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列舉中國教育孩子的古訓
慈母有敗子。 ——《韓非子》 劍雖利,不厲不斷;材雖美,不學不高。 ——《韓詩外傳》 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顏氏家訓》 孤犢觸乳,驕子罵母。 ——《後漢書》 蒲鞭便示辱。 ——《後漢書》 人生幼小,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顏氏家訓》 父慈於?家有敗子。 —— 宋 祁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韓非子》 賢母使子賢也。 ——《韓詩外傳》 教育最復雜的任務之一,就是把服從法律的強制性向教育孩子善於動用自己的自由權力結合起來。孩子只要不做有害於自己和他人的事,就應當讓他們有行動的自由,不要硬去改變孩子的意願。要讓孩子懂得,他們只有為別人提供達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父善教子者,教子孩提。 ——林 逋 鞭管之下,有賢士乎? ——方孝儒 寵子未有不驕,驕子未有不敗。 ——吳楚才 慈母有敗子,小不忍也。 ——櫃 寬 鞭撲之自子,不從父之教。 ——《孔子家語》 父母常失,在不能已於媚子。 ——王 符 生而富者驕,生而貴者傲。 ——《後漢書》 父否母然,子無適從。 ——宋 祁
② 中國有多少古訓可以總結
十歲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來稀
中國的先哲們喜歡用獨到的視角審視人生百態,他們喜歡用概括性的表述和富有哲理性的語言指點江山、世態。比如對人從生到死的概括莫過於那句中國人都喜歡引用古訓:十歲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稀、八十耄耋。九十是什麼?九十老童唄。你看凡年逾九十的翁嫗幾乎都是五官縮蹙、須稀發疏、雌雄難辨,更常常遺東忘西、耳聾口拙、問南言北,上廁所忘拉褲子,出門不認兒女,令人忍俊不止。不是老童是老聖?
十歲不愁:玩是兒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包括成年人因貪玩而無所事事者多是被稱為沒心沒肺、游戲人生。正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是玩,是鬧,是發泄。
孩童喜玩不愁是天性,但過於貪玩,國人則稱之為頑石劣性,因為他們認為玩物喪志。正是:少年若天性,成長使之然。孩子們都是塑造出來的。
二十不悔:中國人喜歡講自古英雄出少年。縱覽歷史少年才俊代代輩出,他們或為國為民血戰沙場或激揚文字指點江山,成為中華民族最可歌可泣的一部分。無怪乎偉人感嘆: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年輕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世界寄託在你們身上。
「二十」無暇?當然不是。二十之青年富於青春,賭資雄厚,學性方勃,頑劣尚存,自謂熱血,確有不少搖擺於正邪之間。無論跌倒或撞的頭破血流,總會一言蔽之:無悔。再用年輕時最愛表述的愛情宣言——噯情ゼ跑徿套如果我愛你是×,那麼我不想我√。如果因√而失去你,那我寧願×一輩子——講這話時一定不會想到,生命有限人生無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苦。青春的賭資是有限的不是無限的,那些老時一事無成、窮困潦倒的人,幾乎都是把有限的青春作為無限的賭資任意透支而糟蹋了。
三十而立:自2000多年前老夫子說他三十即建功立業後,三十就成了中國人特別是父輩衡量男兒(子孫)是否安身立命的度量衡。三十而立,不是指男人是否能養活自己。在孔夫子之後的漫長歲月里,眾多的儒家學究們把它演化成考量那些世世代代上背負著祖宗、下牽引著兒女的男人們學業有成、事業有成的又要傳承中華文化傳統的標桿。古時的男人一定比今天的男人成家立業的早,他們十五六歲即可婚娶,二十來歲即兒女繞膝,不到四十不乏兒孫滿堂。三十而立也是應當之事。今日青年略略有些麻煩,即便二十多歲讀完大學,依然為找工作奔波,為買房子蝸居。為減輕生活負擔丁克,為躲避人世紛爭偶居。漂泊不定的事業確定了他們漂泊不定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