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鄉土中國》每章概括是什麼
《鄉土中國》每章概括:
1、鄉土本色:以農為生的人,時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講解了中國農民聚村而居的原因,鄉土社會是熟人社會,其信用並不是並不是依靠契約。
2、文字下鄉:從空間的角度說明在鄉土社會中沒有文字的需要。
3、再論文字下鄉:從時間的角度說明在鄉土社會沒有文字的需要。
4、維系著的私人道德:介紹了不同的社會格局構成不同的道德體系。
5、家族:中國鄉土社會的基本社群是小家族。
6、男女有別:鄉土社會是個男女有別的社會,也是個安穩的社會。穩定社會關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7、禮治秩序:"禮"是社會公認的行為規范,維持禮的規范是傳統,與"法"不同。
創作背景
《鄉土中國》來源於作者20世紀40年代後期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的「鄉村社會學」一課的內容,當時作者應《世紀評論》之約分期連載14篇文章,《鄉土中國》由這些內容、文章輯錄而成。
② 《鄉土中國》主要內容是什麼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實地調查和考察總結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各種模式,寫下了諸多不朽篇章。
本書推出的是學界共認的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理論研究的代表作《鄉土中國》、《生育制度》、《鄉土重建》和《皇權與紳權》四篇著作,可供社會學工作或教學、研究者參考。
《鄉土中國》是中國當代社會學家費孝通創作的社會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48年。
本書是作者對有關農村社會問題研究的成果,由14篇論文敬帆橋構成。分別從鄉村社區、文化傳遞、家族制轎兄度、道德觀念、權力結構、社會規范、社會變遷等諸多方面觀察。
剖析了鄉土社會的結構及其特點。書中不作空泛說教和簡單類比,一切以時空條件為轉移,從結構、道德、法律、家庭、權力等方面來看中西文化差異。
《鄉來垍頭土樤中國》是學界共認的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亮猛社會結構理論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③ 鄉土中國一書的寫作始終圍繞著哪個問題展開
《鄉土中國》一書的寫作始終圍繞著中國社會農村問題展開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說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鄉土性的,那是因為我考慮到從這基層上曾長出一層比較上和鄉土基層不完全相同的社會,而且在近百年來更在東西方接觸邊緣上發生了一種很特殊的社會。這些社帆此會的特性我們暫時不提,將來再說。我們態並迅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稱為土頭土腦的鄉下人。他們才是中國社會的基層。
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在我們這片遠東大陸上,可能在很古的時候住過些還不知道種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樣,對於我們至多隻有一些好奇的興趣罷了。以現在的情形來說,這片大陸上最大多數的人是拖泥帶水下田討生活的了
費孝通在《鄉蔽槐土中國》後記中把這本書的背景、寫作經歷,以及寫書的目的,說得很清楚了。原來費孝通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所從事的學術工作,是從「實地的社區研究」,到「社會結構的分析」,屬於社會學的范疇。《鄉土中國》就是這種研究的結果。後記比較長,敘述了社會學的學科史,涉及的流派眾多,名詞術語不少,我們不必感到畏難和緊張,大致了解其學術源流就行。費孝通梳理學術史,是為了說明他的研究是在跟進當時社會學研究重視個案切入(即所謂聚焦於某個群體的「社區研究」)的「趨勢」,目標是「在一定時空坐落中去描畫出一地方人民所賴以生活的社會結構」,進而進行比較研究。這種研究的意義,是從農村來觀察中國社會及文化,加深對「國情」的認識。
④ 你認為《鄉土中國》中有哪些核心概念
《鄉土中國》每章核心概念:
第1章:
中國社會是具有鄉土性的,作者在這里定義了土地的重要性,我們以農業為生。人與空間上不流動;村雨村之間往來很少、孤立、隔膜多。因此是熟人社會,鄉土社會中人與人關系的交流並不是基於「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於一種行為規范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第2章:
在以城市為主導的語境下,我們會嘲笑鄉下人是「愚」的,比如鄉下人在馬路上聽見背後汽車的喇叭聲顯得手忙腳亂。鄉下人沒有見過城裡的世面,不明白怎麼應付汽車,但這只是知識問題,並不是智力問題。如果這樣的嘲笑成立,那鄉下人同樣可以嘲笑城市人。
第3章:
人和其他動物的區別在於他的學習能力。他可以學會不受生理反應的控制。所謂學習,就是在人出生後,建立一種行為模式,改變本能方式的過程。學習的方法是「學習」。學習是指一次又一次地做事,使一個人習慣於一種新的做事方式。學習就是打破個人知識的現在和過去的鴻溝,現在和過去的橋梁是記憶。
第4章:
在很多人眼裡,鄉巴佬最大的問題就是「隱私」,比如「自己門前掃雪,不為別人的房子霜凍擔心」;愛佔小便宜,不為別人的事操心,現在屢遭詬病的腐敗問題可以歸結為「隱私」。
第5章:
道德是指人際關系的行為規范。在這一章中,有兩個重要的概念,群體道德和私人道德。費勞把西方社會稱為群體模式,把中國傳統社會稱為差異秩序模式。不同的社會結構模式會產生不同的道德觀念。
第6章:
家庭的概念在人類學中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它是由父母和孩子組成的出生社區。親子(Parent-child)指的是它的結構,生殖指的是它的功能。從生育的角度看,撫養孩子的目標終將結束,家庭的功能是暫時的,而國家和學校的社會功能是長期的。
第7章:
情緒是一種刺激性反應,一種心理緊張乎凳虛,相當於我們常說的興奮。如果刺激和反應之間的關系通過不斷的重復而變得固定,那麼身體就不會有粗段緊張。從社會關系的角度看,感情是破壞性的、創造性的。感情往往發生在嘗試新的反應和阻礙舊的反應。感情的發生會改變原來的關系。
第8章:
地方社會秩序不是自發的。並不是說在一個很少有人聽說過對方的小國里,無論老死,秩序只能靠每個人的本能或良知來建立。秩序的建立必須靠外力來維持。在法治社會,當然是國家權力,而在傳統的地方社會,則是依靠「禮」。
第9章:
在農村社會處理案件中,有一個共同的原因是「這個孩子從小就不是好事」。這樣的判斷標准顯然不利於區分是非。長輩在處理案件時往往有道德上的考慮。現代法律給人的印象是道德因素越來越被排除。法官只能按規定審理案件。法律只是一種工具,中立,不起道德判斷的作用。
第10章:
權力,可以分為兩種觀點:一種是在社會沖突方面,即一部分人統治和壓迫另一部分人,統治者驅使被統治者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社會有不同層次,政府和國家都是以階級斗爭為基礎的,這種權力可以稱之為暴君權力。
第11章:
發生於社會沖突之下的橫暴權力,以及發生在社會合作過程當中的同意權利,在這一章費老又引入了教化權利。因為中國的鄉土社會顯然不是沖突性的專制統治社會,也不是把每個人都當成相同分子的現代社會。
第12章:
血緣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構成的關系,人和人的權利義務關系根據親屬關系來決定。社會變遷的速度越慢,那麼血緣關系的作用就越強。血緣所決定的社會地位不容個人選擇,你的出身就已經決定了你的一生。
第13章:
權力的歲燃性質有社會沖突中發生的橫暴權力,社會合作中發生的同意權利,以及在第11章「長老統治」中提到的教化權力(或稱之為長老權力),本章費老又提出了第四種權力——時勢權力。時勢權力和長老權力不同,它並不是依據傳統的有效性,它是由社會變遷的時勢所造成的,故名時勢權力。
作品思想
在該書中,作者把鄉土中國看作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的一種特具體系,支配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中國的事實來說明鄉土社會的特性。
費孝通認為中國社會從基層上看是鄉土性的。以土地為本的鄉土社會人口流動率極低,從而導致村落之間的孤立和隔膜,「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人們在熟悉的環境中長大,代代相傳的社會習俗指導著他們的行為。
⑤ 什麼是鄉土中國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先生的鄉村調查論文集,出版於1948年。他在《鄉土中國》的「重刊序言」中說:「這本小冊子和我所寫的《江村經濟》、《祿村農田》等調查報告性質不同。它不是一個具體社會的描寫,而是從具體碰羨社會里提煉出的一些概念。這里講的鄉土中國,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並不排斥其他體系同樣影響著中國的社會,那些影響同樣可以在中國的基層社會里發生作用。」這說明《鄉土中國》是從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國鄉村。
作者從地域、血緣、家族、宗教等方面分析了中國鄉村的特點。在《差序格局》中,費孝通主要討論了中國鄉土社會和西方社會結構的區別。他用了兩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二者的不同。西方社會像捆柴,每個團體都有明確的界限,團體內的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個體,有著明確的權利和要履行的義務,費老稱這種模枝吵遲式為「團體格局」。中國鄉土社會則像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推出去的一圈圈波紋,私人感情成為維系社會結構的樞紐,費老稱這種模式為「差序格局」。差序格局具有伸縮能力,圈內人和圈外人的界限並不明確,而且個人所賦有的權利和義猛李務也存在波動性。差序格局以私人連接社會,而團體格局則有一個大家所共同認同、服從的「團體」概念。
⑥ 如何看待費孝通的《鄉土中國》
之前偶然間在學校圖書館看到過這本書,便借來看看,看完這本書後,自己感觸還是很大的。鄉土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應該是農業社會中的特有現象,中國幾千年來在這種文化形態中培養起了獨特的中國人、獨特的國民性、獨特的文化性格。肆好唯
這本書,作者襪並充分的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去看待和分析問題,並不是一些片面的思想和見解。《鄉土中國》的作者是從社群關系、文字、鄉土本色、權力性質、統治方式、道德等方面來具體分析每個人在鄉土社會中的個人與家庭、地位、群體間的關系、家族、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空間的關系等等,通過比較全面的分析觀察來顯現各種各樣豐富而又獨特的鄉土文化形態中的人倫與社會關系。
⑦ 以提綱形式梳理《鄉土中國》
1、《鄉土本色》。該章大抵是全書的總論。「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在這一章中,費孝通將中國社會的基層定義為鄉土性的。
2、《文字下鄉》與《再論文字下鄉》。這兩章說明了一個問題——鄉土社會不用文字絕不能說是「愚」的表現。
文字是人和人傳情達意的過程中受到阻隔的產物,但在鄉土社會中,「面對面的往來是直接接觸,為什麼舍比較完善的語言而采文字呢?」其實,還有更多的不需要聲音和文字參與的「特殊語言」可用來作象徵的原料,如表情、動作等,它們比語言更有效。
6、《無為政治》《長老統治》和《名實的分離》,講的是四種權力。關於鄉土中國的權力結構,該書在《無為政治》《長老統治》和《名實的分離》三篇中分別加以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