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建築進軍海外市場有哪些壁壘

中國建築進軍海外市場有哪些壁壘

發布時間:2023-05-01 12:24:20

① 中國建築材料在國際市場應用情況

中國建築材料在國際市場應用情況是怎樣的呢,下面中達咨詢招投標老師為你解答以供參考。
國外工程獲取中國建材的渠道
中國建材生產企業直接出口、中國建材生產企業在國外設立的辦事處和分公司或工廠、中國建材生產企業在國內外的經銷商或代理商、國外大型建材超市、國外各種形式的建材展會和博覽會、網路交易平台等。
中國建材在國際承包項目中應用一般有3種類型:中國對外經濟援助項目及使領館項目、中國對外工程承包項目、EPC工程總承包項目。
EPC工程總承包項目
EPC工程總承包項目:EPC(設計、采購、施工)工程總承包最大的特點是實行設計、采購、施工一體化,把資源最佳的配置結合在工程項目上,減少了管理鏈和管理環節,真正體現了風險與效益、責任與權利、過程與結果的統一。
例如,由中建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EPC工程總承包項目阿爾及利亞國防部軍官俱樂部,在中國建材的引入環節上做了大量的努力並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通過與業主溝通協商,選用國內通過歐洲標准且符合業主、監理要求的建築材料,採取價格優勢和優質服務,改變了業主擬採用西歐國家設備和材料的計劃,從中國采購石材、傢具、防火門、木門、地毯、保溫板、聚酯漆、礦棉板、體育場地面材料、弱電系統、機械設備等材料設備,為中國出口創匯5000多萬元人民幣。
中國建材在國際市場應用優劣勢分析
優勢:中國產品采購環境熟悉,市場競爭充分,易於取得雀滲歲公平的采購價格;相對國外產品,中國產品在幕牆、鋁合金門窗、傢具、木飾面板、石材、紡織品、鋼材等方面有較明顯的價格優勢;近年來,中國建材的產品質量提高較快,品種日益豐富,基本可以滿足各種項目需求;中國建材企業服務意識好,行動迅速,喊顫供貨時間有保障;中國承包商對中國建材產品的生產工藝和產品性能更易把握,便於控制現場施工;中國承包商與中國材料供應商能夠在產品的技術支持和售後服務方面進行充分和有效溝通,共同採取積極措施解決問題。
劣勢:業主、設計和監理對中國產品的品牌和質量整體認同度不高,容易產生先入為主的負面評價;中國產品在獲取除ISO認證以外的專業認證方面還有不足,尤其缺少國際相關專業協會或者實驗室的認證,導致在產品報批階段遭遇門檻;中國供應商在深化設計及產品的系統化方面與國際水平還存在差距,導致與國外供應商競爭時出現相對劣勢;中國建材產品的生產工藝和施工方法與國外習慣做法存在差異,可能導致施工驗收時的風險;由於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和障礙,中國材料供應商與國外業主或監理的溝通方面存在一定困難,導致對產品的推薦效果不如國外供應商;部分國外業主、設計和監理出於對國外供應商的維護或者對中國產品的固有偏見,對採用中國產品會採取比較苛刻的做法;部分中國建材產品被中國政府列入不鼓勵出口的清單,加之人民幣升值,導致建材產品出口成本提高,價格優勢部分喪失;在中國生產的部分跨國公司國際品牌產品,由於其總部對銷售區域的限制,導致其產品的外銷受到一定影響;中國建材產品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統全面的售後服務體系。
與中國材料供應商共同開發國際承包市場設想
共同打造中國國家建材品牌。建議由協會或政府相關部門牽頭,承包商與材料供應商配合,通過多渠道宣傳展示,擴大中國建材品牌在國際市場的整體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中國建材整體走向世界;建議在建材企業和承包商之間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此外,在中國承包商相對較有優勢的一些海外市場,可否考慮建立中國建材行業協會,以此協會牽頭,建立共同的信息平台,促進合作;根據工程設計規范和技術要求,雙方共同完善產品技術資料(產品介紹、檢測報告等),制訂符合設計和業主要求的技術文件;建立完善的產頃睜品銷售和售後服務網路;同一市場、相同產品,中國材料供應商給中國承包商的價格應優於當地代理商。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② 我國對外貿易中面臨的非關稅壁壘主要有哪些

今年是中國對外開放30周年,也是我國加入WTO的第7年。入世七年來,中國以經濟發展速度最快、履行承諾最嚴肅的實際行動,在WTO中樹立了一個有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形象。與之幾乎同時產生的是並不和諧的「畫外音」———層出不窮的貿易壁壘,時時困擾著中國企業,也考肆鬧辯驗著中國政府的智慧。
貿易壁壘主要有一下幾個:
1.反傾銷壁壘。中國出口產品遭遇反傾銷的重要特點:(1)中國仍然是全球反傾銷措施最大的受害國。 (2)發達國家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個案金額急劇上升。 (3)發展中國家對中國出口產品採取反傾銷措施的案件數量呈上升趨勢。 (4)涉案產品的種類越來越多,產品結構也出現了新的變化。 (5)我國企業主動應訴日益增多,而且已有不少勝訴的案件。 對華啟動反傾銷調查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國家。美國 112起 平均每7起就有1起彎臘針對中國產品,中國已連續10年成為遭遇反傾銷措施數量最多的國家,每年受此影響的出口商品達到400億~500億美元,
2.市場經濟地位的壁壘。中國在極短時間里驟然成為世界頭號反補貼調查目標國。中國以裂缺「非市場經濟國家」不受反補貼調查的「金身」已破,隨後瞄準我國產業的反補貼炮彈驟然增多。加拿大成對華實施反補貼第一案: 對華啟動反補貼調查重點大事記2004年4月,加拿大對中國燒烤架發起反傾銷反補貼合並調查,該案在世界范圍內首開對中國產品進行反補貼調查先例。
3.技術性壁壘。我國加入WTO以來,出口產品不斷遭遇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或國外不斷變化、日趨嚴格的技術性貿易措施的限制,2006年中國全年出口貿易因技術性措施造成直接損失達359.2億美元,技術性貿易保護措施對中國產品出口的限制和影響不可輕視。

③ 中國的貿易壁壘有哪些

近年來,在世界市場持續低迷的形勢下,中國出口連續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現在已是第四大貿易國,05年1—9月出口額已達到10245億美元。日漸強勁的國際競爭力,向世人展示了一個正在崛起中的貿易大國的嶄新形象,但也帶來了日益激烈的國際貿易摩擦。一些發達國家不斷針對我國進行貿易打擊,其中尤以美國為最:從對我國彩電徵收高額反傾銷稅,到對幾類紡織品實行新配額,再到對木製卧室傢具進行反傾銷訴訟。這些在短時期內密集推出,專門針對中國產品的種種貿易歧視政策,顯現了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日漸盛行。
而美國方面將這一系列政策的原因解釋為:按美國商務部的統計,04年中美貿易逆差為520.8億美元,比去年同比增長29%;這嚴重影響了美國國內市場的利益。而按中國商務部的統計,04年中方貿易順差為802.7億美元。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的凸現,再次引起了美國各界的高度重視。我們也心存兩個疑問:一是為何兩國的貿易額計算差距如此之大?二是貿易摩擦的根源究竟在那裡?
1 中美貿易的特點對貿易額計算的影態賀拆響
1.1 加工貿易占很大比重
進入90年代以後,加工貿易在中國無論是出口還是進口貿易中都成為主要貿易方式,其原材料和零部件主要來自周邊國家和地區,出口主要市場則為美、日、歐國家。表面上看,中國從對美加工貿易出口中獲取了較大的順差,但實際上中國只能獲得少量的加工費用。這顯然不能真實反映兩國之間的實際貿易情況。
1.2 貿易轉移效應
中國輸送到美國的商品中,有90%是取代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對美出口,即「貿易轉移效應」。台灣、香港、東南亞、日本和韓國等在中國內地投資後,轉出口到美國,但美國把貿易額都算到中國頭上,從而加大了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額。
1.3 以轉口貿易為主
中美之間的貿易,大量貨物都是經過以香港地區為主的第三方轉口進行的。據中方統計,中國內地經過香港轉口到美國的產品在港平均增值達40.7%,玩具和服裝在港增值率高達100%。美方將這部分都統計在從中國內地的出口額中,而美國產品在港增值額卻未統計在美對中的出口額中,這樣就高估了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額。
1.4 總結
由上述中美貿易的特點可以看到,由於在貿易額上的一些計算方法及主觀上的誤差,兩國真實的經濟關系被掩蓋了,扭曲了,中美貿易出現了極大的貿易不平衡。因此,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迅速推進,能否實現客觀化,對未來中美經貿關系的發展影響將十分巨大。
2 貿易摩擦的表現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傳統的關稅壁壘和配額、許可證等非關稅壁壘都大大削減,貿易國紛紛轉向反傾銷、技術貿易壁壘等更加隱蔽的貿易保護手段。由於現在出口增長勢頭非常強勁,中國已經成為反傾銷調查的最大受害國,至2005年9月,針對中國的案子累計達800多起。同時美國用各種辦法限制中國的出口,除了一般的關稅和配額,還有非一般措施——反傾銷訴訟、技術壁壘、綠色壁壘、具有嚴格標準的動植物檢疫等。
2.1 紡織業
長期以來,紡織業一直是我國傳統上最具競爭優勢的工業部門,同時也影響著世界紡織品和服裝貿易:纖維消費量佔全球的1/4,棉紗、化纖、絲綢、服裝等紡織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額佔全球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的1/6。紡織品涉及到中國近2000萬人的直接就業,其中有很多是低收入的,因此紡織業在中國是高度敏感的行業。而且美國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都30多倍於中國,假如中國的紡織企業不能實現合理的出口,受到打擊的人數遠比美國的要多,很多工人將失去工作。
而最近經過七輪磋商才解決的紡織品問題,涉及六七十億美元的出口,是近年來中美之間最大的一次貿易爭端。2005年6月美國商務部部長古鐵雷斯的訪華,是中國和歐美的紡織品貿易談判白熱化的開始。他甚至拋出了「如果中國政府不能把輸美紡織品的增速控制在7%以內,美政府將會對美國紡織品市場繼續採取保護措施」的言論。實際上,美方「7%保護線」的背後,是其自身所面臨的經濟調整壓力和對中國紡織品沖擊的措手不及。早從2000年下半年至今,美國就業壓力一直很大,這就意味著美拍友國經濟在這種壓力下要做一些大的調整,於是就在帆棗對華貿易赤字上大做文章。今年5月底,我國宣布取消徵收81種紡織品出口關稅,並取消配額,這之後的出口增長率都是百分之幾百。美國提出7%的限制標准,有意壓制我們的產品出口,這樣他們就有足夠的時間來調整,以降低中國產品的沖擊。今年我們對歐美出口為什麼增長這么快,是因為他們到最後一刻才放開配額。
根據商務部網站的消息,05年11月8日,中美簽署了《關於紡織品和服裝貿易的諒解備忘錄》,協議主要內容如下:
「對中國向美國出口的棉製褲子等21個類別產品實施數量管理,包括11個類別服裝產品和10個類別紡織產品,其中16個類別為05年一體化產品,5個類別為02年以前一體化產品;協議產品06年基數基本上是05年有關產品美國從中國的實際進口量,07年和08年基數均為上一年度全年協議量;協議產品06年增長率為10%至15%,07年增長率為12.5%至16%,08年增長率在15%至17%。」
分析協議,對我國有利的方面體現在三個方面。協議覆蓋范圍方面,在協議期內對中國向美國出口的棉製褲子等21個類別產品實施數量管理,總體而言更接近中方立場。受限中國紡織品基數方面,協議產品06年基數基本上是05年美從我國的實際進口量,更接近我方的原則立場。增長率方面,美方在談判初期曾要求,把我國所有紡織品對美出口增長率均限制為7.5%;我方則要求增長率遠高於7.5%。最終協議規定的增長率,也更符合我方利益。
雖說協議是一個雙贏的結果,但協議內容遠低於中方預期,因為在全球范圍內推動貿易自由化和便捷化的今天,對國際貿易的仍進行數額管理是不符合世界潮流的。
2.2 鋼鐵領域
在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剛剛取得一定進展的時候,05年11月11日,5家美國鋼鐵製造商又向美國政府提出申請,要求對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進口碳合金盤條(一種建築用鋼材)進行反傾銷調查,並要求對來自中國的盤條徵收330%的反傾銷稅。他們提供的數據顯示,美國進口盤條數量從2002年的95.8萬噸激增至2004年的180萬噸。據初步計算,2004年我對美盤條出口超過3億美元。坊間認為,繼紡織品之後,鋼鐵將成為中美貿易摩擦的下一個領域。
通過分析得知,美國盤條市場的40%至45%都是進口產品,對外依存度相當高,這使得美國國內鋼鐵製造企業在盤條市場上經營慘淡。而伴隨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鋼材進口量逐年減少而出口量不斷增加,04年全年國內出口鋼材1423.1萬噸,而今年前9個月國內已經出口鋼材1580萬噸。目前國內盤條價格在3000元/每噸以下,而美國市場價格要超過500美元,中國盤條產品在價格上確實有很強競爭力。
2.3 小結
其實,中美貿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和互利性,中美之間並不是在同一個水平上的競爭關系,而是優勢互補的分工合作關系。換句話說,更多的是一種產業間的貿易,符合比較優勢規律。而且,中國向美國出口的很多產品是由美國在華企業生產的,再返銷回美國,所以美國方面如果對中國實施貿易制裁,不僅會傷害中國商家的利益,更多的還會傷害美國廠家和投資者的利益。具體地說,從貿易流向看,美國向中國出口的主要是高附加值的產品,如飛機等,中國向美國出口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價值較低的產品,如紡織品等。所以中國不是在同美國人爭奪那些工作崗位,而是在同印度、印尼、越南和菲律賓爭奪。
從另一方面看,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美國的消費者從中受益,實行配額限制後,美國國內供應量減少,價格必然上升,消費者受損。
3 貿易摩擦的實質
實際上,貿易問題就是匯率的問題。人民幣匯率與貿易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在美國看來,人民幣匯率不提高,美國的貿易赤字就降低不了。而拿貿易說話比拿人民幣匯率說話更能見到實效。因為提高匯率不一定能減少貿易赤字,即使減少了對中國的貿易赤字,對其他國家的赤字也會上去,對他們的經濟不會帶來太大的影響。而拿貿易說話就不一樣,他們出台一個政策,就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3.1 傾銷與反傾銷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傾銷的內容有了相當大的發展,傾銷的指控已非常普遍。傾銷有三個定義。第一個是價格,即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市場上以不同的價格銷售,實行價格歧視。第二個是成本,即在出口市場上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第三個是由美國和歐共體制定的「非市場經濟」傾銷:選擇一個第三國(市場經濟國家)的同類產品,在該國市場上或者在其他國家市場上的銷售價格作為公平價值,同時選擇一個市場經濟的國家作為替代國,並以替代國同類產品的成本作為標准成本,凡是在出口市場上的銷售價格低於標准成本,就為傾銷。在選擇第三國或替代國時,要考慮到其與非市場經濟國傢具有經濟可比性,美國還規定,若找不到一個經濟可比的市場經濟國家,就以美國生產或銷售價格或構成成本作為公平價值。
第三個傾銷的定義正是現在美國對中國進行反傾銷的依據,它表現出相當大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首先,認為中國是「國家控制經濟」或「非市場經濟」,中國產品的價值不反映公平價值。事實上,從1979年以來,中國的價格體制已經由計劃定價轉變為市場定價。許多被指控為傾銷的產品,如蠟燭等,大都是鄉鎮企業生產的,價格是由企業以產品的成本作為基礎,並根據市場的供求關系所決定的。可見,美國的反傾銷政策不能反映中國的現實。其次,在替代國的選擇上非常隨意。如在對中國產蘑菇的反傾銷調查中,美國選用印尼為替代國。印尼的蘑菇是在空調條件下生長的,中國的蘑菇是在自然條件下生長的,二者的成本絕對不同,但美國拒絕從印尼的生產成本中扣除空調費用,因而裁定中國蘑菇傾銷。還有鋼鐵的替代國是韓國,搪瓷炊具的替代國是日本,蠟燭的替代國是馬來西亞。這樣的選擇,一是與中國的生產水平差別相當的大,有的國家的成本大大地高於中國,僅僅勞動工資成本就是中國的幾倍;二是這么多的替代國,可以任意選擇,使得中國的出口企業在定價時無所適從。這樣的反傾銷,不是貿易保護主義又是什麼呢?!
3.2 貿易出口壁壘
在中國加入WTO的過程中,為了換取美國等在根本利益上的一些讓步,中國也做了一些讓步,如簽署了特定產品保障性條款:「從中國入世之日起十二年內,若原產於中國的產品在進口至任何世貿組織成員領土時,其增長的數量或所依據的條件對生產同類產品或直接競爭的產品的國內生產者造成或威脅造成市場擾亂時,該成員有權在防止或補救此種市場擾亂所必需的限度內,對此類產品撤銷減讓或限制進口。」 特保條款的低門檻和美國在貿易中對該條款的濫用,導致中國產品受限。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對中國實行歧視性出口管制政策,尤其是對中國現代化建設中需要的一些高科技技術和設備採取嚴格的管制措施。 美國一方面強調對華貿易逆差問題,一方面又不放寬對華高技術出口的管制,這是自相矛盾的。因為通過 「國家比較利益」理論,我們知道:一個國家將進、出口資源進行轉換,實際上是為了獲取其中的比較利益。在中美貿易中,中國恰恰就是通過有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換回美國的先進設備技術。而美國則是通過進口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來滿足國內市場需要,以便其國內產業轉移至高科技、高附加值領域。
4 應對策略:把比較優勢轉換為競爭優勢
面對紛繁復雜的經濟形勢和日益嚴峻的貿易摩擦,我們一方面要學會用WTO的貿易規則合法地保護自己,另一方面也要考慮適當調整外貿發展戰略。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主流是比較成本理論和要素稟賦學說,但已不能解釋現代國際貿易呈現的兩大趨勢:一是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佔主導地位,二是同類產業內貿易比例上升,因此出現了眾多「新貿易理論」。其中,哈佛大學的波特教授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競爭優勢理論。他認為,一國能興旺發達的根本原因是該國在國際市場中具有競爭優勢,這種競爭優勢又來源於該國的主導產業,而主導產業的競爭優勢又來源於企業靠創新機制而提高了的生產率。只要全世界的生產要素和經濟資源未形成完全流動,一國在參與經濟全球化時就可通過充分利用比較優勢來獲取競爭優勢,從而發展經濟。
而從全球范圍來看,凡貿易保護的對象,也大都集中於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品。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把「勞動力成本優勢」視為對外貿易中的「比較優勢」,並相應的大力發展起了諸如紡織企業等眾多勞動密集型企業,且多以出口為主。但隨著高新技術產品日益成為世界貿易的主要品種,再加上國際市場上勞動密集型產品嚴重供過於求,我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貿易條件趨於惡化,不是缺乏價格競爭力,而恰恰是因為價格太低而引起貿易保護主義的限制從而失去市場。更何況,現在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競爭優勢也不像過去那樣僅僅局限於「成本價格」,而是涵括了價格、質地、工藝、科技嫁接等多方面的綜合競爭因素。
由此可見,我們急需把舊有的比較優勢轉換為競爭優勢。而作為成為WTO中的一員,我們一方面能非常便利地擴大出口和引進外資、先進設備、技術與管理經驗,從而增強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在「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則下,迫使企業有長遠打算和憂患意識,發展科技,加強創新,不靠低價以量取勝,而是以質取勝,這樣更多的企業才會減少不必要的貿易摩擦損失。
5 小結
在這個機遇與障礙並存的國際貿易大環境中,我們應該正視困難,加強與發達國家的合作,統一認識,減少摩擦。在不斷融入全球經濟的進程中,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有力地拉動了經濟增長,但如果外貿依存度過高,很容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因此還要注重保持我國經濟政策的獨立性。同時,擴大內需應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參考文獻]
[1]王俊宜,李權.國際貿易[C].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
[2]運用比較優勢獲取競爭優勢[J].國際貿易.2003年第10期
[3]中美貿易走向沖突?.經濟觀察報.2003年11月21日
[4]透視:中美經濟關系中存在對話的不公正行為.中國新聞網.2004年1月15日
[5]貿易:「中性化進程」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21世紀經濟報道.2003年12月2日
[6]十大應對策略——中國直面國際貿易摩擦高發期[J].國際貿易.2003年第12期
[9]中國商務部網站
望採納!!!

④ 中國在海外建設項目主要是在哪些國家為什麼他們需要中國的建築隊伍 海外工程的特點是什麼

隨著近幾年國內建築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施工盈利水平越來越低,經營難度越來越大,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等國內大型施工企業相繼向海外建築市場進軍,海外工程項目所佔施工企業在施項目比例節節攀升。目前歐美發達國家基礎設施已非常完善,中國施工企業能夠進入的市場大多是基礎建設十分薄弱,工業非常落後,資源匱乏的欠發達地區,比如非洲國家。如果工程一旦開始啟動,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會擺在眼前,那就是機械設備的配置與管理,其對施工工期、項目效益將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而且在這過程中產生的失誤,大部分是無法彌補和挽回的。因而此項工作對於海外工程項目顯得尤為重要。

筆者根據近幾年的工作體會,談一下個人看法。

1設備配置及采購注意事項設備配置及采購等前期管理,包括了調研、論證、配備、選型、招標、采購等一系列工作,對海外工程項目施工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高度重視。這方面的管理主要包括:(1)在做項目設備配置方案之前,一定要對項目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氣候做全面了解,還要認真研究與業主簽訂的工程承包合同中有關設備的強制條款,並對當地的設備供應及租賃市場做實地深入調查,在考慮工期的前提下,做出綜合判斷及經濟分析比較,制定一份詳細的設備配置清單,要標明設備的來源(國內購置或當地采購)註明新產品或二手機械,或者當地租用及進場時間。注意在做經濟分析比較時,國內采購成本一定要計算設備的各項運費,包括從國內產品供應地至港口的運輸費、裝卸費、報關費、海運費等,以及到港後的清關費、路運費等。
(2)設備配置在遵循「滿足需要,經濟合理」原則的前提下,盡量「寧多勿少」,有一點富餘儲備,這一點不同於國內施工項目。這主要是考慮到施工國家社會資源不豐富,機械租賃市場不發達,即使有出租,單價也會非常高(比如提供燃油的情況下,TY220推土機每小時租費達80美金,1.0m3的挖掘機每小時租費達90美金),臨時應急可以使用,但長期租用絕對不合算。如果前期的設備配備不足,再聯系從國內或第三國購買,周期會很長,耽誤工期;二則費用也會很大。
(3)選用的設備盡量是同型號、同生產廠家的,即使不是同一廠家生產的設備,其發動機及變速箱主要附件盡可能選用同一廠家生產的。為今後的配件儲備、修理及使用管理提供方便。
(4)不要計劃從國內訂購工程指揮車(包括小轎車及越野車)。一般當地二手的歐美車輛不少,價格也不是非常高,另外許多國家車輛大多都是右置方向盤,而國內車輛均是左置方向,在當地使用存在諸多不便。購置前還必須檢查其清關文件,並到當地海關確認文件的有效性,否則會有很多隱患。
(5)從國內訂購工程運輸車輛時,一定要了解清楚當地對方向盤置式有無明確的強制規定。如果有,一定要通過合同要求生產廠家在國內按約定進行改造。
(6)采購最好採取公開招標的形式進行。一般海外工程項目設備需求量大,對廠家來說又是銷往國際市場,通過這種形式會大大降低采購成本,二是廠家也會竭力把他們通過海外銷售獲得的實踐經驗告訴你,會使你少走許多彎路。
(7)采購的設備,特別是關鍵設備,一定要選擇高可靠性、維修方便和配件供應有保障的品牌。
(8)同供應商合同談判的重點在設備的售後服務,盡可能的要求供應商配備技術能力強的技術人員常駐施工現場。另外設備的付款一定要分期,可以先付訂金,到港後再付款,最好再留一部分質保金。
(9)切記要求供應商提供工期內設備正常使用所需要的易損件、常用件建議清單,做采購計劃時還須考慮到施工地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因素對易損件的影響,比如在非州國家施工,大多數國家氣溫都非常高,橡膠件、輪胎老化會比較快,也比較嚴重;當地勞工操作技能不高、動作粗暴,離合器、變速箱、底盤等損壞會比較嚴重。千萬不要為了當時省一點錢,造成日後更大的配件支出費用,還耽誤使用,所以配件一定要備足、備夠。
(10)要求供應商必須開其增值稅發票,對設備表面要進行防腐處理,而且對輪式機械及發電機等涉及到安全的設備在出廠前進行商檢。

2、船運代理公司確定及貨物集港、運輸的注意事項設備物資采購合同簽訂後,須立即確定船運代理,並集中精力高效完成貨物集港及發運工作。通常情況下,貨物的集港與發運工作的時間非常緊,工作強度非常大,所以必須前期做好周密的計劃,否則會造成失誤。注意事項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 船運代理公司的確定。須在做好細致調查工作基礎上確定,調查內容主要有三點:首先了解船代公司的實力及信譽,如其貨場的所在地、規模的大小、貨場內的服務等。實力強的船代在集裝箱及散裝船的佔有數量上有優勢,船期的保證更可靠,正常情況下不會脫班。再者,了解船代的報關、通關能力,其良好的報關、通關能力是順利發運貨物的保障;其三,重點是船代及海運的費用。船公司給每個船代公司的船運費是根據其貨物量的多少而定,一般情況下實力大的船代公司費用相應會低些。
(2)提前做好擬發貨物的體積及重量預估,為船代公司提供准確的貨物量,進而確定貨位及大小合適的集裝箱,以免裝船時貨位不足或浪費。而且規劃好貨物大致的堆碼位置,主要考慮特殊貨物如怕壓、怕碰及怕異味的貨物放置,又要最大可能地利用好每一寸空間。
(3)貨物集港工作非常關鍵,必須全力以赴,一旦錯過集港時間,會白白損失掉大量的貨位,也給前方項目的開工留下了隱患,不可挽回。一般集裝箱貨物必須在發船的前一兩天進港,並且在集裝箱進港前將貨物全部裝箱完畢,否則集裝箱一進港貨物來了也只能放在港口倉庫,等待下次發運。散裝船貨物必須在發船前一周到貨場,在貨船進港前要做好貨物的嘜頭、裝箱單(體積、總量、數量)及貨品的防腐處理。
(4)在報關時,貨物品名一定要與國外進行溝通,看進口國有無特殊規定或優惠政策,以免清關時遇到麻煩。在所有貨物裝箱、裝船結束的同時,抓緊聯系船代及國外清關人員對物品品名、數量、單價等報關資料的整理,以便為後續的報關及海外清關做好准備工作。
(5)貨物集港時,還要准備些體積較大,但重量不是很大,而國外施工又必需的物資,比如棉砂布頭(擦拭、修理機械使用)、日用品及施工材料等,以填補空位。
(6)還有些具體細節一定要注意,比如包裝用木箱一定要經過熏蒸,否則報關過不去;貨物裝箱後,一定要記下鉛封號,並留下照片;外包裝標識必須與機械銘牌一致;機械的附件最好拆下另外裝,如:輪胎、鑰匙、倒車鏡等等。
(7)報關單盡量簡單明晰,配件及零件不要太過於 嗦,能夠報成總成的盡量報成總成,為今後報關及清關考慮。
(8)清關後設備的陸運,要事先咨詢當地的交警部門是否有特殊規定,如警察押運、運輸時間限制等。

3、設備現場管理施工中保持設備的完好率和出勤率是優質、高效完成海外施工的首要因素,所以設備現場管理顯得尤為重要。管理內容主要包括:(1)項目領導班子除了配備項目經理和負責對外聯絡的副經理外,還必須配備一名專職主管設備物資的副經理。只有這樣才能有效解決設備使用過程中突出的矛盾。
(2)在機械操作人員配備中,大型、關鍵設備盡量安排國內人員操作,數量比較多、對操作技能要求不是很高的設備可僱傭當地勞工操作但必須由項目員工負責現場管理,比如大型運輸車輛、推土機等。
(3)千萬不能忽視技術資料的收集與保存工作。國外可用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且與國內聯系也不方便,將所有到場機械的資料(產品說明書、使用手冊、零部件目錄,以及裝箱單、商業發票、原產地證明、當地海關的清關文件的復印件)全部收集齊全,並整理保存,為日後的使用提供便利條件。
(4)設備投入正常使用後,務必安排專人對機械進行巡迴檢查,重點關注每個操作工上下班前後的例行檢查與保養;定期安排專人對設備強行保養。
(5)配件管理非常關鍵,對設備的正常使用至關重要。
首先是配件庫的管理。將所有隨機械海運到場的配件一次性清理完,並按裝箱單分設備、分類別擺上貨架,要求擺放整齊、牢固,標識清晰,切不可圖一時省事,隨便堆放,等過上一段時間,誰也說不清楚配件情況。一旦機械出現故障,需要更換配件時,盲目再從國內急件空運,得不償失。配件庫還要做到日清月結,定期盤存,賬物相符。
其次,配件采購計劃要有前瞻性,而且要考慮周全,否則會嚴重影響到設備的正常使用。這就需要視設備的使用情況在理清庫存配件的基礎上,定期不定期的做好設備配件計劃,注意計劃一定要考慮有個提前量,給國內供應一定的反應時間,而且計劃一定要標清設備名稱、生產廠家及零件號。
(6)油品管理對設備使用成本影響巨大。
一般施工項目所處國家石油資源都很貧乏,柴油、汽油價格非常昂貴,而且會經常「斷油」,油品管理一直是海外工程項目管理的難點。主要是施工標段線路較長,而且當地所雇勞工「偷油」現象非常普遍,監控起來又非常困難。對此能夠採取的具體措施有:首先必須將油箱蓋加鎖,僅僅這一條還遠遠不夠,僱工還會從油箱底、柴油濾清器放油螺塞處放油,還需將這兩處六方螺母都「搓圓」。除此之外,還要將工作做得更細致些,例如,每日工作前根據當日工作量加油,並且用標尺將油箱內的油麵高度記錄下來,收工後再校核。只有這樣,「失油」勢頭才能得到根本遏制。
(7)還有一點必須牢記,海外工程項目的設備一般都是臨時進口性質,在修理過程中,(尤其是車輛)切記不要改變原設備的顏色、發動機的編號及底盤號,防止出關時遇到麻煩。

4、項目後期設備管理項目竣工後,設備後期的管理也很重要,否則將後患無窮。這部分管理內容包括:
(1)工程進入尾期後,對設備進行集中,並逐一進行清理登記,全面掌握機況。對機況良好或有修復價值的設備,進行保養或修理;對於損壞到一定程度無法修復或修復不經濟的設備及時做報廢處理。
(2)在施工國有工程項目接續的,可以將經過修復的設備直接運輸到新項目繼續使用;在相鄰國有工程項目接續的,而調運費用又不是很高的,可以在辦理完相關的出口手續(一般施工設備均屬於臨時進口)後將設備運輸過去再使用。
(3)預計在施工地國家或第三國短期沒有合適的後續工程,可以就地開展設備出租業務或封存;長期沒有後續工程,租賃市場又很不發達的,對退場設備就要考慮拍賣處理。
(4)如果退場設備考慮運回國內還比較合算(絕大部分都不合算),那麼設備最好有標牌,這樣可以避免關稅。

綜上所述,只有做到做好了設備從購置、發運、使用、後期等全過程的管理,才能夠充分發揮出設備最大效率,進而通過設備為海外施工項目創造出最大的效益。

⑤ 建築業市場結構特徵及其影響因素

建築業市場結構特徵及其影響因素具體內容是什麼,下面中達咨詢為大家解答。
1 引 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築業迅速發展壯大,工程建設水平不斷提高,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緩解就業壓力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同時也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市場過如祥度競爭是比較突出的問題之一。以貝恩(Bain)為代表的產業組織理論認為,市場結構是影響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的決定因素,而市場結構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企業數量和規模、進入壁壘、產品差異化程度。企業數量和規模分布能夠反映該產業的市場結構和競爭程度,而進入壁壘和產品差異化作為影響市場競爭關系的重要因素,前者反映了潛在進入者成為現實進入者的時候所遇到的各種障礙,後者則是在位企業鞏固和擴大市場份額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分析建築業的市場結構特徵及其影響因素,對於調整和完善建築業產業組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年來,國內學術界對於我國建築業的市場結構現狀展開了一定的研究,如周強等(1999)、李潔(2000)、劉猛(2000)和李小冬(2006)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建築市場的集中度和進入壁壘。但總體而言,以建築業為對象的產業組織研究尚未充分展開,缺乏從實證的角度分析影響市場結構的各種因素。為數不多的相關文獻大都只分析了 20 世紀 90 年代建築市場的集中狀況,而且在測算市場集中度時的數據選用上存在需進一步改善之處。我國建築業的市場結構具有哪些特徵,如何選擇合適的統計數據來度量市場集中狀況?近年來工程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是否影響了市場集中程度?規模經濟等結構性進入壁壘以及資質管理汪橡毀等制度性進入壁壘有沒有起到抑制過度進入的作用?這些問題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要內容。2 建築市場的絕對集中度絕對集中度是衡量市場集中程度的最常用指標,通常用規模最大的前 n 家企業的生產、銷售累計數量或數額占整個市場相應數值總量的份額(CR)n來表示。建築業的市場絕對集中度,可以通過在規模上處於前 n 位企業的建築業產值等占整個行業的相應比重來測算。《中國建築業統計年鑒》匯集了全行業統計數據以及各地區和各類企業的統計數據,但沒有顯示個別企業的產值、營業額等數據。為了獲取行業內規模較大企業的數據,本文選用了來源於美國的權威建築雜志《工程新聞記錄(ENR)》和中國行業媒體《建築時報》共同舉辦的中國承包商和工程設計企業排名數據。表 1 匯總了據此計算的 2003~2007 年市場絕對集中度。前 n 位企業的數據為中國承包商 60 強企業的國內營業額,全行業數據為全國資質等級以上建築業企業的國內營業額總計(不包括勞務分包和資質以外企業)。測算結果顯示,雖然我國建築市場的絕對集中度總體上呈逐步上升趨勢,但集中程度仍處於較低水平,2007 年最大四家企業的集中度 CR4 只有11.2%,即使 CR60 也沒有超過 23%。由此可見,我國建築業屬於競爭性很強的原子型市場結構,行業中規模較大企業的競爭優勢並不明顯。表1 建築業的市場絕對集中度(%)資料來源: 根據 《中國建築業統計年鑒》、 美國 《ENR》 網站TopChinese Contractors排名計算。需要補充說明的是,由於全行業統計數據僅限於資質等級以上企業,沒有包困備含非資質等級企業,所以表 1 的計算結果要高於實際的市場集中度。但從經濟普查的結果來看,非資質等級企業的規模遠遠小於資質等級企業①,故表 1 的計算結果與實際市場集中度的偏差應該不會太大。此外,由於ENR 中國排名中的承包商很多都是大型企業集團,屬於多家法人企業的集合體,因此表 1 的計算結果體現的只是企業集團形式的市場集中度。如果按單個企業的產值計算市場集中度,其結果必然低於按整個企業集團計算的集中度。市場容量的變化是影響集中度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市場規模的擴張容易使市場的集中程度降低,這是因為市場總量的擴大抵消了大企業的規模擴張而形成的集中趨勢,同時也為中小企業的成長和新企業的進入提供了機會;而當市場發展停滯或市場規模縮小時,競爭程度的加劇會淘汰一部分弱小企業,從而導致市場集中度的上升。我國建築市場目前正處於規模不斷擴大的發展階段,建築安裝工程投資總額隨著經濟的發展保持了快速增長,2003 年為 33447 億元,2007 年上升至 83518 億元,擴大了 1.5 倍。在建築市場容量不斷擴大的背景下,市場集中度不降反升,表明大型承包商的規模擴張超過了整個市場的發展速度。3 建築市場的結構性進入壁壘進入壁壘作為影響市場結構的主要因素之一,長期以來一直都是產業組織理論所關注的研究領域。一般而言,進入壁壘可寬泛地理解為限制或妨礙潛在進入者進入的因素總和,所以能夠構成進入壁壘的因素有許多,主要包括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化、必要資本量、絕對費用和政策法律等。這些因素可分為兩大類,規模經濟等因素屬於結構性壁壘,政策法律因素屬於制度性壁壘。3.1 規模經濟壁壘新企業在未取得一定的市場份額以前,由於不能享受規模的經濟性,相對於已佔有市場的在位企業來說,其成本必然較高。由這一原因造成的市場進入障礙,就叫規模經濟壁壘。規模經濟表現在企業的各個職能環節之中,包括生產、管理、采購、研發、營銷和售後服務等方面,其中,生產是企業實現規模經濟的主要來源。但與其他工業部門相比,基於建築工程的單件性、生產周期長和在空間上的分割性等特性,建築業缺乏一般意義上的規模經濟條件,施工企業的規模生產效應較小。表2 2007年建築業企業按資質等級劃分的平均規模資料來源:《中國建築業統計年鑒 2008》如前所述,近年來市場絕對集中度逐步上升的趨勢說明大型建築承包商的產出規模在不斷擴大。但是,企業規模與經濟效益之間是否存在正相關性,需要進一步的考察。從企業人數、產值和利潤額來看,總承包特級企業的平均規模遠大於其他等級企業(見表 2),但在規模經濟方面,特級企業卻並未表現出相應的優勢。假設建築業的規模經濟差異值為 λ,特級企業的利潤佔有率(根據利潤總額計算)為 X,特級企業的市場佔有率(根據總產值計算)為 Y,其餘企業的利潤佔有率和市場佔有率分別為 X1 和Y1,則有(X÷Y)(/X1÷Y)1=λ。如果該比值明顯大於 1 或小於1,則說明存在或不存在規模經濟。根據 2007 年的相關統計數據計算,得出建築業的規模經濟差異值為 0.96,顯示出特級企業(共 260 家)的規模經濟要低於其餘企業(共61814 家)。考慮到總承包與專業承包的不同性質,去除專業承包企業(共 28003 家)後用同樣方法進行了計算,規模經濟差異值上升為 1.22,但該值不大,表明即使只考察總承包市場,特級企業與其他總承包企業相比也不具有顯著的規模生產效應。總承包特級企業缺乏規模經濟效益的原因之一在於,雖然特級企業具有較大的生產規模,但經營模式單一,管理效率較低,與具有集勘察、設計、施工、構配件生產等功能為一體的國際承包商相比還有較大差距。3.2 其它結構性壁壘3.2.1 產品差異化壁壘除規模經濟之外,傳統上被認為是構成結構性進入壁壘的主要因素還有產品差異化、必要資本量、絕對費用等。產品差異化是指產業內相互競爭的企業所生產的產品之間替代的不完全性,是影響市場結構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其重要性在不同行業並不相同。建築業企業的產品差異化主要體現在工程質量、工期、技術實力、管理能力和機械裝備水平等方面,然而,建築產品屬性和生產方式的特殊性在較大程度上削弱了產品差異化的作用。首先,建築產品的生產程序與一般的工業產品不同,設計和施工這兩個環節的主體往往是分離的。也就是說,建築產品的主要功能特徵通常由建築產品的買方即業主和設計單位決定,而施工安裝企業的主要任務是在給定的設計方案下提供相應的工程建設服務。在我國,絕大多數的建築施工企業不具備工程前期策劃和設計的能力,所以其產品差異化也就只能體現在工程建設服務水平上。其次,由於建築工程採取的是先簽訂工程合同後進行施工的訂貨生產方式,所以業主在作出購買決策之前無法事先了解工程建設的質量,只能根據企業的資質等級、施工技術力量和施工方案以及類似工程的施工經驗和以往工程質量記錄等,來判斷施工企業是否具有相應的承包能力。因此,與其他行業相比,建築業總體上屬於產品差異化程度不高的行業,由此形成的產品差異化壁壘也就較低。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⑥ 中國建築業發展之路 需要走好國際化道路

【導讀】「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給每一個企業都帶來了無限的發展機遇。就目前來說,中國建築業的發展質量還不高,對投資拉動、規模增長的依賴度還比較大,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的差距還不小,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國內形勢的適應能力還不強。面對這樣的形勢,如何應變,如何尋找自身發展的「藍海」,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之路呢?中國建築業如何走好國際化發展之路呢?下面就來具體了解一下。

「走出去」是我國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重要途徑,也是企缺基悉業增加市場空間,實現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但目前,建築業企業對國際市場還缺乏深刻的認知和全面把握,對國際慣例、通行規則還不熟悉,對「走出去」遭遇的挫折和教訓尚未上升到規律性的認識和掌握。因此,要實施「走出去」戰略,走好國際化發展之路,必須堅持「走出去」、「走下去」、「走進去」、「走上去」、「走回來」這「五步走」:

一是「走出去」,也就是要堅定不移地邁出國門。

企業應當把國際化作為企業長期發展戰略,編制《國際化經營戰略規劃》,構建相適應的海外發展與管理平台,推動從市場的國際化向管理體系的國際化、企業文化的國家化、人才集聚的國際化延伸。要積極穩妥地提升海外各種資源配置的比例,在人力、物力、財力等各方面要優先供給,政策上大力支持。同時,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策略,抑制急於求成的沖動,堅持比較優勢、差異經營,依法合規經營,把商譽當作生命,維護企業品牌形象。

二是「走下去」,也就是要持續不斷地走下去。

企業走出國門後,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絕不能遇到一點困難就打退堂鼓,也不能「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更不能竭澤而漁,搞一錘子買賣。只有長期堅守,持續耕耘,才能有所收獲。

三是「走進去」,也就是要融入當地,深耕細作。

中國建築企業「走出去」要實施「屬地化」策略,與當地社會實現深度融合,盡快了解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市場交易規則。也可以通過實施海外並購,快速拓展海外市場,引進海外管理經驗、科學技術、人才資源,使企業運營管理與市場需求更加匹配,不斷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

四是「走上去」,也就是要走上國鋒纖際競爭的高端市場。

企業要積極研究世界一流的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緊盯國際高端市場,承攬當地市場上具有重大影響力、標志性項目,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國建造」、「中國品牌」。要加強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的有效對接,立伏乎足全球資源,探索股權投資、股權置換、參與股權基金、項目債券、資產證券化、發行永續債等多種融資形式,深化與國內外金融機構的互利合作,構建起金融產業對海外發展的有力支撐。

五是「走回來」,也就是要把收益利潤和資金資源等收回來。

企業經營不同於做慈善,「走出去」不能老做賠本買賣。企業參與國際競爭,一定要遵循國際市場的通用規則,遵循基本的商業邏輯,敬畏市場,尊重常識,切忌頭腦發熱,意氣用事,盲目跟風,在這方面中國企業有太多的教訓可以總結了。

以上就是中國建築業內生式發展之路的相關介紹,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高速度增長時代的結束,就是高質量發展時代的開始,加油!

⑦ 當前我國對外貿易中面臨的非關稅壁壘主要有哪些

中國近些年來遇到的非關稅貿易壁壘主要有:1、反傾銷壁壘。反傾銷一般是指一個國家或者幾個針對某種或幾種境外商品或服務在本國市場上的傾銷行為採取的抵制措施。2、綠色壁壘。綠色貿易壁壘是指各國為了保護本國市場,以保護環境保護國民健康,通過帶有歧視性、針對性的技術、安全標准和衛生標准對進口的產品進行限制,如若達不到規定標准進口國有權扣留、退回、銷毀、索賠等。3、技術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是指強制性或非強制性確定商品某些特徵的技術法規或技術標准,以及接在檢驗商品是否符合這些技術法規或技術標準的認證、審批或試驗程序所形成的貿易障礙。4、區域經濟壁壘。區域經濟組織成員之間互相給與特殊優惠待遇,在客觀上對非成員國構成歧視。

二、中國應對非關稅貿易壁壘的對策

1、應對反傾銷壁壘的策略中國企業應該增強增強反傾銷意識,應對反傾銷壁壘。中國在遭遇反傾銷時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主要原因是對反傾銷存在錯誤認識,主要是當國內遭受外國商品傾銷危害時,企業認為雖然反傾銷可保護自己但同時也保護了國內相關同行企業而且需要承擔大量的花費,所以對反傾銷消極對待。中國企業在應對國外的非關稅壁壘時往往因某種原因不應對或消極應對,導致出口減少甚至有的推出市場。所以要加強宣傳和培訓提高企業應對非關稅壁壘的認識。當面對非關稅壁壘時採取積極應對的態度。現階段中國企業實力還不夠雄厚,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繼續加強政府交涉力度,主攻「市場經濟」地位。


2、應對綠色壁壘的策略
首先,應該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環保知識。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綠色產品已經深入人心,再加上綠色貿易壁壘已經成為非關稅壁壘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加強宣傳清醒認識刻不容緩,要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增強企業和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建立綠色貿易制度順應世界綠色潮流。
其次,要大力推行環境標准制度和環境認證制度。制定環境標准制度和環境認證制度是為了規范企業等組織在生產、服務和活動中的環保行為。獲得一項認證不僅是產品沖破壁壘,還可以為企業樹立良好的形象提升競爭力。通過發達國家的經驗,通過政策導向推動企業進行清潔生產

3、應對技術壁壘的策略
第一,研究和掌握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建立預警機制對於應對技術貿易壁壘,中國政府一方面要熟悉並掌握WTO/TBT協議另一方面我國應及時建立預警機制,加強對國外質檢標準的研究。
第二,調整產業結構,降低消耗走可續發展道路當今,全球經濟已從過去以傳統工業為基礎、以稀缺自然資源為主要依託的經濟,向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柱、以智力資源為首要依託、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轉變。

⑧ 建築企業策應「一帶一路」走出去的戰略思考

建築企業策應「一帶一路」走出去的戰略思考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縣委十二屆八次全體會議對積極策應「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全力構建對內對外開放新體系作出了重要部署,作為「中國建築之鄉」、「江蘇建築強縣」,**建築業如何搶抓機遇,快人一拍,爭得更多市場份額;
如何主動策應,拓展發展新空間,這些都需要我們深入研究,認真謀劃。

一、「一帶一路」給我縣建築業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全方位推進與沿線國家的務實合作,沿線有44億游襪人口、65個國家地區、梁顫21萬億美元的經濟規模,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機遇。

(一)「一帶一路」開辟了巨大的基礎橡磨敗設施建設市場。《願景與行動》明確提出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沿線國家將加強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逐步形成連接亞洲各次區域以及亞歐非之間的基礎設施網路。這必將為建築企業創造足夠大的市場空間。在國際市場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部分為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相對落後,以鐵路建設為例,多數國家鐵路里程與國土面積之比在1%以下,而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普遍在5%以上。伴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未來十年每年亞洲基礎設施的投資規模約8000億美元,國際市場空間巨大。在國內市場方面,2015年各省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一帶一路」基建投資項目總規模已經超過1萬億元。考慮基礎設施建設周期等因素,2015年由「一帶一路」拉動的投資規模在4000億元左右,可以預見,未來2—3年每年各省仍將有不低於4000億元的投資規模進入到國內「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國內市場潛力巨大。我們海安建築企業,具有很強的開拓市場、搶占市場能力,但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盈利能力有所下降。應該說「一帶一路」為我們廣大建築業企業開拓新發展空間提供了新的機遇。我縣建築企業必須抓早抓好、及早融入,及早「走出去」。

(二)「一帶一路」提供了良好的爭創品牌競爭優勢契機。《願景與行動》提出,將著力研究解決投資貿易便利化問題,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市場開放程度的進一步加大。這將為我縣建築施工企業「走出去」開拓國外市場提供更多便利條件,但隨著國內市場的逐步開放,更多國外建築企業進入國內市場,市場競爭程度將進一步加劇,倒逼現有建築企業提升經營管理水平,提升品牌競爭力。目前我縣建築業在總量規模、施工能力、市場佔有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與建築業發達地區相比,特別是與央企相比,建築企業在管理、裝備、技術、人才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我縣建築企業必須積極搶抓「一帶一路」建設機遇,推動傳統比較優勢向以投資、管理、技術和集成為特徵的國際競爭新優勢轉化。

(三)「一帶一路」提供了強大的資金制度保障。《願景與行動》明確,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在國家層面上,絲路基金、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已經運營。亞投行已正式簽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將於年底前成立。國家相關部委對「一帶一路」建設的金融支持力度也在逐步加大。國開行已建立資料庫,涉及64個國家約900個項目,涉及投資8900億美元,計劃與亞投行、金磚開發銀行以及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進行合作,支持「一帶一路」建設。在省級層面上,江蘇省設立了首期規模30億元的「一帶一路」投資基金。隨著為「一帶一路」戰略「保駕護航」的三大機構——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的組建運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需求將得到緩解,建築企業走出去的資金保障得到進一步加強,使得更多對外承包工程項目的落地成為可能。

挑戰與機遇並存,在看到機遇的同時,我們也必須高度關注「走出去」存在的挑戰:從外部環境來看,「一帶一路」沿線相當的市場上仍然存在政局不穩、業主甚至政府誠信度不高、地方保護、技術壁壘等問題,給對外承包工程造成困局甚至引發糾紛。從自身角度而言,全縣取得對外簽約權的建築企業僅有蘇中集團、南通蘇中、華新集團3家,高端人才缺乏,海外市場開拓的整體能力有待提升。企業科技創新等核心競爭力還不強,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佔領市場的能力有待提高。少數建築企業家拼搏精神有所減退,存在「小富即安」思想。同時,海安企業資質較為單一、轉型步伐不快,不同程度地存在同質競爭、惡性競爭的問題。這些都需要我們採取有效舉措,切實加以解決。

二、**建築業策應「一帶一路」的有效實踐

面對「一帶一路」投資大、領域寬、沿線長所帶來的巨大商機,海安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支持**建築企業走出去。7月份,縣委、縣政府專門召開了策應 「一帶一路」專題座談會,10月份在北京召開了中國建築之鄉海安策應「一帶一路」座談會,讓**建築企業與央企、國企面對面坦誠對話、深入交流,共商合作、共話發展,為**建築企業與央企、國企、知名國際承包商搭建了交流對接的平台。目前,縣委、縣政府正在制訂鼓勵建築企業「走出去」的實施意見。

在縣委、縣政府的積極推動和大力支持下,我縣建築企業積極進軍海外市場,加強與大型建築企業和當地知名企業的的戰略合作。南通蘇中公司今年新簽合同額2000多萬美元,力爭對外承包營業額1.5億美元。蘇中建設集團與巴基斯坦拉沃爾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組建聯合體,參與城市高架建設。達欣、工泰、信拓等企業正在積極申報對外簽約權,力爭在新一輪的發展中搶占更多的海外市場份額。

作為**建築企業代表之一的華新建工集團在面對行業內嚴峻挑戰以及國家戰略調整帶來的機遇下,主動擁抱變化,用國際化的眼光來謀求企業的發展,全方位打造走出去平台,多舉措搭建走出去橋梁,力求在廣闊的國際建築市場上謀求發展新空間,從而實現國內、國際建築市場「一體化」發展。通過前期對國際市場進行調研,對「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政策、金融、商業競爭環境等因素進行了綜合分析,確定了海外重點經營區域。一是以哈薩克為中心的中亞市場;
二是以沙特為中心的西亞市場。目前,在沙烏地阿拉伯的吉達市,已注冊了分公司,通過與中鐵十局的合作,承接了軍營房建開發項目土建、裝修及安裝工程項目。在哈薩克,與當地未來建築公司合作,雙方各出資50%,注冊成立了公司,共同開拓房產等項目領域。與哈薩克農業控股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在哈共同開拓市政道路等市場。同時,公司還成立了國際貿易公司,力爭在承接國外工程的同時,將**的建材帶出去,實現建築業與貿易的共同發展。

三、**建築業走出去對策和建議

「機遇面前人人平等」,只有搶先一步,才能佔得先機、贏得主動。海安建築業在有機遇、有平台,有政策、有支持的大好時機下,如何發揮自身優勢,積極主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爭取到更多市場份額,拓展更大發展空間,我認為還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市場調研,科學謀劃「走出去」戰略。「一帶一路」戰略涉及國家眾多,領域較寬。企業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主體,必須強化主體意識,積極主動作為。我縣建築企業家必須自覺摒棄「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的思想,強化建築企業積極「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的主動意識和開放胸懷,培養和提升國際化競爭力。同時,**建築企業切忌盲目跟風,沒有目標的走出去,「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要認真研究國家的有關政策措施,深入了解「一帶一路」各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市場環境和人文情況,把預防和規避項目的風險作為市場開發的前提條件,做好市場調查和項目考察工作,開展風險評估。同時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環境較好、開放程度較高的周邊國家,找准走出去的切入點和著力點。要結合企業戰略規劃,科學謀劃好「走出去」計劃及措施,為扎實穩妥地走向海外市場指明方向。

二、加快轉型升級,提升「走出去」競爭力。通路、通航、通聯、通商、通幣是「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的核心內容和最終落腳點,基礎先行將是五通的基礎。各沿線國家一大批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項目將全面推進。投資主體的多元化,需求的多樣化,投資領域的廣泛化對**的建築企業走出國門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而我們**的大多建築企業長期以來基本上都是以房屋建築工程施工為主,施工領域具有一定的優勢,而在道路橋梁、水利水電等方面競爭力相對缺乏。為了更好地走出去,要積極向工程總承包轉型。海安廣大建築企業要積極創造走出去的條件。已取得對外承包簽約權的蘇中集團、華新集團、蘇中建設三家企業要整合企業的資源優勢,瞄準「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的特點,著力提升市政、道路、橋梁等專業資質,提升參與國際總承包的能力。其他有條件的企業要積極申報對外簽約權,爭取早日取得走向國際市場的通行證。同時要積極適應市場需求,轉變經營模式。要在保持傳統的施工總承包、分包優勢的基礎上,熟悉更多的項目承包模式,同時要整合企業產業鏈條,加大企業專業領域和專業結構的調整,以具有多專業承包能力,加快承包模式的轉變,以PPP、BOT等形式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中去,攜手我縣工業企業共同開發市場。

三、整合自身優勢,加強與央企等知名企業的合作。「一帶一路」項目的大型化、綜合化、高端化對建築企業的資金能力、資源整合能力、管理能力、抗風險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國內,我們**建築企業憑自身單打獨斗,可以擁有自己發展的一片藍天,但在國際市場上,面對的是國外優秀企業,一個企業單獨行走可能很難馳騁市場。整合優勢,與國內央企抱團出海,實現互惠共贏將是**建築企業「走出去」的最佳途徑。**建築業的發展是在央企、國企的帶動下慢慢地成長起來的。我縣建築企業走出國門也是藉助與大企業合作「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國內許多大型的企業在海外市場耕耘多年,有著先進的理念和豐富的經驗,抗風險能力強,他們是「一帶一路」戰略的先行軍、主力軍。**建築企業要把與央企合作,作為推動企業走出去的戰略首選。**建築主管部門要積極搭建海安建築企業與央企交流對接的平台,讓建築企業與央企牽手,加強合作,通過借船出海,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以達到順利出海。

四、堅持互利雙贏,實施本土化經營戰略。

「一帶一路」所涉及的國家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人文環境、法律體系都不同。而我縣建築企業普遍缺乏國際化運作經驗,缺乏對當地政府、文化、風土人情的了解,再加上國際化人才儲備不夠,難以盡快融入和適應當地的市場,也容易產生各種糾紛影響企業正常運營。積極推進本土化經營是國際承包商成功經營的一個重要策略。我們要堅持「互利雙贏、共同發展」的原則,積極尋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當地優秀企業開展戰略合作,在當地共同建立公司,形成利益共同體,不僅可以在較短的時間里快速了解和融入當地市場,也可以促進與所在國的共同發展,互惠互贏。

五、加快人才引進,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並舉。制定國際工程人才培養、引進計劃,加快引進和培育一支熟悉海外技術規范和圖紙的施工工程師,熟悉海外有關法律、法規和項目合同的商務工程師、律師等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促使企業逐步熟悉國際工程承包的法律法規、國際通行規則。同時,**建築企業在「一帶一路」戰略中,要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並舉。在新一輪全面擴大開放的時代大潮中,不僅要以世界眼光,採取多種形式「走出去」,把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工程拿過來,也要通過與國外優秀企業間的合作,把他們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先進的技術學回來,吸納優秀的國際人才加盟,為企業自身發展、轉型升級、提升國際化能力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一帶一路」,路向開闊,氣象多彩,認清機遇、抓住機遇、用好機遇將是海安建築企業贏得主動、贏得市場、贏得未來的關鍵所在。我相信得風氣之先的**建築企業也將會主動應對全球變化,在高大上的「一帶一路」的舞台上,走出持續發展、穩健發展的新常態。

⑨ 國際建築市場壁壘有哪些

經濟規模壁壘,必要資本壁壘,產品差別壁壘,絕對費用壁壘,政策法規壁壘,產品差別壁壘

閱讀全文

與中國建築進軍海外市場有哪些壁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怎麼催韓國還債的 瀏覽:302
義大利蜂東北怎麼過冬 瀏覽:140
義大利的什麼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瀏覽:847
中國人的籍貫是什麼 瀏覽:496
防城港過越南的關口叫什麼 瀏覽:545
印度語沒有怎麼表達 瀏覽:490
義大利國現在是什麼季節 瀏覽:442
近代中國主要政治力量是如何探索救國道路的 瀏覽:174
英國世錦賽門票多少錢 瀏覽:114
五十萬伊朗幣換多少人民幣多少 瀏覽:32
越南留學哪個專業最好 瀏覽:611
英國體檢本地要怎麼預約 瀏覽:833
義大利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疫情的 瀏覽:466
如何咨詢人工服務中國移動 瀏覽:969
梅州到印尼多少錢 瀏覽:942
美國中國哪個市場好 瀏覽:874
印尼產什麼藤 瀏覽:572
印尼金田黃硬度是多少 瀏覽:693
一塊人民幣換多少印尼 瀏覽:211
為什麼說最好的大理石在義大利 瀏覽:218