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讀中國詩
中國古體詩歌歷史源遠流長,至今依然生機盎然,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精神的代表。然而古代詩歌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意象典故、審美意蘊、平仄聲律,卻難以為西方文化背景的讀者所理解,每每使對中國古典文化感興趣的西方讀者望洋興嘆,也會令有志於推廣中國古詩中國文化的學者為之扼腕。
具體而言,從學生的角度說,西方讀者在接受我國古代詩歌時,一直面臨兩大壁壘:「文字美與音韻美」、「原文與英譯」的壁壘;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在西方教中國詩往往普遍存在兩大鴻溝:「詩歌教學與語言教學」、「研究與教學」的鴻溝。這些問題長期以來,困擾著教者與學習者。
最近,美國伊利諾利大學東亞系蔡宗齊教授編寫的英文專書《如何閱讀中國詩歌:導讀選集》卻獲得了成功。在亞馬遜的網站上此書曾久居暢銷書目,短短一兩年間,已經第四次印刷。其成功的原因無疑是作者試圖對症下葯,克服學與教的難題。作者寫作此書的靈感來源於他在美國長期教授中國詩歌的教學經驗與體會中的困惑,即一直未有能針對上述困難的課本。他希望通過這樣一本合適的教材,打破鴻溝,使得生長於西方文化背景的讀者在閱讀中國古代詩歌時,能夠像中國讀者一樣得到審美體驗,並且富有成效地領會中國古代詩歌的精髓。
《如何閱讀中國詩歌:導讀選集》(以下稱《導讀選集》)一共收錄了143首中國古代詩歌,以及若干篇相關學術文獻。這143首詩歌是按照詩體發展脈絡而排列的:作者將中國各朝代劃分為先秦、兩漢、六朝、唐、五代與宋以及元明清這6個時期,然後按照詩體演變歷程,在每個歷史時期部分細分為若干章節,共計18章。每一章節著重介紹一種詩體,並且附有相關概述性學術論文,以及具體詩歌的分析欣賞。
更重要的是,《導讀選集》選錄的每首詩歌除了英語譯作之外,還附有漢語原文。原文每個字、詞不僅有一一對應的翻譯和漢語拼音,將詩歌的書面文本與朗誦音頻結合起來,這是《導讀選集》的一大特點。這種方式可以貫通了中國古代詩歌的文字美與音韻美。蔡宗齊教授稱中國古代詩歌為「活著的演唱和創作傳統」。不同於西方古典詩歌,中國詩歌講究格律、聲調、音韻、平仄,一直都有誦讀、吟唱的傳統,而且中國詩歌的發展與音樂密切相關。可見中國詩歌具有音樂之美。惟其如此,這本書中有豐富而靈活的鏈接,充分運用網上學習資源,在互聯網上可以免費下載到這些詩歌的朗誦音頻。這種詩歌教授方式填補了以往詩歌教學與語言教學的斷層,既學習了詩歌,又學習了語言,增強了讀者的漢語語感。因而最大程度地保留、呈現了文字與音韻的原生狀態。數碼技術的優越,也使此書前所未有地尊重了漢字與漢語的音樂性。
另外,作者為了幫助西方學生掌握各種詩體的用韻、聲調、節奏規則,想了一些辦法。尤其是針對西方學生對平仄的理解困難,蔡宗齊教授在此書中,根據他的老師高友工教授的理論,獨具匠心地創造了一種平仄的推演方法,實踐表明,這個方法很方便西方學生簡易掌握識別平仄的技巧。
其次,這樣的編撰方式可以淡化學術研究與日常教學的壁壘。蔡教授發現學術研究與日常教學存在巨大的鴻溝,學術研究型文章過於深奧,並不適用於日常教學,而且許多涉及具體詩歌與詩人的評述多散佚在其他文獻中,不成體系。因此像《導讀選集》這樣的編寫方式,讀者會對中國古代詩歌詩體的發展歷程一目瞭然,並有個整體把握。除此之外,每一章集中介紹一個詩體,並且都精心選取該領域專家的重要論文。這些論文集中介紹一種詩體的特點、形式與韻律,並對相關詩篇進行賞析,語言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使深奧的學術成果能為日常教學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