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學科評比活動 學科競賽 有什麼區別
競賽比活動更激烈,更具有競爭性,但對於參賽的人來說沒什麼區別!
❷ 在高中走學科競賽這條路是種怎樣的體驗
什麼是學科競賽?
學科競賽是超出課本范圍的一種特殊的競賽,要求學生有非常靈活的思維,同時對知識掌握有很高的熟練度。競賽一共有五大學科,包括數學、物理、信息學、化學、生物五門學科。學科競賽主要分為省級賽、全國賽和國際賽。
參加學科競賽有什麼用?
參加學科競賽相比傳統裸考可以獲得升學上的優勢。五大學科競賽是自主招生中高校認可度最高的獎項,學生們如果能在五大學科競賽中獲獎(國決、省獎、市級獎),自主招生初審的通過率會很高,拿到高考降分的可能性也越大。
保送北大清華
如果能夠在五項學科競賽中獲得金牌且進入國際集訓隊,就可以直接保送清華北大,且專業任選。但要想進入五項學科競賽集訓隊,非常難,要過五關斬六將,每年全國只有260名同學能夠進入國家集訓隊,想要成為佼佼者,實屬困難。
獲得自主招生資格
北大、清華等名校,在錄取過程中,把越來越多的名額投向了自主招生。以清華北大為例,僅憑裸分錄取的,僅有20%。在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評價體系裡,競賽獲獎幾乎成了不可替代的指標。
什麼孩子適合走競賽途徑?
成績在一本線以上。高校自主招生,即使降分錄取也會要求學生成績至少在一本線上,所以學科競賽更適合高考成績至少能上一本線上的學生。
有學科特長。每項學科競賽都只會比拼單個學科的內容,所以特別適合有學科特長、愛好的學生。
學有餘力。參加學科競賽和自主招生,會佔用學生的一部分時間,所以學科競賽僅適合學有餘力的學生。
❸ 大學生國家級競賽怎麼分辨
一、競賽名稱不同
1、 省級賽區競賽名稱
1) 全國高中數學聯賽
2) 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省級賽區)
3) 全國高中學生化學競賽(省級賽區)
4) 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
5) 全國中學生生物學聯賽
2、 全國競賽名稱
1) 中國數學奧林匹克
2) 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決賽
3) 全國高中學生化學競賽
4) 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
5) 全國中學生生物學競賽
二、學科競賽流程及獎項劃分原則
五大學科競賽主要考4次:省級賽場2次,全國賽1次,國際賽1次(中國一般只有4-6個人可以參加,大致可以忽略不計)。
1、省級初賽:一般是以學校為單位自主報名參加,所有的考生都有資格參加。一般各市參加人數達到要求可在本市單獨設有考場。考生可在本市考試即可。初賽會分一、二、三等獎,但是此獎項對於自主招生沒有多大用處。
2、省級復賽:由各省競委辦統一組織舉行。各省市所有考生到統一地點進行考試。全國考生考試時間及題目一致。復賽選手是從省初賽中選拔而出,不可單獨報名參加。復賽結束後會確定各省省一、省二、省三的人員及人數。省隊選手是從省一中選拔而出,省隊人員及人數是由國家XX會確定的,例如:湖北化學競賽省隊選手是由中國化學會從湖北省一的考生中挑選而出。
3、全國決賽:各省省隊選手在規定的時間內統一到一個地方參加XX學科全國性的比賽,一般稱之為學科冬令營或者決賽,生物和信息學除外,因為生物和信息學決賽時間一般為8月份。例如:2015年第32屆物理競賽決賽是10月31日-11月5日在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舉行。此次決賽是各省市31個代表隊共計360人參加。決賽最終會確定出金銀銅牌的人數及名單。國家會從金牌中選取50-60名考生作為集訓隊的選手,一般是最終成績的前50-60名。集訓隊的考生具有保送資格,不需要參加高考。
4、國際賽:國際賽選手會從集訓中選手挑選出4-6人到其他國家參加國際性的比賽。具體情況不加詳述。
三、證書辨別方法
1、國賽選手的證書都是現場發放,眾多的高校也會在國賽現場直接和考生簽約,但是除遴選入國家集訓隊的考生可直接保送外,其餘的都還需要參加自主招生。
2、省一評定方法:省一等獎的證書直接由中國XX會蓋章,並且有獨立的編碼,各省省一名單也可以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網查詢。
3、省二、省三評定方法:省二、省三等獎的評定主要主要有兩個盲點,一是和初賽的省二、省三區分開來,二是部分省份的證書寫的和國賽證書類似,很容易混為一談。
1)復賽和初賽獎項區分,一般證書上寫的書XX競賽復賽,XX聯賽,表明此證書是省級復賽獲獎證書。需要特殊說明的是,化學競賽省級賽是預賽和初賽。所以化學競賽復賽的證書寫的是初賽。其實和其他競賽的復賽聯賽意義一樣。
2)和國賽證書的區分。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評判,一個是直接從網上查詢,國賽選手名單,自主招生在線網站都會進行公布,家長可以直接點開咨詢窗口咨詢。二是從時間上來判斷。例如:下圖的證書不看時間的話,很容易讓家長誤認為是國家三等獎,但是2015年物理決賽的時間是10月31日才開始,證書日期是9月21日,所以絕不可能是國三。
❹ 如何評價教育部:全面取消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等
1、取消特長生招生只會增加教育的公平性,減少各種類型的違規招生行為。 2、因為特長生的一些加分項目設置不合理,招生違規現象時有發生,影響教育公平,所以要取消特長生招生。
❺ 如何看待五大競賽中存在的學科鄙視鏈現象
數學的省一大部分學校的自主招生都能通過,物理的省一不僅可以通過,而且有時候能拿到清北的資格,化學我個人覺得bug有點多……一是獎多,省一比生物加數學的省一還多,二是獎有用,收化競的學校也不收生物的,我校還有個孩子因為化學省一拿到了清華的一本線…三是省隊選拔方式有點奇怪,不是直接按排名來的。生物如果不是省隊根本就沒人權…不說清北不認,上交復旦也沒一個認的。清北生物營都參加不了。生物競賽難度很大一部分在於你不知道會考啥,只能都看瞭然後摸索。北大出題導致風格改變,題目更加難以預料,除了什麼都記也沒辦法了。別的競賽絕無這個特點。別的競賽不也是記知識點然後做題么,能參加競賽的學生,入學時不都是中學的精英?你說你搞生物也能厲害,你怎麼就不想想人家搞你那科也會很厲害?我們是不知道那些個不等式怎麼證,說的好像你們就能做遺傳題和核酸代謝了一樣。
❻ 除了應試教育模式還有其他的嗎具體見補充.
我們所說的「應試教育」,不是對以前和現行基礎教育的概括,而是對其中存在的單純以升學為目的而產生的諸多弊端的概括。所謂「應試教育」,是指在我國教育實踐中客觀存在的偏離受教育者群體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單純為應付考試、爭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一種傾向。
當前「應試教育」已經發展到相當完備的程度,形成了一些可以歸納總結的特徵:
一是課程的難度、深度成為各國之最。對升學率的片面追求極大地加劇了基礎教育階段本不應該有的激烈競爭。為提高考試難度,不斷加深學科知識的難度,致使我國中小學教材難度偏深,高於發達國家一兩個年級。這一做法已經脫離了多數青少年的實際認知能力,加大了學生的學習壓力。據人民教育出版社上世紀90年代初的調查,約有80%的中學生學習理科教材有困難,中學生厭學的達30%,有的地區高達60%。近年來的新課程改革,雖然開始降低學科知識的難度,但步子還不夠大,我國中小學教材過高的難度、深度仍然是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
二是機械訓練、題海戰術。應試教育的特點是考試科目的減少,並不會明顯減輕考試的壓力和強度。只要到教室里看一看桌面、桌肚、座位底下以及宿舍床頭成堆的「資料」,學生課堂上疲憊不堪的面容,就可以親身感受到考試的威壓。
三是重點學校制度和擇校熱。在中小學設立重點學校制度,曾有過其歷史合理性;在已經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今天,它已經沒有任何積極作用。這一制度人為地製造學校差距,加劇了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平衡,推動了愈演愈烈的擇校熱。現在擇校競爭已經下移到小學乃至幼兒園階段。一些名牌學校、轉制學校為了提高本校的升學率,違規進行小升初的考試或考核,擾亂和惡化了基礎教育的氛圍。各種花樣的學科競賽,各種名目的補習班、五花八門的考證考級,都是應試教育的衍生物。
❼ 學習學科競賽到底有哪些優勢
競賽生拼強基優勢:
1、各校對於競賽生都有相應的破格入圍校測的條件,如數理化銀牌、生物信息金牌可直接入圍校測。只要能滿足相應的條件,就具備這個明面上的優勢。
2、如果不符合高校破格入圍校測的條件(畢竟金牌、銀牌還是少數),比如說省一甚至省二的同學,還有暗地裡的兩大優勢。
校測難度基本上是競賽難度,競賽生在校測筆試環節大概率會優先,畢竟讓沒有競賽經驗的高考生來做競賽題還是很難的;
校測還有面試環節,面試老師也會看你的各種獲獎證書,如果銅牌或者省一、省二獎項在手,老師們也會覺得你很優秀,也會優先考慮的。
總之,競賽生在強基計劃還是占優勢的!金牌、銀牌可以直接入圍校考,其他競賽生在筆試、面試環節依然也是有優勢的,而且高校哪怕明面上不說出口,但心裡肯定是傾向於招收有特長的學生的,畢竟競賽黨的實力都是各方有目共睹的,強基計劃說到底也是要挑尖子生。
同時,也建議可以多種升學途徑一手抓,可以強基計劃和綜合評價一起報上,增加成功率。
❽ 大學生國家級競賽怎麼分辨
互聯網+(創新創業類大賽,目前可以說是最火的比賽之一,甚至一些學校讓學生用畢設參賽,和挑戰杯的參賽在部分項目上重疊,高新技術、工程、新材料、互聯網、人工智慧等項目比較吸引人)(綜合類+偏理工)
挑戰杯-大挑(學術作品大賽,部分頂級高校的作品可以說是一個實驗室的結晶了,比如一個學術作品轉化成了多少專利、多少paper、有沒有創造出什麼價值?一般也是理工科專業的學術作品容易做好)(綜合類+偏理工)
挑戰杯-小挑(創業大賽,和互聯網+類似,很多企業都願意與互聯網+或者人工智慧等項目掛鉤)(綜合類+偏理工)
ACM-ICPC(團隊編程大賽,應該是本科階段可以參與的含金量較高的程序設計大賽賽事,但是在211以下的院校普及程度一般,目前廣西賽區由桂電和廣西大學開始積極籌備ACM類的程序設計大賽,於18年五月第一次舉辦省賽,隸屬於CCPC。在今年10月底的時候,桂電成功舉辦了一次CCPC的分站賽,雖然其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不過這也代表了西部地區越來越重視程序設計大賽了。然而,很多沿海地區省份,早就以WF作為最終的目標了,比如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就是一所值得所有普通高校學習的一所大學。由於良好的訓練,去年和今年都有著進入WF的好成績。不過很欣慰這19大競賽中沒有忘記這個比賽,在以前的很多所謂的國家級A類榜單中,都沒有這項項目,讓很多老師感到非常惱火。)(計算機/軟體工程等)
數學建模(應該是普及程度或者說參與學校最廣的基礎學科賽事之一,其實都想把這個之一去掉。可能你問一名稍微成績好點的本科生,問他有沒有參加或者聽說過數學建模競賽,我想大多數人都會給予肯定的回答。不論是官方組織、還是培訓機構、甚至是獨立個人,在數模培訓上投入的應該是最多的了。這項比賽影響了無數學生的保研資格、國獎特獎評選、甚至考研復試。其投入成本低,獲獎收益高,成了大多數大學生都想參與的一項賽事。而且比賽參與院校普度眾生,不管是清北還是大專都有院校參與,也都有院校獲得國家一等獎。2018年的國賽查重,查違紀,死掉了很多隊伍,這也為未來的比賽蒙上了一層陰影。。。)(綜合類+應用數學/統計學+經管+計算機/軟體工程)
電子設計(這項比賽是電子類在19大競賽中的血統比較純正的一個比賽了,桂電在這個方面是十分重視的,每年大概能出10+的國家一等獎。最近這些年中,桂電和東南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並列全國一等獎數全國第一。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電子設計競賽更多地考察一個學校的精心准備程度,這一點和數學建模競賽有點類似,精心准備的院校肯定比裸考院校要強很多。比如去年令人驚艷的中國計量大學出現了滿額全國一等獎的情況。作為電子系的一名成員,在本科階段基本上沒有參與過電子設計競賽多多少少有一些可惜,不過比賽的大體流程還是清楚一些的。比賽分為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第一階段為四天三夜做一個作品出來,要求學生在不受外界干擾的前提下獨立地做出來。做好上報,進入第二階段,也就是徹底封閉設計電路階段,很多基本功不扎實的學生,這一塊就涼涼,這樣很難拿到國家一等獎)(電子/自動化)
化學實驗(不敢亂寫,我沒有參與過任何和化學類相關的賽事,只能作為外行來看看這個比賽了,這個比賽的介紹:中國全國大學生化學實驗邀請賽是我國高等學校化學學科最高級別賽事,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化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該賽事旨在推動我國高等學校化學實驗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培養創新型化學人才的思路、途徑和方法,以提高我國化學實驗教學總體水平。所以,放在評價體系表應該是不錯的選擇)(化學類、化工類)
臨床技能(不能亂寫的比賽,同樣屬於知識盲區,如果有醫學部的朋友參與過這項比賽,可以補充一些自己對於比賽的看法。看了一些互聯網上的資料,認為這應該是醫學學生比較重要的一項比賽了,所以項比賽放在這個榜單裡面也是比較合理的)(醫學類)
機械創新(機械創新設計大賽(這個比賽被傳為是大學生四大競賽之一。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的一項賽事。在傳統工科裡面認可度也是非常高的一個比賽,而且這個比賽很注意創新與模型的實物展示。因為都是同一個題目,可能全國好多隊伍做的千篇一律,如果你有出其不意的想法,那麼就是團隊脫穎而出的機會。我覺著這個比賽很重要的是過程雖然艱辛,但如果能咬牙堅持下來,可以學到很多東西,而且如果能拿到國一的獎項,也很可能會被珍藏在學校的展覽館呢哈哈)(機械類、機電類、電子/自動化類)
結構設計
廣告藝術
智能汽車
交通科技
三創賽
節能減排
工程訓練
物流設計
外研社杯-演講(我覺得通過外研社杯演講大賽來作為英語比賽的代表,雖然可行,但是也值得討論。首先,演講比賽就不單單是外研社杯一家,有很多類似的比賽,比如21世紀杯同樣含金量也不錯。其次,外研社杯還有新增加的閱讀和寫作大賽,我覺得也非常考驗一個學生的功底。再次,外研社杯還有一項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比賽,即為辯論賽,而且賽制比較長,更能篩選出英文水平較好的綜合選手。不過演講比賽確實給的指標很少,一所大學最多派其中1-2名選手參賽,基本上都是層層選拔,層層PK,可以算得上是每個學校的佼佼者。最後不論是省賽還是國賽都非常考驗一個選手的綜合素質。在這場比賽中,我止步省級最終PK環節,沒拿到特等,不過也算滿足了,和其他專業演講的選手相比,我在最終決賽和他們還有一些差距。外研社杯的演講為即興演講,基本上拿到題目後准備一小小就需要上台演講,因此非常考驗一個學生的背景積累和英文功底。如果不是我抽到的題目和我本身有很大關系,我想或許在比賽中,我未必比得過很多選手。還有演講的儀表也挺重要的,由於有做報告的經驗,在台上不算緊張,演講還挺流暢的。後面就是回答評委問題,這個就需要聽力過硬了,如果能流暢回答所有的問題,那麼會給評委一個良好的印象。大概這個比賽就是如此吧,挺有意思的)
職校技能
上述19大競賽在最近這些年可能會成為高校越來越重視的比賽,也就是在競賽評獎評優的活動中逐漸往這上面靠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每所大學對於競賽等級的劃分都是如此。所以最為關鍵的還是自己尋找自己學工部關於評獎評優相關規定,再結合這個19大競賽榜單,做出正確的取捨。不過總體而言,這些比賽的還是主要以工程類學科為導向,因此在工科大學就讀的同學,在很多學科競賽上參加的氛圍會較為濃厚一些。
最後,我來談談我對於本科生競賽的特點的總結,我將大學生學科競賽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學科理論型競賽
這一類比賽大多為考試型的比賽,而且一般為個人賽。當然也有類似程序設計大賽這樣的團隊賽。這項比賽非常看重一名學生的理論功底以及基本功扎實的情況。所以參與這類比賽想要取得較為出色的成績,一般而言是不太容易的,而且比較令人頭疼的是,這一類比賽在很多高校的文件中和其他類型的比賽相比,往往不是特別受到重視,因此有可能出現吃力不討好的現象。這類比賽由於注重基本功,甚至吃老本的情況出現,因此決賽一等獎的選手大多來自本科不錯的院校。如果自己的基礎不是特別扎實,除非特別感興趣之外,不建議在這上面鑽太多的牛角尖,很有可能出現效率低下甚至對這個學科失去興趣的可能。對於本科生來說,這類比賽基本上選擇一項鑽研即可,除非基礎十分扎實。而且,不建議跨專業參與,強行越級打怪這樣的事情出現也不太好。比如工科生作死參加一些數學類比賽就會非常難受,當然想感受氛圍除外。這類比賽的獲獎名單很大概率就是學校實力排名榜單。比賽的結果一般也為絕對實力,當然在判卷等問題上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但是還是相對公平的。
代表比賽: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這個大家看看就好。。。數學巨佬無視我吧)、ACM-ICPC、CCPC、全國大學生周培源力學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外研社杯全國大學生英語(閱讀、寫作、演講、辯論)大賽、中金所杯全國大學生金融知識大賽等。
第二類:學科應用型競賽
這一類比賽同樣是短時間(一般為3-4天)作品賽,作品的形式可能是一篇學術報告(比如數學建模),也可能是提交一個可以實現一些功能的作品(電子設計、機械創新)甚至可能只是一張海報或者一份PPT。這類成果多為中小型成果,並且比較粗糙,無法真正實現應用甚至轉化成產品,但是可以較好地反映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類比賽一般是團隊賽,也是大學生主流競賽。絕大多數參與過競賽的本科生一般也是參與這一類型的比賽,即通過幾天幾夜的時間,完成一個項目,然後提交進行評審。這類比賽對於學生的基礎有一定的要求,但是沒有學科理論型競賽要求那麼苛刻。這項比賽由於存在團隊合作,以及開放性比賽,因此也考察了學生軟實力的水平。比如,文獻查找、團隊溝通、學術寫作等能力,這與大學生甚至未來做科研都有一定的聯系。所以,這類型比賽如果取得成績不錯,會得到老師的青睞。同時也可以注意到,相當多的加分甚至和保研掛鉤的比賽也和這類比賽相關,數學建模比賽由於出題的普及型幾乎快成了本科生必參加的一類比賽了。准備這類比賽,通常也是周期性准備,一般是大一準備,大二上第一次比賽,大三上出一個比較好的成績。由於考察的知識比較冗雜,因此對於知識的深度可能不如第一類比賽要求那麼好,掌握好課內的東西,融會貫通,適當學一些新東西就問題不大了。最重要的是,組一個靠譜的隊伍。好的隊伍,基本上就是最終成功的一半。這類比賽的評價存在一定的主觀性,由於這類比賽的作品通常十分具有借鑒意義,所以該項賽事的傳統強校一般也會一直強下去。而且,由於對基本功要求並不是特別高,因此只要學校願意重視願意投入這項賽事中去,起色會非常快。比如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在電子設計大賽上,可以算得上TOP10甚至TOP5的高校,這就是傳承和重視的力量。這類比賽主要為工科類比賽,因此獲獎名單非常具有院校學科特點,電子設計大賽一般就是電類院校牛逼,結構設計大賽一般是土木強校厲害,光電類競賽也是光學工程牛校更有可能獨占鰲頭。總之,對於本科基礎一般,但是想好好學習專業的同學,這類比賽是最適合不過的比賽,不僅可以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也可以擁有一定的工程能力。
代表比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等。一些企業級的比賽,如阿里巴巴天池大數據平台、Kaggle平台也是極好的。
第三類(2.5類+3類):創新創業及實踐類(可能不能算做狹義的學科競賽,但是由於存在很大的影響力姑且放這里吧)
如果說從微觀到宏觀,那麼理論、應用、實踐則是不斷地把一個知識點綜合起來,最終走向社會,造福人類。這類比賽的特點通常是周期十分長,短則幾個月,長則一年甚至兩年的准備周期。比如大挑和小挑,基本上都是隔一年參賽,但是想要獲得很好的成績,基本上需要盡早准備,並且需要花費大量的心血去做一些有實際意義的作品出來,這一點是與第二類比賽截然不同的地方。這類比賽應該來說是最為鍛煉一個人的綜合實力了,大挑的最終作品,可以認為基本上是一個課題組對這一兩年做的相關學術成果的一次展示,比如論文、比如專利、比如產品應用到社會中與相關部門的備忘錄。從0到1再到無窮大,每一步的心血只有自己才知道。類似節能減排等申報類的比賽,也基本上必須拿出比較硬的成果出來,才能在所有申報作品當中脫穎而出,而准備作品也不是和電子設計比賽一樣,有好的命題可以馬上去做,而應該去思考社會上的痛點問題,深入解決。創業類大賽,分為不同的賽道,有些是創意類,可以天馬心空但是也需要腳踏實地。有一些是初創類,更加看重核心競爭力的潛力。而已經運營一些時間的企業,則更加看重生存能力和技術轉化能力。這類比賽最大的缺點就是,投入其中,可能會花費較多的時間,對於學業本身來說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對於深造的同學,還是更多地喜歡參與第二類比賽。所以反過來說,對於已經讀研的學生,不妨考慮第三類比賽,這類比賽更加註重自己轉化能力,學了這么多東西,也應該真正拿出來用一用了。總而言之,這類比賽還可以細分兩類。第一個我稱為2.5類吧,類似節能減排這樣的申報賽,也就是申報一個大作品去進行評選。而大挑+小挑+互聯網+比的則是一個系統,這不是某個作品就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可能你們的作品、可能你們的人氣、可能你們答辯的風采、甚至可能是你們演講的PPT都會影響到最終的結局,不管怎麼說,享受比賽吧。這類比賽雖然存在「黑幕」、「作秀」這樣的弊病,但是總的來說,應該是代表大學和社會交匯的一個很好的介面吧。
代表比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大挑)、「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小挑、創青春)、中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等。一些地方政府或者一些投資公司承辦的創新創業大賽也值得大家參與,不過難度或許就有著更高的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