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逆全球化中國怎麼重塑

逆全球化中國怎麼重塑

發布時間:2023-03-24 17:14:38

① 逆全球化下,中國怎麼做有利於中國經濟的發展

雖然出現了逆全球化現象,但中國堅定奉行開放戰略,堅定地支持經濟全球化。

一方面,中國應繼續創造有利於我國發展的良好外部條件,抓住關鍵機遇期,堅持與各國一道互利好禪共贏,合作共贏,共同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為經濟合作添磚加瓦,為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

另一方面,堅持奉行獨立自主的原則,推進友亂塵一帶一路進程,深化亞投行建設,推動多邊關系和平發展、穩定發展。

最後,應當注意防範當前形式下所面臨的金融風險和貿易挑戰,積極推進國內陪賣供給側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機制創新,去杠桿、去庫存、去產能、補短板、降成本,保持我國經濟良性運行。

② 逆全球化形勢下,中國如何應對

擬以全球化的情況下,中國應該始終堅持發展不動搖,只有中國自己強大了,人民富裕了,才是對逆全球化的最好回答。

③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逆全球化逆全球話的態勢,中國應該如何面對這種局面

應對西方為首的疫全球化運動浪潮,我們必須要有淡定的心態應對這一切的發生,在美利堅合眾國(美國)為首的西方反全球化運動看起來好像來勢洶洶,但是只是一個紙老虎而已,我們還是那句老話吧!做好自己國家的事情,就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

④ 逆全球化思潮下中國應該怎麼辦

抓住經濟全球化產業結構大調整的機遇,結合中國的國情,使外資更好地為經濟服務什麼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呢?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地區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水平總的來看還不高。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通過全球化進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把發達國家技術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我們要打破「勞動密集型產業就一定是技術落後產業」的舊觀念。我們要充分發揮我國人口多、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大力發展技術含量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高技術產業中的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這不僅可以壯大我國的國力,而且可以解決十分重要的就業問題。OECD一份研究報告說,中國至少在今後30年可以為外國投資者提供一個勞動力成本較低的投資市場。這一優勢是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這樣的國家不可比擬的。第二,我們中國又是一個大國,我們必須有一個門類比較齊全的產業結構,特別是在世界上最新的產業部門中我們應佔有一席之地。我們要通過吸引外資,特別是與資金技術力量雄厚的大的跨國公司合作,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建立我們自己的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要做到這一點,關起門來引進是不可能做到的。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特別在電子、通訊、計算機、生物製品、精密儀器這些新的技術產業中,關起門來搞引進,等我們花幾年時間自己搞出產品,技術早已落後,更不要說成本、市場等問題了。因此,我們必須在開放的環境中來發展這些產業,捷徑就是外資,與有資金、技術的大的跨國公司合作,成為跨國公司的國外生產基地,成為它們整個國際生產線中的一個環節和國際銷售網路的一部分,並在這一過程中壯大我們自己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隊伍,從而建立和發展我們的新技術產業。總之,由於發達國家為了擺脫經濟困境,實行自己的產業升級,發起了以跨國公司為主體向外投資,尋求出路的整體戰略,為我們大規模吸引外資提供了條件,創造了機遇,這是日本、韓國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所不可能得到的機會。從全球化的新視野出發,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全面參與國際貿易信息時代所帶來的新的生產方式和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部署生產和銷售,已大大改變了傳統國際貿易的分工模式。一個國家出於效率和成本的考慮,已不再一味地追求完整地佔領一個產業,而是根據自身的綜合實力和比較優勢,盡力搶佔一個產業的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生產環節,同時把勞動密集和低附加值的生產環節留給其它國家,從而形成了新的國際貿易分工體系。我們要從這個全新的視野,看待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不要片面地認為在出口產品中製成品的比率高了,農副產品的比率下降了,出口結構就「優化」了。現在世界農產品的出口大國主要是發達國家,就從反面說明了這一點。出口結構的優勢不完全在於出口什麼產品,關鍵是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國際競爭力,看出口產品所包含的零部件中,特別是技術含量高的零部件中有多少是自己生產的,因為這才真正反映對外貿易的效益,反映外貿對於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從觀念上走出傳統的關於優化出口結構的誤區,不僅對於發展對外貿易,而且對於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我們不能為了優化出口結構,而籠統地提出發展外向型的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這樣有可能使各地一窩蜂地大搞某種出口製成品的項目(比如VCD),從而造成重復建設。全球化帶來的新的貿易格局和貿易方式,也應該改變我國外貿「進出口」的傳統觀念,而代之以「國際貿易」的新觀念傳統的「生產什麼出口什麼,需要什麼進口什麼」的事應該主要留給有外貿權的工礦企業去做,專業外貿進出口公司應改為國際貿易公司,成為國際化生產和銷售的組織者,建立自己的國際市場網路。在加工貿易中,專業貿易公司應該承擔類似「外商」的角色,在「進料」和「來料」的過程中,在銷售出口產品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使我國的加工貿易逐步走出只拿一點工本費的初級階段,從而大大地提高加工貿易的經濟效益。我們的專業貿易公司應逐步走向世界,大搞國與國之間的轉口貿易,而不應只局限於中國與其它國家的進出口,從而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貿易公司。這樣,我們的專業貿易公司大有用武之地,而不至於因為外貿權的全面放開而惶惶不可終日。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是跨國公司,特別是大的跨國公司。在美國,1995年最大的50家跨國公司的對外投資佔了美國對外投資的63%,英國佔了71%,德國佔了51%,最高為澳大利亞,50家最大公司佔了整個國家對外投資的96%。從量上看是如此,從掌握的技術、市場網路來看,更是如此。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發展中國家處於劣勢的先進技術產業中,例如生產電信通訊產品、計算機、半導體產品、汽車、生物製品、光學儀器等行業中,全球化趨勢發展更快,大的跨國公司通過全球化程度大大提高,可以說不參加跨國公司在這些產業的全球性生產和市場網路,就很難加入這些產業發展的世界主流。因此,我們要順應全球化的潮流,與跨國公司建立長期合作的戰略夥伴關系。今後搞好利用外資工作的一個重點,應該是吸收大的跨國公司的投資。應該說,我們和跨國公司建立戰略夥伴關系的條件是具備的。八十年代以來,跨國公司特別是大的跨國公司很大程度上調整了自己的經營戰略,主要一個變化就是當地化,技術開發、人才開發和經營管理的當地化。跨國公司的這種「當地化」經營戰略,使我們有可能在相對平等的基礎上與跨國公司合作,可以用我們的一部分國內市場,吸引大的跨國公司來華投資建廠,同時換取進入跨國公司國際銷售網路的機會,換取跨國公司轉讓技術的承諾。今後如果我們能夠建立一批可以同大型跨國公司競爭的國內大企業,我們就可以在更有利的環境和條件下,搞好與外國跨國公司的合作。在以跨國經營為主要特點的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應該有一批跨國經營的公司和管理人才。為了推動經濟全球化,使資金、人員、技術、金融的流動更加自由、更加規范,近年來各國際組織和區域經濟組織大力倡導貿易投資自由化,也就是在全球范圍內降低關稅、減少非關稅措施和改善投資環境,從而促進了資金、貨物、技術、金融、人員在國與國之間的自由流動,表現為各國政府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以政府行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特點。關於區域集團化問題,九十年代已經形成了一個大氣候。根據世貿組織的統計,目前世界上各種類型和層次的區域經濟貿易集團和組織已達100多個,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不同程度地參與其中。其中,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合組織發展最快,影響最大,而且最具活力。區域集團化的本質就是在一個地區率先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然後以此推動全球的貿易投資自由化,所以我們已經發現亞太經合組織在貿易投資自由化的很多領域已經走在世貿組織前面。發展壯大自己,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現在看來,全球化對我們的最大挑戰之一在於我們能否建立一套相互配合、一致連貫的政策法規體系。一般來說,政府可以依賴如下幾種政策:外國直接投資政策、貿易政策、與國內經濟活動有關的政策、競爭政策等配套使用,規范經濟活動的行為規范,以確保對外經貿工作對我發展國民經濟有利。這一點應該看成是對外開放中的一個共性問題,從各行各業來看,我們應該不怕開放,怕就怕沒有一整套系統的、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規,沒有一支素質優良、清廉公正的執法隊伍來進行管理。在這一方面,更具有挑戰性的還是在對外投資政策與貿易政策、國內有關經濟管理政策方面的協調。如前所說,隨著國際投資的重要性比國際貿易越來越大,一個國家的貿易政策要很好地為外資政策服務。比如關稅問題以後恐怕要地與怎樣更好地促進吸引外資的工作聯系起來。此外,還要針對吸引外資方面存在的壟斷市場、逃避稅收、違約違法等問題,充分利用符合國際慣例的國內政策措施保護我們的利益,通過制定反傾銷、反補貼、反壟斷等法律,規范市場競爭機制,限制外資的不正當經營行為。總之,只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規、政策體系,我們就可以更加放心大膽地發展對外貿易,更大規模地吸引外資,加快我國加入經濟全球化的步伐。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我們只要能夠壯大自己,就一定能在這一進程中趨利避害,在開放的大環境中,使中國成為21世紀的經濟大國。

⑤ 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請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原理分析我國該如何應對當前全球化的逆動形勢

中國的應對與責任

西方推動的逆全球化潮流,對中國以及發展中國家將有深刻影響。一是對中國經濟發展提出了全新的考驗。

中國經濟得益於開放的經濟模式,外需和投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經濟增長動力還沒有發生根本性轉移之前,自由貿易、貿易便利化、對外投資、吸引外資和產能合作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範式。

如果世界主要國家走向經濟封閉、社會保護和孤立主義,去全球化成為主流,那麼開放型經濟的外部條件將難以滿足,中國將面對一個與過去很不相同的外部環境,這對中國經濟發展十分不利。二是對世界經濟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挑戰。

盡管從整體上講,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未出現較大的收斂效應,但是全球化在推動發展中國家就業、縮小世界的貧富差距上成效是明顯的,不僅如此,還造就了一批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成長。

由於發達國家、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仍然存在較強的互補性,經濟合作的空間很大,一些發展中國家通過全球化謀求發展的意願沒有減弱,而且願望還十分迫切。

因此,平抑全球化逆動,推動世界經濟開放發展和強勁復甦,不僅是中國自身發展猜亂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期待,是大國的責任擔當。

全球化作為人類工業文明和市場機制發展的產物,單個國家意志難以全面控制全球化的進程,但全球化模式是由主要大國來塑造的,英國和美國分別造就了自由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模式,前者主要通過炮艦外交和殖民統治來維系全球化的秩序,後者主要通過制度壓力和干預主義規范全球化進程。

世界日益向多極化方向發展,進入西方收縮全球化步伐的調整時期,也是全球化模式的轉變時期。當代全球化進程將逐漸由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提供主要動力,中國作為全球性的經濟大國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有能力、有必要推動新型的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茄茄形成。

其一,在理念上推進以共同發展為導向的全球化和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基礎的全球治理。共同發展為導向的全球化理念是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為基礎,強調國家不分大小都有發展經濟的平等權利,發展是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意願和權利。

各國可以通過貿易和投資往來、產業分工等經濟互動相互促進發展,大國有責任提供國際公共產品帶動其他國家發展。

共同發展並不排斥全球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相反地更加強調市場機制效用,不提倡市場分割和排他性的俱樂部性質經濟機制,不贊成經濟合作中附加的政治條件和價值觀的約束,主張以更加開放的全球市場和與其相適應的全球多邊治理機制,以開放型世界經濟謀求共同發展。

建立在共同發展為導向的全球化基礎上的「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理念,是中國順應國際關系民主化潮流的中國式的全球治理觀。

全球治理應在規則機制、發展規劃和重點領域共同商議達成共識,應在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創新上各盡所能共同建設,並對全球治理的成果和收益方公平分享。「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反對霸權治理和單一的西方治理,體現了多極世界的「善治」原則。

其二,在平台上打造G20為核心的全球經濟治理長效機制。G20峰會是應對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的產物,作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共同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核心平台,在危機期間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化解全球金融系統性風險方面發揮了「救火隊」的作用。

危機過後,G20峰會表現為動力不足、議題泛化,推動全球經濟復甦的成果有限,這需要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協調各方利益,力促G20擺脫「清談館」的僵局。強化G20職能,建立全球經濟治理長效機制,是推動經濟全球化和全球經濟治理轉型的關鍵,中國應在貿易投資協定、可持續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其三,在行動上以共建「一帶一路」和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推動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轉型。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倡議國和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主要成員,中國有能力和意願在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貿易便利化和金融合作等方面加強同沿線國家和金磚國家保持密切經濟聯系。

「一帶一路」沿線集中了60多個國家,以「五通」建設為主要內容,將為沿線國家的經濟深度互動創造條件,這無疑為全球化發展增加了新的動力,也是世界多極化時期全球化轉型的基礎。

金磚國家合作穗納檔機制是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推動全球治理轉型的主導性力量,由於在傳統全球治理結構中沒有反映世界格局的變化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的實力結構,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建立起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和應急儲備安排,是服務合作和規范合作的機制創新,是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標志性成果。

其四,在方式上力促大國協調均衡下的全球秩序。當前美歐收縮全球化步伐有不同特點,美國主要是對就業和收入問題,歐洲主要是移民問題,前者主要是對區域化和全球化的質疑和否定,後者主要是對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移民政策開放的疑慮和不滿。

從未來發展趨勢來講,西方主要大國對全球化進程會表現得更加謹慎和保守,中國的關鍵在於協調中美、中歐等關系,加強與美歐的雙邊投資協定的談判,消減全球化進程中的戰略阻礙。畢竟,一個美歐不感興趣的全球化難以實現各國共同利益,一個僅有非西方世界推動的全球化也不是真正意義的全球化。

(5)逆全球化中國怎麼重塑擴展閱讀

逆全球化暗流涌動的深層原因

大國既可以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動者,也可以是去全球化的主導性力量。應該說,當前的全球化逆動,美國是主要推手。美國對自己推動的全球化規則體系開始改弦更張,民間反全球化的呼聲向政府去全球化的政策方向逐步演進,主要動機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緩解國內民眾與精英階層的矛盾。美國的中低產階層收入的相對下降,以及日益增長的移民風險和恐怖威脅,引發了民眾對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及其治理政策的恐慌,特朗普現象就是美國民眾對精英階層和精英政治不滿的集中反映。

二是避免對中國更有利的全球化。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也是融入美國主導的全球化的過程,特別是加入WTO以後,中國經濟進入全面加速階段,作為多邊體制的受益者,美國不願再維持既有的多邊規則體系,而轉向對自身更有益的跨區域貿易協定的談判。

三是重塑更能發揮自身優勢的全球化。美國主導的TPP和TTIP談判,目的就是用能發揮自身優勢的高標准規則限制和約束包括中國在內的一批新興市場國家。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後,將退出以TPP為代表的高標准貿易規則談判,但其遵循的高標准理念不會就此廢棄。

相反,一些新協議可能將以更加有利於美國的方式進行「建設性的重新定義」,未來新制度的塑造權之爭仍然是大國博弈的焦點。

當前全球化逆動是美國等西方大國對其推動的全球化主動收縮,是基於全球化進程中利益分配不滿的反映,也是美國主導全球治理能力和意願趨弱的表現。

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發展歷史表明,全球治理適應全球化發展是全球化順利推進的關鍵,國際社會需要一個利益結構合理的全球化和權力結構協調的全球治理。

⑥ 逆全球化浪潮之下,中國該怎麼走

近些年來,受歐美政治和經濟形勢的影響,「逆全球化」浪潮正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席捲全球。特朗普當選後提出的「美國優先」以及英國脫歐等現象都是「逆全球化」的集中表現。

盡管2008年經濟危機後,美歐等國訴諸貿易保護措施的頻率較以往有所上漲,但我認為,逆全球化與全球化並非「二選一」的選項,美國也不可能徹底「閉關鎖國」。在如今資源、人員等要素流動空前繁榮的形勢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無條件地把自己封閉起來。反而,逆全球化也會對全球化產生某些積極的作用。

比如,美國參與全球化就是美國的資本、產業流向世界的各個地方。特朗普上任後,希望兌現競選諾言,重新振興美國工業(即「再工業化」),吸引美國的海外資本迴流本土,我認為這也是全球化。

下一輪美國、中國等大國對國際資本的競爭會加劇,這種競爭也會促進全球化。我們不能說資本流出來是全球化,流回去就不是全球化。歐盟也是一樣。英國脫歐對歐盟是個打擊,英國脫歐後,與歐洲之間的競爭會空前加劇,而這種競爭也會產生全球化。

美國、中國、歐盟等行為體,現在對於全球化均處於一個調整期,而這種調整期是深度的、必須的。2008年金融危機以前,美國的中產階層佔75%以上,而現在卻不到50%。全球化本身沒有什麼錯,只是全球化與主權國家之間發生了沖突。特朗普並不是不想搞全球化,他只知道如今這樣的全球化進行不下去,因為對美國沒有利益可言。

在調整期內,美國政府能對全球化施加影響的空間有限,只能通過貿易保護措施。特朗普上任後,美國吸引資本迴流本土只能用政策,像大規模減稅等政策。但特朗普主導不了美國的資本。全球化基本就是跨國企業資本主導的現象,沒有一個人能夠主導資本的流動,特朗普也是一樣。

在世界上很多國家看來,在過去30多年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國是顯著的受益者之一。那麼,在逆全球化席捲全球的當下,中國該怎麼走?

去年中國主辦G20峰會,包括今年年初的達沃斯論壇,都表明中國正努力扛起全球化這面大旗,成為全球化的捍衛者與貢獻者,在國際上廣受好評。

接下來,中國還要處理好跟自由秩序、國際經濟秩序的關系。美國、歐洲推動的自由主義的國際秩序飽受詬病,但西方自由主義的經濟秩序並沒有那麼多的意識形態因素,我們需把兩者區分開。

中國應先明確如何與國際自由貿易體制接軌。 如今,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貿易國,完全有能力改革現有的貿易體制,如「一帶一路」倡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這些不是為了取代世界銀行或者亞行,而只是一個補充。

這幾年,很多人想著去扮演規則制定者的角色。奧巴馬時期,美國參與制定的TPP等也強調寫規則,結果慘遭折戟。美國以前制定的規則有用,是因為美國經濟繁榮、國內市場大,而美國如果國內市場小了、經濟實力沒那麼強了,制定再多的規則也沒用。

中國下一步要推動的全球化不是規則導向的,是發展導向的。我們現在做的「一帶一路」、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這樣開放性、包容性的倡議,讓其他國家參與進來,在發展的過程中商量規則,這才是行之有效的。

⑦ 如何應對當今世界范圍內的逆全球化現象

一方面要頌讓積笑談極優化營商環境,加大對外開放力度。要大力降低企業的成本和稅負,在吸引外商投資的同時,盡力留住打算外遷的企業,保持國內就業形勢穩定。

要簡化外商投資程序、引進國際投資基金、保障投資安全,保持我國利用外資的形勢穩定。

要用便捷、安全、穩定、成本較低的良好營商環境吸引外資,留住內資。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為穩定國內經濟秩序而實行的量化寬野升局松的貨幣政策不僅不利於發展中國家的商品出口,增加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成本和金融風險,而且惡化了世界經濟環境和全球政治生態。

⑧ 面對國際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思潮我國政府應該怎樣做才能應對挑戰並且繼續引領全球經濟發展

中國倡導、鼓勵全球化,是因為我們三十餘年的發展,通過全球化分工,通過承接大量低端工業訂單,完成了基礎工業和產業的建設,積累了發展資金,我們是全球化政策的既得利益者。然而,隨著產業升級,我們勢必要挑戰傳統科技強國在高級工業領域的優勢地位。

首先,必須要明白,目前保護主義、逆全球化等出現的原因。在1899年,美國對中國市場,向列強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強調機會均等,利益平分。間接緩和了列強矛盾,避免了擦槍走火的風險,可見大家合作還是有好處的(非中國立場)。

美國的目的非常簡單,中國人口眾多,都是潛在的消費者,是巨大的潛力市場和原材料來源地,作為新興工業國,美國在19世紀末,工業能力上升到世虧御差界第一位,所以需要可供傾銷產品的市場和掠奪廉價的原料。



(8)逆全球化中國怎麼重塑擴展閱讀:

全球化進程導致西方出現了全球化贏家與輸家之間銷皮的結構性對立。如果把全球化視為一種現代化進程,那麼「現代化輸家」理論總體上可以解釋「逆全球化」思潮出現和涌動的原因。

在西方經濟、社會、文化與政治持續變遷過程中出現的,不能適應現代化進程,地位與聲譽受到影響並遭受社會排斥的收入低、受教育程度低的群體。這個群體表現出反全球化和反精英的態度。

「一帶一路」倡議既是中國為逆全球化開出的一劑良方,也是為全方位拆此、多層次的國際經濟合作搭建的一個嶄新平台,是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中國行動。

⑨ 面對「逆全球化」思潮的蔓延,中國應該怎麼做,請從經濟和政治角度給出兩條具體

面對逆全球化思潮的蔓延,中國從經濟學角度上來看,應該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潮流,提高開放型經濟的水平,優化對外經濟結構,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從政治學上來說,主要是加強國際的交流與合作,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閱讀全文

與逆全球化中國怎麼重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燃氣表怎麼讀 瀏覽:341
孔侑為什麼不來中國 瀏覽:382
中國一元等於多少錢 瀏覽:960
美的在中國哪個省產的 瀏覽:490
大同義大利面在哪裡 瀏覽:843
中國屬馬演員有哪些 瀏覽:531
去印尼勞務大約多少錢 瀏覽:81
中國移動無卡如何收發短消息 瀏覽:128
印度彩寶為什麼好多用銀鑲嵌 瀏覽:777
現在往伊朗出口貨物怎麼樣 瀏覽:45
印度葯進口中國有哪些 瀏覽:313
越南翻譯中文哪個好 瀏覽:198
英國所有殖民地有多少平方公里 瀏覽:713
英國的整體形式英文怎麼讀 瀏覽:33
中國現在的印度怎麼樣 瀏覽:631
中國水都是哪個省 瀏覽:244
印尼使用什麼新冠疫苗 瀏覽:68
美國與伊朗到底有什麼矛盾 瀏覽:852
在越南去哪裡旅遊最便宜 瀏覽:980
女士去印尼穿什麼衣服 瀏覽: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