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怎樣區分南方和北方的
不同領域有不同解釋,有的認為以長江為南北分界,有的以隴海鐵路線為南北分界
Ⅱ 中國南北是如何劃分的
從中國西部的秦嶺山脈到東邊的七大水系之一的淮河連接成一條橫貫東西的分界線,天然形成了中國的南北地理分界線(帶)。
這條線真的很精確,雖然只有一線之隔,但是兩地自然環境大不相同,比如:秦嶺以北是黃土高坡,秦嶺以南卻是森林和盆地,這是自然條件的最生動真實的寫照。
這條南北自然分界線實際上是氣候分界線。就熱量帶說是北方暖溫帶和南方亞熱帶的分界;在水分區劃中則是北方乾旱、半濕潤氣候和南方濕潤氣候的分界。
在雨旱季節類型區劃中則是北方春旱、夏雨氣候和南方春雨、梅雨及伏旱氣候的分界。
(2)中國怎麼分南北擴展閱讀:
環境造就現實,因此兩地的農作物風格差異明顯:北方耕地為旱地,主要作物為小麥和雜糧,南方則主要是水田,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葉等亞熱帶經濟作物。人們平常所說的「北麥南稻,南船北馬」是這種差異的真實寫照。
當然我們最熟悉莫過於這句話: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同樣的農作物,僅隔區區一條河,就會結出不一樣的果實,就是如此神奇。這里的淮南和淮北就是以淮河為分界線。
Ⅲ 中國南北是怎麼分的
南北差異是我國最重要的地區差異。南北凝聚是我國最重要的凝聚方向。秦嶺淮河是我國劃分南北的主要界線。秦嶺淮河以北和秦嶺淮河以南,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顯著差別。
我國地貌西高東低,形成三大階梯。在我國東西差異中,最突出的一條是東部比較發達,西部相對欠發達。我國是世界上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程度最大的國家。東西之間差幅大,反差強。我國東西部社會經濟的巨大差異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疊加的結果。
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和學術界在不斷探索和提出中國區域劃分的方法和方案。例如,建國初期的沿海和內地兩分法、出於國防考慮的「三線」劃分、以自然地理為主要基礎的東部、中部和西部的三大地帶劃分、以經濟地理為主要基礎的六大經濟區(東北、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東南、西南和西北)、七大經濟區(東北、西北、華北、華中、華東、華南和西南)、八大經濟區(東北、環渤海、黃河中游、長三角、長江中游、東南、西南和西北)劃分等。2003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李善同和侯永志研究員等完成的「中國(大陸)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特徵分析」報告,提出東北、北部沿海、東部沿海、南部沿海、黃河中游、長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的八大社會經濟區域劃分。
如果考慮南北差異,中國地區可以分為南方和北方地區;如果考慮東西差異,中國地區可以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如果同時考慮南北和東西差異,中國地區可以分為北方、南方和西部地區。如果考慮管理要素,中國地區的區域劃分要尊重行政區域的完整性。
滿意請採納
Ⅳ 中國南北省份劃分 南北分別是哪些省份
區分中國南方、北方的地理分界線在歷史上存在兩種說法:
1、以秦嶺、淮河為界分南北。這是因為淮河是中國境內最南的一條在冬天會凍結的河流。初中地理教科書以此為准。
2、明清時期,不少學者主張以長江作為區分南方、北方的分界線。
兩個說法各有根據,前者以自然地理特徵為重,後者以人文地理因素為重。
無論用那種方法分南北方,都有部分省市跨界線。例如,安徽一部分在淮河之北,一部分在淮河之南。湖北大部分在長江之北,有一部分在長江之南。
按照第一種分界方法,北京市、天津市、內蒙、新疆、河北、甘肅、寧夏、山西、陝西、青海、山東、河南、安徽、遼寧、吉林、黑龍江屬北方;
江蘇、浙江、上海湖北、湖南、四川、重慶市、貴州、雲南、廣西、江西、福建、廣東、海南、西藏、台灣、香港特區、澳門特區屬南方。
Ⅳ 中國南北方是怎麼分的根據是什麼
從氣候上講,南北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
秦嶺-淮河線,也簡稱秦嶺-淮河線)是中國(特別是東部)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線,此線的南面和北面,無論是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或是人民的生活習俗,都有明顯的不同。
秦嶺-淮河一線,作為中國地理中的一個重要地理概念,目前已知的最早論述是著名地理學家張相文提出的。
在由張相文發表於1908年的《新撰地文學》中的185頁記載:「北帶:南界北嶺淮水,北抵陰山長城。動物多馴驢良馬、山羊;西部多麝鹿犀牛。
植物多枳、榆、檀、梨、栗、柿、葡萄。」這就是張先生對我國北方的描繪。所謂「南界」,就是南北分界線。
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關於「秦嶺-淮河一線」的論述。
在張相文的文集《南園叢稿》之中,收錄了張相文在1924年發表的《佛學地理志》一文,已明確提到了秦嶺—淮河分中國為南北。文章對中國進行了如下描述:他首先把中國分成六大部。
對這六部他是這樣寫的:「曰本部、曰蒙古、曰滿洲、曰新疆、曰西藏、曰青海。本部之地,或稱禹域,亦曰漢土。……就自然形勢,分南北中三帶述之。北帶,即黃河流域。南憑北嶺、淮水……」說到淮河,他說:「唯淮水發源於北嶺之支麓。實繼北嶺之正干,而為南北之界線。」這里已經明確說出淮河為南北之界線。
說明張先生早在1924年就用秦嶺淮河來給中國分南北了。根據後面的描述而知張相文文中的北嶺就是今日之秦嶺(看來那時人們還沒有把那片山地通稱為秦嶺),為什麼稱之為北嶺,可能是為了與南方的南嶺相對。
在民國元年(1912年)出版的《新體中國地理學》一書,書中這條秦嶺—淮河這條線已經出現了。如書中說:「本國境內。因山川之形勢,政治之區劃,可定為本部、東北部、西北部、北部、西部、五大部。」對於本部。
書中是這樣說的:「南北二嶺,橫絕域中,劃為三帶。黃河、揚子江、珠江三巨川流貫其間。北嶺淮河以北為北帶,為黃河流域……」這本教科書有一說明,說是這本書主要是參考張相文的地理教科書而作。
在1935年竺可楨的一篇論文《中國氣候概論》中,竺先生就明確說到秦嶺—淮河線的問題。但是他說的是有一個外國人克雷西(George Cressey)1934年寫了一本書《中國之地理基礎》。書中寫道:「中國本部山脈之中,最大者為昆侖東支,中國總名之曰秦嶺山脈,自西藏而東,幾及太平洋岸。
此山脈分中國為兩大地理區域,氣候、農業與人類活動,均有顯著之差異。」當然,現在看來這種秦嶺—淮河線由外國人提出的說法是明顯錯誤的。
竺可楨先生接著說:「凡曾經秦嶺山脈者,未有不注意此山脈南北二區域間之差異。推究其因,蓋以氣候顯然不同,遂使華北、華南植物之種類,旅行之方式,以及人民之特性迥然有別。」
在翁文灝1936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國土壤與其相關之人生問題》,其中已明確提出秦嶺—淮河為中國之天然分界線。不過他是從土壤的角度說的。翁先生說,中國土壤天然可分為兩大類。秦嶺山脈及淮河以北大部分為鈣層土,其南幾乎全為淋餘土……古稱秦嶺為中國之大限,此觀於土壤分布而亦然也。
Ⅵ 中國南北劃分 中國怎麼劃分南北
中國東部地區大致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分成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Ⅶ 中國南北地區是如何劃分的
傳統的分法是以秦嶺-淮河為界,以南屬於南方,以北屬於北方。但是這種劃分具有局限性,比較科學的分法是基於秦嶺-淮河界進行定量和定位。
1908年,中國地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從自然地理分區的角度出發,在其所著的《新撰地文學》中首次提出「北嶺淮水」為我國的「南北分界線」。當時,與南嶺相對應的北嶺,即是現在的秦嶺。但張相文以「秦嶺—淮河」劃線分南北的想法,在實際中卻很難實現。
為此,2010年,蘭州大學陳全功教授等人基於地理信息系統的數字評估完成的中國南北分界帶分布圖,首次為中國南北分界給出了定量、定位結果。
中國南北分界具有自然和人文的綜合屬性,呈現帶狀,涉及7個省的130個縣(市),總面積約145500.74平方公里。在中國南北分界帶上,順經度各段中點的連線,稱為南北分界線。
(7)中國怎麼分南北擴展閱讀:
南北分界線的詳細線路
此線的走向為,秦嶺段為西起與青藏高原相接的西秦嶺余脈(E104°15′、N32°18′),經四川省的平武縣、青川縣,甘肅省的文縣、康縣,陝西省的寧強縣、略陽縣、勉縣、留壩縣、城固縣、洋縣、佛坪縣、寧陝縣、鎮安縣、旬陽縣、商南縣,湖北省的鄖西縣,河南省的西峽縣、內鄉縣、鄧州市、新野縣、唐河縣、泌陽縣、確山縣、駐馬店市、汝南縣、平輿縣、新蔡縣。
淮河段為安徽省的臨泉縣、阜陽市、利辛縣、鳳台縣、淮南市、懷遠縣、蚌埠市(北距蚌埠市區約4.67公里)、五河縣,江蘇省的泗洪縣、洪澤縣、淮安市(北距淮安市區約5.68公里)、漣水縣、阜寧縣、濱海縣、射陽縣等44個縣(市)蜿蜒而下,止於東海海濱(E120°21′,N34°05′),總長度約1666.28公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南北分界帶分布圖
Ⅷ 中國東西南北怎麼分
1、華東地區(包括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上海、台灣)。
2、華南地區(包括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
3、華中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
4、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
5、西北地區(包括寧夏、新疆、青海、陝西、甘肅);6、西南地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西
藏、重慶)。
7、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
劃分的由來: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全國先後設立華北、東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區,簡稱大區。華北由中央直轄,東北設人民政府,其他各大行政區設軍政委員會。大區設人民政府或軍政委員會,是一級地方政府,分別管轄若干省級行政單位。
1952年,六大行政區改設行政委員會,僅作為中央的派出機構監督地方政府,本身不再是一級地方政權。為了加強集中統一領導,1954年,撤銷六大行政委員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地區改由中央直轄。這一劃分方式影響比較深遠。
Ⅸ 中國是怎麼劃分南北方的
從地理上說,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在秦嶺-淮河一線。此線以北為北方,此線以南為南方。此線基本與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重合。
不過民間習慣上,是以長江為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的。即所謂江南和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