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唐朝的時候怎麼稱呼

中國唐朝的時候怎麼稱呼

發布時間:2023-03-27 00:12:35

① 唐朝時候中國叫什麼中國是漢朝改名為中國嗎

唐、大唐、東土大唐

「中國」一名的由來
我國古代,「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獻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諸夏或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國家。
自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直到辛亥革命時,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全國解放後,我們也把「中國」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中國的別稱
赤縣、神州、華、諸華、中華、夏、華夏、諸夏、中夏、方夏、函夏、禹城、禹進、禹甸、九州島、九牧、九區、八州、海內。
外國對中國的稱呼
唐:外國對中國的稱呼之一。唐代的中國國勢強盛,名聲很大,因此在這以後,外國便有稱中國為「唐」的習慣。
秦、秦尼:現在伊朗的波斯語、印度的印地語、義大利語、英語中對中國的稱呼,如「秦尼」、「秦尼斯坦」、「摩秦」、「馬秦尼」、「秦尼策」、「秦那斯坦」等,通常是由「秦」的發音轉化而來。
漢:漢代中國國力盛極一時,曾多次派遣使臣出外,漢代以後,中國人常以漢來稱呼自己的國家,外國人也稱中國為漢。
契丹:契丹作為中國的代稱在西方也流傳很廣。
支那:近代日本稱中國為支那。
震旦:古代印度對中國的稱呼,又譯作「真丹」。
賽里斯:中國因「絲綢之國」而聞名於世,因而得名賽里斯,有贊譽之詞。

② 中國在唐朝叫什麼國家

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封建王朝。

唐朝歷銀州喚二十二代,前後共二百八十九年,其與漢朝並稱為中國歷史上兩大強盛王朝之一。唐朝(618—907年),是中國歷史上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李淵建立,定都長安(今西安)。

907年朱溫篡唐,鋒凱唐朝滅亡。唐朝共歷289年,20位皇帝。唐朝聲譽遠及海外,與南亞、西亞和歐洲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唐詩、科技、文化藝術極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點。

(2)中國唐朝的時候怎麼稱呼擴展閱讀

唐朝疆域空前遼闊,極盛時期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是中國自秦以來第一個未修建據胡長城的大一統王朝。

唐朝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後,天子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又借羈縻制度征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國,並讓日本、南詔、新羅、渤海國等藩屬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制度。

唐朝經濟、社會、文化、藝術呈現出多元化、開放性等特點,在詩、書、畫、樂等方面涌現出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書法家顏真卿,畫聖吳道子,音樂家李龜年等。唐朝接納各國交流學習,形成開放多元的文化。

軍力強大是唐代的一個鮮明的軍事特點。唐朝統一了隋朝末年軍閥割據的中國,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時攻滅東西突厥、薛延陀、高昌、高句麗、百濟等國收其地為州縣,並在白村江戰役打敗日本援軍,又征調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民族為李唐征戰。

當時唐朝在亞洲軍事制度,經濟和科技的優勢都是這些戰績的基礎。

唐玄宗時唐朝的勢力與來自阿拉伯、新興和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的黑衣大食的勢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大小勃律、吐火羅在內的中亞諸國相遇,結果後來唐朝因安史之亂在軍跡辯事上全面收縮,中國的勢力從此退出中亞。接踵而至的藩鎮割據導致華北地區經濟蕭條。

唐朝的眾多著名將領中,除了天策府的李世民、神將薛仁貴、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的將領、郭子儀、李晟及其子李愬、高駢等漢族統帥外,異族將領也占據了重要地位。

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的破壞導致府兵制改為徵兵制和募兵制。安史之亂中,臨時代府兵制而起的擴騎並不能抵禦與節度使的兵力。

唐朝在軍事上失勢:內有藩鎮割據,外有回紇、吐蕃、南詔犯邊。但在晚唐會昌二年唐軍擊破回鶻那頡啜部,全收七千帳,殺戮收擒老小近九萬人。那頡中箭,透駝群潛脫,烏介獲而殺之。

③ 唐代的各種稱呼都是怎樣的呢

1、家嚴(家君、家尊):舊時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父親的謙稱。

《易·家人》:「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

2、家慈:舊時對別人稱自己母親的謙辭,由嚴父慈母而來。

清 胡壽頤 《小螺庵病榻憶語跋》:「女史亡矣! 張姥 猶時為予述往時攜女史釵鈿求家慈修飾,家慈恆樂為之勞。」

3、膝下:古代兒女與父母通信時用的敬辭,書面語。

《孝經·聖治》:「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

4、伯仲叔季:古時兄弟間老大為伯,老二為仲,老三為叔,最末為季。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王不立愛,公卿無私,古之制也。 穆後 及 大子壽 早夭即世, 單 劉 贊私立少,以間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圖之!」

5、千金:尊稱別人的女兒為千金,有金貴之意。

《紅樓夢》第五十七回:「怨不得他,真真是侯門千轎唯金,而且又小,那裡知道這個?」

6、拙荊(山荊、荊室):一般人家丈夫對妻子的稱謂,荊釵布裙為貧寒人家婦女而穿,故以此代稱。

清 蒲松閉寬培齡 《聊齋志異·狐嫁女》:「遂有婦人出拜,年可四十餘。翁曰:『此拙荊。』公巧此揖之。」

④ 唐朝時期人與人之間是怎麼稱呼的,那時候「相公」指代什麼

在現在,相公一詞在大家的腦海里都等同於老公,丈夫的意思。但是在唐朝,相公一詞代表的並不是如今的意思。在唐代,「相公」是宰相的專屬稱謂。全天下只有宰相一人有此稱謂。此外,在我國的唐朝時我國封建社會文學史上的巔峰,所以那個時候的人們互相稱呼是非常嚴謹的,而且很多稱呼都與現代的稱呼相差的非常遠。

此外在電視劇里古代的枝肢夫妻常以「娘子」「郎君」相稱。而在唐朝,幾乎所有的女子都可以稱為「娘子」。但凡是個少年都可以稱之為唯春「郎君」。所以,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卻又是時刻在變動中的。

⑤ 唐朝稱呼知多少

1、稱呼皇帝多用聖人,和其親近之人或其近侍稱其為大家,女子稱呼其缺橡散婆婆也為大家。

2、皇太子,常被左右之人稱為郎君,太子、諸王有時自稱為寡人。

3、奴僕稱呼男主人為阿郎,而稱呼少主人為郎君,稱呼主母和小姐俱為娘子。

4、稱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後再加以郎,而稱呼女子則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

5、女子稱呼丈夫的弟弟為小郎如胡,女婿被稱為郎子。

6、男子多自稱為某,也有謙稱仆,女子除了謙稱為奴外,更多的是自稱為兒,同時也有女子自稱為某。

7、宰相被稱為相公,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官員相互之間稱為閣老,刺使被尊稱為使君,縣令的尊稱為明府。

8、平民自稱臣、某、奴。

9、稱母親為阿娘、大人,大人只用於父母。

10、伏氏稱父親為阿耶、耶耶、哥哥、大哥、大人。

⑥ 唐代的各種稱呼都是怎樣的呢

唐代貴族官府中子對父母的稱呼是父親,母親.有時加上大人二字,古時,夫妻間稱呼對方為夫君,娘子.
唐宋時的稱謂
唐:皇帝自稱:「朕「。另外,有時候也用「我」或者「吾」 別人稱呼皇帝:唐代時稱呼皇帝多用「聖人」,至於像唐明皇這樣的風流天子,則親近者俱呼其為「三郎」 皇後自稱:皇太後下制令時,自稱「予」,在便殿見群臣時,則稱「吾」,很多時候也用「我」 後妃自稱:在正式場合用「妾某氏等」,(注意,並不是臣妾)平時則用「我」或者「吾」 公主自稱:對皇帝,她也是稱「吾」或者「我」 皇帝對兒子的稱呼:親昵一點可叫小名,平時可叫他的名或者稱呼其排行,如九郎之類 皇太子自稱:平時還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對皇帝或者皇後或者時可用「兒臣」,對下人可用「小王」。 太子則常被左右之人稱為「郎君」;諸王則被稱呼為「王爺」
宋 皇帝自稱:「朕「。另外,有時候也用「我」或者「吾」 別人稱呼皇帝:宋代時稱呼皇帝多用「官家」。 皇後自稱:皇太後下制令時,自稱「予」,在便殿見群臣時,則稱「吾」,很多時候也用「我」 後妃自稱:在正式場合用「妾某氏等」,或者「臣妾」,平時則用「我」或者「吾」 皇帝對太後、皇後和妃嬪的稱呼茄野悄:皇帝稱呼太後(母後)為「娘娘」,皇帝稱呼皇後為「聖人」(這個要和唐朝的「聖人」區分),皇帝稱呼妃子為「娘子」 公主自稱:對皇帝,她也是稱「吾」或者「我」 皇帝對兒子的稱呼:親昵一點可叫小名,平時可叫他的名字,加上什麼兒之類:如桓兒,構兒等。 皇帝對公主的稱呼:親昵一點可叫小名,平時可叫她的名字,或者稱呼其封號。 皇太子與諸王子自稱:平時還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對皇帝或者皇後或者時可用「兒臣」,對下人可用「小王」。 諸王則被稱呼為「王爺」。
唐代時稱呼皇帝多用「聖人」,至於和其親近之人或其近侍則稱其為「大家」,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稱呼其婆婆亦呼為「大家」。至於像唐明皇這樣的風流天子,則親近者俱呼其為「三郎」,而呼太真妃為「娘子」;皇太後自稱為「朕」,這個可見《舊唐書·武則天傳》中則天登基之前的談話記錄;至於皇太子,則常被左右之人稱為「郎君」;而太子、諸王有時自稱為「寡人」,這個一可見於順宗為太子時同王叔脊散文的對話,一可見於《舊唐書·永王璘傳》中永王說:「寡人上皇天屬,皇帝友於」;國公會自稱為「孤」,此可見《大唐創業起居注》中顫渣,時為唐國公的李淵的講話。

⑦ 中國在唐朝叫什麼國家

據史書記載及現有的考古文物證實,「中國」名稱約在三千年前就有了。據一九八三年出土的西周文物上記有「余其宅茲中或」。專家考證,「中或」就是中國。所謂「中」就是「居天下之中」的意思;所謂「國」,在古代意指「城」。「中國」一名,古代含義不盡一樣。有的指京師為中國;有的指帝王所在的都城為中國;有的則指華夏族和漢族所在的地區為中國;也有的指我國華夏族所建的國家在黃河流域一旅橡帶,以為黃河流域為天下之中,故稱「中國」。古時的「中國」與史書記載的「華夏」、「中土」、「中原」、「中夏」、「九州」、「神州」、「中華」一詞的含義是相同的,都是中國人民對自己偉大祖國的共同稱謂。從秦以後,「中國」名稱的含義則指我國各族人民共有的疆域的全部領土。《史記·天官書》稱:「其後秦遂以兵滅六國,並中國」。《漢書·陸賈傳》曰:「皇帝(指劉邦)起豐沛,討暴秦,誅疆楚,為天下興利除害,繼五帝三王之業,統天下,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里,居天下之膏腴,人眾車輿,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陸鎮兆地剖判未始有也」。自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名稱則是指我國五早租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和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全部疆域領土。

在唐朝應該也有中國這個稱呼,但稱呼最多的還是大唐。

⑧ 求唐朝稱呼問題

在唐代,「大人」只是作為父親的尊稱,並不用於稱呼地位高於自己的官員,而且下級官員見了上級官員或者百姓見了官員,也並不像後世那樣奴顏婢膝。

附:中國的稱呼從唐代到明、清兩代,曾有過巨大的變化,而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古代稱呼多是明、清兩代之稱呼。至於唐時所用之稱呼,無論電視中亦或小說中,都少有提及。現將唐代稱呼略述如下:

唐代時稱呼皇帝多用「聖人」,至於和其親近之人或其近侍則稱其為「大家」,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稱呼其婆婆亦呼為「大家」。至於像唐明皇這樣的風流天子,則親近者俱呼其為「三郎」,而呼太真妃為「娘子」;皇太後自稱為「朕」,這個可見《舊唐書·武則天傳》中則天登基之前的談話記錄;至於皇太子,則常被左右之人稱為「郎君」;而太子、諸王有時自稱為「寡人」,這個一可見於順宗為太子時同王叔文的對話,一可見於《舊唐書·永王璘傳》中永王說:「寡人上皇天屬,皇帝友於」;國公會自稱為「孤」,此可見《大唐創業起居注》中,時為唐國公的李淵的講話。

而對於太真妃和太子的「娘子」、「郎君」之呼非憑空無據,在唐代,沒有「老爺」之稱,奴僕稱呼男主人為「阿郎」;而稱呼少主人為「郎君」;稱呼主母和小姐俱為「娘子」。但是,「娘子」、「郎君」並非只用於奴僕稱呼主人,旁人見了女子亦呼其為「娘子」,見了少年女子也有呼為「小娘子」者;年長者也會叫少年人為「郎」或「郎君」,像李白的一句詩中就描寫有:一個老人問李白「郎今欲渡緣何事」?然後告誡他「如此風波不可行」。

在唐代,稱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後再加以「郎」呼之,例如,白居易呼元縝為「元九」,唐德宗曾呼陸贄為「陸九」;而稱呼女子則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例如:「公孫大娘」、「李十二娘」等等叫法。而「蕭郎」和「蕭娘」作為普遍的代稱,早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另外,既講到了「郎」,另兩個稱呼也不可不提:當時,女子稱呼丈夫的弟弟為「小郎」;而女婿又被稱為「郎子」,就如《無雙傳》中,無雙家人從小就戲呼王仙客為「王郎子」。

另外,看看唐代官場中的相互稱呼和百姓見了皇帝或官員的稱呼,就感到那時人們間的關系遠較明、清時代更加平等:

在唐代,「大人」只是作為父親的尊稱,並不用於稱顫派羨呼地位高於自己的官員,而且下級官員見了上級官員或者百姓見了官員,也並不像後世那樣奴顏婢膝。當時,對於官員的稱呼普遍是呼其官職的,除非是相熟之人可稱其「行第」。宰相見了一個刺使會自稱為「某」,而稱呼此刺使為「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這個刺使對宰相的自稱亦是「某」,同樣,這個刺使治下之民稱呼這個刺使,也是「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刺使對百姓的自稱亦同百姓對刺茄拍使的自稱————「某」。同樣,對於一個侍郎,無論是其長官或是其下級以至於百姓,俱呼其為「某侍郎」,而對於大理寺卿即使是在獄中待審的囚犯,也是稱呼其為「某卿」。即使在公堂之上,百姓若是男子也是自稱為「某」,而女子亦自稱「兒」同常時一樣。

例如,像郭子儀這樣地位的人,對給他家修牆的工人講話時,自稱為「某」,而工人回話是也自稱為「某」。

另外,百姓見了皇帝,也同百官一樣自稱為「臣」,這可見於明皇逃難時和一蓍老的對話,以及德宗出巡時與一農民之談話。

此外,還有我不能十分確定的一點,就是唐代諸王的世子,如果沒有另外封號的如何稱呼,我疑心是也稱為「某太子」的。在《全唐文》中,有「汲太子妃」的文章......

皇帝自稱:「朕「。另外,有時候也用「我」或者「吾」

別人稱呼皇帝:唐代時稱呼皇帝多用「聖人」,至於像唐明皇這樣的風流天子,則親近者俱呼其為「三郎」

皇後自稱:皇太後下制令時,自稱「予」,在便殿見群臣時,則稱「吾」,很多時候也用「我」

後妃自稱:在正式場合用「妾某氏等」,「臣妾」也可)平時則用「我」或者「吾」

公主自稱:對皇帝,她也是稱「吾」或者「我」

皇帝對兒子的稱呼:親昵一點可叫小名,平時可叫他的名或者稱呼其排行,如九郎之類

皇太子自稱:平時還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對皇帝或羨蠢者皇後或者時可用「兒臣」,對下人可用「小王」。

太子則常被左右之人稱為「郎君」;諸王則被稱呼為「王爺」

普通人:

戲文之中,夫妻之間,多有「相公」和「娘子」之類,事實上,這在唐宋兩朝,是非常大的錯誤!

基本上,男子和女子打招呼,不管是否相識,一律可以稱為「娘子」,年輕一點的可以稱呼為「小娘子」。這里「娘子」並非老婆含義,各位可以大膽使用。

「相公」一詞,嚴禁隨便使用!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稱為「相公」。

年長者也會叫少年人為「郎」或「郎君」,稱呼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後再加以「郎」呼之;而稱呼女子則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

唐代家法,父對子自稱哥哥,或用做自己和別人說話時稱呼自己父親為哥哥。但不普遍。

哥 這種稱呼方式只在古代的某一時期、某些人物曾經如此叫過,並不普遍。 一般用做自己和別人說話時稱呼自己父親。《舊唐書·王琚傳》:「玄宗曰:『四哥仁孝』。」這里的四哥指的是唐玄宗的父親唐睿宗 。也有父親和兒子交談時自己稱呼自己的。清代梁章鉅《稱謂錄》雲:「淳化帖有唐太宗與高宗書,稱哥哥敕。父對子自稱哥哥,蓋唐代家法如是。」

稱父親為哥哥,但又不是單純的叫哥哥。一般是看父親在家中排行多少,然後用排行來稱呼為幾哥。比如父親在家中上一輩里排行第四,那孩子就可稱呼父親為「四哥」。

唐人稱父、兄皆為哥,長輩對晚輩、兄對弟、平輩朋友則直稱名或呼為郎,唐人多是大家族,極重行第,雖是親生父親,有時也會以行第稱呼,舉例而言,本文中的太子賢在高宗諸子中排行第六,所以可稱他六郎,他的兒子除了可以稱他「阿哥」之外,也可稱「六哥」,不過,在武後執政後,高宗的庶子們就都被排除在外,高宗的家庭就都以武後與她的五個兒為主,所以武後的子們通常就是自成行第,如幼子睿宗李旦,他的兒就直接稱他「四哥」,而非正式的行第「八」。

⑨ 唐代的各種稱呼都是怎樣的呢

自古以來,我國對嬰、幼、少、青、壯、中、老各個年齡的稱謂,真可說是名目繁多,雅緻有趣。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20歲(男)——弱冠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古代年櫻坦歲的別稱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脊昌桐《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發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束發:指青少年。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後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
語出《迅唯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發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花甲:指60歲。
以天乾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發服戎,功成皓首。」
黃發: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宮》「黃發台背」。老人頭發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台背」,「台」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讀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
湯餅之期:嬰兒出生三朝,稱為「湯餅之期」。
語出劉禹錫《送張盥詩》。
初度:指小兒周歲。
語出清代文學家程允升《幼學故事瓊林》。後來亦泛指生日為「初度」,如六十歲生日稱為「六十初度」。
齠齔:指兒童。
語出《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齒……」
教數之年:指兒童九歲。
外傅之年:指兒童十歲。
舞勺之年:指兒童十三歲。
以上皆出自《記》。
破瓜之年:指十六歲女子。
這是舊時文人將「瓜」字拆為二八字以紀年。《通俗編/婦女》:「宋謝幼詞:『破瓜年紀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破瓜之年」亦謂六十四歲。《通俗編》又雲:「若呂岩贈張泊詩:『功成當在破瓜年』,則八八六十四歲」。有室之年,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結婚之年。語出《禮/曲禮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歲。
杖鄉之年:指六十歲。
杖國之年:指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以上稱謂,皆出於《王制》。
下壽:六十歲。
中壽:八十歲。
上壽:一百歲。
以上稱謂,出於《莊子》。
花甲重開:一百二十歲。
古稀雙慶:一百四十歲。
此外,還有把六十歲以上的人統稱為「耆老」,八十歲以上的人稱為「大耋」。亦有泛稱老人為「龍鍾」、「潦倒之年」的。《廣韻》:「龍鍾,竹也,老者如竹枝搖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顛倒阻滯,如人之遭際,故雲。」

[古代對男子女子年齡的稱呼]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 0 歲 —— 古 稀 、 杖 國 之 年 、 致 事 之 年 、 致 政 之 年 ;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男子
子--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或美稱,相當與現在的先生.
夫子--古代對成年男子的敬稱,語氣比重於稱`子`.
父(讀第三聲)--古代對男子的美稱或對老年人的尊稱.
父(讀第四聲)--父親或男性長輩之稱.
甫--古代男子的美稱.
丈夫--古時稱成年男子為丈夫,並不專指女子配偶.
匹夫--本指一個人,古代多指平民中男子,或一般人.
須眉--古代稱男子為須眉.古曾以男子須眉稠秀為美,故有此稱.

女子
妾--古代女子表謙卑的自稱.
母--古代對貴族女子的一種美稱或泛指長輩女性.
青衣--古代俾女的代稱.
裙衩--古時為婦女的代稱.
拙荊--一般人家丈夫對妻子的一種稱謂.
粉黛--古代美女代稱.
蛾眉--亦作`娥眉`,古代美女的代稱.
巾幗--古稱婦女為巾幗.
姥--古稱老婦人為姥.
嫗--古對婦人,一般指年歲大者,亦有指少女者.
媼--古對婦人或老婦人的稱乎.

古代稱呼常識

稱呼是一種文化現象,從一個時代的稱呼中,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風貌。稱呼也是一面鏡子。稱呼的變化是文化的變化,同時也被視為歷史文化的折射。
中國人的稱呼,實質上就是一部中國文化的發展史,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的沉澱與變遷。中國人的稱呼是宗法、習俗、等級、地位、聲望等的反映,尊長、後輩、上級、下屬各有各的一套稱呼,誰也不能逾越。從稱呼中我們可以看到國人對宗法禮制、尊卑長幼等禮法習俗的重視,對官職、科舉的表示方式。古往今來,中國人的稱呼既反映出了人們對於成功的觀念,又透射著一種「自卑下之道」的「謙恭精神」,這種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們的語言、稱呼中體現出來。

1、宗族稱謂
祖上:
最早的祖先稱為始祖。後世的皇帝一般以他們可知的祖宗作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為始祖。後世的人在修家譜、作家傳時,也往往喜歡攀附古代的名人為自己的始祖。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孫三代就分別把曹振鐸、姬姓、虞舜稱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太祖:
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為太祖。如三國魏以曹操為太祖,唐以李淵為太祖,宋以趙匡胤為太祖,明以朱元璋為太祖,清以努爾哈赤為太祖。太祖是一朝的開國之君,所以他的太廟百世不遷。
祖宗:
是對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稱。從我國漢代開始,凡是創業的國君死後,他們的廟號一律為祖,如漢稱劉邦為高祖,唐稱李淵為高祖等等。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後,他們的廟號一律稱為宗,如漢稱文帝劉恆為太宗,唐稱李世民為太宗等。
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規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長房繼承系統為大宗、餘子為小宗。
宗子:
大宗的嫡長子叫宗子。對大宗來講,他是家長;對於小宗來講,他是族長,宗子繼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廟的祭祀。
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與「太」字意義相通。
支子:古代把嫡長子以外的其它兒子稱為支子。
嫡子:
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兒子稱作嫡子。同時也指正妻所生的長子。嫡子有繼承父親地位的權力,在社會地位上遠遠高於庶子。
別子:古代把諸侯嫡長子以外的兒子都叫別子。
庶子:
古代把妾所生的兒子稱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廟的祭禮和承襲父祖的地位。
嗣子:
無子而以他人之子作為兒子,既為嗣子。嗣子一經禮法認可,地位與親子等同。古代禮法對嗣子問題,有明確的規定。一、必須是同姓。二、必須是同宗的支子。三、輩分必須相當。
公子:
諸侯王(公)嫡長子以外的其它兒子稱為公子。另外諸侯的女兒也可以稱作公子。
考妣:
父母又稱為考妣。後多指已死的父母,即亡父亡母。
繼父:
生父死後,母親再嫁之夫稱為繼父。
八母:
八種身份不同的母親,即指嫡母、繼母、養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和乳母。
嫡母:
妾的子女稱父之正妻為嫡母。對於嫡母,服制是斬衰三年。
繼母:
父親的後妻稱為繼母,對於繼母,服制也是齊衰三年。
養母:
過繼兒子稱收養他的母親為養母。對養母服制是斬衰三年。
慈母:妾所生之子,其母死後,其父令別的妾撫育,此別妾就是此子的慈母。
嫁母:
親母因父親死後再嫁,稱作嫁母。為嫁母服齊衰杖期。
出母:
被父親休棄的生母稱作出母。為出母服齊衰杖期。
庶母:
父親的妾稱為庶母。士為庶母服緦麻。
乳母:
父妾之中曾乳育己者稱她為乳母。為乳母服緦麻。
九族:
九族所指,說法不一。一說上自高祖,下至玄孫,即玄孫、曾孫、孫、子、己身、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說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兒子);母族三即:母之父 (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子(娘舅);妻族二是岳父、岳母。

2、親屬稱謂
古代將凡血緣相近的同姓本族和異性外族都稱作親屬。具體稱謂如下:
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
曾祖父(母):祖之父(母)。
祖父(母):父之父(母)。
父母:父,母。
己身:自己本代。
子:子。
孫:子之子。
曾孫:孫之子。
玄孫:曾孫之子。
來孫:玄孫之子。(下五世指從本位起,下主立孫)
世父 (伯父) : 父之兄。
叔父:父之弟。
世母 (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嬸) :叔父之妻。
姑(姑母):父之姊妹。
姑父:姑之夫。
從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從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從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從兄弟。
從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從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 :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叔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 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婦:弟之婦。
從子(侄):兄弟之子。
從女(侄女):兄弟之女。
從孫:兄弟之孫。
甥(外甥出):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 女之夫。
中表(姑表) :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從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姨父:姨母之夫。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從舅:母之從元弟。
從母兄弟、從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夫之父母(俗稱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夫之兄弟。
小姑子:夫之妹。
娣婦:夫之弟婦。
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之弟婦與嫂的簡稱。
親家:妻之父母與夫之父母之間的婚姻。具體地說,夫之父為姻,妻之父為婚。
婭,連襟(襟兄、襟弟):兩喬兩婿互稱。

古今親屬稱謂雜談
如何稱呼自己的親屬,在稱呼自家的親屬時,我們常會聽到或見到「家、舍、亡、先、犬、小」這幾個字。
[家]:
是用來稱比自己輩分高或年長的活著的親人,含有謙恭平常之意。如稱己父為家父、家嚴,稱母為家母、家慈,稱丈人為家岳,祖父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舍]:
是用來謙稱比自己卑幼的親屬,如舍弟、舍妹、舍侄、舍親,但不說舍兒、舍女。
[先]:
含有懷念、哀痛之情,是對已死長者的尊稱,如對已離世的父親稱先父、先人、先嚴、先考,對母尊稱先母、先妣、先慈,對祖父稱先祖,等等。
[亡]:
用於對已死卑幼者的稱呼,如亡妹、亡兒。對已故的丈夫、妻子、摯友,也可稱亡夫、亡妻、亡友。
[犬]:
舊時謙稱自己年幼涉及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小]:
對人常用來稱己一方的謙詞,如自稱自己兒女為小兒、小女等。

[六親]:
六親即六種親屬。對六親的說法,歷來眾說紛紜,大致有以下幾種,一說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亞。二說指父子、兄弟、夫婦。三說: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說指父母、兄弟、從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說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三弟之子、從父母亡子女之子。隸巍,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現代比較通行的說法,現代漢語中六類也泛指親屬。

古代兄弟排行稱謂: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稱「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後來父之弟都統稱為「叔父」。

古今妻子稱謂:我們現在稱男人的配偶為妻子。而從古至今,對妻子的稱呼竟有近四十種之多。
小君、細君: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後來作為妻子的通稱。
皇後:皇帝的妻子。
梓童:皇帝對皇後的稱呼。
夫人:古代諸侯的妻子稱夫人,明清時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
荊妻:舊時對人謙稱自己的妻子,又謙稱荊人、荊室、荊婦、拙荊、山荊、賤荊,有表示貧寒之意。
娘子:古人對自己妻子的通稱。
糟糠:形容貧窮時共患難的妻子。
內人:過去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書面語也稱內人、內助。尊稱別人妻稱賢內助。
內掌櫃的:舊時稱生意人的妻子為「內掌櫃」,也有稱「內當家」的。
太太:舊社會一般稱官吏的妻子,或有權有勢的富人對人稱自己的妻子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來了」。
妻子:指的是妻子的兒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有單稱妻,有的人為了表示親愛,在書信中常稱賢妻、愛妻。
老伴兒: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兒們、婆娘、婆姨:有些地方稱妻子為娘兒們,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江南一些地方俗稱妻子為堂客。
媳婦兒:在河南農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婦兒。
老婆:北方城鄉的俗稱,多用於口頭語言。
老愛:因稱老婆太俗語,稱愛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方法叫老愛。
繼室、續弦:妻歿再聚約。
家裡、屋裡人、做飯的:都是方言對妻子的稱謂。
女人:一些農村稱妻子為女人,或孩子他娘。賤內、賤媳:古人對妻子的謙稱,
愛人:男女互稱。
老馬子、後頭人:河南農村對妻子的稱呼。
右客:湖北鄂西山區對妻子的一種稱呼。
伙計、搭檔:現代都市流行的對妻子的俗稱。
參謀長、內務部長:現代人對能幹持家賢惠妻子的尊稱。
附: 舊時對妾的稱呼有「側侄」、「偏房」、「小星」、「如夫人」、「婦君」等。

古今對丈夫的稱謂 我們對女子的配偶稱作丈夫。此外對丈夫的稱謂還有丈人、君、外子、官人、老公、愛人、當家的、前面人、掌櫃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頭子、那口子、男人、老愛、那位老闆等。

古今對父母的稱謂:父母又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考妣等。
古今對夫妻的稱謂:夫妻在古今有結發、鴛鴦、伉儷、配偶、伴侶、連理、秦晉、百年之好等。
「鴛鴦」:原指兄弟,我國古代曾把鴛鴦比作兄弟。鴛鴦本為同命鳥,雙棲雙宿,所以古人用它來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後用鴛鴦來比夫婦,始於唐人盧照鄰。
「丈夫」小考:丈夫在古代並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冠禮,稱為丈夫,這是一種古時禮儀。另外,古代把人長八尺的魁梧男子稱作丈夫。在春秋戰國之交,「丈夫」的詞義擴大了,不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還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嬰。
「娘子」小談:娘子是丈夫對妻子的一種愛稱,在元代以前,稱妻子為「娘子」是不對的。宋代之前,「娘子」專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到了唐代,唐玄宗後期好聲色,寵楊貴妃,楊貴妃在後宮中的地位無與倫比, 宮中號稱為「娘子」。這里的娘子,顯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為是對妻子的稱呼。
到了元代,社會上已普遍稱呼已婚婦女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習慣稱少婦為「娘子」,而且帶有嬌愛的味道。
隨著稱妻為「娘子」的流行,一般婦女也就稱為某娘了,如稱接生婆為「老娘」。稱巫婆為「師娘」,稱妓女為「花娘」,稱男女關系不清的女人為「夫娘」,以及鄙稱婦女為「婆娘」等等,通稱她們為「娘們」。
什麼叫「丈人」 ,「丈人」現在通常指稱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僅指岳父了。
一、「丈人」是對老者和前輩的尊稱。
二、「丈人」指家長或主人。
三、「丈人」是女子對丈夫的稱呼。
四、「丈人」'代表岳父。
「結發」的含義:我國古代,年少之時結為夫妻,稱為結發。後因以「結發」為結婚,指原配夫婦。
「連襟」趣話:在我國民間,通稱姐妹們的丈夫為「連襟」,「連襟」的來歷與我國著名的詩人杜甫、洪邁有關。
較早在筆下出現這個詞語的是杜甫。他晚年寓居川東,結識了當地一位姓李的老頭子,敘論起來,兩家還是拐彎抹角的親戚。兩人很合得來,三天兩頭書信往來或一起聊天喝酒,後來杜甫要出峽東下湖湘,寫了首《送李十五丈別》的詩,回憶敘述結交經過,有一句是「人生意氣合,相與襟袂連」。這只是形容彼此關系密切,它還沒有後來的那種關系。
北宋末年,洪邁有個堂兄是石泉州的幕賓,不很得意,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帶做節度使,寫薦書推薦去京城供職,洪邁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邁替寫了一份謝啟,裡面便有「襟袂相連」一句。而比洪邁還早一些的馬永卿,在所著《懶真子》里提及,江北人呼友婿為「連袂」,也呼「連襟」,和洪邁寫的謝啟相對照,可見宋朝時,「連襟」這個稱謂就已通行,並具有與現在相同的內容了。
岳父、岳母稱呼的由來。古代帝王常臨名山絕頂,設壇祭天地山川,晉封公侯百官,史稱「封禪」。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禪」泰山,中書令張項做「封禪」使。張把女婿鄭鎰由九品一下提成五品。後來玄宗問起鄭鎰的升遷事,鄭鎰支支吾吾,無言以對。在旁邊的黃幡綽譏笑他:「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才知張項徇私,很不高興,不久把鄭鎰降回原九品。後來,人們知道此事,把妻父稱「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嶽之首,又稱為「岳父」,同時,又把妻母稱為「岳母」。
「東床」的緣來:東床指女婿。東晉時郗鑒讓門人到王導家去物色女婿。門人回來說:「王家少年都不錯,但聽得消息時,一個個都裝出矜持的樣子,只有一個年輕人,袒腹東床,只顧吃東西,好像沒聽到我們說話一樣。」郗鑒一聽忙說:「這個人正是我要物色的好女婿!」這個年輕人就是後來的大書法家王羲之。以後,人們就稱女婿為「東床」。

3、禮俗稱謂
君:周代稱諸侯為君。君在天子之下,大夫之上,指的是諸侯。秦統一天下後,稱皇帝為君。君還是戰國、秦漢時期貴族、功臣的封號。如齊國田文號盂嘗君,魏以子無忌號信陵君,漢酈食其號廣野君,劉敬號奉春君,君後來又引申為對男子的尊稱,故父和夫也可稱君。
臣:上古指男性奴隸。後來「君」與「臣」對舉,臣包括因君外的任何人。後「臣」引申為對己的謙稱。
士:商、西周、春秋時統治者的最低層及其成員。周天子有天下,諸侯有國,卿大夫有家。家是卿大夫的統治區域,擔任家的官職的通常是士,稱為家臣。士大夫受過教育,有知識、有才能,因此,後來逐漸成為知識分子的通稱,在軍事上、政治上、外交上形成不可忽視的力量。戰國時代的士大體分為四類,一類為學士,如莊子、荀子等。一類為策士,如蘇秦、張儀,即所謂縱橫家。一類為方士或術士。最下的一類為食客,這類人有士之名,無士之實,多是貴族的鷹犬。
民:上古時把奴隸稱作民。或稱黎民、群黎、苗民、眾人、庶人、庶民,通稱庶民。臣與民在上方都是奴隸,但有區別:臣是柔順馴服的奴隸,民是暴戾難以駕馭的奴隸。
奴隸:為奴隸主勞動沒有人身自由的人,常被奴隸主任意買賣甚至殺死。「工」、「奴」、「奚」、「臣」、「妾」等都是奴隸,小臣、仆侍、妾婢、閽人(看門人)、寺人(宦)等是從事家務勞動的奴隸,金工、車工等是從事工業生產的奴隸,大量的則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奴隸。
君子:古代對貴族男子的通稱。又泛指有道德的人,君子常常和小人或野人對比。此外,妻稱夫也叫君子。
百姓:古代對貴族的總稱。商代的奴隸主是貴族,總稱為「百姓」(因為當時只有貴族才有姓),商王是貴族的最高代表,自稱為「餘一人」,周代仍有這種稱號,戰國以後,「百姓」為平民的通稱,與「民」為同義詞。
黎民:平民也稱黎民,亦即「眾民」的意思。因「黎」通「驪」,黑色,「黎民」因黑發而名。
黔首:黔首是戰國時秦國及秦代對平民的稱呼。黔,黑色。「黔首」,猶如黑頭。據說秦商黑色,平時平民都用黑布包頭,幫稱「黔首」。
布衣:即「平民」,古代人富人穿絲,平民穿麻布,所以稱「布衣」。
庶人:又叫「庶民」,西周以後對農業生產者的稱謂。西周時庶人可作為被封賜的對象,其身份比奴隸高。春秋時,庶人的地位在士以下,工商奴隸之上。秦漢以後,泛指沒有官的一般平民。

閱讀全文

與中國唐朝的時候怎麼稱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移動無卡如何收發短消息 瀏覽:128
印度彩寶為什麼好多用銀鑲嵌 瀏覽:777
現在往伊朗出口貨物怎麼樣 瀏覽:45
印度葯進口中國有哪些 瀏覽:313
越南翻譯中文哪個好 瀏覽:198
英國所有殖民地有多少平方公里 瀏覽:713
英國的整體形式英文怎麼讀 瀏覽:32
中國現在的印度怎麼樣 瀏覽:631
中國水都是哪個省 瀏覽:242
印尼使用什麼新冠疫苗 瀏覽:68
美國與伊朗到底有什麼矛盾 瀏覽:851
在越南去哪裡旅遊最便宜 瀏覽:979
女士去印尼穿什麼衣服 瀏覽:964
英國阿特金斯在中國有什麼項目 瀏覽:259
去伊朗打工現在怎麼樣 瀏覽:818
印尼人吃什麼東西 瀏覽:195
義大利語br什麼意思 瀏覽:382
印尼龍河發生了什麼 瀏覽:768
中國的無煙煤的產地有哪些 瀏覽:209
越南阮文紹死時多少歲 瀏覽: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