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架橋橋墩如何建設 看看這個超級工程是怎麼完成的
高架橋橋墩建設方法如下。
1、一項高架橋的建設工程,前期需要進行野外勘測與調查研究,確定橋梁的規模以及路段,確認方案後開始施工。
2、開挖基坑澆築混凝土,綁扎鋼筋和模板支立,搭設支架澆築混凝土,將支撐高架橋的柱子修建好,開始進行橋梁的拼接。
3、一般的工程機械是做不到的,因為還要考慮到橋梁拼接時的承重點、拼接距離等多個方面,而SLJ900/32型流動式架橋機,是專門為架橋而造的。
4、架橋機在工作的時候,將石板架在底部中間,然後架橋機向前移動,利用機器前端的支架形成支點,此時的架橋機正靠兩端支撐,就像是連接兩個支點的「橋」。
5、接著架橋機帶著石板緩慢前進,使最前面的支撐點換成架橋機中間的支撐點。最後由工作人員經過測量、計算後,架橋機緩慢將石板帶到指定位置,放下進行拼接。
6、每一次進行拼接的時候,都需要大量的人員進行協同工作,如果稍有偏差,很有可能使高架橋發生難以預測的情況。一座高架橋需要數塊石板拼接,這樣一座超級工程的就完成了。
B. 港珠澳大橋主體全線貫通 造橋成中國人又一種族天賦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鶴運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迎來了全線貫通的歷史時刻。
繼去年9月主體橋梁貫通後,迄今世界最長、埋入海底最深、單個沉管體量最大、設計使用壽命最長、綜合技術難度最高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也於今日順利貫通。這也標志著大橋主體工程的全線貫通,年底港珠澳大橋將具備通車條件。
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它集橋、島、隧道於一體,全長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是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
在這些「世界之最」、「中國之最」的背後,項目建設者付出了艱苦努力,正是由於他們不斷探索、不斷攻關,工程在建設管理、工程技術、施工安全和環境保護等領域填補了多項空白。
其實,自古以來,中華民族都有天生的造橋基因。造橋,可以說是除了種菜外,中國人的又一種族天賦。
中華民族的造橋基因:秦始皇時代就有「跨海大橋」?
「逐日巡海右,驅石駕滄津。 征卒空九宇,作橋傷萬人。」李白的詩《古風》(秦皇按寶劍)中就講述了秦始皇在海邊架橋以觀日出的故事。秦始皇到底有沒有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建造這樣一座「跨海大橋」已經無法考證,但從中不難看出,從秦朝開始,古人已經開始想像跨海大橋這樣的超級工程了。
從歷史上來看,中國人在交通方面的思路十分「粗暴」直接:遇「川澤之阻則橋梁之」!
我國大型橋的修建歷史或可追溯至周朝的渭河浮橋(公元前1184年),比西方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浮橋(前493年)早好幾百年。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C. 詹天佑灤河架橋顯神威的主要內容
1892年,河水暴漲晌態季節。
發源於冀北山地的灤河,穿山越嶺,直瀉而下。從天津伸延出來的鐵路,要橫跨灤河直達關外。
築橋工地上,人聲鼎沸,機聲隆隆。築橋工人正在緊張地架設灤河鐵路大橋。一個身穿工作服,濺了滿身泥水的壯年人,在工地上匆忙地穿來穿去,時而到這里檢查一番,時而又到那裡進行指導,他忙得滿臉流汗,卻總也不肯休息。冷眼,誰也看不出他和工人有什麼兩樣。這人就是三十歲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
在修築天津直達關外的鐵路時,詹天佑常駐石門,那麼,修築灤河大橋的工程又怎麼落到詹天佑漏謹昌肩上了呢?
原來,灤河大橋工程艱巨復雜,技術性強,難度很大。總工程師金達想以此要挾清政府,大撈一筆油水,便一手大包大攬下來。金達讓英國人喀克斯來包工。喀克斯只圖賺錢,根本不講求工程質量,鑽探馬馬虎虎,樁子還沒打好,就被激流沖返扒得無影無蹤。
金達又把工程包給日本工程師。可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慘遭失敗。這個日本工程師只能搓手打掌,望河興嘆,夾著尾巴溜了。
交工日期日趨逼近。眼看到手的銀子要化成泡影,金達心急火燎,又請來德國工程師。這個人十分傲慢,單憑主觀想法,斷然採取空氣打樁法,結果連橋樁都沒打下去,無奈也苦著臉告退了。
金達的算盤已經打盡,交工的日期迫在眉睫,實在無計可施了,只好把詹天佑請來。
詹天佑認真察看和分析了先後三次的設計方案和施工過程,對外國人只顧賺錢、任意揮霍中國資材的無恥行徑極為憤怒。他又回顧了自己負責鋪設塘沽、天津鐵路的過程:那時,詹天佑剛到中國鐵路公司不久。由於英、德兩國爭執不下,只好任用中國自己的工程師。詹天佑接任後,立即深入到工地,與工人一起研究,一塊施工,結果僅用八十天就勝利完工了。回想過去,眼看灤河岸邊的破爛攤,他更加深深感到:中國的鐵路建設必須由中國人自己承擔起來。而中國自己的工程技術人員又必須同工人團結起來,調查研究,集思廣益,共同建設,才能成功。
緊張的工作開始了。詹天佑穿著工人的服裝,他深入工棚,向有經驗的老工人請教;他走進茅草屋,與當地農民攀談;他親自手持儀器,和工人一道測量水深、流速、河床地質。。。詹天佑夜以繼日地奔波忙碌,使工人很受感動。連外國工程師也用驚疑和嫉妒的目光望著這位中國的工程師。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縝密的考察測量,詹天佑終於掌握了十分系統而確切的資料。他決定改變橋址,用中國傳統的造橋法,採用「水鬼」潛入水底,配合機器進行打樁。在緊張繁忙的施工日子裡,詹天佑從沒離開過工地,他虛心聽取工人的意見,隨時改進工作方法,終於順利地奠定了橋基,完成了灤河大橋的全部工程。
在舊中國,中國人依靠自己的工程師,勝利地設計、建成了第一座鐵路大橋,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使那些自命不凡的外國專家們也感到驚奇和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