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外國人把中國稱為世界製造工廠呢
中國的勞動力廉價,工廠在中國能降低成本。
完整的工業體系、大量受過教育的熟練工人、政府持續改善營商環境的堅定承諾和有效舉措也是重要因素。正是因為具備這些基礎,尤其是注入改革開放的強大推力,中國製造才得以迅猛發展。
得益於改革開放,搭載上國際市場快車道的「中國製造」以星火燎原之勢茁壯成長。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相繼誕生,大大小小的出口代工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
很多企業從零起步,抓住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創造的機會,向先進企業學習,通過引進技術設備,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同時加強與國內外各市場主體的合作,已經逐步發展成長為全球性的製造巨頭。
中國能夠成為「世界工廠」,是過去全世界很多製造型企業紛紛在中國建廠。
一般來說,新工廠選址會有三個選擇:
第一個選擇:原材料生產國。比如:有的國家鋁礦產豐富,有的國家大片種植咖啡豆。
第二個選擇:第三方製造國。把原材料運到第三方國家加工,完成後再運到全世界。
第三個選擇:目的地市場國。就是消費者所在的市場。
就像iphone的生產製造一樣,很明顯,中國能成為「世界工廠」,是很多全球性的製造企業選擇中國作為第三方製造國。
⑵ 為什麼外國人把我國稱為世界製造工廠呢
「世界工廠」是對世界工業強國尤世中耐其是製造業強國的特定稱謂,毋庸置疑,中國有很多的出口產品位居世界首位,比如橡膠輪胎、紡織品、日用品、玩具、傢具。 在世界經濟史上,被明確稱為「世界工廠」的3個國家依次是英國、美國和日本。2009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貿易國並成功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同時,中國製造業在全球製造業總值中所佔比例也達到15.6%,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工業製造國。一時間,中國成為了全球公認的「世界工廠」。 然而,正當在國人為中國製造業的崛起和「世界工廠」的地位引以為豪時,近幾年頻頻爆發的諸如毒奶粉、毒牙膏、毒水餃、毒玩具、不合格的輪胎和水產品等「質量門」事件使「中國製造」的形象嚴重受損。同時,全球貿易摩擦中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最大受害國的事實更使「中國製造」雪上加霜。此外,以低廉勞動力成本的加工優勢正逐漸消失。中國這個「世界工廠」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首先,盡管我國製造產品遍布全球且210種工業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製造業勞動生產率水平卻十分低下。目前僅為美國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國的5.56%。勞動生產率低也直接導致製造業的經濟效益不佳。從中間投入貢獻系數看,中國1個單位價值的中間投入僅能得到0.56個單位的新創造價值,僅僅相當於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一半。從產品增加值率看,中國僅為26%,與美國、日本及德國相比,分別低23、22和11個百分點,甚至低於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從盈利水平看,美國、日本、德國製造業雖然佔GDP的比重並不高,但卻都是利潤率較高的行業,而高速發展的中國製造業近年來的行業利潤率和資本回報率呈逐年降低態勢。 其次,中國製造業的出口商品大多是技術含量低、單價低、附加值低的「三低」產品,而進口的卻大多是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價格的「三高」產品。中國製造之所以處於培碧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並在基礎原材料、重大裝備製造和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嚴重受制於人的根本原因是技術創新能力弱、研發投入嚴重不足。從國際視角看,製造業跨國公司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一般為5%左右,高的甚至可以達到10%-15%,而中國企業中只有華為、中興等極少數公司可以達到5%的水平。 2005-2010年,作為中國製造業精英的500強企業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88%、2.29%、2.41%、2.13%、1.95%、2.03%,連5%的一半都不到。研發投入嚴重不足,不僅影響和制約自主研發水平的提高,導致中國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專利搜春較少,而且也降低了技術引進的成效,難以緊隨國外先進技術的轉移進行追趕式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創新。 第三,低生產成本優勢正逐漸喪失。低成本優勢曾經是「中國製造」的主要競爭利器,也是中國贏得「世界工廠」稱號的最主要原因。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和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中國企業的經營環境正發生巨大變化,全球能源和原材料價格的普遍上漲、融資和環境成本的增加、國家稅收政策的調整、貿易保護主義的沖擊、人民幣的持續升值,特別是新的《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實施和最低工資制度的全面推行導致中國工人的工資水平水漲船高,勞動力成本大幅上揚,致使「中國製造」的全球低生產成本優勢已經喪失殆盡。數據表明,中國製造業的勞動力成本不僅高於墨西哥和印度這兩個經濟相似度最高的競爭對手,而且高於越南、孟加拉國等7個亞洲國家,亞洲勞動力成最低的孟加拉國,價格僅為上海和蘇州的1/5。 第四,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品牌競爭是企業創造高附加值和獲取豐厚利潤的競爭利器,但中國80%以上的出口商品屬於代工生產或者貼牌生產,缺乏自主品牌,國際性品牌更是鳳毛麟角。2009年《商業周刊》全球頂級品牌100強中,中國企業無一上榜。品牌的缺失致使中國企業只能從事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製造和勞動密集型的裝配環節,靠賺取微薄的加工費艱難度日。同時,中國的製造業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雖然近幾年入選《財富》世界500強的中國公司不斷增加,2010年更是創紀錄的有43家內地企業入選,但大多是壟斷性的服務業公司,真正的製造業公司卻少的可憐,而像海爾、長虹、青島啤酒這樣的中國知名製造業企業至今尚未踏入以規模為入選標準的財富世界500強的門檻,聯想也僅僅在2008年入選過一次。 中國製造業的高速發展和全球影響力的日益增強使中國被外界冠以「世界工廠」的名號,但對比世界經濟史上曾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三個國家(英國、美國、日本),雖然從規模上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製造工業國,但在生產效率、規模效益、技術創新、品牌競爭、企業實力以及全球影響力和國際地位等方面距離真正的「世界工廠」還相距甚遠。 因此,我們必須以國際金融危機下全球製造業格局的變動為契機,順應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方向和潮流,通過加快製造業的兼並重組與高耗能高污染落後產能的淘汰進度、加強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的國家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實施品牌競爭戰略、推進製造業和信息產業與服務業的融合、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促進製造業的區際轉移等途徑,積極推進中國製造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實現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從世界製造業價值鏈低端向世界製造業價值鏈高端,從世界製造業大國向世界製造業強國的轉變,成為真正的「世界工廠」。
⑶ 在配送方面中國為什麼能成為世界工廠
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不是沒有理由的。
1、中國的政治生態、社會環境穩定,中國出台的各種政策是一貫的連續的,這讓國際國內資本特別安心,可以放心的投資。中國沒有武裝沖突、社會動盪、種族歧視、黨派之爭,社會非常穩定,是資本的理想屬地。這一點有許多國家都做不到,包括美國。美國的民主黨執政完之後,如果共和黨再上台,有可能把民主黨制定的部分政策給推翻,在國家發展上不能一張藍圖繪到底。
2、中國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大大節省了物流時間和物流成本。中國信奉「要想富、先修路」的發展理念,近些年大力推動基礎設施建設,被人稱作「基建狂魔」。中國大力修建公路、鐵路、橋梁、機場,建高鐵、建先進的通信設施、產業園,給經濟活動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中國的快遞為什麼那麼快,那是因為交通方便、物流快。
3、中國的廣袤國土讓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比如在別的國家生產一種產品,A零件要到M國買、B零件要到N國買、C零件要到P國買,交通費和物流成本就高得不得了,生產的產品自然成本高,失去了競爭力。中國實行工業園政策,將生產要素和生產資隱明料高度集中,加上又有全產業鏈,什麼零部件都可以就近買到,大大降低了產品的成本,這也是為什麼世界上許多東西中國一做,價格就大幅下降的原因。
4、中國培訓了大量具有一定文化、技術熟練、紀律嚴游正明、吃苦耐勞的產業工人。為什麼在國外開工廠不合適,在發達國家人工成本高,在印度有些工人沒技術,在非洲有些工人上灶磨告班比較懶惰,比來比去還是中國工人性價比最高。
5、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上數得著的大市場。中國有十四億人口,有從最高端到最低端呈階梯狀分布的消費人群。全球生產的產品在這基本上都能找到買家,所以當然要要把工廠建在這了,可以就近銷售產品。
所以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不是一天兩天就改得了的,中國也成為全球投資的熱土。雖然也一直在傳中國的部分工廠要轉移到東南亞、印度和非洲,有是有,但短時期規模不會特別大。
⑷ 中國過去為什麼被稱為世界工廠
「世界工廠」或是我們當前經濟的一個寫照,卻不能說我們的目標就一定非「世界工廠」不可。
比如國內的鋼鐵產業,年復一年地忍受著比房價上漲速度還要快的鐵礦石價格,其中產能過剩是一個重要的掣肘因素,而這過剩產能的很大一部分是用於對外出口。但是,因為出口的大多是低端鋼材,價格不可能定得很高,所以這些鋼廠在承擔了環境、資源破壞等成本後卻獲利微薄,基本等同於給國際三大鐵礦石生產商打工。
製造業是不能拋棄的,金融危機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歐美國家實體產業「空心化」。但中國企業不能只徘徊在產業鏈的最低端,生產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零部件,而應更多地生產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核心部件。我們無法全然拋棄「世界工廠」的發展模式,但是如何跳出「世界工廠」的思維,卻是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的應有之義。
⑸ 為什麼中國稱為世界工廠
中國有大量廉價勞動力,而發達國家的工人工資很高。就算發達國家把零部件運到中國組裝完成,然後銷往其他國家,也比本國組裝的劃算。
中國的發展要求,為求發展,各地都是想方設法引進外資,給相當優惠的便利措施。
另外,發達國家環保力度很大,有些工廠達不到要求,所以都遷往發展中國家,所以中國為了發展,環境污染很嚴重。
中國有很豐富的資源。
中國的市場很大也是一方面。
⑹ 為何不是印度,而是中國成了世界工廠
你好!關於你這個問題,為什麼中國成了世界工廠,而不是印度成了世界工廠,形成這樣局勢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不單單是人口大,地域廣就能決定的,這個還跟各國家的歷史發展有關,除此之外還跟每個國家的人文之類的有關。中國成為世界工廠而不是印度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三:中國的經濟局勢,當時國家剛剛解放,遠離沿海的地區經濟嚴重滯後,許多人聽說沿海能掙錢,於是全部往沿海城市去,造成沿海城市人口急劇增加,所以出現勞動力便宜的情況,所以才發展起來。
⑺ 為什麼中國被稱為成為世界工廠
如果從生產總量上看,中國很多工業品已經位居世界第一,例如煤炭、鋼鐵、水泥、平板玻璃、彩色電視機、家用電冰箱、洗衣機、空調、微波爐、各類紡織品以及日用輕工業品。但是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廉價勞動力,人均佔有的工業品多數還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中國是工業生產大國,但同時也是工業的消費大國。
中國憑借其人口規模及國土、埋藏豐富的資源,將經濟資源集中投入到製造業中並最終發展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製造業大國。從21世紀初開始中國頻頻被外國稱為「世界工廠」,正是由於以沿海地區為中心的出口型製造業的發展及迅速壯大。
支撐出口型製造業快速發展的因素不僅有工資低、工作意願強烈的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還有沿海城市政府實施的眾多「經濟開發區」建設。
通過一系列建設舉措,中國已經擁有在服裝、電子機器、家電、摩托車等領域的全球最大生產規模,並且成為最大出口國。全世界粗鋼的23%、彩電的25%、手機的27%、水泥的37%、汽車的40%、計算機的45%、摩托車的50%、電話機的53%、相機的72%、紡織品的85%產自中國,且生產份額均為全球最大。
中國將通過出口工業產品賺取的外匯投入到國內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建立起一座座現代化城市。隨著外匯儲備的增加,中國將其用於購買國外新設備,以此奠定發展國內高附加價值製造業的基礎。最為重要的是,中國將手中持續增多的外匯的大部分用於購買美國政府的美元國債,這也使得中國政府在G20倫敦峰會(全球金融危機後2009年4月召開)等國際場合更具話語權。
中國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到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國歷經30年,而無需30年中國就將發展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市場。
正如日本、韓國所經歷的階段一樣,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會有更多的消費者購買高價商品,中國無疑將成為未來數十年世界最有潛力的市場,至少會是其中之一。
中國正由世界最大的工業品供應國逐漸轉變為全球最大、或者至少能與美國相媲美的世界最大市場。也就是說,「世界工廠」使中國躍進為「新興發展中國家」之一,而今後「世界市場」將使中國躍進為「新興發達國家」。
在中國由「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變的過程中,電子商務的崛起發展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通過互聯網,中國企業能夠與快速與國際接軌,與國外企業接觸、洽談,進而產生訂單,而企業跨國通過互聯網與國際接軌的一個重要平台就是電子商務,一個好的電子商務平台不僅能夠聚攏國內的行業企業,更能通過平台的效應,聯系國內外企業共同發展。
⑻ 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原因
「中國必須成為世界工廠,中國也能成為世界工廠。」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教授日前在第一財經「財經大講堂」節目中旗幟鮮明地表示。這不是他第一次在公開場合下表達這樣的觀點,這種聲音的另一面是從企業家、政府官員、學者到媒體的許多中國人並不滿足於做世界工廠,他們認為中國應該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和服務產業。
要不要成為世界工廠?
樊綱認為,從技術進步發展的角度,中國只有先做好世界工廠,才可能做好世界實驗室,服務業才有可能有更好的發展,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才可能穩固。但他更多地是從就業方面的考慮來論證這個問題的——因為農民問題、低收入階層問題和收入差距問題都是中國社會經濟中最大的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則中國必須成為世界工廠。
「要不要成為世界工廠?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就業問題,是農民從農業中轉移出來,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問題。」樊綱說。他認為,按照中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的要求,中國將來還需要轉移出兩億到兩億五的農業勞動力人口,才可能解決現在的收入差距問題。而轉移農業勞動力人口的最有效方式,便是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按照2001年的勞工組織的數據,全世界製造業的勞動力總人口大約一億六千萬,其中中國八千萬,其他35個主要製造業國家八千萬,其中還有一半在發展中國家。樊綱說:「由此可見,就業機會還是非常珍貴的。我們一定要抓住現有的就業機會,盡可能創造就業機會,千萬不要讓它流失到別的國家去,而盡可能把別的國家的就業機會吸引到我們中國來。」
「為了中國不陷入由於收入差距擴大造成的社會危機和社會矛盾當中去,我們必須大力創造就業機會,」樊綱說,「在這個大背景下,我不同意有人說,我們這個不要干那個不要干,任何一個就業崗位都是寶貴的。我們已經創造勞動密集型的這些就業崗位一定要鞏固住,也許一個企業要升級換代而放棄那些勞動密集型產業,但這個就業機會一定要留在中國。」
「在我看來能夠創造就業的產業就是最光榮的產業。」樊綱對現在從媒體、政府到學者都瞧不起勞動密集型產生的態度頗不以為然,「最理想的狀態是把世界資源拉過來放在中國生產來創造我們的就業崗位,這些就業崗位不僅為我們生產,而且要為世界生產,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工廠,盡可能讓更多的就業崗位長期保留在中國。」
除了勞動密集型行業,樊綱還認為中國應該大力發展重化工業。他說:「有人說重化工業創造的就業機會不多,這是不對的。重化工業本身也許隨著自動化程度提高需要的人越來越少,但是為重化工業前前後後服務的這些產業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比如說一個大型的鋼鐵廠也許只有二三萬的鋼鐵工人,但是周圍為這家工廠服務的就業崗位就可能是三五十萬。」
「對中國來講,任何一個就業崗位將來都是非常寶貴的。我們不能大筆一揮,說這個我們不幹了,說我們不要了,這不行。」樊綱說。
基於擴充產業結構的考慮,樊綱說:「從中國的現實出發,從解決幾億農民進一步進城的問題出發,我們需要在今後幾十年的時間里,即使我們能夠造更多的飛船、導彈,我們仍然要生產皮鞋、襪子。我們要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裡面能做什麼就做什麼,我們要保持世界上最寬的一個產業譜,才能夠解決我們最大的人口大國的就業問題。」
能不能成為世界工廠?
樊綱認為中國不僅必須成為世界工廠,而且能夠成為世界工廠。而中國能夠成為世界工廠的依據主要基於以下四個要素:第一是勞動力的成本優勢會得以繼續保持;第二是需要在勞動密集型行業和重化工業保持技術創新;第三是需要解決體制改革的問題,包括資本市場改革和政府機制改革;第四是必須解決好約束中國發展的資源和環境污染等問題。
樊綱對第一個成功要素充滿信心。他說:「我們還有兩億到兩億五的農村勞動力人口需要逐步轉移出來,這也決定了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價格不會漲得太多,在世界上依然是有競爭力的。這是我們能夠發展各種製造業的一個基礎。只有當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仍然存在,我們就有機會把那些寶貴的勞動密集型的就業機會繼續留在中國。」
對於第二個成功要素,樊綱認為這將決定中國能不能成為一個創新的社會,這一點對於成為世界工廠也是非常重要的。他說:「創新不僅僅是高新科技產業的問題,所有的製造業包括勞動密集型產業都有一個創新的問題。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重化工業要想在中國有更大的發展,今後也需要有大量的創新,才能夠使中國的這些產業在世界上保持長久的競爭力。」
樊綱認為導致中國許多企業競爭力低下的原因還在於體制上的缺陷,因此需要進行體制上的改革。「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的話,我們也沒法成為世界工廠。」他說,「如果我們在資本市場和政府機制的改革進一步深入下去,就會提升我們整個產業對資源運用的效率,我們在這方面的競爭力也會不斷地改善,從而使得我們各行各業都越來越具有競爭力。」
樊綱認為資源約束確實成了中國發展重化工業的一個瓶頸要素,但不能因此而放棄搞重化工業,關鍵的問題在於要提高資源運用的效率。他說:「從經濟學角度看問題,資源約束從來不能夠限制經濟的發展。日本的例子告訴我們,你可以沒有資源,但是只要你有效率,你就能夠搞重化工業。日本是資源最稀缺的國家,但是日本成了世界上利用資源率最高的國家。」
「一種積極的態度是我們要努力去提高我們的資源利用的效率,積極地去搞重化工業。」樊綱說,「而不是說我們投降了,我們不搞重化工業了,這不叫新型工業化道路,那叫反工業化道路,那是懦夫的道路。」
樊綱認為,我們也不可能再靠大量的污染來換取我們重化工業的發展,但是沒有污染仍然是可以發展重化工業的。他說:「我們需要改進的問題是我們能不能提高其他方面的競爭力來彌補這塊的損失,或者在治污方面的效率能夠比歐洲比美國更有效率一點。發展重化工業並不一定就加大污染的代價,也更不是因為治理污染而競爭力必然低下。」
⑼ 為什麼中國能成為世界工廠
中國市場有四大特點: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的基礎在於企業; 潛力巨大、競爭激烈; 開放的市場; 民眾消費水平上升和消費結構改變將帶動轉型升級。
優勢形策:
一、制度優勢。社會主義制度能發揮集體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
二、文化優勢。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化蘊含著無可匹敵的智慧和力量。
三、人口優勢。中國擁有世界最多的人口,不僅為發展提供足夠的勞動力,也為各領域提供了各方面需要的人才;還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足夠市場。
四、地域優勢。廣闊的地域提供了經濟發展的各種資源,也還經濟發展提供了各種升陪需要的地理環境
⑽ 中國過去為什麼被稱為世界工廠
中國以前是一個世界組裝車間。中國的製造業在國際產業鏈中扮演的是「世界工廠」角色,只是掙著一點辛苦的代工費,把利潤的大頭留給外國的同時,還對本國的資源、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因此,也才有了「8億條褲子才換來一架波音飛機」的感慨。任何行業的產業鏈,除了加工製造,還有六大環節,包括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物流運輸、訂單處理等。加工製造僅僅是創造出產品價值的10%,而後六個環節則創造了90%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