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的戲曲分布在哪些省

中國的戲曲分布在哪些省

發布時間:2023-03-19 11:52:49

1. 中國十大戲曲種類及地名

京劇地址:中國。越劇地址:上海市,浙江省。黃梅戲地址:安徽省,湖北省。豫劇地址:河南省。評劇地址:天津市,河北省,遼寧省,哈爾濱市。崑曲地址:江南地區。曲劇地址:河南省平頂山市汝州市。越調地址:河南省周口市。呂劇地址:山東省。滬劇地址:上海市。
京劇,曾稱平劇,亦稱亂彈、國劇。我國知名戲曲劇種,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越劇是我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黃梅戲也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黃梅戲吸收了漢劇、楚劇、高腔、採茶戲、京劇等眾多劇種的因素,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點。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豫劇發源於河南開封,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評劇,流傳於中國北方,漢族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小女婿》、《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崑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崑山,自明代中葉以來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崑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是被譽為「百戲之祖」的南戲系統下之一的曲種。曲劇舊時也稱「高台曲」或「曲子戲」,有些地區又稱「南陽曲子」。曲劇流行於河南全省及其周圍鄰近地區,是在當地流行的曲藝鼓子曲(洛陽曲子、南陽曲子)和踩高蹺的表演形式的基礎上,受到其他劇種的交叉影響發展而成的。由於曲調來源於民間生活小戲,因此歌詞易學,並大多採用本嗓來演唱,表演也相當接近生活,傳播速度極快。河南越調,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為河南三大劇種之一。其演出形式有三種:第一是皮影越調戲;第二是木偶越調戲;第三是越調大戲班。這三種演出形式迄今仍在湖北北部,安徽西部和河南的南陽一帶農村流行。河南越調音樂由於歷史悠久,既有較多的曲牌,又有較完整的板腔,唱腔主要為「越調」,有時也兼唱「吹腔」,「崑腔」,「七句半」等。呂劇又稱化裝揚琴、琴戲,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大部和江蘇、安徽、東北三省的部分地區,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它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匯而深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滬劇起源於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和民間俚曲,初名花鼓戲,早在清乾隆年間花鼓戲已有流行,在流傳中受到彈詞及其他民間說唱的影響,演變成說唱形式的灘簧。滬劇曲調優美,富有江南鄉土氣息,擅長表現現代生活。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是中國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環。

2. 中國戲曲大致分布在哪些省市

中國戲曲博大精深,基本每個省市地區都有自己的地方戲,建議你看看中央電視台製作的大型系列片《黃河戲話》和《長江戲話》裡面比較全面的介紹各個戲曲的基本狀況。想要全面介紹在這里似乎是有些紙短意長了,我這里只列舉一些主要戲曲的大致分布狀況:
1.京劇:解放前主要分布在三處,北方以北京,天津為中心,華東以上海為中心,南方以武漢為中心,解放後三大中心基本未變,但是各省區由於當時的京劇演員「支邊」,也都有些底子了。
2.越劇:越劇起於浙江,銷告大成於上海,越劇戚派創始人戚雅仙又把越劇向福建發展了,現在基本分布於江浙滬閩贛五省說類吳語敬如方言的地區,這幾年比較活躍,大有擴張之勢。
3.豫劇:主要以河南為中心,分布於河南,山東,湖北,江蘇北部徐州一帶。豫劇的群眾基礎是現在地方戲曲中比較牢固的,河南省男女老幼基本均會來那麼幾段。
4.評劇:評劇起於河北唐山,解放前向南方上海,北方東三省發展,評劇的白派就是在上海大紅的,現在基本分布在河北,天津,以及東三省,而在南方則有些萎靡不振的感覺。
5.黃梅戲:黃梅戲在解放前還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安徽小劇種,僅局限於安徽的部分地區,解放後由於嚴鳳英的巨大影響以及女駙馬,天仙配等優秀劇目的出現,使得黃梅戲得影響力一下子提升很多,現主要分布於安徽,江蘇北,上海,山東等地
6.秦腔:秦腔可以說是地方戲里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唱腔相當豪邁,不懂的人多以為怪異,主要分布於陝西,甘肅一帶。
7.崑曲:有百戲之祖之稱,起於江蘇蘇州一帶,一直是戲曲中的陽春白雪,清廷的御用戲,自京劇徽班入京後地位才慢慢被取代,崑曲一直是各地方戲吸取養分的劇種,現主要分南北兩大風格,南方以上海上昆,蘇州為中心,北方以北京北昆為中心。
8.粵劇:粵劇與崑曲一樣都是以古老的曲牌體為主體的戲曲,這點區別與京劇等地方戲曲的板腔體,實際上這點約束了粵劇的傳播,不會講粵語的創作者根本無法創作出粵劇的曲牌,所以粵劇至今仍只能分布於廣東廣州以粵語為方言的周邊地區。
9.越調:分布於河南大部分地區以及湖北的部分地區,越調的劇式豐富,解放前有很大的影響,現在似乎有些滯後。
10.婺劇:分布於浙江,江西的部分地區。
11.吉劇:分布於吉林為中心的東三省部分地區。
12.滬劇:主要在上海及周邊地區
13.錫劇:分布於江蘇無錫常州蘇州鎮江一帶
14.揚劇:分布於江蘇揚州一帶
15.淮劇:分布於江蘇淮陰,鹽城一帶
16.呂劇:分布於山東部分地區,呂劇的現代氣息很濃,腔調多變,很有地方色彩
17.潮劇:分布於廣東潮汕地區
18.桂劇:分布於廣西桂林周邊地區。
19.贛劇:分布於江西大部,解放前在湖北湖南多有發展,解放後幾經磨難,幾近滅絕,現如今稍有起色
20.湘劇:分布於湖南部分地區
21.梆子戲:梆子戲廣泛分布於北方各地,但是主要還是華北地區,有山西梆子,河北梆子,北路梆子等等,嚴格來講,每種梆子都可以獨立稱為一個劇種,這里為了精簡,就勉強放在一起把。
22.川劇:大名鼎鼎的變臉絕活就是這劇種了,分布於四川,重慶,甘肅,雲南部分地區
23.滇劇:主要分布於雲南昆明一帶
其餘還有很亮斗啟多很多,不能一一列舉,需要了解的,可以有選擇的慢慢研究。

3. 全國地方戲曲劇種都分布在哪裡

從文化部今日召開的磨逗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經過2年時間,文化部現已完成對全國地方戲曲劇種的普查工作,目前普查數據已全部入庫。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普查共有17種劇種未收入《中國戲曲志》,但增補至本次普查名錄之中。如曾經流行,後一度衰微,現重新恢復的劇種蛤蟆嗡;因地域及聲腔音樂形態的差異,從原有劇種中分立而出,作為獨立劇種的懷安軟秧歌、弦子腔、沙東落子、扽腔等。與此同時,也有60個劇種曾收入《中國戲曲志》,但未收入本次普查名錄。如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編纂《中國戲曲志》前便已消亡,卻被收入戲曲志的劇種淮紅戲、丁丁腔、天津曲藝劇、文明戲、南方歌劇、山東亂彈、朱春、清戲、昆弋、滿族八角鼓戲、京腔等;無任何演出團體,無藝人或有個別藝人,且無傳承、無演出活動的劇種小落子、碰板調、二呼嚕、南詞調、漁家樂、維吾爾劇、吉安戲等。

由於本次普查的標准時間是2015年8月31日,從2015年8月31日到現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情況可能又發生了一些變化。對此,明文軍指出,全國地方戲曲劇種的生存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今後,文化部還將不定期組織開展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通過普查,全面、及時、准確的掌握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情況,實現文化行政部門對各地戲曲文化資源的動態化、科學化管理,更好促進戲曲藝術繁榮發展。

有些正走向消亡。

4. 我國的地方戲都有哪些屬於哪個省

蒲州梆子(山西),遼南戲(遼寧),黃龍戲(吉林),柳琴戲(山東),揚劇(江蘇)。

1、蒲州梆子

蒲州梆子,山西省臨汾市、運城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蒲州梆子,因發源於古蒲州而得名。晉中和晉北稱之為「南路梆子」或「南路戲」,上黨稱「西府戲」,河南稱「西戲」,在陝西省、甘肅省西北一帶稱「晉腔」、「蒲戲」、「山西梆子」、「梆子腔"。

蒲州梆子音調高亢,擅長於表現慷慨悲壯的歷史題材故事。音樂和表演藝術傳統深厚,尤以要帽翅、翎子、甩發等特技見長。

2006年5月,蒲州梆子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戲劇類,項目編號Ⅳ-19。

2、遼南戲

遼南戲是遼寧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形成於遼寧省蓋縣。又名影劇、影調戲、蓋平戲,遼寧復縣稱遼南影調戲。它是建國後在遼南皮影戲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新劇種,1961年定名為遼南戲。

3、黃龍戲

黃龍戲,吉林省農安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黃龍戲的雛形大約出現在19世紀末,因農安縣在遼、金時期曾是黃龍府,1959年據此正式將該劇種定名為黃龍戲。

黃龍戲以「此地影」(當地民間藝人對本地皮影戲的俗稱)音樂為基礎,融合了東北的民間小調、戲曲曲牌、皮影專調、薩滿腔、神調等多種音樂,形成了獨立劇種。它擁有高亢、粗獷又朴實,鮮活又細膩的獨特唱腔和音樂風格。

2008年6月7日,黃龍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序號為Ⅳ-101。

4、柳琴戲

柳琴戲,山東省棗庄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柳琴戲因用柳葉琴伴奏,也稱「柳琴書」」,清末產生於山東省臨沂、棗庄一帶,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柳琴戲形成於清代中葉以後,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區。

柳琴戲的來源是以魯南民間小調「拉魂腔」為基礎,受當地柳子戲的影響發展起來的。柳琴戲曲調流暢活潑,節奏明快,並有多種花腔,謂之「拉魂腔」。

2006年5月20日,柳琴戲經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63。

5、揚劇

揚劇,是江蘇省揚州市的地方傳統戲劇,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揚劇原名「維揚戲」,俗稱「揚州戲」,流行於江蘇省的揚州、鎮江地區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區及南京、上海一帶。

它以揚州民間歌舞小戲花鼓戲和蘇北民間酬神賽會時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戲為基礎,吸收揚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調而最終成型。

揚劇歷史悠久,遺產豐富,不僅是揚州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地方戲曲發展史上也有著特殊的地位。揚劇音樂曲牌眾多,角色有生、旦、凈、丑等,重視丑、旦的表演,形成基本的喜劇風格。

2006年5月20日,揚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Ⅳ-56。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蒲州梆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遼南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龍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柳琴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揚劇

5. 我國各地的地方戲曲有哪些

1、北京市:京劇: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1]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2、陝西省:秦腔: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西北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

3、安徽省:黃梅戲: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台灣等地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

4、江蘇省:崑曲:崑曲(Kun Opera),又稱昆劇、崑腔、崑山腔,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崑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太倉南碼頭,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

5、河南省:豫劇: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6. 中國四大戲曲是那四大是那個省的

中國有五大戲曲,並不是四種,分別是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所屬地區分別是北京、浙江、湖北黃梅、河北、河南。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劇種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有說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於一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

其主要特點,以集古典戲曲藝術大成的京劇為例,一是男扮女(越劇中則常見為女扮男);二是劃分生、旦、凈、丑四大行當;三是有誇張性的化裝藝術—臉譜;四是「行頭」(即戲曲服裝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樣和規格;五是利用「程式」進行表演。

(6)中國的戲曲分布在哪些省擴展閱讀:

戲曲的藝術特色:

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是中國戲曲的主要藝術特徵。這些特徵,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構成了獨特的戲劇觀,使中國戲曲在世界戲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閃耀著它的獨特的藝術光輝。

同時,中國戲曲也是一種高度綜合的民族藝術。這種綜合性不僅表現在它融匯各個藝術門類(諸如舞蹈、雜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藝術上。

各種不同的藝術因素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通過演員的表演實現戲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員身上的有機構成,便是戲曲的綜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體現。

7. 中國戲曲有哪些分為幾個省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而在其中,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依次稱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 其它戲曲劇種有:崑曲、高腔、梆子腔、河北梆子、晉劇、蒲劇、雁劇、上黨梆子、秦腔、二人台、吉劇、龍江劇、越調、河南曲劇、山東梆子、淮劇、滬劇、滑稽戲、婺劇、紹劇、徽劇、閩劇、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贛劇、採茶戲、漢劇、湘劇、祁劇、湖南花鼓戲、粵劇、潮劇、桂劇、彩調、壯劇、川劇、黔劇、滇劇、傣劇、藏劇、皮影戲等。

具體分布
北京市:京劇、北昆、西路評劇、北京曲劇。
河北省:河北梆子、評劇、絲弦、老調、哈哈腔、河北亂彈、武安平調、武安落子、西調、蔚縣秧歌、隆堯秧歌、定縣秧歌、四股弦、唐劇、橫岐調、上四調。
山西省:蒲州梆子、山西中路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上黨梆子、鑼鼓雜戲、耍孩兒戲、靈邱羅羅、上黨皮黃、上黨落子、永濟道情戲、洪洞道情戲、臨縣道情戲、晉北道情戲、襄武秧歌、壺關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縣秧歌、孝義碗碗腔、曲活碗碗腔、弦子腔、鳳台小戲。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劇。
遼寧省:海城喇叭戲、遼南影調戲、蒙古劇、彩扮蓮花落。吉林省:二人轉、吉劇、新城戲、黃龍戲。
黑龍江省:龍江劇。
陝西省:秦腔、漢調二黃、阿宮腔、合陽跳戲、合陽線戲、陝西碗碗腔、陝西老腔、眉戶戲、弦板腔、陝西道情戲、陝南花鼓戲、陝南端公戲、安康弦子戲。
甘肅省:隴劇、高山劇、影子腔、甘南藏戲。
青海省:青海藏戲、青海平弦戲。
河南省:豫劇、曲劇、河南越調、南陽梆子、墜子、大平調、二夾弦、懷梆、懷調、大弦調、羅戲、卷戲、河南曲劇、河南道情、豫南花鼓戲、樂腔、五調腔、南陽大調曲子。
山東省:山東梆子、棗梆、萊蕪梆子、東路梆子、柳子戲、呂劇、茂腔、柳腔、五音戲、柳琴戲、兩夾弦、四平調。
江蘇省:崑曲、淮劇、揚劇、通劇、淮海戲、錫劇、蘇劇、丹劇、丁丁腔、淮紅劇、海門山歌劇、越劇。
安徽省:黃梅戲、徽劇、青陽腔、岳西高腔、安徽目連戲、安徽戲、廬劇、安徽端公戲、沙河調、泗洲戲、墜子戲、含弓戲、蕪湖梨簧戲、文南詞、皖南花鼓戲、鳳陽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淮劇、嗨子戲。
上海市:越劇、滬劇、滑稽戲、奉賢山歌劇。
浙江省:越劇、婺劇、紹劇、新昌高腔、寧海平調、松陽高腔、醒感戲、溫州崑曲、金華昆、腔戲、黃岩亂彈、諸暨亂彈、甌劇、和劇、杭劇、甬劇、湖劇、姚劇、睦劇。
江西省:贛劇、戈陽腔、盱河戲、東河戲、寧河戲、瑞河戲、宜黃戲、贛南採茶戲、萍鄉採茶戲、萬載花燈戲、撫州採茶戲、吉安採茶戲、寧都採茶戲、贛東採茶戲、九江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武寧採茶戲、高安採茶戲。
福建省: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閩劇、平講戲、庶民戲詞明戲、大腔戲、閩西漢劇、北路戲、梅林戲、右詞南劍調、小腔戲、三角戲、閩西採茶戲、南詞戲、閩西山歌戲、薌劇、打城戲、竹馬戲、游春戲、肩膀戲、越劇。
台灣省:歌仔戲。
廣東省:粵劇、潮劇、正字戲、白字戲、廣東漢劇、西秦戲、花朝戲、粵北採茶戲、東昌花鼓戲、雷劇、梅州山歌劇、粵西白戲、臨劇。
海南省:瓊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劇、邕劇、絲弦戲、廣西師公戲、彩調劇、牛娘劇、桂南採茶戲、廣西壯劇、廣西苗戲、廣西侗戲。
湖南省:湘劇、祁劇、常德漢劇、衡陽湘劇、巴陵戲、辰河戲、湘昆、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湘西花燈戲、湘西陽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零陵花鼓戲、師道戲、湘西苗劇、新晃侗族儺戲。
湖北省:漢劇、荊河戲、南劇、湖北越調、山二黃、湖北高腔、楚劇、東路花鼓戲、黃梅採茶戲、陽新採茶戲、遠安花鼓戲、襄陽花鼓戲、荊州花鼓戲、梁山調、鄖陽花鼓戲、隨縣花鼓戲、堂戲、文曲戲、鄂西柳子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曲子戲。
四川省:川劇、四川燈戲、四川曲藝劇、秀山花燈戲。
雲南省:滇劇、雲南花燈戲、昆明曲劇、關索劇、傣劇、白劇、雲南壯劇、彝劇。
貴州省:黔劇、貴州本地梆子、貴州花燈劇、貴州侗戲、貴州布依戲、貴州苗戲、安順地戲。
西藏自治區:藏劇。

8. 豫劇黃梅戲越劇川劇分別是那個省的

豫劇起源於中原(河南);黃梅戲源於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黃梅一帶的採茶調;越劇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川劇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

簡介:

1.豫劇(英文:Yu Opera)屬於傳統地方戲劇,因富有河南方言特色故稱「豫劇」。

豫劇起源於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

近幾年,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台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如到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加拿大、委內瑞拉、紐西蘭、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演出,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中國歌劇」 等。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

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豫劇從清朝末期至今已經形成四大聲腔,即祥符調(以開封為中心)、豫東調(以商丘為中心)、豫西調(以洛陽為中心)、沙河調(以沙河流域為中心,即河南東南部、安徽北部等地)。

2.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也是與徽劇、廬劇、泗州戲並列的安徽四大尺灶優塌笑秀劇種之一。

黃梅戲源於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黃梅一帶的採茶調。

清末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生的戲曲劇種。

一度被稱為「懷腔」、「皖劇」。

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分布地以安慶為中心,遍及中國。

3.越劇(漢語拼音為yuèjù,英語為Yue Opera)——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 ,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 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

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之一。

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川劇,是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陵衫扮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

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

川劇是我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

它歷史悠久,保存了不少優秀的傳統劇目,和豐富的樂曲與精湛的表演藝術。

它是四川、雲南、貴州等西南幾省人民所喜見樂聞的民族民間藝術。

在戲曲聲腔上,川劇是由高腔、崑腔、胡琴腔、弱腔等四大聲腔加一種本省民間燈戲組成的。

這五個種類除燈戲外,都是從明朝末年到清朝中葉,先後由外省的戲班傳入四川。

唱腔:

1.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

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2.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

成為演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

3.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4.在戲曲聲腔上,川劇是由高腔、崑腔、胡琴腔、彈戲等四大聲腔加一種本省民間燈戲組成的。

9. 中國五大戲曲分別產生於那五個省

京劇(安徽省)、越劇(浙江)、黃梅戲(安徽)、評劇(河北)、豫劇(河南)。

1、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

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越劇

越劇(漢語拼音為yuèjù,英語為Yue Opera)——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 ,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 ,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

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之一。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

越劇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黃梅戲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台灣等地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

黃梅戲前身即採茶調、采子、黃梅調等,後稱黃梅戲。起源於黃梅縣多雲山區、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採茶調,形成於清道光年間,流播於長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蘇等省周邊的廣袤區域。邢綉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輩藝術家為黃梅戲的形成、發展和流播作出過傑出的貢獻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評劇

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曾有觀點認為是中國第二大劇種。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

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

1950年以後,以《小女婿》、《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華北、東北一帶流行。

評劇有東路、西路之分,而以東路評劇為主。

2006年5月20日,評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豫劇

豫劇是中國最大的地方劇種,居全國各地方戲曲之首。2006年,國家文化部門統計的國有專業豫劇團體數量為163個,是全國擁有專業戲曲團體和從業人員數量最多的劇種,成為中國戲曲三鼎甲之榜眼。

豫劇舊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由於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曾叫「河南謳」。「豫劇」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劇種。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據文化部統計,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以及新疆、台灣等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京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越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梅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評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豫劇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的戲曲分布在哪些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車費多少錢一公里 瀏覽:522
印度大蔥價格多少 瀏覽:453
印度lak是多少 瀏覽:387
印尼哪裡海鮮便宜 瀏覽:497
中國移動貓怎麼改密碼 瀏覽:456
9月份北京到英國機票怎麼預定 瀏覽:528
中國駕照能駕車到多少歲 瀏覽:123
越南明星捐款多少 瀏覽:692
在義大利哪裡買mrmrs 瀏覽:143
五萬以上存款中國有多少人 瀏覽:186
怎麼打開英國省錢快報的鏈接 瀏覽:415
中國西南三省哪個省最富 瀏覽:892
伊朗怎麼還不反擊美國 瀏覽:165
印尼重臉上怎麼洗掉的小妙招 瀏覽:353
印尼巴士怎麼買小轎車 瀏覽:825
如何撥打中國駐西班牙求助電話 瀏覽:623
義大利面怎麼做用哪些材料 瀏覽:874
2021伊朗核協議對原油有什麼影響 瀏覽:326
住在義大利需要什麼條件 瀏覽:173
印尼女孩收到多少封信 瀏覽: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