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在航天領域的成就有哪些
1、「兩彈」的成功研製。
研製目的:為了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加強國防建設。成功研製: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意義: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對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② 中國航天有哪些成就
中國航天的重大成就有:神舟十一號飛船成功登空、神舟八號飛船成功登空、天宮一號成功探月、東方紅一號成功登空。
1、神舟十一號飛船
神舟十一號飛船,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是中國第6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總飛行時間長達33天。
神舟十一號於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隨後與天宮二號對接形成組合體,2名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進行了為期30天的駐留,在軌飛行期間,完成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2、神舟八號飛船
神舟八號飛船,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架飛船,飛船為三艙結構,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組成。神舟八號為改進型飛船,全長9米,最大直徑2.8米,起飛質量8082公斤。神舟八號飛船進行了較大的技術改進,它發射升空後,與天宮一號對接,成為一個小型空間站。
3、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是中國首個自主研製的載人空間試驗平台,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內部有效使用空間約15立方米,可滿足3名航天員在艙內工作和生活需要,設計在軌壽命兩年。
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全面完成了歷史使命。2018年4月2日8時15分左右,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天宮一號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4、東方紅一號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行研製,於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發射。該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編輯於 2022-03-10
查看全部2個回答
航天成就_炒股謹記這四點,不然虧到你不明不白!
值得一看的航天相關信息推薦
航天成就_很多股民都有都有過類似的感慨:一賣就跌?投資本金都保不住,炒股 懂的四個要素_將總結圍繞""炒股操作要領傳授給大家_航天成就
深圳市國誠投資咨詢有限公司上...廣告
超火的星座頭像,快來認領屬於自己的星座頭像吧~
小紅書廣告
更多專家
我國航天有哪扒搏敬些成就?
專家1對1在線解答問題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馬上提問
最美的花火 咨詢一個社會民生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lanqiuwangzi 咨詢一個社會民生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garlic 咨詢一個社會民生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188****8493 咨詢一個社會民生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籃球大圖 咨詢一個社會民生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動物樂園 咨詢一個社會民生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AKA 咨詢一個社會民生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3條評論
熱心網友贊
٩(¥A¥)۶恭喜發財
查看全部3條評論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下載拼多多腰帶商城_正品1折起_多樂趣多實惠!
拼多多官方下載,精選全球品質好物,100%正品特賣1折起!下載拼多多,查看精選好貨。
廣告2022-03-09
中國航天成就有哪些?
中國航天事業經過發展導彈、運載火箭、人造衛星、載人航天等幾個階段,目前已經形成春慎了體系,形成了規模。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航天事業起始於1956年。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5個能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太空,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中國發展航天事業貫徹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即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中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三人組成。 參考資料: 「這些是對『航天創造美好生活』的最佳詮釋。」國家航天局秘書長田玉龍說。我國民用遙感衛星數據分發量累計超過1000萬景,衛星電視直播用戶突破7000萬。「北斗」終端持有量400萬余套,衛星應用年產值超過2000億元銀早。
5贊·288瀏覽2021-09-16
中國航天有哪些重大成就
中國航天的重大成就有:神舟十一號飛船成功登空、神舟八號飛船成功登空、天宮一號成功探月、東方紅一號成功登空。 1、神舟十一號飛船 神舟十一號飛船,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是中國第6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總飛行時間長達33天。 神舟十一號於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隨後與天宮二號對接形成組合體,2名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進行了為期30天的駐留,在軌飛行期間,完成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2、神舟八號飛船 神舟八號飛船,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架飛船,飛船為三艙結構,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組成。神舟八號為改進型飛船,全長9米,最大直徑2.8米,起飛質量8082公斤。神舟八號飛船進行了較大的技術改進,它發射升空後,與天宮一號對接,成為一個小型空間站。 3、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是中國首個自主研製的載人空間試驗平台,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內部有效使用空間約15立方米,可滿足3名航天員在艙內工作和生活需要,設計在軌壽命兩年。 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全面完成了歷史使命。2018年4月2日8時15分左右,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天宮一號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4、東方紅一號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行研製,於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發射。該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28贊·141瀏覽2022-03-04
中國航天事業有哪些新的成就?
登月、火星探測、國際空間站這一系列的名詞出現在眼前,看似並不相關,而實則都指向了同一個目標,那就是航天,其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又一個巔峰。事實上,不論是古代中國還是西方都有著許多神話故事,盡管文化存在差異,卻擁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神話故事中的人物都具有飛天的能力,在現代科技的發展推動下,飛向藍天已然不是夢想,飛向太空同樣也不是問題,1961年的4月12日,蘇聯飛行員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成為了首位進入太空的地球人。 可以說在航天領域的發展在二戰之後便已然興起了,在二戰後期德國製造出的V型系列導彈對於航天的發展可以說奠定了基礎,要知道,想要飛向太空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地球引力,需要有龐大的推進力來克服地心引力從而飛向天空,而在那時導彈的發展為之提供了可能,想必都知道,導彈的體積如此小,發動機卻可以讓其高速飛行,可見當時發動機所產生的推力已經足以滿足太空旅行的要求,因而才有了現今這樣的壯舉。 目前,具有太空探索能力的國家有很多,中國作為新興起的航天大國也位列其中,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中國開始了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並且還為此確立了航天發展「三步走」的戰略,首先是發射載人飛船,具備空地往返的能力,其次便是掌握相應的空間活動技術,如太空行走、空間交會對接,並建立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可以說前兩步都在為最後的一步進行鋪墊,便是建立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可以說隨著中國科技的發展以及經濟快速發展的推動,在載人航天的發展上中國已經邁向了第三步並在為之進行奮斗。 現今中國在航天領域的技術發展已然走向了世界前列,要知道,在空間技術的發展上過去只有美俄掌握,這兩個國家是最先掌握軌道空間技術的國家,而中國則成為了第三個掌握了此項技術的國家,根據航天「三步走」戰略,中國將在2020年前後建成空間站,而現今唯一在軌運行的空間站便是由美俄為首的多個國家共同建設的國際空間站,而隨著使用年限的延長,國際空間站已經瀕臨退役,這也就意味著中國所建造的空間站將會是世界上唯一在軌運行的空間站了,可見中國所取得成就有多麼大了。
686贊·20,441瀏覽2020-04-23
我國航天有哪些成就? — 找答案,就來「問一問」
59位專家解答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中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了哪些成就?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這項工程後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在20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期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成功降落於內蒙古中部地區的「神舟」三號飛船艙蓋被打開,陽光照在「模擬宇航員」的臉上,擬人載荷試驗取得良好效果,「模擬宇航員」安然無恙.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後平安返回.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8贊·166瀏覽2021-03-29
航天成就_炒股謹記這四點,不然虧到你不明不白!
值得一看的航天相關信息推薦
本月1908人已申請相關服務
咨詢
深圳市國誠投資咨詢廣告
航天成就_選股謹記這四點,不然虧到你不
③ 中國航天的最新領域有哪些
中國航天已經在多個領域取得兄雹山了重大進展,以下是其中一些最新的領域:
1. 深空探測:中國已經成功地在月球表面著陸,並且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執行多個月球、火星和小行羨中星探測任務。
2. 重型運載火箭:中國已成功發射了一系列的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這些火箭能夠將更重的衛星和航天器送入太空。
3. 空間科學實驗室:中國已經成功地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送入太空,並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建造更大、更先進的空間實驗室。
4. 衛星導航系統:中國自主研發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經開始為全球用戶提供服務,目前已經實現全球組網。
5. 商業航天:中國已經建立了一些民營航天公司,這些公司正在開發商業發射服務和空間肆如運輸能力。
這些都是中國航天最新的領域之一,中國航天正在努力推進技術創新和發展,為未來的太空探索和利用做出貢獻。
④ 我國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有哪些
中國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包括長征五號乙運載火箭首飛成功、長征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高速再入飛行試驗成功、嫦娥五號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田文一號火星探測任務、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提前半年建成開通,通量寬頻衛星系統建設啟動,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
2021年4⽉29⽇,中國空間站天和核⼼艙成功發射升空。隨後,它先後與天⾈⼆號和三號貨運飛船、神⾈⼗⼆號和⼗三號載⼈飛船對接,共計6名航天員先後⼊駐,標志著中國航天正式進⼊空間站時代。
2021年10⽉14⽇,我國成功發射⾸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它的重要使命是研究⼈類這唯⼀可以依靠的寶貴恆星——太陽。
中國航天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航天事業起始於1956年。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5個能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太空,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中國發展航天事業貫徹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即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中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三人組成。
2021年10月17日,航天發射次數一年內「首次突破40次」。 2021年執行了55次發射任務,數量位居世界第一。
2021年12月13日,「2021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發布。「中國航天」在其中 。
中國航天最新成就
2021年,中國航天又迎來了突飛猛進的一年,在載人航天、火星探測與月球探測等領域均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天我們就來「盤一盤」這一年以來中國航天取得的十大成就吧。
6、長七甲歸來,長征火箭歷史性擴容
在經歷了初次發射的挫折後,長征七號甲(A)火箭終於在2021年3月11日王者歸來,並在12月23日再立新功!長征七號甲火箭是在長征七號的基礎上擴展而來,吸收了金牌火箭長三乙的優點,實現了三級半構型。長七甲整箭完全使用無毒安全推進劑,專注於高軌任務,它的運力、尤其是同步轉移軌道運力一下增加到7噸級,填補了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5.5噸~7噸之間運載能力的空白。
長七甲採用「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設計理念,很容易實現批量生產和高密度發射。它還首次測試了Ka頻段6M衛星數據天基測量技術,直達天鏈中繼衛星,大幅減少了對遠望號航天測量船的依賴,也必將逐漸開啟長征火箭遙測的新時代。
7、太空烽火台,「天鏈」鏈接天地
地球自轉對於航天任務的遙測是個巨大的阻礙,當航天器不能被地面和海上遙測站觀測到時,就會進入通信盲區。為此,我們的解決方案是在35786千米高的赤道上空,搭建一條鏈接天地的信號中繼通路,猶如「太空烽火台」一般,讓信息交互暢通無阻進行。
「天宮課堂」順利進行的背後是天鏈系列衛星保駕護航(圖片來源:央視)
中國的中繼衛星通信系統,其名為「天鏈」。經過了若干年的建設,天鏈一號系統終於在2021年7月6日正式收官。與此同時,天鏈二號系統也已經陸續發星,並在此前基礎上進行一系列的升級。學生們能暢通無阻地參與「太空課堂」,航天員能在太空中使用超級「太空Wi-Fi」,長征火箭和太空飛船能自在遨遊太空,這些都離不了天鏈在幕後的辛勤工作。
8、精彩繼續,嫦娥探月實現更多歷史性突破
嫦娥三號讓人類時隔37年再次著陸月球,嫦娥四號讓人類首次著陸月球背面,嫦娥五號讓人類時隔44年再次獲得月球樣本。而目前,更加精彩的突破仍在繼續進行。
2021年,中國航天首次公開了嫦娥五號獲取的1731克月壤樣本,並向國內外科研工作人員發放研究。由於嫦娥五號的發射情況和控制情況幾乎完美,它的軌道器部分還有大量推進劑結余,因此它開始完成各種高難度「附加題」。
在把月壤樣本送回地球附近後,它於2021年3月15日13時29分穿越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黃道面,成功抵達距離地球150萬千米的日地拉格朗日1點,這是中國航天首次完成這項任務!目前,它仍然在深空中旅行。
不僅如此,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仍在月球背後超期工作,為人類不斷揭示這永不可見月面的奧秘(由於潮汐鎖定作用,在地球上永遠無法看到月球背後的絕大部分表面)。
9、重器初現,載人登月未來可期
中國現有的載人航天主要依託於長征火箭(2F、5、5B、7)、神舟飛船、天舟飛船和天宮空間站,但是它們對於未來載人登月和踏入更遠的深空是遠遠不夠的。我國已經確定未來進行載人登月,並且一系列准備已經就緒,例如新載人飛船試驗船已成功試飛、新載人火箭和重型運載火箭已進入密集研發階段。新型號火箭,成為載人登月的焦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火箭的核心是發動機。2021年,重型運載火箭220噸級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完成首台工程樣機,在航天科技集團六院11所(京)驚艷亮相,標志著該發動機關深階段研製工作圓滿完成。或許通過對比更能說明它的意義:長征五號是中國現役最強火箭,它的核心液氫液氧發動機YF-77在真空中推力約為70噸,「僅為」新型號發動機的三分之一左右。雖然新發動機推力為三倍,但研發的難度和技術復雜度可遠不止三倍。
10、多面開花,中國將走向更遠深空
2021年,人類的火箭發射次數已經突破了冷戰期間的最高點,這也昭示著一個全新的太空時代正式到來。這個時代機遇,可能遠遠超過曾經的航海時代、陸權時代和航空時代對目前世界各個強國的意義,作為曾經深受苦難而如今處於偉大復興中的中華民族,更是不能錯過這個機會。
目前,中國航天還在進一步穩步向前。預計在2022年,中國航天將會繼續保持高頻率火箭發射。中俄也發布了關於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高規格聯合聲明,意味著雙方將會攜手踏上月球。嫦娥六號、七號、八號等嫦娥探月四期任務,也已經正式立項。國家航天局也正式宣布,我國將在2025年前後實施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環繞探測任務,實現近地小行星繞飛探測、附著和取樣返回;2030年前後,實施火星取樣返回任務;此外,還將實施木星系環繞探測和行星穿越探測任務。
可以說,這是個星辰大海的時代,中國航天人就是這一批乘風破浪的弄潮兒。他們不僅讓一系列華夏神話從夢想照進現實,也在這宇宙的一隅不斷締造出新的太空神話。
2022年中國航天計劃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方社交媒體賬號消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2022年計劃安排40餘次宇航發射任務,將完成載人航天6次重大任務,全面建成中國空間站,還將完成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首飛任務。
據悉,1月4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在北京召開2022年型號工作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在會上表示,2021年,全年各項型號任務圓滿完成,實現了「十四五」發展的開門紅:中國空間站建設取得階段性重大勝利,「天問一號」拓展了中國星際探索新邊疆,宇航發射及飛行試驗數量再次刷新歷史紀錄,計劃完成率和經費到款額均創歷史最高。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徐強在會上作型號工作報告,總結2021年型號科研生產工作,部署2022年科研生產任務。
報告指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2022年計劃安排40餘次宇航發射任務,將完成載人航天6次重大任務,包括兩次貨運飛船、兩次神舟飛船和實驗艙Ⅰ、實驗艙Ⅱ發射,以及在軌交會對接、出艙活動和飛船返回任務,全面建成空間站;完成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首飛任務。
報告顯示,全年型號科研生產任務呈現四大特點:一是重大工程任務十分艱巨,發射飛行試驗數量持續保持高位;二是型號技術攻關難度大,技術風險識別與控制要求高;三是型號批產交付壓力大,科研生產轉型升級任務重;四是裝備體系化發展要求高,體系工作需統籌推進。
吳燕生進一步就全年型號工作提出要求,要提升中國進入空間、利用空間、探索宇宙的能力,保持住宇航發射及重大飛行試驗連續成功的良好態勢,推進深化改革,把成本管控擺在更重要的位置。
未來五年,中國航天哪些亮點值得期待
運載火箭形成陸地、海上多樣化的發射能力,5年來共實施207次發射;
中國空間站建造全面實施,6名航天員先後進駐,開啟了有人長期駐留時代;
嫦娥四號首次著陸月背巡視探測,嫦娥五號帶回1731克月壤;
天問一號實現中國航天從地月繫到行星際探測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印跡;
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形成體系能力
5年來,重大工程的實施,對我國空間科學起到了巨大的推動和帶動作用。
比如在歷史演化方面,「通過對月球淺層結構的研究,對月球的演化歷史,特別是在地質方面,取得了新的認知。」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介紹,通過對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的分析和研究,把月球地質活動時間軸從原來大家認為的30億年推演到20億年,也就是說月球年輕了10億年左右,「這些對月球的認知,包括對月球地貌的演化,都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劉繼忠表示,從物質能量來講,通過前期研究,發現了新的月球深部物質類型,同時也發現迄今比較精確的宇宙射線能譜精細結構;從空間環境來講,通過幾年科學研究,對月球粒子輻射劑量有了新的認知,得到了新的數值。
「我們還發現月球微磁層,對太陽風與月球相互作用建立了新模型、新機理,通過從空間對地球的觀測,也對地球等離子體層的整個活動演化取得了新的認知。」劉繼忠說。
基礎堅實,未來可期。那麼,「十四五」期間,中國航天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亮點?
據吳艷華介紹,「十四五」期間,我國要啟動一批新的航天重大工程,包括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測工程,還要論證實施重型運載火箭等一批重大工程,批復以後要接續實施。
「我們要推動空間技術、空間應用一體化協同發展,尤其是要協同構建空間基礎設施,包括通信、導航、遙感三類衛星,形成完善的空間基礎設施,推廣衛星應用,廣泛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同時為全世界服務。」吳艷華表示,下一步,將統籌規劃空間科學探索,發射一批用於科學論證的衛星。同時我們要用好空間站、月球探測和行星探測這些平台,深入開展科學研究,爭取有原創性的科學發現,為人類作出貢獻。
劃重點 「羲和號」探日成果可期
「羲和號」衛星是我國首顆太陽探測的科學技術實驗衛星。在嫦娥五號成功實現月球采樣返回,天問一號成功實現對火星的「繞、落、巡視」探測之後,「羲和號」讓我國在一年的時間之內,實現了對太陽系中的地球、行星以及太陽探測的全覆蓋,奏響了我國深空探測的「三重奏」。
經過三個多月的在軌測試和實驗,「羲和號」衛星已經完成了衛星平台技術驗證40多次,對太陽進行了探測成像290多次,衛星的平台及有關載荷工作穩定正常,功能和性能滿足研製總要求。
目前,「羲和號」衛星已經取得了一系列技術和科學實驗成果。據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主任趙堅介紹,一是在軌驗證了新型高精度衛星平台的超高指向精度和超高穩定度技術,與傳統的同等慣量衛星平台相比,這顆衛星的指向精度和穩定精度均提高了兩個數量級。二是在太陽科學探測方面,這是在國際上首次在軌獲得了太陽H-α譜線,全日面的H-α波段的光譜圖像。
太陽H-α譜線是什麼?「這是光子與氫原子相互作用後,電子能級躍遷產生的譜線,是太陽爆發時響應最強烈的一個譜線,能夠直接反映爆發的特徵。」趙堅介紹,以前人類對太陽的觀測,H-α譜線只能在地球上進行探測,但因為受到大氣擾動,這個數據是不連續、不穩定的。
「現在通過衛星在軌進行探測,就可以去掉這些不穩定因素,對太陽進行高解析度的觀測和成像,可以更加准確地獲得太陽爆發時大氣溫度、速度等物理量的變化,進而建立起太陽爆發從光球到日冕的能量積累、釋放、傳輸的完整物理模型,對研究太陽爆發的動力學過程及物理機理提供關鍵數據,有望獲得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產出。」趙堅說。
關於我國未來的探日計劃,趙堅表示,目前科學家們正在開展相關的論證研究,將進一步了解太陽構造,確定太陽活動特徵,掌握其機理和活動規律,更好地預報空間天氣,造福人類。
嫦娥八號2030年前發射
目前國家已批復探月工程四期任務,包括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任務,這三項任務將在未來10年陸續實施。
「我們已經發射的嫦娥四號,落在了月球背面,任務已成功實施。」劉繼忠表示,後續還有三次任務。嫦娥六號要到月球的高價值地區進行采樣返回,後續還有新的月壤、新的樣品返回地球。嫦娥七號主要是對月球極區進行科學探測,特別是對月球的水分布進行探測。嫦娥八號則將實施極區的科學探測以及為科研站後續的關鍵技術進行驗證。
「整個探月四期,我們基本上要達到建設科研站基本型的目標,同時也是為後續我們與國際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打下基礎。這些任務我們和國際同行也在密切溝通協調,將一起合作開展相關探測。」劉繼忠介紹,比如,嫦娥七號任務已經和俄羅斯的「luna-26」簽訂了協議,共同進行探測。「按照目前整體研製進展,在2025年前後,我們將完成嫦娥六號和嫦娥七號的相關工作,同時開展嫦娥八號的研製;在2030年之前,要完成嫦娥八號發射。2030年以前,探月四期能夠取得預期成果。」
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總體來說,像地球的南極站、北極站一樣,未來傾向於在月球南極建成地面科考設施,在月軌、月表建設科研實驗設施,開展多學科、多目標科研工作。」吳艷華介紹說。
那麼,國際月球科研站是什麼?後續如何開展工作?
我國將和俄羅斯共同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我們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俄羅斯規劃的相應任務,用5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建站之前的勘察工作。我們再用10年左右的時間,完成設施建設。建設月球科研站就像建立一個小城鎮一樣,它要有能源系統,要有通信導航系統,要有遠程運輸系統,要有天地往返系統,還要有地面支持系統。如果考慮到遠期有人常駐的目標,還要有生命保障系統。」吳艷華表示,計劃2035年以後,根據各個國家、各個組織的科考任務分次到月球上做科考。
「中俄兩國航天機構還要向全世界正式發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宣言,把建設原則、參與宗旨向國際社會發布。」吳艷華透露,總的來說,在任務或者項目的各個階段,包括建設的各種任務層級,無論是系統級、分系統級還是設備級,還是科學數據共享研究級,包括天地支持級,「我們都不設限,一塊兒來建」。
⑤ 中國的航天成就有哪些
中國航天成就簡寫如下: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東方紅》樂曲傳遍全世界,中國從此邁入了探索太空的時代。
1975年11月26日,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返回式衛星,衛星在軌運行3天後,按預定計劃順利回收,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利用返回式衛星遙感所獲得的遙感信息,在國土普查、資源勘測、地形繪制、災害預報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標志中國航天已掌握了使用氫氧發動機以及在失重條件下兩次點火的技術,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研製和發射同步靜止軌道衛星的國家。
198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宣布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承擔國際搭載和衛星發射業務,從此中國航天步入國際市場。自1990年4月7日發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之後,至2000年,中國共將26顆外國衛星成功發射升空。
1988年9月7日,長征四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風雲一號是中國第一顆太陽同步極地軌道氣象衛星,在氣象觀測,海洋捕撈,農業估產,中長期天氣預報和氣象研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992年8月14日,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由美國休斯公司研製的澳大利亞「澳賽特bi」通信衛星。長二捆運載火箭在大推力發動機、大型衛星整流罩、火箭捆綁技術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中國航天已具備發射各種大載荷商用衛星的能力。
1997年5月12日,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三號通信衛星,中國大容量通信衛星技術實現了重大突破。
1997年8月20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菲律賓馬部海通信衛星。長征三號乙採用大推力氫氧發動機,使其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到5噸,增強了中國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1999年10月14日,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由中國和巴西合作研製的資源一號衛星,其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它也開創發展了中國在航天高科技領域成功合作的典範。
1999年11月20日,新型長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神舟號試驗飛船,11月21日飛船順利回收,中國載人航天技術實現歷史性的突破,是中國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2001年1月1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2號試驗飛船,按照預定計劃在太空完成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任務後,於1月16日在內蒙古中部地區准確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3號試驗飛船,環繞地球飛行了108圈後,於4月1日准確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4號飛船。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國成功進行了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中國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太空運行十四圈,歷時二十一小時二十三分,順利完成各項預定操作任務後,安全返回主著陸場。
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中國成功進行了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中國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在太空運行七十六圈,歷時四天十九小時三十三分,實現多人多天飛行並安全返回主著陸場。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嫦娥一號探測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是中國自主研製、發射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
2008年4月25日23時35分,中國首顆數據中繼衛星「天鏈一號01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神舟7號發射,9月28日安全返回主著陸場。
神舟十三號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開啟中國迄今時間最長的載人飛行。3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踏上為期半年的太空之旅,中國空間站也迎來第二批航天員和首位女航天員。
空間站在距離地球400公里左右的近地橢圓軌道上飛行,航天員所處的環境是微重力、高真空、溫度高低交替,還有空間輻射。空間站每90分鍾繞地球飛行一圈,這意味著空間站要頻繁感受冷熱交替,最高溫度達到200攝氏度,最低溫度達到零下120攝氏度。
如此神奇、嚴酷的太空旅程已歷時3個月,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度過此次「太空出差」的一半時間,不僅圓滿完成了各項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同時對空間站的居住環境越來越適應,也越來越習慣於繁忙而又精彩的太空生活。
⑥ 中國航天領域是什麼
中國航天領域就是指從事太空探索研究的領域答棗。包括運載火箭、衛星探測、衛星通彎梁信、衛星導航定位、太空空間站、宇宙飛船、探測車埋舉運等等太空設備的研究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