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傳統輩分排序
上按次序稱謂:
生己者為父母;
父之父為祖;
祖父之父為曾祖;
曾祖之父為高祖;
高祖之父為天祖;
天祖之父為烈祖;
烈祖之父為太祖;
太祖之父為遠祖;
遠祖之父為鼻祖;
即:父、祖、曾、高、天、烈、太、遠、鼻。
中國文化中的輩分和稱謂盡管各地具體的叫法有很多不同,但規律也是非常明顯的。就是以自身最親近的人為出發點交代隔代數,這是稱謂的第一層次,在稱謂的最前表示隔代數,在最後表示父或母的血緣傳承。第二層次,在中間部分交代與最親近的人的親緣關系。
(1)中國古代一個家庭怎麼排輩分擴展閱讀:
中國人的輩分稱謂是以本人為原點,根據與本人的關系來稱呼對方的。主要要說明兩個內容,一是與本人的隔代數。
這隔代數的稱謂因為「爺」或「祖」之上的每一輩都重復用這兩個字,所以標志隔代數的字一般放在最前,以區別和別人的關系,在北方也有用重疊一個「太」字來表示多隔一代。另一個內容就是交代與本人的親緣關系。
② 中國人怎樣排輩分
輩分的排列常常體現在人名中,使用輩分用字不僅便於在同族中排行輩,認輩分,也便於修宗譜。一般而言,以字定輩分者,都將這些輩分字置於姓之後,如張學良、張學思、張學銘。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輩分。但是,普通老百姓的輩分不是特別講究,如小說《白鹿原》中白嘉軒的兒子白孝文、白孝武兄弟,這個「孝」字是取忠孝之類的用字,沒有特別嚴格的輩分用字沿革。
再如,我們的父輩名中,輩分用字一般取寓意較好的字來使用。在這種宗族觀念下,一般排輩分主要體現在男丁中,女子不入宗譜,故不採納。現今,許多家庭中的姐妹看似有使用輩分字的,但一般只是任選一個相同的字用在姊妹中,以表示姐妹關系,並無序輩之意。行輩字是宗族內部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並不是父母或本人可以隨便選用的。
輩分其層次關系
第一層: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長二輩)。
第二層:父親、母親、伯父、伯母、叔父、嬸母、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姑父、姑母、岳父、岳母(長一輩)。
第三層:(本身)哥哥、嫂嫂、姐姐、姐夫、妹妹、妹夫、堂兄、堂嫂、表兄、表嫂、內兄、妻妹、襟兄(同輩)。
第四層:兒子、女兒、侄兒、外甥、內侄、侄婿(晚一輩)。
第五層: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侄孫、侄孫女、孫媳、外孫媳(晚二輩)。
③ 輩分怎麼排
輩分一般是根據名字中間的那個字算的,拿建,興,家為例:王建國,王建業是一輩的,比他們小一輩的按照輩分應該叫王興X,再小一輩的就叫做王家X,根據名字中間這個字可以很清楚的判斷出他們的輩分。
輩分叫做字輩,也被稱為字派,是指名字中用於表示家族輩份的字(多為名字中間的字),俗稱派。其意蘊為修身齊家,安民治國,吉祥安康,興旺發達。
字輩是中國傳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國古代一種特別的「禮」制。但在現代社會運用逐漸變少,人們取名比較隨意一些,但是族譜上還是會有字輩的名稱。
再說一個明朝皇室的字輩。明太祖給每個兒子定了一個輩分表,每個表20個字,從他的孫子開始依次向下起名字。還有一個規定,從子輩起,每五個賀緩笑字輩的命名,以五行順序,在同輩之內依次以偏旁部首命名。順序是:木——火——土——金——水,輪迴旋轉。
如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憲宗(朱見深)、孝宗(朱祐樘)、世宗(朱厚熜)、穆宗(朱載垕)、神宗(朱翊鈞)、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其名諱偏旁部首分別為木、火、禪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木。
④ 家譜輩分怎麼排列
上九代: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
後九代: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弟孫、乃孫、雲孫、耳孫。
祖輩的親屬,按古代關於宗親的范圍,是從高祖開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則稱為遠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廣義是指所有父輩以上的男性先輩,狹義則是指祖父。
(2)祖父:又稱為「王父」、「大父」、「激搏祖君」。在古代,「顫猜公」、「太公」、「翁」也可用來稱呼祖父;如今對祖父最常見的稱呼是「爺爺」。
(3)祖母:又可以稱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稱古今通用。
宗譜的行輩字派用以加強宗法制度
所以其用字也充分反映了這一目的,主要有三類,一類是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孝、福、祿、吉、祥、賢等;第二類是希望宗族延續和昌盛的字,如:永、傳、昌、盛、興、延、繼、承等;第三類是懷念先祖和歌頌皇天恩德的字,如:澤、祖、顯、榮明洞祥、恩、錫、啟、先等。
家譜的行輩字派是家譜中尤其重要的內容,一般由家庭中的某一位名人制訂,編成幾句吉祥話,有的文人甚至將其寫成詩,比如浙江《唐氏宗譜》的行輩字派是「福祿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寧聰」;湖北《汪氏宗譜》的行輩字派是「正大光明,成先於後,世澤延長,齊家有猷。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輩分
⑤ 中國的詳細輩分關系及如何稱呼
一、上按次序稱謂:
生己者為父母,
父之父為祖,
祖父之父為曾祖,
曾祖之父為高祖,
高祖之父為天祖,
天祖之父為烈祖,
烈祖之父為太祖,
太祖之父為遠祖,
遠祖之父為鼻祖。
即:父、祖、曾、高、天、烈、太、遠、鼻。
書中說:因人懷胎,鼻先受形,故鼻祖為始祖。
二、下按次序稱謂:
父之子為子,
子之子為孫,
孫之子為曾孫,
曾孫之子為玄孫,
玄孫之子為來孫,
來孫之子為晜(讀kūn)孫,
晜孫之子為仍孫,
仍孫之子為雲孫,
雲孫之子為耳孫。
即:子、孫、曾、玄、來、晜、仍、雲、耳。
三、直系
1、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親
2、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親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親
兒子:夫妻間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兒:夫妻間女性的第一子代。
孫:夫妻間的第二子代,依性別又分孫子、孫女。有時孫子是一種不分性別的稱呼。
曾孫:夫妻間的第三子代。
玄孫:夫妻間的第四子代。
四、旁系
1、父系
伯:父親的兄長,也稱伯伯、伯父、大爺。
大媽:大爺的妻子。
叔:父親的弟,也稱叔叔、叔父。
嬸:叔叔的妻子。
姑:父親的姊妹,也稱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2、母系
舅:母親的兄弟,也稱舅舅。
舅媽:舅舅的妻子。
舅:母親的兄弟,也稱舅舅。
姨:母親的姐妹,也稱阿姨、姨媽。。
姨夫:姨的丈夫。
五、姻親
丈夫:結婚的女人對自己伴侶的稱呼。
媳婦:結婚的男人對自己伴侶的稱呼。
公公:丈夫的父親,也直稱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親,也直稱媽媽。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親,也直稱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親,也直稱媽媽。
兒媳:對兒子的妻子的稱呼。
女婿:對女兒的丈夫的稱呼。
嫂子:對兄長妻子的稱呼。
弟妹、弟媳:對弟弟妻子的稱呼。
姐夫:對姐姐丈夫的稱呼。
妹夫:對妹妹丈夫的稱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間互相間的稱呼或合稱。
連襟:姐妹的丈夫間互相間的稱呼或合稱,也稱襟兄弟。
大姑子:對丈夫的姐姐的稱呼。
小姑子:對丈夫妹妹的稱呼。
大舅子:對妻子哥哥的稱呼。
小舅子:對妻子弟弟的稱呼。
(5)中國古代一個家庭怎麼排輩分擴展閱讀:
背景:
儒家文化對論資排輩的強調,源於農業社會獨特的社會結構,中國人的這種特點與儒家文化幾千年來的影響有關。孔子本人就是一個非常注重「禮」的人,而禮就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形式。
在孔子認可的禮中,大多都是在強調身份的重要性。《論語鄉黨》整篇都在講禮,包括士人在各種場合、面對各種人的時候應當遵循何種規矩。
孔子講的禮有兩個維度的內核,一個是以親疏作為判定依據的「孝」,一個是以尊卑作為判定依據的「忠」。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論語為政》)。
孝的第一要義是要聽話,而且要和顏悅色(色難),這才算禮數周到。對於君主,要「事君盡禮」(《論語八佾》),才能算忠。
有了這兩條,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不再是平等的了,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一種論資排輩的表現。
漢族重宗族的觀念一直延續至今,即使清朝時(滿族人統治)也不例外。
按清初滿族的風俗習慣,取名用字是不反映輩分關系的,如努爾哈赤,滿語意為「像野豬一樣兇猛的人」,與輩分排行沒有什麼關聯。
清初滿族剛入關時仍保留其固有習俗,命名不排字輩。但從康熙皇帝開始按照排字輩命名,皇子第一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旁;皇孫第一字皆用「弘」字,第二字皆用「日」旁。
之後乾隆在弘字輩分下,親選「永、綿、奕、載」四字依次命名;道光在載字輩分下,親選「溥、毓、恆、啟」四字;咸豐在啟字輩分下,親選「燾、闓、增、祺」四字。
所以,清代從雍正始,其輩分用字順序為: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啟、燾、闓、增、祺。但這些字「只有近支宗室,才能依此命名,其支派稍遠者,命名即不得依此行輩」。
⑥ 古代農村人為什麼這樣排輩分
、同姓之間的輩分也能亂了輩分
同一個村裡,同姓人家多是同宗同舉姿頌族,冀南豫北平原上的村莊大多是明朝移民而來,所以輩分排下來是很清楚的。這是第一種同姓同宗
第二種同姓同宗,不是從同一個地方搬遷而來,雖然同姓但輩分排不清,就只有根據互相年齡以兄弟相稱,或者以叔侄相稱,輩分就這樣一代代排列下來。
第三種情況是,同姓之間通婚造成的「亂了輩分」。這在古代是很有講究的,同姓同宗是禁止通婚的,可同姓非同宗的通婚,若在村裡是同輩,輩分未亂。
可是同姓非同宗年齡相仿,卻是叔叔侄女或者姑姑侄女的通婚後,就亂了輩分,現在,農村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多,這樣的情況雖然也遭人恥笑,但現在是婚姻自由,誰也干涉不了。
第四種情況,雖然是少數個例,就是同姓同宗,還沒出五服或者剛出五服的通婚。這部分因通婚「亂了輩分」的,被村民唾棄為「昏君」。
二、異姓家族祖上是姻親一代代輩分傳承
第一,通婚排輩:中國農村是個家族社會,同一村莊居住,結親一來是兒女養老方便,二來可壯大家族在村裡的勢力。村裡鄰居之間是這樣,國與國之間何嘗不是這樣正鄭呢!歷史上國與國之間和親的例子舉不勝舉,這里就不啰嗦了。
因為異姓通婚不受「農村輿論」限制,就比較自由。所以冊明在村裡,不知道過了多少輩了,鄰居跟鄰居之間還有人「老舅」「舅舅」這個排輩稱謂。村裡紅白喜事隨禮弔孝,都是按著輩分進行的。
一般來說,老舅,老老舅都作古後,就都自然兄弟叔侄相稱了。
在中國農村,異姓之間的輩分大多是這樣排下來的。
現在,隨著人口增加,同村異姓通婚亂輩現象就比較嚴重。這樣「表叔侄或者表姑侄」的亂了輩分通婚,不會被人恥笑。
⑦ 字輩怎麼排
字輩排法: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鼎、新、開、國、運、克、服、振、家、聲、建、道塵舉、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錦、瑞、永、錫、世、緒、昌。
輩分就是家族中的世系次第關系,又稱輩、輩行。字輩是輩分的代表字,中國古代每個家族的字輩譜是十分講究、嚴肅的,族譜中字輩譜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內容。而且,到了清代,封建統治者還專門為曾顏孔孟四姓御賜統一的名派。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曾姓第 63派(「派」與「傳」、「代」、「世」同義)起使用聖祖仁帝所賜的3句、15字告慎名派: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後宣宗成皇帝續賜名派2句、10個字:令德維垂佑,欽紹念賢揚。
字輩介紹
在明代以前,孔氏後裔沒有固定的行輩,那時人數尚少,各家取名很隨意。從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訂定行輩,但還不嚴格,同輩人多採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輩字。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後賜給孔氏十字派友碧作為行輩字,從五十六代起排,此後孔氏族人不準隨便取名。
⑧ 輩分怎麼排列的
「輩分是祖先編製作家譜,或者分支從族譜上續譜的時候確定下來的,排列常常體現在人名中,使用輩分用字便於在同族中排行輩,認輩分,也便於修宗譜。
一般而言,以字定輩分者,都將這些輩分字置於姓之後,如張學良、張學思、張學銘。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輩分。
(8)中國古代一個家庭怎麼排輩分擴展閱讀
1、祖:在古代,廣義是指所有父輩以上的男性先輩,狹義則是指祖父。
2、祖父:又稱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來稱呼祖父;如今對祖父最常見的稱呼是「爺爺」
3、祖母:又可以稱為蠢則「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稱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對成年婦女的螞鬧很帶物棚普遍的稱呼,也可以用來稱祖母。
⑨ 家庭輩分怎麼排列
輩分排列稱呼:
1、祖輩:
祖父:又稱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來稱呼祖父;如今對祖父最常見的稱呼是「爺爺」。
祖母:又可以稱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稱古今通用。
婆:是古代對成年婦女的很普遍的稱呼,也可以用來稱祖母。
奶奶:是今天對祖母的普遍稱呼,古代的使用較晚。作為稱謂。
堂祖父、從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這些是對祖父的兄弟的稱謂。
堂祖母、從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這些是對祖父兄弟妻子的稱謂。
2、曾祖輩:
曾祖、曾祖母。
3、高祖輩:
高祖、高祖母。
4、父母:
父母、繼母、出母、生母、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時期對母親的兩種特殊稱呼、姨、義父、義母。
中國人排資論輩由來已久,「輩」就是「輩分」的意思,這是中國宗法社會形成的一個傳統。「輩分」又為「輩份」 ,《辭海》中解釋為「家族、親戚等的世系次第的分別。 輩分的排列常常體現在人名中,使用輩分用字不僅便於在同族中排行輩,認輩分,也便於修宗譜。
一般而言,以字定輩分者,都將這些輩分字置於姓圓首和之後,如張學良芹握、張學思、張學銘。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輩分。但是,普通老百姓的輩分不是特別講究,如小說《白鹿原》中白嘉軒的兒子白孝文、白孝武兄弟橘盯,這個「孝」字是取忠孝之類的用字,沒有特別嚴格的輩分用字沿革。
⑩ 古代輩分是怎麼排的比如兒子的兒子叫孫子,接下去是什麼
上序依次為: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
下序依次為: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輪圓晜孫[kūn]、仍孫、雲孫、耳孫。
從小到大為:耳、雲、仍、晜、來臘虛塌、玄、曾、孫、子、父、母、祖、曾、高、譽賀天、烈、太、遠、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