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為什麼研究中國建築

為什麼研究中國建築

發布時間:2023-04-28 03:01:56

❶ 中國建築為何在當今仍能得到大家的追捧

中國建築具有古典含蓄的美又不缺大氣

1,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樑上又抬梁,所以稱為「抬梁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後用枋、檁斗接而成,故稱作穿斗式。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井乾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牆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牆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於牆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於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餘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牆倒禪毀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2,中國古代建築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

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築而言,以長方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就整體而言,重要建築大都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藉助於建築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築顯得格外宏偉壯麗。民居及風景園林則採用了「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布局方式。

3,中國古代建築造型優美

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卷棚等形式。

廡殿項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檐,不但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

4,中國古代建築的裝飾豐富多彩

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志、保護、象徵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彩畫多出現於內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制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梁枋彩畫最為矚目。清代彩畫可分為三類,即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雕飾是中國古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牆壁上的磚雕、台基石欄桿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築飾物。雕飾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讓賣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面及歷史傳說故事等。北京故宮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塊陛石,雕刻著精美的龍鳳花紋,重達200噸。在古建築的室內外還有許多雕刻藝術品,包括寺廟內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獸等。

5,中國古代建築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

建築本身就是一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古代的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務使建築布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為一個賀滑備大的環境空間

❷ 如何看待和保護中國古代建築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濱臨太平洋。疆域南起曾母暗沙,北至漠河的黑龍江上,西始帕米爾,東到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流處。全國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山地由西向東分為三個台階:西南部為青藏高原,海拔4000公尺以上,是第一階梯;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以東,海拔1000~2000公尺的高原與盆地,是第二階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雲貴高原以東,為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丘陵地與海拔200公尺以下的平原,是第三階梯。中國大部份地區位於北溫帶和亞熱帶,屬東亞季風區。東南沿海年降水達1500公釐以上,而內陸的西北部地區,只在50公釐以下。濕度隨地勢升高而明顯降低。
生活在這些不同自然條件下的古代人們,因地制宜,因材致用,運用不同材料,不同做法,創造出不同結構方式和不同藝術風格的古代建築。黃河中游為黃土地帶,土層厚,土質松,雨量比現在多,氣候溫暖而濕潤,曾遍布森林。這就使古代人得以定居下來,用簡陋的工具從事農耕,用木材和黃土架構房屋來抵禦寒冷與風雨。這些房屋大多以木材為構架,以黃土為牆壁,屋頂敷以草泥或茅草。房屋朝向南方,是為了採光和冬季避風、取暖。在中國的南方,房屋多為南向或東南向,是為了接納從東南方吹來的海風。有的地方為了空氣流通與減少潮濕,房屋下部採用桿欄式構造。建築材料除土木以外,南方多採用竹子與蘆葦。山區則廣泛運用石材,以條石築壁,片石敷頂,達到了就地取材之能事。森林地區則常使用井乾式建築。總之,中國古代建築是古代人們因依自然條件的產物。
編輯本段二、中國古代建築發展概況
(一)中國古代建築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
(1) 原始住居與建築雛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國原始人就已經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為棲身之所,北京、遼寧、貴州、廣東、湖北、浙江等地均發現有原始人居住過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時代,黃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黃土層為牆壁,用木構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進而發展為地面上的建築,並形成聚落。長江流域,因潮濕多雨,常有水患獸害,因而發展為桿欄式建築。對此,古代文獻中也多有「構木為巢,以避群害」、「上者為巢,下者營窟」的記載。據考古發掘,約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國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構築木架房屋(如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黃河流域也發現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遺址、臨潼姜寨遺址)。這些聚落,居住區、墓葬區、制陶場,分區明確,布局有致。木構架的形制已經出現,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與功用不同而有圓形、方形、呂字形等。這是中國古建築的草創階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紀夏朝建立,標志著原始社會結束,經過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戰國,在中國的大地上先後營建了許多都邑,夯土技術已廣泛使用於築牆造台。如河南偃師二里頭早商都城遺址,有長、寬均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開間的殿堂,周圍以廊。此時木構技術較之原始社會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鋸、鑿、鑽、鏟等加工木構件的專用工具。木構架和夯土技術均已經形成,並取得了一定的進步。西周興建了豐京、鎬京和洛陽的王城、成周;春秋、戰國的各諸侯國均各自營造了以宮室為中心的都城。這些都城均為夯土版築,牆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門。宮殿布置在城內,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構架已成為主要的結構方式,屋頂已開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構架上飾用彩繪。這標志著中國古代建築已經具備了雛形,不論夯土技術、木構技術還是建築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築材料的製造與運用,色彩、裝飾的使用,都達到了雛形階段。這是中國古代建築以後歷代發展的基礎。
(2) 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並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之後,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大帝國,並且動用全國的人力、物力在咸陽修築都城、宮殿、陵墓。今人從阿房宮遺址和始皇陵東側大規模的兵馬俑列隊埋坑,可以想見當時建築之宏大雄偉。此外,又修築通達全國的馳道,築長城以防匈奴南下,鑿靈渠以通水運。這些巨大工程,動輒調用民力幾十萬,幾乎都是同時並進,秦帝國終以奢欲過甚,窮用民力,二世而亡。
漢代繼秦,經過約半個多世紀的休養生息之後,又進入大規模營造建築時期。漢武帝劉徹先後五次大規模修築長城,開拓通往西亞的絲綢之路;又興建長安城內的桂宮、光明宮和西南郊的建章宮、上林苑。西漢末年還在長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東漢光武帝劉秀依東周都城故址營建了洛陽城及其宮殿。
總秦、漢五百年間,由於國家統一,國力富強,中國古建築在自己的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發展高潮。其結構主體的木構架已趨於成熟,重要建築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頂形式多樣化,廡殿、歇山、懸山、攢尖、囤頂均已出現,有的被廣泛採用。制磚及磚石結構和拱券結構有了新的發展。
(3) 傳統建築持續發展和佛教建築傳入
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此期間,傳統建築持續發展,並有佛教建築傳入。西晉統一中國不久,就爆發了「八王之亂」,處於西北部邊境的幾個少數民族領袖,率部進入中原,先後建立了十幾個政權,史稱十六國時期。到了西元460年,北魏才統一了中國北方,繼而又分裂。在南方,晉室南遷建立了東晉政權,接著先後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這就是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自此,中國南北兩方社會經濟才逐漸復甦,北朝營建了都城洛陽,南朝營建了建康城。這些都城、宮殿均系在前代基礎上持續營造,規模氣勢遠遜於秦、漢。
東漢時傳入中國的佛教此時發展起來,南北政權廣建佛寺,一時間佛教寺塔盛行。據記載,北魏建有佛寺三萬多所,僅洛陽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在不少地區還開鑿石窟寺,雕造佛像。重要石窟寺有大同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太原天龍山石窟、峰峰南響堂山和北響堂山石窟等。這就使這一時期的中國建築,融進了許多傳自印度(天竺)、西亞的建築形制與風格。
(4) 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潮
隋、唐時期的建築,既繼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來影響,形成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建築體系,把中國古代建築推到了成熟階段,並遠播影響於朝鮮、日本。
隋朝雖然是一個不足四十年的短命王朝,但在建築上頗有作為。它修建了都城大興城,營造了東都洛陽,經營了長江下游的江都(揚州)。開鑿了南起餘杭(杭州),北達涿郡(北京),東始江都,西抵長安(西安),長約2500公里的大運河。還動用百萬人力,修築萬里長城。煬帝大業年間(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現今河北趙縣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橋安濟橋。
唐代前期,經過一百多年的穩定發展,經濟繁榮,國力富強,疆域遠拓,於開元年間(714~741年)達到鼎盛時期。在首都長安與東都洛陽繼續修建規模巨大的宮殿、苑囿、官署。在全國,出現了許多著名地方城、商業和手工業城,如廣陵(揚州)、泉州、洪州(南昌)、明州(寧波)、益州(成都)、幽州(北京)、荊州(江陵)、廣州等。由於工商業的發展,這些城市的布局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
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鎮興建了大量寺塔、道觀,並繼承前代續鑿石窟佛寺,遺留至今的有著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禪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薦福寺小雁塔、興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尋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此期間,建築技術更有新的發展,木構架已能正確地運用材料性能,建築設計中已知運用以「材」為木構架設計的標准,朝廷制定了營繕的法令,設置有掌握繩墨、繪制圖樣和管理營造的官員。
(5) 宋、遼、金時期建築的發展與《營造法式》的頒行
從晚唐開始,中國又進入三百多年分裂戰亂時期,先是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的更替和十個地方政權的割據,接著又是宋與遼、金南北對峙,因而中國社會經濟遭到巨大的破壞,建築也從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來,再沒有長安那麼大規模的都城與宮殿了。由於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布局、建築技術與藝術,都有不少提高與突破。譬如城市漸由前代的里坊制演變為臨街設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在建築技術方面,前期的遼代較多的繼承了唐代的特點,而後期的金代,建築上則繼承遼、宋兩朝的特點而有所發展。在建築藝術方面,自北宋起,就一變唐代宏大雄渾的氣勢,而向細膩、纖巧方面發展,建築裝飾也更加講究。
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朝廷頒布並刊行了《營造法式》。這是一部有關建築設計和施工的規范書,是一部完善的建築技術專書。頒刊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對宮殿、寺廟、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築的管理。書中總結歷代以來建築技術的經驗,制定了「以材為祖」的建築模數制。對建築的功限、料例作了嚴密的限定,以作為編制預算和施工組織的准繩。這部書的頒行,反映出中國古代建築到了宋代,在工程技術與施工管理方面已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水平。
(6) 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的最後一個發展高潮
元、明、清三朝統治中國達六百多年,其間除了元末、明末短時割據戰亂外,大體上保持著中國統一的局面。由於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已屆尾聲,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緩慢,因此建築的歷史也只能是最後的發展高潮了。元代營建大都及宮殿,明代營造南、北兩京及宮殿。在建築布局方面,較之宋代更為成熟、合理。明清時期大事興建帝王苑囿與私家園林,形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造園高潮。喇嘛教建築的營造,完全是出於清朝廷的政治需要,一時間蒙、藏、甘、青等地廣建喇嘛廟,僅承德一地就建有十一座。這些廟宇規模宏大,製做精美,是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的一個畸型。明清兩代距今最近,許多建築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宮殿、壇廟,京郊的園林,兩朝的帝陵,江南的園林,遍及全國的佛教寺塔、道教宮觀,及民間住居、城垣建築等,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築史的光輝華章。
(二)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建築的影響
儒學自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崇儒術以後的兩千多年中,始終是居於統治地位的一種意識形態,對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切方面有著重大影響,是中國古代社會幾千年中的精神主軸。雖然漢代以後有道教的創立和佛教的傳入與盛興,但佛、道之學始終居於附從地位,在中國人心目中,儒學才是正統。
儒家思想對建築的影響大體可以歸究為六個方面:第一、儒學提倡禮制,以禮為治國之本和個人立身行事的准則,由此產生了建築上的多種類型及其形制,如殿堂、宗廟、壇、陵墓等。第二、儒學主張君權至上,皇帝是受命於天的萬民之主,故建有以宮室為中心的都城宮殿,用來體現君權至高無上。第三、儒學主張敬天,對天地的祭祀是歷朝大祀,故建有天壇、地壇、日壇、月壇,以及社稷、先農諸壇。第四、儒學主張孝親法祖,故有宗廟、陵墓之建營。第五、儒學主張中正有序,故有建築平面布置的方整對稱,昭穆有序,從而形成都城、宮城及建築群體嚴格的中軸對稱布局形制。第六、儒學主張尊卑有序,上下有別,注重用建築來體現尊卑禮序,舉凡建築的開間、形制、色彩、脊飾,都有嚴格的規定,不得違制僭越。
(三)多民族國家與豐富多彩的建築風格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全國境內居住著漢、蒙古、藏、回、維吾爾等五十六個民族。這些民族所居住的地域,由於東西南北的自然環境不同與氣候條件的差異,也由於不同地區各自產有不同的建築材料,所以世代以來,他們便依自然條件與可能提供的材料,按照各自生產和生活的不同需要與習慣,創造了互不相同的建築,並在長期發展中形成各自的建築做法與建築風格。
在北方黃土地區,古代人們利用黃土的特性,或用土坯,或夯土築牆,以此築成房屋,或構築成窯洞作為住居。後來又用黃土燒制磚瓦,用以蓋房既方便又耐久。在南方,氣候潮濕多雨,人們便以竹木為建築材料構築房屋居住。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地處亞熱帶,常用竹木搭成桿欄式建築。而青藏高原,少雨乾旱,晝夜溫差大,則多砌築厚牆式平頂碉房。蒙古族地區,依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習慣而搭制帳篷式住房(蒙古包),這種房屋易於拆架遷移。西部伊斯蘭教建築則喜歡採用尖拱形建築。總之,古代各族人民,因依自然條件與當地可能提供的建築材料,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與需要,各自構築了不同民族風格的建築,共同豐富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內容,共同為發展中華民族的古代建築做出了各自的貢獻。
(四)建築技術與建築藝術的中外交流
在中國的古代,特別是自兩晉、南北朝以後,建築技術與建築藝術與東西鄰國都有廣泛交流,給中國古代建築注入了新的血液,出現了不少新的建築類型,如石窟寺、佛教塔等。同時,中國建築也對鄰國的建築發生了深遠的影響。
早在西元三世紀,源於印度的石窟造像,就由克什米爾、阿富汗一帶的大月氏國傳入中國西部天山南麓的庫車、拜城一帶,而後繼續東傳。十六國時期,在甘肅敦煌初鑿莫高窟。北魏時又東傳進入黃河流域,陸續開鑿了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甘肅永靖炳靈寺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北齊時又開鑿了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以及河北邯鄲的南、北響堂山石窟等。這些石窟到了隋唐繼續開鑿並向南延伸。佛塔也是傳自印度的一種建築,中國古代的一些塔形大多由印度移植而來,如喇嘛塔、金剛寶座塔。
隋唐以後,中國古代建築伴隨著佛教東渡朝鮮、日本而東傳。早期東傳多由朝鮮半島諸國間接傳入。西元六世紀(日本飛鳥時代)就有百濟(今韓國)工匠依中國建築式樣建造了法興寺(飛鳥寺)。日本奈良的法隆寺也是此期間建造的中國式寺院。西元八世紀,中國名僧鑒真東渡日本弘揚佛法,並在平城京創建唐招提寺,對後世日本建築影響甚大。此後到了南宋時期,日本僧人重源從中國福建等地引進了中國式建築,稱「大佛樣」。伴隨著禪宗傳入日本,禪宗寺院也傳入。一時間,禪院盛興,被譽為「禪宗樣」。此前後中國古建築對日本建築的影響幾達千年。
約在西元七世紀,伊斯蘭教開始傳入中國。同時,伊斯蘭教建築也伴隨傳入。它或由波斯經中國新疆傳入內地,或由海上傳至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地。自唐代以後,許多阿拉伯、波斯商人長期留居中國。他們根據其宗教信仰需要興建禮拜場所,這就有了清真寺。如建於唐代的廣州懷聖寺、泉州聖友寺。以後歷宋、元、明、清,在中國西部和沿海地區,興建了眾多的清真寺,特別是元代,僅大都就有清真寺三十五座。這些寺院將阿拉伯、西亞建築形制與建築藝術傳入中國,經過長期的融合,形成為中國清真寺,出現了不少新的建築形式,如禮拜殿、後窯殿、邦克樓(宣禮塔)、墓祠、經堂、講堂等。其平面布局、屋頂式樣、裝修與裝飾,都帶有許多阿拉伯特點與風格,豐富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內容。
編輯本段三、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
(一)以木構架為主的結構方式
中國古代建築慣用木構架作房屋的承重結構。木構樑柱系統約在西元前的春秋時期已初步完備並廣泛採用,到了漢代發展得更為成熟。木構結構大體可分為抬梁式、穿斗式、井乾式,以抬梁式採用最為普遍。抬梁式結構是沿房屋進深在柱礎上立柱,柱上架梁,樑上重疊數層瓜柱和梁,再於最上層樑上立脊瓜柱,組成一組屋架。平行的兩組構架之間用橫向的枋聯結於柱的上端,在各層梁頭與脊瓜柱上安置檁,以聯系構架與承載屋面。檁間架椽子,構成屋頂的骨架。這樣,由兩組構架可以構成一間,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間,也可以是多間。
斗栱是中國木構架建築中最特殊的構件。斗是斗形墊木塊,栱是弓形短木,它們逐層縱橫交錯疊加成一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頭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載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到了唐、宋,斗栱發展到高峰,從簡單的墊托和挑檐構件發展成為聯系梁枋置於柱網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復合梁。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內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構架的整體性,成為大型建築不可缺的部份。宋以後木構架開間加大,柱身加高,木構架結點上所用的斗栱逐漸減少。到了元、明、清,柱頭間使用了額枋和隨梁枋等,構架整體性加強,斗栱的形體變小,不再起結構作用了,排列也較唐宋更為叢密,裝飾性作用越發加強了,形成為顯示等級差別的飾物。
木構架的優點是:第一、承重結構與維護結構分開,建築物的重量全由木構架承托,牆壁只起維護和分隔空間的作用。第二、便於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可以因地區寒暖之不同,隨宜處理房屋的高度、牆壁的厚薄、選取何種材料,以及確定門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於木材的特有性質與構造節點有伸縮餘地,即使牆倒而屋不塌,有利於減少地震損害。第四、便於就地取材和加工製做。古代黃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較之磚石便於加工製做。
(二)獨特的單體造型
中國古代建築的單體,大致可以分為屋基、屋身、屋頂三個部份。凡是重要建築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為一層,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宮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單體建築的平面形式多為長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對構成建築物單體的立面形象起著重要作用。由於採用木構架結構,屋身的處理得以十分靈活,門窗柱牆往往依據用材與部位的不同而加以處置與裝飾,極大地豐富了屋身的形象。
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形式豐富多彩。早在漢代已有廡殿、歇山、懸山、囤頂、攢尖幾種基本形式,並有了重檐頂。以後又出現了勾連搭、單坡頂、十字坡頂、盂頂、拱券頂、穹窿頂等許多形式。為了保護木構架,屋頂往往採用較大的出檐。但出檐有礙採光,以及屋頂雨水下泄易沖毀台基,因此後來採用反曲屋面或屋面舉拆、屋角起翹,於是屋頂和屋角顯得更為輕盈活潑。
(三)中軸對稱、方正嚴整的群體組合與布局
中國古代建築多以眾多的單體建築組合而成為一組建築群體,大到宮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有嚴格的方向性,常為南北向,只有少數建築群因受地形地勢限制採取變通形式,也有由於宗教信仰或風水思想的影響而變異方向的。方正嚴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於中國古代黃河中游的地理位置與儒學中正思想的影響。
中國古代建築群的布置總要以一條主要的縱軸線為主,將主要建築物布置在主軸線上,次要建築物則布置在主要建築物前的兩側,東西對峙,組成為一個方形或長方形院落。這種院落布局既滿足了安全與向陽防風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國古代社會宗法和禮教的制度。當一組庭院不能滿足需要時,可在主要建築前後延伸布置多進院落,在主軸線兩側布置跨院(輔助軸線)。曲阜孔廟在主軸線上布置了十進院落,又在主軸線兩側布置了多進跨院。它在奎文閣前為一條軸線,奎文閣以後則為並列的三條軸線。至於壇廟、陵墓等禮制建築布局,那就更加嚴整了。這種嚴整的布局並不呆板僵直,而是將多進、多院落空間,布置成為變化的頗具個性的空間系列。像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它的四進院落各不相同。第一進為橫長倒座院,第二進為長方形三合院,第三進為正方形四合院,第四進為橫長罩房院。四進院落的平面各異,配以建築物的不同立面,在院中蒔花植樹,置山石盆景,使空間環境清新活潑,寧靜宜人。
(四)變化多樣的裝修與裝飾
國古代建築對於裝修、裝飾特為講究,凡一切建築部位或構件,都要美化,所選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與構件性質不同而有別。
台基和台階本是房屋的基座和進屋的踏步,但給以雕飾,配以欄桿,就顯得格外庄嚴與雄偉。屋面裝飾可以使屋頂的輪廓形象更加優美。如故宮太和殿,重檐廡殿頂,五脊四坡,正脊兩端各飾一龍形大吻,張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條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飾有九個琉璃小獸,增加了屋頂形象的藝術感染力。
門窗、隔扇屬外檐裝修,是分隔室內外空間的間隔物,但是裝飾性特別強。門窗以其各種形象、花紋、色彩增強了建築物立面的藝術效果。內檐裝修是用以劃分房屋內部空間的裝置,常用隔扇門、板壁、多寶格、書櫥等,它們可以使室內空間產生既分隔又連通的效果。另一種劃分室內空間的裝置是各種罩,如幾腿罩、落地罩、圓光罩、花罩、欄桿罩等,有的還要安裝玻璃或糊紗,繪以花卉或題字,使室內充滿書卷氣味。
天花即室內的頂棚,是室內上空的一種裝修。一般民居房屋製作較為簡單,多用木條製成網架,釘在樑上,再糊紙,稱「海墁天花」。重要建築物如殿堂,則用木支條在梁架間搭制方格網,格內裝木板,繪以彩畫,稱「井口天花」。藻井是比天花更具有裝飾性的一種屋頂內部裝飾,它結構復雜,下方上圓,由三層木架交構組成一個向上隆起如井狀的天花板,多用於殿堂、佛壇的上方正中,交木如井,繪有藻紋,故稱藻井。
於建築物上施彩繪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建築物不可缺少的一項裝飾藝術。它原是施之於梁、柱、門、窗等木構件之上用以防腐、防蠹的油漆,後來逐漸發展演化而為彩畫。古代在建築物上施用彩畫,有嚴格的等級區分,庶民房舍不準繪彩畫,就是在紫禁城內,不同性質的建築物繪制彩畫也有嚴格的區分。其中和璽彩畫屬最高的一級,內容以龍為主題,施用於外朝、內廷的主要殿堂,格調華貴。旋子彩畫是圖案化彩畫,畫面布局素雅靈活,富於變化,常用於次要宮殿及配殿、門廡等建築上。再一種是蘇式彩畫,以山水、人物、草蟲、花卉為內容,多用於園苑中的亭台樓閣之上。
(五)寫意的山水園景
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有意境,它與中國古典詩詞、繪畫、音樂一樣,重在寫意。造景家用山水、岩壑、花木、建築表現某一藝術境界,故中國古典園林有寫意山水園之稱。從造景藝術創作來說,它攝取萬象,塑造典型,托寓自我,通過觀察、提煉,盡物態,窮事理,把自然美升華為藝術美,以之表現自己的情思。賞景者在景的觸發中引起某種情思,進而升華為一種意境,故賞景也是一種藝術再創作。這個藝術再創作,是賞景者借景物抒發感情,寄寓情思的自我表現過程,是一種精神升華,使人心性開滌,達到高一層的思想境界。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景的意境大體分為:治世境界、神仙境界、自然境界。儒學講求實際,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關心社會生活與人際關系,重視道德倫理價值和治理國家的政治意義,這種思想反映到園林造景上就是治世境界。老莊思想講求自然恬淡和煉養身心,以靜觀、直覺為務,以浪漫主義為審美觀,藝術上表現為自然境界。佛、道兩教追求涅與幻想成仙,園林造景上反映為神仙境界。治世境界多見於皇家苑囿,如圓明園四十景中約有一半屬於治世境界,幾乎包含了儒學的哲學、政治、經濟、道德、倫理的全部內容。自然境界大半反映在文人園林之中,如宋代蘇舜欽的滄浪亭,司馬光的獨樂園。神仙境界則反映在皇家園林與寺廟園林中,如圓明園中的蓬島瑤台、方壺勝境、青城山古常道觀的會仙橋、武當山南岩宮的飛升岩。
中國古代建築藝托座。
(六)彩畫
原是為木結

❸ 《中國建築史》的作用

作用?
考研的話,必備
建築師素養的話飢譽差,虛猜必備
在建築史論研究方面的話...這還用說么!
懂得建築的發展歷程,來龍去脈,源流,才能對當代如何涉及建築有一個更全面的認知
同時,對古建築的理論研究也有益於促進當代建築師在設計中發揚民族風格
梁思成先生《爛皮為什麼研究中國建築》 可以看下

❹ 為什麼研究中國建築閱讀答案

參考答案:
8.C(拆除精美市屋門樓的是甘肅某縣,而非當時的主要城市)
9.A(作者認為調查研究有助於古建的保存雀頌)
10.C(AB項闡述的不是新陳代澍,D項泛指各類藝術,闡述缺歲拍對象不是古建築)
11.中國精美的舊建築是民族文化的顯著表現,是中國新建築發展的基伏羨礎。

❺ 梁思成 為什麼研究中國建築讀後感

讀後感之《梁思成談建築》篇
作為一名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首先要對所選專業即建築要有濃厚的興趣,其次還要知道對新中國建設起巨大作用的一代建築宗師——梁思成。所以,在圖書館尋找書籍的時候,看到這本書,讀完這本書後,我有了很深刻的感受。下面,我就兩個方面來談談我的感受。
首先從梁思成先生對中國建築史分析中來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感受。建築,在中國古代就漸漸形成了一種形式,但是中國古人卻從未把建築當成一種藝術,而西方則不同,西方人一直視建築當成藝術之母。在古老的中國,建築主要是以木製建築為主,然而存留下來的木製建
築卻了了無幾,非常出名的中國古代木質建築代表為「山西省應縣木塔」,這座木塔可謂是歷經風雨而不倒。梁思成先生在提到該木塔時,尤其提到了中國木質建築特有的一個結構——斗拱。通過查詢資料得知,斗拱本是結構中有功能作用的部件,它承託了木樑又使屋檐伸出得遠一些。它作為中國古代木建築特有的結構,一直隨著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著。它的歷史可追溯到秦漢時期,至今為止的木建築還有當年的原型。梁思成先生認為:若是想系統的了解中國建築,就要好好的研究中國的建築史。中國的建築不僅僅反映了中國古代技術的高超,而且也反映了中國古代封建的思想,尤其是古代帝王家的建築,那種帝王的氣派與恢宏更加顯露無疑。 中國建築是一種延續了兩千餘年的工程技術,它本身已造成一個藝術系統,許多建築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是藝術的大宗遺產。除非我們不知尊重這古國燦爛文化,如果有復興國家民族的決心,對我國歷代文物,加以認真整理及保護時,我們便不能忽略對中國建築的研究。其次,我再談談梁思成先生對我們這些從事土建行業人的一些建議的感受。 對於我們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來說,又「土」又「木」好像已經成為了我們的代名詞。但我認為,對於我們專業的學生來說,我們要做到「博」而「精」,我所說的「博」並不是漫無邊際的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我們可以從兩個要求的角度去培養自己。一個方面是以自己的專業為中心的,建立「外圍基礎」的知識。另一個方面是為了個人的文化修養的要求,可以對於文學、藝術的各方面進行一些業余的學習,以此豐富自己的知識,陶冶性靈。而對於「精」,就是「專」,但這里的「專」不代表鑽牛角尖。我們要對於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靈活運用,並不是死記硬背,並且作為工科類專業,我們還要在理論的基礎上加以實踐,從書本中走出去,最後以實踐經驗為本再回歸於課本中來,以豐富自身的能力。梁思成先生對建築認識的獨特眼光以及對我們年輕人的教導使我受益匪淺,感受極深。

❻ 中國古建築問題

一些中國建築研究的先驅者, 以一種「中國人研究中國建築」、「中國建築教學不能只用外國教材」的歷史使命感和民族自尊感,奮起從事中國建築研究,振興民族學術。他們以深厚的國學根基, 吸收西方科學方法, 深入實地調查研究, 從史料的收集、藝匠的尋訪到制度的探索、「天書」的「破譯」等都順藤摸瓜, 追根溯源, 做了了不起的工作, 基本上將中國建築歷史理出了頭緒, 建立了中國古代建築歷史的體系, 成就非常偉大。前輩朱啟鈐、梁思成、劉胡判桐敦楨等及其同事都是中國建築研究的拓荒者、播種者、奠基者和大廈的構築者, 其功不可沒, 永垂青史, 當然, 這早有定論, 無需多說一些中國建築研究的先驅者, 以一種「中國人研究中國建築」、「中國建築教學不能只用外國教材」的歷史使命感和民族自尊感,奮起從事中國建築研究,振興民族學術。他們以深厚的國學根基, 吸收西方科學方法, 深入實地調查研究, 從史料的收集、藝匠的尋訪到制度的探索、「天書」的「破譯」等都順藤摸瓜, 追根溯源, 做了了不起的工作, 基本上將中國建築歷史理出了頭緒, 建立了中國古代建築歷史的體系, 成就非常偉大。前輩朱啟鈐、梁思成、劉敦楨等及其同事都是中國建築研究的拓沖尺荒者、播種者、奠基者和大廈的構築者, 其功不可沒, 永垂青史, 當然, 這早有定論, 無需多說一些中國建築研究的先驅者, 以一種「中國人研究中國建築」、「中國建築教學不能只用外國教材」的歷史使命感和民褲坦族自尊感,奮起從事中國建築研究,振興民族學術。他們以深厚的國學根基, 吸收西方科學方法, 深入實地調查研究, 從史料的收集、藝匠的尋訪到制度的探索、「天書」的「破譯」等都順藤摸瓜, 追根溯源, 做了了不起的工作, 基本上將中國建築歷史理出了頭緒, 建立了中國古代建築歷史的體系, 成就非常偉大。前輩朱啟鈐、梁思成、劉敦楨等及其同事都是中國建築研究的拓荒者、播種者、奠基者和大廈的構築者, 其功不可沒, 永垂青史, 當然, 這早有定論, 無需多說

❼ 為什麼研究中國古建築

我想是為了歷史文化的記載傳承和發揚,古建築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本身的存在

❽ 梁思成的名句出自哪裡,具體是什麼意思

中國建築史

第廳扒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中國建築之特徵臘伏胡

建築之始,產生於實際需要,受制於自然物理,非著意創制形式,更無所謂派別。其結構之系統,及形式之派別,乃其材料環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築,如埃及、巴比倫、伊琴、美洲、及中國諸系,莫不各自在其環境輪攔中產生,先而胚胎,粗具規模,繼而長成,轉增繁縟。其活動乃賡續的依其時其地之氣候,物產材料之供給;隨其國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經濟之趨向;更同其時代之藝文,技巧,知識發明之進退,而不自覺。建築之規模,形體,工程、藝術之嬗遞演變,乃其民族特殊文化興衰潮汐之映影;一國一族之建築適反鑒其物質精神,繼往開來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賴其建築之遺跡或記載以測其文化,其故因此。蓋建築活動與民族文化之動向實相牽連,互為因果者也。

具體意思通讀全段應該不難理解

❾ 中國古代建築對當今建築設計有哪些意義

  1. 傳統建築文化的一脈相承

傳統文化是指文化中歷史悠久,世代相傳的部分,由於傳統文化傳承年代久遠,因而極易變化,一般是文化結構中的最穩定的核心部分,因此,它決定著每種文化的特色、類型和性質,並對外來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吸收和排斥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建築師面前擺著兩種不同的創作道路:一是注意傳統文化,注意建築文化的地域性,在創沒彎輪作中力圖延續歷史的文脈,盡量多地體現民族文化的特徵;而另外一種則是運用已掌握的現代科學技術,利用現代人的觀念,探索未知領域,探索人類對未來的需求。這反映了全球化與地域性的關系問題。

定位自己的建築文化,是建立在對本國的傳統建築,社會心理學等等深入的研究之上的,定位我國的傳統建築文化,需要認真研究中國古建,中國古代營造典籍,中國古典哲學,中國古代歷史,立足於中國現代經濟社會等等狀況,是枯信一項復雜而內容繁多的工作。

2. 傳統建築空間在現代建築設計的應用

傳統建築空間的空間特徵和一些鬧備可以借鑒的傳統元素,都是在現在建築設計中可以從傳統建築中繼承的東西。

中國傳統的空間可以歸納為真實性,流動性,以及模糊性。

真實性指的是室內空間往往表現出與建築結構外形相適應的特徵。

流動性指的是空間的外界面和內部的隔斷具有流動性,不是絕對的隔絕。

模糊性則可以體現在庭院,廊子等灰空間,即室內外空間的滲透和不確定。

在空間中表達傳統文化的設計手法是值得探討的。主要是營造傳統的空間感受,這種手法體現在對傳統空間的形式上面的借鑒。

其實各種類型的古建是具有共性的,可以先總結這些共性的東西,在此基礎上談對現代建築設計特點的影響。如果非要分開講的話,其實不同的建築類型是有側重的,從設計理念上看,宮殿更注重禮制、孔教等,陵墓更注重風水,園林則是君子比德山水,民居除了宗族影響之外還注重小氣候等等。。。純屬個人理解。

❿ 為什麼要學習中國建築史的一個討論

此時此刻,心情有些亢奮
身邊的他,是橋梁結構出身,在歷史領域,像一個懵懂的小孩
一直以來,不敢輕易去備這堂課——中國建築史的第一堂課
總認為再積累下吧,再積累點會更好些,讓我有些緊張
備課的過程經歷過的人應該都知道
從組織結構到內容豐富,基本的史實當然必須尊重
第一堂緒論部分的課程
請他幫我參謀我的備課效果
他的邏輯思維一向讓我佩服,最最主要是因為他沒有這方面的任何束縛
對了解中國古建史無欲無求,就是想聽聽他的體會
曾經有一個朋友說,不想去買那些古典傢具,他說這些傢具所承載的歷史感過於沉重,他還無法理解的情況下,不希望去擁有這些,雖然內心是渴望的。我想這保持了一些對傳統文化的崇敬之情在內吧。
我們討論到了北京首都的鳥巢,國家大劇院,CCTV這些,站在結構的角度,他給我一個不一樣的觀點。首先,他認為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是世界認識中國的重要門戶,是國際化的都市,集經濟,政治,文化於一身的特殊載體,應該要包容性很強,鳥巢的構思從整個建築結構來說,大膽而富有創意,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目前公建史上難度最高,工藝最復雜的的水平,在鳥巢中沒有一根鋼材的截面是一樣的。初期還大膽想要做成空心鋼注入水體,後因工藝不成熟,造價過高,而放棄。用了傳統的結構方式,但是依然推動了中國的制鋼水平,施工工藝。其次,施工工藝的進步和提高,是中國施工團隊想要進入世界市場,必要的一個堪。如今國際招標,全球化越來越多,施工的國際水準也是中國團隊需要學習的,才能有競爭力。這種經驗正好也可以在鳥巢等建築內去積累相關經驗。最後,就是結構上的突破,比如,50、60年代,搞一個劇場,能容納幾百人已經覺得很大了,收到材料結構的限制,理論和經驗的不足,而現在,能做出跨度如此大的建築,幾百米跨度的鋼梁。當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
同樣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看法,而且都各具其理。他們可能考慮建築與環境的關系,與基地的關系,與文化背景的關系,思維與我們也有所不同。
關於木結構,他也提到了沒有辦法去實現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是因為我們中國的經濟,在這樣每年保持10幾的GDP增長下,違背經濟規律的情況下,必須快,而且要高效。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建築,首先結構算不清楚,這方面的經驗也越來越少,工匠的水平也越來越低,最主要還是經驗少之又少了。有個復原古建築的設計項目,華南地區某家設計院專業做這個,收費高達建安費用的20%,然而,這個工藝可不是鋼筋混凝土結構能比擬的,光節點大樣就要畫死去,工期長就更不用說了。收費如此高,工藝又復雜,真正懂的人又少,當然它的逐步淘汰已經是歷史必然,但是我就問他了「你為什麼還會喜歡明代的古典傢具」?那種感覺他說不清也道不明,總之,明代傢具,在他這種唐宋元明清都理不順的情況下,他鍾愛它,證明這古典傢具的魅力是可以沖破你對歷史的偏見或者理解,你可以本能的去欣賞並喜愛它的。「你為什麼喜歡古典建築里的四合院,或者古鎮」?對於這樣的問題,其實也是一種感覺,一種體驗感,這種特殊的體驗感,讓一個即使沒有任何建築理論功底的他來說,這種愉悅感,是像聽到好音樂那樣心情舒適的自然感受。所以嘛,建築同音樂一樣,在韻律上,在空間排布上,在寄託情感的表達上,終有一個美的規律或法則,對,我們為什麼要研究中國歷史,我想就在於我們要去挖掘。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視覺,你可以得到並創造出不一樣的東西。作為一個中國建築師,國際競爭如此激烈,雖然大部分設計師不用投身於,也投身不了,這樣大的設計中,但是擁有基本的民族自尊心,維護美好的東西,責任還是應該有的。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研究中國建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賣的什麼油 瀏覽:254
如何看待中國田徑成績井噴 瀏覽:140
印尼虎飼養水溫多少合適 瀏覽:260
越南有多少人確診新冠肺炎 瀏覽:265
義大利語打籃球怎麼說 瀏覽:673
中國發票在越南怎麼入賬 瀏覽:416
義大利面為什麼那麼飽腹 瀏覽:331
中國援助伊朗多少只口罩 瀏覽:972
中國有志青年進行了哪些探索 瀏覽:669
印尼打工回國怎麼樣 瀏覽:797
中國話起源於哪裡 瀏覽:929
特朗普為什麼不敢打伊朗 瀏覽:968
常州等來伊朗人什麼梗 瀏覽:132
為什麼和平精英國際服沒許可權 瀏覽:745
印度話吃飯中文怎麼說 瀏覽:453
印度怎麼樣算富人 瀏覽:325
中國有哪些合法直銷公司 瀏覽:204
伊朗天氣熱怎麼防暑 瀏覽:761
英國葯店英文是什麼 瀏覽:871
義大利白蘭地在哪裡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