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用中國的姓氏怎麼介紹祖國

用中國的姓氏怎麼介紹祖國

發布時間:2023-03-19 13:30:40

A. 你知道有關中國姓氏的一些小故事嗎可以說一說,

故事:

1.黃——相傳黃姓是伯益之後。伯益為禹所重用,他助禹治水有功,名重一時。周代有黃國(今河南潢川縣西),是伯益後裔的封國。公元前648年被楚國消滅掉,其子孫以國為姓,稱黃氏。據考證,黃姓最早南遷到寧都黃石田坑。黃姓也是唐朝至五代遷入石城的15個開基大姓之一。黃姓氏寧都第三大姓,也是贛南客家大大姓。

2.周 ——周姓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傳周人的祖先本來居住在邰(今陝西武沙縣西南)。到商朝後期,游牧民族不斷侵襲周人,使得從事農業為生的周人無法安居。於是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往周原(今陝西渭河平原一帶),開荒耕種,興建宗廟和宮殿,還修了堅固的城牆,從此稱周族。公元前256年,秦國滅掉東周,將周赧王廢為庶人。當地百姓認為赧王是周家後代,因此稱為周氏。

3.趙 ——造夫從華山一帶得到8匹千里馬辣的車子來到昆侖山上,西王母在瑤池設宴招待他。這時東南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駕車日行千里,及時趕回鎬京,發兵打敗了徐偃王。由於造父在這次平叛中立了頭功,周穆王就賜給他趙城(在今山西洪洞縣北)。從此,造父及其子孫便以封地命氏,稱為趙氏。造父就是普天下趙姓的始祖。

4.徐 ——相傳徐國是夏、商、周三代的諸侯。在周穆王時的徐君偃聰明仁愛,很得百姓擁護,國力日強。後來他在挖河時挖出一副紅色的弓劍,以為這是天賜祥瑞,頓時產生代周為天子的野心。於是他自稱徐偃王,率領36國聯軍向周都進攻。周穆王此時正在西王母那裡做客,得到消息後連夜動身,由造父動身,由造父駕車,一日千里回到周都,點起大軍前去鎮壓。徐偃王沒想到周穆王回來得這么快,眼見一場血戰就要發生,他審時度勢,不忍心讓生靈塗炭,立即收兵,躲進彭城(今徐州)一帶的深山中。周穆王見徐偃王在當地很得人心,便封他的子孫為徐子,繼續管理徐國。

5.高 ——相傳齊太公的六世外齊文公有兒子受封於高,人稱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溪同齊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友。後來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溪聯同其他大臣一起平定內亂,誅殺公孫無知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史稱齊桓公。齊桓公為了表彰溪的功勞,便賜他以祖父之名「高」為姓。高姓是唐至五代南遷到贛南的,也是早期的客家重要姓氏之一。

6.何 ——何姓是以訛詐產生的姓字。秦滅六國後,韓姓子孫散居各地,其中一支流落在江淮一帶。按當地人的中音,「韓」字被讀成「何」音,後來以讀者誤寫成「何」,沿襲下來便成了何氏。此外,漢代何苗,本姓朱,冒姓何,子孫沿襲形成何氏的另一支。何姓始祖何太郎生於唐昭宗景富元年,後南下福建寧化做官。

7.羅 ——相傳古代有一個部族首領受封羅國。國人以國為姓,稱羅氏。後另有唐代西突厥可汗河清代愛新覺羅氏的後代改姓羅。可見,羅氏時一個漢族與少數民族共用的「大家庭」姓。羅姓時唐至五代遷入石城的15個開基大姓之一。

8.朱 ——朱姓本姓邾,後來演變成朱還有一段歷史。相傳周武王封曹挾於邾國,建都於邾。他的遺族以國為姓,稱邾氏。戰國時,楚國滅了邾國,邾國的貴族四處逃散,但他們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國,因而去掉耳旁,改姓朱。這便是朱姓的由來。朱氏先祖中原南遷,移居吉安,再移居贛南。

9.林 ——相傳比干是紂王的叔父,他見紂王行事無道,不聽臣諫,就嘆道:「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諫不從,且死忠之至也。」於是進宮進諫。可紂王不但不聽,還殺了比干。當時比乾的正妃夫人陳氏已有身孕。聽到消息後,她立即與婢女逃到牧野(今河南涉縣境內)避難。在樹林石室產下了一個男孩,名堅,字長思。直到周武王伐紂後。陳夫人才把堅送回國。周武王認為堅是在長林中所生,所以賜他以林姓。這便是林姓的由來。

10.鄧 ——鄧姓來源有三個傳說:一個是夏朝時帝仲康的子孫封在鄧國(今河南鄧縣),其後世子孫以國名為姓,稱鄧氏,第二是商代高宗封其叔父於鄧國,其後代以鄧為姓,稱鄧氏;第三個是五代時南唐後主李煜第八子被封為鄧王,其後世子孫也稱為鄧氏。鄧氏望族居住在南陽郡(今河南南陽縣)。

(1)用中國的姓氏怎麼介紹祖國擴展閱讀

  1. 中國姓氏數量眾多,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姓氏歷來有百家姓之說,常雲:「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中國人見於文獻的姓氏有5662個,其中單姓3484個,復姓2032個,三字姓146個。

  2. 宋代《百家姓》收入628個姓氏,明代《千家姓》收入1594個姓氏。姓的產生,從史籍上看,先秦時期的《國語·晉語》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還有「姬民出自軒轅」的記載。由此說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種族的稱號。

B. 中國各姓氏的涵義

在我國古代典籍中,保存著漢族和少數民族圖騰(Totem)信仰的紀錄。如《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教熊、羆、貔、貅、豹、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其中的「熊、羆、貔、貅、豹、虎」實際上是指以野獸命名的六個氏族。這些野獸就是六個氏族的圖騰。所謂圖騰,是指上古時期人們認為每個氏族部落與某種生物有著親緣關系,或跟某種無生命的物體有著特殊的聯系,初民們把這類生物或物體視為整個部落的祖先、象徵物、庇佑者。《後漢書•西南夷列傳》記載:「夜郎者,初有女子浣於遁水,有三節大竹流於足間,聞其中有號聲,剖竹視之,得一男兒,歸而養之。及長,有才武,自立為夜郎侯,以竹為姓。」這種圖騰崇拜其特點是「相信人們的某一血緣聯合體和動物的某一種類之間存在著血緣關系。」(《普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三卷383頁)綜上所述,可以知道,中國的姓氏同樣萌芽於原始社會的廳旁螞圖騰崇拜中。
第二階段:姓、氏、名分化形成階段。
姓氏表示血緣關系的世系群的稱號,它起源於母系氏族。從「姓」的本身可以看出,它有「女」和「生」兩個字構成。中國最早的姓大多帶有母系社會的痕跡,如「姬、姚、姒、媯、姜、嬴」等。氏則是同姓衍生的分支,源於父系社會,也就是族號。鄭樵的《通志氏族•略序》有一段話講得很明白:「三代(夏、商、周)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故姓可呼氏,氏不可呼姓。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這段話將姓和氏產生的時間(三代之前),作用(「別婚姻」、「明貴賤」)說得很清楚。
第三階段:姓氏合一階段。
戰國時期,由於舊的宗法制度的瓦解,人們的個性意識有了提高,出現了姓氏逐漸合一的現象。上指君主,下至平頭百姓都有了自己的姓。
第四階段:姓名充分發展階段。
之所以說是充分發展,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姓氏的數量超大規模的增長。根據黃帝和炎帝的傳說,皇帝之子十二姓,炎帝之子四姓。從那時起,到唐太宗詩高士廉重修、李義府修改的《氏族志》錄有235姓,到了宋初,廣為傳誦的《百家姓》錄有503個姓。明代人吳沉編的《皇明百家姓》共收有1968個姓。清代則更多。
其二:少數民族姓氏的漢化。
之所以姓氏大規模的增長,少數民族的漢化是一個重要原因。從魏晉到明清,是少數民族大規模融入漢族的過程,漢族統治者通過賜姓、改姓或其他行政手段使得少數民族姓氏漢化;也有少數民族在接受漢文化過程中主動改姓;另有少數民族為適應時代和環境改從漢姓。
其三:等級制在姓氏中逐漸占重要地位。
魏晉之後,受九品中正制的影響,人們把姓氏的高貴、血緣的純正作為選官授職和聯姻締親的重要標志。北魏孝文帝拓拔(元)宏在堅持民族大融合的前提下,進行了一次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改姓運動。在這一項改姓運動中,他把漢族中的盧、崔、鄭、王定為一等姓氏。唐初時,唐太宗將崔、盧、李、鄭作為高等姓氏。在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經唐太宗批準的《氏族志》把293個姓評為九等。這種將姓氏劃分等級的做法一直延續到明清。
第五階段:實名與虛名分化階段。
如果說,姓氏發展的第四階段是社會生活充分發展的結果,那麼,當社會出現了具體情況,譬如,清代統治者製造的「文字獄」;明代統治者為了鎮壓不同政見者而進行的特務統治(「東廠」)。一部分政治家、文化人根據不同情況,運用虛名抨擊時政。這種虛名包括筆名、化名等等。啟行現代社會使用的網名,也屬虛名之列,當然其原因與明清時代不可同日而語。
縱觀中國姓氏的發展史,中華民族的姓氏發展如同咆哮奔騰的長江,由涓涓細流形成的壯麗宏大的巨瀾匯聚到浩瀚的大海;俯視中華民族姓氏的分布,中國姓氏猶如一株巨大無比的榕樹,其冠如蓋,鋪天蓋地,其根如須,盤根錯節。梳理以下中國姓氏的發展,人們可以發現其呈現以下特點:
第一,開放性。
所謂開放性,是指姓氏外延的擴大以及名字系統內涵的完備和豐富。由於中華民族是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在社會的發展過程,在各民族的融合進程中,姓的數量幾乎是跳躍式地增長。炎黃時期為16姓,唐代姓的數量是293個,宋初的姓是503個,明代的姓最多達2635個。到了現代,據最新資料統計,中國的姓共有11969個(其中有些姓氏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有不少消亡的)。其中單字姓是5233個扮埋,雙字姓為4329個,三字姓為1615個,四字姓為569個,五字姓為96個,六字姓為22個,七字姓為7個,八字姓為3個,九字姓為1個。
開放性的另一個方面是名字系統的日趨完備和內涵的漸趨豐富。姓和氏在上古社會就產生了,為了區別社會成員,作為標志,名也就隨之產生了。《儀禮•喪服傳》記載:「故子生三月,則父名之。」 《儀禮•檀弓》曰:「人女三月而加名,故雲幼名;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之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古人對人的稱謂,除名字之外,還有號,大致可分為自號、別號、法號、室號、綽號、謚號等。姓氏和名字系統的各個部分各有其作用,姓用來明血緣,氏則別貴賤;字的作用是正體,「字以表德,號以美稱」。這種名字系統最早形成於商和西周時期。顧炎武的《日知錄》就有明確的論述。
第二,等級性。
最早給姓氏打上人為印記的是北魏孝文帝拓拔(元)宏。拓拔(元)宏用強制的手段使自己的鮮卑族兄弟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了至少表面漢化的過程。而且還進行了一系列匪夷所思、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的一項是姓氏改革,拓氏(元)宏將天下的姓氏分成三、六、九等。並且給每個等級制定了標准。在拓拔(元)宏開了先河的情況下,以後,誰掌握政權,誰的身份就高貴,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到了唐代,李世民直接下詔,將原本第二等級的李姓,提升為第一等級,把王姓擠入第二等級。以後歷朝君主基本如此。這種姓氏的等級制,造成了世界文化史上罕見的現象,譬如改姓、賜姓、諱姓等。這些所涉及到的姓氏絕對不在少數,拓拔(元)宏的姓氏改革就牽涉到一百多姓氏。
第三,地域性。
所謂地域性是指在全民族的范圍內,姓氏往往按地域分布。例如,唐代形成的「五家七姓」,即李(隴西、趙郡)、崔(清河、博陵)、盧(范陽)、鄭(滎陽)、王(太原)。人類學家、文化史學家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文中,曾經引用過他的朋友羅伯特•哈特給他的信說:「在中國許多地方遇到很大的村莊,全村只有一個姓。比方說,在一個地區見到三個村莊,每一個村住三千人。第一個村莊全姓馬,第二個村莊全姓楊,第三個村莊全姓牛。」這種現象在中國極為普遍,這種自稱村落的姓氏帶有排他性。
第四,多源性。
所謂多源性,是指在中國的常見姓氏中(按照國家自然基金會研究劃定:人口佔0.1%的姓氏稱為常見姓氏,現有129個。占人口總數87%),大多數有多個源頭。為了便於說明起見,用列圖表的方式,藉以表達。
第二大姓「王」姓來源是這樣的:
周靈王太子姬晉——宗敬
周文王 「王」
周考王
帝王賜姓
少數民族漢化
第十二大姓「孫」姓來源是這樣的:
周文王——惠孫
孫叔敖 「孫」
田完後裔(由齊景公賜姓)
第二十三大姓「鄭」姓來源是這樣的:
後稷(神農氏) 姬友(鄭桓公)
帝嚳 「鄭」
鄭公子魯
第九十五大姓「武」姓來源是這樣的:
夏朝大臣武羅
商朝武丁後裔 「武」
周平王後裔(姬姓)
春秋時宋國宋武公
第一百大姓「文」姓來源是這樣的:
姬昌(周文王)後裔
炎帝後裔(姜姓)封地許國國君許文叔 「文」
舜的後裔(媯姓)
五代時因諱姓石敬塘而改姓
這種多源性,既說明中華民族姓氏的豐富多彩,又給梳理姓氏的源流帶來極大的困難,由此更加證明我國姓氏文化的源遠流長。
第五,時代性。
在人的名字中往往散發著時代的氣息,這是時代光芒的折射。漢代人的名字多用勇、超、雄、固等,反映大漢雄豪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塘人喜歡排行相稱,就是當代皇上唐太宗,可稱之為二郎,這種習俗表現唐代是一個豁達寬容、自由寬松的社會風氣;宋人多山用老、叟、翁,這同當時社會對老人優厚有關;現代人則更為明顯,子女的名字寄託著父母的理想和希望。
中國的姓氏產生至今有五千年的歷史,其歷史之悠久在世界文化史上極為罕見。這種社會現象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姓氏(包括名字)在民族文化的溫床上形成,它是一座蘊藏豐富的精神礦藏。開發這座精神礦藏對於我們當今建設和諧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其具體意義是:
首先,認祖尋根是中華民族團結富強的凝聚力和紐帶。
當一個民族危難之際,民族要生存,就得攜手並肩,共同戰斗,這就要全民族認同祖宗和「本是同根生」的意識,繼而產生凝聚作用。比如屈原再其抒情長詩《離騷》開篇說「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說我是古代帝王高陽氏的後代子孫,我的先祖叫伯庸。這就是一種認祖行為。於是產生了不能將祖國當旅舍、不能視國君為路人的愛國情感。魯迅在年輕時,寫過一首《自題小像》,其中有一句:「我以我血薦軒轅」,軒轅就是黃帝。魯迅表示願意為社稷江山、祖國之邦奉獻出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其次,中國的姓氏文化蘊含著民族文明進取精神。弘揚中國文化也應當包括中國的姓氏文化。五千年來,姓氏文化經過歷史的積淀,與民族精神融為一體,這種包容姓氏文化的精神對於現實社會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人們耳熟能詳的「岳家軍」、「楊家將」,則是在民族危機時抵禦外族入侵的一種民族自強精神的象徵;佔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統治地位的儒家學說——孔孟之道,則是中華文明的表現。
在中華民族,人們口耳相傳的、融入姓氏文化的、能表現人們積極進取精神的成語典故何止千百!其中有表現人們謀略智慧的「田忌賽馬」、「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又表現「無為」而治思想的「莊周夢蝶」;又表現鞠躬盡瘁、敬業盡職的「周公吐哺」;有贊揚為救國難挺身而出的「毛遂自薦」;有贊頌朋友之間忠實守信、相知相交的「管鮑之誼」、「范張雞黍」;有贊揚人各有所長的「馬工枚速」、「孟詩韓筆」等。真是應有盡有、不勝枚舉。
此外,與姓氏有關的「堂聯」、「堂號」,特別是「堂聯」,它保留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它反映了某姓氏的歷史淵源、家族名人的崇高業績,其作用除了光宗耀祖外,實際上還有提倡一種「家風」、「族風」的作用。這種民間的「家風」和「族風」包含著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和理想。例如:林姓的堂聯為「勵志禁煙,御夷留根」;毛姓的堂聯為「捧檄而往,脫穎而來」;於姓得堂聯為「當代清官,救時宰相」。以上的堂聯分別提倡愛國御敵、為國挺身、清廉救時的風尚,這難道不是中華民族進取精神的具體寫照嗎?
再次,積淀了五千年的中國姓氏文化,不僅僅融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中,而且還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發生了密不可分的聯系,這對於傳播中華民族的文化有著重要作用。
詩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奸臣」,說的是,青山和白骨,一個有幸,一個無辜。土地江海也是,中國歷史上,地因人姓而得名的十分普遍,因此許多原本默默無聞的、亘古沉默的土地,因某個名人的駐足而頓時喧囂起來,引得無數慕名而來的人士或把酒臨風,或扼腕痛心,或按動快門。根據1981年出版的《中國名勝詞典》,書中共有6885條詞目,其中涉及到姓名的,包括本身就是姓氏名勝的,有866條,佔全書所收錄的名勝12.5%。
豈但地名如此!日常生活中如「孔府家酒」、「貴妃酒」、「東坡肉」、「李錦記」等等以姓氏命名的商品比比皆是。
另外,中國姓氏文化不僅僅是狹義上的文化,而且是一門科學。它對於人認識自身、造福自身、改造自身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支持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尤其是中國人前300個常見姓氏的數據和分布地區對於研究中國人Y染色體多樣性、疾病分布、漢民族的源和流以及其他學科領域,都有可能提供新的線索和參考。」廣州中山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某些姓氏與某些疾病有著相應的對應關系,某些姓氏與長壽與否有必然的聯系。所謂染色體是細胞在絲分裂時出現的,易被鹼性染料著色的絲狀或棒狀小體,它由核酸和蛋白體組成,是遺傳的主要物質基礎。如人體細胞有四十六個染色體,其中四十四個是常染色體,兩個是性染色體。男性有一個X和一個Y性染色體,女性則有兩個X性染色體。中國人傳統是父性子傳。那麼。也就是說,在中國人姓氏中,攜帶有鮮明的遺傳密碼。如果依據Y染色體的遺傳密碼,必能找到人們某些家族史病的基因乃至長壽的奧秘。這將是中國人甚至是全人類的福祉所在。當然,這需要姓氏學、家譜學、遺傳學、生理學、病理學等諸多學科艱苦合力攻關。盡管如此,前景是無限光明的。

C. 哪個姓氏最能代表中國

「華」「夏」這兩個姓氏輪顫最能代表祥中中國。中臘宴敗國古稱「華夏」。

D. 哪個姓氏最能代表中國(中國哪個姓氏最輝煌)

在我國「百家姓」中,一共有504個姓氏,這些姓氏中的每個姓氏在我國悠久的歷史發展中都涌現了許許多多的名人才傑。那麼在我國眾多姓氏當中,最厲害的三個姓氏是哪些呢?按照不同的評價標准來評價,肯定會得到不同的答案。不過我們以所出的王侯將相為標准,大概能得出3個姓氏最為厲害。
第一個姓氏為「趙」姓:說起趙姓,名震我國史書的趙姓人物,最早該數秦始皇羸政了,其實秦始皇也叫「趙政」。可能大家會比較奇怪,秦始皇不是叫嬴政嗎?為什麼他又變成趙氏呢?因為古代姓與氏是分開的,秦始皇是嬴姓趙氏,「趙」是他們祖上的造父得到的封號,而嬴姓則是更為古老的祖先流傳下來的身份符號——相傳得自於伯益。光是秦國、趙國、秦朝,就足以讓趙氏在中國姓氏當中占據一個重要地位了。
再後來,中國歷史上又出現了一個趙匡胤,在公元959年發起「陳橋兵變」建立了宋朝。傳承了320年的皇位。趙氏家族建立了中國從秦朝以來兩個大統一朝代,這是其他任何姓氏都不能比擬的。趙氏其他王侯將相還有善於「胡服騎射」趙武靈王趙雍、將相之類的趙姓:像秦時的「龍虎玄壇」趙元帥趙公明,至今在我國民間還被奉為「財神」呢!還有三國時劉備手下的「五虎上將」趙子龍,可謂「武藝超群、名震一時」。
其它的名人就更多了:像書法家趙文淵、「西泠八家」之一的趙之堔、清末三大畫家之一的趙之廉等等。可謂層出不窮,人才輩出!真是」德祖豐功當效慶;賢孫興旺自有餘」。在《百家姓》眾多姓氏中,有哪個姓氏能在我國歷史上建立像秦始皇那樣一代霸業,並且又開創320年基業的宋朝!真可謂是「一霸統天下,兩朝帝業威!「
第二個姓氏便是「李」姓。「李」姓在我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應該要數唐朝的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了。這爺倆在那個時期讓他們李氏家族真正地飛黃騰達啦!整個唐朝時期,他們李家出了22位皇帝,有289年的歷史,在中國歷史上有「四最」之名流傳千古。第一,國力最強;第二,領土最大;第三,政治最開明;第四,盛名最久遠。
歷史上的「貞觀之治」、薛仁貴征東這些膾炙人口的史實就不用我說了。其它李姓王侯將相也不少;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也出了三個李姓皇帝,南唐也是李姓皇帝;西漢時期的「飛將軍」李廣;甚至就連清朝時期的一代軍閥李鴻章,雖然政績渺渺,甚至惡名昭著,但也是「權極」一時的人物。其它名人就更不用說了。像詩人李白、名醫李時珍、才女李清照等等
最後一位厲害的姓氏是「王」姓,這個姓氏要說帝王吧,好像還只有一個西漢末年的王莽篡漢自立為新朝。但為時不久便被推翻了。王姓帝王在歷史上不怎麼出名,但王姓帝國可是很多的:像前蜀的高祖王建、後祖王衍、五代十國的閩國王審知、王延翰、王延鈞、王繼鵬、王延羲、王延政都姓王。
而王姓將相就更多了:像戰國時期的王綰、秦國的大將王齕、王翦、王賁、西漢右丞相王陵、還有蜀國名將王平等數不勝數。其它名人就更多了如:王維、王昌齡、王勃、王安石、王羲之、鬼穀子王詡等等。可以這么說,王姓家族在我國歷史的政壇上人物雖然不怎麼「拔尖」,可是的王姓家族中「中上等」人才那可是比比皆是,無可勝數!據統計,王姓宰相在歷史上一共有151人!
用民間的俗話說:姓王的當官的人是最多的。想想看!你或是你身邊的人有這三個姓嗎?

E. 我姓康什麼康怎麼介紹 我姓康什麼康如何介紹

1、我姓康:願你永遠身體健康的康。我姓康:祝願祖國永遠國富民康的康。我姓康:困陪祝願大家合家安康的康。我姓康: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康。

2、康姓,是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最早出自姬姓,可追溯到距今3000餘年的西周時代。據《史記·衛康叔世家》載,周武王姬發的同胞弟姬封,西周初被封於康汪大蠢城,後人稱其康叔。姬封勤政愛民,治國有方,為民眾所愛戴,死後謚號「康」,子孫便以其謚號為姓,或以封邑為氏。這是康姓的起源。

3、康氏最早的發源地是康叔被封的衛國(今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和河北西南部一帶),秦代,康姓開始向東、西繁衍播遷;魏晉之際,遷入仿宏陝西;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東、陝西、甘肅、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北宋初,康氏有遷至福建者;從清代開始,康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4、康姓在全國范圍內人口較多,約佔中國漢族人口的0.23%。尤以安徽、四川、甘肅、山東、陝西等省居多,這五省的康姓約佔全國漢族康姓人口的63%。

F. 中國姓氏大全

常見姓氏

趙 錢 孫 李 周 吳 鄭 王 馮 陳 褚 衛 蔣 沈 韓 楊 朱 秦 尤 許

何 呂 施 張 孔 曹 嚴 華 金 魏 陶 姜 戚 謝 鄒 喻 柏 水 竇 章

雲 蘇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魯 韋 昌 馬 苗 鳳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鮑 史 唐 費 廉 岑 薛 雷 賀 倪 湯 滕 殷 羅 畢 郝 鄔 安 常

樂 於 時 傅 皮 卞 齊 康 伍 余 元 卜 顧 孟 平 黃 和 穆 蕭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貝 明 臧 計 伏 成 戴 談 宋 茅 龐

熊 紀 舒 屈 項 祝 董 粱 杜 阮 藍 閔 席 季 麻 強 賈 路 婁 危

江 童 顏 郭 梅 盛 林 刁 鍾 徐 邱 駱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萬 支 柯 昝 管 盧 莫 經 房 裘 繆 干 解 應 宗 丁 宣 賁 鄧

郁 單 杭 洪 包 諸 左 石 崔 吉 鈕 龔 程 嵇 邢 滑 裴 陸 榮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麴 家 封 芮 羿 儲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烏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車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宮

寧 仇 欒 暴 甘 鈄 厲 戎 祖 武 符 劉 景 詹 束 龍 葉 幸 司 韶

郜 黎 薊 薄 印 宿 白 懷 蒲 邰 從 鄂 索 咸 籍 賴 卓 藺 屠 蒙

池 喬 陰 欎 胥 能 蒼 雙 聞 莘 黨 翟 譚 貢 勞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酈 雍 舄 璩 桑 桂 濮 牛 壽 通 邊 扈 燕 冀 郟 浦 尚 農

溫 別 庄 晏 柴 瞿 閻 充 慕 連 茹 習 宦 艾 魚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終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滿 弘 匡 國 文 寇 廣 祿 闕 東

毆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師 鞏 厙 聶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闞

那 簡 饒 空 曾 毋 沙 乜 養 鞠 須 豐 巢 關 蒯 相 查 後 荊 紅

游 竺 權 逯 蓋 益 桓 公 萬俟 司馬 上官 歐陽 夏侯 諸葛

聞人 東方 赫連 皇甫 尉遲 公羊 澹臺 公冶 宗政 濮陽

淳於 單於 太叔 申屠 公孫 仲孫 軒轅 令狐 鍾離 宇文

長孫 慕容 鮮於 閭丘 司徒 司空 亓官 司寇 仉 督 子車

顓孫 端木 巫馬 公西 漆雕 樂正 壤駟 公良 拓跋 夾谷

宰父 穀梁 晉 楚 閆 法 汝 鄢 塗 欽 段干 百里 東郭 南門

呼延 歸 海 羊舌 微生 岳 帥 緱 亢 況 後 有 琴 梁丘 左丘

東門 西門 商 牟 佘 佴 伯 賞 南宮 墨 哈 譙 笪 年 愛 陽 佟

第五 言 福 百 家 姓 終

罕見姓氏

1.寸姓:中華姓氏之一,寸是一個很古老的多源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但在台灣省則名列第四百七十三位。現行較罕見姓氏。主要分布於雲南,天津武清,山西太原,甘肅酒泉,雲南景谷、瀘水、通海,四川長壽等地均有分布,為漢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德宏地區傣族等姓氏。

2.其他少見姓氏:

卓 藺 屠 蒙 池 喬 陽 郁 胥 能 蒼 雙

聞 莘 黨 翟 譚 貢 勞 逄 姬 申 扶 堵

冉宰 酈 雍 卻 璩 桑 桂 濮 牛 壽 通

邊 扈 燕 冀 僪 浦 尚 農 溫 別 庄 晏

柴 瞿 閻 充 慕 連 茹 習 宦 艾 魚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庾 終 暨 居 衡 步都

耿 滿 弘 匡 國 文 寇 廣 祿 闕 東歐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師 鞏 厙 聶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闞 那 簡 饒 空曾

毋 沙 乜 養 鞠 須 豐 巢 關 蒯 相查

後 荊 紅 游 竺 權 逮 盍 益 桓 公 唱

萬俟 司馬 上官 歐陽 夏侯 諸葛 聞人 東方 赫連 皇甫 尉遲 公羊

澹臺 公冶 宗政 濮陽 淳於 單於 太叔 申屠 公孫 仲孫 軒轅 令狐

鍾離 宇文 長孫 慕容 司徒 司空 召 有 舜 叢 岳

寸 貳 皇 僑 彤 竭 端 赫 實 甫 集 象

翠 狂 辟 典 良 函 芒 苦 其 京 中 夕

之 蹇 稱 諾 來 多 繁 戊 朴 回 毓

稅 葷 靖 緒 愈 碩 牢 買 但 巧 枚 撒

泰 秘 亥 紹 以 壬 森 齋 釋 奕 姒 朋

求 羽 用 占 真 穰 翦 閭 漆 貴 代 貫

旁 崇 棟 告 休 褒 諫 銳 皋 閎 在 歧

禾 示 是 委 釗 頻 嬴 呼 大 威 昂 律

冒 保 系 抄 定 化 萊 校 么 抗 禰 綦

悟 宏 功 庚 務 敏 捷 拱 兆 丑 丙 暢

苟 隨 類 卯 俟 友 答 乙 允 甲 留 尾

佼 玄 乘 裔 延 植 環 矯 賽 昔 侍 度

曠 遇 偶 前 由 咎 塞 斂 受 瀧 襲 釁

叔 聖 御 夫 仆 鎮 藩 邸 府 掌 首 員

焉 戲 可 智 爾 憑 悉 進 篤 厚 仁 業

肇 資 合 仍 九 衷 哀 刑 俎 仵 圭 夷

徭 蠻 汗 孛 乾 帖 罕 洛 淦 洋 邶 鄲

郯 邗 邛 劍 虢 隋 蒿 茆 菅 萇 樹 桐

鎖 鍾 機 盤 鐸 斛 玉 線 針 箕 庹 繩

磨 蕢 瓮 弭 刀 疏 牽 渾 惲 勢 世 仝

同 蟻 止 戢 睢 冼 種 凃肖 己 泣 潛

卷 脫 謬 蹉 赧 浮 頓 說 次 錯 念 夙

斯 完 丹 表 聊 源 姓 吾 尋 展 出 不

戶 閉 才 無 書 學 愚 本 性 雪 霜 煙

寒 少 字 橋 板 斐 獨 千 詩 嘉 揚 善

揭 祈 析 赤 紫 青 柔 剛 奇 拜 佛 陀

彌 阿 素 長 僧 隱 仙 雋 宇 祭 酒 淡

塔 琦 閃 始 星 南 天 接 波 碧 速 禚

騰 潮 鏡 似 澄 潭 謇 縱 渠 奈 風 春

濯 沐 茂 英 蘭 檀 藤 枝 檢 生 折 登

駒 騎 貊 虎 肥 鹿 雀 野 禽 飛 節 宜

鮮 粟 栗 豆 帛 官 布 衣 藏 寶 鈔 銀

門 盈 慶 喜 及 普 建 營 巨 望 希 道

載 聲 漫 犁 力 貿 勤 革 改 興 亓 睦

修 信 閩 北 守 堅 勇 漢 練 尉 士 旅

五 令 將 旗 軍 行 奉 敬 恭 儀 母 堂

丘 義 禮 慈 孝 理 倫 卿 問 永 輝 位

讓 堯 依 猶 介 承 市 所 苑 杞 劇 第

零 諶 招 續 達 忻 六 鄞 戰 遲 候 宛

勵 粘 薩 鄺 覃 辜 初 樓 城 區 局 台

原 考 媯 納 泉 老 清 德 卑 過 麥 曲

竹 百 福 言 第五 佟 愛 年 笪 譙 哈 墨

南宮 賞 伯 佴 佘 牟 商 西門 東門 左丘 梁丘 琴

後 況 亢 緱 帥 微生 羊舌 海 歸 呼延 南門 東郭

百里 欽 鄢 汝 法 閆 楚 晉 穀梁 宰父 夾谷 拓跋

壤駟 樂正 漆雕 公西 巫馬 端木 顓孫 子車 督 仉 司寇 亓官

鮮於 鍾離 蓋 逯 庫 郟 逢 陰 薄 厲 稽 閭丘

公良 段干 開 光 操 瑞 眭 泥 運 摩 偉 鐵

迮 荔菲 輾遲

(6)用中國的姓氏怎麼介紹祖國擴展閱讀:

1.中國姓氏數量眾多,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姓氏歷來有百家姓之說,常雲:「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中國人見於文獻的姓氏有5662個,其中單姓3484個,復姓2032個,三字姓146個。

2.這還不包括元代、清代移居中原的蒙族、滿族人譯改的漢字姓。邊疆少數名族譯成漢字的姓也沒有計算在內。宋代《百家姓》收入628個姓氏,明代《千家姓》收入1594個姓氏。解放以來,在北京市的戶口檔案中就有二千二百多個姓氏,上海市有一千四百個姓氏。

3.百家姓的稱呼起自於宋代《百家姓》著作出版以後。根據中國史籍記載及甲骨文的出現,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但是在中國古代姓和氏是有著嚴格區別的,夏商周三代之際,男子多稱氏,女子多稱姓,氏是貴族宗法制度的代表和稱號,即遠古時期的部落組織。

4.姓的產生,從史籍上看,先秦時期的《國語·晉語》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還有「姬民出自軒轅」的記載。由此說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種族的稱號。同姓之間不許通婚,是周朝婚姻制度的規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晉語)。

5.這種姓氏相別的制度一直沿用到秦朝,那時,周朝的封建宗法制度基本弱化,舊貴族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盪盡清除的差不多了。到了西漢,姓和氏的區別已經不再顯現。因此,太史公司馬遷在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統稱,從此,「姓氏」之稱,自太史公起合而為一。

G. 對中國的介紹簡短些

中國,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中國是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禮儀之邦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乃中國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禮射」不僅貫穿與融合了華夏數千年璀璨的歷史文明,而且深度影響了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為維系和發展優良的社會秩序與生態和諧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禮」和「射」分別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葯、指南針、)先後傳入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閱讀全文

與用中國的姓氏怎麼介紹祖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土地是什麼地質 瀏覽:362
越南口岸去河內怎麼乘車 瀏覽:425
去越南怎麼帶行李 瀏覽:117
越南龍蝦價格多少一隻 瀏覽:896
伊朗的臧紅花怎麼樣 瀏覽:468
印尼華為手機為什麼不能用2g 瀏覽:413
印尼海嘯推進內陸多少米 瀏覽:637
英國護照能排名第多少 瀏覽:993
越南蒙迪歐多少錢 瀏覽:527
英國漫長的脫歐之路怎麼走 瀏覽:712
泰瑞莎印度版叫什麼名 瀏覽:453
義大利筋膜手法哪裡有治療 瀏覽:400
水貂絨向中國出口哪個國家的商品 瀏覽:135
在美國匯款到中國多久 瀏覽:882
為什麼伊朗會有新冠病毒肺炎 瀏覽:877
印尼菠蘿格多少錢一平方價格 瀏覽:536
英國當兵需要什麼條件 瀏覽:644
越南電子試卷怎麼下載視頻教程 瀏覽:334
中國的核潛艇能在水中待多久 瀏覽:793
去越南如何換泰銖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