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為什麼叫中華

中國為什麼叫中華

發布時間:2023-03-15 12:43:52

A. 中國為何又稱中華

中華始祖伏羲生於雷澤湖,也就是現在山東泗水賀庄水庫.活動於華村一帶,龍為圖騰,鳳姓.故中國稱之為"中華".是龍的傳人就頂一下.除非你不是中國人.
賀庄水庫,在遠古為雷澤湖,逢大雨,水漫,有雷,聲震原野.臨湖有歷山.舜耕歷山,禹漁雷澤,借在此地.
泰山南麓濟寧市泗水縣的華村水庫及華胥山和賀庄水庫一帶,是伏羲故里,伏羲太昊,華胥之子,是東夷人的部落首領,華夏始祖,圖騰為龍,風姓,曾封泰山禪雲雲山。伏羲女媧在漢畫像石中是:人首蛇身交尾。龍與蛇在甲骨文中形近,證明龍即蛇。《左傳》昭公十七年(前525年):「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據古本《淮南子·地形訓》、《楚辭·天問》:華即日,太陽也。太昊便是太陽神的代表。《帝王世紀》:「華胥生伏羲於雷澤之成紀。」古謂生於魯中南,今考生於泰山南麓濟寧市泗水縣的華村水庫及華胥山和賀庄水庫一帶500米以上大山群落之中。

華村水庫周圍有東西南北四個華村,其東毗鄰著華胥山,即今之黃山寨;其東南便是賀庄水庫,即古雷澤處,又名服澤。華胥山一帶原有華胥國,漢置華縣,因山而名。這一帶便是原始華族的聚居區,當為華族的發祥地,正與當今考古研究新成果相共鳴。伏羲氏一孫衡直活動在泗水流域和沂蒙山區。

王獻唐在《炎黃氏族文化考》中言:「伏羲發源祖地,證以現則歲做存地名、山澤名,殆即今之泗水一帶。」後來,沿汶泗水挺進中原都於陳,葬於陳,稱太昊陵。但今鄒城市西和微山湖東岸也有太昊廟和墓,應早於陳之虛。《左傳·昭公十七年》:「陳,太昊之虛也。」今河南濮陽西水坡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墓葬內,曾出土用三組蚌殼擺成的龍、虎圖案,這是以太昊為首的龍族帶著虎族西進中原的有雀敗力佐證。太昊後裔曾在泗水流域建風姓部落,首領風後,傳黃帝曾向他問道,聘為三公。其故城遺址在今濟寧市泗水縣城北故縣村。《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載,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均是太昊之裔。任國,即虞、夏時的有仍國,故城址在今濟寧市任城區南「亢父之險」北口,是東夷族西進中原的必經之路;宿地在今東平宿城鎮,後遷今江蘇宿遷縣;須句居於汶河三角洲,今東平老湖鎮須昌;顓臾,故址在今平邑東固城村及顓臾村。 一個很少人知道的神秘地帶,中華祭祖應在此地.

B. 我國為什麼叫中國

我國叫中國的原因如下:

夫天處乎上,地處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中國是指居天地中心的國家,在我國古代最初是指中原大地的中心地帶,我們祖先最初在建立國家春握廳時,范圍大多都選在中原地區。

國都一般又建於中原地帶的中心區域,因地理位置在四方之中,且文化美盛,所以稱之為中華,後來隨著時間推移,王朝更替,漢民族建立的國家控制的疆土皮和越來越多,范圍也越來越廣,中華一詞便不再僅限於中原大地的中心地區。

凡是漢民族所統轄之地,皆稱為中華,亦稱為中國,泛指漢民族建立起來的國家全境,所以我們的祖國就叫中國。

中國的區域位置: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爾高扒隱原,東至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處,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陸上邊界2萬多千米。

領海由渤海和黃海,東海,南海三大邊海組成,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千米,中國陸地邊界長達2.28萬公里,東鄰朝鮮,北鄰蒙古,東北鄰俄羅斯,西北鄰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西和西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

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接壤,南與緬甸,寮國,越南相連,東部和東南部同韓國,日本,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

C. 我們的祖國為什麼又被稱為神州、中華

在遙遠神秘的東方,中國這個地方,是傳說中神的故鄉,所以有著「神州」的稱號,這個神的子民自古以來認為她是居世界中心的國度,所以稱為中國。「華夏」,一般作為代稱中國,相傳在大約五千年前,黃河流域中下游一帶的華山與夏水之間分布著許多部落,比較重要的有後來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等。炎、黃兩部落融合成的「華夏民族」,即為「炎黃子孫」。「中華」,即中國、華夏的意思。中華民族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一詞出現甚早,源自於中國古代華夏民族起源於黃河流域一帶,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發達;歷史悠久,因此稱該地為中華,此區後來被稱為中原或中國。

D. 為什麼中國叫做中國而不是其他名字

中國這個詞最早是出現的西周,清朝才正式的把這個詞語寫進了史冊裡面,而在他們之前是沒有人稱為中國的,很多外國人看到中國這個詞語都會很疑惑,中國為什麼要稱自己為「中國」呢?

由於有了明朝、清朝的培養,加之西方人的成為,所以中華民國建立之後,「中國」正式成為華夏國家的現代稱謂。

「中國」第一就是意味著傳統國家,核心的國家,哲學家認為中國代表的是一個中心之國,裡面有著很大的意義,其中的「中」就意味著正統,合法,平衡還有公義的含義,中間的一些人就是那些被上天賦予很大權利的一些人,也就是說中國就是一個擁有正統權利的國家。

E. 為什麼我國叫中華

華夏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帶,以為是態孝天下之中,周圍地區稱為四方。逐漸中原等名稱成為古代中國的專稱,「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於陝西村莊里三千年前的「何尊」銘帆升稿文上。

華夏族,漢族,再到中華民族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演變成現在的日新月異。活動在中華大地上的不僅是漢族人民還有少數民族,我們合稱為中華各民族。近代西方殖民者入侵,我們靠的是堅韌不屈的民族團結和愛國主義精神,御辱必強的使命感讓我們民族越來越強大。

「中華民族」是以中華文化為紐帶所形成的民族共同體,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民族文化讓我們的民族在求同存異中越來越優秀。

中華民族還有「中華兒女」「炎黃子孫」之稱二笑罩者是通過文化的想通,血緣的想通而來。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為今日國家的繁榮昌盛而驕傲,我更為身為一個炎黃子孫而自豪。

F. 秦始皇為何給中國取名為「中華」其意是什麼

「中華」即「華夏」,其二字源於西周時的《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將我國取名為「中華」,這其實是一種「別稱」,代表著以「中原」為中心的華夏民族「春花秋實」,祖祖輩輩興旺發達。當時的「中華」是指以「中原」為中心的整個華夏民族,自然還包含六國以外的少數民族在內的意思。從此,「中華」一詞沿用至今。

「中」是指中間的意思。咸陽是「大秦帝國」的國都,咸陽位於關中地區的中間,陝西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自然「中」不僅僅是代表著所在位置,中能理解為以「我」為中心,始皇帝以自己為尊,四周弱國為卑。古時候,大家改含缺乏對地理的認知,覺得天空為圓,路面為方,而四周的我國相對落後,認為是南蠻之地,因此堅定了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因此將自己所在的地區稱做為「中」。

G. 秦始皇為什麼給中國取名為「中華」此中華是何意

作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取「中華」之名的寓意就是天下之大,唯我獨尊,這樣以運拆弊體現出九五之尊的威勢。

春秋戰國時期,常年戰亂頻發,中原大地上生靈塗炭,直到秦國的贏政把御大七個國家統一成為一個國家。為了慶祝統一,贏政便把中原河洛地區稱為「中華」。河洛地區就是黃河與洛河2條河流所在的區域,即秦始皇定都的咸陽地區。

在古代,人們缺乏對地理的認知,認為天空為圓,地面為方,而四周的國家比較落後,認為是蠻夷之地,所以堅定了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將自己所在的地方稱作為「中」。而且過去一直講究中庸之道,這是治國之本,所以一直引用了「中」字。

在古代比較迷信,所以一直認為有龍脈的存在,而定都咸陽則是因為風水好,而秦始皇認為自己是龍族後人,而所有的子民都是龍的傳人。「中」字也是意味著當時的帝都乃是龍脈中間的位置。

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寓意是非常高貴和聖潔的。在周朝,凡遵周禮、守禮教的諸侯們,稱之為諸夏,兩者合稱為華夏,其寓意是禮儀之邦,與外族胡人相對應。發展到後來,「華」字有了中原的意思,之後華跟夏兩字開始通用,「華」即是「夏」,所以 「中華」又稱「中夏」。

我國一些早期典籍也多稱中原一帶的諸侯國人為華人或夏人,一些諸侯國有的也稱為諸華或諸夏旁族,所以「華」和「夏」在國民性質和文化意義上基本相同,而中國和華夏本也有著近似的意義,那麼將二者合並為「中華」,也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叫法了。

(7)中國為什麼叫中華擴展閱讀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即河南一帶(河,黃河;洛,洛水、洛陽)。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 (古代「中國」與「中原」同義)。後隨著歷史演化與融合,因此凡屬於中華文化范疇的皆屬中國。

「華」者,指源於華胥氏(位於華山之西,今西安市藍田華胥鎮)。《列子·黃帝》有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伏羲、女媧生子少典。《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故而,華胥正是炎黃之祖也。

《律疏》中對中華一詞的解釋: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意思就是凡是行政區劃,以及文化制度都是源自中國的,那麼就稱為中華。

H. 為什麼中國又叫"中華"

"中'指中原,"華"指華夏.由於中原地區對中國歷史三千多年以來深遠的影響,所以,稱"中國","中華'.

中華民族"一詞,人人在用,天天在用,我們的國歌中也提到了中華民族。但是要問:何謂"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究竟包括哪些人?也許有很多人就說不清、道不明了。
我們不妨先看看國內外一些語文工具書上對"中華民族"一詞的解釋。外國的工具書解釋得極為簡單,不論是"中華民族"還是"漢族",他們一律釋為Chinese。我們對他們難作苟求,這種連我們自己也說不清道不明的事,他們當然更難說得清楚。但是海峽兩岸出版的工具書如果解釋錯誤,那就說不過去。可惜事實正是如此。可以說,截至目前為止,國內外所有的工具書對"中華民族"一詞的解釋都不確切。
大陸新版《辭海》釋曰:"我國各民族的總稱。"
台灣三民書局版《大辭典》釋曰:"族名,指組成中國各民族的集合體。"
但如此解釋,顯然不妥。因為, 一、民族與國家本來是不同性質的兩種群體,不應源閉混為一遲裂磨談。二、按照以上的解釋,"中華民族"既然是中國境內各民族的總稱,那就可以說中華民族=中國人,也就是把幾千萬海外華人掃除在外。
錯誤的產生,絕非無因。我們過去對民族與國家的區別一向不太重視,混淆不清,由來已久。"民族"之說,產生於近代,歷史上則常以"國家"代替"民族"。過去所說的愛國思想,實指民族意識;所說的愛國志士,實指民族英雄。在辛亥革命時期,既有"中華民族"的提法,又有"中華國族"的提法,或竟直稱為"國族"。這就真正把"民族"與"國家"混為一談了。對日抗戰期間,"國家至上"與"民族至上"並提,只見其同,未見其異。"國歌"中也只提"中華民族"而未提"國家"。在進行宣傳教育之時,分不清民族與國家,尚無大礙;但是科學的研究歷史之時,卻不容許存在這種混淆。我們在探討什麼是"民族",什麼是"中華民族"的時候,一定要擺脫"國家"這個概念的糾纏,純粹從民族角度上去探討問題。一定不要忘記"民族"是自然形成的,而"國家"、"政權"是人為的這種根本區別。
那麼,"中華民族"究竟應該如何解釋?究竟應該包括哪些人?實際上應該包括:
一、 漢族(也無論是居於國內還是國外)。
二、 居於國內的各個少數民族。
三、 海外華人(包括未入外國籍的華僑與已入外國籍的華裔)。
在解釋"中華民族"一詞時,除了說明哪些人屬於中華民族之外,還需要說明"中華民族"是由"華夏族"、"漢族"逐漸發展而來的。"華夏族"是民族,"漢族"是民族,"中華民族"還是民族,這三個"民族"又沒有單數復數之分,三者之間究竟有何不同?這是外國人覺得很難理解的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就有必要追溯一下華夏族-漢族-中華民族在長時期中逐漸發展、演變的經過。
夏代以前,中華大地上各部落、部族遷徙不定,分合無常。自夏代至秦漢,為夷、夏各族並立時期。文化水平較高的"諸夏"與文化水平較低的諸"夷"犬牙交錯,此出彼入,通過互相爭斗與和平交往而逐漸融合。當時的"諸夏"並非單一民族,而是血緣不同的各族共用"夏禮"而被稱為"諸夏",正因為有了一個"諸"字,說明是復數而非單數。"諸夏"又稱"華夏"。因此"華夏族"並非單一民族,而是以華夏文化為紐帶而結合起來的"民族聯合體"。
漢武以後,"華夏族"逐漸改稱"漢族"。經過從夏到漢約兩千年的融合,生活在中原的諸"夷"已先後融入漢族,只有北方、西方、邊疆各地還存在一些少數民族,漢族與各少數民族的關系是:進、退、分、合,變化無常。總的發展趨勢則是漢族與各少數民族不斷融合,在人口上常占優勢,因而在中華大地上取得了主體民族地位。"漢族"也不是單一民族而是一種"民族融合體"。
活動於中華大地上的人群不只是漢族,還有不少少數民族,可碼斗以合稱"中華各族"。"中華"之稱,魏、晉之際,已見端倪。元末農民起義軍與清末革命志士都正式提出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恢復中華"者,恢復"中華各族"所共同建立之國家(並非只是漢族建立的國家)。近代西方殖民者東來,共同創造中華文化的"中華各族"在外力沖擊之下,才開始意識到求同存異、團結禦侮之必要。所謂"同",是中華文化之同;所謂"異",是各民族語言、宗教、風俗、習慣之異。在外侮日亟的情況下"中華各族"乃逐漸形成"中華民族"。因此,"中華民族"乃是以中華文化為紐帶所形成的"民族共同體"。

中華兒女與炎黃子孫

中華民族還有兩個"別稱",一是"中華兒女",二是"炎黃子孫"(炎帝與黃帝的子孫,或者只說"黃帝子孫")。這兩種稱呼有時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華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異,"中華兒女"之稱是近代才出現的,其含義偏重於文化(是共同接受中華文化的群體);"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稱古已有之,其含義偏重於血緣(有共同的祖先)。因此,有些少數民族可以接受"中華兒女"之說,不願接受"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說。
一個民族的形成,首先是由於血緣。其次才是由於文化。在原始社會中,一群人能夠長期生活在一起,大概總是一家人、一族人。以後這個部落發展壯大了,才會接納血緣不同的人群參加。在世界上數以千計大大小小的各民族之間,有些民族特別重視血緣,認為血濃於水,在血緣上有排他性,很不容易接受外來的人群參加;有些民族重視文化,只要外來者接受了我們的文化,我們就歡迎他們參加,不加排斥。中華民族在形成之初就是一個由許多部落組成的復合體,以後在發展中也就表現出首重文化不太計較血緣關系的特點。
正因為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具有重文化輕血緣的傳統,所以文化色彩較濃的"中華兒女"之稱比起血緣色彩較濃的"炎黃子孫"之稱更容易為大家所接受。對"炎黃子孫"之稱反對最力的是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教授。1991年5月,我們在上海會晤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他直指"炎黃子孫"之說違背史實,因為中華民族是多源的,既是多源,即無共祖(共同的祖先)。"炎黃子孫"之說,既不科學,又不利於國內各民族的團結。因此,他認為在學術研究工作中,在正式的場合里,不要使用"炎黃子孫"一語。
1996年8月,筆者到滇西少數民族地區參觀考察,聽到一些彝族學者提出了"中華彝族"的說法,覺得此說值得肯定,值得贊賞。因為其中的"中華"二字是指文化傳承,"彝族"二字是指血緣關系,"中華彝族"就是接受了中華文化的彝族子孫,其含義既簡單扼要,又十分周到。
由於"炎黃子孫"之說,涉及到中華民族的起源問題。長期以來,我們聽慣了中華民族歷史一元論。那就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的始祖是黃帝,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是西北的黃土高原,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的傳播是以發源地為中心,然後向四方輻射。簡言之,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始祖,一塊發源地,一條母親河,中華文明只有一個中心,逐漸傳布四方。歷史真相真是如此么?絕對不是。這個古史框架是由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建立起來的。當時的司馬遷也並不能暢所欲言,他明知道出身東夷的伏羲與出身南蠻的神農都比出身於西戎的黃帝歷史悠久,但是漢武帝自比黃帝,一定要以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他也只好屈從,卻在字里行間透露出一些真實情況,希望讀者"好學深思,心知其意",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來。
到了近代,我國的考古工作剛剛起步,著名的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著名的歷史學家蒙文通先生就首先起來向中華民族歷史一元論挑戰,大膽指出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中華大地上至少已有三個民族集團互爭雄長,各個集團對於創造中華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貢獻。儒家的孔孟出身於東夷集團,道家的老莊出身於南蠻集團,中華民族並非只是炎黃二帝的子孫或者黃帝一人的子孫。
後來由於東南百越地區考古發現越來越多,中華民族的來源,中華文明的起源又由過去的三分法修正為四分法。不論三分也好,四分也好,中華民族歷史一元論總是徹底推翻了的。
因此,用"炎黃子孫"或者"黃帝子孫"來代表"中華民族",是以偏概全,顯然不妥。

海外華人與華族

"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說雖然古已有之,但是過去用得不多。直到改革開放,隨著許多海外華人的歸來,此語才在報刊上大量出現,足見使用此語者以海外華人居多,海外華人之所以樂於用"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來借指中華民族,筆者認為,原因如下:
一、缺少更為恰當的名稱可用。在這個世界上,凡是身居國外的人們最常用的自稱,就是我是某國人。我們的海外華人大量出國的時候是在清代,當時是異族入主中原,漢人受到迫害,凡是亡命國外、浪跡天涯的海外華人,都有一段悲慘的歷史,對清王朝抱有敵對情緒。許多民間組織更是公開打出反清復明的旗幟,要他們說自己是大清國人,他們當然不願意。何況清廷也十分頑固,認為出國即叛國,視他們為自棄王化的頑民,對他們採取一種既鄙視又仇視既不承認又不保護的惡劣態度,處處加以打擊,使他們淪為沒有祖國的海外孤兒。他們很難選擇一個適當的自稱,只好懷戀祖國歷史上比較興旺的朝代,自稱漢人或唐人。
二、為什麼選擇了"炎黃子孫"。中華民族基本上是農業民族,並非樂意遷移與到處流浪,而是安土重遷,留戀故國田園祖宗墳墓的民族。海外華人的祖先由於種種不得已的原因,例如災荒。戰亂,地少人多謀生不易而冒險犯難,揚帆出海,心情沉重,前途渺茫。他們不是西方殖民者的武裝殖民,而是並無祖國支持的和平移民。到了海外之後,手無寸鐵,沒有半點特權,頭頂別人的天,腳踏別人的地,只靠自己胼手胝足,艱苦奮斗,並與當地民族和平相處,才能立足謀生,其中苦楚自不待言。因之身居海外,魂系中華,午夜夢回,常思故國。當時他們所接觸到的許多別的民族,不論是白種人、黑種人,還是黃種人,其歷史文化全都沒有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即使他們當時事事不如人,只要一想到自己是"炎黃子孫",馬上心情振奮,豪情滿懷。因為此語包含了以下豐富的含義: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是泱泱大國,禮儀之邦。我們的處境不管如何困難,生活不管如何艱苦,都要努力奮斗,為祖國爭光,不能辱沒祖先。"炎黃子孫"一語,久已成為海外華人艱苦奮斗的精神支柱。
三、"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一語,又成為海外華人互相團結的一條紐帶。離鄉萬里?熏舉目無親,一旦遇到"炎黃子孫",自然親如家人。數百年來海外華人的生存、發展、團結、奮斗,可以說是從"炎黃子孫"一語汲取了無窮的精神力量。
時至今日,用"炎黃子孫"作為中華民族的別稱,固然不妥;但是回顧歷史,就會看到此語在海外華人力量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功不可沒。我們在學術研究中與外交場合中固然不宜使用此語,以免產生誤解;但是在一般場合,民間場合,為了增進民族情誼,根據語言學"約定俗成"的原則,對"炎黃子孫"一語,但用無妨。
中華民族一詞正式形成的時間不長,還沒有正式的簡稱。對於國名我們可以簡稱為中國,對於族名卻不能簡稱為中族。把中華民族簡稱為漢族更加不行,因為這就排除了漢族以外的許多少數民族。但是簡稱為"華族"是可以的。"華族"一詞,許多工具書上都未列詞條。《辭海》有此詞條,但其含義是"舊稱高門貴族",與中華民族的簡稱毫不相干。"華族"的詞源來自海外華人。例如新加坡把國內的馬來人稱為馬來族,也就相應地把華人稱為"華族"。
探討至此,我們就不難把這些來自中外古今的形形色色的名詞,形形色色的稱呼梳理一番,理順其間的關系,正確理解其中的含義。
中華民族 是一個比一般民族高一檔次的民族共同體。長期以來一直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民族。其中包括漢族(無論居於國內還是國外)、居於國內的各少數民族、以及海外華人(包括華僑與華裔)。
中華兒女 中華民族的別稱,文化的色彩較濃。
炎黃子孫 (或黃帝子孫)中華民族的別稱,血緣的色彩較濃,在海外華人中使用的較多。
華族 中華民族的簡稱。
海外華人 包括華僑與華裔,即具有漢族或國內少數民族的血統而移居海外者。"海外"實際上是指國外。
龍的傳人 中華民族的另一種別稱,是指中華文化的繼承者、接班人。

閱讀全文

與中國為什麼叫中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現在屬於什麼季節今天 瀏覽:521
印度河平原在地圖上哪裡 瀏覽:711
中國婦聯招聘臨時聘用多少人 瀏覽:554
印尼聯賽3是什麼意思 瀏覽:446
從許昌去越南鐵路走哪個口岸 瀏覽:526
越南腰鼓一斤多少錢 瀏覽:935
中國永久綠卡有多少人 瀏覽:385
印度大米為什麼那麼大 瀏覽:851
英國武器實力怎麼樣 瀏覽:370
越南象牙鐲子得多少錢 瀏覽:225
香港被英國管轄了多少年 瀏覽:780
古印度的貴族指哪些人 瀏覽:479
中國哪個城市有墳 瀏覽:89
湖南離伊朗多少公里 瀏覽:569
英格蘭vs義大利比賽結果為什麼不是21 瀏覽:857
伊朗最大的島是哪個 瀏覽:848
百年英國怎麼發展緩慢 瀏覽:627
中國軍人如何訓練腹肌三個月 瀏覽:254
印度人民怎麼看種姓制度 瀏覽:375
人民幣換印尼盾是多少 瀏覽: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