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為什麼把中國稱土鱉國

為什麼把中國稱土鱉國

發布時間:2023-02-23 15:26:36

Ⅰ 中國還被稱為什麼稱號



其它稱謂:

赤縣·神州:赤縣、神州之稱,最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騶衍的人,他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
華:古同「花」,引用為美麗而有光彩。對華的解釋,一種說法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自以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齊而華麗的文明地區,所以自稱作華。《左傳疏》:「中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另一種說法是:「華」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歡紅顏色,把紅顏色看做吉祥的象徵,所以就自稱作華。(也許,古人崇尚火,火有紅色光華,所以稱華。)還有一種說法,華是我國古稱華夏省簡而來。「華」作為中國的簡稱,歷史悠久。

諸華:由於周朝人自稱為華,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許多諸侯國,就稱作諸華。晉代杜預為《春秋左傳》作的注釋上說:「諸華,中國也。」

中華:秦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秦以後,逐漸發展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而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中」即中國,「華」是華夏族的簡稱。唐代韓亻屋詩:「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已把「中華」和「外國」對用。中華民族是我國各民族的總稱。

夏:在古代有「大」的含義。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史記·夏本紀》:「禹封國號為夏。」後來人們就常用「夏」來稱呼中國。

華夏:商朝時,由於實行了裕民政治,政治與文化都比以前有所進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都向商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諸夏:此稱類似「諸華」,開始是指華夏民族各諸侯國,以後用來稱呼中國。

中夏·方夏·函夏:都是有關中國的代稱。中夏,《後漢書》:「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此後,中夏即指中國。函夏,《漢書》:「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晉朝張景陽《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謐寧。」方夏,《尚書》:「誕膺天命,以撫方夏。」註:「以撫綏四方中夏。」中夏即指中國。

禹城·禹跡·禹甸:相傳古代洪水滔天,大禹治水造福於世。據說,禹治水後,依山川形勢劃定九州,所以後世相沿稱中國為禹城、禹跡(禹治水足跡遍全國)、禹甸(「甸」在這里是治理的意思)。

九州:源於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傳說。九州,相傳夏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梁、雍、徐、豫。

《淮南子·地形》又載:中國古代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兗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嗣後,九州便泛指中國。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來的還有九域、九囿、九土、九區、九野。宋代繪制《九域圖》即中國地圖。唐詩有「月兒彎彎照九州」之句。

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據《漢書·鄭祀志》載:「禹牧九州之金,鑄九鼎,像九州。」

九區:晉朝衛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九區克咸,燕歌以詠。」

九域:《漢書》:「《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據宋朝《九域圖》、《九域志》,皆記全國各地的地理圖志。

八州:《漢書·許皇後傳》:「殊俗慕義,八州懷德。」

九囿:即九州:《通鑒外記》:「人皇氏作山川土地之勢財度為九州,謂之九囿。」

九土:即指九州。《國語》:「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土。』」

九野:謂九州也。《後漢書》「疆理九野」即指中國。

海內:《辭源》「四海」條註:古人以為中國周圍皆是海,所以把中國叫做海內,把外國叫做海外。《戰國策·秦策一》:「今欲並天下,凌萬乘,詘辭國,制海內。」《史記·高祖本紀》:「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戴公葆
參考資料: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04-06/05/content_1252256.htm

Ⅱ 中國古代被稱為什麼

中國古代被稱為「華夏」、「中華」、「九州」、「諸夏」、「諸華」、「神州」等。

1、華夏。也稱「夏」或者是「諸夏」。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原住民的自稱,以區別四夷。

2、中華。古代華夏族多建都於黃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稱之為中華,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後各朝疆土漸廣。

3、九州。又名神州,十二州,是中國漢族先民在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地域區劃。

(2)為什麼把中國稱土鱉國擴展閱讀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被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

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

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05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

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國畫等,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則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Ⅲ 外國對中國的稱呼有哪些

歐洲一些國家稱中國為「China」、「Chine」是源於
「秦」(Chin)。英文「瓷器」(china)一詞則是由
「China」一詞派生來的,而不是「China」是從「c
hina」派生的。說Chinese是「瓷人」完全是無中生
有,挑撥離間。隨便問問你身邊的美國人或英國人就會得出答案。

Chinese硬譯是「秦人」。就像早先的華人自稱「唐人」,
絕不會有人說這其實是蔑稱「糖人」。歐洲從羅馬帝國時就知道
中國,那時中國是「大秦」。俄國知道中國比較晚,那時已經是
北宋。但和他們更臨近的是遼。所以他們稱中國「契丹」。把自
己稱作「瓷人」的中國人是自取其辱,把中國人稱作「瓷人」的
外國人是別有用心。問問任何一個說英語的人就知道,「瓷人」
在英語里叫「china dolls」。真正罵人的話是「C
hina-man」。聽見別人這么稱你再抗議不遲。至於稱我
們「秦人」,雖然使巫婆、任丁他們顯得更「正宗」,但沒什麼
不好。秦帝國畢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皇朝,當時世
界上最強盛國家。如果歐洲也是和俄國人一樣到了北宋才知道有
個中國,管咱們叫「宋人」,那才真叫人氣得肝兒疼。

至於字尾,加州人、德州人這些「外來戶」倒是「an」結尾了,
也不知為什麼當年參與美利堅立國的「Marylander」、
「New Yorker」、「New Englander」
就楞把好名都留給他們了。就連當年最被歧視非洲人,也得了「
African」的好名字,實在是顛倒了耶!
詞語作為表達思想的載體,常常被打上時代的烙印、留有
歷史變遷的痕跡,「*****」一詞的稱呼也是一樣。據考證,「
*****」原是「Cina」〔d�in�〕的音譯,是古代印度對古代中
國的稱呼,最早出現在梵文佛經中。梵文Cina進入不同的語言
中,其讀音變化不大,譯音是「China」、「*****」、「脂那」、
「至那」或「震旦」。根據對Cina的來源的不同看法,其原始
含意也不相同。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有四種:1.認為Cina在梵
文中表示中國「絲」。古代印度人、波斯人、古希臘人,都用
中國絲(梵文Cina)指稱中國;2.認為Cina是秦國的「秦」的
梵文譯音,Cina的梵文含義是「秦國」,是古代印度人對秦漢
時期的中國的稱呼;3.認為Cina在梵文中有「偏僻遙遠」的意
思;4.認為Cina指羌族。

梵文Cina在印度出現後,向西方傳播,經由中亞到歐洲,
進入英語,逐步演變為今天英語中的「China」。羅馬傳教士衛
匡國在1655年最早提出China是秦國的「秦」的譯音。在China
一詞出現前,歐洲對中國的稱呼基本上都來自Cina〔d�in�〕
的讀音,只是根據不同的語言稍有差異。梵文Cina向東方傳播,
進入中國和日本,譯音為「*****」、「脂那」、「震旦」等。
梵文Cina進入古代中國後,古代一般把梵文Cina音譯為「震旦
」,但Cina(震旦)是外國人(最初是印度人)對古代中國的
稱呼,中國人一般不這樣使用。

作為一衣帶水的近鄰,日本與中國自古有密切交往,日本
人使用漢字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受以唐文化為代表的中國文化
影響極深,日本在中世之前隨著中國王朝的更迭,對中國的稱
呼主要有「唐國」、「大宋」、「大明」、「清國」等。

Cina進入日本後,大多數音譯為「*****」。日本辭書《廣
辭苑》解,「*****」,「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源於『秦』的
轉訛),初出現於印度佛典」。在日本,「從江戶時代(公元
1603—1867年)中期以後曾使用過。」到19世紀中期之前,日
本人用「*****」指稱中國與「唐國」、「清國」等無意義上的
差別,沒有特別的政治含意。中日甲午戰爭前,日本在1888年
印刷的日軍必讀的《宇內混同秘策》一書中用「*****」指稱中
國,並以輕蔑的態度對待中國人,但「*****」一詞尚未直接與
對中國的歧視聯系在一起。

日本社會開始用「*****」蔑稱中國始於中日甲午戰爭中清
政府失敗,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
關條約,把近代中國的恥辱推向極點。長久以來一直把中國尊
為「上國」的日本人先是震驚,繼而因勝利而陶醉,上街遊行,
狂呼「日本勝利!『*****』敗北!」從此,「*****」一詞在日
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於失敗者的輕蔑的情感和心理,「*****
」逐漸由中性詞演變為貶義詞。甚至19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前的荷蘭字典中,對「*****」的解釋是:「*****,即愚蠢的中
國人,精神有問題的中國人等。」西方其他字典對「*****」的
解釋也大同小異。

日本等外國用「*****」蔑稱中國,在海外的華僑中引起強
烈反感。有些留學生和華僑投書日本報紙,要求日本人不要再
用「*****」一詞,改用「中國」,並引起了一場關於中國國號
稱謂的爭論。1908年,印尼華僑曾向統治印尼的荷蘭殖民當局
提出抗議,反對「*****」的侮辱性稱呼。在中日簽訂二十一條、
巴黎和會和五四運動後,中國國內爆發了更為強烈的抗議「支
那」蔑稱的運動。辛亥革命以後,中國政府曾向日本政府交涉,
要求不要把中國稱為「*****」,但遭到日本的拒絕。到1930年,
當時的中華民國中央政治會議通過了一項決議,並由當時的中
國國民政府外交部照會日本政府。決議說,「中國政府中央政
治會議鑒於日本政府及其人民以『*****』一詞稱呼中國,而日
本政府致中國政府的正式公文,亦稱中國為『大*****共和國』,
認為『*****』一詞意義極不明顯,與現在之中國毫無關系,故
敦促外交部須從速要求日本政府,今後稱呼『中國』,英文須
寫NationalRepubicofChina,中文須寫大中華民國。倘若日方
公文使用「*****」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
」從1930年底起,日本政府的公文都改「*****共和國」為「中
華民國」,但社會上一般書面語和口語,仍把中國蔑稱為「支
那」,侵華日軍被稱為「*****派遣軍」,中國人被叫成「*****
人」。直到二戰結束後,中國以戰勝國身份派代表團到東京,
1946年6月,以「命令」的方式通知日本的外務省,從此以後不
許再用「*****」這個名稱。同年6月6日,日本外務次官向各報
社、出版社,日本文部次官7月3日向各大專院校校長,先後發
出避免使用「*****」名稱的正式文件,文件寫道:「查*****之
稱呼素為中華民國所極度厭惡者。鑒於戰後該國代表曾多次正
式及非正式要求停用該詞,故今後不必細問根由,一律不得使
用該國所憎惡之名稱。」

二戰後,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逐漸變成死詞,
不再使用。但日本社會上,至今仍有極少數右翼分子仍故意稱
中國為「*****」;極個別人把面條叫成「*****面」。日本出版
的一些地圖上把中國東海叫成「東*****海」(只不過把「*****
」二字改用平假名拼寫),廣大僑胞對此極為反感。有位在東
京開飯館的僑胞為要求取消「*****」稱呼,數十年如一日不懈
抗爭,他在餐館的火柴盒和筷套上悲憤寫下敬白:「……如果
有人把中國叫『*****』,將使我們回憶起日本侵略中國,侮辱
中國人的那段歷史……」有人憤怒地質問說:把中國叫成「支
那」,如同過去西方人把日本叫成「JAP」,東方人把日本稱呼
「倭」,為什麼不尊重中國人民的感情?

日本還有人以孫中山過去曾用過「*****」稱呼為自己辯解。
孫中山在1899年、1903年等少數場合的確使用過「*****」一詞,
原因之一是當時正處於「*****」向貶義詞演變的初期。但從19
05年後,「*****」的貶義逐漸濃厚,從此,孫中山就不再用「
*****」一詞,而是用「中國」。另一個原因是,孫中山作為革
命者,他認為「*****」等同於清王朝,而「中國」則是他進行
革命所要建立的中華民國,在中華民國建立前稱「*****」指清
王朝,辛亥革命後改稱「中國」。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指京師、京都;後
來指漢族、華夏族居住地,當時中原漢族以外稱為「四夷」,
「東方一隅為中國,余皆夷狄」。漢族、華夏族居中,稱「中
國」,即中央之國,是地理概念。大約到19世紀中葉,「中國
」一詞才作為國家概念出現,辛亥革命才正式把中國作為國號
固定下來,1911年10月11日,革命軍在咨議局議定13條重要方
針,其中第二條即為:「稱中國為中華民國。」1949年中華人
民共和國成立,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庄嚴宣告:「中國人
民從此站起來了!」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新中國的正式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6082505247.html

Ⅳ 中國被稱為什麼之國,有什麼特點

絲綢之國!!!!!!!!!!!!!

Ⅳ 在西漢時期外國把中國稱做什麼

賽里斯(Seres,即產絲之國)

希臘人雖然很早就已開始使用絲綢,並稱中國為「賽里斯國」(Seres,即產絲之國),但由於遠隔重洋,路途遙遠,不了解中國的蠶絲生產,他們對這種神奇絲的來源一無所知。於是,西方人添附了中亞民族關於絲綢的離奇神話,憑籍他們的想像,對遙遠的「賽里斯國」和絲綢的來源作出了各種各樣十分荒誕的猜測,從而也產生了對蠶絲的各種誤解。

公元前五世紀的希臘人認為,賽里斯人「身體高大近二十英尺,過於常人,紅發碧眼,聲音洪亮,壽命超過二百歲。」有學者認為這里所指的賽里斯人可能是指中亞以東的民族,即現在新疆維吾爾族的祖先,也是絲綢貿易的中間商,並不是指中國漢族。

公元一世紀,羅馬博物學家老普林尼在其《博物志》中提到「賽里斯國」,稱該國「林中產絲,聞名世界。絲生於樹上,取下濕一濕,即可梳理成絲。」可見當時的歐洲人認為絲是從樹上來的。

希臘一位名叫波金尼阿斯的地理學家,則做出了更加離奇的推測:賽里斯人所用織綢緞之絲,來自一種名為塞兒的小蟲。此蟲的大小約兩倍於甲蟲,吐絲時如樹下結網的蜘蛛。蜘蛛八足,該蟲也有八足。賽里斯人於冬夏兩季建房舍蓄養該蟲,並用該蟲所吐細絲纏繞其足。先以稷養四年,至第五年改用青蘆飼養。青蘆為此蟲最愛,蟲因食之過量,血多身裂而死,體內即為絲。」這種愛吃青蘆的「大甲蟲」是公元二世紀西方人對蠶的一種想像。

到了公元四世紀,希臘人又想出了一種會產絲的「羊毛樹」:林中有羊,有人勤加灌溉,梳理出之,成精細絲線,半似羊毛纖維,半似粘質之絲。

大約在公元六世紀,幾個印度僧人把中國蠶種藏於行路杖中,從中國西部走私到東羅馬拜占庭,此後,歐洲有了蠶絲業。這時他們才搞清楚「產絲者乃一種蟲也。絲從口中天然吐出,不須人力。蟲以桑葉養之。」公元六世紀之後,「賽里斯」這一稱呼也逐漸消失了。

Ⅵ 「中國」的別稱有哪些例如「神州」

「中國」的別稱有:

天朝、華夏、瓷器之國、絲綢之國、茶葉之國、神州、九州等。

拓展資料:

古時稱中國為「赤縣神州」 ;後用「神州」做中國的別稱。

在《淮南子》中所列的九個州 中,其中位於東南方的神州即是中國、,因為中國是位於一塊被大海所包圍的大陸的東南方。

先秦的華夏之域僅限於魯、晉、齊、鄭、蔡、衛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諸國、及行周禮的宋、陳等中原諸國。漢代在先秦諸國的基礎上萌芽出後世漢族九州的概念

參考資料:別稱_網路

Ⅶ 東南亞國家都怎麼稱呼中國

東南亞現在差不多有十個國家,其中印尼、馬來西亞、汶萊和新加坡四國的國語事實上都是馬來語,只是在印尼這種語言叫印尼語但事實上和馬來語基本一樣的。這四個國家對中國的稱呼情況比較復雜,放在後面說。
其它六個國家裡,越南語里中國是漢語「中國」兩字的音譯Trung Qu?c,緬甸語里是淵源很復雜的Tarut,其它幾個國家(泰國、寮國、柬埔寨、菲律賓)基本都China的音譯,包括泰語里的Jin也可以說是China一詞的變異。

不過官方名稱雖然改了,印尼民間一下子還改不過來,多數老百姓還是基於習慣和其它馬來語國家一樣,把中國稱為China或者Cina。
內容來自於:今日頭條

Ⅷ 以前中國叫什麼

中國有許多別的稱謂:
1、赤縣神州
在中國的古書《史記·孟子苟卿列傳》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驗衍的人,他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
2、華
古代時候這個字的意思和「花」一樣,引申為美麗而有光彩。對華的解釋,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認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齊而華麗的文明地區,所以自稱為華。
第二種說法是:「華」含有紅色的意思。古代的周朝人喜歡紅顏色,把紅顏色看作吉祥的象徵,所以就自稱為華。
第三種說法是:華是由中國的古稱「華夏」省略而來。「華」作為中國的簡稱,歷史悠久。
3、中華
秦朝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秦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中」是中國,「華」是華夏族的指稱。中華民族是中國各民族的總稱。
4、夏
在古代有「大」的含義。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後來人們就常用「夏」來稱呼中國。
5、華夏
中國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都向當時的商朝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6、 禹城·禹跡·禹甸
相傳古代洪水滔天,一個叫大禹的人去組織大家治理水災。據說,禹治水後,按山川形勢劃定九州,所以後來世代相傳下來稱中國為:禹城、禹跡(大禹治水,足跡遍全國)、禹甸(「甸」在這里是治理的意思)。
7、九州
相傳夏(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7世紀)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梁、雍、徐、豫。古書《淮南子·地形》又記:中國古代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自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後來,九州就泛指中國。以九州的意思還派生演化出九域、九有、九土、九區等許多名字。
8、海內
古代的中國人以為中國周圍都是海,所以把中國叫做海內,把外國叫做海外。

Ⅸ 感覺中國的地名被改的很土鱉,為什麼不改回來

古往今來,地名作為信息傳播不可或缺的載體,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各種經濟活動息息相關。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對地名管理工作非常重視,內務部作為全國地名管理的職能部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五六十年代曾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不符合國情的地名進行了更改和整頓,頒布了一系列整頓地名的指示和規定,更改了外來地名和影響睦鄰友好的地名,以及歧視少數民族和帶有大漢族主義傾向的地名,調整了重名和生僻字地名。 例如:烏魯木齊(Urumqi)的稱謂早在公元925年和田塞語《使河西記》中已有記載,蒙古語中烏魯木齊意為「優美的牧場」。清朝開始大規模開發烏魯木齊,建成後,乾隆賜名「迪化」。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迪化市人民成立。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復使用原名烏魯木齊。 呼和浩特:為蒙古語,漢譯為「青色的城市」,即青城,也稱「呼市」。 張家界:1994年4月4日,批准(國函[1994]25號)將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因境內有張家界自然保護區而得名。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把中國稱土鱉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看看越南是如何切割木頭的 瀏覽:599
印尼1萬盧比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971
越南盾薯片多少錢 瀏覽:485
蘇聯支援越南多少人 瀏覽:737
印尼的什麼方便麵好吃 瀏覽:906
越南有多少公務機回國 瀏覽:385
如何解決越南兒童的營養不良問題 瀏覽:31
中國駐美國大使說了什麼 瀏覽:811
牙叔怎麼像印度人 瀏覽:100
印尼盾五百條是多少 瀏覽:309
為什麼軍演時空襲伊朗 瀏覽:554
在超市裡買的義大利面怎麼做 瀏覽:365
越南在哪裡修建飛機場 瀏覽:269
如何做越南海鮮醬 瀏覽:956
孟晚舟為什麼賣原件給伊朗 瀏覽:790
大新縣城哪裡有越南小商品賣 瀏覽:640
印尼普頓券商是什麼意思 瀏覽:465
中國聯通機頂盒變磚怎麼修復 瀏覽:894
恆河上游多少水來自中國 瀏覽:481
印尼簽證怎麼延期 瀏覽: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