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腦是什麼時候引進中國的
1946年2月,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在美國加州問世。那時候的電腦都很龐大,速度也慢,數量少,也不普及。
【樓主注意】1958年和1959年,中國先後製成第一台小型和大型電子管計算機。60年代中期,中國研製成功一批晶體管計算機,並配製了ALGOL等語言的編譯程序和其他系統軟體。60年代後期,中國開始研究集成電路計算機。70年代,中國已批量生產小型集成電路計算機。80年代以後,中國開始重點研製微型計算機系統並推廣應用;在大型計算機、特別是巨型計算機技術方面也取得了重要進展;建立了計算機服務業,逐步健全了計算機產業結構。從1987年9月20日錢天白教授發出第一封e-mail開始,到1994年4月20日ncfg正式連入internet這段時間里,中國的互聯網在艱苦地孕育著,它的每一步前進都留下深深的腳印,
Ⅱ 電腦的起源第一台最早進入中國的電腦是哪年
中新社北京9月6日電 (陳穎)作為全球最大的計算機製造基地,中國計算機產業規模如今已位居世界首位。
今年7月份召開的「2019世界計算機大會」發布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計算機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7%;微型計算機產量3.1億台,伺服器年產量達到了295.2萬台。
如今的人們很難想像,中國的第一部電子計算機——103機,佔地達40平方米,運算速度僅為每秒30次。
1953年1月,華羅庚受命在剛成立不久的中國科學院數學所內組建中國第一個計算機科研小組,清華大學電機系閔大可教授任組長,這個小組的目標就是研製中國自己的計算機。
1956年4月,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領導制定12年科技發展遠景綱要時,華羅庚被任命為計算技術規劃組組長,負責起草中國計算機事業發展的藍圖。規劃實施的結果促成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誕生。
1956年,中國成立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中國第一台小型電腦103機設計完成。國營738廠用時8個月,實現了這部計算機的製造工作。
在計算機的領域,萬事開頭「大」,新中國的第一台計算機僅主機部分的幾個大型機櫃就佔地40平方米,機體內有近4000個半導體鍺二極體和800個電子管。
1958年8月1日,103機完成了四條指令的運行,這標志著由中國人製造的第一架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正式誕生。
103機採用磁芯和磁鼓存儲器,內存僅有1KB,運算速度為每秒30次。僅一年之後,104機就成功問世,運算速度提升到每秒1萬次。從30次到1萬次,只走過一年多的時間。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中國的計算機研發與製造不僅實現了從無到有,還達成了躋身世界前列的成就。
超級計算機是計算機中功能最強、運算速度最快、存儲容量最大的一類計算機,多用於國家高科技領域和尖端技術研究,是衡量國家科技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中國第一台億次巨型計算機是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自行研製的「銀河-I」。它的運算速度為每秒1億次以上。
「銀河-I」研製始於1978年5月,在1983年12月通過國家鑒定。在1984年,「銀河-I」模型還在天安門前參加了新中國成立35周年國慶檢閱
「銀河」之後還有「天河」。2013年6月,「天河二號」摘奪世界超算500強桂冠,中國超級計算機研製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2016年6月,世界首台峰值運算能力超過每秒10億億次、擁有千萬核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誕生,此後連續四次雄踞「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首。
今年6月17日,第53屆「全球超算TOP500名單」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辦的國際超算大會上發布。「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號」位列第三、四名。
而從上榜超級計算機的總數來看,中國以219台上榜系統數位列第一,美國以116台排第二。中國「超算三強」聯想、浪潮、曙光分別貢獻了173台、71台和63台超算。
「天河二號」副總設計師的肖立權曾說,「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太難!但我喜歡挑戰!」中國計算機不斷挑戰新速度,將給中國經濟社會騰飛,不斷配上更好的引擎
Ⅲ 電腦是哪一年普及的
80年代是開放的中國在思想上狂飆突進的年代,在那個時候大家都非常嚮往與西方接軌,快速使中國進入四個現代化。而其中「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各種宣傳當中,計算機總是離不開的一種象徵符號,和火箭、衛星、原子符號等搭配出現。
在當時,學好計算機主要指的是學習編程,雖然大家都不太知道這東西有什麼用,但都是為了祖國現代化服務的一種高尚的理想,更多於探尋其實用目的。
進入90年代的計算機新一次普及,與上一次不同的地方在於,計算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逐漸開始真正的發揮作用。
80年代,和其他國家基本同步地,中國開始了中文輸入的研究。王選院士的激光照排自不必說;而在辦公室領域,由北京四通集團製作的打字機風行,此後逐漸被IBM兼容PC所替代。
聯想和求伯君分別開發的「漢卡」,是可以讓當時的IBM-PC識別漢字字型檔的硬體。有了這樣的鋪墊以後,90年代初期,電腦加列印機的組合開始應用到更多的辦公場所。
漢字輸入也有了更快捷的方法。經過不斷的摸索和試驗,由王永明開發的「王碼」五筆字型在90年代得到大規模普及。當時人們要報電腦培訓班,進去主要練習的就是五筆輸入法。
你可以試著問問50-60年代生的你的父母或祖父母輩,問問他們是否對「王旁青頭戔五一」有印象。在掌握電腦操作技能之後,年輕人就可以充當文員,專門進行文字錄入的工作。
短短幾年之後,中國人迎來下一波電腦普及浪潮,還是在圖形操作界面被大規模應用開始。
1992年,微軟針對中國市場首次推出中文版的Windows3.2操作系統,而1995年Windows95面世後,中文版和其他市場基本做到同步發售,這一切都導致操作電腦的難度級別,下降到了普通人也能隨便學會的水平。電腦對中國人而言,再不神秘。
同樣在90年代中期,適合普通人的互聯網服務也開始逐漸的向下普及。雖然當時的撥號上網費和電話費都貴得驚人,但是從比較富裕的家庭開始,互聯網也在中國有了群眾基礎。
1999年9月,由10多家媒體聯合主辦了一場「72小時網路生存測試 」,12名參與者需要體驗如何使用當時並不完善的電子商務,在獨立的房間內,通過網路來滿足他們的飲食起居需求。
這是現在國內大部分網民不了解的那段歷史的終點。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了。
2017年8月發布的CNNIC第40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顯示,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佔全球網民總數的五分之一。同時我國互聯網普及率為54.3%,超過全球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
但換個角度看,這其實意味著我國仍有接近一半的國民,即使在如今的信息社會中依然和電腦「絕緣」。如果他們不能掌握這一新時代的必備技能,就毫無疑問會被時代拋下,一旦他們同時陷於貧窮——這幾乎是肯定的——那麼他們將逃不出貧窮的詛咒。
讓全中國每個人都能平等地進入信息社會,跟精準扶貧的大目標一樣任重而道遠。
Ⅳ 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筆記本電腦的
中國在2000年以前就引入了計算機,甚至還掀起了一次計算機普及高潮。
1996年,美國《電腦雜志》提到康柏於 1982 年 11 月推出了一款手提電腦,重 28 磅(約合 14 公斤),這應該算是最早的筆記本電腦雛形。但 IBM 卻拒絕接受這個說法,堅持認為它在 1985 年開發的一台名為 PC Convertible 的膝上電腦才是筆記本電腦真正意義上的「開山鼻祖」。
美國人爭吵不休,大洋那邊的日本人也不樂意了。因為他們認定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是東芝公司的 T1000,這款於 1985 年推出的產品採用 Intel 8086 CPU,512KB RAM,並帶有 9 英寸的單色顯示屏,沒有硬碟,可以運行 MS-DOS 操作系統。
2001年,《美國計算機協會學報》在紀念 PC 誕生 20 周年的一篇報道中寫了「1985 年,東芝推出 T1000,第一次給人們帶來了『筆記本電腦』的概念。」
(4)電腦是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的擴展閱讀:
為了縮小體積,筆記本電腦採用液晶顯示器(液晶LCD屏)。除鍵盤外,還裝有觸控板(Touchpad)或觸控點(Pointing stick)作為定位設備(Pointing device)。
筆記本電腦和台式機的區別在於便攜性,它對主板、CPU、內存、顯卡、硬碟的容量等有不同要求。
筆記本電腦正在根據用途分化出不同的趨勢,上網本趨於日常辦公以及電影;商務本趨於穩定低功耗獲得更長久的續航時間;家用本擁有不錯的性能和很高的性價比,游戲本則是專門為了迎合少數人群外出遊戲使用的;發燒級配置,娛樂體驗效果好,當然價格不低,電池續航時間也不理想。
Ⅳ 誰知道電腦是什麼時候在中國出現的
1949.2.14誕生 1990年左右傳入中國
Ⅵ 電腦是幾幾年引入中國的
中國計算機產業的發展
1956年,夏培肅完成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運算器和控制器的設計工作,同時編寫了中國第一本電子計算機原理講義。
1957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模擬式電子計算機。
1958年,中國第一台計算機--103型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運行速度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國研製成功104型電子計算機,運算速度每秒1萬次。
1960年,中國第一台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107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研製成功。
1963年,中國第一台大型晶體管電子計算機--109機研製成功。
1964年,441B全晶體管計算機研製成功。
1965年,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DJS-Ⅱ"型操作系統編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體管大型通用數字計算機誕生。
1969年,北京大學承接研製百萬次集成電路數字電子計算機 --150機。
1970年,中國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時操作系統和標准匯編語言的計算機--441B-Ⅲ型全晶體管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2年,每秒運算11萬次的大型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3年,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個機型先後研製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機研製成功。
1977年,中國第一台微型計算機DJS-050機研製成功。
1979年,中國研製成功每秒運算500萬次的集成電路計算機--HDS-9,王選用中國第一台激光照排機排出樣書。
1981年,中國研製成功的260機平均運算速度達到每秒100萬次。
1983年,"銀河Ⅰ號"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運算速度達每秒1億次。
1984年,聯想集團的前身--新技術發展公司成立,中國出現第一次微機熱。
1985年,華光Ⅱ型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投入生產性使用。
1986年,中華學習機投入生產。
1987年,第一台國產的286微機--長城286正式推出。
1988年,第一台國產386微機--長城386推出,中國發現首例計算機病毒。
1990年,中國首台高智能計算機--EST/IS4260智能工作站誕生,長城486計算機問世。
1991年,新華社、科技日報、經濟日報正式啟用漢字激光照排系統。
1992年,中國最大的漢字字元集--6萬電腦漢字字型檔正式建立。
1993年,中國第一台10億次巨型銀河計算機Ⅱ型通過鑒定。
1994年,銀河計算機Ⅱ型在國家氣象局投入正式運行,用於天氣中期預報。
1995年,曙光1000大型機通過鑒定,其峰值可達每秒25億次。
1996年,國產聯想電腦在國內微機市場銷售量第一。
1997年,銀河-Ⅲ並行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
1998年,中國微機銷量達408萬台,國產佔有率高達71.9%。
1999年,銀河四代巨型機研製成功。
2000年,我國自行研製成功高性能計算機"神威I",其主要技術指標和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三個具備研製高性能計算機能力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