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什麼是中國經濟最可靠的

什麼是中國經濟最可靠的

發布時間:2023-04-12 19:16:08

Ⅰ 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什麼

建設節約沒正亮型社會是中國社會經濟可
持續發展的核心任務
建設節約型清帆社會是中國未來枯寬長期發展的必然選擇。

Ⅱ 當前我國經濟的最大優勢是什麼

我國經濟最大優勢,首先是國內市場巨大,有14億逐漸富起來的消費群體,全球羨慕。不像印度,雖然人口也多,但購買力低下。第二,是一個國家強有力計劃經濟為主的市場經濟綜合模式,國家對經濟的調節和掌控能力遠遠不是其它國家所能比擬的。應變能力強。第三是積累了巨大的財富,具備了強大的基礎設施,是全球少有的,抗經濟危機沖擊的能力超強。第四,是有強大國防力量保衛著我們經濟的順利發展,沒人敢侵略。。我放心發展經濟對於中國經濟的表現,國家統計局的判斷是「總體平穩持續恢復」。那麼,這種平穩恢復體現在哪裡?不妨從三個大項目來看看。
1133萬人!提前完成目標!
就業是民生之本,隨著穩就業政策持續發力,新增就業的任務提前「交卷」了。
數據顯示,1-10月份,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33萬人,提前完成了全年新增就業1100萬人的目標任務。
從失業率來看,10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9%,與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期下降0.4個百分點,不僅低於去年同期,也低於2019年同期水平。
從青年人就業情況來看,16-24歲人口調查失業率為14.2%,比上月下降0.4個百分點,連續三個月下降。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說,這說明青年人就業情況在逐步改善。主要原因還是由於大學生就業入職在逐步增加。
10萬億元!「買買買」增速加快
消費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受到疫情、汛情等因素的沖擊,消費增速一度回落,而從10月份來看,消費顯現出恢復的韌性。
數據顯示,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9%,增速比上月加快0.5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回升。
其中,網購突破10萬億大關,1-10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103765億元,同比增長17.4%。
付凌暉分析,居民的商品消費熱情不減,「雙11」預售也有利於10月份當月的批發和零售業的增長。10月份,批發和零售業生產指數兩年平均增長4%,比上月加快0.7個百分點。國慶假期一定程度上也帶動了住宿和餐飲業的恢復,10月份住宿餐飲業生產指數兩年平均增長1.3%,增速由降轉升。
可以說,你的「買買買」立功了!你貢獻了多少錢呢?
1.3萬億斤!全年糧食有望再獲豐收
10月份,全國秋糧收獲接近尾聲,從各地實打實收情況看,秋糧有望增產。在夏糧比上年增產59.3億斤、早稻增產14.5億斤的基礎上,全國糧食總產量預計將達1.3萬億斤以上。
全年糧食有望再獲豐收,意味著中國人的飯碗里不會缺糧。
11月初,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司司長秦玉雲就透露,目前,中國糧食庫存總量充足,處於歷史高位。特別是小麥和稻穀兩大口糧品種占總庫存的比例超過70%。
而且,中國糧油加工能力很強,每天可以加工稻穀150萬噸、小麥80萬噸,也就是說,如果按每人每天吃一斤糧測算,一天加工出來的米面都夠全國人民吃2天了。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Ⅲ 什麼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

「中國模式」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存的經濟模式為基礎,實行雙調控模式即國家調節為主導,市場調節為基礎的雙重調節模式。

按照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斷努力探索出來的一種成功的發展模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它最主要的成功經驗就是堅持獨立自主、走符合本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3)什麼是中國經濟最可靠的擴展閱讀:

基本特徵

中國經濟模式是在改革「斯大林模式」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國模式」也可以說是中國改革和發展的模式。從基本經濟制度上看,中國由過去追求「一大二公、三純四統」的單一公有制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形成了多種所有制並存交融的混合經濟。

由過去分配方式單一、平均主義傾向嚴重的分配製度轉變為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公平與效率並重、既有差別而差別又不能過大、既鼓勵部分人先富又強調最終要達到共同富裕的分配製度。

從經濟體制上看

中國已經根本改變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種體制不同於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體制,在主要以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上,更多地發揮市場、價格、競爭作用的同時,也特別注重合理地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戰略指導的作用,沒有完全放棄必要的國家管理經濟的作用。

從經濟結構上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結構根據國情和國際環境,在不斷的調整中趨向合理化。在輕工業快速發展、農業得到加強之後,重工業太重、輕工業太輕、農業落後的畸形產業結構已經改變,重點發展的是裝備製造業、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

工業化與城市化不協調、城市化嚴重滯後的局面已經改觀,在城市化加速發展的同時,並沒有出現部分拉美國家和印度等國那樣的過度城市化;正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中部崛起戰略,以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地區平衡協調發展。

從經濟增長方式上看

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長期以來都是以粗放型為主,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發展經濟,這種情況已經開始改變,新模式強調要依靠技術進步、加強管理,以低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集約型增長方式為主。

從經濟發展戰略上看

中國已經成功實現戰略轉換,由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轉變成現代化戰略;由重速度、重數量、輕效益、輕質量的傾向轉變成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注重效益、質量、合理實在的速度;由片面強調自力更生、閉關鎖國轉變成對外開放,掌握兩套本領,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

Ⅳ 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是什麼

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如下:

1、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好,調整適應能力強

經濟發展韌性好,是指經濟發展的調整適應能力強,並有較強的抵禦風險能力,遇到困難和風險時能夠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推動經濟較快地恢復正常狀態。

2、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有平穩增長的廣闊空間

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是因為支撐經濟平穩、可持續發展所需的各項條件是充分有力的,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有廣闊的提升空間。

一是市場資源空間廣闊。經過了新中國70年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的洗禮,我國形成了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龐大市場空間:近14億人口、9億勞動力、8億網民、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1億多個市場主體,這些動輒數以億計的市場資源和空間,就是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重要競爭優勢。

二是內需潛力持續旺盛。消費方面,按世界銀行劃分標准,我國有4億多人處於中等收入階段,隨著消費環境的改善和優質供給的跟進,消費需求增長的潛力,特別是居民消費還有很大增長空間。

三是新的活力更加充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推進,極大地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業創新活力。

3、中國經濟發展迴旋餘地大,具有戰略縱深

中國經濟迴旋餘地大,主要表現是經濟發展的梯度差異明顯,經濟發展的進退空間巨大。

一是發展空間大,我國幅員遼闊,國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地區發展梯度明顯。隨著一系列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深入推進,將不斷拓展發展空間,進一步釋放發展潛力,加快培育新的區域增長極。

二是產業門類齊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工業領域的持續努力,為改革開放後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攻堅克難,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工業大國、製造業大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220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且產業鏈條非常完備。

三是宏觀調控餘地大,市場經濟需要適時適度逆周期調節和相機抉擇,我國政府宏觀調控「工具箱」里尚有較多政策儲備,可供選擇的工具較多。既能夠打「組合拳」,也可定向施策。

(4)什麼是中國經濟最可靠的擴展閱讀:

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思路

為了順應時代潮流和適應經濟發展面臨的新環境,中國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創造性地規劃了未來中國的發展道路和增長方式。

新的發展理念為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塑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提供了新的思路。結合中國經濟發展內外環境與因素的新變化,新形勢下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還需重點把握以下五個方面。

一、准確把握經濟發展階段

經過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後,從大的歷史階段看,中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從當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看,中國已經進入中等偏上的發展階段。相比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方面,經濟發展方式正從注重規模和速度的粗放型增長向注重質量和效率的集約型增長轉型,經濟結構正從以增量擴能為主轉向化解過剩存量、提質增量並重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依託能源資源和勞動的傳統增長點向以創新為支撐的新的增長點轉變;

另一方面,發達經濟體對中國經濟崛起的防範力度不斷加大,在出口、技術轉讓、規則等方面對中國嚴加限制。因此,要准確分析判斷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提前布局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盡早規避「中等收入陷阱」。

二、培育技術競爭新優勢

在傳統技術領域,先進技術主要集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在新興技術領域,發達國家同樣擁有技術開發與創新的優勢。要為經濟崛起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持,必須打破這種技術分配格局,跨越「技術鴻溝」,並在部分領域占據優勢地位。

為此,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加快技術的研發與運用進程:

一是加大對基礎性研究的支持,鼓勵普遍性的技術改進,為全社會的科技創新夯實牢固基礎;

二是為科研項目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在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礎上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活動;

三是高度重視高精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健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保護機制,激發科技人才的持久創新動力;

四是推動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技術研發合作,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五是推動在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領域的技術開發,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創造相對於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此外,還要創造機遇和條件繼續加強同歐美等發達國家之間的高新技術合作。

三、系統推進深化結構改革

在結構性因素持續壓制需求的情況下,僅靠短期政策刺激不僅難以持續維持較高經濟增速,而且還可能導致更為嚴重的經濟問題。因此,解決經濟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深化結構改革。

在人口結構上,不斷提高高素質人口的比例,加快人力資本積累。這包括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高精尖人才的培養,促進更多人口更高質量的就業;推動勞動力市場改革,在提高勞動力市場彈性和加強社會保障之間尋找更好的平衡;持續增加研發投入,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原則下促進知識擴散和技術轉移,將創新作為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動力。

在需求結構上,一方面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另一方面逐步實現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在產業結構上,一方面逐步實現更多依靠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

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

為了破除不合時宜的舊體制機制的束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活力和動力,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斷完善市場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具體來說,它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反對壟斷,促進競爭。逐步打破部門分工的傳統格局,反對行業壟斷,促進各行業的自由競爭。

二是放鬆管制。在加強監管的基礎上放鬆管制,不斷完善現有宏觀經濟治理規則的設計,促進全社會要素的自由流動。

三是擴大開放。在加強宏觀審慎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推動開放不斷向廣度拓展和深度延伸。

五、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為了給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必須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並在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理念上,中國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基本理念,彰顯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得到了很多國家和地區的認同。

在行動上,中國需要重點做好以下三點:

一是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依託,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根據需要促進產能「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雙向流動;

二是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和政策協調,推動建立反映新興經濟體發展利益的國際規則;

三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積極應對發達經濟體追求自身利益優先的政策調整,引領經濟全球化朝著符合時代潮流的方向繼續前行。

Ⅳ 什麼是中國經濟最根本的出路

中國經濟最根本的一條就在於改革,這兩年來改革是有進步,但是需要進一步推進,比如說簡政放權、審批制改革。
技術進步,實際就是全要素生產力的提高主要依靠提高全要素生產力來實現增長,也就是我們最近20年來一直努力想實現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或者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改革:成敗的關鍵 最後根皮沖塌本的一條就是推進改革。成燃圓敗的關鍵在於能否按照十判鋒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的決定推進改革。這兩年來我們的改革還是有進步的,但是需要進一步推進,比如說簡政放權、審批制改革。

Ⅵ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包括什麼

親親您好,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王昌林、郭麗岩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盡管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且成因復雜,但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潛力足、韌性大、活力強、迴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我國發展具有的多方面優勢和條件沒有變。我們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戰勝當前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生產要素有支撐。從勞動力要素看,我國擁有8.8億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年齡38.8歲,人口紅利仍然存在。同時,人才紅利正在加快形成和釋放。2021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9年,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超過2.18億人,每年高校畢業生為1000萬人左右,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正在形成。

創新創業有活力。2021年全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2.44%,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發明專利授權69.6萬件,是2010年的5倍,年均增長16%。近年來,我國平均每天新設企業超過2萬戶,全國市場主體已突破1.5億戶,涌現出一批前景看好的企業。早期投資、創業投資規模持續增長,2021年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基金規模達到12.79萬億元,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創業投資市場。企業創新活力增強。

產業體系有韌性。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製造業增加值連續12年保持世界第一,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在輕工紡織、汽車、電子信息等領域形成了一批產業配套齊全、集聚度高的產業集群,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處於關鍵地位。

市場需求有潛力。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和全球最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人均GDP已超過1.2萬美元,巨大的市場需求潛力將不斷釋放出來。

宏觀政策有空間。我國通貨膨脹率和財政赤字率都處於較低水平,政府負債率處在合理區間,外匯儲備充足,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有較大空間,宏觀調控政策和吵伍工具箱的工具充足。

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斷做強經濟基礎

人民日報刊發評論員文章指出,當前,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和強大的內需潛力,擁有巨大優勢和潛能的科技創新,共同支撐起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構築起我們的信心底氣。

經濟整體韌性強,體現在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可靠。推動供給側保企業生產、穩中國製造,是應對風險挑戰的重要舉措,更是著眼長遠、贏得發展主動權的重要手段。去年以來,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布局建設,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實施,關鍵產業鏈補鏈強鏈專項行動開展,一大批「鏈主」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加速崛起。一季度,農業(種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8%,市場供應充足,煤炭產量持續高位穩定運行,價格穩步回落,國家鐵路貨物發喚或送量完成9.48億噸,同比增長2.8%。受疫情影響,近期局部供應鏈不暢,從中央到地方發力「民生要托底、貨運要暢通、產業要循環」。維護好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安全,為抗擊疫情和恢復經濟提供保障,我們有政策、有預案,有基礎、有成效。

經濟整體韌性強,體現在市場和內需的潛力巨大。我國具有擴大內需的獨特優勢,擁有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需求層次豐富,規模優勢顯著。一季度,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值比上年同期縮小0.04,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6393元,比上年名義增長6.9%,促進消費仍有較大潛力;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9.3%,其中采礦業投資增長19.0%,製造業投資增長15.6%。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積極擴大有效投資,綜合施策釋放消費潛力,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定會更加強勁。

經濟整體韌性強,還體現在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動能。科技創新一邊為企業賦能,一邊給市場助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今年貨幣政策創設科技創新專項再貸款,財政政策聚焦製造業、科技創新給碰裂予稅費支持,多地組織實施重點實驗室建設。一季度科技創新釋放新動能,信息服務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21.3%、19.0%,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工業機器人產量分別增長140.8%、24.3%、10.2%。把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政策落實落細,堅定不移深化「放管服」改革,就能更大程度激發市場活力和發展內生動力,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

宏觀調控辦法多,穩增長有效性強

人民日報刊發評論員文章指出,科學有效的宏觀調控是實現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一季度經濟「開門穩」離不開宏觀政策靠前發力、協同發力、精準發力。貨幣政策上,一季度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發放人民幣貸款增加了8.34萬億元,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加大,餐飲、零售、旅遊等特殊困難行業受到重點傾斜幫扶。財政政策上,去年12月提前下達地方2022年新增專項債券額度1.46萬億元,正加快轉化為項目建設的實物工作量,大規模留抵退稅、出口退稅為市場主體提供了「真金白銀」的幫助。這些天,各類助企紓困政策都在加緊落實落細,釋放出了更多助力高質量發展的「穩」信號。

文章強調,長期看,中國經濟體量大、迴旋餘地廣,又有超大規模市場,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具有強大的韌性和活力;近期看,消費恢復態勢有望持續,投資拉動作用有望提升,產業升級發展步伐加快,綠色智能轉型帶動增強,對外開放紅利繼續顯現,宏觀經濟政策不斷顯效。此外,我國宏觀政策空間足、調控工具儲備多,擁有幾十年累積的改革開放基礎、經濟治理經驗。用足政策「工具箱」,打好政策「組合拳」,我們完全有條件、有能力穩住宏觀經濟大盤,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

改革創新活力足,開新局空間巨大

人民日報刊發評論員文章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一季度經濟「開門穩」成色足,足就足在創新引領發揮了重要作用、激發了活力潛力。一方面,產業升級步伐加快,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1%,新能源汽車產銷同比均增長1.4倍,這其中有市場對中高端產品的需求增加,還有創新驅動發展的帶動作用,更有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穩步推進。一方面,科技創新動能澎湃,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提速,「卡脖子」技術瓶頸發力突破,集成電路、醫療健康等站上風口,1至2月有15個行業利潤增速超過10%。穩住市場主體、增強創新能力,需要落實落細減稅降費、金融信貸等惠企政策,讓獨立完整工業體系為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提供更堅強支撐。

文章指出,擴大高水平開放,多措並舉穩定外貿,是經濟發展重要一環。一季度經濟「開門穩」紅利廣,廣就廣在對外開放開拓了外貿空間、收獲了政策紅利。一季度貨物進出口總值約9.42萬億元,同比增長10.7%,全國實際使用外資3798.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14.4%,貿易順差達10369億元,競爭優勢進一步顯現。向上向好的外資外貿數據背後,是穩外貿促增長的一系列務實舉措。實施跨周期調節,暢通供應鏈,優化口岸營商環境,落實出口退稅政策,線上線下辦展會,促進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世界經濟在艱難中復甦,對我國產品和服務需求仍會增加,外資外貿工作將保穩提質,進出口增長將持續向好。

把穩就業保就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

學習時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經濟持續低迷、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疊加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沖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國內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在此宏觀背景下,作為「六穩」之首的「穩就業」和「六保」之首的「保居民就業」,在發揮社會大局穩定「晴雨表」的同時,更體現了穩固宏觀經濟大盤的「壓艙石」和「定盤星」作用。

文章指出,就業問題是當前經濟工作重中之重,各項宏觀經濟政策都凸顯了穩就業、保就業的目標導向。例如,財政資金直達基層惠企利民,主要用於保就業;構建國內統一大市場,關鍵是圍繞中小微企業穩崗位穩就業……把就業問題置於穩住宏觀經濟大盤的「重心」位置,原因在於就業水平既是市場經濟主體運行正常與否的重要標志,也是宏觀經濟景氣度的核心指標和政策落實效果的重要評判依據。具體來說,保住就業就穩住了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就能夠為經濟平穩有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保住就業就能有效擴大內需,通過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費意願和能力,同時擴大有效投資並帶動關聯產業復甦發展,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營造穩定社會環境。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中國經濟最可靠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人穿什麼棉襖 瀏覽:446
500印尼價格多少錢 瀏覽:196
去印尼旅遊換多少錢 瀏覽:360
討價還價的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690
伊朗西班牙哪個厲害 瀏覽:537
義大利貝雷塔是什麼槍 瀏覽:80
服務業占據了英國多少的財富 瀏覽:652
義大利sr音響怎麼樣 瀏覽:147
伊朗電話卡怎麼打電話 瀏覽:21
三文魚水光鉑金和義大利哪個好 瀏覽:247
如何復習印度留學生 瀏覽:286
伊朗用什麼APP聊天 瀏覽:813
中國宮古海峽在哪裡 瀏覽:258
義大利火腿配什麼吃好 瀏覽:609
印尼小k島打工帶什麼東西 瀏覽:25
2021年印尼二季度gdp多少 瀏覽:733
雲南河口越南人有哪些產品 瀏覽:819
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公司怎麼樣 瀏覽:769
杭州到英國航班有多少 瀏覽:41
從香港到英國多少錢 瀏覽: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