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看待中國大學中,外國留學生獲得超中國學生的待遇
我覺得這件事非常的不好,影響也很惡劣。
有些人認為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講究好客,但是這種待遇明顯就已經超過了好客的范圍,因為好客的措施都是需要真金白銀的,而這些錢其實都是中國的納稅人掏的錢,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把錢掏給這些留學生呢?畢竟中國還是有很多孩子教育環境比較差,有些人連書包都買不起的,現在中國還有大量的一些關注兒童教育的一些慈善組織,說明中國的教育在一些地方還是比較差的,那麼我們為什麼不把給外國留學生的錢發到我們自己孩子的身上呢?畢竟那些留學生在中國學到知識之後,只是回到他們的國家而已,而我們祖國的建設還是要依靠我們自己的學生的。
㈡ 在中國大學的外國留學生學習情況怎麼樣
在中國留學的外國學生一般都是給到他們很好的待遇,相關學習以及研究應該也是不錯的。
很多名牌大學都有獨立的留學生院,留學生宿舍一般都會建得很好看。
留學生在大學裡面一般都會比較受歡迎,畢竟看起來就跟普通人不同。
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崇洋媚外,把留學生供起來,但留學生犯了什麼錯誤的話就需要按照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留學生,是指在母國以外進行留學的學生。「留學生」一詞起源於中國唐朝時期中日文化交流,意為當遣唐使回國後仍然留在中國學習的日本學生,現在泛指留居外國學習或者研究的學生。
㈢ 怎樣看待留學生回國潮
3月12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教育改革發展」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陳寶生說,改革開放以來,截止去年,大約派出去458萬留學生,回來322萬,就是說,我們派出的留學生有八成以上回國效力了。為什麼會形成「回國潮」呢?因為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為留學生回國創業提供了動力,創造了條件,培養典型示範。從教育部的角度,一是給回國人員提供服務,為他們建立綠色通道,讓他們回來辦各種手續通暢一些,少走一些彎路。二是給他們提供事業條件。比如「春暉計劃」,資助了數千名海外人員短期回國搞研究,支持西部、東北高校和海外留學人員搞科研合作,目前已經立項2000多項。三是提供崗位。比如我們支持高校引進各類人才,像「長江計劃」等,已經引進了1094人。
與「回國潮」對應,我國還存在「出國留學熱」。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16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4.45萬人,較2012年增長14.49萬人,增幅為36.26%。從學歷層次看,2016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攻讀本科以上學歷佔七成(本科生30.56%、碩博研究35.51%)。這意味著我國高中及高中以下的低齡留學已達三成規模。
一個國家的人才,有出國留學,也有歸國就業,這是人才正常的國際流動。之所以「歸國潮」與「出國留學熱」都令國內輿論關注,是因為我國出國留學與留學歸國此前很不均衡,出國留學與留學回國人數的比例2012年為1.46:1。而近年來在留學歸國人數(比例)大幅增加的同時,我國的出國留學熱並沒有降溫,低齡留學趨勢比較明顯。如何看待「歸國潮」與「出國留學熱」並存,不但影響一些家庭的教育選擇,也是我國教育進一步改革和發展需直面的問題。
首先,「歸國潮」與國內就業吸引力增加密切相關,但也與出國留學人數增加、結構發生變化有關。10年前,我國出國留學還主要集中在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階段,因此,大多出國留學生學成後選擇留在國外,而由於人數並不多,國外能接受他們工作。而現在,出國留學迅猛增長,出國留學人員的素質也參差不齊,有一部分甚至是「垃圾留學」,回國人員大增,海歸身份含金量下降也就在意料之中。
這就需要進一步分析回國人員中,究竟有多少頂尖優秀人才回國。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的負責人曾指出:「我國流失的頂尖人才數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學和工程領域滯留率平均達到87%。」也就是說,大規模歸國潮中,精英人才其實只佔少部分,如果就以精英人才歸國進行分析,這部分出國留學的歸國比例並沒有大幅度提高。
這就可以解釋為何出現「歸國潮」的同時,「出國留學熱」高燒不退——頂尖優秀人才出國的原因不變(甚至更強烈),其他留學者則希望有適合自己的多元教育選擇,有經濟條件的父母並不特別在意孩子今後的就業,而希望孩子有更好、更完整的教育體驗。
其次,要從「歸國潮」中,找到緩解「出國留學熱」的葯方,這需要推進教育改革,讓我國教育提高國際競爭力。我國出國留學人員歸國比例近年來大幅提高,這有多方面的原因。陳部長是從教育部角度介紹了為歸國留學人才創造的環境,這些措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重視人才,為人才歸國創業、發展事業,提供人性化服務。這其實是之前我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對待人才的「軟肋」,官本位思想嚴重,人才難以做到人盡其才、人盡其用。
選擇出國留學者,一方面希望體驗國外的教育,而另一方面,則有相當比例,是對國內升學考試制度、大學教育質量不滿而選擇出國。近年來高中及高中以下低齡留學火爆,主因就是對國內中高考制度與大學教育質量不滿。因此,教育部門有必要站在家長與學生角度,思考怎樣改革我國教育管理制度、辦學制度與評價制度,讓受教育者在眾多教育選擇中選擇國內教育。說到底,無論是求學,還是就業、創業,今後都會面臨全球競爭和自由選擇,只有尊重市場競爭規律,提高競爭力,才能贏得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