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秉持什麼樣的全球治理核心理念
中國在全球治理的理念是,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和多極化。
提出的方案有,主張包容互鑒、互惠共贏,建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提出一帶一路戰略。
B. 我國有哪些發展理念
第一,堅持創新發展,培育交通運輸發展的新動力。
第二,堅持協調發展,形成交通運輸平衡發展的新格局。
第三,堅持綠色發展,探索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第四,堅持開放發展,開拓交通運輸發展的新空間。
第五,堅持共享發展,讓人民群眾共享交通運輸發展的新成果。
嚴格意義而言,某方面的政策上升到基本國策必須法定——不僅因為這樣才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還因為這樣才能確保在實施中「依法行政」。在法律規定中,《憲法》當然是最高層次。然而,中國的《憲法》中雖然規定了政府必須承擔的若乾重要事務(計劃生育、環境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男女平等、衛生、教育等),卻沒有明確基本國策概念。同時,並非列在憲法中的國家的目標條款都能稱為基本國策——《憲法》尤其是《憲法》「總綱」里有許多規定只是闡述了國家應該承擔、倡導的事務,並不能將其都稱為基本國策。一般而言,其中少數具有明確針對性且具有急迫性的「國計民生」問題,才通過領袖講話、文件規定以及法律規定等方式逐漸發展成了對應的基本國策。而更多的,則只是一個部門負責的工作而已。考慮到《憲法》以及各種基本法中都沒有明文規定「基本國策」,只能將單項法的規定作為最高層次的基本國策確定方式;而跨年度重要文件,需經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黨中央批准通過並對現實工作有較強、較長的指導效力,因此也算得上較高層次的確定方式;相形而言,黨中央、國務院具體部署某一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就是層次最低但也算得上「白紙黑字有據可依」的確定方式。
拓展資料:「五大發展理念」立足國家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以重大問題為導向,聚焦突出問題和明顯短板,回應群眾的強烈訴求和熱切期盼。
體現了黨和國家戰略意圖的基本理念,是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是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五大發展理念」的重大意義在於能夠指導我們「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第三條戰略導向「十四五」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
C. 形式與政策談一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採取了哪些行動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
中國為追求世界的持久和平作出貢獻。作為歷史上曾經遭受外強凌辱的國家,中國尤為懂得和平的珍貴。指出,「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和』的民族基因從未變異,『和』的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對世界和平的貢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理念變為行動的層面上,中國提出並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創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等,同時積極地參與解決全球問題,如氣候變化問題,都展示了行動的效率,作出了重要貢獻。
(3)中國的理念主張和政策有哪些擴展閱讀:
在國際上,中國的治理理念和實踐受到高度贊賞和廣泛認同,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進一步提高。中國有信心、有能力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在這樣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高度,以大國領袖的責任擔當,深入思考「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等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並在不同場合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了重要闡述,形成了科學完整、內涵豐富、意義深遠的思想體系。
D.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內涵是什麼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內涵是: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是新中國一貫的外交政策與思想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中國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以強凌弱。
中國決不會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來發展自己,也決不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讓中國吞下損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國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中國發展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中國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的核心價值觀,是蘊含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的思想情懷的,是符合人類文明中崇尚和平友善的普遍訴求的。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的價值觀基礎是帶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義利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優良品格。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是要堅持這種正確的義利觀,做到義利兼顧,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的政策主張是多邊主義。中國將繼續堅持合作共贏,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
一方面,我國對外工作將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增強全國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維護國家長治久安。
另一方面,我國將在不結盟原則下廣交朋友、深化合作,形成全球夥伴關系網路,爭取世界各國對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中國夢的理解與支持。
當前,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的政策框架包括構建新型國際夥伴關系、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觀等組成部分。
通過踐行與發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我國在外交實踐中積極發展中俄、中美、中歐、中非等國際夥伴關系,進一步深化區域合作,推動「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與治理體系改革,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4)中國的理念主張和政策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
1、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性質,這是最根本的一條。
2、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這是我們立國的重要原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摒棄「強國必霸」的老路。
3、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創導國際關系民主化,維護國際正義,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4、堅持合作共贏的理念,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謀求與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5、在國際交往中堅持正確的義利觀,主張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實現義利兼顧、義利平衡,對發展中國家,堅持義利並舉,以義為先。
6、堅持不幹涉他國內政,反對動輒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
我們從以上六個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出,每一個方面都與歷史上傳統的大國以及今天的某些大國,特別是當今世界那個唯一的超級大國,有著本質區別。
十八大以來的中國外交既繼承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交傳統,又有許多新的理論和和理念上的創新。它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這就是提出中國夢和它的世界意義,強調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
推動構建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提出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主張樹立正確義利觀和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發展的安全觀。這六個方面的理論創新和理念創新贏得了國際社會廣泛的贊譽和認同。
但它又是與傳統大國和超級大國的許多理念和政策截然不同的。它與那種建立所謂單極世界、把自己一國的利益凌駕於他國利益之上,不顧他國安全而主張自己絕對安全的的理念和政策是截然相反的,並且是對立的。
E. 中國的外交策略是如何演變的,最新的外交理念是什麼
2012年,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了一些外交新理念、新論斷和新觀點。這些新理念、新論斷適應了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賦予中國外交更加豐富的內容,體現出中國外交政策與時俱進。這些新理念、新觀點主要包括:
1、中國「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增加了「共贏」原則。共贏就是雙方都要從合作中獲得利益。中國主張的共贏不僅體現在經濟領域的合作共贏,還體現在政治、安全、文化方面的合作共贏。
2、與發達國家發展「新型大國關系」。十八大報告論述到中國將致力於「改善和發展同發達國家關系,拓寬合作領域,妥善處理分歧,推動建立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新型大國關系」。
新型大國關系就是指中國與既成大國特別是美國建立起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系。
3、「支持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中國是發展中大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有很多共同利益。發展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關系是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點。
4、「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構建一個更加合理公正的全球政治經濟秩序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應該在當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的過程中,積極參與新規則的制訂和價值體系的重構,致力於推動全球經濟治理向著有利於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方向發展。
5、提出「扎實推進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交往形式和資源日益豐富和多樣化,以信息、文化為主導的公共外交日益受到重視,以文化、藝術、教育、體育、旅遊等為主要內容的人文外交開始走上外交舞台。這些新的外交形式和資源促進了世界對中國的了解,提升了中國國家形象,增強了中國的「軟實力」。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新理念的提出體現了中國重視增強「軟實力」,構建多元立體外交策略的新思路。
中國堅定不移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這一政策的基本目標是維護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自建國至今,我國外交政策及國際戰略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建國初期到50年代中期實行「一邊倒」外交政策
建國初期中國實行「一邊倒」外交政策是當時的歷史條件決定的。
第一、建國初期,我國遭到美國為主導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敵視,孤立封鎖和包圍威脅,無法與他們建交。
第二、長期的戰爭之後,中國急需尋求外來經濟援助和政治盟友,需要較好的國際環境,以愎復經濟,建設國家,實行「一邊倒」外交可以迅速消除蘇聯領導對中共的疑慮,贏得蘇聯的信任、支持和經濟援助,也可一定程度牽制一心要顛覆中國政權的美國,使之有所顧忌。
第三、當時國際形勢是以美、蘇兩大國為首的兩大陣營的對立格局,中國沒有中間道路可走,倒向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確定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的外交政策
1953年12月31日,周恩來總理在北京接見印度談判代表團時,首次系統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4月29日,中印達成《中印關於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序言中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定為指導兩國關系的准則。6月,周恩來應邀先後訪問印度和緬甸,分別與兩國總理尼赫魯和吳努發表聯合聲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雙邊關系的基本原則,並倡議以此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准則。1955年4月,亞洲、非洲29個國家在印尼的萬隆召開首腦會議,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在發言中再次重申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並將其中的「互相尊重領土主權」改變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至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表述正式確定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此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成為中國外交政策的指導方針和貫徹始終的主線,也成為國際社會廣泛共識和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准則。以此原則為指導,中國打破了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封鎖,擴大了外交和國際活動空間,逐步與許多周邊鄰國和亞非歐國家建立了友好外交關系。
3、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兩個拳頭打人」的外交政策
60年代中期以後,毛澤東對國際形勢作出了「戰爭與和平」是時代主題的判斷,認為世界大戰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因而將一切工作的立足點轉向打戰上,為早打、大打、打核戰爭作準備,全國都進入備戰、臨戰狀態,不僅使經濟工作付出了很大代價,也影響了外交工作。實行「兩個拳頭打人」戰略,一度把推進世界革命,實現社會主義在全世界的勝利定為外交工作基本方針,「過火」的行動帶來了外交工作嚴重的損失,孤立了自己,影響了國家關系。
4、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三個世界」理論的提出與「一條線」外交政策
1974年2月,毛澤東會見尚比亞總統卡翁達時,完整地提出了「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其中第一世界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第二世界是亞洲(除日本外)、非洲、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第三世界是指處於兩者之間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三個世界」理論表述的提出,標志著毛澤東對世界結構認識發展到一個新階段。他對中國的明確定位是:「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屬於第三世界。」基於這一理論,中國實行了「一條線」外交戰略。即依靠第三世界,聯合第二世界及一切中間力量,反對美蘇兩霸,而其中對美國又團結又斗爭,謀求中美關系正常化,與西方結成統一戰線,孤立與打擊蘇聯霸權主義。在這一外交戰略指導下,中國與美國,日本等國家實現了國家關系正常化,與一些西方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克服了發展外交關系的障礙,使中國愎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外交工作出現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第三世界」這一概念是法國經濟學家阿爾弗萊德·索維於1952年在他的論文「三個世界,一個星球」中首次提出的,即資本主義世界和共產主義世界之間還有一個第三世界。1973年9月,第四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通過的《政治宣言》第一次將第三世界的概念寫入國際會議的綱領性文件。1974年2月,毛澤東正式提出「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但在這里所指的第三世界與索維和國際社會所指的基本內涵相同。而第一,第二世界與前卻本質上不同,這個變化是毛澤東對當時國際形勢變化的基本概括,也是中國的國際戰略思想,據此解決國際關系中的敵我友關系問題。尤其是對中國的國家定位,對中國的外交政策的制定與實踐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同年,鄧小平在第六屆特別聯合國大會上作了關於三個世界的發言,專門就第三世界概念的含義和特徵作了闡述。此後,第三世界概念才為國際社會廣泛認同,並在國際組織、國際會議、國際文件及媒體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