1月24日,中國科學院宣布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多年來,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沒有解決,成為世界性難題。
E.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製造超級計算機、人工合成蛋白質、成功研製激光器、載人航天技術、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等
1、超級計算機
神威藍光,中國以國產微處理器為基礎製造出本國第一台超級計算機。這台名為「神威藍光」的計算機2012年9月16日安裝在山東省的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
神威系統每秒能進行約1千萬億次運算,很可能排在世界最快的20台計算機之列。更為重要的是,該系統採用的8700片神威1600微處理器是由本國的一家計算機研究所設計、在上海製造的。
2、人工合成蛋白質
從1958年開始,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化學系三個單位聯合,在前人對胰島素結構和肽鏈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礎上,開始探索用化學方法合成胰島素。
在1965年9月17日完成了結晶牛胰島素的全合成。經過嚴格鑒定,它的結構、生物活力、物理化學性質、結晶形狀都和天然的牛胰島素完全一樣。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
3、激光器
在激光技術方面從1961年中國第一台激光器宣布研製成功,上世紀80年代華中科技大學建成了中國第一個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90年代初建立了第一個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家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研究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和激光技術,經過20多年努力,使中國成為當今世界上唯一掌握深紫外全固態激光技術的國家。
4、載人航天技術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神舟五號」21小時23分鍾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5、秈型雜交水稻
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F. 我國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國近年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成功升天。
(6)中國有哪些科技成果擴展閱讀:
科技成果轉化率
與美國和德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對科技成果轉化率的強調帶有一定的「中國特色」。之所以國內仍在強調「科技成果轉化率」,是由兩個因素促成的:一是很多項目在立項時沒有考慮項目的商業化前景,或者一開始覺得有商業化價值,但在項目實施之後發現沒有商業化價值;二是一些項目盡管有商業化前景,但大學、研究所沒有動力去推行,致使轉化率低。
中國對「轉化率」的強調,恰恰說明中國的科研不是面向市場的。中國的科研依靠國撥經費,所以會特別強調要轉化。
國外特點
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並不存在成果轉化方面的問題。因為他們的科技成果本身就是面向市場的,科研成果研發出來就直接面向生產線,否則對於作為科研投資主體的企業來說,資金就「打水漂」了。
中國科技研發投入快速增加,2011年超過一萬億,佔GDP的1.98%,但科技資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轉化為應用技術的問題十分突出。中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40%的水平。
G. 新中國的主要科技成就有哪些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
1965年,生物學家們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
1966年,中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成功
1970年,「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1983年,研製成功「銀河1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號飛船載人(楊利偉)航天飛行成功
新中國成立52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
1.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整體科技發展水平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2000年國內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支出為896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1.0%,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在R&D經費總支出中,基礎研究佔5.2%;應用研究佔17.0%;試驗發展佔77.8%。其中各類企業支出占國內R&D經費總支出的60.3%,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表明企業逐步成為我國R&D活動的主體。
目前,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17個(其中包括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60個)、國家工程中心188個,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94個;國際權威檢索機構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數44536篇,本國居民的專利授權量92101件,其中發明專利3097件。2000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247億美元;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技工貿總收入6774.8億元,工業增加值1476.2億元。
2.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國家確定的科技體制改革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科技工作的戰略重點正在轉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企業科技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242個國家級技術開發類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轉制工作,多數科研機構的運作直接面向市場需求,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民營科技企業迅速崛起,技術市場發展迅猛;宏觀科技管理體制逐步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型科技體制初步形成,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正在逐步展開。
3.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取得成果。人類基因測序、納米碳管和納米新材料、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微機電系統研究、南海大洋鑽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學非線性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得到迅速發展。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等八項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建設,為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
4.高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方面有所突破。載人航天技術、運載火箭及衛星技術等航天高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兩系法雜交水稻、基因工程葯物、轉基因動植物、重大疾病的相關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等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生物技術總體水平接近發達國家。高清晰度電視、"神威"計算機、大尺寸單晶硅材料、皮膚幹細胞再生技術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國在相應領域躍入世界先進行列。國防科技的發展為增強國防實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了國防工業的技術進步。
5.工農業科技獲得進展。農業科技方面,僅"九五"期間共培育出600多個新品種,單產增產10%左右。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節水技術、ABT植物調節劑和小麥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蓋栽培等重大技術,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糧食增產目標的實現。工業科技取得了若乾重大技術突破,提升了重點產業技術水平。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氧煤強化煉鐵技術、鎳氫電池、非晶材料等的產業化方面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結合三峽工程、國民經濟信息化、集成電路、泰山核電站二期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掌握了若乾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幅度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葯物、水資源利用和保護、小康住宅、夏商周斷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中國科技館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設施的建設,為社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H. 我國重大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國近年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成功升天。
(8)中國有哪些科技成果擴展閱讀:
基本特徵:
(1)是新穎性與先進性:沒有新的創見、新的技術特點或與已有的同類科技成果相比較為先進之處,不能作為新科技成果。
(2)是實用性與重復性:實用性包括符合科學規律、具有實施條件、滿足社會需要。重復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復使用或進行驗證。
(3)是應具有獨立、完整的內容和存在形式,如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以及科技報告等。
(4)是應通過一定形式予以確認:通過專利審查、專家鑒定、檢測、評估或者市場以及其它形式的社會確認。
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中把「科技成果」定義為: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試驗和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並經過鑒定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意義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