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豬有幾個品種,附國內常見的豬品種介紹
豬的品種包括馬身豬、大白豬、杜洛克豬、波中豬、八眉豬、松遼黑豬、寧鄉花豬、藍塘豬等等。根據最新的《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豬志)》收錄顯示,目前我國在養的生豬品種中有104個本土品種,18個培育品種和6個進口品種。常見的國內豬品種有:東北民豬、黃淮海黑豬、里岔黑豬、金華豬、監利豬、成華豬、藏豬等。
B. 中國的本土豬還有哪些品種
我國是一個養豬歷史悠久的國家,由於我國的幅員遼闊,環境復雜,在經過幾千年的馴化過程中形成了64個形態各異的地方豬品種。
按照地域特點分為華北型、華南型、華中型、江海型、西南型和高原型6個區域豬品系。
華北型代表豬品種有:東北的民豬、西北的八眉豬、黃淮海黑豬。
華南型代表豬品種有:兩廣小花豬、海南豬、滇南小耳豬、香豬。
華中型代表豬品種有:湖南大圍子豬、寧鄉豬、華中兩頭烏豬、浙江金華豬、廣東大花白豬。
江海型代表豬品種有:太湖豬、姜曲海豬。
西南型代表豬品種有:烏金豬、內江豬、榮昌豬。
高原型代表豬品種有:藏豬。
中國本土豬都有著共同的特點,耐粗飼、脂肪含量高、性早熟、野外適應能力強、肉味較香。
但中國本土豬也有著非常明顯的缺點,瘦肉率低、生長速度慢、屠宰率低、飼料報酬率低,這些缺點制約了我國豬業的發展。
在新中國成立以後,不斷引入國外瘦肉型豬進行雜交改良,通過雜交改良培育出了一些新型的培育豬品種。
隨著雜交改良的不斷發展,一些地方性豬品種也逐漸的退出了中國地方豬的舞台,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外。
現在我們還能看到的地方性豬品種的養殖量也越來越少,甚至一些豬品種現在僅靠國家的一些保種政策生存下來。這也許就是適者生存,物競天擇的事物發展的規律吧!
C. 我國的地方良種豬有哪些
主要有以下品種:
(1)民豬 原產於東北地區。全身黑色,體質強健,耳大下垂,背腰平直,四肢結實粗壯。產仔數平均13.5頭,10月齡體重136千克,屠宰率72%;在體重90千克時屠宰瘦肉率為46%。成年體重:公豬200千克,母豬148千克。民豬具有抗寒力強,體質強健,產仔數多,脂肪沉積能力強和肉質好的特點,適於放牧和較粗放的管理,與其他品種豬進行兩品種和三品種雜交,所得雜種後代在繁殖和肥育等性能上均表現出明顯的雜種優勢。但脂肪率高,皮較厚,腿肌肉不發達,增重較慢。
(2)太湖豬 產於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的沿江沿海地區。頭大額寬,面微凹,額有皺紋。耳特大、下垂。背腰寬而微凹,腹大下垂,大腿欠豐滿,後軀皮膚有皺褶。毛色全黑或青灰色,乳頭數8~9對。產仔數平均13頭,3月齡即可達性成熟,泌乳力強,哺育率高。生長速度較慢,6~9月齡體重65~90千克,屠宰率67%左右,瘦肉率39.9%~45.08%,成年公豬體重140千克,母豬體重114千克。
(3)金華豬 產於浙江省金華市的義烏、東陽和金華3個縣。外形特徵具有「兩頭烏」的毛色特徵。體形不大,成年公豬體重140千克,成年母豬體重110千克,凹背,腹下垂,臀寬而斜,乳頭8對左右。產仔數平均13.78頭,8~9月齡肉豬體重為63~76千克,屠宰率72%,10月齡瘦肉率43.46%。性成熟早,繁殖力高,肉質好,但肉豬後期生長慢,飼料利用率較低。
(4)內江豬 主要產於四川省內江縣和內江市。體形大,體質疏鬆,頭大,嘴短,額面橫紋深陷成溝,耳中等大、下垂。皮厚,成年種豬體側及後腿皮膚有深皺褶。被毛全黑,鬃毛粗長。每胎平均產仔10.4頭;成年公豬平均體重169.26千克,成年母豬平均體重154.8千克。在較好的飼養條件下,限量飼養肥育期日增重平均662克;中等飼養條件下,限量飼養肥育期日增重平均410克。90千克體重屠宰時屠宰率67.49%,胴體瘦肉率37.01%。
(5)兩廣小花豬 原產於陸川、玉林、合浦、高州、化州、關川、鬱南等地,是由陸川豬、福建豬、公館豬和兩廣小耳花豬歸並,1982年起統稱兩廣小花豬。體形較小,具有頭短、耳短、身短、腳短、尾短的特點,故有「五短豬」之稱。毛色為黑白花,除頭、耳、背腰、肩為黑色外,其餘均為白色,耳小向外平伸。背腰凹,腹大下垂。性成熟早,平均每胎產仔數12.48頭;成年公豬平均體重130.96千克,成年母豬平均體重112.12千克;75千克屠宰時屠宰率為67.59%~70.14%,胴體瘦肉率37.2%。肥育期平均日增重328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