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提高中國生產力和科技實力
一、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實現生產力的意義
在當前,科技成果轉化的作用和意義主要表現在如下三方面:
1.重視科技成果轉化是世界競爭發展的需要。在當今世界范圍內,經濟的競爭愈來愈表現為科學技術的競爭,表現科技成果(特別是高技術成果)轉化數量、質量和轉化速度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程度及其市場佔有率的競爭。
2.科技成果轉化是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關鍵。發展經濟要依靠科技進步,發揮第一生產力的作用,而只有把作為第一生產力重要體現的科技成果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廣泛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國的經濟增長質量,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兩個根本轉變。
3.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最好形式。新技術的產生並不等於新產業的形成,要使科技成果變成現實的生產力,特別是要形成規模效益,就需要科技工作者與經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制定有力措施,創造有利於成果轉化的環境條件,加快成果轉化的步伐,為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難點、熱點、重點問題作出貢獻。
二、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現狀
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形式主要有以下6種:高校自己創辦企業直接轉化科技成果通過技術轉讓向社會轉化科技成果與地方政府、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共同開發新技術新產品,並實現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利用一批重點科研基地,加強對重點科技項目的研究、開發和轉化,使高校自己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的孵化器參加各種技術交易活動,向外宣傳和推廣高校科技成果,通過」技術+資本」的方式與企業合作直接參與企業的技術創新及產品開發,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三、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現狀
我國每年都取得數以萬計的最新科技成果,其中高校科技成果每年就達3萬多項,為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顯示出了我國的科技潛力和實力,但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還不到20%、專利實施率不到15%,而發達國家高達70%、80%。同時,在為國民經濟發展做貢獻方面也存在相當大的差距。據有關資料報道,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後,能為企業產生經濟效益的只佔被轉化成果的30%,而真正形成產業的還不到5%。國家知識產權局2003年對高校和科研機構知識產權工作的調查資料顯示:高校為了獨占市場而申請專利的動機比重不足1/3。,在高校明顯存在專利申請量年年上漲,但成果轉化情況令人擔憂的現狀,這樣勢必到技術進步。面對國際經濟、科技競爭的嚴峻挑戰和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相對短缺的國情,加快國民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戰略轉變已迫在眉睫。
科技成果轉化是指一定的實踐主體基於已有的知識和技術條件,為了提高或擴散技術、促進和發展生產、豐富和改善生活,在、開發、試驗、生產、營銷等實踐活動中所實現的已有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和社會化。它的主要特徵在於科技與經濟的有效結合、科技與社會的一體化發展,突出強調已有科技成果的商業化、產業化生產、社會化普及。
四、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條件
發展中國家實現生產力跨越式發展面臨的制約因素概括起來說就是制度條件,而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恰恰抽象掉了制度因素。簡單觀察經濟現象就可發現,一個社會的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總是表現為新技術的廣泛使用;新技術的擴散依賴於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制度投資與制度創新。當實行低效率的產權制度時,個人的獲利能力會既缺乏又不完善,其結果是技術進步變得緩慢,自然資源存量的收益呈遞減趨勢。
制度創新之所以是一個國家實行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因為制度創新可塑造出新的激勵或動力機制,激發行為人參與交易活動、進行技術創新的動機。一個社會的經濟缺乏活力或停滯不前,一般總是與既定的制度因素窒息行為人的創新動機或行為人的創新活動得不到最低限度的報償有關。
五、科技成果向實現生產力轉化對策
市場導向型生產力跨越式實現生產力轉化模式的制度基礎就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含義就是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其實質就是資源配置的等級規則協調向產權規則協調轉換,從而為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創造制度性條件。
首先,構建有助於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的微觀基礎。微觀基礎重構的核心是通過企業制度的改革,明晰產權關系,為經濟的快速增長提供新的刺激,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企業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國有企業改革,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第一,實施國有企業的分類改革戰略。國有資本的進退並不只是從企業規模的大小來確定,而是主要從企業所處行業的性質來區分。對於涉及重大國計民生的行業,國家應實施有效控制;對於競爭性中小型國有企業,國有資本應逐步退出;對於大型競爭性國有企業應按照國際慣例進行股份制改造,在政企分開的基礎上,以產權主體多元化實現產權關系明晰化,建立規范化的現代企業制度。第二,實現公司治理結構的創新。通過合理配置剩餘索取權與控制權,在公司的出資人、經營者與生產者之間形成自我約束、相互制衡的機制,促使企業長期發展。其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完善對經理人員的激勵和約束機制,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當前可選擇的是及早引入以年薪制、獎金和股票期權計劃為主要內容的最優報酬計劃,完善對經理人員的激勵機制,試行吸收「新分享經濟思想」的員工持股制度,使員工的收入與企業經濟效益相聯系。第三,完善企業的技術創新機制。為了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一方面應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企業逐步增加研究開發費用,掌握高新產業的核心技術;另一方面應從制度上對技術創新行為實施有效激勵,如對科技人員實行新產品新增利潤提成、技術折價入股或股票期權計劃等制度。
其次,為生產力跨越式發展構建良好的市場環境。優化市場環境的核心是完善市場機制。所謂市場機制是指在一定的市場形態下,市場供求、價格、競爭等諸要素互為因果、互相制約所形成的聯結系統和運轉方式。市場機制的完善除了市場主體必須產權明晰、具有硬的預算約束等特徵之外,還必須具備以下條件:一是營造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自由競爭、充分競爭和無歧視競爭是平等競爭的基本含義,壟斷通過限制平等競爭損害市場效率。為此,既要盡可能減少通過行政干預設置進入壁壘的行政性壟斷,又應通過規章制度的改革盡可能避免自然壟斷對市場效率的損害,同時應堅決反對不正當競爭與地方保護主義。二是進一步開放市場,構建一個相對完善的市場體系,同時在充分競爭和放開價格的條件下,形成一個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市場價格體系,這里不僅包括一般商品價格,而且包括工資率、利率等要素價格。三是優化市場約束系統。市場經濟是一個在法制基礎上的講道德、誠信的經濟,而不是一個為了追逐自身利益可以不擇手段損害他人利益的經濟。市場經濟鼓勵人們合法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懲罰損人利己的行為,並努力形成一個通過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最終導致社會利益最大化的機制。
再者,構建有助於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的政府體制。政府需要通過機構改革轉變職能,由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一是理順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避免對企業的行政干預。凡是市場能做的就由市場去做,政府只在市場做不好或做不了的領域發揮作用。二是明確經濟政策目標,優化經濟政策工具,提高經濟政策效率。政府在調控經濟時更多地運用經濟手段。三是通過機構改革建立一個精簡、高效和廉潔的政府服務體系。四是盡可能使政府的政策及政策的制定過程具有透明性,從而引入公眾對政府行為的必要監督。五是政府應成為遵守法律的楷模,依法行政,依法治國,並努力創造一個公正的法律環境。六是實行國民待遇與非歧視原則,每一個市場參與者包括國外的廠商,都能在中國的市場上獲得平等的競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