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外交要秉持什麼樣的理念,才能更好的開創新局面
中國外交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中國外交原則
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等
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中國對外政策的宗旨(2)、獨立自主是中國對外政策的根本原則(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處理同一切國家關系的基本准則。
② 我國堅持什麼外交理念
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外交理念,堅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③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什麼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重大理念與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為奮力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把握國際形勢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端起歷史望遠鏡回顧過去、總結歷史規律,展望未來、把握歷史前進大勢;把握本質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國際現象要把自己擺進去,在我國同世界的關系中看問題。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多極化加速發展,和平發展大勢不可逆轉,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是新中國一貫的外交政策與思想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中國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以強凌弱。
中國決不會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來發展自己,也決不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讓中國吞下損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國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中國發展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中國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④ 中國的外交策略是如何演變的,最新的外交理念是什麼
2012年,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了一些外交新理念、新論斷和新觀點。這些新理念、新論斷適應了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賦予中國外交更加豐富的內容,體現出中國外交政策與時俱進。這些新理念、新觀點主要包括:
1、中國「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增加了「共贏」原則。共贏就是雙方都要從合作中獲得利益。中國主張的共贏不僅體現在經濟領域的合作共贏,還體現在政治、安全、文化方面的合作共贏。
2、與發達國家發展「新型大國關系」。十八大報告論述到中國將致力於「改善和發展同發達國家關系,拓寬合作領域,妥善處理分歧,推動建立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新型大國關系」。
新型大國關系就是指中國與既成大國特別是美國建立起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系。
3、「支持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中國是發展中大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有很多共同利益。發展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關系是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點。
4、「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構建一個更加合理公正的全球政治經濟秩序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應該在當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的過程中,積極參與新規則的制訂和價值體系的重構,致力於推動全球經濟治理向著有利於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方向發展。
5、提出「扎實推進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交往形式和資源日益豐富和多樣化,以信息、文化為主導的公共外交日益受到重視,以文化、藝術、教育、體育、旅遊等為主要內容的人文外交開始走上外交舞台。這些新的外交形式和資源促進了世界對中國的了解,提升了中國國家形象,增強了中國的「軟實力」。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新理念的提出體現了中國重視增強「軟實力」,構建多元立體外交策略的新思路。
中國堅定不移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這一政策的基本目標是維護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自建國至今,我國外交政策及國際戰略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建國初期到50年代中期實行「一邊倒」外交政策
建國初期中國實行「一邊倒」外交政策是當時的歷史條件決定的。
第一、建國初期,我國遭到美國為主導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敵視,孤立封鎖和包圍威脅,無法與他們建交。
第二、長期的戰爭之後,中國急需尋求外來經濟援助和政治盟友,需要較好的國際環境,以愎復經濟,建設國家,實行「一邊倒」外交可以迅速消除蘇聯領導對中共的疑慮,贏得蘇聯的信任、支持和經濟援助,也可一定程度牽制一心要顛覆中國政權的美國,使之有所顧忌。
第三、當時國際形勢是以美、蘇兩大國為首的兩大陣營的對立格局,中國沒有中間道路可走,倒向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確定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的外交政策
1953年12月31日,周恩來總理在北京接見印度談判代表團時,首次系統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4月29日,中印達成《中印關於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序言中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定為指導兩國關系的准則。6月,周恩來應邀先後訪問印度和緬甸,分別與兩國總理尼赫魯和吳努發表聯合聲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雙邊關系的基本原則,並倡議以此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准則。1955年4月,亞洲、非洲29個國家在印尼的萬隆召開首腦會議,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在發言中再次重申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並將其中的「互相尊重領土主權」改變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至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表述正式確定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此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成為中國外交政策的指導方針和貫徹始終的主線,也成為國際社會廣泛共識和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准則。以此原則為指導,中國打破了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封鎖,擴大了外交和國際活動空間,逐步與許多周邊鄰國和亞非歐國家建立了友好外交關系。
3、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兩個拳頭打人」的外交政策
60年代中期以後,毛澤東對國際形勢作出了「戰爭與和平」是時代主題的判斷,認為世界大戰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因而將一切工作的立足點轉向打戰上,為早打、大打、打核戰爭作準備,全國都進入備戰、臨戰狀態,不僅使經濟工作付出了很大代價,也影響了外交工作。實行「兩個拳頭打人」戰略,一度把推進世界革命,實現社會主義在全世界的勝利定為外交工作基本方針,「過火」的行動帶來了外交工作嚴重的損失,孤立了自己,影響了國家關系。
4、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三個世界」理論的提出與「一條線」外交政策
1974年2月,毛澤東會見尚比亞總統卡翁達時,完整地提出了「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其中第一世界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第二世界是亞洲(除日本外)、非洲、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第三世界是指處於兩者之間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三個世界」理論表述的提出,標志著毛澤東對世界結構認識發展到一個新階段。他對中國的明確定位是:「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屬於第三世界。」基於這一理論,中國實行了「一條線」外交戰略。即依靠第三世界,聯合第二世界及一切中間力量,反對美蘇兩霸,而其中對美國又團結又斗爭,謀求中美關系正常化,與西方結成統一戰線,孤立與打擊蘇聯霸權主義。在這一外交戰略指導下,中國與美國,日本等國家實現了國家關系正常化,與一些西方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克服了發展外交關系的障礙,使中國愎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外交工作出現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第三世界」這一概念是法國經濟學家阿爾弗萊德·索維於1952年在他的論文「三個世界,一個星球」中首次提出的,即資本主義世界和共產主義世界之間還有一個第三世界。1973年9月,第四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通過的《政治宣言》第一次將第三世界的概念寫入國際會議的綱領性文件。1974年2月,毛澤東正式提出「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但在這里所指的第三世界與索維和國際社會所指的基本內涵相同。而第一,第二世界與前卻本質上不同,這個變化是毛澤東對當時國際形勢變化的基本概括,也是中國的國際戰略思想,據此解決國際關系中的敵我友關系問題。尤其是對中國的國家定位,對中國的外交政策的制定與實踐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同年,鄧小平在第六屆特別聯合國大會上作了關於三個世界的發言,專門就第三世界概念的含義和特徵作了闡述。此後,第三世界概念才為國際社會廣泛認同,並在國際組織、國際會議、國際文件及媒體宣
⑤ 我國外交秉承堅持的理念和方針是
我國外交秉承堅持的理念和方針是親誠惠容的理念;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方針。
⑥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特色和主要內容是什麼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主要內容是:主張合作共贏,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主張結伴而不結盟,在堅持不結盟原則的前提下廣交朋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主張維護國際關系基本准則,堅持不幹涉內政而又積極介入國際事務。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主張堅決捍衛國家核心利益,堅持和平解決爭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主張建立新型大國關系,力爭擺脫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走向沖突對抗的老路。這就是中國提出並強化「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的核心內容,也是中國要在國際上更好的發揮負責任的大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