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小麥之父有什麼重大成就

中國小麥之父有什麼重大成就

發布時間:2023-04-25 14:56:20

⑴ 請介紹"小麥之父"李振聲先生

李振聲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31年2月生,1951年畢業於山東農學院農學系。1987- 1992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遺傳研究所所長,1992-1997年任遺傳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現任該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李振聲長期從事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與染色體工程育種研究,育成小偃4、5、6號等系列小麥良種,並首次創制了藍色單體小麥系統、自花結實缺體小麥系統,建立了選育小麥異代換系的新方法———缺體回交育種法,為小麥染色體工程育種奠定了基礎。

飢餓促其走上「弄麥」路

「這就是我們培育的小偃6號,你們看,多有嚼勁」,27日,在自己的辦公室,李振聲從一株小麥標本上摘下一粒小麥籽,利索的放在門牙上,嚼開,展示給現場的記者觀看。

小麥籽粒粒晶瑩剔透,引來一片驚搭碧嘆,李振聲的眼中顯露出驕傲的神色。這些是他和同事們20年努力培育出來的優質小麥種。累計推廣面積1.5億畝以上,增產小麥超過80億斤。

這個與麥為伍的科學家,最初走上「弄麥」之路,來自於早年飢餓的經歷。

李振聲1931年出生在山東淄博農村。幼時家境貧寒,但身為農民的父母卻很重視讓孩子受教育,他先念私塾,後上學堂。

不幸的是13歲那年父親去世,母親一人帶著4個孩子,日子愈發艱難。李振聲在哥哥的資助下讀到高中二年級,便再也無力支撐。

輟學後的李振聲隻身來到濟南,想託人找個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街上看到了山東農學院的招生啟事,說可以提供吃住條件,於是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報考,順利得中。

「又有飯吃,又能上大學,這是我過去從不敢想的事情。」李振聲說,他挨過餓,知道糧食的可貴,也知道農業的重要,所以對這次學習機會特別珍惜。

李振聲至今對兩位教授的課念念不忘,山東農學院的系主任是來自原燕京大學的沈壽銓教授,給學生們上的是小麥育種課,深入淺出,很有吸引力,而另一位教授余松烈講的遺傳課,也很生動,這讓他對這一領域產生了興趣。

而假期回鄉時,李振聲還將學校里培植的幾個小麥優良品種引入家中,種植後確實比當地老品種增產,鄉親們都來換種。「這讓我產生了將來也要從事小麥育種研究的想法」。

由草而麥

1951年,大學畢業時,他幸運的被分到中科院工作。在北京工作5年後,響應中央支援西北建設的號召,他與課題組13位同事一起,調到陝西楊陵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工作。

其實,最初李振聲是研究草的。在北京期間,他跟隨導師、土壤學家馮兆林從事種植牧草改良土壤的研究,曾經收集種植800多種牧草,對牧草研究有一定基礎。

到西北後,正趕上西北小麥條銹病大流行,造成減產20%到30%。

當時只有26歲的李振聲感到很憂心。他決定從事小麥改良研究,為農民培育出優良抗病的小麥。

「農民種了幾千年的小麥,但小麥還是這么體弱多病,但是野草沒人管,卻生長得很好。」對草有研究的李振聲想,能不能通過小麥與天然牧草的雜交來培育一種抗病性強的小麥品種呢?

引起當時小麥條銹病大流行的原因是,病菌變異的速度快,育種的速度慢,即8年才能育成一個小麥新品種,而條銹病平均5.5年就能產生一個變種,成為當時一個世界性難題。在這種情況下,李振聲提出通過遠緣雜交,將草的抗病基因轉移給小麥,選育持久性悉基抗病小麥品種的設想,這個設想得到了當時的權威植物學家聞洪漢和植物病理學家李振歧的支持,年輕的李振聲開展了這項研究,從此一干50年。

「遠近結合」躲過沖擊

讓風馬牛不相及的草和小麥雜交,在當時國內從沒有人嘗試。

第一代野草和小麥的雜交品種研究出來了,這種被稱為雜種一代的東西長得一點也不像小麥,而和野草一個樣。而且這種雜種不育,遠緣雜交,還面臨雜交不親和、後代「瘋狂分離」的難題。

這項研究在當時被許多人視為畏途。李振聲說,當時他心裡也沒有底。而且,最讓人擔心的是,因這項研究遲睜枝謹遲難以出成果,他還面臨「研究工作脫離實際」的批判。

當他的研究進行到第八年的時候,當時的「社教運動」開始了,他受到批判。有人說他的研究都搞了8年了還沒見成果,是脫離實際,要他放棄。「當時看到已經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怎麼忍心放棄啊。」李振聲說,自己當年學到的哲學知識和研究方法幫助了他。

李振聲說,他採用了一點哲學手法,「遠近結合」———當初他在做小麥和草雜交研究時,心中感到沒有把握,所以就同時開展了常規的小麥品種間雜交育種工作。到1964年,他選育的生選5號、6號已開始在生產上推廣應用。因此,工作隊最後說,他畢竟已有兩個品種在生產上發揮作用了,不能說他的工作都是脫離實際的。這樣才算過了關。

到1979年,李振聲的研究終於取得突破,他培育的集持久抗病性、高產、穩產、優質等品質於一身的小偃6號在大面積推廣中獲得成功。當時陝西農村流傳的「要吃面,種小偃」,讓小偃6號不推自廣。

小偃6號已成為我國小麥育種的重要骨幹親本,其衍生品種近50個,累計推廣3億多畝。增產小麥超過150億斤。

真正打分的是農民

實際上,從1978年到1998年,20年間中國糧食的大規模增產,李振聲和他的同事們培育出來的一大批優良小麥品種功不可沒。

一組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1998年,我國水稻總產增加627億公斤,小麥總產增加694億公斤,超過水稻。

小偃6號育種過程長達23年,別人很難重復。於是李振聲將染色體工程技術引入小麥育種領域,創立了缺體回交法,將遠緣雜交的育種時間縮短到了3年半,為染色體工程育種開辟了一條新路。

這一創新引起了國際染色體工程界的注目,美國遺傳學會主席西爾斯等知名專家提議將1986年的第一屆國際植物染色體工程學術會議地點定在西安,為的就是到李振聲的實驗田裡見識一下他的成果。

這時的李振聲已經聲名鵲起,各種獎勵接踵而來。但李振聲仍舊最熱衷的是到田間地頭去看小麥,他說,「真正給我打分的是農民。」
李振聲深知糧食的重要性。20世紀80年代,我國出現了自1984年以來糧食生產的三年徘徊,三年糧食沒有增加,而人口增加了5000多萬。政府急於想找到打破徘徊的方案。在這種情況下,他同科學院的農業專家,通過三個月的調查,提出了黃淮海中低產田治理方案。

當我國糧食從8000億斤增加到9000億斤時,黃淮海地區的增長數是504.8億斤,佔了一半。

此後,李振聲在多個場合提到糧食安全的問題。2004年我國糧食出現了連續5年下滑的情況,他在人文論壇上發表了題為「糧食恢復性生產,時不我待」的講演,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

後來,由於中央採取了有利的支農措施,連續三年實現了恢復性增長,2006年糧食產量已近1萬億斤。

這位老人深知,中國人的糧食問題,是世界性的大問題。2005年4月,他在博鰲論壇上有一個發言,回應十年前美國人萊斯特·布朗暢銷書《誰來養活中國?》,「我們應該將這些真實情況告訴世界,中國人能養活自己!現在如此,將來我們相信憑著中國正確的政策、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也必然能夠自己養活自己

⑵ 金善寶為什麼稱為中國的小麥之父

晚播小麥品種培育的成功,打破了冬小仔豎麥的常規栽培規律,是小麥育種的一個重大突破。金善寶對小麥情有獨鍾、宵衣旰食,年過耄耋殲襲也不減當年,並再立新功。由於金善寶對小麥的諸多重大貢獻,念改大他被譽為「中國的小麥之父」。

⑶ 小麥之父是誰

是李振聲。

李振聲(1931.2.25-),山東淄博人,遺傳學家,農業發展戰略專家、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有「當代後稷」和「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之稱。

李振聲主要是從事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研究,同時開展了農業發展戰略研究,系統研究了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並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種,育成了小偃4號、5號、6號等高產、抗病、優質小麥品種,及育成小偃麥8倍體、異附加系、異代換系和異位系等雜敏陵種新類型。

(3)中國小麥之父有什麼重大成就擴展閱讀

在55年的科學生涯中,系統研究了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並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種。創建了藍粒單體小麥和染色體工程育種新系統。為了有目的、快速地將外源基因導入小麥,他用遠緣雜交獲得的「小偃藍粒」橋蔽戚育成了以種子藍色為遺傳標記的藍粒單體小麥和自花結並緩實的缺體小麥系統。

⑷ 小麥之父是誰

小麥之父是李振聲。

李振聲(1931年2月25日-),山東淄博人,遺傳學家,農業發展戰略專家、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有「當代後稷」和「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之稱。

1951年畢業於山東農學院(現山東農業大學)農學系,199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振聲主要是從事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研究,同時開展了農業發展戰略研究,滲畢系統研究了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並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種豎凱,育成了小偃4號、5號、6號等高產、余喊喚抗病、優質小麥品種,及育成小偃麥8倍體、異附加系、異代換系和異位系等雜種新類型。

人物評價

李振聲院士熱愛祖國,品德高尚,畢生奉獻於小麥遠緣雜交遺傳與育種研究,為中國糧食安全、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培養了一大批學術帶頭人和科技骨幹,現活躍在農業科研第一線,繼續為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做貢獻。

⑸ 小麥的爸爸是誰

農業科學家程魁先生,安徽義門人,國家專利成果有人參果娃種植,中國水果月餅專利成果,瓶中娃酒專利,超級小麥研發,生態農業建設,2015年應邀出席中國科學家人民大會堂會議,中央電視台CCVT2,4,7,10專視訪談,被中科學仿頃迅家經濟學家組委會授予,中國超級小麥之父,人參果乎襲娃之父,水備此果月餅之父,程魁先生願為中國創新農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⑹ 人人皆知雜交水稻之父,那雜交小麥之父是誰

中國的雜交小麥之父有兩個,第1個是李振聲,他被譽為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
第2個是趙洪璋,被毛主席稱贊“一個小麥品種挽救了大半個新中國”。
一、李振聲
他出生於1931年的山東,當時的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根本沒辦法解決,以至於他的童年都是在飽一頓餓一頓的情況下所度過的。在20世紀80~90年代的時候,由他主持育成的“西農881”為代表的第4批大面積推廣種植的小麥品種成功地成為了我國北方地區小麥,抗赤霉病育種的成功例子。至今在陝西關中和黃淮地區都實現了大面積的推廣種植。在1991年到95年期間,該品種累積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1952.9萬畝,累計增產的小麥約有29292.9萬公斤。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面,由他育種出來的小麥品種可謂是成功解救了大半個中國。

⑺ 為國家做貢獻的人物事跡簡短有哪些

鄧稼先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碼蘆國防遲歲帶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李振聲

李振聲,山東人,畢業於山東農業大學農學系。他是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有「雀桐當代後稷」和「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之稱。他在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研究方面成就極大,他的「小偃」系列品種,影響力極大,尤其是「小偃6號」,成為中國小麥育種的重要骨幹親本,其衍生品種50多個,累計推廣3億多畝,增產小麥超過150億斤。

鄧稼先簡介

鄧稼先不僅注重科技實驗,還格外注重對科學理論的及時梳理和總結。鄧稼先和周光召合寫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研究總結》,是一部核武器理論設計開創性的基礎巨著,它總結了百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這部著作不僅對以後的理論設計起到指導作用,而且還是培養科研人員入門的教科書。

鄧稼先對高溫高壓狀態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培養年輕的科研人員,他還寫了電動力學、等離子體物理、球面聚心爆轟波理論等許多講義,即使在擔任院長重任以後,他還在工作之餘著手編寫「量子場論」和「群論」。

⑻ 我國又取得哪些重大科研成果你還知道,哪些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請各舉一例

1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皮螞虛一人。物慧他於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2 王應睞(生物化學家,1965年組織我國科學家首次合成具有全部生物活力的結晶牛胰島素,這是第一個在實驗室中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質, 實現了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質的壯舉。)
3李振聲(遺傳學家,中國小麥之父,擁有「小偃」系列研究成果,他的研究受到15個國家100多位中外專家的充分肯定,擴大了我國小麥遺傳育種研究在國際上的影響,也為植物細胞和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燃燃,被授予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⑼ 李振聲為什麼不如袁隆平出名

沒有必要做這個比較,有人說「南袁北李」,一個搞水稻,一個搞小麥,都是為了培育糧食新品種努力,培育出好品種。

從年齡和種植農作物的品種來看,李振聲與袁隆平更相似。

袁隆平出生於1930年,李振聲出生於1931年,兩人年紀相仿,李振聲小一歲。大米和小麥,是中國人最主要兩種主食,「南米北面」,南方人偏愛看吃大米,北方人偏愛麵食,正好與「南袁北李」相符。但在普通老百姓印象里,袁隆平的名氣要大等多。

李振聲是山東淄博人,生在舊社會,小時候家裡又異常貧困,加上在他13歲時父親就去世,他只能早早輟學,小小年紀就到濟南謀生計。機緣巧合下,他得到命運的眷顧,進入山東農學院學習。

1951年大學畢業後李振聲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5年後又到了陝西農液扒業研究所,當年,北方小麥遭遇了嚴重的條銹病災害,普遍減產,這讓李振聲決定投身小或兄麥的研究。研究方向是讓小麥與很強抗病蟲害能力的牧草進行「遠緣雜交」,隨後幾十年他相繼研究、培育出育成了小偃4號、5號、6號等高產、抗病、優質衫埋襲小麥品種,這讓他被稱為「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

1985年,李振聲獲得國家科技發明一等獎,1991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2006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袁隆平讓中國人吃上大米,李振聲則讓中國人吃上小麥,從某種意義上說,兩人合力解決了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吃飯問題。

袁隆平先生成就:

袁隆平,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1930年9月7日出生於北京協和醫院,共和國成立時他正在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農學繫上學,畢業後分配到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

1960年7月,袁隆平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後來被確認為天然雜交水稻,從此開啟了他的雜交水稻研究,這一干就是一輩子。直到今年(2021年)年初,他還在位於海南三亞的南繁基地開展科研工作。

其實早在2007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的頒獎典禮上,袁隆平就曾發表感言說:「我知道,大家給我個終身獎,就是要我干一輩子工作。我覺得我現在身體很好,肌肉很有彈性,完全可以再下10年試驗田,去種水稻的。」他用自己的這種獨有的幽默而自信的方式,向世人表明了自己「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決心。

閱讀全文

與中國小麥之父有什麼重大成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古城有哪些 瀏覽:257
為什麼伊朗新增為負 瀏覽:571
中國海關怎麼考 瀏覽:42
哪個銀行可以轉賬到義大利 瀏覽:439
義大利和哪些國家接攘 瀏覽:692
伊朗為什麼封微信 瀏覽:46
越南車牌是哪個 瀏覽:901
越南怎麼去河口自治縣 瀏覽:687
日本修士和中國考研哪個好 瀏覽:658
今年中國富豪有多少破產 瀏覽:659
娶個伊朗的女人需要多少錢 瀏覽:26
中國居民手機多少部 瀏覽:27
義大利和澳洲哪個留學好 瀏覽:933
伊朗奧運金牌升什麼旗幟 瀏覽:122
中國有多少人住在平原 瀏覽:7
印尼工業營業執照翻譯多少錢 瀏覽:57
中國人一般可以活多久 瀏覽:236
印度人為什麼喜歡廣州 瀏覽:758
義大利的白松露是什麼 瀏覽:342
英國人用什麼做工具 瀏覽: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