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味精是怎樣生產出來的
味精是人所共知的調味品。它的誕生至今還不到100年。
說起味精的發明,純屬一種偶然。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國大學的化學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
味精
由於在上午完成了一個難度較高的實驗,此刻他的心情特別舒展,因此當妻子端上來一盤海帶黃瓜片湯時,池田一反往常的快節奏飲食習慣,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嘗起來了。
池田這一品,竟品出點味道來了。他發現今天的湯味道恃別的鮮美,一開始他還以為是今天心情特別好的緣故,再喝上幾口覺得確實是鮮。「這海帶和黃瓜都是極普通的食物,怎麼會產生這樣的鮮味呢?」池田自言自語起來,「嗯,也許海帶里有奧妙。」職業敏感使教授一離開飯桌,就又鑽進了實驗室里。他取來一些海帶,細細研究起來。
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後,池田菊苗教授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帶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鈉的化學物質,如把極少量的谷氨酸鈉加到湯里去,就能使味道鮮美至極。
池田在發表了上述研究成果後,他便轉向了其他的工作。
當時一位名叫鈴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從海帶中提取碘的生產方法。當他一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後,靈機一動立刻改變了主意,「好哇,咱們不搞提取碘的事了,還是用海帶來提取谷氨酸鈉吧!」
鈴木按響了池田家的門鈴,一位學者和一位商人就此攜起手來,池田告訴鈴木,從海帶中提取谷氨酸鈉作為商品出售不夠現實,因為每10公斤的海帶中只能提出0.2克的這種物質。可是,在大豆和小麥的蛋白質里也含有這種物質,利用這些廉價的原料也許可以大量生產谷氨酸鈉。
池田和鈴木的合作很快就結出了碩果。不久後,一種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現在東京淺草的一家店鋪里,廣告做得大大的——「家有味之素,白水變雞汁」。一時間,購買「味之素」的人差一點擠破了店鋪的大門。
日本人的「味之素」很快就傳進了中國。這種侍咐拿奇妙的白色粉末打動了一位名叫吳蘊初的化學工程師的
味精
心。他買了一瓶回去研究,看看這種被日本人嚴格保密的白粉究竟是什麼東西。一化驗,原來就是谷氨酸鈉。又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他獨立發明出一種生產谷氨酸鈉的方法來:在小麥麩皮(麵筋)中,谷氨酸的含量可達40%,他先用34%的鹽酸加壓水解麵筋,得到一種黑色的水解物,經過活性炭脫色,真空濃縮,就得到白色結晶的谷氨酸。再把谷氨酸同氫氧化鈉反應,加以濃縮、烘乾,就得到了谷氨酸鈉。
吳蘊初把他製得的「味之素」叫做味精,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來生產味精的人。1923年,吳蘊初在上海創立了天廚味精廠,向市場推出了中國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以後,佛手牌味精不僅暢銷於中國市場,還打進了美國市場。吳蘊初也獲得了一個「味精大王」的稱號。
2003年以後,中國河南·蓮花味精(集團總部位於河南項城市),主要競爭對手就是日本的「味之素」。一些權威媒體的新聞和評論資料上,看得出蓮花味精和日本「味之素」的海外之戰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物力,而且成功搶佔了「味之素」市場份額。據資料顯示,「味之素」是此前國際上味精行業最牛的,周潤發版
的《上海灘》中,就有「周潤發」抗日燒「味之素」倉庫的片斷。從股市專業評論上看「蓮花味精的出口量佔中國味精總出口量的80%以上」,媒體記者報道上看
「蓮花味精的出口量佔中國味精總出口量的90%(也有說95%的)以上」。但是,蓮花在取得國際市場「抗日」勝利的同時,卻丟掉了大量的國內市場。這和包
括網路在內的各種媒體鋪天蓋地關於「味精有害健康」的文章是有很大關系的。因為,菱花、梅花、紅梅、菊花等品牌都受到了和雞精市場競爭激烈、利潤降低的影響,甚至企業虧損,唯獨蓮花味精獨樹一幟,一直占據市場的高端位置。
用水解法生產味精很不經濟,因為這種方法要耗用很多糧食,每生產1噸味精,至少要花費40噸的小麥。而且,在提取谷
氨酸鈉時要放老搭出許多味道不好的氣體,使用的鹽酸也易腐蝕機器設備,還會產生許多有害污水。因此,日本的味精公司不得不繼續進行研究工作,以便用更好的方法
生產出更好的產品來。
在這項工作中,簡臘日本的協和發酵公司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協和公司組織的一批科學家在進行研究時發現,用糖和尿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也可製得谷氨酸,但由於不同的細菌繁殖後會有不同的產物,故必須選取其中合適的菌種擔任生產谷氨酸的「小工藝師」。
1956年,協和公司宣布,他們已找到了這位「小工藝師」,這就是短桿菌。谷氨酸鈉的發酵法生產就此誕生。協和的科學家們用糖、水分和尿素等配製成培養液,再用高溫蒸汽滅菌法將那些雜菌統統殺死,然後把培育好的純種短桿菌在最有利的環境下接種進去,讓它們繁衍後代。由於「小工藝師」們的努力,把絕大部分的糖和尿素轉變為谷氨酸,最後,把它中和成為鈉鹽。
用協和公司發明的新方法生產味精,每噸只耗用小麥3噸,不僅操作簡單,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味精的純度提高,鮮味更強。不過,協和公司的這項發明不久就失去了它的光彩。
1964年底,日本新聞界評選出了當年日本的10大發明,其中之一是「強力味精」。它的鮮度竟是「協和味精」的160倍!
「『強力味精」的發明,可上溯到本世紀初。那時,日本科學家大介博士對蘑菇為何異常鮮美這個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也和帝國大學的池田教授一樣,走進了實驗室,研究起蘑菇的成分來。經過分析後,發現蘑菇的鮮美.是因為含有一種叫「烏苷酸鈉」的物質。可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想了好多辦法,也未能將它製造出來。大介只好停下這項勞而無功的研究。
直到60年代,新一代的日本科學家又重新想到大介的發現,因為這時的生物化學發展很快,生物催化技術已非常成熟,可以在這一領域大顯身手了。這樣,到1964年,以烏苷酸鈉為主體的強力味精終於面世了。
說來有趣,烏苷酸鈉本身的鮮味其實同普通味精也差不多,只有當它加到食品中,而食品中含有少量的谷氨酸鈉時,它才會同谷氨酸鈉發生「協同作用」,立刻使食品鮮度提高。所以,強力味精實際上就是用少量烏苷酸鈉摻到普通味精里製得的。
其實,還在強力味精發明之前,有經驗的廚師已經利用這一化學原理來提高鮮味了。他們在燒雞、燒肉時,往往要加少許味精,因為肉類中也有烏苷酸鈉,加進去的味精能與之發生鮮味上的協同作用,使鮮味大幅度提高。
人們對「鮮」的追求並未就此結束。當歷史老人在邁越80年代的最後幾步時,又有人發明了一種「超鮮味精」。它的主要化學成分是2—甲基呋喃苷酸。它比味精要鮮上600多倍!看來,事物的發展是沒有窮盡的,鮮也是無止境的啊!
『貳』 味精傳入中國是什麼時候
味精及核酸系調味品從發現到生產都是20世紀初的事。據說,最早是日本於1909年開始生產味精的。當時採用從味之素中採取鹽酸分解小麥谷朊的方法,將谷朊中約25%的結合態的谷氨酸轉變為游離態之後,加濃鹽酸從分解液中以難溶性谷氨酸鹽酸鹽的形式分離出谷氨酸;然後用溫水將粗谷氨酸鹽酸鹽溶解,經過濾並用氫氧化鈉將濾液的pH調至L-谷氨酸的等電點3。 2,得到結絕滾晶的L-谷氨酸;再將谷氨酸的粗結並寬余晶懸浮於水,用氫氧化鈉中和,用活性炭脫色,經濃縮及再結晶得到精製的L-谷氨酸。這種方法一直延續到1956年味精的發酵法誕生為止。
味精的發酵法得以問世,受益於美國用微生物發酵法生產出了被認為是谷氨酸生產過程中的一種中間產物——α-氧代戊二酸,日本的協和發酵工業(株)的技術人員從中受到啟發,以葡萄糖和銨鹽為原料,採用發酵法生產出了谷氨酸,這種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只是原料有所變化,當初使用的葡萄糖現在已被價格便宜的糖蜜所替代。 另外,銨鹽也改換成了液體氨。 ------------------------------------------------- 日本人發明。
池田教授在東京大學的化學實驗室里,仔細地研究起海帶的化學成分來。 半年以後,他從海帶里提取出一種叫谷氨酸鈉的物質。奧秘終於揭開,正是谷氨酸鈉大大提高了菜餚的鮮味。 於是,池田把它定名為「味之素」,並獲得專利。
20世紀初,中國到處巧游可見味之素的廣告。 有一個叫吳蘊初的工程師對這種能產生鮮味的粉末很感興趣,便買了一瓶回去研究。他化驗出粉末的主要成份是谷氨酸鈉,於是就想造出中國的味之素來。經過一年的時間,終於提煉出10克白粉似的結晶來,一嘗味道,與日本的味之素無異。
吳蘊初想:「最香的香水叫香精,最甜的味道稱糖精,那麼,最鮮的東西,不妨取名為『味精』」。
『叄』 味精的由來
由來:味精是由一個名叫池田菊苗的日本化學家從海帶中分離出了谷氨酸,又進一步配製成谷氨酸的鈉鹽——谷氨酸鈉,1909年日本開始生產以谷氨酸一鈉為主要成分的 「味之素」,並出售。
中國於1921年由吳蘊初開始生好衡衫產味精。
1988年國家已宣友腔布取消其食用限制。
我國味精生產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並成為世界味精生產大國。
味精主要成分是谷氨酸的鈉鹽,也是谷氨酸鈉的商品名和俗名,又名味粉、味之素、谷氨酸鈉、麩氨酸鈉,一種鮮味劑。
(3)味精是如何在中國擴展閱讀:
味精的作用:味精是採用微生物發酵的方法由糧食製成的攔者現代調味品。
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鮮味,在中國菜里用的最多,也可用於湯和調味汁。
成品為白色柱狀結晶體或結晶性粉末,是目前國內外廣泛使用的增鮮調味品之一。
我國味精是一種增鮮味的調料,炒菜、做餡、拌冷盤、做湯等都可使用。
但如果不遵守使用規則,不僅達不到理想的調味效果,甚至會產生副作用。
味精能增加食品的鮮味,引起人們食慾,有助於提高人體對食物的消化率。
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還具有治療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經衰弱、癲癇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
『肆』 味精的由來是怎樣的
1907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研究員池田菊苗發現了一種,昆布(海帶)湯蒸發後留下的棕色晶體,即谷氨酸。這些晶體,嘗起來有一種難以描述但很不錯的味道。這種味道,池田在許多食物中都能找到蹤跡,尤其是在海帶中。池田教授將這種味道稱為「鮮味」。繼而,他為大規模生產谷氨酸晶體的方法申請了專利。池田教授凳核將谷氨酸鈉稱為「味之素」。這種風靡整個日本的「味之素」,很快傳入中國,改名叫「味精」。不久,味精風靡全世界,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調味品。
味精,學名谷氨酸鈉。其發展大致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866年德國人H·Ritthasen(里德豪森)博士從麵筋中分離到氨基酸,他們稱谷氨酸,根據原料定名為麩酸或谷氨酸(因為麵筋是從小麥里提取出來的)。1908年日本東京大學池田菊苗試驗,從海帶中分離到L—谷氨酸結晶體,這個結晶體和從蛋白質水解得到的L—谷氨酸是同樣的物質,棗世掘而且都是有鮮味的。
第二階段:以麵筋或大豆粕為原料通過用酸水解的方法生產味精,在1965年以前是用這種方法生產的。這個方法消耗大,成本高,勞動強度大,對設備要求高,需耐酸設備。
第三階段:隨著科學的進步及生物技術的發展,使味精生產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自1965年以後我國味精廠都採用以糧食為原料(玉米澱粉、大米、返遲小麥澱粉、甘薯澱粉)通過微生物發酵、提取、精製而得到符合國家標準的谷氨酸鈉,為市場上增加了一種安全又富有營養的調味品,用了它以後使菜餚更加鮮美可口。
我國發明歷史:
1925年,吳蘊初將自己的生產工藝公開,以做好向歐美行銷的准備。1926~1927年吳蘊初還將「佛手牌」味精的配方、生產技術等,向英、美、法等化學工業發達國家申請專利,並獲批准。這也是中國歷史上,中國的化學產品第一次在國外申請專利。1926年,佛手牌味精獲得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金獎。1930年,1933年,吳蘊初的味精繼續在世界博覽會上連續獲得獎項,佛手牌味精打入了歐洲等海外市場。日本「味之素」在東南亞的市場也被中國產品取代。
按照北洋政府的專利法,吳蘊初的味精專利可以享有5年的專利保護。1926年,吳蘊初宣布,放棄味精的國內的專利,希望全國各地大量仿造生產。此後,國內各地先後出現了十幾個味精品牌,國貨味精市場極大繁榮,日本的「味之素」除了在日本關東軍佔領的我國東北地區外,在中國的其他地區再也難見蹤影。
一九二五年,因有了聲勢浩大的五卅運動相助,日貨更受抵制,本來無力與味精競爭的味之素更趨頹萎,連南洋的華僑也棄日貨味之素,改用了國貨味精,進入了「天廚」。佛手牌味精不但打入了南洋各國市場,而且很快就成了該市場的緊俏商品。
『伍』 味精是如何發明出來的
1907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研究員池田菊苗發現,海帶湯蒸發後會留下一種棕色晶體,即谷氨酸。繼而,他為大規模生產谷氨酸晶體的方法申請了專利,將谷氨酸鈉稱之為味之素,後傳入中國,改名叫「味精」。
味精,學名谷氨酸鈉。其發展大致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866年德國人H·Ritthasen(里德豪森)博士從麵筋中分離到氨基酸,他們稱谷氨酸,根據原料定名為麩酸或谷氨酸。1908年手頃悄日本東京大學池田菊苗試驗,從海帶中分離到L-谷氨酸結晶體,這個結晶體和從蛋白質水解得到的L-谷氨酸是同樣的物質,而且都是有鮮味的。
第二階段:以麵筋或大豆粕為原料通過用酸水解的方法生產味精,在1965年以前是用這種方法生產的。這個方法消耗大,成本高,勞動強度大,對設備要求高,需耐酸設備。
第三階段:隨著科學的進步及生物技術的發展,使味精生產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自1965年以後我國味精廠都採用以糧食為原料通過微生物發酵、提取、精製而得到符合國家標準的谷畢渣氨酸鈉,為市場上增加了一種安全又富有營養的調味品。
(5)味精是如何在中國擴展閱讀:
1、嬰幼兒大量食用味精後,會使血液中的鋅轉變成谷氨酸鋅從尿中過量地排出體外,從乎擾而導致急性鋅缺乏。缺鋅會導致弱智、夜盲症、性晚熟及成年侏儒症等情況。
2、哺乳期的母親如果食用過量味精,大量的谷氨酸會通過乳汁進入嬰兒體內,從而導致嬰兒缺鋅
3、過多食用味精後,人體血液中的谷氨酸含量就會升高,會妨礙鈣和鎂的吸收,從而造成短期的頭痛、心跳、惡心等症狀,且對生殖系統也有不良影響。
4、味精食用過多,會使人產生對味精的依賴性,再吃不含味精的菜就會覺得沒有味道,還會妨礙對其他營養素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